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2022-04-29 14:51:44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论语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先进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返璞归真)
所以孔子说,先辈对礼乐文化,是“野人也”。原始都是野人的生活,慢慢进化、进化,才有文化的形成。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他说我们后辈,有了文化以后就不同了。生下来就接受文化的教育,教育得好,有高深的修养,受了文化的熏陶,很有学问,我们给这种人的名称是“君子”。
根据思想来的。真正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熏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如明朝理学家洪自诚的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还念故人)
他说当时随我在陈蔡之间一起蒙难的学生,现在都不在了。这是他怀念故旧之情想念自己的弟子。
品德: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这四个人。
言语:有宰我和子贡。
政事:冉有和季路。
文学:子游和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通过他人反省自己)
子认为颜回对他个人没有什么帮助,说什么话他都听。孔子之成为圣人,就在这种地方。他意思是说颜回认为他说的话都对,但真的都对吗?要多加反省。这句话不以道德标准来说,仅讲个人行为修养,如果一个长官,遇到部下都说自己对,绝对没有反对意思,就要反省自己对的程度。孔子说“非助我者也”,这样对我没有帮助。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独立主见)
孔子在这里说,闵子骞真正是大孝子,“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最难得的是别人都看不惯他的后娘,看不惯他们兄弟之间悬殊的待遇。而闵子骞对别人打抱不平的话都不听,仍然孝顺后娘,友爱异母的弟弟,这是难能可贵的真孝子。这一点做起来很难,要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不听外人的话而变动,实在很难。如曾母投梭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曾参是品德高超的人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志向纯正,持节自护,有度兴邦,无道不废)
《白圭》诗篇的原义,是歌颂白璧无瑕的美德。人有一点瑕疵,就是一生之累。南容因为有《白圭》的志向,有这种品性,再加上孔子平常对他考察的结果,才把侄女嫁给他。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评价颜回)
季康子是鲁国大夫,在上论中提到过。他问孔子,学生中哪一位最好学?孔子曾再三提到,只有颜回,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像她那样好学的人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不要做力不能及的事)
颜回死了,家里很穷,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来商量办丧事。古人办丧事,棺材外面还套一样东西叫椁。
当时颜路买不起椁,孔子有一辆车子,颜路就和老师商量,想变卖孔子的车子,买一具椁给颜回送丧。
孔子说这不可以,你是爱你的儿子,有这个想法。可是当我的儿子鲤死的时候,同你一样穷,有棺而无椁,当时并没有把车子卖了为我的儿子做椁。
而且他说自己之所以不能徒步当车,是因为从事政务,常和当时一些大臣往来,不能没有车子。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哭颜渊)
这是颜回死了,孔子非常伤心的话,因为颜回在所有的弟子中,是最足以传孔门学问的。现在他死了,孔子学问的继承人,也将成问题。
孔子听了以后说,我真的哭得很伤心吗?可是像颜回这样诚恳好学的人死了,我自然是很伤心的。如果颜回这个人死了我不伤心,那么还为哪一个伤心呢?还有哪个人的死亡,会令我这样伤心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量力而行,不失其本)
颜回死了以后,同学们主张厚葬他,来向孔子建议,但是孔子说不可以,因为厚葬对于颜回已经没有帮助了,而且依据颜回的德行思想来说,他也不会希望厚葬的。
可是这件事学生们没有听孔子的话,还是厚葬了颜回。
孔子知道以后,就感叹地说,颜回生前一直把我看成他的父亲一样,可是在安葬他这件事上,这里孔子是说在安葬的事上,不能把颜回看得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依平日颜回生活俭约朴素的本性来办。所以他对已死的颜回带点歉意地说“非我也”,这样的厚葬,不是我的意思,而是你的同学们的意思。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考虑在世的人,再考虑过世的人)
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在上论中已经提到过“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这里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是认为先把人做好,再研究鬼神的问题。连人都没有做好,连人都不懂,还想进一步去了解鬼神的事,太远了。
如果连生的意义都不懂,为何还要去探究死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了解每个人的特点)
孔子对学生比较满意
闵子骞是有名的孝子,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孔子观察他,说他讲话很温和,有条有理
子路呢行万里路,观察多了,才是学问,样
冉有、子贡这两个人“侃侃如也”,这“侃侃”是形容器度很大,现在的话是很潇洒。
但是他担心子路过于侠义,容易找来横祸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说到关键点)
鲁国的执政大臣要翻修长府。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不好吗?何必一定要翻修呢?
”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大说话,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鼓励从零开始)
子路去弹瑟,弹的一般,孔子说这水平不像我门下之人的水平
然后其他同学对子路不屑
孔子看到同学们这个盲从的毛病就说,子路鼓瑟的成就,已经进入了厅堂里,不过没有进入内室去而已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师就是子张,商就是子夏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个好
孔子说,子张过头了,子夏则是不及。子贡就说,这样应该子张比子夏更好了,因为子张超过了头了,总该是好的。孔子说,不见得如此,超过了标准与不够标准,一样都是毛病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富而不礼)
孔子说季家为鲁国的权门,财富已经很多了,比周公还多。
可是学生当中的冉求,还公然替他设法找更多的钱,还为他加倍地设法搜刮。
孔子说,这个人不是我的学生,可以开除了,你们可以公开地把他轰出去。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由静到动,各有特色)
高柴:朴拙一点,举止比较迟缓就近愚,不完全是笨的意思。
曾参:愚的当中又带点直,而直的当中又不粗暴,慢吞吞的为鲁
子张:较有点固执,有了学问的人,多半易犯这个毛病,大致文人也多固执,这样看不惯,那样看不起
子路:做事比较粗暴,讲话也比较豪放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爱徒)
颜回:只有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才能常常做到空的境界,对于任何事情,无论得意或不得意,都可以把它丢掉,摆得下。
子贡:不受命,怎么不受命?就是孔子希望他专门为学问道德而作。但子贡的个性与众不同,老师这一套道德学问他绝对接受,可是他生活方式走的路线绝对不同,不太肯走呆板的路线,他去做生意了。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真善不求善)
子张问起,怎样算真正的善人,我们人究竟要做到什么样子才能称为善人?
不践迹:就是说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来是善行。为善要不求人知
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捆起来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对人要深入了解)
言论非常精到,或者是文章写得好的,就一定是君子吗?
看到态度庄重、言谈温和,就认为此人一定很有礼貌,很有见解,很有才气吗?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师生之情)
孔子在匡那里受包围。后来归队的时候,颜回最后才回来。孔子一看到颜回就说,你把我急坏了,我还以为你这次蒙难死了呢!
颜回答道,老师,你还在,我怎么敢先死呢?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做官不能违心做事)
季子然是鲁国人,他问孔子:子路和冉求,他们是不是够得上做国家的大臣?
孔子说:我还以为你问我其他什么特别的问题哩!原来你是问子路和冉求这两个人的事啊!我告诉你,真正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自己有理想、有主义,辅助一个主体的人,使这个主体的人,向理性的标准、理想的主义、仁道的思想这条路上迈进。假使这个主体的人,不听这种意见,宁可算了,不肯干下去。
至于你问子路和冉求这两个年轻人,他们确是人才,是具备做国家大臣的能力
季子然又问:他们俩服从性如何
你如请他们做事,他绝对忠实,绝对尽心。要说绝对服从,这服从是有限度的,你如果做背叛道义的事、背叛国家的事、背叛社会大众的事,那他们不来的。假如你杀了父母,乃至叛变,他们难道跟着你叛变?跟着你杀父母?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学问和为官不同)
子路在同学中提拔了他,让他到费这个地方去做地方首长
孔子非常不高兴,所以他说:“贼夫人之子!”这是骂人的话,而且骂得很厉害,以现代语言来说,害人子弟!”
子路:说既然有群众,也有地方可以施展抱负,何必要死读书才出去做事呢?
孔子说:子路在强辩、拍马屁、迷信、自以为是、是愚而好自用的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孔子与曾皙从小事做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站在孔子身边
孔子就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认为我了不起,我也和你们一样。
“毋吾以也”,不要把我看得太了不起。
他又说平常你们说认为我不了解你们,假使说了解你们,那你们又将怎样呢?你们把自己的心意,讲给我听听看
子路
子路冒率地说:假使有一个“千乘之国”——这是当时诸侯中大型的国家了,是处在几个大国的中间,在强敌环伺下,又经过了连年的战争,而且内部财政上也非常艰难困苦,不断地发生灾害饥荒。像这样一个国家,如果交到我子路的手上来,我只要花三年的时间去治理,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每个人都能够站得起来,每个老百姓都知道如何去走自己该走的路,做自己该做的事
孔子笑了一下(否定?)
冉求
冉求说话的态度谦虚多了,他说只要方圆六七十里的一个小小的国家交给我,或者更小一点的国家让我来治理,花上三年的时间,我可以使这个国家社会繁荣,国民经济发达,全民进到康乐的境界,这是我可以做得到的。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但是社会的经济充足了、富裕了,还不一定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来,而对于文化根基的建立,这种重大艰巨的事情,就只好等高明的人才来着手了
公西华
西华对孔子说他可以去学习,慢慢在工作中求取经验,以便做到这个程度。可是一位优秀的国民大会秘书长可不容易做,一个重要会议中的小相,是很不容易做好的。
分支主题
曾皙(曾参的父亲,字皙)
孔子听了子路他们三人的报告以后,转过头来问正在鼓瑟的曾点说,曾点,你怎么样呢?说说看
弹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拢,瑟弦发出铿然的响声,然后曾点离开了弹瑟的位置,站起来对孔子说:我和他们三个人刚才所讲的不同,我的思想和他们是两样的
孔子听了他的话,态度也不同,他说这有什么关系,并不会矛盾、冲突的,只不过是关起门来,表达各人自己的思想而已,你尽管说好了
我只是想,当春天来了,冬衣一换,穿上舒适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兴地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唱着歌回家去。
和平年代看起来多渺小!虽然渺小,可是孔子听了以后,大声地感叹说,我就希望和你一样
答复了孔子的问题以后,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已经走了,还有一个曾皙留在最后,孔子除了对他的话发表了意见以外,对其他三位同学的话还没有表示意见,意犹未足,再向孔子请教,他们三位同学所作的答案
子路:国家天下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要有文化基础,要有学问修养,不是那么简单。而子路大言不惭,一点都不谦让,自认为很行了,所以我才笑他。
冉求:治大国、治小国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如引用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是不论我们职位大小,责任是一样的,事功是一样的,问题在做得好做不好。
公西华:孔子认为那也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地,但是他话说得谦虚。实际上一个“宗庙会同”,主持一个庞大联合会议,各国的元首、阁员都参加,而能够担任这种会议的秘书长,做主席。公西华说这是小意思,学习学习,话是讲得谦虚,口气是蛮大的。他说这是一件小事,天下还有什么大事?
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仁)
颜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后那个礼的境界才叫做仁
做到物我同仁,天人合一
仁的境界在于自己,道、佛、仁就在各人自己的身心上,是最高的修养,要自己身体力行
颜再问:具体细目
孔子说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地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熏陶自己。
颜回说,我虽然很笨,不大灵敏,悟性不高,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为人处世)
弟子冉雍问仁
孔子说:看到任何一个人,都像看到贵宾,很有礼貌,很诚恳的,尊重任何一个人
对群众社会的领导,为大家做事的时候,要负起责任,担负这个责任的态度,要“如承大祭”一般诚心
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
做到了于己于人都无怨尤
雍听了以后说,我虽然没有高度的智慧,但是我会朝这方面努力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慎重发言)
司马牛问仁
孔子说,有仁道的人,在讲话的时候,不随便说话。这个“讱”就是忍一点,慢慢来
司马牛就说,讲话慢一点,不随便放言高论,这样就叫做仁吗
孔子说,你不要看得容易,真做起来很难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问心无愧)
司马牛问孔子怎样才够得上作为一个君子
孔子说,能修养到无忧无惧,那真是了不起的修养
司马牛一听,觉得这个道理很简单。他说,只要没有忧愁,也没有恐惧,这就是君子
孔子说他不忧不惧是不容易的,要随时反省自己,内心没有欠缺的地方,没有遗憾的地方,心里非常安详,等于俗话说的:“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鬼不惊。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恭敬有礼,天下人都会接纳你)
“人皆有兄弟,我独无”,是指他的哥哥桓魋作乱,导致兄弟几人举族逃离宋国,四处逃亡
子夏告诉他,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只要你恭顺守礼没有什么过失,不断内修其身,天下人都会接纳你,把你当兄弟的。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内心护城河)
子张问什么是“明白”?
这两样在你面前行不通,你才是明白人
浸润之谮:渐渐渗透而伤害别人,讲人家的坏话
肤受之愬:皮肤表面上的一点点伤害就心里埋怨
做到这明白人不怕以上两样,才会远离错失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政:民信为先)
子贡问什么是政
孔子说: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好;国防军队的保障;还有老百姓的信赖国家
子贡问如果三个东西里面不得不去掉一个,去掉哪个先?
孔子说:去掉军队国防
子贡再问如果剩下两个个东西里面不得不去掉一个,去掉哪个先?
孔子说:从古到今都有因缺粮食而死的人,但是没有民不信任的国家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君子文质彬彬)
棘子成是卫国的大夫说:君子天生资质,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学习呢?
子贡反对:非常抱歉,可惜你这个见解不对,你对于君子所下的定义不对,你说比车还快(现代话:说话不过脑子)
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所以文与质同样的重要
刚从兽类身上剥下来,还没有经过加工精制,带有毛的皮叫做“鞟”。他说,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在本质上都同样是兽皮,没有两样(原始根本就没有区别,分不出君子)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年饥减税)
现在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年饥——农业社会收成不好,社会经济衰落不景气,都可称年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你看怎么办?
有若说:要减税。他不但不主张加税,还主张减税。
鲁哀公听了说,你不要说减为十取一的税,就是征两成都还不够,怎么能减?减了以后国家的财政怎么办呢?
有若说:你减税以后,使国民的生活安定,社会增加了生产能力,老百姓富足了,还怕国家不富足?国家当然会富足。假使加重税收,老百姓越来越吃不消,经济只有越萧条,那时离心离德,到哪里去征税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不要自己懵惑)
子张问怎样修养个人?怎样叫明白是非?
孔子说
修养个人:为了使自己的人格更见崇高,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忠、信。“徙义”是应该做的事就去做。“义”者宜也,合情合理应做的去做,就是徙义
明白是非:所以我们做人处理事情,要真正做到明白,不受别人的蒙蔽并不难,最难的是不要受自己的蒙蔽。所以创任何事业,最怕的是自己的毛病
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在其位谋其职,不越矩)
齐景公问孔子什么是为政?
孔子说
君是君,领导人就是一个领导人。臣是臣,做干部的有干部的立场,规规矩矩是个好干部,好的宰相,好的辅助人。
如果君不君,领导人不是一个领导人,违反了领导人应有的道德,这时臣也不臣了。
“父父、子子”,做父亲的是一个父亲,
如果父亲做得不合一个父亲的标准,但是却要儿女孝顺,尽儿女的本分
一个领导人自己不站在领导人的本位,越出范围,那么臣也不臣;一个家庭中,父母不像父母,儿女就不像儿女。
如果一个国家,政治、社会的风气到了这个程度的话,国家的财富虽充足,我也用不到了,一定要失败的。这一点就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中心思想。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片言折狱)
个人要做到任何朋友都信任他,很不容易。这不能用手段,要绝对的真诚,绝对的信实,子路有这个精神,所以可以片言折狱。
片言折狱:要讲一句话,就可以把人家的纠纷解决了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胜于讼)
孔子子说:”我们往往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自己先有成见,所以要为任何一个人设身处地。
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大家没有纷争,都能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合理地得到解决。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尽忠职守)
子张问个人去从政,担任公家的职务,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
孔子说:
对自己的职务绝对诚敬而不厌倦,为国家、团体、职务尽心尽力
博学一切通透,然后选择人生专一的道路,这样大概差不多,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
君子:看到朋友、同事以及任何的好事,都愿意帮助他完成,坏事则要设法阻难使他无法完成。从政、做人都一样要做到这个程度。
而小人却正好相反,就喜欢帮人家做坏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管理=领导力)
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为政?
孔子说: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改正风气)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盗窃
现在全世界的欲望,风气都趋向这方面,所以大家就都想尽方法来占有,来获取。得不到了,只好去窃所以要想不窃不盗,只有改正风气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感化教化)
季康子又问孔子说,用以杀止杀的方法,把坏人杀掉,“以就有道”,归到正道那里去,怎么样?
孔子说,为政之道,并不是靠杀人而能够成功的
自己用善心来行事,下面的风气自然跟着善化了
他说君子之德像风一样,小人的德像草一样。风的力量越大,草倾向的力量也越大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显达与出名)
子张问孔子,才够得上称为显达?孔子听了子张的问题,先反问子张的观念当中,所说的“达”是个什么样子?
