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图解
2022-05-04 13:40:30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作者:[美] 戴维·珀金斯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为未来而学:什么知识值得学习
在对教育进行构想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尝试设想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中哪些对学生的生活有价值。
“值得学习的知识”在不断膨胀
超越基础技能
超越传统学科
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
超越区域性观念
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
超越既定内容
两条探索途径: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途径1:学生质疑常规教学内容
途径2:教师们开始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
为未知而教: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育
更大胆的教育任务:“为未知而教”(educating for the unknown)
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
好奇心: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知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未知内容的好奇心。
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强调能够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灵活知识。
工具包:从4个探索维度重新构想教育
四个探索维度
探索1 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探索2 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探索3 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
探索4 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讨论主题1:讨论适合于学习者和具体情境的全局性理解。
讨论主题2:依据学习者和具体情境的需要,将开放性问题作为学习的一部分。
讨论主题3:依据学习者和具体情境的需要,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能够为学习者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讨论主题4:根据学习者和具体情境的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
讨论主题5:理解适宜于学习者和具体情境的认知方式。
讨论主题6:依据学习者和具体情境的需要,设置跨学年的教育内容。
讨论主题7:依据学习者和具体情境的需要,将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等相关主题融入到课堂教育之中。
探索方向: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
正视传统教育陷于被动的原因
有3类突出且重要的学习议题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之路:学业成就、信息、专业知识。
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生活相关性
人们往往过多地讨论“获得学业成就”,而甚少关注“获得什么样的学业成就”。
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
“了解性知识”(acquaintance knowledge)。“了解”,意味着只是在满足日常生活运用的水平上熟悉这些信息,而不用特别深入地理解。
在信息风暴中,知识的内涵很有可能被湮没。
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
“课程学科中哪些主题能够更有效地、直接地服务于学习者理想的生活”。
从传统教育迟钝的层级结构到灵活的网状结构
小世界悖论(The small world paradox) 随着我们的集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个人体验到的世界却变得越来越广阔、越来越复杂。
传统迟钝的层级结构
层级结构体现出通过简单的自上而下式控制来确保教学秩序的优势。
它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的生命力。
它也没有重视前文提及的那些不断扩展的、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领域。
灵活的网状结构
以某种方式来组织被认为具有教学价值的特定主题和内容。
“学科”仍然是教育内容的主要来源,包括了跨学科的联合。
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也会进行充分的互动。
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教师式的交流一样丰富。
教育的传统层级结构是一种迟钝的、不恰当的结构,很难体现当代世界在丰富的信息和交流方面提供的便利,也难以支持今天的学习者在这样的世界中获得远大前程。相反,灵活的网状结构却能够以更具有拓展性和生成性的方式来接纳各种机会。
案例:有丝分裂之舞与设计一条鱼
探索和目标
在教育中始终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让学习者能够追寻和发现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
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业余的专家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
认识学习
全局性理解
什么是全局性理解?(4个维度)
●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
●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等。
●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补充:另一个概念“利基理解(Niche understandings) ”,指在特定的技术背景下非常重要,但在学习者可能的生活中不太有用的理解。
作用:全局性理解对生活的三个贡献
生活似乎更有赖于“配方知识”(recipe knowledge)。
“配方知识”十分神奇,只要从配方说明中获悉应该做什么,我们就能采取行动。
“配方”往往也很灵活,绝不仅限于其中死板的文字提示。
“配方知识”不仅是日常行为不可或缺的必备品,而且在特定的时刻,很少使用的“配方知识”也能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心肺复苏术)。
“配方知识”不一定会带来深刻的概念理解,但它们却包含了丰富、细致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宜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全局性理解在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和机会方面具有全局性。当新的情况发生,而熟悉的“配方知识”已经不起作用的时候,全局性理解就能帮助我们思考并采取行动。
定向(orientation)
全局性理解能帮助我们确定并保持方向。
慎思(deliberation)
全局性理解能帮助我们审慎地思考不同的情况。
深入学习(further learning)
全局性理解能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给了解性知识在细节和范围上都提供了易于拓展的框架。
●问题A:什么样的全局性理解(或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我们为生活做好准备?
有效理解:意味着能够根据已知的内容来思考,而不仅仅是知道标准答案或者正确而熟练地完成常规程序。
能将主题内容转变为分析工具
哪些时候可以运用所理解的知识;哪些时候这些知识能够赋予我们真知灼见、支持我们的行动,并提供伦理道德观点。
重视能源于自己兴趣建立全局性理解的要素,全局性理解才能真正为生活做好准备。
教学应该教什么?
