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要有故事(经典写作课)》图解【2022年5月重读简化】
2022-05-19 11:10:37 11 举报
毛姆读书笔记 有趣有力~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读书是一种享受
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
你在读,你就是你所读的书的最终评判者,其价值如何就由你定。这道理同样适用于我向你推荐的书。
而在我床头,则放着一本既可以随便从哪里开始读、又可以随便读到哪里都能放得下的书。
跳跃式阅读和小说节选
起先觉得很吃惊,后来却想到,尽管我们中有些人已经掌握跳跃式阅读技巧,因而获益匪浅,可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掌握,若有一个老练而有识别力的人先为他们做了删节,那对他们肯定是有益的。
但是读了三遍之后,我现在打算承认,他的书并非每部分都是很有价值的。我觉得,对普鲁斯特因受当时的思潮影响而表述的那些冗长而繁复、现在已部分被人抛弃、部分又嫌陈腐的见解,将来的读者绝不会再感兴趣。
我认为,把小说当成布道场所或者课堂,那是一种陋习。要是读者以为能在读小说时轻松地获得知识,我相信他已误入歧途。知识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获取,那是一件艰辛而枯燥的工作。如果我们能把某种含有知识信息、因而十分有用的“药粉”,裹在美味可口的小说“果酱”里一口吞下,那当然太好了。
小说家常受其偏见的支配,他在选择题材、塑造人物以及在对人物的态度等方面,无不受此制约。无论他写什么,都是他个性的流露以及他的内心直觉、感情和经验的表现。无论他怎样想写得客观,他终究是他的癖好的奴隶。
两种不同人称的小说
有三部书信体小说大概可以算作名著,它们是《克莱丽莎》《新爱洛绮丝》和《危险的角逐》。
在这种小说中,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他并不是主人公,他讲的不是自己的故事。他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和其他人物或多或少保持着联系。他并不决定情节,而是作为其他人物的知己朋友、仲裁者或者旁观者产生作用。就像希腊悲剧中的合唱队,他对自己所看到的事情进行思考;他可以恸哭,也可以提出忠告,但他没有资格影响事件的进程。
什么是好小说
一部好小说应该具有哪些特性。它的主题应该能引起广泛的兴趣,即不仅能使一群人——不管是批评家、教授、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还是公共汽车售票员或者酒吧侍者——感兴趣,而且具有较普遍的人性,对普通男女都有感染力。
说中的对话不能杂乱无章,也不应该用来发表作者的意见,它必须服务于典型化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的部分应该写得直截了当,要生动、明确,只需把人物的动机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令人信服地交代清楚,而不应过于冗长。
大多数小说家虽然都天生有过“桥”的才能,但在此过程中,枯燥无味却是难免的。小说家也是人,不可避免地会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更何况小说家的感受性还胜过一般人,因此他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写出一些追随世风的、昙花一现的东西。举例来说:十九世纪之前的小说家是不太注意景物。
过去,读者总希望小说越长越好,因为他们花钱买小说书,当然想读出本钱来。于是,作家们就挖空心思地在自己讲述的故事中添加许多的材料。他们找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在小说中插入小说,有时插入的部分长得像一个中篇小说,而和整部小说的主题又毫无关系,即使有也是牵强附会的。《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其大胆程度简直无人能与之相比。
小说要有故事
因为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有史以来人们就一直聚集在篝火旁或者市井处相互听讲故事。这种欲望始终很强烈,这可以从当今侦探故事的泛滥中得到证明。虽然把小说家仅仅看作故事员是对他的轻视和侮辱,但小说家要讲故事仍是事实。
人人与哲学有关
我在读英国哲学时也许有点偏见,因为我在德国受到影响,认为除了休谟之外,其他英国哲学家大多是不值一提的,而休谟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康德批判了他;不过,我觉得他们不仅仅是哲学家,也是很出色的散文家。
