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春的变化管理与人脉管理
2022-05-14 11:09:02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陈海春的变化管理与人脉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陈海春介绍
陈海春,1956年3月3日生,河北定州人氏。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陈海春《东方名家-人脉管理》的摘抄
第一集 做有用又可亲的人
一、自励
1、内在优于外在;
2、长远优于即时;
3、习得优于天赋;
4、内省优于灌输。
2、长远优于即时;
3、习得优于天赋;
4、内省优于灌输。
二、沟通的精髓
谋人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谋事要达到顺势而为;
谋事要达到顺势而为;
三、生活中的智慧
智力是指人认识问题的能力;
智慧是指人选择问题的能力。
既有用又可亲的人,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智慧是指人选择问题的能力。
既有用又可亲的人,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沟通的主要目的
1、 分享信息;
2、 传达感情;
3、交流意见;
4、表明态度。
5、交流感情;
6、表达愿望。
2、 传达感情;
3、交流意见;
4、表明态度。
5、交流感情;
6、表达愿望。
达到影响别人和影响自己,调节别人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人与人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的
人与人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的
(语言功夫的四要素)
会说话的人的状态
1、讲正确的话;
2、讲独到、个性的话;
3、讲精致、
4、流畅的话;
2、讲独到、个性的话;
3、讲精致、
4、流畅的话;
天下事从来不急
现代媒体在沟通中的作用
1、 报纸;2、广播;3、电视;4、网络;5、手机
沟通的间接性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成都武侯祠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一位名医名言(对待经销商也可参考)
自励:内在优于外在,长远优于即时,习得优于天赋,内省优于灌输。
中心的人很少抱怨,抱怨等于抱怨他自己;边缘的人很喜欢抱怨,可是抱怨又无济于事。
第二集 三大领域人脉准则、三大沟通的作用领域
1、 社会公共生活
成为朋友的条件:交换信息,交换感情;
人际沟通的要领:交深言深,交浅言浅。
与心地善良又有主见的人交往,但要听其言,观其行,得其利,受其害,才能做出判断。
跟人打交道,(相对对等)利益是基础,(人生的境界)友谊是深化,
组织内部,圈子内部,简单化原则
人际沟通的要领:交深言深,交浅言浅。
与心地善良又有主见的人交往,但要听其言,观其行,得其利,受其害,才能做出判断。
跟人打交道,(相对对等)利益是基础,(人生的境界)友谊是深化,
组织内部,圈子内部,简单化原则
交深言深,交浅言浅,万不可交浅言深。
跟人打交道,利益是基础,友谊是深化。
中国女性有个特点,亲则粘,疏则怨。所以同女性交友应当注意分寸,有事做事,无事不谈情。
2、 家庭生活
男女交往:
1、夫妻关系;
2、情人关系;
女性与男性最大的差别是:亲则粘,疏则怨;
恋爱的基础是充分肯定对方的优点,
婚姻的基础是充分容忍对方的缺点。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平安;
3、朋友关系。
讲事,不谈情
1、夫妻关系;
2、情人关系;
女性与男性最大的差别是:亲则粘,疏则怨;
恋爱的基础是充分肯定对方的优点,
婚姻的基础是充分容忍对方的缺点。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平安;
3、朋友关系。
讲事,不谈情
恋爱的基础在于充分肯定对方的优点,婚姻的基础在于足够容忍对方的缺点。
3、 职业生活
组织给你施展才华舞台的大小有时比给你金钱的多少要重要的多
职业:1、谋生的手段;2、施展才华的舞台;3、确立社会地位的途径。
被评价者的结论永远取决于评价者而并非被评价者。
别人怎么看你、用你,远远比你自己怎么看自己、自己想到什么地方要重要。
所有人往上走都是别人选拔和提携的结果。
舞台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先干好了,别人再去托付给你的。
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天下事从来不急。
职业:1、谋生的手段;2、施展才华的舞台;3、确立社会地位的途径。
被评价者的结论永远取决于评价者而并非被评价者。
别人怎么看你、用你,远远比你自己怎么看自己、自己想到什么地方要重要。
所有人往上走都是别人选拔和提携的结果。
舞台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先干好了,别人再去托付给你的。
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天下事从来不急。
永远不要把领导交办的工作当任务来做,而要把领导交办的工作当作品来做,
只有把领导第一次交办的工作当作品做好,领导才愿意第二次交办工作给你。
只有把领导第一次交办的工作当作品做好,领导才愿意第二次交办工作给你。
坚持信念,把握操守。
天下事从来不急,天下事当急则急。
人生三事:我的家庭(责任),我的工作(荣誉),我的国家(国家)
沟通让我们的生活不断去成熟,是让我们的生活非常有品味的非常重要条件。
第三集 人际吸引力的源头
阻碍沟通作用发挥的因素
1、 发授者对信息的表达导致的信息失真,接受人理解时导致信息失真;
2、 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上的紧张和焦虑;
2、 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上的紧张和焦虑;
人际沟通的原则
1、 待人以恒,体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2、 待人以诚,体现一个诚实的自我;
3、 待人以和,体现一个宽容的自我。
4、 待人以乐,体现一个热情的自我
2、 待人以诚,体现一个诚实的自我;
3、 待人以和,体现一个宽容的自我。
4、 待人以乐,体现一个热情的自我
人的四种状态
知 认识事物的方式
情 表达感情的方式
意 坚定信念的方式
行 言行举止的方式
情 表达感情的方式
意 坚定信念的方式
行 言行举止的方式
在领导身边工作,低姿态、勤工作、观大势
低姿态 勤工作 观大势——初学者谨记的三要素
人的能力表现在何处
气质 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
能力 所能为者 可能为者
性格 自己满意 他人接受
态度 积极向上 客观公正
能力 所能为者 可能为者
性格 自己满意 他人接受
态度 积极向上 客观公正
态度决定一切
态度决定一切——中国足球队前教练米卢
这个社会人不抬人一般高,水不流一般平
精明人,做自己有好处的事,往往不想他人;
聪明人,做事既想自己又想他人;
高明人,凡做事必找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否则情愿不做.
