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版《文学理论》
2022-05-15 17:40:46 11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文学理论》是一本由马工程版出版的教材,它系统地阐述了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这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和创作方法等。它不仅对文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对文学的发展历史和各种流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文学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关系,使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总之,《文学理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教材,它能够帮助读者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写在前面(鄙见)
本套思维导图应使用马工程版《文学理论》(第二版),浅看
即可,具体还是以童庆炳先生本《文学理论教程》为准。
即可,具体还是以童庆炳先生本《文学理论教程》为准。
文学理论是文学中的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文学理论则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文学观点
没有理论,就没有反省的人生
不客气地说,这个版本的教材只能是作为略览,正经学还得是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
绪论
一、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之规律和特性的学科。
文学理论尝试从具体文学现象中概括某种更加宽泛而又更具普遍意义的认识。
文学理论作为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研究文学规律和特性的理论性学科,有其实践性、科学性、人文性
二、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三、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
国外优秀文学理论(主要是西方文论)
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
五、本书的逻辑结构
计10个章节……十个“论”,就算有逻辑也没逻辑了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身】
【文学本身】
第一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
一、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1.认识性
(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3)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
2.倾向性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其主要体现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同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3.实践性
文学以自身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方式去反映社会实践,并给予社会实践中的读者以影响
二、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1.情感性
△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
(1)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2)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2.形象性
△情感性是针对审美主体说的,而形象性则是针对审美对象说的
(1)文学之美,就在其形象可感性
(2)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超越性
△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1)文学使人在审美的瞬间暂时超越自然规律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2)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
(3)对人自我的超越,直接飞升成仙,当然这句是我瞎编的
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间接性
文学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而在头脑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间接地加以呈现
2.精神性
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赋予了文学形象独特的精神内涵
3.蕴藉性
文学在富有艺术意味的语言符号中含而不露地表达着深长意味
第二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
文学价值是文学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文学价值首先来自作家的创造,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但其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阅读和接受完成的
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
文学的思想、伦理、认识等价值居于主导地位,但它也要与审美价值、语言艺术等融合起来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文学的“真”讲的是真实感,而非现实真实;
文学的“善”是说感同身受,而非道德说教;
文学的“美”就是审美体验,无关乎美与丑。
文学的“善”是说感同身受,而非道德说教;
文学的“美”就是审美体验,无关乎美与丑。
文学的功能
这一节请直接跳过,文学是无用之用;当你想着高深时,其实反倒是浅薄了。
文学创作论
【与作者】
【与作者】
第三章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因
是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的开端
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创作冲动是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迫切愿望和心理躁动
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是一种复杂的和升华了的情绪
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艺术构思
过程
形成作品整体构架,设计具体艺术形象,安排情节的演变
方式
艺术综合: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
艺术简化: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
艺术变形:将描写对象用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
语言呈现
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文学创作中的语言要恰如其分、富有表现力、追求独创性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是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而创作灵感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
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是日常情感的升华,没有日常情感的基础也不可能有艺术情感
1.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2.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3.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是文艺创作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超越时空
2.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
艺术想象分为再现性想象(赋)、创造性想象(兴),相似性想象(比)
艺术理解
艺术理解是指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这里除了废话就是假话、套话、空话,跳不足惜
文学作品论
【与文本】
【与文本】
第四章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语言
【最基本层次】
【最基本层次】
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
是对日常语言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与日常语言区别:表达目的、真实性标准、意义生成方式都不同
文学语言的特征
1.自指性:文学语言在表意的同时又通过呈现语言本身的手法、结构、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
2.新异性:还用他说???
3.生命性: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学作品
4.韵律性:作家会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
文学作品的形象
【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
文学形象的基本形态
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融
2.虚构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并存
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文学象征
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暗示性:非直接的表义特征
2.哲理性:表达哲理
3.多义性:文学象征多是作家个人创造的,与公众象征有所不同
文学意境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1.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分为景中含情和情中见景及情景色并茂三种
2.虚实相生,一种是“如在目前”,另一种是“见于言外”
3.韵味无穷,就是无穷,无法被直接定义
文学典型
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1.文学典型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2.文学典型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
3.文学典型具有灵魂的深度
4.文学典型蕴含深刻的历史真实
文学作品的意蕴
【最深层次】
【最深层次】
意蕴及其构成方式
文学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
作品意蕴的层次
1.审美情韵层:由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流溢出来的美的情感和韵致
2.历史内容层:指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趋势和意义等历史意蕴
3.哲学意味层:此中有真意咯
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第五章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的发展与分类
文学体裁的发生与发展
古今中外,莫衷一是
文学体裁的分类
两分法:韵文与散文
三分法: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
文学体裁的主要类型
诗歌
定义: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特点: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凝练的意象
类型: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和歌谣体诗
小说
定义:小说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
特点:叙事性、故事性、虚构中的现实、文体的杂糅性
类型:海了去了,恕不多言
剧本
定义:戏剧是一种通过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特点: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
类型:简单分下悲喜剧就好
散文
定义:无从定义(上述三种之外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特点:感受新颖,情感真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形散神聚;语言自然优美
类型: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文学体裁的融合和新变
文学体裁的融合
文学体裁中语域的混用在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小说创作中并不鲜见
文学体裁的边界还由于不同艺术媒介的融合而不断延展
文学体裁的新变
数字文学
非虚构文本
文学体裁的变与不变
长期文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约定的基本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有各自相对的稳定性
但任何一种体裁的规则和边界,都有可能遇到来自文学活动内部或外部的冲击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文学风格
特征
1.独创性:风格能体现出作家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风格即人”)
2.稳定性:作家风格从形成时起会在一定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和延续
3.多样性: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形成了总体上的风格差异性和丰富性
形成
首先,风格的形成,始于作家感知世界方式的独特性
其次,风格的确定,关键在于作家自觉地寻找一种与其创作个性相匹配的言语基调
最后,风格的成熟,源于作家的认识力度
另外,从功能来看,其具有创造功能和历史功能
分类
二分、八分、九分,其实没必要分,因为风格能被定义???