子张说,我所说的“达”的意思,是全国上下大家都知道他,名闻天下,在家乡也是各个都知道。
孔子听子张对于“达”的观念所下定义之后,便说,你对“达”的观念搞错了。一个人到处知道他的名,那叫做有名气。这个名气是不是好的,就成问题。有名气的人叫做闻人,不是达人
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才能算是贤达的人
第一是:本质的正直,没有歪曲的心思;做人做事,不用手段,不用权术。
第二是:好义,这个义字的解释,近乎墨子的义,所谓慷慨好义。
第三是:有眼光,看得清楚,有先见之明
第四是:对人谦虚,绝不傲慢,自己并不以为自己了不起
孔子又告诉子张,他所说的只是闻人——出名的人,往往只做些表面工作
面上做的都是善事,态度取的是仁,而真正的行为不是那么回事
犹如许多说谎话的人,说成了习惯,就不觉得自己在说谎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崇德、修慝、辨惑)
樊迟是孔子学生。“舞雩”,就是求雨的祭坛。有一次,他跟孔子在“舞雩之下”,向孔子请教三个问题。
如何充实自己的修养
认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说,后来自然有成果的,这就是德业。
如何改进自己内心思想
专找自己的错误,不挑别人的毛病,就很难做到了。
如何辨别是非
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生起气来,把自己身体生命都忘记了,要与人拼命。犯了法弄出纰漏来,连带父母、妻子、儿女都受了罪,这不是最笨、最糊涂的事吗?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智=选拔能人)
樊迟问什么叫仁。
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
樊迟再问什么叫智慧。
孔子说,能够了解任何人就是智。
樊迟对于孔子的智的答复,还没有了解清楚
孔子说:如做一个领导人,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而对邪曲的人先搁置起来,这样直道而行,就可使原来邪曲的人,也变成为直道之人了,坏人也会变成好人了
樊迟出,问同学子夏,我刚才问老师什么是知,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老师所讲的这两句话,内容太丰富了,包含的意义太大了,于是举了2个例子
舜当了皇帝的时候,选拔了皋陶做助手,管理行政、司法。皋陶一做了他的助手以后,天下便没有冤枉的事,坏人都远离了,变好了,大家都心存厚道了
到了商汤的时候,举用伊尹,做人处事要用正人,用品格、才能、道德好的人,提拔这样的人,自然就行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保持适当距离的友情)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交友之道,应该如何?
孔子说:
尽我们的忠心,劝勉他,好好诱导他
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不再勉强
假如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变成冤家了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化思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帮助达到行仁的境界
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贵在坚持)
子路问从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两个观念:一个是先,一个是劳。
先:有艰难困苦与辛劳自己站在前面;利益方面也是先让人家
劳:劳包括了勤劳、劳动、运动许多意义
不倦地实行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提拨和发现能人)
仲弓出去做鲁国权臣季家的管事,来问从政的原则
孔子告诉他在行政上领导政治的道理
先要把权责分清楚,制度建立起来
包容下属小过,不跟跟计较
就是提拔有才能的人
仲弓提出来问,他说有那么多部下,怎么知道哪一个是人才?
你所看到、知道的去选。如果你并不知道,那是他没有表现的机会,只好等待别人去发掘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言正名顺)
子路有一天问,卫灵公非常重视老师,假使他希望你出来从政,老师你从哪方面开始着手呢?
孔子说,假定有这个事,第一件事是正名
子路回答:人家说老师你是个迂夫子,你真是迂啊!名正不正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说,你这个家伙,真是野蛮、胡扯
一个真有学问的君子,对一件事情不了解,不要乱下断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不要勉强说懂,就告诉人家我不懂,这才是君子的风度与修养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个时代老百姓不知哪个思想是对的
在理论上、逻辑上绝对站得住,不是空洞的理论,一定可以做得到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管理=领导魅力)
樊迟又问如何种菜种花
孔子说不如去问老经验的种菜、种花的人。
樊迟退出去了以后,孔子就对学生们幽默地说,樊迟这个小子,竟来问我这些农业技术问题。
如果身居上人能做到这些,人心归向,贤才毕集,百姓感戴,携家带眷,前来依附,还怕没有人来替你种田吗?
本身好礼、诚敬,下面就自然敬业乐群了
在艰难困苦中,先替下面的人想办法,只有一餐饭可吃,让大家先吃,有剩的自己再吃,不然自己饿肚子,那么人民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有信用,讲了的话兑现,还包括了信人、信己,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知行合一)
如果所的文还内容与行政配合不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不能通情达理,那就要外放出去,使于四方,各处去多经验、多历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令行)
正字:包括的意义很多,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
领导人本身端正,就是一个良好政治的开端,用不着严厉的法令,社会风气自然会归于端正。
如果本身不正,仅以下达命令来要求别人,结果是没有用的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兄弟之邦)
他生长在鲁国,也继承了鲁国的文化,鲁国文化要保存周朝文化和周公流风遗政的精神。
他认为卫国的文化、政治,基本上还是不错的,还能始终保存着周代封建当初的兄弟之邦的精神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知足常乐)
孔子在卫国看到一个世家公子名字叫荆修缮房屋
刚刚开始有一点可住时,他便说,将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过高吧!好比有一幢配给的房子,虽然小了点,人口多住不下来,将就在走廊前加一小间,马马虎虎够了就好。
后来又扩大一点,修好一点,他就说,已经相当完备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等于原来配的房子只有十二个榻榻米,现在改了第一期的国民住宅,好了一点。他说好了,已经很受用了。
后来又扩充一点,他又说,够了!够了!太好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繁荣→富强→文化)
有一次孔子又到卫国去,冉有跟着去服务孔子
于是孔子说,好呀!好繁荣呀!
冉有就问,像这样繁荣了,再进一步该怎样做?
孔子说,使社会繁荣,是为政的原则。繁荣了还不算,还要使国民经济基础稳固,人人富有。
冉有又问,社会繁荣了,国民收入也提高了,那么再进一步又该做什么呢?
孔子说,那就是文化与教育了。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感叹怀才不遇)
如果照我的政治理想去做,三年的时间,这个国家就有大成果,可以变成一个富强康乐的国家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细水流长)
以道德为先,才可胜残止杀,化解人们彼此斗争、仇恨、残杀的心理。
要达到这个程度,必须有百年的教育,百年的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富不过三代,注意培养)
我们要注意“必世而后仁”这句话,经过一世,才能行其仁政的道理。例如一个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孩子,希望后代优秀,也要“必世而后仁”。培养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儿女有所成,还不大可靠;儿女如果照你的教育,再教育下去,到孙子这一代,才有希望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以身作则)
假如本身公正,去从政,不必讲,当然是好的
假如自己不能端正做榜样,那怎么可以辅正别人呢?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关注政治动向)
一天冉有退朝回来,孔子问他为什么今天回来这么迟?
冉有告诉孔子,因为有政务需要商量。
孔子说,我清楚得很,看起来好像是国家的大事,虽然我没有参加,不过就好像亲自听见一样。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兴亡有道)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兴邦,有没有这回事?
孔子回答: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
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
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
孔子回答: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
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
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
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邻近和睦)
后世更引申到外交上,能够与邻近的国家,相处得敦睦;而距离远的国家,也愿意来交往,这就做得很成功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速则不达,见小而忘大)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见孔子问政
要顾全到后果,为百年的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地就拿成果来表现。
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法理不外乎人情)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这个社会里,老百姓的思想、性格都很直爽,不狡诈。
一个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的儿子会挺身而出,做证人。我们这个社会风气有多好
孔子听了他这几句话,答复说,我们那边社会的情形,与你们这里就不同了。
如果儿子做错事,当然父亲为了亲情,会为儿子隐瞒一点;
父亲做错了事,儿子也当然替父亲隐瞒一番,这是人情之常。
也许你看来这样不够诚实,不够直爽,可是所谓直的道理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恭、敬、忠)
樊迟问孔子仁
孔子说具备了恭、敬、忠,这三个要点的人,即使到了野蛮地区,也是了不起的
恭:自己平常的言行,恭敬而诚恳
敬:做事尽心负责任,
忠:对长官、朋友、部下,对任何人无有不尽心的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之人=为了工资做事的人)
古代的士大夫,必须内在的道德、外在的学识,两方面都很好,才能称作士。
子贡这里请教孔子,怎么样才叫士
孔子说:对于自己和国家有使命责任,外交上能达成上级任务。这样可称之为士。
子贡问:次一等的又该怎样?
孔子说:在宗族之间都称他为孝子,在邻里之中,地方人士都说他友爱,这也可称为士。
子贡问:再次一等的呢?
一个人讲了的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有有始有终。这样是不错,可以用在自己做人方面,但并不一定可以处理国家大事,这也可以叫做士。
子贡问:现在一般从政的人,老师以为他们怎样?
孔子说:那些都是为了一份工作拿点薪水的人,不必谈了。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庸的次选:狂和狷)
孔子说:不能得到按照中庸之道行事的人和他交往的话,一定也要和狂和狷这两类人打交道,
狂的人志向高远,积极向上,力图有所作为
狷的人洁身自好,有的事情是不做的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持之以恒)
孔子引用南方人说的,没有恒心,就学不会求神问卜的巫医之术:
认为这话非常对,是真理。
任何人做事没有决心,没有恒心,都做不成。做事情,修德行,如没有恒心,做做停停,终归没有结果,很难为情。
真正懂了有恒心的道理,用来处事,就不必去求神问卜的巫医之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
小人: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别人纵然影响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关头,意见冲突,相处就不会融洽,自然而然变成同而不和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参考相对值)
子贡问孔子,假如有人,乡党社会中的人都说他好,都喜欢他,像这样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不可以绝对认可。
子贡又说,假如大家都说他坏,又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可以如此随便附和。
乡党中的好人喜欢他,乡党中的坏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不要责备,发掘优点)
君子
共事,容易得很。因为君子人多半爱人,多半平易近人,比任何人好相处
想做些什么事讨好他,就很难了;至于说不以光明正当的途径,而想讨好他,那更是不可能的事
要量才而用,舍掉部下的缺点,用他的长处,下面一定能达成任务
小人
就很难共事。但是摸到他的心理,稍稍迎合一下,他就高兴了
可是小人用人的时候,要求完备,样样要好,这做部下的就很难了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而不骄)
君子虽然很舒泰,态度绝不骄傲。
小人既骄傲,又自卑,心里像猫爪一样,到处都是毛病,心境就不泰然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毅、木讷)
如这三个因素具备的人就太好了,再不然有其中的一点,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
刚:很刚强,不对就是不对,绝不愿放在肚子里不响,教他做不合理的事情,他绝不干。
毅:是果敢,有决断。
木讷:是看起来好像笨笨的,但很厚道、朴实。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这里也来问,怎样才算一个士(大夫)?(兄弟/朋友和睦)
针对子路(莽撞/侠义)的性格,孔子说
朋友之间,很亲切,有感情,朋友有困难时,伸出援手
兄弟之间,非常愉快,不是冤家,真如骨肉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富国强兵)
善:这个善的意义很大,是包括了道德、学问、才能。
这样的人领导人民七年,就可以富国强兵了。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弱国无外交)
如果不教人民军事的知识和技能,不巩固自己国防上的战备,等于自己要把国家丢掉,是不可以的
宪问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尽到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
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事情
社会、国家上了轨道,干拿薪水,没有什么事可做,不必出力,这不可以
社会、国家没有上轨道,拿了薪水而没有贡献,也不可以,都是可耻。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仁:高深莫测)
原宪问这是不是仁的境界呢?
能够克服了自满,
做到没有骄傲,非常谦虚;
也无怨恨,不怨天,不尤人;
而且没有大的欲望,不作过分的希求,清心、寡欲
孔子说这已经很难得,至于是不是到了仁的境界还不一定?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问舍求田,原无大志,反思:装无大志避凶)
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还不够成为一个士。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乱世慎言)
天下太平,国家社会都上了轨道的时代,一个正人君子,行为要端正,说话正直。
当处在动乱的社会中,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在言语上,少发牢骚,不要得罪人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德和仁是更高要求)
他认为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定有文字著作,或者有名言留给后世。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有德又有言。
有些著作的人,文章写得很好,理论上讲修养、讲道德,也说得蛮像样,却不一定有很好的修养德行。
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这个勇并不是会打架的好勇斗狠;
而一个勇者,不一定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以史为鉴)
南宫适和孔子讨论
后羿(射日)
凭射箭技术和武勇,想称王而最后不得好死,被他的臣子寒浞杀掉了
奡又(寒浞的儿子)
力气大能把江海里的船抓起来在陆上拖走。后来也不得好死,为少康所诛
禹和后稷(后稷是唐尧的农师)
自己规规矩矩去种田,很平凡老实的人,最后都得到了天下
孔子就告诉其他同学,这个人思想这样正确纯正,真是了不起的君子,这才是最高的品德。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小人=不仁)
一个好人不仁慈,有这个道理,如果说一个坏人而能仁慈,那是不可能的。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不能溺爱,放任)
真爱一个人,如爱自己的孩子,不能溺爱,太宠爱了就害了他。要使他劳,这个劳并不一定使他去劳动,要使他知道人生的困苦艰难
不管部下或朋友,即使对自己很忠实,但不要仅仅喜欢他的忠实,还要教育他、培养他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慎重处理国家文书)
孔子说,郑国的诰命颁布出来,非常慎重
由裨谌起草
然后世叔来讨论、检查、研究
再由外交官子羽来修改
最后还要经过首相子产,在文采辞藻方面,加以润色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孔子评价各国人才)
有人问郑国的子产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答复:子产对于社会贡献很大,对国家的老百姓,是有恩惠的人
再问楚国的子西怎样?
孔子只是“他,他啊!”两句,不作批评。(负面)
再问齐国的管仲怎样?
大人物,真了不起!他在当政的时候,能够把齐国另一大夫伯氏连着的好田三百没为公有,而伯氏一家人因此穷困,只有青菜淡饭可吃,但一直到死,没有怨恨管仲,心服口服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
有地位、有财富,成功了不骄傲。并不是很容易,但是比较起来还是相对容易
贫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乏都包括在内。人贫了就会有怨,所谓怨天尤人,就牢骚多,人穷气大,但是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用对人才)
孔子这里说,孟公绰这个人,
做赵、魏大国中的大老——顾问,则是第一等的好人才;(战略)
如果滕、薛两个小国家请他做大夫,在实际政务上从政,当部长或院长,那就不行(行政)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人无完人)
“成人”,也可以解释为全人,也可以说是人世间的全才
子路问怎样才是全才,孔子说,达到以下全部条件才算得上全才
智慧:像臧武仲,这位鲁国的大夫,智慧高,知识渊博。
寡欲:像孟公绰的清心寡欲,什么都不要,本身非常清高、廉洁。光是有清廉的德操,智慧的修养,还是不够,
勇敢:像卞庄子。卞庄刺虎,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当然不止是打老虎的勇敢,主要在有决心、决断,需要牺牲的时候就敢于牺牲的大勇。就是有了智慧、清廉、勇敢还不够,
文艺:像冉求之艺,文学艺术的境界,样样才能都会
孔子所要求的太高了,弯,对子路说,时代不同了,不一定要把我这个观念拿来做标准;有了这几点,在这个时代里,也算是了不起的人才了。
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能多考虑一下义的方面
为负责人,为大家做事,要能做到临危时,接受任命,为达成任务
不管经过多少时间的考验,何等环境的考验,纵然过了很久,说得到的一定做得到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疑假疑真)
公叔文子,文子是他的谥号,是卫国的大夫。孔子问公明贾关于公叔文子的事情
有一点不知可不可信?公叔先生平常不随便说话,说一句话就有相当分量,也不说别人是非,也不轻易笑,也不贪
公明贾就说,别人对你所讲的,把他描写得过分好了
其实他讲话能把握时间、要领,不讲废话,恰到好处,因此人家听了,不讨厌他的话。
他高兴了、痛快了就笑,笑得恰到好处,所以人家不讨厌他的笑
合理的送他礼物,适可而取,不故意标榜清高
孔子听了他的解释说:“是吗?真的吗?”是表示怀疑口气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拥兵自重)
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在防区上整兵振武,向鲁君要求封他的儿孙永远做这个地方的首长
表面上虽然说是提出退让的要求,不说要挟,但是这不必骗人了,我是不相信的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少年时代的遭遇、环境的培养都大有关系)
谲就是用诡道、手段。
孔子说晋文公利用权术而不正,他对晋文公的为人,不以为然。
齐桓公刚好相反,孔子认为比较好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鲍之交,管仲九合诸侯)
子路说,老师说齐桓公好,但是我想起一件事。
齐桓公和公子纠,是兄弟也是政敌。
齐桓公旗下:鲍牙
公子纠旗下:管仲,召忽
当时公子纠死了,召忽也拼命作战,为公子纠而死,但管仲并没有殉职。这样说来,管仲的人格还是有问题
孔子说管仲九合诸侯
召集了九次诸侯开联合会议,安定了国家社会,从来没有用武力威胁人,固然霸业是权术,可是他权术的最高原则还是道德,致使周朝的历史能够再延续下去。这些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已经很好了,也就是仁义之道了。何必求之太过呢?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功在千秋)
子贡就管仲人格来说,加入辩论,
管仲他不仁不义。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本来追随公子纠的,照理也应该殉死,他却不能以死尽忠,后来反而更进一步,投降齐桓公,居然贪富贵做宰相,就更不对了
孔子帮说管仲
管仲投降了齐桓公以后,帮助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把当时那么乱的社会辅正过来,对历史的贡献,今天社会能够安定,各个诸侯的国家能够安定,都是他的功德所赐
假使当时没有管仲,那我们即已变成野蛮民族了
这种情形,又怎么是普通男女认为他怎么不为公子纠而死的观念可比呢?公子纠不以管仲为国士,管仲也不必要为公子纠殉死。这就不能拿普通一般人的情形来责备管仲了。普通人一碰到失败就自杀,毫无价值,好像倒在污水沟里,这样一死了之,又有什么意义?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提拔人才)
公叔文子的部下僎由公叔文子的提拔,从平民而提升保荐到与自己同等的地位
孔子说,公叔文子真够得上谥法称“文”
注:谥法称“文”是很难的,称“文”的有下面几种:
一、经天纬地。二、道德博闻。三、勤学好问。四、慈惠爱民。五、愍民惠礼。六、赐民爵位。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人尽其才)
孔子在卫国很久,当时的卫灵公对孔子非常敬重,但却没有启用孔子。卫灵公好像是个活宝,他宠信的妃子就是有名的南子,政治不算好,也不见得太坏
季康子就说,卫灵公既然这么坏,怎么卫国不会亡国?
