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
2022-05-16 10:27:1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采铜著)图解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时间(坐标)
时间视角
分类
积极过去
消极过去
享乐主义
宿命论
面向未来
采用混合视角
工作学习——面向未来视角
娱乐休闲——享乐主义视角
陪伴家人朋友——积极过去视角
平衡式时间视角
(延伸的当下感)
(延伸的当下感)
生活在当下
严肃地对待时间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
并无完全沉浸于过去
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两种未来
分类
远期未来
远期目标、抽象概括
要不要做,关注价值和意义
近期未来
短期目标、具体情境
怎么去做,关注可行性
解决两种未来的冲突
远期未来
重战术、轻战略
少关注价值和意义、少担心没有完成怎么办
多关注怎样去做,思考具体途径
近期未来
提高做非期望事件的成本
例如:卸载游戏、删除电影
时间要花在刀刃上
评估指标
收益值
身体、物质上的收益
半衰期
带来影响的持续时间
事件分类
(依据指标2×2)
(依据指标2×2)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学习一种思维方式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
打一天游戏、看一天剧、饱餐一顿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
背单词、练字、练习兴趣的技能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
网络对架、无目的看知乎、微博
少做短半衰期的事
具体含义
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林迪效应
——塔勒布《反脆弱》
——塔勒布《反脆弱》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
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信号与噪声
信号
影响更持久
噪声
影响更短暂
辨别噪音、摒弃噪音
基于时间的检验
时间尺度越长,越容易过滤噪声
时间尺度越长,越容易过滤噪声
为什么时间不够用
各类时间管理技巧
技术层面
我们本因快而痛苦,反而加重了这种快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心流: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而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找到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总结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选择(位置)
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人面临选择,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找到内心真正的“渴望”
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0. 盲众(看不见)
1. 逐利者(看自己)
2. 理念人(看天地)
3. 至善之人(“看众生”)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选项
隐含假设
虽然它们存在,你却意识不到,只是时时刻刻被它们影响着
思考时无意识自动植入
思考时无意识自动植入
限制我们只能在“可见选项”中做决定,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隐含假设分类
赛道假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低关联假设
小时候学的画画弹琴,长大后无用
僵固型心智
认为自己天赋和智商平平、不会发生成长改变
零和博弈
竞争中很少会构想双赢的方案
破除隐含假设的思维框架
目标悬置
有多个目标想实现
两种急迫实现的心态
串行模式:完成目标A赶紧去实现目标B
并行模式:同时追求目标A和目标B
先把其中一个目标放一放,有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
能力嫁接
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在某些尚未发现的领域应用既有能力
寻找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
特性改造
改造我们工作的特性并非不可能
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3选择”
选择太多怎么办?
精细化思考
(维度分析法)
(维度分析法)
列举出不同维度、对各种维度进行评估
优势:将隐形的思维外显化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为什么去做、想得到什么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与问题有关的特征,应力求全面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各种职业价值
拇指原则
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住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
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
聆听内心直觉的声音
不断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规则遵循理论”
“规则遵循理论”
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
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重新选择 不等于 全部推到重来
外职业生涯
人的职位、社会角色、外部客观条件等
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
内职业生涯
人的内在兴趣、天赋、动机、能力
不容易变化,贯穿在人的一生中
总结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行动(改变)
从现在开始
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借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树起了重重无形的阻碍。
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
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
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有助于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
当然,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应该即可行动,对于牵扯方面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事,还是需要从长计议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行动起来吧!
最小可行化产品
什么是产品?
