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读书笔记
2022-04-24 17:15:00 6 举报
AI智能生成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作品,深入剖析全球贫困的本质,探究如何逃离“贫穷陷阱”。全网最全面、最详细的读书笔记,字符数高达两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六章 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
贫穷的风险
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且还需要承担自己的全部损失
很多穷人都经营者自己的小生意或农场
由穷人耕种的土地都缺乏灌溉,这使耕种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
农业领域的大灾难
国家越穷,变数越大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并非只有业主或农场主才需要承担收入风险
政治暴动、犯罪及腐败问题
有些事件在富裕国家被认为是灾难性的,但这些事件似乎很少在这些国家发生
全球经济危机的确增加穷人的风险,但对于他们么每天需面对的全部风险来说,这并不算什么
穷人不仅过着风险更大的生活,而且同样一场灾难,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
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这会大大降低人们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
面对风险会使人们为此担忧,而担忧会带来压力,产生抑郁情绪
皮质醇水平标志着压力的大小,皮质醇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及决策能力
将实验对象置于实验室的压力环境之下啊、面对不同的经济选择时,他们不太可能做出理智的决定
障碍
穷人怎样应对这些风险呢
方法
增加工作量
所有穷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们会相互竞争,导致工资进一步下降
业务多元化:穷人选择多样化的活动,而不是金融工具
一个家庭会涉足多种职业
临时性迁居
选择迁居的家庭成员多为十几岁的男孩或女孩
其余家庭成员可以保持这个家庭在村里的人际关系
保守经营他们的生意
他们或许知道有一种新型农作物产量更高,却不去耕种
其他方式
一个女人婚后搬到婆家所在村庄,婆家与娘家间建立纽带,遇到麻烦时两个家庭可以寻求对方的帮助
农户一般会将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既方便与亲家建立关系,气候格局又不会完全相同
生很多个孩子
穷人应对风险的所有方法一般都很昂贵
一旦遭受某种冲击,穷人不仅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担心坏事的发生,他们充分认知自己潜力的能力也会收到负面影响
互相帮助
穷人们都住在村庄或社区中有一个范围广泛的熟人网络,村民们相互帮助
非正式保险
有些家庭遭遇灾难时,他们仍然需要缩减开支
健康危机
在涉及非致命重病的情况下,村庄内部的互助程度非常糟糕
为何不愿意帮助别人
不愿向朋友或另据提供无条件的帮助
产生惰性心理,也即道德风险
相互帮助的许诺并未真正实现
人们会在彼此遇到难处时互相帮忙,这是处于一种道德责任感,并不是他们盼望着将来能得到回报
帮助别人支付医疗费用超出互助行为的界限
穷人的保险公司在哪里?
任何形式的正式保险在穷人当中都很少见
保险的提供存在很多难处
在贫穷国家较为突然,因为它们很难对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管理,也很难对被保险人实行监督
道德风险
一旦人们指导自己无需承担全部后果,他们会可能会改变其行为
逆向选择
如果保险是非强制性的,知道自己将来可能会出问题的人,参保的概率更大
欺诈行为
为什么穷人不想买保险?
原因
政府破坏了市场
政府会伸出援手,因此人们实际商并不需要保险
穷人对保险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
穷人对买保险不感兴趣
市场所提供的险种只覆盖灾难性的情况
可信度
可信度缺失或许是一种地方病,取决于产品的性质以及保险公司应对任何欺诈可能的方式
时间的不一致
需要现在付出行动,但回报却发生在未来
要让一个真正的市场出现,政府必须挺身而出
为穷人支付部分保险费
第七章 贷款给穷人:不那么简单的经济学
一份五美元的贷款,如果期限长达一年,这一债务将接近一亿美元
小额信贷机构立即行动起来
贷款给穷人
穷人很少向正规贷款机构借钱
向亲戚、放贷人、店主等
非正规渠道借钱所支付的利息一般很昂贵,年利率在40-200%之间
强制性的信贷计划并非十分有效,违约率出奇的高
贷款给穷人——不那么简单的经济学
非正式贷款的违约率并不是很高,一项对巴基斯坦农村放债人的研究发现,放债人一般违约率为2%,不过收取的理论高达78%
低违约率绝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贷方付出很大的努力,包括收取预付定金、附加担保等
乘数效应:当利率上涨时,借款人有更多理由想办法不偿还贷款,这就意味着借款人需要收到更为细致的监督,而这又增加了贷款成本,如此循环反复
贷款给穷人
收集关于他们的信息会产生费用
因此穷人会向熟悉他们的人借钱
穷人会向那些一旦违约就会真正伤害他们的人借款
因为贷方无需花那么多时间去监督,贷款会更便宜些
借款人一般会与自己已经了解的贷方保持关系
放债人在收款贷款上有优势,但他们要为贷出款项支付比银行更多的钱
穷人宁愿将积蓄存在利息很低或没有的银行,也不愿押给放债人
银行为什么不贷款给穷人
银行职员并不承担必要的监督职责,且人员流动频繁
体面的银行不会与喀布尔人竞争,也不会动辄就要打断某人的腿
即使银行成功收回贷款也会产生一定的反效果:银行并不喜欢同“农民自杀”的头条新闻扯上关系
对于一个大计划的小见解
小额信贷
人们将小额信贷描述得像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角色(双头怪物):兼具盈利使命与社会使命
一种基于社会目的的变相放债
依赖的是其紧密监督客户的能力
对于那些彻底违约的人,机构会威胁再也不会贷款给他们,且动用其在村里的关系网络,对拒不还款的借款人施压
羞辱的力量确实不小
与放债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行事极为谨慎
传统放债人会让他们的借款人选择借款方式及还款方式
小额信贷机构的客户每周都要偿还一定量的钱,且必须要在每周会议上还款
由于交易非常简单,贷款负责人不需要受过良好的教育或培训,成本会有所下降
贷款负责人工资的发放依据是过于夸张的奖励合同,他们需要寻找新的客户并保证每个人都能偿还贷款
小额信贷有效果吗?