孔子说,卫灵公尽管不好,但他会用人,他的部下了不起的人才很多。
一个国家外交、内政、文教、国防有这样三个人才主持,卫国怎么会亡?
仲叔圉主持外交
祝鮀主持内政、文教
王孙贾主持国防、军事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大言不惭)
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指有些人吹牛脸都不红,这还不算,最怕是吹了牛不兑现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为正义而言)
齐国的部下陈成子叛变,杀了齐国的国君,孔子听到这个消息,看得非常严重,像是参与国家大典一样,洗了澡,穿上礼服去朝见鲁哀公。
孔子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我们鲁国要出兵去讨伐叛逆。
当时鲁哀公很可怜,所有的权力,都在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的手里,哀公不能说孔子的主张不对,帮助邻国平乱是应该的,可是没有办法,就要孔子去和这三家讲。
孔子说,因为我总是从大夫之后,是国家有地位的人,职责所在,道义所在,不能不向你报告
鲁哀公听完了还是要他去告诉这三家,于是孔子退回来,告诉这三家。可是这三家不同意,认为不要管这个闲事。
孔子说,我从大夫之后的、个人责任、国家责任、历史责任都尽到了,做不做是你们的事。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犯颜直谏)
子路问做一个国君的高级干部,应该怎么才对
孔子说,既然做人家的干部,就要绝对忠心,不可欺骗上司,不骗他就要说直话。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形而上,形而下?)
所谓“上达”,以现在思想的习惯而言,就是比较形而上的、升华的。
所谓“下达”,就是比较现实的、卑下的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谁读书?)
古代读书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兴趣,研究和提高修养
今之读书人有点急功近利了,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迫不及待的卖点薪水养家糊口
反思:可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不轻易谈那个位置上的事。
曾子延伸:不是自己的职掌范围,不必过分去干预职权。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而有信)
要言而有信,讲话要兑现;牛吹大了,事实上做不到,这是君子引为可耻的。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谦谦君子)
孔子感叹说,君子的标准有三个条件,我一件都没有做到。
1)国家天下事,都做到无忧,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
2)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
3)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
子贡说:老师只是自我谦虚,不肯自我标榜而已。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不必斤斤计较)
子贡容易得罪人
孔子说:子贡你对别人的要求太高了,像我就没有那么有空(斤斤计较)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怕没真才实干)
不怕别人不了解我自己,就怕自己没有真才干,才能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要轻易揭穿别人)
人如果有这样的胸襟、修养,就够得上是有智慧的先觉者,也可以说是一个贤达的人了
不轻易揭穿有些人的欺诈
不要主观地相信
也不要随便怀疑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各有志向)
微生亩是道家人物的隐士
你一天到晚凄凄惶惶,忙忙碌碌,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讲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孔子答复他说,我并不是好说讨人喜欢的话,反正你们不出来做事,我出来做事,各走各的路,我为社会国家尽心而已,就算是我的毛病吧
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动物也有德,何况人呢)
马鞍不安全,就是骑上去了,它也不走,用鞭子打它也不走,都是良马的德性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里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说,别人对我不起,我对他好;那么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
他就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行而上学)
孔子有一天感叹没有人了解他。
子贡听见就说:老师何必这样悲观!怎会没人了解你?
孔子说,我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从基层的学识、艰苦的人生经验起步,但不为现实所困,能够升华,走入形而上的境界,因此对人世间也不要求别人的了解,存心自有天知。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道之将行,命也)
公伯寮是鲁国政治上、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当时鲁国政权在季家三兄弟手中,公伯寮就暗地挑拨是非,在季孙面前讲孔子学生子路的坏话,这也是间接地攻讦了孔子
当时有一个孔子的学生姓子服,名何,字伯,后来谥号景,当时是鲁国大夫。
有一天来告诉孔子,公伯寮在捣乱,到处造谣和老师作对,并且在季孙家说子路的坏话
子服说有力量除掉他。意思是向老师请示,要怎样处置这样一个坏人?
孔子说,不要那样冲动,不可以这样。我走的是为国家民族、为人类、为天地行正道,能够走得通,是命。倘使这个文化命脉真的要中断了,也是民族、国家、时代的命运。公伯寮这样捣乱,影响不了什么。又有什么关系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贤者四避,上面孔子说到避的圣人已经有七个了(贤者四避)
辟世:时代混乱的时候,不与现实发生关系,脱离这现实社会,和隐士一样修道去。
辟地:一个地方太混浊,不同意这环境,就离开这个地方。再其次
辟色:看着风头不对,他大概与我合不来了,那自己就早一点离开吧!
辟言:不发牢骚。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有一天,子路在石门这个地方过夜,早晨起来,有一个晨门问子路,从哪里来的?
子路说是从孔先生那儿来的。
晨门说,就是那个姓孔的孔丘?那个明知道做不到,硬要做的人吗?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进退有道)
磬,是古代用玉石之类制成的敲击乐器。
有一次孔子在卫国敲磬,正好一个挑草器的人,走过孔子门前。
一听到孔子敲出的磬声,他说这里面敲磬的人,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是一个有心人(老兄!你是个有心人)
这磬声里充满了不肯放手的,那种硬骨头的风格。他自己太不自量,明知道做不到,却硬要去做。太肯定!太自信!
就好比涉水过河,在浅的地方,可以拉起衣服;水深的地方,再怎么拉衣服也还是会弄湿,干脆就这么走过去(时代好放手,时代不好韬光养晦)
孔子却说:人在处在社会,深浅之间取得平衡就是本事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领导不令,下面也会各守岗位)
子张问高宗在守制中,三年当中没有说话。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你何必问高宗,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以孝道立国,大家都是一样。如果皇帝死了,每个人都各守岗位
处理事情,解决了问题,报告给首相知道,不必报告新皇,因为他这时很悲痛,没有心情问事。“不言”也很可能是三年当中,不敢讲到先王的丧事;或是指对某些事不忍再说,这种沉重的心情,大约要持续三年。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以理使民)
主管的人,以仁爱待人,能够好礼,下面容易受感化,慢慢被主管教育过来了,就容易领导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安人)
子路问,人究竟做到怎样,才合乎一个君子的标准?
孔子说你能以非常严肃、庄重、恭敬的态度,修正自己心里的思想和外表的行为,这就是君子
子路又说,这样就对了吧?
孔子说还有,你自己的修养做好了,随时能够庄严、恭敬以后,进一步要利人、利社会
子路又说,还有吗?
孔子说,如果自己的修养做到了,能再把这种修养,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可以利社会、利国家、利世界、利天下,以安百姓。就在尧舜做起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缺憾,还是可以挑毛病,总难做到十全十美的,何况我们?!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不要倚老卖老)
说原壤一点不修边幅地见到孔子。
孔子就骂他说,你这个家伙,年轻时对兄弟姐妹不好,没有友爱,
一生之中,又没有值得称道的事,人生的成果何在?
年纪活得这么大了毫无作为,还倚老卖老
说到这里,孔子就用手杖轻轻敲他的后腿,当然不是狠狠地打,妙就妙在敲他的后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速成机会主义者)
阙党是一个地方团体的名称,童子是一个年轻人,并不一定是小孩子,将命的“将”是带来,“命”是命令,就是衔命而来
主题在有人问孔子,这个年轻人很不错的吧?小小年纪就负了那么大的任务,来传达命令,一定是个能求上进的人吧!
孔子说:我只看到他在这个位置上,担任这个职务;同时我也只看到他在那位老前辈的旁边走来走去,是个侍从或助手。如果认真讲,他并不是求上进的,而是想尽办法,找一个速成的机会,并不是想在人生中求学问、职务上求经验的人。
卫灵公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不会因为穷而放弃信仰)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灵公就向孔子请教军事作战的事。
孔子并不是不懂,孔子就不答复他,希望他不要发动战争
俎豆之事——俎豆就是行大礼的祭器,代表礼乐文化的真精神——我还懂;
军事学我还没学过,对不起,我不懂。
第二天就离开卫国,到了陈国,结果饿饭,粮食断了,还带了一大批学生。绝粮的种因就在这里。
这时子路很不高兴,颇有怨言,脸色很难看,跑去对孔子说,老师你天天讲道德、学问,讲了半天,结果怎样?现在同学们都快饿死了。君子!君子竟然穷得这么倒霉?
孔子说
君子
君子有受穷的资格,虽然处在贫困中,还是能够信仰坚定,不动摇。
小人
一穷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干了。受不了穷就不算君子。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通百通)
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我的学问,是从多方面的学习而记闻来的吗(后世所谓博闻强记只是知识)?
子贡说,我们认为你是这样来的,难道我们的观念错了?
孔子则说,我的学问是得到一个东西,懂了以后,一通百通。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乱世德业变少)
孔子告诉子路,他说子由啊,时代变了。现在的人,知道基本德业的很少了。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预防未发生)
孔子在这里也提到,无为而治,使天下大治是不容易的,只有上古时代的尧舜才做到。怎样无为?
看起来轻而易举,不费什么,而事实上把可能发生的漏洞,事先都弥补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
对自己恭敬严肃,正南面而已矣。中国古礼,当皇帝,坐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一定是坐北向南。这里的意思是自己道德修正好,以这个风气,影响部下一层一层地负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言忠信,行笃敬)
子张老兄,这时正在做行人,办外交的事,请教孔子要怎样办外交
孔子说做到这样可以担当行人
如果“忠,就是直心;信,讲出的话一定兑现”。行为态度上要笃敬,忠厚而诚敬。做到了这样,就是野蛮的人也可和他往来。
如果“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就是自己的邻居,本州本里都走不通
在态度上,站就规规矩矩站在那里,随时好像面对长辈那样恭敬;
坐在车上,就规规矩矩坐,身心修养,做到言行一致
子张听了孔子这些话,就写在衣服的衣带上,准备随时警惕自己,加以注意。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史鱼:是卫国的大夫。
不管在哪种环境之下,不论国家社会混乱或者安定,他的行为、言谈,像射出去的箭一样,都是直的,不转弯的。
蘧伯玉
国家社会有道时,出来做事,担当大任务,
国家社会紊乱的时,他就卷而怀之,不发牢骚,也没有什么怨言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说话的时机和对象)
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肯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
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杀身成仁)
不会为了生命的安全,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了
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了解国情,更好地为仁)
子贡问为仁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
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
随时随地要有深虑远见,不要眼光短视,否则很快就会有忧患到来。小而言之,个人是如此,大而言之,国家的前途也是如此。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物欲追求)
人类追求真理学问的决心,永远是比不上对物欲的倾好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提拔有贤青年)
孔子这里是在骂臧文仲,就是上论中提到那个养玳瑁的鲁国大夫,说他是个不称职的人,窃位就是俗语说占住毛坑不拉屎的人,不晓得提拔青年,也不晓得提拔贤人,
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而没有起用他。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严求自己,宽恕他人)
对自己要求严格
责备人家时,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肃
这样处世做人,怨恨就少了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思考就是提出问题)
对任何事情,都不用脑筋,不晓得提问题。当一件事情来了,应该想到怎么办,去加以研究。若只是糊里糊涂地过,就真不晓得这样的人该怎么办了。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不要只会小聪明)
这是时代的悲哀,社会的病态
终日无所事事
说话不负责任
喜欢耍小聪明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义、礼、孙、信)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是君子之行,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合于一个模范人格的标准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
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
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
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要求自己,充实自己)
他说只怕自己无能,没有真才实学,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些都是讲君子、知识分子的学问标准
“矜”是内心的傲(与骄傲是两回事。前面说过,没有真本事,看不起别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视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里,外面对人不必傲,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
“群”则是敬业乐群,彼此相处融洽,但不营私,不走营私的路,走的是大公之路
不要听了对方一句话说对了,就认为他统统对了
也不要因为对方某一点不好,而因此不听他的好意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他才华很高,子贡在事功上的表现,是工商业的巨子,政治方面也都是杰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他答复子贡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难做到的,就是恕。
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让别人承受,就太伟大了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毁誉不惊)
孔子这里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去管
孔子说到这里,不禁感叹:“现在这些人啊!”
夏、商、周这三代的古人,不听这些毁誉,人取直道,心直口快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古风淳朴)
孔子说从残缺的史料中“有马者,借人乘之”,可见古代社会,彼此之间的互助精神非常好。换句话说,自己有车子,邻居要用,尽管去用,这是说以前社会的厚道
如今人就没有这种厚道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
1)忍耐: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
2)忍心: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亲身观察)
大家都讨厌这个人,不要随便相信,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判断
大家都公认为好,都爱好他,也不要受蒙蔽,一定要自己再观察他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文)
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
不是道使人的才能发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知错能改)
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能改过就好了。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大过,真正的过错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提供自己的经验,他说他自己曾经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因而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专门自己用思考去研究,结果发现没有用,不如去求知。因为需要知识配合思想,所以要多读书,多思想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
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
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好好地努力,生活总可以过得去
只要努力求学问,有真学问不怕没有前途、没有位置,不怕埋没。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是很好的格言,人生的准则。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聪明,仁德,庄重,礼节)
以聪明才智足得到,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以聪明才智足得到,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
以聪明才智足得到,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不要被小聪明自误)
伟大成功的人物,不能以小处来看他,等他有成就才可以看出他的伟大
小人看不到大的成就,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他的长处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形而上与形而下)
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
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真理所在,对于老师的意见,也没有办法同意的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有原则但不固执)
君子固守正道,而不固执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先认清责任)
为人干部、为人臣下的时候要敬,就是现在讲的负责任,先真正能负了责任,然后再考虑到自己待遇、生活的问题
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一律谆谆教诲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
思想目的做事风格不同,没有办法共同相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表达清楚)
说话、文章
达:表达清楚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帮助残废的人、穷苦的人)
师冕:乐师(古代通常是视力不好的人)
孔子出来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古代没有桌子板凳,席地而坐,就和后世日本的榻榻米一样。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很啰嗦地告诉他
等师冕走了,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
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恐祸起萧墙)
这次季家准备去侵略颛臾这个小国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两个人来看孔子,向孔子报告
孔子一听就懂了,马上告诉冉有,叫他的名字,冉求,这件事情,恐怕你太过分了,要不得的,这是一种很大的罪恶。颛臾根本是先王所封,有它的历史背景和地位,是东蒙之主,而且没有错,不过现在衰落了,怎么可以出兵去讨伐它?
冉有怕挨孔子的骂,先来备案的。他说这没有办法,我们的老板(季家)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两人,实在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吃人家的饭,不听人家的怎么办?
孔子听了冉求的话,就告诉冉求,以前管文化政治的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有可能以下两种意思
讲的责任问题。既然担任了这个职务,就要在这个班次之中,职位上面,贡献出力量
把力量排列开来准备好,对于失去了抵抗能力的国家,失去了抵抗能力的人是不打的
颛臾这样的小国,它的历史生命正在很危险的时候,像一个东西要倒了,该伸出同情的手,支持它一下,结果你们做不到,没有办法帮助人家。本来要你们去季家当家臣,不但要帮助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要帮助别人。而你既然做不到,违反了原则,又用你做宰相干什么呢?
