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2022-05-10 16:36:26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为了能让普通人了解奥妙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基础疗程,撰写了这本在英国畅销了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这也是一本心理自助指南。 作者借用《柳林风声》中的动物主角们,生动有趣地呈现了一位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为读者讲解人们哪些行为对应的心理状态是什么,什么样的情绪和思想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让读者在故事中对照、理解自己。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一) 人生的三种状态,哪种状态会导致抑郁
父母自我状态
养育型父母
积极面:有很多抚育性的行为,把对方当成需要照顾的孩子,关心爱护、温和鼓励为主有时候关心他人多过自己
消极面:看不到他人的潜力,对他人过分保护
比如蛤蟆先生的妈妈对他尤其爱护,什么时候都觉得他是个孩子,到大学了还当着同学面问他有没有穿内裤
挑剔型父母
积极面:具有威严感,坚持原则,道德感比较强等
消极面:过分强求、指责他人、惩罚多于保护;喜欢站在制高点审判他人,容易看不起别人等
比如蛤蟆先生的爸爸总是严厉地对他说:“要跟你说多少遍?不准这么做!”
儿童自我状态
自然型儿童
对当下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直接做出相应的反应
深情
比如蛤蟆先生的侄子很喜欢他,并且每次看到他都会很高兴
悲伤
比如蛤蟆先生的侄子们的宠物死了,他们会难过会泪流满面
恐惧
例如从噩梦中尖叫着醒来
愤怒
比如蛤蟆先生的侄子们闹脾气、打架
快乐
比如孩子们到处乱跑也可以笑的很开心
调整型儿童
经过学习对外界的刺激做出适合生存的行为
顺从
讨好:顺从父母/他人的意愿,总想要取悦他们
道歉:做任何事情前为了安抚父母/他人,而先行道歉
依赖:为了生存或得到情感需要,总是在顺从他人意愿形成了行为依赖
愤怒
可能不会直接表达但会有一些体现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成人自我状态
认识自己的情感及状态
不断思考自己的情感、需求及状态
管理情绪
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并且还能掌控它
控制冲动
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愤怒避免轻率、冲动的决定
延迟满足
暂时延缓自己的需求
表达共情
善于聆听、辨识他人的感受,并对他人的感受及时反馈
(二) 人生坐标和恶意心理游戏与对应的人生状态
人生坐标
我不好,你好
有这种想法的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哪都比他好。喜欢玩的是“我真不幸”这种游戏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样的人常处于悲伤的儿童自我状态,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哪都比他好。常玩的是“可怜弱小的我”这种游戏
我好,你不好
这样的人永远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且永远是挑剔型父母,常会玩“猜猜我在想什么”、“抓到你了,你个坏蛋”这种心理游戏
我好,你也好
对应成人自我状态,这样的人不会去玩对自己有害的心理游戏,反而会利用自己的高情商巧妙地避开这些恶意的心理游戏,既不让自成为受害者,也不让别人感觉到压迫
恶意的心理游戏
猜猜我在想什么
常常是老师对学生玩的游戏,老师赢了无知的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很蠢,就能获得优越感
我真不幸
总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会把不幸怪到住房上、地理位置上;严重的有些人会选择记住悲伤和不快乐的事,而选择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这种活法很容易让人抑郁。
可怜弱小的我(PLOM)
例如蛤蟆觉得自己对别人没有什么价值,觉得自己一无事处,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弱爆了
无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有意无意惹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容忍他到什么地步,然后他们就会说:”我就知道你会这样对我“来证明自己很差劲。
抓到你了,你个坏蛋(NIGYYSOB)
例如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大声咆哮,小题大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已任,从而加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三) 如何更好的认识自己、帮助自己
了解抑郁的真相
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处于什么样的人生状态,认识到这样的状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追溯抑郁的原因
回顾童年及成长经历
了解可能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依赖和思考惯性
担起责任,怀揣过去,探寻未来
不逃避。必须要认识到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接受事实。不怪自己也不怪他人,过去是不可改变的,父母也是不可选择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和放下
理解自己。造成自己抑郁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直接从儿童变成成人,依赖要一点点离开,问题要一个个解决。
勤加思考、加强管理情绪的意识。有意识牵引自己用成人的思考方式去行事。学会一点点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延迟满足,逐渐避免自己轻率的行为和不妥的决定。
坚持、不放弃,其他的一切交给时间。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