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产品法》读书笔记
2022-05-07 16:28:02 22 举报
AI智能生成
《腾讯产品法》图解: 对于互联网产品,目前主要是toC和toB,两种产品的形态,服务对象,目标等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toC的产品来说,目前在中国就是流量为王,或者精细化用户分层等(类似小红书),有流量的互联网产品(app,网页,小程序)等,变现的模式非常多,对于toB的产品,主要是搞定B端客户(ISV,大小商家)等,主要是用自己的能力去服务这些商家,从而带来共赢,例如钉钉B端企业生态。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前言
最近读了一本书《腾讯产品法》,也算是完整,系统性的学习的一本互联网产品上的书籍,其中很多知识和问题都是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但是又没有自己总结的,从技术人角度出发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产品不同的视角
对于互联网产品,目前主要是toC和toB,两种产品的形态,服务对象,目标等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toC的产品来说,目前在中国就是流量为王,或者精细化用户分层等(类似小红书),有流量的互联网产品(app,网页,小程序)等,变现的模式非常多,对于toB的产品,主要是搞定B端客户(ISV,大小商家)等,主要是用自己的能力去服务这些商家,从而带来共赢,例如钉钉B端企业生态。
作者:李立
对于toC的产品的一些思考:
国内目前最好的产品应该就是微信了,微信建立了一个成熟的社交圈,同时有非常简单的产品体验,即使对于很多没有用过手机的人也能快速上手。从最初的“摇一摇”到现在的“小程序”等微信生态,微信在发展中也经历了很多改版,但是微信的产品是非常克制的(相比zfb),这就是产品为王的好处吧。toC的产品有很多是可以去做的,但是又非常难。难就难在如何舍弃某些东西,抓住C端用户的核心痛点,本书有最后的观点:好的互联网产品应该是能产生自来水的,使用这个产品的人是会自行帮忙推广的,所以我们再设计和思考C端的产品时,不妨按这个思路思考一下。
对于toC产品的建设方法:
1. 用户模型与场景梳理:即什么样的用户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我们的产品,即“人”,“货”,“场”中缺少了什么,需要补齐什么。
2. 市场竞品分析:市场上的竞品有哪些,我们的产品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用户要选择我们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差异化分析,成本论,体验)
3. MVP:以产品最小可行性为基础研发产品,并通过市场反馈试用等找到第一批种子用户,从而进行分析和制定下一阶段的产品发展策略
4. 问题梳理:在有一个产品想法时,首先要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是正确的,即是否是用户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自己“YY”的问题。通过前期调研,MVP等可以逐步验证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
对于toB产品的一些思考
从毕业工作到现在,主要的内容也是做面向toB的产品,不管是业务还是平台,toB相对于toC是有一定门槛的,toB的问题主要在于商务问题,有产品和能力还不行,需要商务BD一家一家的谈下合作。对于从纯产品维度出发,首先就是看自己的产品的差异,toB相对于toC,对于用户体验等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能力差异,成本等要求更高。一个好的2B产品一定是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壁垒),例如“声网”这家2B的产品,通过全球组网的核心技术能力解决实时音视频的网络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
对于toB产品的一些建设方法思考:
1. 基于现有产品和团队擅长领域去建设自己的产品:2B的领域有比较高的门槛,一个门外汉很难从0到1就能建设一个好的2B产品,最好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
2. 找到共创客户:基于自己想要突破的方向多准备demo,找到客户一起共创,poc等。从客户的具体诉求逐步沉淀自己的能力
3. 建设核心壁垒能力:2B的互联网产品对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市场上不存在什么搞不出来的产品,主要是看能力怎么样,主要可以从:可用性,可靠性,SLA保障,接入效能,成本,技术团队实力,产品能力等几个角度和市场上对比提高自己的产品竞争力
4. 打造标杆客户,沉淀解决方案:目前很多2B的玩法都是有非常多的产品,通过这些产品能力在不同的场景或行业下组合形成一套套标准的解决方案。对于很多其他客户来说,通过自己的场景选择这些解决方案即可解决自己的问题。打造标杆客户也可以提高客户对自身产品的信任
关于其他产品建设方法思考:
1. 产品与运营并行:产品一定是与运营并行的,在产品打造初期就需要思考好产品的运营思路,通过数据分析把控产品发展方向
2. 去无人区:目前国内很难再诞生几个国民级的app,反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类似“小红书”这种针对精确人群的小而美的互联网产品,不管是toC还是toB的产品,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客户群体这一步都是最难的,同时要防止进入到“红海”里去竞争,思考好自己的优势:成本论,技术壁垒,差异化竞争,甚至人脉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会让自己的产品成功率更高
3. 客户第一:所有的产品一定是客户第一的,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线下服务业,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中抓住这一点,一定能抓住客户。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