取决于所谓的“效果”是怎样的
支持者认为:这意味着改变人们的生活,有助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很多政府担心小额信贷或许会成为“新型高利贷”
随机对照实验表明
在开始贷款的15-18个月,小额信贷开始发挥明显的作用
没有迹象表明他们的生活发生一种彻底的转变
小额信贷的局限性
只有四分之一的家庭会向小额信贷机构借款,半数的家庭会以更高的利率向放债人借款,他们几乎不会因小额信贷的出现而改变主意
或许与之有关系的正是小额信贷的严格规定及其施加于客户的时间成本
标准小额信贷模式的严格及规范
由于组员需要对彼此负责,因此那些不喜欢掺和别人生意的女士便不愿意参加
组员或许不愿组里吸收那些他们不熟悉的人,因此他们会歧视新人
组员要承担共同责任这一规定会排除那些想要冒险的人
贷款支出一周后开始每周还款
对于急需用钱的人来说并不现实,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开始还款
阻碍人们选择一些赚钱慢的项目
小额信贷对于零违约率的关注确定了它们对其潜在借款人的严格要求
从很多层面来看,他们的成功源于将还款设定为一种固定的社会契约
然而,基于共同责任的社会平衡及不断发展的关系似乎并不稳定:与我是否还款紧密相连的是,我对别人正在做什么与组织的将来是怎样的
如果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违约,那么我认为该机构就要破产,并因此不再从那里贷款,也不再还款
注重信念的掌控或许是正确的,因此他们有理由更加主要还款规则
这份契约正是使他们保持高还款率并享受教低利率的保障
对还款规则的必要关注表明,对于想要扩大企业规模的企业家来说,小额信贷并非集资的最优方式
小额信贷甚至不是一种发现企业家的有效方式
小额信贷鼓励其客户进行安全交易,因此并不能发现敢于冒险的生意人
较大的公司怎样集资?
经营状况稳定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贷款,但是他们对于传统放债人及小额信贷来说规模太大了,对于银行来说规模又太小了
小额信贷运动表明,尽管困难重重,贷款给穷人还是可能的
该计划结构是成功贷款给穷人的根本,也不指望成为较大企业创建及筹资的垫脚石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下一个大挑战是找到贷款给中等企业的方式
第八章 节省一砖一瓦
几乎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市中心驱车前往较为贫穷的农村地区,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未建成的房屋
穷人觉得未建成的房屋是一种省钱的方式
然而,这似乎并不是最具吸引力的省钱方式
人们不能生活在未建成的房子
下雨天容易坍塌
急需用钱,房子出售的价值比最初买砖的成本或许还要低
为什么穷人不存更多的钱?
穷人应该存钱,且他们应比富人有更多存钱的理由
穷人并非无忧无虑的,也并非完全无能的
同其他储蓄者结成“储蓄俱乐部”,每一位成员都要确保其他人能够实现他们的储蓄目标
在村银行开储蓄账户并不是小额存款的好方法,因为取款手续费太高了
缺少储蓄账户并非是阻碍穷人存钱的唯一因素
有些有有大量的存钱机会,但他们并未加以利用
存款心理学
存钱与自我控制
存钱的障碍并非全都来自外部压力,部分原因还在于人类的心理因素
本质上,我们似乎可以遇见自己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致
鉴于这种自我意识,穷人的很多存款方式似乎都是为了保障钱的安全
矛盾的是,有些小额信贷机构的客户或许会为了存钱而借钱
意识到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可能仅仅意味着我们能够预见自己会在那些方面遭遇挫折
贫穷与自我控制的逻辑
穷人难以实现自我控制
穷人真正期望拥有的很多东西都较为昂贵,而他们只有一点点钱:存钱吸引力太小了,因为目标太遥远,而且路上会遇到很多诱惑
关于存多少钱的决定很难做出,需要考虑未来,列出大量可能发生的时间,需要与配偶或孩子商量
穷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人们做出更冲动的决定
S形曲线
今天的存款是明天资本净值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富,会存下越来越多的资源
逃出陷阱
存款行为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认为自己有机会实现梦想的人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钱用作未来投资;相反,认为自己没什么可逝去的人,会做出反映这一绝望心态的决定
一点儿希望、保障及安慰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激励措施
为人们提供一种安全感,从而鼓励让你们存钱,减少压力,让他们对未来抱有希望
小额信贷
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为他们提供一份稳定安全的工作
提供医疗或自然灾难保险
第九章 不情愿的企业家们
穷人天生就具备企业家的潜质
只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及在起步时的一点儿推力,我们就能够消除贫穷
他们从未得到过一次既会,所以他们的想法可能更新颖
创新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而能够想象出穷人未来的只有他们自己
没有资本的企业家
穷人企业家
所拥有的资金较少,无法获取正式的保险、银行及其他廉价金融渠道
只要能够得到机会,即使遭受过重创的人,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并摆脱极度贫穷
穷人的生意
不赚钱的小生意
他们一般很难挣到很多钱
15%的生意在过去一个月里都在赔钱
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
在边际收益很高的情况下,总体收益可能很低
穷人精力充沛,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努力做着白手起家的生意,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很小的生意上,且周围很多其他人都在做着相同的生意
只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边际收益提高,总体收益也会提高,为什么这些小生意发展很缓慢呢?