哲学家如果不重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通俗明了,那只能说明他考虑的仅仅是哲学的学术价值而已。
哲学并不是一门仅仅与哲学家和数理学家有关的学问。它和我们人人有关。确实,我们多数人只是间接地接受某些哲学思想,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哲学。
但是,我却想形成我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且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想弄明白,哪些是我必须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尽力想获得有关宇宙总体构造的知识;我想作出决断:我是否只需要考虑此生呢,还是只需要考虑来生?我想搞清楚:我是完全自由的呢,还是出于一种幻觉才自以为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我想知道:人生是本来就有意义的呢,还是必须由我来赋予它某种意义?于是,我便开始杂乱无序地读各种各样的书。
人类从遥远的原始时代起就有某种对上帝的信仰,所以很难想象,这样一种和人类一起发展的信仰,一种为最杰出的智者、东方圣人、希腊哲学家和经院派哲学大师所接受的信仰,到头来是毫无根据的。在许多人看来它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情形也许是(只能说“也许”,因为没法肯定),除非一种本能的存在可能性得到满足,否则它便不会存在
难说服一个作家相信,肉体和心灵之间并不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福楼拜在写爱玛·包法利自杀时,他自己也感受到砒霜中毒的痛苦,他的这种经验虽然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每个小说家都有类似的经验。
真、美、善
人的自我主义使他不愿接受无意义的生活,当他很不幸地发现自己不再能信奉一种可以为之献身的、自在而且至高无上的力量时,他便在那些跟他切身利益有关的价值之外又设立了一些特殊的价值,目的就是要使生活具有意义。
历代的智者早已断定,说真话未必聪明。人为了虚荣、安乐和利益,总是不顾“真”的。人并不以“真”为生,而是靠骗为业的,他的理想主义,有时在我看来,也不过是想借“真”的名义弄虚作假,以此满足他的自负心理罢了。
我首先发现,美是个句号。当我面对美的事物时,我总觉得自己只能凝视和赞赏,此外便无事可干了。它们激起的情感固然高雅,但我既不能保持它,也不能无限制地重复它,世上最美的事物最终还是使我厌倦。
对一件艺术杰作,人的反应究竟如何?譬如,某人在卢浮宫里观看提香的《埋葬》或者在听《歌唱大师》里的五重唱时,他的感觉如何?我知道我自己的感觉。那是一种激越之情,它使我产生一种智性的、但又充满感性的兴奋感,一种似乎觉得自己有了力量、似乎已从人生的种种羁绊解脱出来的幸福感;与此同时,我又从内心感受到一种富有人类同情心的温柔之情;我感到安定、宁静,甚至精神上的超脱。
无论是真,还是美,看来都谈不上有其自身的固有价值。那么善又怎样呢?在谈到善之前,我想先谈谈爱,因为有些哲学家认为爱包括其他所有价值,因而把爱看作人类的最高价值。柏拉图学说和基督教结合在一起,更使爱带有一种神秘的含义。爱这个词给人的联想,又使它蒙上一层感情色彩,使它比一般的善更加令人激动。
英国文学漫谈
吉本的《自传》确实很好看,它篇幅不长,文笔优美异常,这是他驾轻就熟的技巧,整本书写得既严肃又幽默。说到幽默,我忍不住想举个例子:吉本在瑞士洛桑时坠入了情网,但他父亲不同意,还威胁要剥夺他的继承权。他经过慎重考虑后,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人。他在叙述了这段经历后,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话:“作为情人,我叹息;作为儿子,我服从。
狄更斯以他充沛的生命力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形色色而且各具个性,他们动荡不定——不,不是动荡不定,而是在生活中躁动不安。
《呼啸山庄》别具一格。这部小说不太容易读,因为它有许多地方写得太不近情理,简直叫人莫名其妙。尽管如此,它却充满了激情,而且非常感人,它有伟大诗篇的那种深度和力度。读这本书,你会觉得它不像小说,因为读小说无论怎样入迷,需要的话你总能提醒自己说,那不过是作者编出来的故事,《呼啸山庄》却不然,它深深地刺激你,就像你自己在生活中遭到了不幸似的。
对我来说,诗必须是伟大的,否则就不值一读,还不如读读报纸。我也没法随随便便地读诗。我需要有一定的心情和合适的环境才行。我喜欢在夏天黄昏时分,在花园里读诗;我喜欢坐在悬崖上,面对大海,或者躺在长满青苔的林中斜坡上,从口袋里拿出一卷诗来读。