兕也是一个独角兽,同犀牛一样,很凶猛的。这些猛兽就是应该用笼子关起来的,如果放出来就会吃人。一个国家扩充了兵力,就是要吃人
到处充满了战争的武器,经济崩溃,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成问题;对外扩充武备想侵略人家,内部自己国民经济崩溃了
冉求完全拿谋略家的姿态出现了,被老师一骂,就被骂出真话来了。他说,老师,话要说回来,颛臾这个国家,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如果不把它拿过来,将来鲁国的后代子孙,会成为大问题。现在乘它衰弱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
孔子说,据我所知,不但是一国,乃至一家人家,不怕少而怕不能均衡。以政治观念来说,不能平等;以经济观念来说,收支不能均衡。不怕穷而怕不安,内部要安定。
这几点都很重要。
均衡了就无所谓贫富问题
平和了就没有多少的问题
安定了就没有走歪斜的危险
孔子说,子路、冉求,你们两个人在季家当辅相,人家不服你的气,你的政治道德无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没有来结交纳好。在国内则弄得分崩离析、意见分歧,表面上看是整体的,内在很多因素是分裂的。大家离心离德,迟早要崩溃的。在我看来,季家最大的问题不在颛臾这个边区的小国家,而是在萧墙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间
霸道不服:远人不服,于是用军事去侵略人家,叫人家硬来顺服
王道安之:从文化基本上着手,发扬自己的文化,人家受了感化,自然会来。到了那个时候,“既来之,则安之”。全世界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时代安定,国家上了轨道,中央政府可以事权专一。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时代变了,政权有问题,地方的势力起来了,中央政府没有办法贯彻命令,由地方势力揽权
天下无道,主事的人才越来越差了,时代越来越衰微
诸侯专权的时候,最多十世——三十年一世——也就是二三百年以内
季家这样大夫专权的,顶多五世,一百多年而已
大臣们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数十年而已,顶多三世
天下有道的时候
政治的权力,就不会落在大夫的身上,中央政府一定能够贯彻它的权力,
老百姓也不会有议论,过平安日子,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说:
古代分封的禄位,离开公室已五世了,政权旁落到大夫的手里已经有四代了
告诉冉有、子路,依据历史演变的道理,三桓的子孙,就是季氏等三家的问题,马上要出来了,不必等到出兵去打别人,本身就要垮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了解身边的朋友、共事之人)
三种有益友
能讲直话的朋友
比较能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
知识渊博的朋友
三种有损友
怪癖脾气的人,有特别的嗜好,或者也可说软硬都不吃,使人对他觉得有动辄得咎之难的朋友
依赖性太重,没有主见的朋友
专门逢迎凑合的拍马屁的朋友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人生乐趣)
三种有益的快乐
喜欢研究学问(礼乐),做人规矩
喜欢讲人家的好处,优点
喜欢交朋友,我是主张多友的,不交朋友,不能了解人情世故
三种有损的快乐
喜欢享受,爱好奢侈夸张的骄乐,包括征歌选色,纸醉金迷,玩弄酒肉之乐
喜欢不正当的娱乐,任性放纵,包括打牌、吸麻烟等
喜欢沉浸宴会声色舞艺之乐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把握说话时机)
部下对长官,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都可以说是侍于君子,事实上朋友之间也同此理
孔子说这中间有三个大毛病
躁:表现自己,爱出风头,还没有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说话
隐:怕负责任而不讲,这种人太阴私,叫做隐,也不好
瞽:方正在烦恼痛苦的时候,而去和他讲得意的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生不同阶)
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
少年戒色:性的问题,男女之间如果过分地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
壮年戒斗:斗就是竞争,就是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自己能站起来
老年戒得:不舍得,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人要畏惧的东西,才不会胡作非为)
孔子教我们君子要找畏惧,没有畏惧不行
畏天命: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人生哲理,社会道德。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
畏大人: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怕违反了圣人的话
孔子说,小人与君子相反
不知天命,所以不怕
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
也不怕圣人的话,结果一无所成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教育与天才的关系)
一等:“生而知之”,这是天才,
二等:“学而知之”,学习了才会
三等:“困而学之”,遇到困难才去学习
四等:“困而不学”,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九思)
以伦理道德为做人做事的标准,孔子说有九个重点
视思明:讲精神上对任何事情的观察,要特别注意看得清楚
听思聪:听了别人的话以后,也要加以考虑
色思温:脸色态度要温和,套用现代的话,是不可摆出神气的样子
貌思恭:对人的态度,处处要恭敬,恭敬并不是刻板,而是出于至诚的心情
言思忠:讲话言而有信
事思敬:对事情负责任
疑思问:有怀疑就要研究,找寻正确的答案
忿思难:在情绪上冲动要去做时,要考虑考虑,每件事都有它难的一面
见得思义:凡是种种利益,在可以拿到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是否合理,应该不应该拿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功名富贵摆在面前时而能不要的,很难)
孔子说,这样的言论我听过,也见到确实有这样做的人
看到别人好的地方,自己赶紧想学习,怕来不及去学
看到坏的事情,就像手伸到滚开的水里一样,马上缩手
孔子说,这样的言论我听得多了,可是没有看到真这样做到的人
一辈子不肯出来做官,自己自由意志,做自己的学问,管自己的人生,不想出名,也不想做官
做事则处处要求合宜、合情、合理,走仁义的路线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流芳百世)
齐景公
掌政权时,财产很多,有上千的名马。换句话说,他富贵到了极点,可是在他死了以后,没有一点好事留下来值得世人去怀念他,老百姓早把他忘了
伯夷、叔齐
连皇帝都不要当,最后是饿死在首阳山,到现在大家都还在称颂他们,真是万古留名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学诗学礼)
陈亢:孔子的学生,名子禽
伯鱼:名鲤,是孔子的儿子,年轻就死了,鲤的儿子就是写《中庸》的子思
有一天,子禽拉着孔子的儿子伯鱼,问他道,我们的老师就是你的父亲,他另外有什么秘诀传给你吧?对你有什么与我们不同的教育没有?
没有。但是一件事可告诉你。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那里(这时当然没有同学在旁边,应该是父子间讲秘密话的时候),我回来,匆匆走过大厅。他看见了叫我过去问,近来读什么书?有没有研究诗的学问?我对父亲说还没有
父亲告诫我学诗
我父亲就告诫我,不学诗,知识不够渊博,知识不渊博,则不论作文章、说话都不行。因此我开始学诗了。
父亲告诫我学礼
一个人不学礼,不懂文化的基本精神,怎么站得起来做人?
我听了他老人家教训,就进一步研究“礼”这方面的学问。也就是诗和礼两方面。
子禽听了伯鱼的话,非常高兴,他说我只问了一个问题研究老师,现在了解了三方面:
第一我知道了学诗的重要,知识渊博的重要;
第二知道礼的重要,就是文化中心的重要;
第三知道孔子真是圣人,没有私心,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和对学生的教育一样,不偏袒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传统文化)
邦君之妻,就是诸侯的太太,诸侯公称她叫夫人
她对诸侯自称小童
老百姓称她君夫人
外交礼貌上自称寡小君
外国人对称她君夫人
阳货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忍耐,要学会慎言)
阳货是鲁国一个大坏蛋,一个奸臣,可是很能干,总想拉拢孔子,有所企图,因此他想要见孔子,孔子始终不和他见面,都推掉了。后来有一天他去看孔子,没有见到,就留下一只猪肉送给孔子
孔子打听一下阳货的行踪,趁他不在家这一天去回拜,留一个名片不失礼。不料在路上又遇到了阳货,孔子再也没有办法不跟他见面了。阳货蛮不在乎的神态地对孔子进行讨教
阳货说:有一个人满腹经纶,有学问、有大志,像袋子里怀了宝贝一样,可是碰到自己国家那么动乱,却不肯站出来用他的经纶救世救国,在一边袖手旁观,你孔子是一天到晚提倡仁道的人,你看这样一个人,可以说他仁吗?
孔子说,这样是不对的,不能说是仁的。孔子这下吃瘪了
阳货说:一个人有思想、有办法,才能很大,可以为国家做事,可是每每失去做事的机会,甚至机会找上门来他都不要,你孔子说说看,这个人算是有智慧吗?
孔子说,这样是不对的,不能说是智的。孔子又吃瘪
阳货说:太阳、月亮天天不停地在运转,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人一天天在走向衰老,等年龄大了,想救世救国,精力都没有了,岁月不可能永远停在年轻阶段的。
孔子说,对!我快要出来做事了。可以说孔子被阳货逼得没办法,好像被逼到死角去了。这是孔子见阳货的著名故事。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环境改变人)
本来是善良的,习惯学得更好,也很容易学坏。这习惯对人是很重要的,环境会改变人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大智若愚)
第一等智慧的人,与下愚,最笨的人,不会受环境影响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割鸡焉用牛刀?)
武城是一个地名,孔子学生子游在那里做首长
一次孔子到了那里,听到弦歌之声,孔子嘴巴一咧,比微笑又大一点的这么一笑说,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用这种高级教育来教育老百姓。等于杀一只鸡,动用牛刀,过于小题大作了!
子游马上对孔子不客气了,立即来质询孔子说,老师,以前你不是常告诉我们
有知识的上等人要求学,学道后,能够扩充仁慈的胸襟,更能够爱人;
低能的小人物更需要教育,更需要学道,指挥起来就更方便,更怕是不懂道理
孔子听了这话,立刻收回刚才的话,告诉身边的其他学生,你们大家听好,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说笑话的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感化,恢复东周之礼)
公山弗扰在费这个地方叛变了,独立了。使人来请孔子去帮忙,据说孔子准备去,子路大为不高兴
这次子路说:老师你没有地方去了吗?什么地方不能去?公山弗扰这样一个叛变的人,令人看不起的人,你还要到他那里去吗?
孔子说,他来请我,不是我主动的,假使有人肯真正用我的话,能听我的话,“吾其为东周乎!”
两种解释
把这个时代挽回,仍然拥护东周
东周的文化可以重新在这个地方兴起来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仁,孔子这里是说仁的作用。他说五个条件都做到的,可以称作仁
子张问哪五个条件?
孔子说:
恭、对自己管理得严肃,既不欺负人家,自己也不会招来侮辱
宽、能够宽厚待人,自然得到大家的拥护
信、信人自信,则任何人都可以用
敏、处理事情头脑清楚,反应快,就容易有功绩
惠、人与人之间必须具有真的感情,很诚恳的感情,彼此才可以相处,共创事业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变节?)
佛肸是一个人名,也是一个叛变的人,同样也请孔子去。孔子准备去了,又是子路反对
子路说:老师,你从前教育我们的,受国家和长官的培养,结果做出许多不对的事情的人,不能来往,这种人所管辖的地方都不去的。而佛肸在中牟叛变,独立了,你现在却想去这样的地方,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孔子说:是的,是有这个道理。但是你知不知道?
一个很坚固的石头,像金刚钻一样,随便你怎么磨它,也不会碎。
一块真正无瑕的玉,无论如何也染不黑的
孔子说,我总不能像那个匏瓜一样,永远挂在树上,不给人吃的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言六蔽)
孔子问子路,有没有听过六句话,就是说六个大原则,也同时有六个大毛病?
子路说,我没有听见过。
孔子很郑重地对子路说,你坐好,我告诉你
仁虽然好,如果没有真正学问的涵养,是非善恶之间分不清,成为一个滥好人
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样样比人能干,才能很高,没有真正修养,对自己不够检束,这种就是荡
过分自信,就会喜欢去用手段,觉得自己有办法,这个办法的结果,害了自己
脾气急躁的人会偾事,偾事是一下子就把事弄砸了
脾气大,动辄打人,干了再说,杀了再说,这是好勇,没有真正修养,就容易出乱子
刚正就不阿,好刚的人不转弯的,绝不转变主见。若不好学,他的毛病就成狂妄自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的作用)
孔子说,你们年轻人,何不学诗?
排遣情感,这个兴是兴致,就是一切感情的发挥
在诗的当中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得到很多启发
可以合群,自己调整心境,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可以敬业乐群而不孤立,所谓以文会友
可以发牢骚,疏解忧郁
近(小家):可以孝顺父母。怎样孝顺?有艺术修养,侍奉父母,则有乐观态度。
远(大家):远大一点可以对国家社会有贡献。
喜欢诗词,就“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于学了现在的“博物”这一科,什么都知道了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祛除盲目)
《周南》、《召南》是《诗经》中《国风》的两篇诗
孔子告诉他的儿子伯鱼说,你有没有研究过这两篇诗?
一个人知识不渊博,文学修养不到最高的境界,等于正面对着墙壁而立,墙外面什么也看不见,背后有什么更看不见,就是文盲、白痴了。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内在精神)
孔子这里说
礼,并不只是送火腿,这是情礼的一点表达而已,主要在文化的精神
乐,并不只是唱歌跳舞,是把人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表里不一,假老虎)
孔子说:有许多人,在外表的态度上非常威风,非常狠,而内心则非常空虚
对这类人下了一个结论,说他们相当于低级的小人,譬如一个小偷一样,在被人抓到时,嘴上非常强硬,而实际上内心非常害怕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明辨是非)
不明是非,不分好歹,表面上不得罪人,实际这种行为对德行有危害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弄清楚事实的真相)
道听涂说,在德业上是要不得的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得患失)
因为当时各诸侯之国的政坛人物,他所看不惯的太多了,孔子认为这些人都是鄙夫,
孔子说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国家的大事呢?
当他在功名权力拿不到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办法,爬上这一个位置。
等到爬上了这个位置,权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
一个大臣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较,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不顾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貌似忠厚,心存奸诈)
孔子说上古时候的人有三点毛病,如今看来也许这三项毛病变得更坏、更糟糕了
狂:古代的狂不过放肆一点,不大受规范;现在的狂糟糕了,狂的人则荡,兴波作浪
矜:古代的矜,比较自满自傲,但有一个好处,因为自己要骄傲,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重,于是比较廉洁自守,人格站得很稳;现在骄傲自矜的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看不惯,而有一种忿怒暴戾之气
愚:古代比较笨的老实人,还是很直爽的;现在更糟了,已经没有直爽的老实人,而社会上那些笨人都是假装的笨人,只是一种狡诈的伎俩而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见前面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恶紫夺朱,邪压过正)
孔子就说
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
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
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孔子有一天感叹地说:“我想永远不说话了。”
子贡就说,老师你都不肯说话,不教我们,我们将来就不懂,也没有办法阐述你的思想了
孔子就说,人何以一定需要讲话?真正的学问,并不一定是读死书的,观察天地就知道,上天曾经说过话吗?天从来没有说过话,可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分列得如此清楚,这样有规律;万物在天地之中,也照常生长。天地何曾说过什么话?!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不见面也可教育)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
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现在我们拿这个故事来说明孺悲见孔子,而孔子不见,故意取瑟而歌,就等于是一种不言之教。这是这段书真正的意思所在。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守丧三年)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
三年不奏音乐,乐具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我说:“我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君子守丧
吃美味不觉得香甜
听音乐不觉得快乐
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
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
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无所事事不如学棋)
有些人吃饱了饭,一天到晚不肯用心思(富二代无所事事)
倒不如学学下棋,还能动动脑筋,总比较好一点,最怕是不用脑筋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勇且义)
子路问孔子,难道一个人只需要读书,只为学问的吗?来不来武的?讲不讲勇呢?
孔子说,我并不反对勇。不错,武功也要好,
君子之勇,如果没有义理文化的修养,徒然有勇,就容易没有秩序
小人有勇,如果没有义理文化的修养,就容易做偷鸡摸狗之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反省自己,改过自身)
子贡有一天问,一个君子仁人的修养,也有讨厌人家的一面吗?
孔子说,当然有。那么讨厌一些什么事?
讨厌说别人坏话的人。
讨厌自己在下面对于上面都不满意,加以讪谤的人。
讨厌好勇斗狠而又没有文化基础修养的人。
讨厌有些人很有决断,很容易下决心而把门关起来,任何意见都不听的
子贡听了以后,说他也讨厌几件事
讨厌有些人把自己的偏见,认为是自己最高的智慧
讨厌不谦逊,粗暴而自以为有勇的
讨厌口头上尖酸刻薄攻击人家,而表面上装起来是说直话的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几个男儿是大丈夫?)