大多数生意都借不到钱,且借钱的代价非常高昂
所作生意的性质:小公司很容易发展起来,但其发展潜力很快就会耗尽
达到转折点还需要管理或其他方面的技能,而小企业主并不具备
创业太难
穷人无法扩大经营的原因
太难做到了:借不到足够的钱跨越驼峰,存款额达到那个数目会花很长的时间,除非他们的生意能够产生很高的总体收益
一旦小企业主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S形曲线的底部,且永远也赚不到那么多钱,他们更难全身心地投入生意
将自己的注意力及资源用来做其他的事情
买一份工作
在传统就业机会缺失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的立业冲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穷人的事业似乎就是想办法买到一份工作
很多业主(尤其是女业主)并不喜欢做生意,而且害怕扩大经营
穷人所作很多的生意并不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而是某些失败的经济模式的演绎
好工作
在对穷人开展全球调查中,穷人最常见的梦想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政府官员
表明穷人对于稳定的向往,一份稳定的工作会通过决定性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由于人们意识到自己每个月都会得到一份收入(不仅仅是工资本身),因此他们对未来产生一种控制感,进而使他们注重建立自己与孩子们的事业
一份稳固的收入可以对未来的指出做更多贡献,而且也使现在的借款变得更容易、更廉价
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客观的工作,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热门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
大多数好工作都在城里,所以搬家就成为改变家庭生活水平的首要步骤
临时性迁居的影响之一是,对雇主来说没有必要将工人转化为固定工,也没有必要给他们提供特殊培训,工人一生都在打零工
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很少会为穷人制定住房规划,因此穷人不得不挤在城市的某个角落
怎样获取更多的好工作呢?
城市土地使用及低收入住房政策显然很重要
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络(包括公共不住及市场保险)通过减少对社会网络的依赖性,可使移居变得更简单
较小的村镇也要通过就业机会
城市与村镇的工业基础设施都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善
管理环境:劳动法对于安全保障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劳动法过于严格导致没人敢雇用员工,则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信贷也是一个较大问题
利用政府资源,如通过向中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创立足够多的大公司
第十章 政策,政治
政策的意图和实施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
学校只拿到实际援助资金的13%
威廉·伊斯特利,一位曾经批判随机对照试验的人说:随机对照试验对于处理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大问题根本行不通,诸如好的体系或是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大范围经济效应等。他甚至推断,信奉随机对照实验会削弱发展研究者的进取心
反映出一种制度化观点:发展的真正问题在于找到良好的政策,这是如何挑选出恰当政策程序的问题
如果政治主张是正确的,好的政策就会随之出现;反之,没有好的政治导向就无法制定或实施好的政策
杰弗里·萨克斯认为腐败是一种“贫穷陷阱”,贫穷会引起腐败,而腐败必然会促使贫穷的产生
建议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来变富来拆除这一陷阱,这种援助可以用于实现一些特殊目标,如疟疾控制、食品生产、饮用水安全、环境卫生等一些容易衡量的指标
政治经济
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孙定义制度:经济制度决定经济诱因,这些诱因会对教育、储蓄、投资、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等产生激励作用;政治制度决定公民对官员的约束能力
制度是一个社会成功或失败的首要推动力
问题是:统治者有构建经济制度的权力,无需考虑公民的利益或生活是否提高。这也是良好的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所在,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防止统治者建立为自己谋私利的经济制度
不幸的是,腐败的制度往往会滋生更加腐败的制度,形成恶性循环,所谓的“寡头政治铁律”
阴魂不散的腐败制度是发展中国家不能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之前的殖民主义者也有可能摆脱糟糕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但这需要有适当的武装力量和一定的机遇
基于以上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的两种有影响力的观点
如果糟糕的制度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那么这个国家可以依靠世界上其他富裕国家的力量来摆脱窘境,如果有必要,富裕国家可以采取武力
保罗·罗默:如果你不能管理自己的国家,那么就将其委托给能够管理这个国家的人。他受香港成功发展的激励,提出“特许城市”,即一个国家把一个近似“空白”的领域交给另一国家管理,后者则负责在这一领域建立完善的制度
贫穷国家的领导是否愿意加入,即使加入,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买家”
任何试图操作一个制度严密的国家的制度或政治的做法,都将失败,改变只能依靠内部力量
威廉·伊斯特利:一种制度不能适用于所有国家,它必须要符合当地特色,任何照搬式的制度都是行不通的
自由是唯一可行的万能策略,自由意味着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自由市场的能量被大大低估
穷人无法真正参与到自由市场中去,他们都需要帮助;社会和市场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来发挥其功能
政府有必要为人民提供日常的必需品,还要制定某些政策,发挥市场的功能
归根结底,要想真正理解制度究竟会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必须要从思想认识上做一个转变,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看待制度
边缘变化
阿西莫格鲁和罗宾孙的悲观态度来源于:几乎很少看到激烈的政体改革——从一个专制腐败转变为一个功能完善的民主政体
从底层观点出发,要增强职责和减少腐败,不一定要对政体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很多情况下,民主在地方一级被一定程度地引入
推行地方选举制度
即使没有固定的、大的反复体系,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还是有可能的。政府的直接干预很有成效
对修建项目进行审计
实践中的非集权化和民主
即使在糟糕的制度框架内,社会责任和反腐败仍有提升空间;相反,良好的制度却未必能有效落实
取决于制度中有多少成分能在事件中发挥作用
那些看似微妙的小变动给最终结果带来的影响也同样没有得到认可
赋予人民的权利
大多数国际体系现在奉行的新理念是将责任转嫁给受惠者,让他们负责学校、医院以及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通常情况下,政府并没有征得受惠者的同意
政府应赋予受惠者监管这些服务提供者的权利,让受惠者有权雇用或解聘、至少有权利投诉他们,从而确保这些政策制定者的动机是正确的
然而,社区参与以及非集权化很普遍,但是社区究竟则哪有那个才能更好地体现群众的利益呢?如何才能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呢?