看官员:
精明人——指向自己不想别人;
聪明人——要么想自己,要么想别人,追求双赢结果;
高明人——要么不做事情,凡是他去做的事情,一定能够达到双赢。
精明人——指向自己不想别人;
聪明人——要么想自己,要么想别人,追求双赢结果;
高明人——要么不做事情,凡是他去做的事情,一定能够达到双赢。
往往人们精明不聪明,聪明不高明。
关键时常见的几种人
1、雪中送炭 偶尔为之 不避风险 支持羸家,撇开输家是通则
2、锦上添花 长久为之 不避闲言
3、落井下石 绝不为之 不避压力
永远不要太功利,也不要没有本事保护自己
报恩型领导(口碑好)
寡恩型领导(走的远),原则第一,保护第二
跟公正认为寡恩型领导,有某种内在报恩心的人
报恩型领导(口碑好)
寡恩型领导(走的远),原则第一,保护第二
跟公正认为寡恩型领导,有某种内在报恩心的人
让你的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你的敌人高估你的缺点。——《教父》
第四集 与人结缘的基础
一、诚信
山,不需要依靠山;人,却需要依靠人。——西班牙谚语
克林顿的外祖父说,你要尊重那些不被人尊重的人,因为原本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谨言慎行:
谨言:一般只说错话,不说假话;一般只说好话,不说坏话。
慎行:我们的圈子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诚信的三条原则:
无欺、守诺、践诺
评价一干部是否忠诚
尽职尽责,无心无欲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耶鲁大学学生的三条标准:
1、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2、要有独到的专业技能;
3、魅力的领袖气质;
2、要有独到的专业技能;
3、魅力的领袖气质;
忠诚比能干重要。
建立在商业上的友谊比建立在友谊上的商业更重要。——洛克菲勒
二、结缘
结缘的基础:
缘分来源于做对方满意的事情;
缘分来源于做对方方便的事情;
缘分来源于做对方信任的事情;
缘分来源于做对方方便的事情;
缘分来源于做对方信任的事情;
有某种恒定标准的人比没有某种恒定标准的人走得远;
比较高尚的人比不太高尚的人走得远;
能够让他人接受的人比不能够让他人接受的走得远
比较高尚的人比不太高尚的人走得远;
能够让他人接受的人比不能够让他人接受的走得远
吃小亏,占大便宜。——刘少奇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诚信可以吃点小亏但不会吃大亏
诚信者吃亏的社会是不健康的社会
和人打交道,让人三分又何妨呢?
结婚是必然的,跟谁结婚是偶然的
婚姻是标准加缘分
经历本身就是财富
天下一人帮众人难,众人帮一人易
诚信者吃亏的社会是不健康的社会
和人打交道,让人三分又何妨呢?
结婚是必然的,跟谁结婚是偶然的
婚姻是标准加缘分
经历本身就是财富
天下一人帮众人难,众人帮一人易
第五集 宽容的形式重于内容
宽容的形式重于内容
和气能致一家瑞祥,书生足起万里风云。
领导干部和下属打交道要坚持一个原则:重大义和施小惠相结合。
你如果不重大义,你不可能有一个光辉的形象,你如果不施小惠,你不可能有追随者。
你如果不重大义,你不可能有一个光辉的形象,你如果不施小惠,你不可能有追随者。
生意做小了是做买卖,做大了是做政治;
企业做小了是做技术,做大了 是在做人。
企业做小了是做技术,做大了 是在做人。
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那一类往往形式比内容更重要的事情。——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
肚量大的人往往脾气小,脾气小朋友多
微笑多的人往往麻烦少,麻烦少朋友多
美言多的人往往纠纷少,纠纷少朋友多
微笑多的人往往麻烦少,麻烦少朋友多
美言多的人往往纠纷少,纠纷少朋友多
怎样做到和?