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独立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还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反省人生过错)
孔子说,人到了中年,经验也够了,年轻时错误没有关系,到了中年自己应该反省到了
不要把这个恶、恶习一直带到临命终,那就麻烦了,那恐怕人身就得不到了
微子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成仁取义)
这三个人都是纣王时代的忠臣
微子:纣王无道,不听这些建议,把微子废掉,离开宗室了,后来微子的后代,由周朝封于宋,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宋国
箕子:纣王的叔父,也被降为奴役,箕子后来还是没有死,带了殷商的文化,由辽东渡海到朝鲜去了
比干:谏纣王被杀死的。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到哪里都一样,在于自身)
柳下惠做士师,等于现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做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
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
柳下惠:到哪里都一样
直道而事人
如果有人用直道来事君,他正直不邪曲来事奉君主,「焉往而不三黜」,就是何往而不三黜?到哪一个国家不会被三黜(三次罢官)?在鲁国被三次罢官,那到哪个地方不会被三次罢官?别人都邪了,就你一个人是正直的,那你肯定也是被罢官,同样的命运。
枉道而事人
你舍弃了直道,心地不正直,而去谄媚、巴结、阿谀奉承,以曲道事人,就是事君,那在鲁国也不会被罢黜,在其它国家不会被罢黜,在鲁国不也一样吗?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说话艺术)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齐国,那时齐景公接待孔子
齐景公说,虽然我不能像鲁国对季氏(鲁国重臣)那样对待孔子,但可以奉之如季氏和孟氏(鲁国次重臣)之间。现在景公就把话透露给孔子,虽不重用也不冷淡,恰到好处
齐景公并说明采取这个态度的原因,只说是自己年纪大了,没有雄心,不想称王称霸了,假如是年轻的时候,孔子来到我齐国,我一定重用他
这个话一传到孔子耳里,当天孔子就走了。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用女色间)
齐国为了使鲁国更趋衰弱,以现代话来说,就利用了女间谍,选了一批非常漂亮的名女人(女乐),送给鲁定公,当时孔子主张不能接受,否则鲁定公这个人靠不住,意志会沉迷下去,影响到国家。
但是当权的季桓子,自动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果然,政府规定每天必定举行的早朝——朝会,都接连三天不开,大家去看女乐了。
孔子一看这情形,知道齐国这一手很厉害,鲁国的前途完了,孔子马上出国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楚狂接舆是接舆道家人物,是楚国一个著名装疯的狂人。他就唱着歌过来了,歌是故意唱给孔子听的
他说凤啊!凤啊!你倒霉了,这个时代出来干什么?对孔子说,你老是想把这个时代挽救过来,这是挽救不了的啊!算了吧!算了吧!这个时候想出来挽救这个时代,是危险极了,你这时如想出来从政,你可免了。
孔子一听,知道不简单,赶快停下车来,想跟他讲话,可是这个狂人一看见孔子停车,知道孔子要来和自己说话,就加快脚步溜了,避开了,使孔子永远无法跟他说话,也是他懒得跟孔子讨论。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出世与入世)
长沮和桀溺,是两个隐士,一对好朋友,在并肩种田。
孔子经过那里,不知是有意或无意的,教子路去问路,问过江的路口
长沮
长沮就先反问子路,你替他赶车的那个老头子是谁?
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我的老师啊!鼎鼎大名的孔丘。
长沮说,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
子路说,是啊!就是他。
长沮说,既然是孔丘,他当然知道该怎么走,还要来向我们问路吗?
桀溺
子路问不出道理来,就转过头来问桀溺,桀溺却反过来问子路,你是什么人?
子路说,我名字叫仲由
桀溺说,你就是鲁国那个糟老头孔丘的徒弟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现在全世界都在浊浪滔滔(社会风气混沌),这情形又有谁能够改变得了?
你与其跟着孔子一样,觉得这里不对,就离开到另外一个社会,其实时代是逃避不了的,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自己忘记了这个世界,忘记了这个时代,种我的田,什么都不管。
他说到这里以后,再不说话了,拿起锄头,还是不停地种他的田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
人各有志,各走各的路,远走的就去远走,高飞的就去高飞,
其实我很想跟他们一样,走他们的路线,抛开天下国家不管,我还不是跟他们两个人的思想一样的?他们可以丢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管,只管自己种田去,可是我丢不下来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打算改变什么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心中的正义)
子路有次跟着孔子后面走,大概落伍了,碰到一个老头子用他的拐杖,挑了一些编织竹器的青竹篾藤
子路就问他,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这种人光在那里吹牛,也不去劳动劳动,连五谷都分不清楚,一天到晚只在那里用头脑,用嘴巴吹牛,我才不认识你的什么老师
老头说完,把拐杖往地下一插,在那里芸田,手扶着杖头,用脚把禾苗周围的草,压到泥土下去
子路搞得没办法,被他的气势慑住了,拱手站在那里恭恭敬敬地不敢动
老头子带子路回家,留他住下,还杀鸡,做了很好的饭,很丰盛地款待他,而且还教两个儿子来做陪客。
次日,子路找到孔子,报告了经过。孔子说,这是一个隐居的高人,教子路回去找他,可是子路到了那里一看,这位老先生搬家了。
孔子说:
一个知识分子,有学问有能力,不肯出仕贡献给国家社会,不合于义。社会有社会的秩序,怎么能废?假使废了,社会就没有形态、没有秩序,不成社会了
有些隐士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社会秩序。
君子贡献社会,只是为了实行心中的义。至于道的行不通,他们心中早就知道了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
被遗落的贤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伯夷、叔齐
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
柳下惠、少连
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
虞仲、夷逸
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
孔子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礼崩乐坏)
鲁国八位乐师,他们精通音乐,可是各人都离开了
大师:挚,大师是官名,勉强等于现代的部长阶级,这个人离开自己的鲁国,到齐国去隐掉了
亚饭:干这个人到楚国去了
三饭:缭到蔡国去了
四饭:缺到秦国去了
鼓手:方叔的到河内(黄河上游)一带去了
少师:即大师的副手名叫阳的
打大磬:的襄出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周公用人)
建立周代文化的周公,告诉他的儿子鲁公
好处先不要想给自己的亲信,要大公无私
不要使自己提拔起来的干部怨乎不以,就是不使重要干部心里不以为然地怨怼,感到不过以他来摆位置、做傀儡,并不是真正要他做事
这些故旧,到了年纪已大,头脑差些,没有用了,但当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他们没有太重大的错误,不要随便舍弃不用
一个做领导人的,不可要求干部全部是才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子张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知识分子的准则)
子张说要做到了这四点,才够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士
到国家社会艰难的时候,要出来挑起这个责任(使命)
得到什么利益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对天人之间的祭祀要思敬
狭义:面对丧事要有沉哀的心情:广义:面对时代衰败哀悼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没有中心思想)
读书时感到书中的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实际情况没有照着做
有明明知道是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不管道理了
他得意就会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
让他失意也不可以,他又会失意忘形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包容别人)
子夏的学生,碰到师叔(子张少子夏四岁),就问师叔什么是交朋友之道,
子张就反过来先问,你的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的呢?
子夏的学生说,我们老师教我们,对于可以交的朋友就和他往来,不可以交的朋友离远
子张说:和我所听闻不一样
一个人处社会交朋友要尊贤,有学问有道德的值得尊敬,
而对于一般没有道德、没有学问的人要包容他,对于好的有善行的人要鼓励他,对不好的、差的人要同情他。
假定我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自己是个君子,那么对哪一个不可以包容呢?
假如我自己是一个混蛋,那么自己不必拒绝人,人家先讨厌我了,何必还要去拒绝别人?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小聪明与大智慧)
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小聪明),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30天习惯法,温故而知新)
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
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
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接地气)
子夏教育学生,如果能做这两句话,那么孔子所标榜的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知识渊博,有一个中心,意志坚定,建立人品
切问就是经验,多听多问,要切近地平实地思想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道在学中)
『百工』从事各种技艺的工人,『居肆』是居住在各自专业的场所当中,才能够成其『事』专业。
『君子』在『学习(方式、领域)』才能够成就自己『道德学问』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正视自己过错)
文:掩饰
子夏说,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掩饰起来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庄严而温柔)
君子之人,有三种变相:
看起来不可侵犯
实际上跟他一亲近,又非常温和,充满了感情
他言语的内容,又非常庄严,不可侵犯的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上下信任)
对待下级
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劳】役使百姓(部下),否则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
对待上级
取得信任之后才去【谏】规劝君主(领导),否则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大原则+灵活应对)
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
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因材施教)
子游批评子夏,说子夏办教育,教的学生,“洒扫、应对、进退”这几件事勉强还可以,不过这是枝末的问题,他还没教人家根本
子夏就说,
老同学你的要求太苛刻了,太过分了
君子之道应该从哪里先开始?哪一样放在最后?乃至哪些应该放弃了?
如果施教如下雨一样普遍浇下来,可是青菜所吸收的雨量和大树所吸收的雨量各不相同,这中间因受教者的本质不同必须有所区别的
君子之道不能[诬]乱来,不按照学生的根基、程度而施教,那这怎么可以?这怎么能教好学生?
分支主题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终身学习)
你想做事,尤其是做好事,为社会、为国家、为弘扬正法做好事,你要学习
如果你不学这些古圣先贤的经典,凭着自己的意思去做,肯定做得偏差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哀丧不是演戏)
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同学评价子张)
子游评价子张
子游说,我们的同学子张,做人的确了不起,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去做了,困难的事情,他敢去负责任,敢去挑这个担子,而达到任务。这一点子张做到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夫子那个仁的境界
曾子评价子张
曾子也随着附和,认为子张是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但是他修养的内涵,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丧亲至痛)
曾子说,我听闻老师说
平常的时候人不可能自动的去发挥感情到极致,
如果是有,那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才表达极致感情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不改父志)
孟庄子是古代的世家,鲁国世袭的大夫,姓仲学,名速,他的父亲孟献子,名蔑
孔子当时说,孟庄子可真是一个孝子
他对于父母的孝行来说,
像其他人的一般考道,他都做得到
最难做得到的,是孟庄子承继高位以后,对于他父亲原来用的这班老干部,并不改变,同他父亲一样待他们,没有变更,而且对于父亲的政策,继续执行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施政无道,百姓逼不得已就会犯罪)
孟家找曾子的学生阳肤做士师,约等于现在的司法行政部长,但权还更大,可以直接处理执行的官。
阳肤上任前向老师曾子请教,征求意见。
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
你如果获得人民犯罪的事实情理,找出证据抓住他,要做到【矜】同情、怜悯犯人,不能因得到实情,好像破了这个案子而感到欢喜。
为什么?因为社会崩坏,人民百姓他犯罪是不得已。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坏人也应该可观评价)
纣本来他的罪恶不应该如此之甚,没有像后人那样说的那么的恶,
但后人都憎恨他憎恨得很厉害。
皆以天下之恶归之于纣,不是他的恶都归到他头上去了,纣成了恶的代表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光明出于污点更容易被看出)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光明出于污点)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
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相传之道)
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他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的?学问怎么这样好?
子贡说:
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民当中流传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大道)根本,普通人也了解它的(小道)末节,无处不流传着文王武王之道。
所以我们老师孔子无处不学,谁有长处他就跟谁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授予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贡自谦)
叔孙武叔是人名,叔孙氏,名州仇,谥为武,鲁国的大夫
子贡在国际之间很有声望,所以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告诉一班大夫们说,真要比较起来,孔子的学生子贡,比孔子还行
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
子贡的墙
我这个墙只到我人肩膀那么高,在墙外的人就可以看到墙里的东西了
暗示:他也不高,我不高他也不高,他能看到我。
孔子的墙
老师的这个宫墙,有数十尺之高(古时七尺为一仞),因为老师的门墙太高,连门在哪里,一般人都找不到,使人看不到里面的情形,那里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更不要说了
暗示:老师深不可测,高不可及,不容易被看到
叔孙武叔这位先生说我比老师还更好,也难怪,因为我太浅薄了,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认识我是容易,认识老师则难,因此难怪他们要这样说了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如日月不可跨越)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
(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孔子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勉强可超越过去,
孔子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有人虽自己绝弃于日月(放弃自己),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暗示:子贡说诽谤孔子这种行为是不自量力的做法而已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孔子千古)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孔子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
子贡说:
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孔子)老师的贤才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孔子)老师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
教百姓礼,百姓就会立于礼
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
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
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夫子)老师活着是十分荣耀的,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尧曰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尧
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执政不偏不倚!
假如天下百姓都忍于困苦和贫穷,上天会永远终止赐给你的禄位
舜
舜也这样告诫过夏禹。
商汤
王在起兵讨伐夏桀的时候告天之词
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
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
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
周武王
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
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
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
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五德,四恶)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what)
孔子说:
施恩而不耗费
劳民而不怨恨
求仁而不图利
庄重而不傲慢
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怎样做到五种美德)?”(how)
孔子说:
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
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
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
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
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
孔子说:
虐: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
暴: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
贼: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
有司: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总结:谢谢散花)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
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
不分辨别人话语,就不能了解他人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自得其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学问—做人好,做事对
时常复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本)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弟=孝悌
孝:报答父母的爱
悌: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是不好捣乱的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
孝悌就是仁的基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少说多做)
讲仁讲义比任何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脚踏实地
很少真能做到“仁”这个学问的境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没有用心,能不能做到,是不是试过)
曾子=曾参,著《大学》
吾日三省吾身
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
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
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领导力:信,智,仁)
领导一个大国家,或者领导一个单位
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
对经济要能够节省
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学做人,再学知识)
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外友爱兄友
做人非常谨慎可靠
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兼济天下
好学做人,再学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知识不等于做人学问)
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
尽管这个人没有学过知识,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做人的学问)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尊重自己和他人)
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
讲信任,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
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由始及终)
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
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就要慎重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良、恭、俭、让)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
喂!子贡!我问你,我们这位老师,到了每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还是想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使这些国家富强起来?”
子贡答得很妙!他说:“我们的老师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老弟,夫子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思想,对于一件事情总把人家推开,自己抢过来干的。他是谦让给人家,实在推不开了,才勉强出来自己做的
温、良、恭、俭、让=五经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言行一致)
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贵在中和)
这等于礼的哲学。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
最了不起的,我们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更早。“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
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地调节也不好。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所以“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推广信任和恭敬)
守信的人,不可讲空话,就是讲了的话要兑现
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离开舒适圈)
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
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
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做好学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问如磨玉石一样)
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霉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
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
一个人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为向导)
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不走邪路)
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人,除了领导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松愉快地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教化为主,刑法辅助)
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不过,中国的政治,向来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情世故)
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可违反人心/初衷)
对天下人要负公道的责任,视天下人如父母,那才是真孝,这是大臣的风度。所以“无违”,就是不可违反人心。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关心父母)
孔子对孟武伯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是单纯供养)
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态度和脸色很重要)
“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地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自我反思)
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谈了一整天,他从来没有反对过我的意思,看起来笨笨的,但当他离开我而单独生活,不在我面前时,做人做事都会自己检讨自己,结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还能更进一步发挥我的意思,由此看来颜回并不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做法,动机,心态)
看任何一个人做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关心传统&跟上时代)
温故:不但要知道自己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过去,
知新:知道现在社会的新学问,不但是国内的事,国外的事也要清楚
子曰:“君子不器。”(跨界通才)
“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少说多做)
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公正无私)
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德才兼备)
罔:有些人有学了做人的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
殆: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不要走向极端)
不要走向极端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不懂装懂)
多学问,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我们看历史上伟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说:“我不懂,所以要请教你,由你负责去办,大原则告诉我就行了。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听多看)
言寡尤:多去看,多去经验,对有疑难问题多采取保留的态度
行寡悔:不要有过分的行动,这样处世就少后悔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亲贤臣,远小人)
举提拔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把狂妄的人安置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
与上述相反的话老百姓就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庄严,孝慈,劝导)
临之以庄,则敬:要内心真正的庄严,尤其对部下、对群众,有发自内心的庄严情操,部下对你自然就恭敬了
孝慈,则忠:真正爱人,人对你自然尽忠,一个人对部下与群众,付出爱儿女一样的心肠,付出了真情,则没有不收到忠的反应的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善的奖励提倡,不作官样文章,诚恳地举善。“教不能”,部下不懂的,并不讨厌他,教他,因为你要做之君,做之师,等于他的长辈,既然做长辈,就是做老师,尽量教他,他自然受感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际关系就有政)
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人、朋友(社会关系),这也就是政治了。有朋友说自己不得志,我说你有什么不得志?不是员,就是长,他说没有什么长在身,我说你至少是家长呀!这个资格还真不容易,这件事情也真不容易做好。孔子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说,何必一定要出来从事政治工作才叫做政治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言而有信)
他说做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而且是很重要的关键。有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读史鉴往)
孔子在这里讲到夏、商、周三世,只是引用过去以代表将来。子张问孔子将来时代的演变知不知道?孔子说知道。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殷商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是由夏朝的文化演变而来。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夏朝原有的文化,有的减损了,有的增益了。但增益也好,减损也好,总由前面的历史迹象而来,必须要变才变。殷商以后是周朝,所以周朝文化又是从殷商渐变而来的。我们现在说传统文化,所谓传统,就是这样在一个系统中渐变传下来的,并不是顽固得一定永远保留原来的样子才叫传统。所以周朝就因为殷礼——殷商的文化,演变成周朝的文化。那么从周朝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前朝,殷商文化的对与不对,而有所改变。“其或继周者”,孔子是东周时代的人,这意思就是说,周代的文化也是要变的,而将来的历史演变,不必说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千百万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可以知道。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马屁(谄媚)
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没有勇气。没有智、仁、勇就无法从政,换句话说,也不应该从政
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没有原则很可怕)
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的排场时,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礼崩乐坏)
这三大家是孟孙、叔孙、季孙,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家里宴客完了撤席时,奏起天子所用的国乐来。(“彻”就是撤宴撤席,“雍”就是天子所用的国乐)
天子站在中央,辟公(即当时的诸侯)站在两边拥护着天子,然后天子从中间走过。因为天子本身代表国家的精神,所以态度也非常庄严,绝不会左右乱看。而现在这三家权臣,拿了中央天子用的这种庄严的国乐到家里开舞会,真不知道他们用意何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有善才有美)
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宁可简单隆重)
孔子说,他这个礼问题太大了。孔子不跟他谈哲学,不谈文化的精神,只答复他关于礼仪的问题。
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民族文明文化比蛮荒国度重要)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
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人在做,天在看)
季家旅于泰山,带些部队说要去泰山打猎,但这是假的,实际上他是想造反,到泰山去祈祷神的保佑。
你不能救他们季家吗?他们这样一定会失败的,一失败全家性命丧亡。他怎么可以做这样狂妄的事?