产品是结果,而非过程
产品是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而非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
产品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而不是锁在保险箱里或当展示品放着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产品的例子
阅读一本书不是产品,对这本书的分析文章可以算产品
拥有绘画技能不是产品,使用其创造出的绘画作品算产品
不要等到“完全准备好再出发”
“往前一步”的自觉:把“未完成”的事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
虚心接收外界的反馈
外界反馈分类
正面肯定:坚定心态,增强信心
否定和批评:帮助我们反思、校正
提示:发现未知的方面
把批评当做信息而非评价
接收不等于接受
需要对别人的批评进行思考和审视
不断修正、不断完善
总结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图层工作法
转换损耗
任务被中断,切换到另一个任务的代价
某些任务的转换损耗较低,如打扫卫生
容忍中断
而某些任务的转换损耗较高,如创作写文章
无法容忍中断
任务分解
根据能否容忍中断来进行划分
核心思考区间:基本不容忍中断,一旦中断再次进入状态代价较高
实例:写一篇文章
核心思考任务:文章的组织结构、风格、逻辑
具体内容书写
插图绘制
排版、内容完善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把类似的任务放在一起处理
三行而后思,不断复盘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和前面的小节类似,不要等到“完全准备好再出发”,先行动起来
和前面的小节类似,不要等到“完全准备好再出发”,先行动起来
反思角度
信息
预期、进度、结果
工具、阻碍
优势、劣势
情绪、缺憾
意义
关键点
保证及时性:及时反思
梳理反应链
关注意外现象
总结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学习(提升速度)
向自己提问
不经提问的学习过程
直接传递模式,显性模式
直接传递模式,显性模式
订立计划
实施学习
回顾和整理
学习过程中需常思考的四个问题
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无限地探究下去
不仅可以引发我们持久的求知冲动
还能迫使我们保持持续的思考
不做信息的搬运工,深入底层
信息、知识的三个层次
1. 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
(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
(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深度学习:不止了解,还要知晓
knowledge about V.S. knowledge of
knowledge about V.S. knowledge of
如何寻找深入的切入口?
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学习理念: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
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
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操练
求知三层级
信息
知识
技能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写作式操练
更深层的理解
获得反馈
从同伴处获得(从互联网)
把经典作品当作老师
游戏式操练
具有相当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
设计式操练
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让分离的知识发生交集
迁移
跨学科的知识迁移
启迪思维,突破专业壁垒,看到外面更大的知识疆域
相似性
印证
不同领域的知识印证式的融合,交替应用
探索规律
启发性
互补
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的视角下的论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
全面认识某个议题
互补性
总结
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思维(觉察方向)
“断舍离”—>清晰思考
过滤掉没有价值的信息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表达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手段
简洁的表达来自清晰的思考
而清晰的思考又要以简洁的表达为依托
适度的简洁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潜意识思考—>迎接“灵光乍现”
思维步骤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用足够多的资料“喂养”潜意识
两种思维
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
先发散后收敛
在休闲、放松时间中随性自由的思考
利用随机、混乱、意外,带来灵感
前提:这种杂乱的效果应该是可控的
随机激发法:在思考某个问题的同时,另外随机找一个词,然后把这个词和当前问题联系起来
将思维转化为图像—>直观展现、促进思考
两种记忆
工作记忆:暂存信息、加工信息,但容量有限
图像记忆:信息量大,并行处理
根据情境选用合适的图形
结构图:静态结构,现实不同部分或因素间的结构关系
层次结构图:树形图、梯度结构图、鱼骨图
交叠结构图:韦恩图、雷达图、映射图
(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组合结构图:扇形图、嵌套圆形图
(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流程图:动态过程,用箭头以表示“流”的运动方向
线性流程图
循环流程图
复合流程图
系统动力图(含正负号有向箭头)
周密思考—>减少盲区
为什么我们难以周全思考?
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
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证实偏见: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
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
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
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
属于未知的未知
属于未知的未知
矩阵法
2×2矩阵法
找到两个维度,互相交叉形成四个区域
示例:我和别人、知道和不知道
我知他也知—公开区—>浓缩与删减
我知他不知—隐秘区—>充分论证
我不知他知—盲区—>充分了解,删减读者已知
我和他都不知—未知区—>更多探索,作为补充
步骤
1.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
2.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3.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示例:制造一款新饼干
列清单
(强制思考)
(强制思考)
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并将其与标准指标进行核对
步骤
1.先尽可能地穷举一切可能项
2.再就其必要性进行仔细严格的筛选
3.对剩余选项进行合并,保留其中最有用、最有可行性或者最精华的部分
总结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基于深入了解的简洁,不是乏味,而是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努力(训练才能)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对才能的不同看法
22矩阵法
特有-普遍、恒定-发展
22矩阵法
特有-普遍、恒定-发展
特有—恒定:天才说
特有—发展:选优培优
普遍—恒定:人皆有各自优势
普遍—发展:人的才能皆可成长
特有VS普遍
普遍:更加积极
优势识别器
也要评估个人最优势在整体中的位置
恒定VS发展
僵固型VS发展型
僵固型VS发展型
发展型:更为积极
僵固型如何转变为成长型?