1、 多想到对方的利益;
2、 多想到对方的感受;
3、 多想到对方的困难
2、 多想到对方的感受;
3、 多想到对方的困难
这个世界少数人靠信仰,多数人靠政策
重大意与施小惠相结合。
如果我们想跟一个人长久保持沟通,一定要多想对方的利益。
重大意与施小惠相结合。
如果我们想跟一个人长久保持沟通,一定要多想对方的利益。
不和带来的影响
1、伤他人的人最终伤己
2、贬他人的人最终斥已
3、评他人的人最终评已
2、贬他人的人最终斥已
3、评他人的人最终评已
知识分子的特点
1、大多有本事,一般不服人。
2、生活个性化,一般不理睬人
3、得意时非常张狂,倒霉时非常落魄
2、生活个性化,一般不理睬人
3、得意时非常张狂,倒霉时非常落魄
鲍威尔善为人三法则:
1、我不管怎么得意,我不能让别人总感到受委屈;
2、别人不管怎么得意,我自己不能总受委屈;
3、在我没出错时,我就知道万一我出了错,谁肯伸手来帮我。
第六集 不要太在乎对手
同行的对手比内部对手更重要些
老赢的人要请注意自己生命的危险性
保持一种快乐的状态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政治家最大乐趣是看到自己对手自然生命的结束
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运气往往降临到那些长时间保持同等状态的人
老赢的人要请注意自己生命的危险性
保持一种快乐的状态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政治家最大乐趣是看到自己对手自然生命的结束
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运气往往降临到那些长时间保持同等状态的人
不要太在乎对手
人的一生是追求快乐的动物。——弗洛伊德
《领袖门》《角斗场上》——尼克松的两本书(陈海春常看的两本书)
不离婚、不自杀、不叛党——毛泽东在不顺时的“三不”原则
有本事的人不说自己有本事,而是说自己运气好;没有本事的人往往强调自己的本事大,但是自己的运气不好。
人在倒霉时的三不原则
不离婚、不自杀、不叛党
怎么让人满意
乐观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
幽默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
轻松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
幽默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
轻松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
启示
只有失败的时候,你才知道你的力量何在
只有失败的时候,你才知道你的朋友何在
无论怎么失败,我们都要从不回首过去,永远面向未来。
只有失败的时候,你才知道你的朋友何在
无论怎么失败,我们都要从不回首过去,永远面向未来。
希拉里与人打交道的标准,他能否能让我开怀大笑。
第七集 人脉是听出来的
人脉是听出来的
道—天下之理;
法—组织之理;
术—个人之理;
道是讲规律,法是讲规则,术是讲办法。
法—组织之理;
术—个人之理;
道是讲规律,法是讲规则,术是讲办法。
知识是改变长久命运的,技能是改变现实生活的。
善倾听,会说话,有风格。——沟通三要素
中国人看问题的三个层面:
1、道 天下之理
2、法 组织之理
3、术 个人之理
2、法 组织之理
3、术 个人之理
沟通的常见方法
1、善于听
2、会说话
3、有风格
2、会说话
3、有风格
认准目标,勇于实践,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人的能量有两种:
动能:内在的能量
势能:位置的能量
势能:位置的能量
沟通中关注的技巧
1、自始自终让对方感觉到你在倾听
2、自始自终控制自己的非语言行为;
3、总是看着对方不做自己的事情;
4、尽可能选择一个恰当的场所
2、自始自终控制自己的非语言行为;
3、总是看着对方不做自己的事情;
4、尽可能选择一个恰当的场所
反馈的技巧
是否准确领会讲话者表达的内容
学会阐述和总结讲话者成讲的内容
阐述能分辨和记忆对方关键性的信息
阐述能够将对方的意思明确和领会
阐述能够能够给对方澄清和解释的机会
过早的判断不是好事
既能办事又能传教
历炼——有经历的某种锻炼
学会阐述和总结讲话者成讲的内容
阐述能分辨和记忆对方关键性的信息
阐述能够将对方的意思明确和领会
阐述能够能够给对方澄清和解释的机会
过早的判断不是好事
既能办事又能传教
历炼——有经历的某种锻炼
会说话的人的特点
善于提问;
开展愉悦的交流,给说话时间空间
谈话时,避免指责伤及对方,
避免针对敏感性问题斤斤计较
避免一次回答太多问题
避免提影射性和诱导性问题
避免随意性
第八讲 顺应大势发展优势
顺应大势,发挥优势。
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第九讲 在变化中求人脉
年轻人自己不要算自己的命
学医三年,谓天下无不可看之病,即看病三年,才知道天下无可开之方。——孙思邈
大人物整小人物是直接耽误你的结果,小人物整大人物是通过耽误你的过程。
有德有才叫圣人,无德无才叫愚人,有德无才叫君子,无德有才叫小人。——《资治通鉴》
听话出活——清华大学学生干部训
历史不能假设,领导不能选择。
生活变化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于觉,觉生于自在
生生还是无生
——武汉归元寺
了了有何不了,
慧于觉,觉生于自在
生生还是无生
——武汉归元寺
应对生活变化
顺应大势,发挥优势
生活变化:是人们生活过程中那些不连续的地方
有表面和内心之分
顺应大势,发挥优势
生活变化:是人们生活过程中那些不连续的地方
有表面和内心之分
变化给人带来两个问题
1、紧张;不知道怎么安排时空
2、焦虑:总感到未来的事情心里没有数,想象中的危险
恐惧是面临着某种现实的危险
2、焦虑:总感到未来的事情心里没有数,想象中的危险
恐惧是面临着某种现实的危险
应激变化
1、不知所措,陷入困境
2、缩小变化,抹杀意义
3、感到压力,体验紧张
4、接受现实,摆脱过去
5、审视自我。另辟蹊径
6、寻找意义,理解意义
2、缩小变化,抹杀意义
3、感到压力,体验紧张
4、接受现实,摆脱过去
5、审视自我。另辟蹊径
6、寻找意义,理解意义
职业生活变化
职业是公务活动
有机体和无机体不一样,
有机体的法则:用进废退
要在人生的早期埋下一种动力
天助自助者
职业是公务活动
有机体和无机体不一样,
有机体的法则:用进废退
要在人生的早期埋下一种动力
天助自助者
职业变化反应在三个方面
一、 经济变化
喜好、兴趣与收入的矛盾
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可以企盼、可以想象,却很难得到;
两利取其大,两弊取其小,选了不要轻易改变。
1、 兼职 工资与酬金的矛盾 总得有块主业
2、 组织 兼钱与花钱的矛盾
3、 状态 有钱与有闲的矛盾
喜好、兴趣与收入的矛盾