他说难道泰山就不如林放吗?林放都知道问礼,像泰山这样当然比林放更知道礼的含义,所以很难接受季家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赢了说:承让!输了说:领教)
他说,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对立行礼,表示对不起——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都有礼貌,即使在争,始终保持人文的礼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不必“锦上添花”)
“礼后乎?”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礼”的精神吗?也就是说礼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礼仪更重要吗?说到这里,难怪孟夫子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感怀,而后世当老师的,也应该学习孔子对学生鼓励的方式,他说:“起予者商也。”认为子夏不但讲得对,而且更启发了他自己。当一个主管的,更要效法孔子这种精神,遇到部下有好的意见,就说“对!你完全对”。这样的主管,才是成功的领导者。孔子继续称赞子夏“始可与言诗已矣”,真正懂得诗了。
是指一个人不要迷于绚烂,不要过分了,也就是一般人所谓不必“锦上添花”,要平淡。这以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中国文化传统的立场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重视历史资料)
这里孔子说如果拿杞国的文化来看夏代的文化,并不准确,更不完整,但殷商以后的宋国,所保留的文献资料也是不够的,这两个诸侯之国所保留的祖宗文化都没有了。这里要特别注意,任何一个民族的后代,如果不重视自己的文化历史,就是自己把自己毁灭,后代就无法考证。孔子说,假如他们自己不毁灭自己,保存了祖宗的文化资料,我就有办法整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不用心做就会变成形式主义)
是说祭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祇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应付了事。孔子看到这种情形感叹地说:“吾不欲观之矣!”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了如指掌)
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由此你说他懂不懂禘之礼?当然懂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表里如一)
假使说我因为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这个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一番,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忠于自己内心)
王孙贾问孔子这个奥与灶的问题,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说,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呀!你拜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作正面的答法:“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中国人宗教思想的精神。他说一个人真的做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人文路线)
周从夏、商两个朝代文化的演变而来:夏尚忠,殷尚质(鬼),周尚文
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以周代文化作代表。“郁郁乎文哉”,郁郁是形容词,意思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孔子在此自称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虚心请教)
于是有人笑他说,一般人乱捧,都说孔子这个人了不起,处处懂礼,可是这个“鄹地佬”进了太庙,什么都不懂,事事都向人请教。这话被孔子知道了,他说:“这就是礼啊!”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理解游戏规则)
射箭的标准,在于射中了红心没有,而不问箭能否透过牛皮,每支箭射中了标的,就绝对够标准,箭能不能透过牛皮,则不作考虑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精神与物质相结合)
子贡当时想,拜拜就拜拜,这只羊可以省下来。所以孔子告诉子贡说,你的主张也对,为了经济上的节省而不用羊也好,为了表示诚恳而不必用羊也好,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但求心安理得)
一个人想做个忠臣,有时候也很难。对主管、对领导人尽礼,处处尽忠合礼,而旁边的人会认为是拍马屁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下关系建立在道德,不是建立在手段)
你不要谈领导术,一个领导人要求部下能尽忠,首先从自己衷心体谅部下的礼敬做起。礼是包括很多,如仁慈、爱护,等等,这也就是说上面对下面的如果尽心,那么下面对上面也自然忠心。俗语说人心都是肉做的,一交换,这忠心就换出来了。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的处理适中)
修身要具备“诗”的感情,从政更要把握“诗”的情操。
一个人情感的处理适中,合乎中道。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既往不咎)
宰予告诉他夏朝社稷坛上栽的是松树,殷朝栽的是柏树,周朝栽的是栗树(有如现在的国花,是国家的标志)。不过他说栗树栽得不好,栗树使人看了会害怕,战战兢兢。
宰予后来回到孔子这里,报告见哀公的问答,孔子听了以后就感叹了。就周朝而言,孔子觉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没有错,只在这件事上还不大妥当,但对前辈的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评,所以他说已经既成事实,再说也没有用。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来说,既成事实,劝也劝不回来了,过去了何必追究呢?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权重之人更应该以身作则)
孔子说了管仲的器局小,别人并不和他争论这个问题,而提出来问管仲是不是够得上“俭”德的修养。可是孔子的答复,从个人来说,以管仲有三归之堂,可以说他在经济生活上非常浪费。三归堂是建筑物的名称,就是说他的宰相府,还是相当讲究漂亮的,可见他还不够俭朴
在中国的古礼,只有领导人、诸侯才可以有塞门,可是管仲的宰相府也摆起这样的东西来,这就是不懂礼。其次,国君为了外交的关系,有反坫之坛,这是两国元首见面时用的。结果管仲的家里也有反坫。就凭这两点,如果说管仲也懂礼的话,还有哪一个不懂礼?如以管仲做懂礼的标准,人人都懂礼了,这是孔子对管仲批评的话。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余音缭绕)
孔子和鲁国的大师乐讨论音乐的原理。他非常谦虚地说,音乐的原理大概可以了解
音响开始的时候,好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轻轻地舒展,慢慢地发声。跟着下来,由小而大,但是很纯正。后来到了高潮,激昂慷慨,或非常庄严肃穆,最后这个乐曲奏完了,但还是余音缭绕,后面好像还有幽幽未尽之意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的学问道德影响世人)
他来请见孔子之时,从字里行间看来,他似乎有被挡驾的样子。但封人有封人的理由,他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到了我们这个地方,每个人我都见过。他的意思好像是说,你们的老师孔子尽管伟大,像我这样的人,你老师也应该接见一番。
你们诸位不必担心文化的衰落,我们中国文化有救了。天下乱了这么久,文化已将凋零,上天降生了孔子,孔子的学问道德将影响你们和世人。上天要以孔子作为警惕世界的木铎,你们不要担忧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善大于美)
但武王时代的音乐,代表那时代的历史精神,好是好,美是真美,可不能说它是至善。等于对社稷坛标志的批评一样,都有点遗憾的味道。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文化思想的衰落的信号)
一个时代到了衰落的时候,最怕在上面的领导人以及各级单位主管,待部下和对人并不宽厚
长官的对部下的没有爱护关怀,也没有诚敬之心,假的关怀没有用
对于一件沉重的大事,没有沉痛的心情
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仁为标准)
“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达“仁”境界)
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
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有教无类)
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违背仁)
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
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
“无终食之间违仁”,就是说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就是创造、作为,次就是这个情况。这句话是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霉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换句话说,得意的时候,要倚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稳。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推己及人)
他说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那个不仁的人,看不起那个不仁的人
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
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
所以他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自我反省)
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譬如某人做人的态度非常坏,而我们看得清楚,那么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过错,假如有,就改过来,假如没有,就更加勉励。所以看看人家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悟出人生意义)
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所以他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闻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精神不被物化)
,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以仁义为准则)
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
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
没有什么是推辞的
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做比对。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讲德,小人讲利)
君子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物质好处)就干了
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怀思福惠,处处讲利害,只要有好处就干了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利益引来冲突)
一个人基于利害而做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对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当心,这种利害的结合,不会有好结果,最后还是怨恨以终。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由此再回转去看孔子所说的“礼让为国”的精神,在春秋之世已经没有了,于是接着说下去为什么要礼让为国的政治哲学。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总说别人不懂你,让自己容易点被人知道)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
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以贯之)
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
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可唯利是图)
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
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好的学习,坏的警醒)
们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最好当做自己的借镜,藉以自我反省。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温和劝导)
也并不是说父母一定会不对,只是说如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即使反抗也要有个限度。总之,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就是这个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安顿好才出发)
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离开依然挂念)
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孝子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珍惜父母)
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呢?两种心理,一种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以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出必行)
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约束自己减少过失)
约就是约束、检束、小心、谨慎,意思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落实行动)
先做后说,不要光吹而不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志趣相投)
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适合而止)
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
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
公冶长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不以是非判断人)
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盛世不被埋没,乱世不处危险)
一个人如何做到治平之世,才具不被埋没;混乱之际,不会遭遇生命危险,实在颇为不易。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注意奖励后起之秀)
假使现在有人认为鲁国没有一个君子,那么子贱这个人不就是君子吗?
如果说这人不是君子,还有什么人可以说是君子呢?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是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皆通的大通才)
老师,你看我怎么样?孔子对他说,你是个(器)人才
子贡问什么类型(器)人才
像“瑚琏的”“高”、“贵”、“清”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祸从口出)
有人说冉雍是蛮好,仁慈、爱人、宽宏、厚道,优点不少,就是有一点,说起话来不大动听,态度上也不随和。
他说耍嘴皮子是最可怕的,会讲话的人,常犯一个毛病,喜欢用嘴巴得罪别人或刻薄别人。说话刻薄别人的人,常常被别人讨厌,有时言语给人的伤害,比杀人一刀还痛苦。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深藏功名)
孔子有一天对漆雕开说,你的学养已经可以为社会服务了,出去做官吧。可是漆雕开说,老师,谢了!对这件事,我没有自信。孔子听到他这样的话,高兴极了,因为在他的学生中,也有许多是急功好利的。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进退有道)
这是孔子晚年感觉到,文化衰颓的振兴以及社会风气的挽回,有如海上仙山,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他感叹地说,今日文教、德育的路是走不通了;世界变了,大家都现实,对于文化没人讲究了,还是出国吧!
到那时候,大概子路还会跟我一块儿走吧(子路武功好,是弟子中军事成就最大的,有统帅之才)
子路在旁边听了老师这句话非常高兴,好像孔子马上就准备出发的样子。所以孔子说,子路的武功、勇气都超过我,但是他的暴躁也超过我,对于事情,不知道仲裁(无所取材的“取材”就是中肯的判断),不明断,太过偏激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知人善用)
孟武伯这个人,我们前面介绍过,是鲁国一位大夫,当时的当政者,向孔子征询人才——要他介绍学生
子路
我们也许答复他,这个我不晓得。
也许我们的心里认为这个学生的本事,还超过了这个地位,但口头上不能这样吹;
也许我们认为这个学生当科员的本事都不够,也不能说得他太难堪了,否则害他没有前途、没有饭吃,我只有说不知道
孔子就具体介绍自己的学生,他说子路如在千乘之国——在春秋战国时候,是一个大国——“可使治其赋也”,可以让他当统帅。
冉求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样?在《八佾》篇中曾提到过冉求,是在鲁国的权门季孙家当家臣的,等于说他有行政的长才,所以孔子答复孟武伯,冉求就是最好的行政首长。以现在的官制来说,当一个相当于省主席的行政首长是没有问题,而且足以胜任愉快。“千室之邑”的千室,不能和现在比,像台北市有百多万人口,但是古代的“千室之邑”已经了不起,是很大的地方。“百乘之家”是古代宗法社会制度中的大家族,等于一个大的地方政治单位。冉求可以当这样的地方官,至于学问上也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赤
赤是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孔子说,你问到公西华,他穿起礼服,仪态非常好,学问也过得去,有外国的首长、大使来,他是最好的外交官。“束带立于朝”,我国古代衣服都捆腰带,所谓锦袍玉带,就是说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现在外国的礼服也捆了腰带。虽然在外交应对上是上乘之选,但是谈到学问、修养,也还是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谦逊育人)
所以有一天就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这次他对子贡说,你讲老实话,你自己与颜回比比看,哪一个好?哪一个了不起?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子贡说,老师,谢了!我实在没法跟他比。“回也闻一知十”,颜回嘛,老师讲出一分,他懂十分。
至于我,“赐也闻一以知二”,老师讲了一步,我顶多知道两步,第三步就不知道了。这是老实话,可见子贡很坦然,很诚恳。
这多谦逊呀!他说:“是的,你不如他,不但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休养生色,察言观色)
我才发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不是说他坏,而是他的底子太弱了。但是人很奇怪,身体弱的人头脑都好
孔子说,从前我听了一个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年纪大了、人生经验多了,听了一个人说的话,还要观察观察他的行为。这个改变,是宰予给我的启发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无欲则刚)
孔子这里的刚是指有本领没脾气,孔子说没遇到这样的人
有一个人说,有嘛!申枨,他不是很刚吗?
一个人有欲望是刚强不起来的,碰到你爱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到“无欲”则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做不了无欲,少欲就已经了不起)
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说:我想你做不到-(因为没人能做到无欲)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深藏不露)
他说,我们跟了夫子这么多年,所晓得的,只是他的文章
可是老师有关于人性的本源,与形而上生命的来源的本体论,以及宇宙最初是怎样开始的?究竟谁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这个天道,哲学的问题,因我们的程度还不够,老师也就没有跟我们提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知行合一)
所以这里说子路最怕听见孔子讲话,为什么?因为他怕听了做不到,有愧于为学。道理明白了,行为要配合得上,此即所谓“履践”的工夫。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个人一生做人做事,要怎么样才够得上称作“文”?
要敏而好学,越聪明越好学,为自己,为事业都好,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
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虚心向他请教求证。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样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以能问于不能,作为参考,这才叫能够集思广益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恭敬惠义)
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宰相,好政治家,孔子非常佩服他,说他特别有四点君子之道
他说子产自己严肃得很,管理自己非常恭谨,不马虎,这是很难得的
对于主上非常恭敬。恭是自己内心的肃诚,敬是对人对事态度上的严谨
他能促使经济繁荣,对于社会百姓,大家能得其所养,安定生活,对于社会有贡献,有恩惠给人民
他又非常合理、合时、合法,人家乐意听他用,的确是大政治家的风范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相敬如宾)
。晏子对朋友能全始全终,“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字——“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顾及身份)
臧文仲是一位大夫,在自己家里,修了一间房子,把这个玳瑁供起来。这间供玳瑁的房子,漂亮极了。“山节藻棁”,就是古代木质的建筑物,在梁柱上雕刻有山水。“藻”是海藻形的花纹浮雕。“棁”就是接楯的地方。为了供一只乌龟,特别在家里修一栋建筑物,又修得那么漂亮、华丽、奢侈。
孔子就说:“何如其知也?”这个“知”读“智”。像他做这样事情的人,为什么一般人说他很有智慧呢?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入则忠,出则清)
令尹子文
令尹是官名,等于后世所谓的宰相、首相。子文是封号。他三次上台做首相,并没有觉得了不起,一点也没有高兴过。“三已之,无愠色。”三次下台卸官,他也没有难过
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详详细细告诉后面接任的人该怎么办。普通交接,只说:“这事我办了一半,明天你开始接下去。”就这样了事,令尹子文则把事情的困难、机密,全部告诉来接印的新人
孔子便说:“忠矣。”指出令尹子文是国家的忠臣,因为他把私人的利害得失丢开了,完全为国家尽忠。“曰:仁矣乎?”子张又问到像令尹子文这样的做法,他的学问修养,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曰:未知,焉得仁?”孔子说,“仁”是什么他还不知道,他怎么能算得“仁”者?他只是忠臣,仁还不够。
陈文子
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和崔子是同事,地位相当。古代的交通工具,一部车子为一乘,用四匹马驾驶。有马十乘,就是有十部马车,一共四十匹马。以现在来说,小轿车就有十辆以上了,直升飞机几架不去说他。“弃而违之”,对崔子的叛变看不下去,把自己的偌大财产都丢掉不要,逃离了齐国。“之于他邦”,又流浪到别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每个国家都很乱,到别的国家一看,“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他说,这个国家的大臣们,也都是混蛋,和齐国的崔子一样,都不是好东西。“违之”,因此又走。周游列国,到处走。
所以孔子对于陈文子这种人的评论只给他一个“清”字。仁还不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慎思而行)
不用思考三次,孔子说只要思考足够,慎思2次足够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智若愚)
邦有道则知:国家政治上了正轨,他的(知)智慧、能力、才具发挥出来
邦无道的时候: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
聪明才智的表现,有的人还可做得到,但处于乱世那种愚笨的表演,就难以学了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斐然成章)
回去吧!年轻人虽然富有冲劲,但容易犯轻狂的毛病,太过冲动
像现代许多年轻人搞的书刊著作,大谈国家天下事,头头是道,但文章是文章,天下事是天下事,这完全两回事
文章见解固然有,却不知道仲裁,不知道裁取。如何是该不该?怎样是能不能?都不考虑。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放下恩怨)
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老大让位给老三,老三也不干,结果两人都逃掉了,只好由老二勉强担当政权。伯夷、叔齐这样让国
不念旧恶:过去有人对不起他们的,过了就算了,不怀恨在心。
怨是用希:能够不怀恨别人,宽恕了别人,所以和别人之间的仇怨就没有了,而坏人渐渐也会被他们所感化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要敢于说真话)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是一个鲁国人,人家说微生高这个人很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认为大家的话说过分了,他并没有符合这种修养。“或乞醯焉”,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浆。他没有,自己便到别一家去要一杯醋来,再转给这个要醋的朋友。孔子认为这样的行为固然很好,很讲义气,但不算是直道。直道的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转这个弯。微生高转了这个弯,就不能算是直。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志在真诚)
左丘明讨厌这种说假话做假事的人,孔子也和左丘明一样,讨厌这种人。
明明对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来,暗暗放在心里,还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像这样的人,他的行径就太不对,用心也太奸险了。左丘明做人的态度不屑于这样,孔子也不屑于这样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人各有志)
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旁边闲谈,孔子就说:“盍各言尔志”。“盍”是一个虚字,中国古文里经常有“盍”、“夫”这类虚字,等于我们现在的“嗯”、
颜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说,我要发大财,家里有几百部小轿车,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还有其他很多富贵豪华的享受。但不是为自己一个人,希望所有认识我的人,没有钱,问我要;没饭吃,我请客;没房子,我给他住。气魄大!