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
转变为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
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
转变为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
我不擅长做这件事
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
与其把眼光放在自己与他人的天赋差异上
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并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能上
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并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能上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
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木桶理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木桶理论适用于团队,并不适用于个人
想成为T型人才,需要先做出那一竖,站稳后,再做出那一横
专注于一个领域走到最后
学习积累的S型曲线
缓慢起步期
快速提升期
高原期
收入分配曲线:符合二八定律
拒绝做“差不多先生”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
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
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做好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
《反脆弱》中的三元结构
脆弱:无法经受些许的波动
强韧:经受各种冲击和意外而毫发无损
反脆弱:不强韧,但可以从程度较小的负面波动事件中受益
例如:人体的免疫系统
例如:人体的免疫系统
杠铃策略
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
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挑战激发潜能,没有挑战,将会一直呆在舒适区
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
比如在学完知识后延迟一段时间再做练习
或者学习不同科目的知识后进行交叉练习
或者学习不同科目的知识后进行交叉练习
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
在某个难度挑战反复训练后,便会陷入舒适区
此刻应该设计更有难度的挑战,构成挑战阶梯
此刻应该设计更有难度的挑战,构成挑战阶梯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意志力只是一个神话
与其意志力,不如靠满足感等内部动机驱动
与其意志力,不如靠满足感等内部动机驱动
没有兴趣的两种症状
兴趣饥渴症:做了很多尝试,但浅尝辄止,很快就消失殆尽
兴趣寡淡症:没有深入了解,就轻易做评判、下定论、贴标签
改变上述局面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
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把被动的事变成主动
做一件事,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投入地专注地做
同时把单向变为双向,变被动为主动
同时把单向变为双向,变被动为主动
总结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成功(结果)
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不做学渣和学霸
不做学渣和学霸
标准化教育的风险
学霸选择依从
学渣选择逃避
都没有培养主学习的自主性
不了解自己想学什么,怎么学好
不了解自己想学什么,怎么学好
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除了现有知识外,突破教师、教材、课程计划的限定,建立自己独特的轨迹
成为主动自主探索者的建议
利用好本校的平台资源
图书馆、优秀的老师、同学、学长学姐
“我不赞同大学生在低年级时就经常逃课”
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名校开放课程
TED、Coursera等
主动试错
读大学是人一生中试错成本最小的时期
只要不是太出格,即便尝试失败了,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
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
两种模式
大学—游乐场模式:起点终点路线时长都安排好
社会—没有说明书,未曾想过问题麻烦一个接一个
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区别
理论问题在理想的环境中,把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以屏蔽
现实问题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复杂的因素,不能太多简化
现实问题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复杂的因素,不能太多简化
理论问题最初源自现实,但渐渐会自我成长,有可能里现实越来越远
现实问题需要时刻思考真实需求是什么,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现实问题需要时刻思考真实需求是什么,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理论探索通常会寻找和分析一般普遍的现象
现实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远大于一般现象
现实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远大于一般现象
理论问题可以慢工出细活
现实问题时刻在变化,需要随时调整
现实问题时刻在变化,需要随时调整
如何求解现实问题?
1.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
3. 在希望较大的求解方向下,寻找相关联的知识,并快速筛选和学习
4.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
5.用你的理论尝试解决问题,扩展情境,发现问题后立即修正
6.考虑各种细节性的问题,考虑现实情况,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
7.尝试找到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
从理论通向现实的多种路径
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查理芒格
现实输入理论输出—张五常
从理论和现实中交替学习—塔勒布
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地展现出来—费曼
从现实中学习再回馈到现实中—侯孝贤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
独特会让你更容易被发现、被牢记,更加地不可替代
独特是从0到1的创新,而不是从1到N的创新
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尽量去做酷的事
完成一件“酷”的事往往意味着去发现或者重新发现事物的价值
并非专指那些可以向他人“炫酷”的事,也可以是任何一件平常的事
并非专指那些可以向他人“炫酷”的事,也可以是任何一件平常的事
作者的方法建议
1.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2.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5.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6.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总结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精进》一书参考文献列表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69342/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69342/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