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可以企盼、可以想象,却很难得到;
两利取其大,两弊取其小,选了不要轻易改变。
1、 兼职 工资与酬金的矛盾 总得有块主业
2、 组织 兼钱与花钱的矛盾
3、 状态 有钱与有闲的矛盾
二、工作舞台的变化
台上 处理好任务和作品的关系
台下 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自已认为你能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组织认为你能做什么
台前 处理好勤勉与精细的关系
台后 处理好观察与交流的关系
台下 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自已认为你能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组织认为你能做什么
台前 处理好勤勉与精细的关系
台后 处理好观察与交流的关系
三、 社会地位的变化
速率 有坐飞机有爬楼梯都保持同样的状态
不坐飞机的人很难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不爬楼梯的人很难让人服气
条件 无论在米箩还是在糠箩,都保持同样的状态
位置 无论在中心还是在边缘,都保持同样的状态
本领 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都保持同样的状态
不坐飞机的人很难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不爬楼梯的人很难让人服气
条件 无论在米箩还是在糠箩,都保持同样的状态
位置 无论在中心还是在边缘,都保持同样的状态
本领 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都保持同样的状态
第十讲 在平衡中求人脉
身后有余忘缩手,前头无路想回头。——《红楼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毛泽东特别建议他的儿女在年轻的时候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一、 在变化中求得发展
发展——社会角色不断变化过程
发展——人生智慧不断变化过程
智慧要靠学习、实践、感悟去获取
发展——内在素质不断变化过程
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适应性;
(2)创造性;
发展——公众形象不断变化过程
原则第一、保护第二
清华现象,听话出活, 德才兼备
历史不能假设,领导不能选择
面对不比自己强的领导,要做到听话出活,对自己人性的要求会很高
发展——人生智慧不断变化过程
智慧要靠学习、实践、感悟去获取
发展——内在素质不断变化过程
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适应性;
(2)创造性;
发展——公众形象不断变化过程
原则第一、保护第二
清华现象,听话出活, 德才兼备
历史不能假设,领导不能选择
面对不比自己强的领导,要做到听话出活,对自己人性的要求会很高
如何在职场中更好发展
1、 德 一个人的为人总是很重要的
2、 才 一个人的本领总是不可少的;
3、 机 一个人的运气总是很关键的;
4、 资 一个人的年头总是要熬到的;
5、 台 一个人的贵人总是要依靠的
2、 才 一个人的本领总是不可少的;
3、 机 一个人的运气总是很关键的;
4、 资 一个人的年头总是要熬到的;
5、 台 一个人的贵人总是要依靠的
贵人要培养、发掘、识别
职场上长三只眼
1、个体视角 你是否将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2、群体视角 你是否有能力处理复杂的社会事务(自己成功,不让别人不满意)
3、组织视角 你是否有资格分配各项社会资源(人、才、物、信息的统称)
2、群体视角 你是否有能力处理复杂的社会事务(自己成功,不让别人不满意)
3、组织视角 你是否有资格分配各项社会资源(人、才、物、信息的统称)
三个看懂
1、 看懂自己;2、看懂他人。3、看懂组织;
二、在变化中求得心静
于已 少想自己的人往往心静
与人 多想他人的人往往心静 年轻时以多学自然科学为宜
于争 不好争斗的人往往心静 轻易不跟人斗,
与人 多想他人的人往往心静 年轻时以多学自然科学为宜
于争 不好争斗的人往往心静 轻易不跟人斗,
如何做到心静
1、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的人
优化长项,补偿短项
2、学会自我减少压力;
3、保持良好独处习惯的人
优化长项,补偿短项
2、学会自我减少压力;
3、保持良好独处习惯的人
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
1、在岗 组织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2、离岗 组织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3、休闲 天下事再大也是小事
2、离岗 组织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3、休闲 天下事再大也是小事
底档次的人是做事情的人,高档次的人是定标准的人
三、在变化中求得帮助
事业之友(盟友)
1、 公务第一,私交第二;
2、 原则第一、保护第二;
3、 逆境第一,顺境第二;
4、 狐朋狗友亦友,得到生活常识,得到人生感悟
1、 公务第一,私交第二;
2、 原则第一、保护第二;
3、 逆境第一,顺境第二;
4、 狐朋狗友亦友,得到生活常识,得到人生感悟
四、在变化中求得胜利
人生需要对手
对手往往让我们头脑清醒
对手往往让我们增强信心
对手往往让我们体验人生
对手往往让我们增强信心
对手往往让我们体验人生
人生是怎样的行当
1、人生是需要一个正视对手的行当
2、人生是需要一个打倒对手的行当
3、人生是一个需要善待对手的行当
4、人生是一个需要感谢对手的行当
1、人生是需要一个正视对手的行当
2、人生是需要一个打倒对手的行当
3、人生是一个需要善待对手的行当
4、人生是一个需要感谢对手的行当
职业变化的办法
心理健康的经典套路
1、 努力做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1)用积极的自我观来控制自己
(2)创造性地爱好同一事物不生厌
(3)将人性的热情和理性结合起来
(4)坚持民主作风同时又保持相对独立
(5)在神圣坚定的信仰中体现快乐(《19颗星》)
(6)喜欢幽默不过绝不耻笑他人
(7)深切关心包括敌友在内的全人类
(8)对弱势群体有强烈的正义感
(9)不因受到压力而放弃道德选择
(10)生活的各方面都全面而健全
(1)用积极的自我观来控制自己
(2)创造性地爱好同一事物不生厌
(3)将人性的热情和理性结合起来
(4)坚持民主作风同时又保持相对独立