子路(不贪功,不怕苦)
他说,我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为、最好的道德成就,对于社会虽有善行贡献,却不骄傲。“伐善”的伐,就是夸耀。
“无伐善”,有了好的表现,可是并不宣传。
“无施劳”,自己认为劳苦的事情,不交给别人
孔子
老者安之:社会上所有老年的人,无论在精神或物质方面,都有安顿。
朋友信之:社会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没有怀疑。“少者怀之”,年轻人永远有伟大的怀抱,使他的精神永远有美好的理想、美丽的盼望
少者怀之:年轻人永远有伟大的怀抱,使他的精神永远有美好的理想、美丽的盼望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孔子在这里就讲到,他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人,可以随时自己反省、随时检讨自己、责备自己的。这是特别提出孔子讲做学问的重点所在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好学习)
所以他接着补充说,就是在十户人家的三家村里,也一定有讲学问道德的人。对事的忠、对人的信,都像我一样,只是不像我一样肯努力去多方学习而已
雍也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敬重而简)
雍是孔子学生中有名的一个,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年轻二十九岁
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所谓南面,就是说他有南面而王、君临天下的大才
说到冉雍,他有一天提出一个问题来问孔子,讨论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子桑伯子从简,一切都是简化,近乎豁达,简单明了
居敬而行简:冉雍说做一个领导人“居敬而行简”,如果对一件事——处事,对一个人——待人,都是敬重的心理,事情自然就可以简化
居简而行简:如果说内心的精神,没有尊重这件事情,没有重视行政组织,没有敬业的心理,只是蛮不在乎,以此来标榜简化,以简化的目的来实行简化,就变成一种权术、一种手段,就不是政治的道德,这样就未免过分简化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不贰过)
鲁哀公问,你学生中,哪一个能真正续承你的学问?最好学的是谁?
孔子说,只有颜回。他认为继承学问道统的是颜回
颜回足为人师的学问德业在哪里呢?“不迁怒别人,不重复犯错”,但是“不幸短命死矣”,可惜已经死了。
“今也则亡”,现在就没有了。“未闻好学者也”,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君子周急所需之人)
子华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有一次公西赤派出去做大使,这时孔子大概在当政。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学,他因为公西赤还有母亲在家,于是就代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实物配给,也就是请拨一笔安家费。
孔子说,好,给他一釜。釜是古代度量衡的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这是米谷的成数,数量不多,所以冉求为他“请益”。冉求为同学说话了,老师,一釜少了一点,给他增加一些吧!于是孔子说,好吧!加给他一庾。
为了同学,不管孔子的意见,另外自己一批给了五秉。
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坐的是第一流的交通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装。他有这许多置装费,额外津贴,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他妈妈用。我们帮忙别人,要在人家急难的时候帮忙人家。已经有了的人,就不必再给他了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周济那些贫穷的亲戚、朋友)
原宪也是孔子的学生,字子思
孔子当政时,“原宪为之宰”,这个“宰”是家宰,以今天的职务来说,相当于总务
孔子“与之粟九百”,这个九百的数字,到底有多少,无法考据,总之很多。“辞”,原宪不要那么多,希望减掉一点。
但是孔子说,你不要推辞,你用不完可以周济那些贫穷的亲戚、朋友。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金子总会发光)
他劝冉雍心理上不必有下意识的自卑感。
“犁牛”是一种杂毛牛的名称。现代畜牧中,荷兰来的杂毛牛算是好品种。但在古代这种杂色的牛,除了耕种,没有什么其他的用途。尤其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庄严隆重的典礼中,一定要选用色泽光亮纯净的牛为牺牲。但这条杂毛牛却生了一条赤黄发亮,头角峥嵘的俊美小牛。
虽然杂毛牛的品种不好,但是只要这头小牛本身条件好,“虽欲勿用”,即使在祭祀大典中,不想用它,“山川其舍诸?”山川神灵也不会舍弃它的。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贵在坚持)
孔子说颜回能把仁的境界一直保持上三个月。
至于其他同学们,只是偶然地“日月至焉”而已。或是一天有一次仁的境界,或是几天有一次,或者一个月有一次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知人善用)
季康子,鲁国的大夫、权臣。有一天向孔子打听他学生的才干
仲由:子路
子路的个性太果敢,对事情决断得太快,而且下了决心以后,绝不动摇。决断、果敢,可为统御三军之帅,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如果要他从政,恐怕就不太合适.因为怕他过刚易折
赐:子贡
子贡太通达,把事情看得太清楚,功名富贵全不在他眼下。聪明通达的人,不一定对每件事盯得那么牢
冉求
冉求是才子、文学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打高尔夫、跳现代舞都能来。名士气味颇大,也不能从政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不合则走)
闵子骞,孔子的学生,名损。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二十四孝中就有他
季家请他去当“费”这个地方的行政首长。当时“宰”的官职,比之现代,讲小一点大约是县长、行政督察专员;讲大一点,就是请他当省主席了。
闵子骞听到了,就告诉传话的人说,您好好替我辞掉他,我不会做的。而且,如果有第二个人再来对我说这件事,对不住,那时候我出国去了——已经过了齐、鲁两国交界的汶水了。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来逼我做这个官,我立刻就走,离开鲁国。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亲如父母)
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他有病,孔子亲自去看他,孔子待学生有如自己的子女一样。孔子在南面的窗子外,伸手拉住他的手,感叹说,他快要死了,真是命运,这个人,为什么生这种病!这个人,为什么生这种病!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只有一点点冷水。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破了的违章建筑里。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快乐。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不用给自己设限)
就是说冉求有一次对孔子说,老师,你不要骂我们,老是说我们不努力。我们对于你的学问非常景仰,只是我们做不到,力不能及。孔子说,你这话错了。做了一半,无法克成其功,这是力量不足的缘故。可是你根本还没有开始做,怎么知道无法做成呢?
“今女画”,并不是说“你学画去了”,是说你冉求,自己把自己划在一个界限内。给自己设限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果断,通达,才艺)
一种叫君子之儒:就是人情练达,深通世故。如前面所讲的,子路的“果”,子贡的“达”和冉求的“艺”,都具备了,那就是君子儒
一种叫小人之儒: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公事公了)
子游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岁,姓言名偃。他出去做官,在武城这个地方为“宰”——首长
孔子问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没有
子游向孔子报告,找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才。此人“行不由径”,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蛮不在乎的味道
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人情世故)
孟之反,是鲁国的大夫。在鲁哀公十一年这个阶段,当时鲁国有难,作战的时候,孟之反为统帅之一
孟之反不居功
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
孟之反由前方撤退,快要进到自己的城门时,“策其马曰”,他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的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他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巧言胜过宁色)
假使一个人没有像祝鮀那样能言善辩好口才,虽然长得像宋公子朝那么帅,可是在这个社会上,还是吃不开,行不通的。所以时代变乱中的人物,不但人要帅,还要有口才
祝鮀:字子鱼,有口才,是当时卫国的大夫
宋朝:是宋国的公子,姓宋名朝,长得很漂亮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一定要有做人的标准)
大门里的门为户。他说哪一个要出外的人,能够不经过门户出去呢?
出了门才走上正路,人一定要走上正路的,走邪门,行左道,终归曲折而难有结果。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淳朴和文化双涨)
“质”是朴素的本质
“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
质胜文则野: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于落后、野蛮
文胜质则史:文如胜过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如果当做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
两样要均衡地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虚假的人像赌博一样)
孔子说,人生来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
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不划算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引导)
爱好它,喜欢虽然喜欢,并不认为是生活中的一件乐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不要总是过高要求)
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
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苦后甜)
樊迟,这位孔子的学生,不必介绍了,上次驾车的就是他。
有一天他问孔子,什么叫真智慧,这个知包括了科学、哲学,但在这里却偏向于政治哲学
“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是孔子的名言。孔子不相信宗教吗?他非常相信,他认为鬼神是有,但与人是两路。所谓“天道远,人道迩”,鬼神是天道的问题,离我们很远。我们现在活着都是人道——“人道迩”,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社会都是人道的事,不要以鬼神为主,所以敬鬼神而远之,是敬而远之,不是不信
后来又问到仁这个问题。这里的仁不是讲仁的体,而是讲仁的用,做人处世的仁。
一个领导别人的人,极需要仁爱的心怀,对任何问题不要轻视,不轻视也就是儒家“敬其事”的思想。尤其领导人聪明的,往往容易轻视天下事,犯上苏东坡“我被聪明误一生”的毛病,所以任何事先从“难”的方面想,以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先从难的方面,问题多的方面看,都研究完了,最后有一个结论,得到中道的成果,这就是仁的用。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历史无法倒退)
孔子的思想中,认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保留起来,乃至于振兴起来,就要以齐国的文化为基础,再加上好的转变,就可以到达当年鲁国的情况;再把鲁国的文化,提高一点水准,就可以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道”。
你看嘛,这只酒杯本来是有棱角的,现在酒杯的棱角也磨平了。试看看,酒杯的样子都变了!什么都在变,时代已经变了;酒杯啊!酒杯啊!他是感叹连这样一个用具都跟着时代在演变了,人更是永远在演变,历史是拉不回来的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主动与被动)
他问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要学仁,做人做事要讲道德仁义。假使有一个人,去骗一个有仁义修养的人说,水井里有仁义。难道为了修养仁,就听他的话往井里跳?
一个做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并不是一个笨蛋,必须要晓得应变
可以主动放弃自己的终身,绝不受人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
愿意接受这个欺骗,这是仁慈。但如果糊涂、将就,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可以的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学、有礼)
孔子说博学于文,这个文不仅是文学,而是代表了一切学术文化。以现代名词来说,包括了文法、文理和一切知识。所以说要博学于文。博就是渊博,样样要懂,才能成为通才。但是渊博的人,常是样样都懂,门门不通。所以先求渊博,后要求专精。
要渊博而专精,并且还要约束自己,做人处世在在合礼。
孔子说如果做到这样,大体上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得出来,不会离谱太远了。“弗畔”,就是没有离经叛道的意思。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罪大恶极的人,天意都会厌弃他,何况人呢)
孔子见了南子。这一下,学生当中脾气最大的子路不高兴了,出来在态度上大概给孔子很难堪,
孔子就告诉子路,你们的看法不对的
谣言止于智者”,有聪明有智慧的人,一听到就知道是真的或是假的。我所认为不对的,不像你们的看法,如果真有罪大恶极的人,天意都会厌弃他,何况人呢?你们对于南子,用不着这样不高兴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毁誉参半,客观分析)
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
子贡问:假如我博施、济众,老师,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标榜的仁慈吧?
孔子对子贡这个问题的答复很妙,他说,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问题是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
孔子告诉他,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做到了这种地步差不多,就可以说找到了仁的方向,为仁找到一条可走的路了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尊重传统)
保留传统的文化,就所知道的,把它继续起来,流传下来,好比现在说的,散播种子,没自己的创作,不加意见
孔子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想向老子、彭篯看齐。这两个人都是讲传统文化,而且是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总而言之,他等于是自我幽默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个老古董而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做学问精神)
默而识之:做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
学而不厌:他自己说做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了解
诲人不倦: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需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
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颓败之兆)
就此四项的内涵,已足以陈述孔子当时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衰颓变乱的心情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悠然自得)
所以尽管忧国忧民,他还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够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多么的可爱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承先启后的担子)
梦不见周公没关系,他到底很清醒地担负起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担子
回复周公之礼难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
据于德: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
依于仁: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游于艺: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现代可延伸专才、技术专家)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自行约束)
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思想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可说明孔子所说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
做到举一反三,就可以出师回来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尊重死者)
他去了参加丧礼,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在这一天哭过了,心里头难过,绝对不唱歌的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进退有度)
颜渊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
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
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人才做得到。”
子路
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笑了,他骂子路,像你这种脾气,要打仗绝不带你,赤手空拳打老虎,遇到河就想跳过去,跳不过也想跳,看起来蛮英勇,死了都不后悔,这种做法是冤枉去送死。
而是说任何一件事到手上,开始时就是怕会失败,所以要考虑周详,不自作聪明;到事情终于来了,则“好谋而成”,不怕了,必须用智慧,各方面都设想周到,促其成功,这才是统御人才的基本修养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
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尊重自己内心想法
子之所慎:齐,战,疾。(民心,战争,疾病)
齐:古代的斋是内心的修养,要着重气质的变化
战:平常不轻谈战争
疾:是指卫生、保健的事,这是养生之道,他非常注意自己身体健康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忘我境界)
韶乐以后,心境之宁静,思想之专一,吃饭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吃饭,欣赏韶乐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也是描写古代的音乐好到如此程度。所以孔子感叹,上古时代音乐的境界,有我们所意想不到的高明。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伯夷、叔齐让贤)
冉有,有一天就说,我们老师真想做卫国的国君吗?
子贡听了便说,好,我去问他。
他问孔子,老师,你看伯夷叔齐是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那是了不起的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老师,他们两人,为了信守仁道的节操,不肯当国君,在首阳山饭都不吃,饿死了,你看他们到最后,会不会埋怨?后悔不后悔?孔子说他们不会埋怨的。立定了志向,为达到最高道德的目标,宁愿饿死,求仁得仁,有什么可埋怨的?
贡听到这里,不需要再问老师想不想当国君,马上就出来了。对冉有说,老弟你放心,我们的老师不会做这种闲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甘之如饴)
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
不合理地、非法地、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
他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五十岁以后学《易经》——《易经》是古代的文化——把《易经》搞通了,人生就没有大过了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承前启后)
中国传统的文化,《诗经》、《书经》、《礼记》等都是雅言,是上古文化的中心。也就是说他的思想言行,都是有根据的,足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叶公有一天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答复他。子路的不答复,非常高明,因为站在子路的立场,他实在不便说什么。同时,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真的教人不知从何说起,就是说了,叶公也未必能了解孔子。
叶公走了以后,子路就进去报告老师,孔子说你何不告诉他,我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吃饭的那种人,而且得到学问的快乐就会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继续传统,研究创新)
我不是生来的天才
就是承受前人的经验后,运用智慧,敏捷而勤奋地反省研究
子不语:怪、力、乱、神。(去除糟粕)
怪:不提倡奇怪行为
力:不提倡暴力行为
乱:不提倡扰乱治安
神:不提倡封建迷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他人反思自己)
应该说各个都是自己的老师。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师。
因为看到他笨、他坏,自己就会反省:不要这样笨,不要这样坏。
所以他们都是我的老师,足以借镜反省。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自信心)
上天生下了我,把历史、文化的责任放在我身上,桓魋怎敢,又怎能伤害于我?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身作教)
这等于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留秘密,不传给你们?
我绝对没有丝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并没有保留,我的学问很简单,本身就是教材,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间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的教育宗旨)
文:一切知识及文学
行:是单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
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了的话,就贯彻到底;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
信:有信用,讲义气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恒心向道)
圣人
古代的圣人过去了,我见不到了,但是学圣人之道的总有吧!如果能看到照圣人所教的道去学,虽然没有学完全,但已经够得上称君子的,我就已经满足了。
善人
真正的善人,现在没有了,至少我还没有见过。只要看到一个有恒心的人,做到“守死善道”;思想的中心确立了,随便社会怎样变更,甚至天塌下来都不管,一定走自己这个路子的,这样有恒心、有毅力的人,能够见到,也就好了。
有了这三种情形当中任何一类型的人,一定不会有恒心向学问道德努力的
现代社会上的人,充壳子的多,根本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架势可摆得大,乱充蛮有学问的样子
社会变乱中,有的人内在本来空虚得很,可是还引为自满,自认为了不起
在变乱的时候,有很多人本应节约的,但很少这样,都是要充面子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他钓鱼就是钓鱼,不用大网去网(纲即是网)
打猎的时候,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闻多见)
孔子是说,有些人自己无知,一切不懂,却冒充内行去做了,孔子说自己绝对不做这样的事
一边学要一边问,多请教人家,听人家的意见。听来的不一定对,还要有所选择。对好的见解,就要采纳。仅听还不够,要加上经验,所以要多见,还要亲眼看见
也算是后天聪明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给予肯定)
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以同他们交谈,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弟子们感到迷惑。孔子就说:“我是赞成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不是认同他的错误,何必做得太过分呢?别人修饰容仪,洁身正己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这种洁身正己,愿意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做法,而不要总是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求仁得仁)
仁义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不要直说上级不是)
陈国的司败,就问到鲁昭公知礼不知礼。孔子站在国家的立场只有说:“那当然知礼。”孔子讲了这话就走了
陈司败就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号子期,少孔子三十岁——作揖行礼,在外交礼貌上,进一步靠近巫马期身边,低声说,据我所了解,真正了不起的君子,是没有偏私的,不对自己存私心的。你老师孔子,是一代圣人,了不起的君子,可是他也免不了私心。我刚才问他鲁昭公娶了吴国的一个女子做太太,名叫吴孟子——古代是同姓不结婚的。吴国与鲁国是周公之后,依礼是不能通婚。鲁昭公这样做,是不是知礼?孔子是不是偏私?
