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读书笔记
2022-04-27 17:25:15 14 举报
AI智能生成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是肿瘤学博士王兴医生的作品,从癌症防范、就医选择、经济估量、患者知情等各方面具体详细地解答了患者家属心中的疑虑,用语通俗易懂且分析透彻,可行性强。“人总是在出现不如意结果的时候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但你问问自己,当时做的选择是不是基于当时的情况的最优解。如果是的话,要努力放过自己。”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者简介
个人介绍:王兴,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博士后,现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明星演示嘉宾,获《健康报》2017年度“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称号
出版作品:《肺话》《怪医笔记》《癌症病人怎么吃》《胸腺外科学》(英文版)等
内容分析
癌症知识
癌症通识
癌细胞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细胞基因组本身会随分裂次数增加失去优秀的编码能力,免疫系统会予以清除。但随寿命增加,漏网之鱼存活,形成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癌症有遗传性,家里有过癌症病人,其他亲人应在他发病5-10年之前开始做系统体检
大部分癌症早期无明显症状,需注意: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
大便颜色变黑带血或变细;偶尔有腹泻便秘交替
长期规律性发热
任何症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癌症的发生将成为常态:癌症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变化,但一生患癌率在增加
基因检测的必要性
正在接受癌症治疗的病人
必要
常规基因检测没发现突变,想检查罕见突变位点
靶向治疗后耐药
经济基础非常好,想一步到位
癌症家族史
可检查,由报告风险高低决定体检频率
女性肺癌患者增多
高发原因
寿命延长,体检意识却没增强
二手烟
厨房油烟
手术是治愈肿瘤唯一的机会
中国癌症具有地域性
获取知识途径
不同人格
从众型人格
选择更封闭的KOL体系
模仿型人格
筛选正能量的医患故事
批判型人格
找医生求证
正确顺序
广撒网
有了解后选择医疗平台细致搜索
交一位医生朋友
交流沟通
与医生
选择合适医院
总体良好的患者,可选三甲综合或专科医院
有病史或妊娠期,选综合医院
身体较好但肿瘤侵犯较广,选肿瘤专科医院
选择医生
细节看出可否信任
获取必要信息
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家属会大大增加沟通成本
直接明确的询问,避免开放式的问答
先理清思路,整理好相关资料
信任医生
选择治疗方案
很多时候不同选择的差别没有你想的那么大
注意事项
不要用网上咨询来的诊疗方法质疑主治医生
与患者
面对患者的态度
由于家属隐瞒,中国患者知情权缺失严重
用老人熟悉的词降低老人的紧张感
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可如实告知
坏消息六步沟通法
预测谈话结果
预测病人想法
征得病人同意
给予背景信息
富有同理心
共同想办法和总结
不用装得很坚强,允许患者有坏脾气
心态支持
持续的心流体验
制定合理目标
适当引入竞争与合作
人类需要集体支持
允许患者继续工作,允许信佛拜佛
护理技术
及时处理癌症病人疼痛
压迫和梗阻医生解决,家属协助
长期缺氧需家人及时帮助
有效补充营养
带病人旅行注意事项
适当的陪护技术
去医院的时机、类型
始终保持患者干净
防止伤害
医院附近卖王八、算命、乞讨的人
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数字不要多提,容易让病人敏感
采取主导地位:疾病面前,特别是危急关头,由病人自己做主是荒谬扯淡的事情
经济决策
工薪阶层应对
体检和自我筛查
花钱的事上家里谁说了算
女婿经济学
选择治疗方案时量力而行
体检方案
体检意愿=焦虑感+体检获益-体检成本
劝老人体检:让家人获得“占到便宜”的感觉
医院职工或在医院有良好人际关系,去医院
没有医院人际条件,去体检中心,再针对性去医院检查
个人订制体检方案
买保险
重疾险、医疗险、寿险
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医生,作者在书中说的很多大实话都说到心坎上了。例如现在患者总觉得有关系的人才会被医生好好对待,但其实因为有关系的人往往谱很大,所以很多必要环节反而会更平等对待,以免招来麻烦。而无论你有没有关系,没有医生在治疗上是不竭尽全力的,没人敢降低标准。以及态度问题,有时患者因为医生太凶就大吵大闹,其实很可能是因为患者没遵医嘱,也可能是因为这位医生本来就是雷厉风行,导致言行过于严肃。诸如此类的状况实在太多,医患关系早就变成剑拔弩张,不夸张地说,医生治病时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都花在处理医患关系上了。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解释了太多医生行医过程中的苦恼和无奈,也让患者对信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避免猜想“黑幕”。作为患者家属,通过这本书了解了很多实用方法,包括寻找医生和在家陪护的技术,给家里人配备了体检条件,以及读完之后马上决定把差点放弃的保险续下去。疾病和死亡是意外,但在意外到来前,先让我们做好准备,把损失——无论是物资还是感情——降到最低。
金句摘录
所以我们要逐渐接受,得癌不是什么末日,而只是我们身体的零件不好使的一种信号,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修正这些零件。
家属和病人之间好像隔着层窗户纸,哪怕彼此都知道对方已经感受到了,也不会说破。双方像站在一个微妙而又危险的信息跷跷板上,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人的潜意识总是回避不幸,仿佛那些悲剧和灾难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灾难来临总是猝不及防的,你必须在你健康的时候,在你和你的家人没有疾病困扰的时候,做好充足的健康和财务问题规划。这样才不会在疾病真的来临时,觉得哪里都在漏水,哪里都要补洞。
人们不怕选的东西不够好,怕的是自己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正是对后悔的恐惧支配着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踌躇不前。
人总是在出现不如意结果的时候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但你问问自己,当时做的选择是不是基于当时的情况的最优解。如果是的话,要努力放过自己。
不止是讲座,任何社区促销活动,体检送温暖活动,其实本质都是这些,用一些便宜的饵换来更高的回报。这些所谓的体检,例如测量血压、血糖、骨密度等,无非是用一个低成本的方式把焦虑感传递给老年人,看中的其实还是老人与这个信息化的社会脱节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爱占小便宜的心理,从中牟利。
在我还没从医之前,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体检这件事除了钱还需要其他成本,我一直和爸妈强调的都是:你们不要在乎钱,钱我来出。
这说明我还太年轻,还不曾理解成本的含义。这里说的成本是广义上的成本,它可不仅仅指的是你为了做体检需要交的费用,还包括为了体检花的时间和精力,在门诊被护士或者医生甚至是收费人员呵斥的心酸,以及体检前和拿到体检报告前的焦虑,甚至是发现自己疾病时不知如何处置的麻烦。一切会阻碍你去体检的,其实都可以称为成本,而这种成本之高,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
这说明我还太年轻,还不曾理解成本的含义。这里说的成本是广义上的成本,它可不仅仅指的是你为了做体检需要交的费用,还包括为了体检花的时间和精力,在门诊被护士或者医生甚至是收费人员呵斥的心酸,以及体检前和拿到体检报告前的焦虑,甚至是发现自己疾病时不知如何处置的麻烦。一切会阻碍你去体检的,其实都可以称为成本,而这种成本之高,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
咱们既然没有死过,就不要让癌症病人“别怕死”,好吗?
阿图医生写过一句话:“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