(5)在神圣坚定的信仰中体现快乐(《19颗星》)
(6)喜欢幽默不过绝不耻笑他人
(7)深切关心包括敌友在内的全人类
(8)对弱势群体有强烈的正义感
(9)不因受到压力而放弃道德选择
(10)生活的各方面都全面而健全
第十一讲 在开放中求人脉
共产党要我的命,国民党是既要我的钱,又要我的命。——蒋介石
推荐书目《十九颗星》(米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巴顿)
第十二集 人脉管理套路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日所弃,后或用之。——毛泽东
关于人际沟通的方法
知识改变长久命运,技能改变现实生活。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
学会交往的四条原则
1、用多种组合取代非此即彼
2、勇于承担责任取代他人照顾
3、用将心比心取代唯我独尊
4、用他人感受取代自我感受
2、勇于承担责任取代他人照顾
3、用将心比心取代唯我独尊
4、用他人感受取代自我感受
陈氏五法
1、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而不崩溃
2、转移,适度降低自己的抱负水平
3、阅读,闲下来有时间多读点书
4、出去走走,散散心
5、要有最后的行为底线
达尔文的话,能够得以幸存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也不是那些最聪慧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2、转移,适度降低自己的抱负水平
3、阅读,闲下来有时间多读点书
4、出去走走,散散心
5、要有最后的行为底线
达尔文的话,能够得以幸存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也不是那些最聪慧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陈氏四律
1、乐于工作,在工作中解决烦恼
2、悦纳自我,学会自己喜欢自己
3、看懂冲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以德报怨
应对劫难的办法
1、乐于工作,在工作中解决烦恼
2、悦纳自我,学会自己喜欢自己
3、看懂冲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以德报怨
应对劫难的办法
心态决定状态
交往中有更好的发展
1、长期传递自己积极的情感;
2、与他人有密切的人际关系;
3、有时间完全冷静独处反醒
4、边发展技能边获得心理体验
5、乐于接受新观念和新作法
6、善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7、在各咱活动中自如的展现
8、提高独立性减少依赖性
1、长期传递自己积极的情感;
2、与他人有密切的人际关系;
3、有时间完全冷静独处反醒
4、边发展技能边获得心理体验
5、乐于接受新观念和新作法
6、善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7、在各咱活动中自如的展现
8、提高独立性减少依赖性
关于人际沟通的规律
6、 规律是左右大格局的东西。
7、始终不渝满足对实际和潜在的需要,如此别人将会你有用;始终不渝顾及对方实际和潜在情感,如此别人将会觉得你可亲。
8、有用者未必可亲,可亲者未必有用。
9、既有用又可亲之人,才会有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0、人生存在:第一靠智力,第二靠智慧。
11、智力:
①记忆要好;
②注意力比较持久;
③观察要仔细;
④想象要丰富;
⑤思维比较敏捷。
12、聪明用于认识问题,智慧用于解决问题。
13、智慧两大品质:
①选择
②表现
14、沟通是智慧的范畴。
15、沟通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和感情的沟通。
16、沟通的目的:分享信息、传达思想、交流意见、表明态度、交流感情、表达愿望。
17、沟通是一门科学:①关系论:强调人际沟通是一种关系;②强调人际沟通是个动态过程;③内容论:强调人际沟通是信息的传播;④统一论:强调内容与关系二者是辩证关系。
18、沟通是一种艺术:
①艺术不等于科学;
②艺术讲究创造性、不可重复、讲究比较独特的东西。
19、人类越往前走,科学越艺术化、艺术越科学化,两者在山路上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法国作家福楼拜)
20、沟通的结果是改变人的行为。
21、沟通方法运用,什么东西合适,我们就用什么沟通。
22、 沟通领域:
①社会交往:善于沟通的人朋友众多;
②家庭生活:善于沟通的人夫妻和谐;
③职业发展:善于沟通的人事业有成。
23、成为朋友的条件:
①必须是直接接触;
②交换信息;
③交换感情。
24、交朋友的必要条件:
①善良和有主见。
②利益是基础,友谊是升华。
25、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少;标准越多,满足条件越少。
26、恋爱基础在于充分肯定对方的优点,婚姻基础在于充分容忍对方,有能够保持长久关系。
27、争争吵吵几十年,人们才说好姻缘。
28、懒得吵架的家庭,后来必然破裂。
29、理想的'家庭:在吵和不吵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30、从业目的:
①谋生
②施展才华
③确定社会地位
31、实现从业的目的,就是与人打交道。①怎么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②控制权③表露④信任
32、领导者善于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改变别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人。
33、虚拟空间的两类人:
①粉丝:从正面说别人好话的人
②愤青:从反面拍砖的人。
6、 规律是左右大格局的东西。
7、始终不渝满足对实际和潜在的需要,如此别人将会你有用;始终不渝顾及对方实际和潜在情感,如此别人将会觉得你可亲。
8、有用者未必可亲,可亲者未必有用。
9、既有用又可亲之人,才会有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0、人生存在:第一靠智力,第二靠智慧。
11、智力:
①记忆要好;
②注意力比较持久;
③观察要仔细;
④想象要丰富;
⑤思维比较敏捷。
12、聪明用于认识问题,智慧用于解决问题。
13、智慧两大品质:
①选择
②表现
14、沟通是智慧的范畴。
15、沟通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和感情的沟通。
16、沟通的目的:分享信息、传达思想、交流意见、表明态度、交流感情、表达愿望。