孔子说,我实在非常幸福,我只要有一点错误,别人就会指出来。这段话使我们有两个认识
但别人问到自己国家的国君时,他绝不会批评自己国君的不对
明年位一高,自己有过错,没人指示,这个上席也很不好坐啊!所以孔子说自己很幸福,有了过错,便有人指出来了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和)
现在这一节是描写孔子听到别人歌唱得好,他一定要求对方再唱一次。当他学会了,“而后和之”,“和之”就是照他的歌,依他的音乐曲调,另外再作一首,这便是和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谦逊)
如果谈文学,也许我和一般知识分子差不多。至于讲我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了君子这个标准没有,那么我自己反省,实在还没有很大的心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终身学习)
圣者的境界与仁者的境界,这种修养我怎么敢当?实在没有达到,那高得很,我还差得远。
不过虽不是圣人,不是仁者,我一辈子朝这条路上走,总是努力去做,而没有厌倦过。只有这两点,我可以说是做到了
至于学问方面,我永远前进努力,没有满足或厌烦的时候;
我教人家,同样没有感觉到厌倦的时候,只要有人肯来学,我总是教他的。
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说,老师,这正是我们做学生的一辈子也无法学到的地方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不要临急抱佛脚)
有一次孔子生病,大概病得很严重,以现代情况来说,大概医生都束手无策了。于是学生们急了,尤其是性情急躁的子路更慌了,主张请一个画符的、念咒的来拜拜;或者请一个神父、牧师来祈祷
不过他是问子路“有这回事吗?”而不是说“你相信吗?
子路说,古代的诔文说了,人应该去祷告天地、上下各种神祇。
孔子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天天都在祷告,而且祷告了很久,还照样生病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这个奢侈不止是说穿得好,打扮漂亮,家庭布置好,物质享受的奢侈。是广义的奢侈,如喜欢吹牛,做事爱出风头,都属于奢侈。奢侈惯了,开放惯了的人,最容易犯不孙的毛病,一点都不守规矩,就是桀骜不驯。
“俭则固”,这个俭也是广义的。不止是用钱的俭省,什么都比较保守、慎重、不马虎,脚步站得稳,根基比较稳定。
做人与其开放得过分了,还不如保守一点好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胸襟要大)
君子坦荡荡
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地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
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慢慢就变成狭心症了——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威严,安详)
庄严的温和
有自然的威仪而并不凶狠
永远是那样安详而恭敬的神态
泰伯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三让天下)
私德,个人的道德——像泰伯这个人,随便公私两方面的道德、修养都到了最高点。他三次推让天下,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推己及人)
礼
内在没有礼的精神,碰到人一味地礼貌,则很辛苦、很不安详
有些人做事很谨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过分地小心就变成无能、窝囊,什么都不敢动手了
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干了,这就是勇。如果内在没有好的修养,就容易出乱子,把事情搞坏
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当长官的或当长辈的,有时候遇到这种人,实在难受,常叫你下不了台
爱天下国家,就是爱父母兄弟的发挥。所以说笃于亲者,不怕人自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儒家讲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所以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从亲亲之义出发,整个风气就是仁爱,人人都会相爱。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如履薄冰)
意思是做人做一辈子,常常提心吊胆,尤其是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更难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君子三贵)
我告诉你,鸟将死的时候,它叫的声音一定很悲哀(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不但是鸟,所有的动物,将死的时候,叫的声音都很凄凉)。
人类将死的时候,所讲的话,多半是好话(要注意,不是完全。像以前有些土匪,被拉去枪毙,临死的时候,还要讲狠话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
正颜色,斯近信矣:态度上要诚恳,至少面带笑容,不要摆出一副冷面孔,就可以获取信任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善于言谈,远离粗鄙
曾子在这里是告诉孟敬子,我只能贡献你做人处世的修养。至于你所问的政治司法上的事,不必来问我,自然有管理这些事的人在那里,你可以去问他们。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虚怀若谷)
曾子说,我的朋友颜回都做到了
以能问于不能: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以多问于寡:就是问于知识不如自己渊博的人
有若无:他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
实若虚: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普普通通
犯而不校:别人冒犯他从来不计较、不记恨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危受命不改节)
曾子说,这样的人是君子吧?的确是真正的君子了
托妻寄子的,非常非常难,简直没有。历史上讲义气的人很多,而托孤的人很少
就是可以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地方首长,将地方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小事糊涂没关系,面临大节当头时,怎么都变动不了才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风格
要有眼光、见解、果断、决心
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重的责任
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要挑起这样重的担子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路程遥远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化,修养,兴趣)
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修养,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以及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立于世,有所成就。这和现实的素质教育和全面人才是相吻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而不需要不学无术,也不需要书呆子,更不需要满腹经纶的坏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管理着重执行而不是原因)
老百姓嘛,告诉他们怎么做就行了,没必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社会动乱的根源)
子说“好勇”,动不动爱打架,冲动。以国家而言,如过去有许多军阀好战,那是好勇。“疾贫”,讨厌贫穷,受不了贫穷的苦。这两点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社会教育没落,道德衰微,所有的人,心中没有爱人的心,大家自私,对失败、失足的人没有同情心,不能包容,这是社会的大病态,时积日久,时代就乱了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不骄傲和悭吝)
周公从事政治,做国家的首相,有名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他的典故
如果真具有周公的才能与美德,但骄傲看不起人,悭吝得连同情包容都不肯付出,又舍不得花钱,舍不得帮忙别人、勉励别人,舍不得给人家一纸奖状的话,那也免谈了,他做出来的成绩,一定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求学不是功利主义)
他说来我这里求学的学生,目的都在找职业,假使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找职业,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孔子还是赞成隐士思想。他说如果真有救人救世的本事,而当前的机会不属于我的,你也没办法去救,那么先要保护自己,充实自己
如果社会渐渐上了轨道,有才能的应该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倘仍无法贡献,还处在贫贱中,那就是身为知识分子读书人的耻辱;如果在一个动乱、不上轨道的社会中,安享富贵,或是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不正当的途径取来的,这也是不对的,可耻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要妄语)
不在那个位置上,不能真知道它的内容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文化交流)
师挚是当时管理鲁国文化的大乐师,不是乐队的大乐师,勉强说,相当于文化局长
孔子从卫返鲁,和师挚一起定《关雎》乐。想必是一起定乐完成,听完整个演奏,孔子的赞美之词——“洋洋乎盈耳哉!”洋洋乎音乐的美盛,满满地在我耳中啊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表里如一)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不认同这些行为。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终身学习)
事实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天下为公)
尧舜禹三代,统治天下,为全国的皇帝,“而不与焉”。心里没有觉得当皇帝可贵,而看得很平淡,真正做到只是服务,并不觉得权势可贵,因此这是真正的伟大,真正的崇高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尧舜之才)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说尧的政治胸襟、政治器度,是效法天一样的伟大,只有付出,布施于大众,不期望收回一点。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像海水一样波澜壮阔,浩瀚无边。他的伟大是无法以言辞形容的。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说尧最伟大的成就,最伟大的光辉,是替中华民族开启了文化的传统。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人才鼎盛)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人民公仆)
孔子对禹有这三个观点,所以他说禹对于中国文化有这样大的贡献,实在无话可讲,没有一点可以批评的
他自己的饮食吃得很差,却用丰盛的祭品孝敬鬼神祈求上天国风调雨顺
他自己平时穿得很坏,却把祭祀的服饰和冠冕做得华美;
他自己居住的房屋很差,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上
子罕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少言利,命,仁)
孔子讲不讲利害?“罕言利”,并不是绝对不讲,而是很少讲。如果我们想象到一个圣人,绝对不讲利害关系,那也是过分地“高推圣境”,是绝不可能的事。
孔子在教育方面,知道哲学上生命来源的道理,很难讲得清楚,所以很少讲命
讲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质,对于仁本身究竟是什么,孔子很少讲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文化领航人)
在达巷这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有这样渊博的学问,他什么都懂,而不是仅仅某一样的专家。这里“无所成名”的成名是指专学之名,就是不固定为某一项学问的名家。
这叫我抓住哪一点?做哪一种专家好呢?我去当骑马驾车的专家好?还是当军事射箭的专家好?我还是学驾驶吧!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内心认同重于形式主义)
孔子说这虽然是古礼,但现在的人,越来越简化了,用纯麻披孝就够了,比较节俭。孔子对丧礼也取节丧的意义,他也同意节俭、简化。
拜下,礼也:中国本是礼义之邦,古代与人相见,跪下来拜,孔子说这是礼貌——“。
“今拜乎上,泰也”但现在的人,没有行礼的诚恳,,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厌跪拜行礼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点而偷懒,就是不诚恳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没有主观猜疑,多听多看多问
毋必:没有不变的事物,是能适变,能应变
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毋我: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文化传承)
匡人包围孔子和学生,孔子的学生们吓死了
孔子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
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它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如是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像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杀死。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生活本身就是经验)
有位大宰问子贡说,孔夫子这位老师,真是圣人,他为什么这样渊博,样样都会?
子贡当然捧自己的老师,他说,那当然!天生的圣人(等于现代说“他是当圣人的天才”),而且学问又渊博
你们以为大宰真的了解我吗?不然,因为我是孤儿出身,从小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贫贱中什么事情都做过,人世间一切人情世故都通达了,所以对于人世间乃至下等的事都懂。君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始终怕自己人生经验不充足,谁够得上称学问渊博呢?这种都是恭维的话,不能听信的,天下的知识是求不完的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求学不是求分数)
牢是孔子的学生琴子开
孔子因为是为自己做学问,不以学问做功名富贵的尝试工具,所以他的学问,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引导自身找出答案)
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来问我,我实在没有东西,就他的程度所问的,我便就我所知的答复。
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时过境迁)
孔子的感叹就是说,像“凤鸟至”、“河出图”这样两个了不起的时代,再不会出现了。换言之,他虽想挽救这个变乱的时代而达到太平,但自己想想年纪大,也办不到了。
凤鸟至:说要世界真正太平,圣哲的皇帝出来了,凤鸟才出来一下
河出图: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对于天文地理工程的计算没有办法,后来在洛水里有一只白色的乌龟背了一个图案出来。大禹看了以后,发明了数学最高原理,因此而计算出工程的结构,治好了水患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以礼待人)
对这三种人虽然他们年轻,也特别严肃对待,速度尽量快速站起来让位,不会在对方面前晃来晃去。
遇见穿丧服的人
权贵的人
盲人时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循循善诱)
颜回赞叹孔子“仰之弥高”,就是抬头一看,越看越高,人格与学问造就的深厚,越钻研越厚实
他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么崇高,无法估计
循循善诱,教育文化知识和做人学问
颜回说有时候自己想想算了,不再研究了,可是却像谈恋爱一样,藕断丝连,总摆不下来
尽自己能力起码有所立业
虽然想跟着老师道路走,但茫无头绪,不晓得怎么走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不做土皇帝)
孔子病了,子路安排同学作为孔子的(臣)下属
后来孔子病好了一点,知道了这件事,就感叹:“久矣哉!”他说我病了这样久,在这段期间“由之行诈也”。他就骂子路,你怎么光做些欺骗的事情,自己欺骗了良心,违背了道德。“无臣而为有臣”,我本来是个平民老百姓,又不是帝王,为什么把同学们组织成这样?把我变成这样?这不是骗人吗?骗自己?还是骗天呢?
所以与其我以这种假臣替我治丧,我死在假臣旁,不如我死在(二三子之手)自己的弟子们旁
即使不能风光大葬也,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待价而贾)
子贡有一天和老师幽默一番,他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老师,你说我是把它放到保险柜里藏起来好呢?或者找一个好价钱把它卖掉了好呢?孔子一听就懂了,他说:决定卖!决定卖!我在这里等人来买的,可是卖不出去,没有人要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九夷是东南方一带蛮夷之地,当时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
有人说:“那里非常穷僻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穷僻简陋(也可以指教化)。”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文化复兴)
研究孔子的生平,这里也是他重要的资料。这是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到了晚年,他深感即使拿到了权力,也平定不了世界。要想对社会、历史有贡献,只是从事文化与教育。因此决定回到鲁国来,整理中国文化,由此产生了六经。他说,我自从由卫国回到鲁国整理文化以后,中国文化的中心,把它改正了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做人处世)
在外面,参加政府会议的时候,与这些高级的国家大臣一起,参加会议,正式从事于国家的政务
回到家里则规规矩矩是一个家族里的成员,也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官架子
对于生死大事,尽量地周到,朋友之中有人家里出了大事,有人死亡,就尽量地帮忙
喝酒没有喝醉过
除了这几点以外,一无长处,一点学问都没有。(自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时间的就像这下面的流水一样流逝,白天晚上都在流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同时追求物质和精神)
色,包括了女色、物欲、嗜好三重意义
大部分都是物质追求胜过精神追求,同时追求物质和精神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功亏一篑)
他说譬如我们去挑泥土来堆成一座山,要挑一百担泥土的,已经挑了九十九担,最后“未成一篑”,少了一畚箕泥土。“止”,停止了,因此便不能登峰造极到顶点。
他又说,譬如填平一块土地,倒一畚箕泥土上去,就看到更高一点,这个进步,也不是外来的因素,而是自己的成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讲到了就做到)
孔子说在他的学生中,能依照他的教导去做,而不懒惰的,只有颜回这一个学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叹息颜回的离世)
孔子说可惜得很,我只看到他的进步,没有看到他的成就。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叹息有些人,聪明而进取有前途,但最后并没有成就)
也就是说有许多人,小时了了,大时糊涂。尤其在教育界更看得到,有些年轻人非常好,眼看他慢慢变,变到最后不成器。再更进一步是“秀而不实”,虽然花叶扶疏,但没有结出果实来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大气晚成)
千万不要轻视未来,怎么知道未来就不如现在呢?
一个人哪怕到了四十、五十还没有成就的话,依然可以奋起直追。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学而致用,小心书呆子)
孔子说对于这种人,我也实在拿他没有办法了:好的格言只是欣赏,而不依格言去改反省自己
譬如看到了很好的名言,他欣赏背诵下来,默记在心。
仅仅欣赏也没有用,要把它当成一面镜子一样,照照自己,反省反省,发现自己的毛病,然后彻底改正,这样读书,才是学以致用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尊重每个人)
要尊敬每个人,认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定志向)
如果把对方主帅抓住了,三军失去了领导人,就整个崩溃了。
对人而言,任何一个人真有气节,立定了志向,怎么样也不会动摇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终身学习修养风度气质)
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与富贵中人穿了皮袍的——大陆北方冬季严寒,非穿皮袍不可,至少穿羊皮,高级的穿狐皮、貂皮、灰鼠,相当贵的——站在一起。“而不耻者”,他没有自卑感,丝毫不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
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
孔子又说他,我说你好,你就得意起来了。我讲你对,这不过是学问的过程,而学问永无止境,以此到处炫耀,你就已经不行了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疾风知劲草,困识人心)
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是碧绿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勇与大智慧并存)
“知者不惑”,的“知”(哲学:人生大智慧非小聪明),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认清伙伴)
有些人可以做同学,年轻做朋友蛮好,但没有办法和他同走一条道路,不一定能共事业
有些人可以共赴事业,但是没有办法共同建立一个东西,无法创业
有些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给他权力,无法和他共同权变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大道至简,要用心思考)
第一是说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点。第二是映射偏差的过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做事业或做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浅近之处和偏信最亲近的人
他说实际上都是自己不肯用心去深思,才看不清楚
乡党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入则恭,出则仕)
孔子在在乡亲父老面前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上敬下和)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迎接客人前先看看自己礼仪)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谨慎而恭敬)
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外交礼仪)
圭是一种玉,很名贵的玉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人、敬事、敬物、敬祖先、敬鬼神、敬天地)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斋戒沐浴,冥想洗涤心灵)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饮食卫生安全)
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敬重威严)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不要不懂装懂)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以人为本)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注重礼仪)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
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
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朝君子)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入太庙,每事问。(认真学习)
『每事问』,就是认真的学习,因为太庙里面有很多祭祀用的器具,还有祭祀时候各种礼仪,应该站哪里,东西放置在哪,那都不容错误,处处要一丝不茍,否则叫失敬。如果是心生怠慢,那就是对祖先的亵渎、不敬,这样的祭祀就不能感格祖先的神明。所以「入太庙,每事问」,是记录孔子认真学习,不耻下问,事事认真,处处恭敬,这样的一个行持。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收拾后事)
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礼的对象很重要)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礼多人不怪)
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
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
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
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
)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
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不惊扰别人工作)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应时代而起,在风口)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