决议的公平性和及结果主要取决于一些细节
规则的不同会产生巨大的差别,由谁来制定规则就很重要。如果乡村实行自行管理制度,规则就只能由上层人物来制定,当权者如果能够考虑少数以及弱势群体的利益,由他们来做决策是最好的方式
粉饰民族鸿沟
选举常常基于种族种程度,也即来自最大种族的候选人常常会当选,无论他本身具有怎样的品质
选民对他们将要做出的决定常常缺乏了解,他们无法通过一种显而易见的机制来发现哪些人腐败,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会腐败
所有候选人都大同小异(或都不怎么样),所以他们或许觉得最好还是依据阶级而投票
政治经济学背景
政治经济学认为,政治享有优先于经济的地位:经济政策的范围会据此受到界定与限制
然而,政策并非完全由政治所决定。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会有好的政策产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常常会产生恶劣的政策
良好的意愿对于良好的政策来说或许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有时糟糕的政策也出于良好的意愿,因为这一政策没有抓住真正的问题所在
部分问题在于,即使政府的用意很好,他们却很难做出尝试。在很大程度上,政府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
结果,政府的代理人(官僚、检察院、警察、医生等)无法因为其他人带来价值而得到回报
人们很难对大多数政府工作人员的表现进行评估,这也是为什么公务员有很多规定要遵循
破坏规定的诱惑力总是存在的,这常常会导致腐败及渎职现象的发生
腐败的渎职的危险在任何政府都是在所难免的,以下情况尤为严重
政府要求人民做一些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如给儿童接种疫苗
当人们得到的价值大大高于他们所付出时,如医院免费提供床位给有需要的人时,更富有的人就会行贿插队
官僚的收入较低,工作量较大,监管不力,且即使被解雇也毫无损失
政府计划(以及非政府组织及国际组织发起的类似计划)常常没有效果的原因
由于缺少正确的信息以及政府长久以来的失败,人们对政府的信任越来越少;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到底有哪些,也无法有效地要求或监督政府的表现、政府支付给公务员的有效资源等
这种失败并非像很多政治经济学家所说的是由某一特定团队的破坏而引起的,而是由于整个体系的构想都很糟糕,而且没有人愿意对其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就意味着要弄清楚什么才是有效的,并且担负起责任
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这些问题瓦解这可以帮助穷人的各种努力
大规模的浪费及政策失败之所以会发生,常常是因为政策规划阶段的懒惰思想,而不是任何深层次的结构问题
没有理由相信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及政治总会优先于政策
良好的政策有助于打破过低欲望的恶性循环:如果政府开始执行,人们就会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政治,并给政府施压,执行更多的政策,而不会放弃选举权,也不会不加思考地将选票投给同族之人,更不会拿起武器反抗政府
信任的缺乏可以说明,为什么Wantchekon在2001年的实验中发现,与吸引公众利益相比,提供具体的信息更为成功
一旦政府可以证明,他正在试图实施政策并赢得人民的信任,一种更深层次的可能性就会产生
政府不再那么关注于短期成绩、不再热衷于不顾一切地赢得选民的认可、不再那么沉迷于冲动下的有奖问答,这是一个规划更加有效、更有远见政策好机会
很多西方学者及政策制定者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机构极为悲观:糟糕的政治机构应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家的贫穷负责,而且逃脱这种贫穷状态很难。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放弃的理由,有人则希望从外部促进机制改革
伊斯特利与萨克斯则认为:糟糕的机制是贫穷国家的通病,通过专注于具体、可测量的计划,或许以某种有限的方式可以成功消除贫穷,让人们变得更富有、更有文化,开启良性循环,由此良好的机制便会随之而生
同意这一观点:政治的局限性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改进机制及政策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认真了解每个人的动机及局限性,可以更好地制定有效的政策及机制,避免腐败及渎职
总结
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在他们发现那些坚信不疑的信念是错误之前,他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一条普通的信息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要想产生这样的效果,信息需要具备的特点
必须是人们尚未知晓的
信息的发布方式必须是简单而有吸引力的
信息的来源必须是可靠的
穷人肩负着生活的多种责任
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
做这些决定是困难的,因为它需要人们考虑当下或前期做出的少量付出,而汇报很可能在遥远的未来,人们拖延的习惯会把事情搞砸
一些服务穷人的市场正在小时,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得到补贴的市场需要收到严格的监管,确保其运转良好
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失败几乎与精英们的经济学阴谋无关,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
如果表达正确的话, 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情况下,有可能对管理和政策加以改进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语言
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动
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
如果我们拒绝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我们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也更能理解穷人的生活方式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贫穷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我们不想做过多的评论,但也不会忽略这项事业所暗藏的逻辑:小的变化可以带来大的影响
前言
自打贫穷一出现,我们就产生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
贫穷经济学常常与穷人经济学相互混淆,因为穷人几乎一无所有,所以他们的经济状况一般也无人关注
这种误解严重影响消灭全球贫穷之战——简单的问题会产生简单的解决方法
要想取得进展,必须摒弃将穷人贬低为固定形象的习惯,花点儿时间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这种生活的复杂与多彩
用几个月甚至很多年的时间与NGO、政府官员、医疗保健工作者及小额信贷者接触,进行基础性研究
来到街头巷尾,村前屋后,与住在那里的穷人交谈向他们提出问题,搜寻数据信息
我们难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专业发展经济学家及政策制定者对于穷人生活的看法联系起来
有时强有力的证据迫使我们重新评估甚至放弃我们坚持的理论
我们会尽量先搞清楚,我们的理论为什么行不通,怎样利用该理论更好地描述世界
本书展现我们所编织的一个关于穷人生活的完整故事
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再好好想想
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再加上一点儿援助,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另一方面,错位的期待、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碍,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的破坏
把持住正确的杠杆至关重要,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而且单凭一个杠杆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觉,本能反应是慷慨,然而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尝尝失去信心:捐的那点钱不过是沧海一粟,且善款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本书会让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摆脱“贫穷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感觉,从一系列具体问题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挑战
这些问题只要能得到恰当的定位并为人们真正理解,就能够逐一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关于贫穷的辩论往往不是这样展开的,很多侃侃而谈的专家专注于那些“大问题”:贫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杰弗里·萨克斯
贫穷的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包围
如果没有大量原始投资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贫穷陷阱
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辅助穷国再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呈螺旋状上升
威廉·伊斯特利、丹比萨·莫约
援助弊大于利
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
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解决,需要的是证据
常常用来解答大问题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
引人注目的奇闻轶事比比皆是,有些时间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场
本书采用答案延伸的形式
它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
援助的是是非非引发了无数没完没了的争论,模糊了真正的重点:钱的去处
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都同意一个前提,即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知道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
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好处
尽管有争议的问题仍旧存在,但实验结果还是使争论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并极大影响这方面的政策及言辞
我们还会了解穷人是怎样做出选择的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能了解穷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被困于“贫穷陷阱”
萨克斯和伊斯特利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个经济问题的回答:一个国家是否会陷入贫穷?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推及个人:人们是否会陷入贫穷?