17、沟通是一门科学:①关系论:强调人际沟通是一种关系;②强调人际沟通是个动态过程;③内容论:强调人际沟通是信息的传播;④统一论:强调内容与关系二者是辩证关系。
18、沟通是一种艺术:
①艺术不等于科学;
②艺术讲究创造性、不可重复、讲究比较独特的东西。
19、人类越往前走,科学越艺术化、艺术越科学化,两者在山路上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法国作家福楼拜)
20、沟通的结果是改变人的行为。
21、沟通方法运用,什么东西合适,我们就用什么沟通。
22、 沟通领域:
①社会交往:善于沟通的人朋友众多;
②家庭生活:善于沟通的人夫妻和谐;
③职业发展:善于沟通的人事业有成。
23、成为朋友的条件:
①必须是直接接触;
②交换信息;
③交换感情。
24、交朋友的必要条件:
①善良和有主见。
②利益是基础,友谊是升华。
25、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少;标准越多,满足条件越少。
26、恋爱基础在于充分肯定对方的优点,婚姻基础在于充分容忍对方,有能够保持长久关系。
27、争争吵吵几十年,人们才说好姻缘。
28、懒得吵架的家庭,后来必然破裂。
29、理想的'家庭:在吵和不吵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30、从业目的:
①谋生
②施展才华
③确定社会地位
31、实现从业的目的,就是与人打交道。①怎么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②控制权③表露④信任
32、领导者善于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改变别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人。
33、虚拟空间的两类人:
①粉丝:从正面说别人好话的人
②愤青:从反面拍砖的人。
关于人际沟通的规则
34、规律与规则不同。
35、沟通的实质:在于通过正确和得体的人际吸引方式,以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在这点上把事情做好,不仅仅需要智力,而按照规则把事情做好则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年龄的函数,少时不知者吃亏,老时不知者吃苦。而且历史是不能假设的。领导是不能选择的。
36、沟通重点:自我、诚信、热情、宽容。
37、待人以恒——体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38、你的经济地位和你的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跳槽跳出来;可是你的政治地位和你的社会状态,必须靠熬,才能够熬出来。
39、在新的单位:犯一个错误叫毛病;犯一群错误叫罪过。
40、在相对长的单位:犯一个错误叫失误;犯一群错误叫风格。
41、人群中的三种人: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落井下石。
42、待人以诚——体现一个诚信的自我。
43、山,不需要依靠山;人,却需要依靠人。(西班牙谚语)
44、做人三个基本原则:无欺、守诺、践约。
45、结缘标准:第一你做的事情别人满意吗?第二你做的事情别人方便吗?第三你做的事情别人相信吗?
46、“吃点亏才能在一堆”。
47、待人以和——体现一个宽容的自我。
48、“和”兴家,读书兴家,但是“和”最兴家。
49、献给我的母亲,她给了我生活的爱;献给希拉里,她给了我爱的生活;献给切尔西,带来一切欢乐和意义;怀念我的外祖父,他教育我们要尊重不被别人尊重的人,因为毕竟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克林顿《我的生活》)
50、当一个人多想对方利益的时候,往往的结果是“和”的,当一个人对方感受的时候,往往的结果是“和”的,当一个人多想对方困难的时候,往往的结果是“和”。
51、伤他者最终伤自己,不以得失分亲疏。贬他人者最终刺自己,不以好恶判是非。评他人者最终评自己,比以成败论英雄。
52、厉嘴伤人是非多,事成语毁良不拙。
53、度量大的人往往脾气小,脾气小朋友多;微笑多的人往往烦恼少,烦恼少朋友多;美言多的人往往纠纷少,纠纷少的人朋友多。
54、生意做小了是买卖,做大了是政治;事业做小了是技术,做大了是做人。
55、
往往做大事的人,都说没本事、自己运气好;
往往不成功的人,都说自己有本事、运气不好。
58、待人以乐——体现一个热情的自我。
59、“人类是追求快乐的动物”(《教父》)
60、 让你的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你的敌人高估你的缺点。
61、乐观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幽默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轻松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
62、人不抬人一般高,水不流动一般平。
63、第一我自己怎么满意,我都不会让别人感到受委屈;第二我能够让别人感到满意,但是我往往不会让我自己感到委屈;第三人总是有倒霉的时候,因此,在关键的时候,谁肯来伸手拉你一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经典三条)
35、沟通的实质:在于通过正确和得体的人际吸引方式,以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在这点上把事情做好,不仅仅需要智力,而按照规则把事情做好则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年龄的函数,少时不知者吃亏,老时不知者吃苦。而且历史是不能假设的。领导是不能选择的。
36、沟通重点:自我、诚信、热情、宽容。
37、待人以恒——体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38、你的经济地位和你的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跳槽跳出来;可是你的政治地位和你的社会状态,必须靠熬,才能够熬出来。
39、在新的单位:犯一个错误叫毛病;犯一群错误叫罪过。
40、在相对长的单位:犯一个错误叫失误;犯一群错误叫风格。
41、人群中的三种人: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落井下石。
42、待人以诚——体现一个诚信的自我。
43、山,不需要依靠山;人,却需要依靠人。(西班牙谚语)
44、做人三个基本原则:无欺、守诺、践约。
45、结缘标准:第一你做的事情别人满意吗?第二你做的事情别人方便吗?第三你做的事情别人相信吗?
