《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2022-04-27 14:14:26 2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哲学,让人生通达智慧,图解傅佩荣教授《哲学与人生》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Ph.d:Doctor of philosphy,即哲学博士,所有专业学位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都属于哲学层次
罗马文豪西塞罗:“哲学,人生的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如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呢!”说明哲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
法国作家蒙田:没有比哲学更轻松愉快的科目了,表明哲学可以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哲学的世界
哲学的英文:philosphy,由philia和sophia两词合成,意味:“爱好智慧”
Eros:(在希腊神话中Eros是爱欲之神厄洛斯,爱神阿芙洛狄忒之子),代表“情爱”,出于本能的感性之爱
Philia(哲学所讲的爱):代表“友爱”,常用来形容朋友间心平气和,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思想观念和人生经验。友谊是温和而理性的,充满阳光与温暖,哲学所讲的对智慧的追求,就像朋友之间的友谊,是一种温和、持久而理性的追求
Agape:代表“博爱”,常指宗教中泛爱一切、没有差别的博爱层次非常高。如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
爱好:“爱”在希腊文中的三种写法
人可以分为身(body):一个人的年龄、外貌,可以直接看到而了解
心(mind):一个人的内心想法、情感偏好和价值选择,可以通过交谈而了解
灵(spirit):一个人的精神层面,比如有些人明知道会失败却义无反顾,有些老年人身心状况不好却精神矍铄,这些人的动力来源于灵的层面,这个层面不易为人所知
爱好智慧而非拥有智慧:古希腊人认为智慧是属灵的,是神明的特权,因此人不能完全拥有智慧,只能爱好而不断追求智慧
智慧:智慧是属灵的(spiritual)
人的天性是爱好智慧——哲学是爱好智慧
柏拉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认为人的灵魂不断轮回,身体只是灵魂的监狱,只有死亡才能使灵魂真正重获自由,因此,“练习死亡”是说人的一生应该不断修炼,逐渐摆脱身体、心智对灵魂的束缚
一是发展艺术的审美情操:无关心的态度,不想求和也不想拥有
二是宗教信仰:宗教可以发展出慈悲、博爱的高尚情操,使“我”与他人成为同胞、兄弟姐妹,融为一体
近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有类似的说法:“最高的道德就是自杀”,人的意志是永远有所求,欲望尚未满足时,人会感到痛苦和烦恼,欲望满足后,便觉得无聊和厌烦,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使得个人生命的发展给别人造成压力和伤害,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人为人是豺狼”,因此最高的道德就是自杀,然而叔本华没有自杀,因为他找到了两种解脱方法
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
哲学是练习死亡吗?——哲学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理性反省的重要性:西方从罗马帝国开始,经过1300多年漫长的中世纪,到15世纪出现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19世纪浪漫主义,由此一路发展,造就了西方文明领先世界的局面
黑格尔说:“西方哲学经过漫长中世纪,当看到笛卡尔出现时,就像海上航行很久的人高呼‘陆地到了,陆地到了!’”
笛卡尔(1596-1650),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代表作《方法导论》完全翻译为:正确引导理性,在科学中追求真理的方法导论,笛卡尔之前哥白尼(1473-1543)提出日心说,违反了《圣经》的说法,很多科学家亦因此遭到教会的迫害,然而追求理性的思潮逐渐由自然科学界蔓延到思想界。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从而拉开了西方近代哲学“以理性探讨真理”的序幕
理性反省是关键
我思=我在
我=思
自明律: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直到获得清晰而明白的观念为止
分析律:化繁为简,了解复杂的东西,必须先分析他最基本的因素
综合律:由简而繁,把复杂的事物分成简单成分,一一了解透彻后还要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复杂的知识系统
枚举律:应用例证,做周详而全面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
笛卡尔成为近代哲学之父,是因为他提出了新的方法,为哲学开创了新的格局,他提出要找到知识的可靠基础,有四种方法
笛卡尔不在遵循《圣经》的启示,而是用理性重新确立知识的基础,他说:“每一个人在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要去怀疑所有能被怀疑之物”,笛卡尔的方法启发我们要从理性出发,怀疑一切,当找到可靠的基础时,则不再怀疑,而是要接受它,以此构筑可靠的知识大厦,怀疑只是方法,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思故我在
信息:往往是片段,不够完整,缺乏前因后果,没有系统性
知识:针对某一专门领域和专业范围的深度研究,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如大学里的分科分系,但是知识的特点是分而不和,可以造就专家但是难免比较狭隘
智慧:爱因斯坦说:“专家是训练有素的狗”,子曰:“君子不器”,是说要设法突破自己专业的局限,不断提升,拓展视野,实现身、心、灵的全面发展,比如欣赏艺术,了解宗教,道德实践、智慧与人的生命完整性密切相关,不像知识分而不和,智慧有两个特征:完整性、根本性
培养智慧
生命结构的完整性:人的问题应该覆盖身、心、灵三个层次,灵指精神层次,包括看不见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理想等
生老病死——人生的完整历程
喜怒哀乐——人的丰富情感体验
恩怨情仇——复杂的人际互动
悲欢离合——无情的循环往复
了解了完整的生命历程才能从人生的许多小事中释然,也更能理解人信的脆弱
生命历程的完整性
完整性
智慧的完整性
佛陀释迦摩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29岁第一次离开王城时见到4种人:老态隆重的老人、痛苦哀嚎的病人、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人和出家的僧人,于是决意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佛教四大真理第一就是“苦谛”,说明痛苦普遍存在
痛苦
罪恶让我们深感困惑,到底什么是人性,人性是善还是恶?是可善可恶还是无善无恶?