图表
S型曲线
“贫穷陷阱”的来源
你今天的收入会影响将来的收入,将来可能是明天、下个月、下一代
曲线释义
X轴为今天的收入,Y轴为将来的收入,对角线指今天的收入等于明天的收入
“贫穷陷阱”地带:曲线低于对角线,也即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变得越来越穷
“贫穷陷阱”以外:曲线高于对角线,至少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富
反向L型曲线
不存在“贫穷陷阱”
最穷的人也能挣到比他们原来的收入更多的钱,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富,直到他们的收入停止增长为止
无需援助,一次性的施舍并不能永久提高一个人的收入,最多只能让他们前进得更快一些
仅靠理论上是不够的,需要了解的是:现实世界是否能由图表来体现
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答案
遵循发展经济学多年的传统,即强调通过收集正确的资料,提出对世界有用的想法
开展一系列不同的实验,选取不同的地点或实验中不同的外来干预因素,统一来看,我们既可以证实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又能缩小解释这一现象得到理论范围
第二章 饥饿人口已达到10亿?
“贫穷陷阱”与饥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穷人”基本被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
穷人买不起足够的食物,这才是造成他们效率低下、生活贫困的原因
“贫穷陷阱”的概念基于人们能否获得足够的营养
如果一个人穷困潦倒,那么即便他倾其所有,也仅购买果腹之食,勉强维持生命而已
如果人们更富有,他们就可以购买更多食物。一旦人体的新陈代谢需求得到满足,所有额外的食物就可以用来增强力量,人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从而生产出更多东西,满足维持生命以外的其他需求
“贫穷陷阱”的概念基于饥饿看法虽然颇具合理性,但在实际情况中,“贫穷陷阱”与饥饿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饥饿人口真的已达到了10亿?
关于“贫穷陷阱”的描述中隐含一个依据,即穷人会吃得尽可能地多
然而,这并非是看到的实际情况
即使对于十分贫穷的人来说,食物花费的上涨也远远低于原来的预算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例子
即使是人们花在食物上的钱,也并没有全部用来增加人们的能量或微量营养素
当穷人可以多买一点食物时,他们并不会用所有投入换取更多能量,相反会选择买一些口味更好、价钱更高的食品
罗伯特·延森和诺兰·米勒发现食品消费的“质量飞跃”
印度的营养问题
尽管印度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其人均卡路里消费却在持续下降
并非源于收入的下降或食品价格的上涨
揭开这一谜团的合理起点:假定穷人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
是否吃得更多并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因而也就不存在基于营养说的“贫穷陷阱”
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
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饥饿只是人类食物分配方式的一种结果
大多数非常贫穷的人,似乎都能挣够糊口的钱
尽管人们摄入更少的卡路里,但她们真的不再那么容易饥饿
水质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不再因疾病而流失卡路里
重体力劳动的减少、交通状况的改善
如果大多数人都处于非饥饿状态,那么他们因消耗更多卡路里而获取生产力的可能相对下降
卡路里与生产力之间并非呈S型曲线,而是反向L型曲线
这并不是说,基于饥饿的“贫穷陷阱”存在不合理性
更丰富的营养可以使某人走上富裕之路,这个想法在历史上、甚至在今天也是十分重要的
迫使某些人采取极端的做法
“杀死女巫”活动
资源稀缺时通过牺牲某些人让余下的人能吃饱,具备劳动能力
旱灾起减,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夭折
阿马蒂亚·森曾指出,近期发生的饥荒不是粮食短缺造成的,而是制度出现问题,导致现有食品分配不合理
尽管穷人可能吃不了多少,但他们仍需要吃饱
穷人真的吃得好、吃得饱吗?
印度最贫穷的人身材较为瘦小
人类在身高方面的基因差别是极其微小的
在过去22届奥运会中,印度平均每届仅获得0.92枚奖牌
世界上72个国家的奥运会成绩都优于印度
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身材高大的人都能挣得更多
有研究表明,童年摄取重组营养的人都会长得更高大、更聪明,所以会赚到更多的钱
营养不良会影响人们未来的生活机遇,这种影响在他们出生之前就开始了
巴克假说:母体子宫的条件对婴儿生活机遇具有长期影响
人们似乎不想要更多的食物,而更多的食物,特别是更多理智购买的食物,可以使人们及其子女在生活中更成功
为什么穷人吃得这么少?
谁知道
如果老板们意识不到营养充足的员工工作能力更强,那么员工自然会对“更强的工作能力将获得更多的收入”产生怀疑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让自己及子女吃得更好有什么价值
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即使是科学家也一样,直到最近情况才有所改善
当别人告诉自己应改变饮食结构时,人们一般都会持怀疑态度,可能是因为人们一直钟爱自己吃的食物
仅凭个人经验,并不容易了解太多这种营养物质的价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多年之中既不会发现小变化,也看不到大变化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和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
比食物更重要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的效果
贯穿本书的一个主题
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只办婚礼、嫁妆、洗礼等,很可能是怕丢面子
在南非,人们只需将死去的婴儿简单埋葬,但要为死去的老人举办隆重的葬礼,葬礼所需费用为死者一生的积蓄
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乏味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的食品消费一直在下降
“他们不会迁怒于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降低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然而,他们却不一定因此而专注必需品,也不一定会排斥奢侈品。因此,在长达10年的极度沮丧期内,所有廉价奢侈品的消费都有所提高”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他们为什么不把钱攒下来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
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
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基于营养说的“贫穷陷阱”真的存在吗?