文学流派
形成
1.社会身份和社会主张
2.相近的文学观念和主张
3.相近的题材
4.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
5.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6.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
7.大众传媒和现代教育
多样性
第一,文学流派影响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和走势
第二,不同文学流派的相互竞争推动文学的发展
文学思潮
定义
主要是指透过文学作品而呈现的在情感态度、审美原则、创作思想及社会观念等方面有着共同倾向的文学潮流
形成
见P166倒数第二段“一般而言”后这句
特征
1.弥漫性:一种新的思潮一经产生,就会在更广大的时空内扩散,并产生深刻影响
2.兼容性:诸多思潮越发呈现出多样性、同时又交叉互渗的趋向
多样性
西方现代文学思潮
1.浪漫主义
崇尚想象,主张回到自然,常用象征与神话
2.现实主义
客观性,典型性,批判性
3.现代主义
一是常常追求形式和文体上的创新,探索无人问津或隐晦不明的主题,或以支离破碎的话语来追求暗示的效果
二是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现实
三是致力于揭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
四是以其抽象化、不连贯性和剧烈震荡等新型写作模式而显示出较强的先锋性,曲折地传达出对西方社会危机的拯救意图
4.后现代主义
与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密切相关
一是平面化:传统的作品意义消失,深度模式被削平
二是断裂感:割裂传统,去历史化,显示出“精神分裂症”式的当下性
三是零散态:人在此被描写成为非中心化、非身份化的主体
四是复制性:随着大众文化工业带来的形象复制,艺术成为类象,即没有原本的摹本,审美距离遭到冷落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1.“小说革命”潮
2.“五四”文学潮
3.左翼文学潮
4.新时期文学潮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文学评论
【与读者】
【与读者】
第七章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的构成和作用
定义:文学接受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具体化过程
构成
(一)读者与作品互动
1.作品对阅读的规范和召唤,作品是第一位的,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是第二位的
2.没有被接受的文学作品只是潜在的存在,它需要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现实性,从客观的物的存在转变为审美的具体存在
3.文学作品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含蓄性,留有空白,等待着读者去解释与填补
(二)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一方面相互联系:作者需要用语言作为中介来缀文,而读者也需要语言的媒介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之中
另一方面有所区别,二者所面对的对象不同,审美方式也不同
作用
1.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彰显文学作品的现实价值,同时赋予文学作品以新的创造与发现
2.读者的阅读欣赏是对作品价值的检测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的文学创作与生产
3.文学接受是读者进行文学欣赏、理解,满足自身审美需求的过程,对读者审美情趣的培养等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接受的过程
阅读准备
是为前提条件,也是文学接受的第一阶段
(一)读者的素养:多读书,多看报,少刷抖音多思考
(二)接受动机:审美动机是文学阅读的根本动机
审美感受
是为文学接受的第二个阶段
其实就是说去读作品、感受作品,姹紫嫣红,晓风残月,大漠孤烟
审美评价
1.审美感受的特点:老实说,文学作品轮不到你来评价,读者死啦,你选的偶像啦
2.一般读者的审美评价:多是随机的、感想式的、零碎的,但其对作品也往往是最直观的理解、最真切的感受
3.批评家的审美评价:是审美评价的最高形态(果真如此吗,凭什么)
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
文学接受活动不仅仅是对作品原义的还原,而是在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新一轮创造性活动
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创作作品只是文学接受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赋予读者去想象和创造
二度创造能重构文学形象,并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
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差异性
不同读者或者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能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共通性
1.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
2.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具有共通性
3.对文学的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具有共通性
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是指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传世之作
第八章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与功能
性质
并非简单地对作品负面因素的进行否定性批判,而是批注及点评
原则和标准
1.美学和历史的原则
2.艺术标准:语言形式的创新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阅读余味的醇厚性
功能
1.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建议或者引导作用
2.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对其文学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于塑造作用
3.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甄别功能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类型
1.鉴赏型批评: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和语言韵味
2.认知型批评:从学理角度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
3.功用型批评:从社会效果来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需求
4.新闻逸事型批评:报导和分析文学的相关新闻逸事,满足读者的消遣和休闲需要
方法
1.传记批评方法:注重探寻作品同作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
2.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评价作品
3.感兴批评方法:挖掘和鉴赏作家在作品中的艺术直觉和审美体验
4.形式批评方法:关注文学形式的语言组织构造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发过结构主义、美国解构主义等
5.心理分析批评方法:发掘作品中无意识语言及其作用
6.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强调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揭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或反应及其在文学活动中的主动作用
7.文化批评:注重文学的文化特性,借鉴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大众文化批评等理论内容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
文学批评实践
文学评论主体之主体性的体现:审美感受力、理性分析能力、文学史眼光、社会关怀意识
写作
选择文体类型:以诗论诗式,评点式,评传式、序跋式、随笔式、论文式
进行具体评论:阅读文本以获得艺术发现,提炼观点以切入批评,文字表述以传情达意
文学发展论
【与世界】
【与世界】
后面这两章讲得不OK,大家翻一翻就行,具体后面我们暑假用童庆炳先生教材来补充,大家目前就把前面八章节好好读、好好背就好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
劳动与文学的发生
语言、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文学的早期形态
文学的历史发展
发展的动力
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以继承为基础
以创新为导向
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
第十章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
时代性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现代传播与文学发展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传播与文学发展
当代文学的新形态(网络文学)
全球化与当代文学
全球化与民族文学的发展
全球化与文学的跨文化交流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