46、“吃点亏才能在一堆”。
47、待人以和——体现一个宽容的自我。
48、“和”兴家,读书兴家,但是“和”最兴家。
49、献给我的母亲,她给了我生活的爱;献给希拉里,她给了我爱的生活;献给切尔西,带来一切欢乐和意义;怀念我的外祖父,他教育我们要尊重不被别人尊重的人,因为毕竟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克林顿《我的生活》)
50、当一个人多想对方利益的时候,往往的结果是“和”的,当一个人对方感受的时候,往往的结果是“和”的,当一个人多想对方困难的时候,往往的结果是“和”。
51、伤他者最终伤自己,不以得失分亲疏。贬他人者最终刺自己,不以好恶判是非。评他人者最终评自己,比以成败论英雄。
52、厉嘴伤人是非多,事成语毁良不拙。
53、度量大的人往往脾气小,脾气小朋友多;微笑多的人往往烦恼少,烦恼少朋友多;美言多的人往往纠纷少,纠纷少的人朋友多。
54、生意做小了是买卖,做大了是政治;事业做小了是技术,做大了是做人。
55、
往往做大事的人,都说没本事、自己运气好;
往往不成功的人,都说自己有本事、运气不好。
58、待人以乐——体现一个热情的自我。
59、“人类是追求快乐的动物”(《教父》)
60、 让你的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你的敌人高估你的缺点。
61、乐观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幽默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轻松的人总是让人满意的人。
62、人不抬人一般高,水不流动一般平。
63、第一我自己怎么满意,我都不会让别人感到受委屈;第二我能够让别人感到满意,但是我往往不会让我自己感到委屈;第三人总是有倒霉的时候,因此,在关键的时候,谁肯来伸手拉你一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经典三条)
陈海春教授警言、经典语录
一个信念(绝不怀念过去,永远憧憬未来),
两类资源(家人、朋友)
三条原则
四项主题(爱好工作,悦纳自我,看懂冲突,与人为善),
五个办法(学会休息,学会退让,学会阅读,学会散心,把握底线)
亲密关系
人这一辈在最倒霉时,只有家人陪伴你,不要在家人的关系上作斗争
有本事与别人斗,没本事与自己斗
帮助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身边的人;让我们为难的,也是我们身边的人。
做事最高境界,顺势而为,做人最高境界,“不战屈人之兵”。
职场工作
工作是人脉的基础,领导是人脉的基石
永远不要把工作当任务,要把工作但作品
自励:
内在优于外在,长远优于即时。
习得优于天赋,内省优于灌输。
内在优于外在,长远优于即时。
习得优于天赋,内省优于灌输。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祠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祠
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衡山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衡山
成大事者,靠五种人
说明
人的社会属性就决定了,在这个社会想要有大的成就只靠个人是不大现实的,
中国是一个讲人情讲人际关系的国家,结交、维护好这5种人脉资源,将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高人开悟
子主题
子主题
贵人相助
子主题
内人支柱
子主题
对手鼓舞
子主题
子主题
小人成就
子主题
子主题
变 化 管 理
https://www.docin.com/p-285184576.html?docfrom=rrela
布道:关于体面与尊严的学问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了解人们放弃一种生活方式而接受另一种生活方式时出现的情况。
——帮助经历生活变化的人理解他们身边正发生的事情及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原因。
——帮助经历生活变化的人促成得体的行为,以减少转变中出现的紧张和压力。
——帮助经历生活变化的人理解他们身边正发生的事情及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原因。
——帮助经历生活变化的人促成得体的行为,以减少转变中出现的紧张和压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让我们实现体面劳动,从而生活得更有尊严。”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时代性话题,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和深入思考。
“体面”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并且在内心也感到愉悦;
“尊严”是指一个人的权利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并且在内心也感到自豪。
体面和尊严既是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也是一个人的终身追求。它让人们感到幸福和力量,让人们感到生活富有意义,让人们感到生活还有期盼。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生活变化的时候,体面和尊严将做成一个人活下来的依据。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人们活着就如行尸走肉,社会也不可能和谐,民族就难以自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需要下功夫而为之。
——我的人生感悟
“体面”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并且在内心也感到愉悦;
“尊严”是指一个人的权利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并且在内心也感到自豪。
体面和尊严既是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也是一个人的终身追求。它让人们感到幸福和力量,让人们感到生活富有意义,让人们感到生活还有期盼。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生活变化的时候,体面和尊严将做成一个人活下来的依据。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人们活着就如行尸走肉,社会也不可能和谐,民族就难以自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需要下功夫而为之。
——我的人生感悟
基于生活变化中的个体适应问题
红色牧师