宏观选择
首先,宏观选择并不意味着剥夺学生学习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的机会。
宏观选择也不意味着选定专业方向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更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方法:向语文老师学习巧妙地抽样教学
巧妙地抽样教学(Smart sampling)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泛泛地要求学习者必须怎样,相反,它只提供一份建议列表,让老师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爱好进行选择,也鼓励老师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教学时机来选择。
●在总体范围内选择
△风格类型、体裁——选择不同风格类型和体裁的内容。
△贴近出发点、向远处拓展——从选择熟悉的、标准的内容开始,过渡到选择比较少见的内容。
△不同观点——选择不同的声音、观点和思想倾向。
●丰富的个体选择
△典型——选择本领域内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范例、概念或技能。
△通俗易懂、能够激发共鸣——选择易于理解的、有意义的、相关的内容,以及能够激发学生和教师追问的思想。
△从特殊到一般——选择其自身有价值,而且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包罗万象的跨领域主题的内容。
宏观保留(big save):通过重构的方式,拯救看似不具有生活价值的经典主题。
在实施“宏观保留”时,要意识到,这并不是让我们用新的借口保留陈旧的课程。
首先,这类重构改变了学习的内容。
其次,要注意,我们不能企图通过重构来保留所有标志性的传统内容。
最后,如果我们确实找到了重构所有标志性传统内容、使之更有意义的途径,那么,就再也没有空间留给其他内容了。
必将蒙受忽略未曾拥有的新知识所带来的损失。
●问题B:什么样的教学能够使全局性理解(或开放性问题)为生活做好准备?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增进理解的教学。只有当学习能够促进思维发展时,理解才能为生活做好准备。
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包含思考、运用、注意、感兴趣的体验。
真正的学习
“为生活做准备”(lifeready):只有将不同知识联系在一起,并用于指导实践,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生活价值的。
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
有效理解某个主题,必须做到透彻地思考这个主题、考虑主题相关的内容、利用主题进行发散性思考。
为理解而教:培养思考能力,等于加深学习的理解
学习即运用,把理解和思考用起来
学习即注意,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
学习即感兴趣,全局性理解源于发自内心的渴求
“为自己而理解”(understanding for oneself)
学习即融会贯通
知识不只是知识,学习中的实践运用最关键
好的一面是,我们大致知道了要想通过学习为生活做好准备,必须怎样做;我们掌握了诸如研究型学习、问题导向型学习、工作室型学习等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很好地整合了需要做的事情。
坏的一面是,这些策略都耗时良久,并对组织过程要求苛刻。虽然许多教师毫不犹豫地迎难而上,而且表现优异;但是,我们也需要一种办法来降低挑战的难度。
数字技术,推动学习的主要力量
探索创造力和好奇心: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Big questions)开放性问题涉及人性、世界、宇宙等特定问题。
新视角: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
开放性问题是可以深入分析的,但是,如果没有好奇心的支持,它就不可能鼓舞人心。
知识和理解除了在目前已知的范围内扩展之外,还会不断创造出让人感到困惑和好奇的新领域。
为了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我们应当更关注探究取向的学习
开放性问题可以在完全保留澄清、询证、挑战现有观点等苏格拉底式目标的前提下,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学习
“开放性问题”提出方法: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强调有生命力的问题。
方式一,“中心线索”法。
中心线索(throughlines)
中心线索包含一系列广泛的探究主题,通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学习者可以对此进行长时间的探究。
她借鉴了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0戏剧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在戏剧中,“中心线索”意味着贯穿一部戏剧全程的中心主题。
方式二,要素式问题。
要素式问题(Element questions)
教师应当围绕着大概念(即题干本身已包含答案的各类问题)而非答案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各个层面的要素式问题,从最广泛的全校性问题到某一门课程、某个单元的具体问题,应当对培养学生自主批判性思考方式有所影响。
要素式问题通常涉及提纲挈领式的主题,
要素式问题也可以集中体现为针对特定单元内容的形式,
方式三,增殖性问题。
以色列教育家、改革家约拉姆·哈帕兹(Yoram Harpaz)的理念,他发起了名为“思考社群”(the community of thinking)的教学模式和学校教育范式。
增殖性问题(fertile questions)最初由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积累一定经验后,再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
理想的增殖性问题是开放的、破旧立新的、丰富的、彼此联系的、有深意的、现实的,它应当同时兼具上述特征,这个标准确实很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必须尽善尽美。
哈帕兹主张,在向学生介绍新知识时,既应当变陌生为熟悉,也应当化熟悉为陌生,颠覆并挑战朴素的概念和肤浅的答案,这是一个微妙的过程,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彻底抗拒,就必须停止。
开放性问题的要旨在于鼓励学生提出并追寻增殖性问题。
方式四,找到问题的焦点。
问题的焦点(Question focus)教师可以从提供一个问题的焦点开始:即提供一个主题、题目或者对象,不一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但要十分详细,具有真实性和启发性;在挑选这个焦点时,应当顾及更宏观的学习议题。
由问题的焦点展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收集问题,将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区分开来,并在二者之间进行转换,最后提出可能是最重要的诸多问题。
“开放性问题”设计问题包:扩展理解界限的方法— “假如不是呢?”
问题包”(a question kit),即针对特定目标的一组问题。获得这样的问题包很有用,它们也属于有效的知识。
在寻找“真正的问题”时,并不指望得到唯一的最佳答案。“真正的问题”的价值就在于,激励我们探究某个问题情境的多种表述方式,从中寻找能够提供真知灼见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假如不是”的问题让学习者能够不受目前直接面对的任务所限制,思考各种不同的情景,并且更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
“开放性问题”提问和寻找答案的技巧:“那么,答案呢?”