大多数成年人,即使是非常贫穷的人,也是处于“贫穷陷阱”地带之外的:他们很容易就能吃够干好体力活所需的食物
基于营养说的“贫穷陷阱”的基本机制似乎不适用于成年人,但这并不意味着穷人在营养方面并没有问题
他们的问题在于食物的质量,特别是微量营养素的缺失
营养充足可能会为未出生的婴儿和幼儿带来更多的好处,因为他们还不能自主选择食物
父母收入与其子女未来收入之间可能也存在S行曲线,这与子女在童年期间的营养摄入有关
各国政府及国际机构需要就食品政策进行彻底反思
提供更多粮食、给予穷人更多的钱,也不足以解决问题
对儿童及孕妇的直接营养投资,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回报
向孕妇及儿童父母发放强化食品
对儿童进行学前或在校的抗蠕虫预防,向他们提供富含微量营养素的膳食
鼓励父母为补充营养而消费
食品技术领域的首要任务是:在人们喜爱的食物中加入额外的营养素,生产出一些富含营养、美味可口的、适于在各类环境中种植的新品种粮食,同时还要提高生产力
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吗
“好摘的果子”(低成本却可以挽救生命的东西)似乎很多,但很少有人会采取这样的预防性措施
可以挽救大多数痢疾儿童生命的“神药”:用来净化水的消毒剂、糖和盐(口服补液的主要成分)
健康陷阱
杰弗里·萨克斯
世界上撒多数最贫穷的人或整个国家都掉进健康陷阱之中
以疟疾为例,较为贫穷的国家大部分人口都受到疟疾的影响,因为贫穷这些国家采取预防措施的难度更大,从而导致一直贫穷下去
在这些国家进行旨在控制疟疾的公共健康投资将会产生很高的回报:人们得病概率减少,工作更加努力,收入因此增加,足以用来支付这些外来投资
怀疑者
尚不清楚那些滋生疟疾的国家贫穷原因是否在与疟疾
这些国家无力消除疟疾也许只是说明他们管理能力很差
实证案例研究
在那些疟疾高发地区,出生于抗疟活动后的儿童与出生于疟疾低发地区的儿童相比,二者的人生成就(教育或收入)是基本一致的
消除疟疾的确会减少长期贫穷现象的发生
其他高效健康投资的例子
格莱姆维卡斯的家用自来水及卫生设施:整个存在的每个家庭都与总水管连接,再通过管道将水运输到每个家庭的卫生间、水龙头及浴室
一夜之间,痢疾重症病例减少一半,且效果能维持好几年
为什么不更多地使用这些方法呢?
没有充分利用的奇迹
萨克斯的理论存在一个缺陷,即穷人处于基于健康的“贫穷陷阱”之中,用钱就可以把他们救出来
母乳喂养、消毒剂、蚊帐的需求量很低
低需求量表明,健康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逃出“贫穷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数放在正确的地方,而且人们似乎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他们甚至根本不想那么做
改善健康的愿望
穷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
结果恰恰相反,很多国家的穷人会将自己手中的大部分钱花在健康上
钱什么也没换来
穷人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而不是廉价的预防
穷人大多会避开免费的公共医疗系统,选择私人医疗机构或以驱邪为主的传统治疗法
“孟加拉医生”
无资质、不称职
诊断不足、用药过度
抗生素、类固醇滥用
政府该受到责备吗
很多有效的成果都是通过预防取得的,这一领域的主导者长久以来都是政府,但政府总是将简单的事情变得不那么简单
看不到政府提供更多的预防保健
政府保健服务者的高缺席率
政府保健服务者的动力缺乏
人们尽量避免到公立医院就医是因为这个系统根本就运转不起来
蚊帐、消毒剂并不是专门由政府发放
即使政府医护人员投入工作,需要其服务的病人也不会有所增加
免费意味着没用?
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
人们可能会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是由于某种物品是廉价的,人们便有可能认为它没有价值
大量严谨的实验表明,人们不怎么使用那些免费的东西有些言过其实
信念?
信仰即信念与原理的组合,这显然是我们掌控健康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大量的信念及原理,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
当这种信任在富国处于某种原因而减弱时,我们会看到针对传统做法的激烈反应
富国的人们可以随时洞悉世界顶尖科学家们的观点,即使是他们很难依次做出选择
对于几乎没什么信息来源的穷人来说,他们的选择该有多难呢?
他们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无的放矢
对于健康的运转方式,人们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
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脆弱的信念与必要的希望
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原因
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
即使他们指导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做点儿什么,这很重要
与真正坚定的信念相比,基于方便与舒适的信念或许更加灵活
赛娃曼迪在乌代布尔的实验:向接种的人提供2磅达尔
实验取得巨大的成功,疫苗接种率增长7倍
阻碍观点
主流政治左派和右派:贿赂人们去做该做的事似乎是不对的,人们应该学会了解什么是对健康有益的
右派:这么做是一种浪费
传统的左派:无论是对于奖品,还是得到奖品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贬低
观点有失偏颇
实验表明,至少在乌代布尔穷人似乎是相信一切的,但他们的很多观念并不坚定
他们不会因为害怕邪恶的眼睛而拒绝达尔
右派和左派似乎认为,行动都带有目的性:如果人们相信接种的价值,他们就会让自己的孩子接种
这并非永远都是正确的
新年新愿望
疫苗接种遇到的阻力并不是很大,很多儿童都首次接受疫苗接种,问题在于怎样使他们完成整个流程
或许这一问题产生出于同一个原因
年复一年,我们都很难坚持实行自己的新年新愿望
“时间矛盾”概念:我们对当前与对未来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当前的我们是冲动的,很大程度是由感性和即时欲望支配:花一点点时间或放弃一点点舒适感都是当前我们需要经历的,较之在没有迫切感的情况下去想这些事情,当前的这种感觉更令人不愉快
我们非常渴望得到那些“小奖品”,但当我们为将来而计划时,那种渴望的快感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倾向于推迟小额度的花费
贫穷的家长可能完全相信接种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只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实现,而费用却需要今天来支付
这个道理可以说明:为什么一点点花费使人们对采用挽救生命的方法犹豫不决,为什么小小的奖励可以鼓励人们使用这种方法
新的基本原理用于规范具体的预防性保健行为,或是提供超越传统争论的一些经济奖励,使我们的社会有理由补偿或加强那些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罚款或奖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某种行动,这是他们心中向往却总是在拖延的行动
“默认选项”:政府应将他们认为有利于大多数人的选择定位为默认选项,人们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但要为此花一点钱
有些家庭还是不确定自己石佛应采纳一些建议,这是助推或许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助推可能有助于说服,并由此启动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
我们的看法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
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控制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着这种能力
对于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无形的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容易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
第四章 全班最优
发展中国家的学校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既不是因为入学难或缺乏人才需求,也不是因为家长拒绝让自己的孩子受教育,那么阻碍究竟源自哪里呢?
