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论
2022-08-16 09:36:50 19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公共基础之辩证唯物论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辩证唯物论
考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思维和存在)
何者是本原: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世界,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用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态度看待一切
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具有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如“道”“天意”“命运”等
考点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
形而上学
考点3:物质和意识
物质
具有客观实在性
意识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考点4:运动和静止
运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唯物辩证法
考点1:联系和发展(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
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发展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具有前进性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考点2: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含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属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自身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全面地看问题
重点论: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要抓住主次矛和主次方→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考点3:量变质变规律
含义
量变是数量增减或场所变化,是不明显的。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超过了度。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能够为新的量变开启道路。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有量变的特征。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注意量的变化,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常见表述
重视积累
国民经济“三步走”战略
不打无准备之仗
防微杜渐
当机立断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考点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含义:辩证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子主题
认识论
考点1:实践
含义:人有目的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特征
客观物质性: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考点2:认识
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官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有间接性和抽象性,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特点
反复性和无限性
考点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考点4:真理
含义: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性质
主观性和客观性: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
世界具有可知性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性:真理是一定范围、一定阶段内近似的正确认识
检验标准
绝对的、确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对的、不确定的
实践是发展的
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次完成
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要再次经过检验
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历史唯物主义
考点1:两大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
举例
唯意志论(主观唯心)
宿命论(客观唯心)
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强调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意义
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考点2: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
构成要素
实体性要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附着性要素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二者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形式和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应时促进,不适应时破坏
考点3:社会的政治结构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考点4: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
含义: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分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考点5: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
与动物相比,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
与人相比,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