答案:全局性理解,具有生活价值的答案。
学习者受自己问题的驱使而主动探寻答案
首先,学习者对问题的积极主动的追求会促进更好的学习。我们真正理解的答案往往是由自己主动探究并掌握的,而非他人告知的。
其次,以全局性理解的形式出现的答案通常会带来更具体的开放性问题。
再次,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无论你理解得多么充分,关键更在于学习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艺术和技巧。
提问的任务就是动摇某种观点,至少是暂时的,而非确定某事。
“开放性问题”难点:在前进之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出现在我们毫无头绪的地方,反而出现在我们过于自信、认为已经掌握了正确答案的节点上。
认识跨学科
承认传统教育分科的贡献:每个学科及其子学科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它们有自己的重点关注范围以及特定的论证和解释模式。
学科A to Z: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主题
把千斤顶放进工具箱时,请把《尤利西斯》也放进去
有生活价值的“代数”:“生活—数学表征—数学计算—计算结果—生活”
有生活价值的“诗歌”:能够洞察世界运转规律的真知灼见也可以算是具有生活价值的。
认知方式:像X一样思考
对角线学习(Learning on the diagonal):某学科适宜的知识内容和思维习惯都应当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同时得到增长,思维习惯的发展不应当滞后。
基本认知方式:改变缄默式知识,让隐性知识浮出水面
熟悉多种初级的认知方式,能够为在课堂内外整合跨学科思考奠定基础。
欧几里得式认知
对逻辑的重视
培根式认知
强调探究世界
牛顿式认知
具体情境-数学建模-数学推理-回归现实生活
修昔底德式认知
历史的认知方式
平衡与融合:重视认知方式与“全局式思考”
掌握一种认知方式(钻进兔子洞),相应的代价就是学到的知识内容有可能受限。
应当在重视认知方式与强调更全面的内容和思考之间取得平衡。
构建跨学科单元体系
新的单元体系: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
在从低到高的各个年级,延续一脉相承的学习与探究过程。
举例:“地球太空船”主题,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学生将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集体困境。
举例:“坠落的天使”主题,探讨人性的闪光点以及人类的失败和弱点,
建构新交叉学科
交叉主题(crosstopics):打破学科界限
结合“探索体验式学习”(Expeditionary Learning)教育模式
在设计这类学习时,我们需要谨记它的准则,包括关注内容和标准。
探索体验式学习通过将相关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案例联系在一起,从而凸显内容主体。
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充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身边的社区环境或者城市环境。
不足:它很容易变得琐碎而无足轻重
如何选择:学校可以只选择一两种广泛而深刻的交叉主题,并以普遍存在的跨学科学习作为学校的核心特色,进而影响各个学科的教学。
如何建立全新单元体系
●不同形式的常见学科仍然很重要。
●更新学科。常见学科需要更新,补充当前的新思想、综合学科、新兴学科,才能充分发挥学科的作用。
●重构学科。重构常见学科能够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和活力,更清晰地体现出它们在学习者将来生活中的作用。
●交叉主题。适当地采用交叉主题,促进“学习主题”到“学习工具”的转变。
人才的综合能力
几种已知的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
美国提出的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
4Cs技能
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力(Creativity)。
欧洲提出的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
重点提出了4大主要目标:自我实现、积极的公民意识、社会凝聚力、在知识社会中的就业能力;以下8类关键能力共同服务于4大目标:
欧洲参考框架尤其关注在多元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作用下各国面对的社会和政治挑战。
8类关键能力分别包含3个导向性指标:知识、技能和态度。
传统学校无力教授的7个生存能力
传统教育中常被忽视的7个思维习惯
8个工作室思维习惯
加德纳的5种思维能力
难题:如何将综合能力融入到课程之中
希望将综合能力的教学与知识内容教学融合在一起。
将综合能力教学分散到不同的情景中,促进其在学习者的生活中获得更远、更广泛的迁移。
在知识内容的学习中穿插综合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教授知识内容
将思维技能教学融入到学习内容中是需要技巧的。
存在问题:综合能力成为“狭小房间里的一头大象”(框架太过宏大)
巧妙地抽样教学:借鉴语文教师的做法,他们面对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会进行巧妙地抽样教学,在常见的教学指导框架下作出个性化的选择。
第一,选取优质的个别作品;
第二,选取多样化的总体,包括不同风格、不同重点、不同起源、不同观点的作品。
方法
第一步,从采纳一个精心设计的综合能力框架开始:可以选择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终生学习关键能力框架等。
第二步,相应地,要在选取的综合能力框架中挑出优先选择的能力。
优先选择参考标准:什么样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学校情境中得到发展?
深远目标:教授知识,通达智慧
传统教育的重心常常在于“信息—知识”,而非“知识—智慧”。
在为未知而教的“独木桥”上巧妙地探索前行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