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
他的祖父威廉·狄更斯早先是查斯特尔市议员约翰·克罗尔家里的仆人,娶了一个女仆为妻,最后又成了管家。老威廉有两个儿子,小威廉与约翰。不过,我们现在只对约翰感兴趣,因为他既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的父亲,又是他儿子笔下最出色的人物形象——密考伯先生的原型。
后来,在《大卫·科波菲尔》里,玛丽亚就成了大卫的“孩儿妻”朵拉。在狄更斯刚完成这部小说时,就有一个女友问过他,他是否真的“非常、非常爱她”。他回答说:“世上没有一个女人,也很少有男人,能理解这种爱究竟有多深。”他们分手许多年后才相见,玛丽亚·比德奈尔和狄更斯夫妇一起吃了一顿饭,但是今非昔比,此时狄更斯已是大名鼎鼎的小说家,玛丽亚则成了一个肥胖、平庸、笨拙的家庭主妇。于是,她又被狄更斯写进小说,成了《小杜丽》中的芙洛拉·费因钦。
只要有利于故事的发展,狄更斯就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巧合,从不过多地考虑必然性。现代小说家却不同,他们为了表现事物的必然性,不得不把情节叙述得充分可信,而且还要尽可能地逼真。不过,当时的读者都很愿意相信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情节。这恰恰是狄更斯的拿手好戏。他讲述故事的技巧是那样高超,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还会相信这些故事。
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
这两个男主人公都爱上了罗斯托夫伯爵的小女儿娜塔莎。她是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塑造得最可爱的少女形象。
过去的娜塔莎是那么甜美,那么活泼,那么招人喜爱,现在她成了一个婆婆妈妈的家庭主妇。尼古拉·罗斯托夫曾是那样英俊潇洒,那样神采飞扬,现在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地主。
也就在这时,他和一个农奴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私生子。这个名叫提摩西的私生子后来就成了托尔斯泰几个小孩子的马车夫。
他开始接近那些穷困、低贱和没有文化的信徒,而对他们的生活观察得越深入,他就越相信,他们尽管带有迷信色彩,却拥有一种真正的信仰;对他们来说,有这样的信仰是必然的,因为它使他们的生活有了意义,他们只有靠它才能生活下去。经过了好几年充满痛苦的反省和沉思,
但是,当丈夫要把自己的信仰付诸行动时,她却无法容忍了,而且毫不犹豫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托尔斯泰由于觉得自己不该靠别人生活,就决定自己生炉子、打水和料理衣物。出于自食其力的想法,他还请来一个鞋匠教自己制作靴子。他在庄园里和农奴们一起干活:耕地、运干草、伐木。对此,索尼娅大为不满,她认为托尔斯泰从早到晚地干体力活对他并无益处,因为即使在农奴中间,这些活也是年轻人干的。
美国文学漫谈
现在让我们直接进入十九世纪。这一百年间,最杰出的作家是赫尔曼·麦尔维尔、瓦尔特·惠特曼和埃德加·爱伦·坡
在这里,霍桑对人性做了非常精彩的刻画。我要你读《红字》,不是去欣赏它的故事,而是要欣赏它的深刻动人的文笔。
霍桑有敏锐的耳朵,又善于遣词造句。他能把一个句子写得长达半页,从句层叠,但结构匀整,就如水晶般明晰,而且读来铿锵有力。
我觉得他缺乏激情,所以他尽管大胆使用了这样的主题,却没有从中生发出深刻的含义。他发现了一个“知足常乐”的秘密,说:如果你没有多大追求,就无需付出多大代价,也就容易满足。
莎士比亚有时也会洋洋洒洒地写出一大段废话。麦尔维尔对新贝德福德风光的描写,对事件的叙述,以及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对那个可怕的人物艾哈伯的刻画,确实不同凡响。这里有一种惊悸、一种神秘、一种征兆、一种激情,它显示出人生的凶险、命运的不可抗拒以及邪恶的无处不在,而所有这一切都使你凝神屏息、瞠目结舌。你被震倒在地,然而又觉得仿佛高高地升到了空中,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你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极其浓郁的、而且是极为典型的美国气息,譬如在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这是马克·吐温最好的作品,一部真正的杰作。
还有心怀敌意的印第安人,处处有危险需要防备。他很勇敢,也很坚毅,还有一种沉静的幽默感,就是以这样的性格,以荒野为题材,他写了一本从头到尾都很有趣的书。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