供求之战
教育政策就像援助一样一直是激烈地政策之争的主题,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教育本身是好或坏,而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以及如何进行干预
“供应达人”
强调“供应教育”:将孩子们带进教室,最好由一位训练有素的老师任教,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在很大程度上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有效提升小学入学率
然而千年发展目标中并没有归档孩子们必须在学校里学到东西
抽样调查发现印度公立学校50%的教师都在上课期间缺席,ASER测试结果表明:7-14岁中35%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段落(一年级),60%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故事(二年级),只有30%孩子会做二年级数学题
“需求达人”
除非有明确需求,否则根本没有必要提供教育。教育质量之所以低下,原因在于家长们对教育不够重视
入学率与教育回报率息息相关
只要找到一些急需人才的行业,让投资于这些行业变得富有吸引力,就会出现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这方面的供应压力
教育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人们投资于教育目的是挣到更多的钱,增加未来的收入
问题在于做出投资的是家长,而未来获益的是孩子
很多孩子会为他们的父母带来投资“回报”,但很多孩子不愿意甚至不履行义务
大多数家长有权支配他们的孩子,有些不重视教育的家长很在意孩子长大后会给他们多少钱的回报,或许会让孩子辍学并安排他去工作
有条件现金转移的奇特历史
儿童有权利享受正常的童年及充分的教育,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能允许这一权利被父母的冲动或贪婪所剥夺
大多数富裕国家强制规定:当孩子达到一定年龄时必须送他们上学,除非父母能证明他们可以自己在家教育孩子
在国力有限、义务教育难以强化的情况下,政府必须从经济角度考虑,让父母觉得送孩子上学是值得的
教育政策所选择的新工具背后所折射出的理念:有条件现金转移
第一个有条件现金转移(CCT)计划:贫穷家庭会得到某些救助,前提是他们的孩子定期上学,而且这个家庭得采取预防性保健计划
无论家长怎样看待教育,只要让他们觉得如果不送孩子上学就会受损失,计划就会达到点化他们的目的
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有条件现金转移与无条件现金转移的效果是相同的,也即制约性根本不重要,家长不需要被迫送孩子上学,只是需要经济上的援助
现金转移可以使家长摆脱极度贫困的状态,或许也拓宽他们的思想空间:教育必须现在投入,而这部分费用要等到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得到补偿
收入与教育息息相关
让市场操纵一切并不能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接受教育,天资聪颖的穷人家孩子很有可能被剥夺教育的权利
除非能够完全消除收入差距,否则公共供应方的干预就是必要的
这种干预可以使教育变得更廉价,从而更容易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一次机会
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有用吗?
尽管从原则上看完美无缺,但公共干预是否切实可行呢?
回答问题的最佳方式是研究特定国家在实施这种政策时所遇到的具体情况
尽管教育质量低下,但学校还是有用的,且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使人受益匪浅
印度尼西亚1973年苏哈托将军决定大规模修建学校
1968年台湾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接受9年义务教育
并非意味着自上而下的教育策略一定会带来很多好处,学生们的确在公立学校里学到东西,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乐观
私立学校
全球很多雄心勃勃的低收入家长决定,即使省吃俭用也必须将自己的孩子送入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常常比公立学校效率更高,学生学习成绩也会更好
期望的诅咒
虚幻的S形
家长对于教育的看法
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
将教育看成一种彩票,而不是一种安全的投资
前几年的教育付出比以后的教育付出少得多
实际上,教育应该不存在“贫穷陷阱”:教育每个阶段都是有价值的
但家长们认为教育的回报呈S形,这在无意识中营造一个“贫穷陷阱”,进而催生一个真正的“贫穷陷阱”
精英学校体系
不仅家长们将希望寄托于孩子毕业考试成功,整个教育体系都包含着这种思想
尽管新生大量涌现,教师们仍然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艰难的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学生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师的作用就是保证学生顺利进入下几个学年或大学学习
发展中国家地较是具有精英偏见
偏远及落后地区常常被看作是教师的耕耘得不到收获的地方
相信S形曲线使人们选择放弃
如果教师和家长不相信孩子能够跨过顶峰,进入S形曲线的陡峭部分,孩子自己或不会尝试;教师会忽视成绩落后的孩子,家长也不再对教育感兴趣
产生一个本来不存在的“贫穷陷阱”
那些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绩的家庭或是不愿让自己孩子辍学的家庭,一般都是精英家庭,他们最终会证实自己“较高”的期望
孩子们在评估自己能力时也会运用这种逻辑
“刻板印象威胁”的力量
学校为什么会失败
私立学校在普通学生教育方面表现一般,是因为他们的重点在于:为某种艰难的公共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因为那是通往更大成功的踏脚石
这种考试需要由超前的学习能力以及全面的教学大纲,然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都跟不上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课程与教学针对的都是精英,而不是一般学生
大多数学习体系都有失公平,还很浪费资源
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去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一开始就会表明,除非这些孩子表现出某种超凡的天赋,否则他们就会被开除,而实际上孩子们只能默默忍受,直至退学
不现实的目标,不必要的悲观预期,以及不恰当的较是鼓励机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系没能完成自身的两大任务——给予每个人一套健全的基本技能及发掘人才
教育重建
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里学号基本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很容易实现,前提是人们能够专注于此
关注基本技能并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每个孩子及其老师付出足够的努力,他们就能掌握这些技能
尽量设定一些更为直接的目标,对教师及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个好办法
更多地采用信息技术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个孩子提供机会的学校体系,首要的一步或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其现有的学生,而不是他们可能想要的学生
第五章 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
今天,整个世界都在担心人口增长问题
要想指定一种合理的人口政策,需要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生那么多孩子?他们自己不能控制控制生育吗,还是他们不想节育?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某种形式的人口政策
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人口多的家庭错在哪里?