罪恶
《伊利亚特》中英雄阿喀琉斯感慨:“我宁愿活在世间做别人的奴仆,也不愿意在死者的幽灵中称王”把死亡描写成阴影般的幽灵,没有阳光和希望。
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向死而生”,如果忘记了死亡,人很容易过一天算一天,装出别人喜欢的样子忘记生命的紧迫感,相反则非常认真选择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死亡
痛苦、罪恶和死亡是我们难以完全掌握的人生三大奥秘,我们只能慢慢了解和亲身体验,因此,智慧既非感官所得到的印象,也非理性所得到的知识,而是具备完整性与根本性的觉悟。
智慧探讨的根本问题(人生的三大问题)
智慧的根本性
哲学就是培养智慧
指某句话(判断)与客观情况相符合
指某句话(判断)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圆融一致,没有矛盾
指相互之间可以开显,别人说的一句话,通过开显,可以让我们了解某些事的真相
到底有没有绝对真理?肯定是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见解,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事实未必如此,我们只能保持开阔的心胸,参考或接纳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况。
在西方“真理”就是真实,一般有三种用法
哲学就是发现真理
变被动的“应然”为主动的“应然”,只有发在内心的不讲条件的行善才能发现真正的快乐,智慧与行动有关,爱好智慧可以实际改善我们的行动,这才是哲学的目的所在
哲学就是印证价值
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
不要把一切视作理所当然,我们就会对比如“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思考得更加深刻
要在不存疑处存疑:【例】牛顿打破太阳东升西落的人类感官印象,用牛顿(1643年-1727年)三大定律解释了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提出“相对论”和普朗克(1858年-1947年)的“量子论”以及海森堡(1901-1976)的“测不准原理”使人类从牛顿的古典物理学跨入现代物理学时代,深刻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例】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或546年)认为宇宙起源于水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前546)认为宇宙的起源是“未定物”,他认为水的性质太确定,未定物没有形状,不受限制,才能演变成充满变化的世界万物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8-约前525)认为水太过具体,未定物太过抽象,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息”
三代师徒的思想可以形容为“正”“反”“合”,这正是西方辩证思想的雏形
保持心灵开放,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古希腊很多哲学家也是科学家,先找到不同于神话解说的宇宙起源。
培养思考习惯
【例】西方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哲学著作柏拉图(前427-前347)的《对话录》,主要就是记载多人的谈话内容,代表不同观点正、反、合的过程。其早期作品主要是记录苏格拉底与人谈话辩论,大多没有明确结论,表明重要的不在结论而是论辩的过程,对话(dialogue)就是辩证法(dialectics)的起源
庄子(约前369-前286)的《庄子·秋水》用寓言生动描写了如何以整体的眼光看问题。黄河之神河伯与海神的对话,海神说自己在天地间,就像小石头存在于大山之中,庄子在当时(战国中期)就就有如此的开阔的眼光,好似从太空中看地球一般,令人惊叹。
法国作家雨果(1802-1885)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开阔的是人的心灵”
西方谚语说:“牛羊只会低头吃草,人却可以抬头看天”
掌握整体观点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越多不同意见,越有利于全方位把握整体。西方哲学非常重视思辨的过程,思考就是辩证的过程:先肯定,再否定,再综合,不断将认识提高到更高层次,从而掌握整体观点。
掌握整体观点
柏拉图被苏格拉底吸引,柏拉图在《对话录·理想国》中说:“哲学者,择善之学,与善择之学也”,择善,就是要选择正确的,善择,就是善于选择。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欣赏,问子路为何不来找他学习,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颜渊如何效法孔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颜渊就是跟着孔子亦步亦趋,由外在的言行模仿而逐渐内化到改变心灵,由被动为主动,成就了自己的人格修养
《孟子·告子下》中有一个故事,曹交问孟子: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孟子回答: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每一位英雄在年轻时候都会崇拜另一位英雄,孔子崇拜周公,孟子崇拜孔子,年轻一辈在发展中保留前辈的风范,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一旦分辨则要勇敢抉择,一旦抉择就要勇敢追求。
明确人生的定位和方向,发现这一生的奋斗方向
确立价值取向
明朝中叶学者王阳明(1472-1592)倡导,立志向然后朝着目标前进
力求知行合一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例】老子的《道德经》,1-37章是道经,38-81章是德经,这里的“道”和“德”与仁义道德无关,“道”指万物的来源及归宿,“德”即“得”,指万物从“道”中获得的加持,即万物的本性与禀赋,“道”和“德”是《道德经》中指涉根源的基本概念,与行善无关。
澄清概念
【例】我们常用的价值判断词有:漂亮、善良、谦虚、勇敢等,我们要去思考,判断的标准何在?标准是谁定的?为什么这样定?如果不假思索人云亦云,是不可取的
设定判断
【例】伟大的哲学家区别于一般的哲学家关键在于:伟大的哲学家能够构建完整的系统。能将宇宙和人生连在一起,说出一套完整的道理,如《易经》,“观察天之道,来安排人之道”将自然规律与人的生命相结合,使人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如何判断系统是否完美?关键是要找到自然界与人类的共同来源和归宿,不讲根源的哲学是片面的,只能从人生特定角度去分析,或悲观,或乐观,都有局限,不如达观,实实在在看清悲乐两面,客观加以认识。
建构系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进行哲学思考?
哲学与人生(傅佩荣)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