托马斯·马尔萨斯18世纪提出观点:国家拥有多少资源基本上是固定的(以土地为例),因此人口增长一定会使国家变得更穷
无涉及技术进步这一因素,但它帮助人们发掘了很多潜在资源
在人类史上大多数时期,人口更多的地区或国家往往发展得比其他地区快
仅靠理论不太可能解决问题
转换视角,先将大问题放在一边,专注于穷人的生活与选择
大家庭更穷的原因是其人口更多?
他们对于子女教育及健康的投资能力较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极具影响力的论断:每个家庭都面临着一种所谓的“质与量的取舍”,即一旦有了更多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质”就会降低,因为父母为每个孩子投入的食物及教育资源就会更少
然而,在案例中并没有发现任何找证据可以证明,生在较小家庭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
这似乎有些违背常理:如果同样的资源要由更多人来分享,最终有些人就会得到更少。如果孩子没受委屈,究竟是谁吃亏了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母亲
计划生育计划表明
在青春期就了解计划生育的女性,其上学时间更长,并且在正式工作的概率更大
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妇女在身高、体重上均优于对照组,赚的钱也更多
过早怀孕对于母体健康非常不里,且常常会导致辍学
穷人在生育决定上有控制权吗?
穷人或许无力控制自己的生育
接触不到现代得避孕措施
贫穷妇女对于现代避孕措施的使用率并没有提高
使用率低并不意味着缺乏获取渠道
供应达人:强调获取避孕措施的重要性,使用避孕措施的人生育率要低得多
需求达人:想降低生育率的人大多能找到正确的避孕法,无需外界帮助,因而仅仅扩宽获取避孕措施的渠道并无多大用处
性,校服与大款
扩大避孕渠道的好处在于帮助青少年推迟怀孕期
青少年的避孕需求最有可能得不到满足主要是因为很多国家不承认青少年性行为的合法性,或者认为青少年控制能力不强,不能正确使用避孕措施
很多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的怀孕率极高
解决这一问题的官方策略:禁欲(Abstain)、忠贞(Befaithful)、使用避孕套(Condom),否则你就会死去(Die)
这一策略认为青少年责任心不强、不够理性,无法权衡性行为以及使用避孕套的代价和好处,因此不接触或避免婚前性行为是保护他们的唯一方法
事实恰恰相反,在选择性行为对象及条件上,青少年往往会表现得十分谨慎
谁的选择?
夫妻
男性常常表实大家庭更理想,且对避孕措施得要求较低,因此女人在家里有多大决定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女人有财产权的情况下,她就会在家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在决定家庭成员数量上拥有更大的权威性
夫妻之间的矛盾也表明,尽管避孕本身对于降低生育或许没多大作用,但避孕方法上的小小变化却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要求获得一种隐蔽避孕形式、在丈夫不知情时采取计划生育措施
大众
对于这个问题有发言权的是大众而非夫妻,生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及宗教准则,违反准则就会收到惩罚(被排斥、嘲笑或宗教制裁)
女性在社区内逐渐了解可接受的行为是怎样的
养儿防老
对于全球大多数穷人来说,孩子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一种保障政策、一款存储产品,也是某种福利彩票
富裕国家很多父母并不需要考虑这些,因为他们有社会保险、共有基金及退休计划
生育率有所下降时,财政储蓄就会增加
如果孩子少的父母意识到他们将来只能得到较低的现金回报,那么他们就要提前储蓄更多的钱,这回减少他们投资给孩子的钱
例子
中国政府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储蓄率的增长幅度高达33%
孟加拉国的蒙塔拉伯地区普及避孕措施后每户家庭的资产均增加了
如果父母对女儿会像儿子一样有用不抱希望,父母对女儿生活的投资会更少
性别选择性堕胎十分普遍且廉价
在儿童病得不到妥善处理的环境中,有意无意地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摆脱不想要的孩子的方式
全球女孩数量过少仍是事实
在女孩更有价值的婚姻或劳务市场上,这就不会构成一个问题
家庭
在推广自己的理论模式时,经济学家们常常忽视一个事实:一个家庭与独身一人并不一样。
将家庭看作是一个“单位”,认为家庭所做的决定来自一个人、一家之主。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家庭运转模式,这种简化模式具有误导性
忽视家庭内部复杂的动态变化会产生重要的政策性后果
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家庭决定被看作是家庭成员之间谈判的产物。有效家庭模式:即使他们咋怎样花钱方面有分期,如果一方在不伤害另一方幸福的前提下可以更快乐,那么他们就会妥协并达成一致
家庭的特点并不在于家庭成员间的契合度有多大,恰恰相反,他们会遵循社会承认的简单规则,这些规则可以保证他们的基本利益
家庭成员被一条纽带绑到一起,这一纽带并不是高效分享资源及责任的能力,而是一种不完整的、粗糙且常常很松散的“契约”,其中规定每位家庭成员对于其他成员的责任
这种”契约“或许需要得到社会的强化,因为孩子无法与父母、妻子无法与丈夫公平地谈判,但社会的发展得益于家庭所有成员对于资源的公平分享
靠社会准则对规则进行强化所带来的问题是:社会准则会慢慢改变,因此那些规则会面临完全与现实脱钩的危险
尽管家庭中存在很多明显的限制,但社会也并没有提供抚养孩子的其他有效模式
政策的恰当地为并不是完成取代家庭的作用,有时还应避免政策的滥用
帕克·苏达诺想要9个孩子并非优于缺乏自控力或避孕措施,也不是社会强加于他的一种准则,他也相信抚养这么多孩子使他陷入贫穷。他之所以需要9个孩子,是因为他不知道到到底哪个孩子将来有能力给他养老
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是:让人们觉得没必要生很多孩子(特别是儿子),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或养老金)或金融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受益于退休金,这会导致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或许还会减少歧视女性的现象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