学术论述通俗化,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海龟理论土鳖化。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学术论述通俗化,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海龟理论土鳖化。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内 容 提 要
上篇:寻找意义,寻求快乐 ——关于应对生活变化的基础知识
下篇:感悟生活,感恩生活 ——影响我人生的五个里程碑事件
上篇:寻找意义,寻求快乐
关于应对生活变化的基础知识
关于应对生活变化的基础知识
把别人当魔鬼, 你就生活在地狱里;把别人当天使, 你就生活在天堂中。
上部:关于生活变化
序言
我的人生感悟
在岁月流逝的中,人要经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某种生活模式而去接受另一种生活模式。
变化让我们收获了一些东西,或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
没有变化的人生是单薄的,过多变化的人生是折腾的。
应对变化的真谛是做正确的选择,以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平衡。
变化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迫的;
有时是刻意追求的,有时是在不经意之间获得的;
有时是快乐的,有时是痛苦的。
但有一点要明确,躲是躲不掉的,唯一正确的应对方式是:顺应大势,发挥优势。
变化让我们收获了一些东西,或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
没有变化的人生是单薄的,过多变化的人生是折腾的。
应对变化的真谛是做正确的选择,以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平衡。
变化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迫的;
有时是刻意追求的,有时是在不经意之间获得的;
有时是快乐的,有时是痛苦的。
但有一点要明确,躲是躲不掉的,唯一正确的应对方式是:顺应大势,发挥优势。
一、什么是生活变化
(一)关于变化
——变化是指人们生活过程中不连续的地方;
——且是能意识到自己生活过程的不连续性;
——或是因出现新的环境需要新的行为反应;
——或是新情景下所需的反应行为过去没有。
——且是能意识到自己生活过程的不连续性;
——或是因出现新的环境需要新的行为反应;
——或是新情景下所需的反应行为过去没有。
(二)关于生活变化
——认知:那些给我们带来解释与评估的问题。
——情感:那些给我们带来紧张与焦虑的问题。
——意志:那些给我们带来信念与操守的问题。
——行为:那些给我们带来选择与困惑的问题。
——情感:那些给我们带来紧张与焦虑的问题。
——意志:那些给我们带来信念与操守的问题。
——行为:那些给我们带来选择与困惑的问题。
——公共生活:有本事的人在社会变革时善存。
——家庭生活:有本事的人在家庭变故时善存。
——职业生活:有本事的人在岗位变动时善存。
——家庭生活:有本事的人在家庭变故时善存。
——职业生活:有本事的人在岗位变动时善存。
变化的阶段
——第一阶段:不知所措,陷入困境。
——第二阶段:缩小变化,抹掉意义。
——第三阶段:感到压力,体验紧张。
——第四阶段:接受现实,摆脱过去。
——第五阶段:自我审视,另辟蹊径。
——第六阶段:寻找意义,理解意义。
——第七阶段:改变行为,适应创造。
——第二阶段:缩小变化,抹掉意义。
——第三阶段:感到压力,体验紧张。
——第四阶段:接受现实,摆脱过去。
——第五阶段:自我审视,另辟蹊径。
——第六阶段:寻找意义,理解意义。
——第七阶段:改变行为,适应创造。
这七个转变阶段大体上代表了一个从剧变到缓慢认可观实、测验自我、理解自我,把变化纳入行为的周期。
根据精神状态变化来确定这七个阶段常使人更清楚地了解转变周期的性质。
二、为什么会产生生活变化
(一)产生变化的背景因素
黄金机遇期
——无可否认这些年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无可否认这些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
——无可否认这些年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无可否认这些年民主法制建设有所进步。
——无可否认这些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
——无可否认这些年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无可否认这些年民主法制建设有所进步。
矛盾凸显期
——无可否认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无可否认城乡和区域的发展仍然不平衡;
——无可否认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
——无可否认思想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无可否认党的执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无可否认党风的负面性有待进一步改变。
——无可否认城乡和区域的发展仍然不平衡;
——无可否认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
——无可否认思想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无可否认党的执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无可否认党风的负面性有待进一步改变。
结构变化期
——无可否认社会经济成分发生了深刻变化;
——无可否认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无可否认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无可否认社会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无可否认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无可否认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无可否认社会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产生变化的个体因素
一般个性特征
——外向性:你是否是个有开拓性、果断的人。
——和悦性:你是否是个有亲切性、善良的人。
——公正性:你是否是个有组织性、谨慎的人。
——情绪性:你是否是个有稳定性、冷静的人。
——创造性:你是否是个有开放性、聪明的人。
——和悦性:你是否是个有亲切性、善良的人。
——公正性:你是否是个有组织性、谨慎的人。
——情绪性:你是否是个有稳定性、冷静的人。
——创造性:你是否是个有开放性、聪明的人。
优秀个性特征
——品德:人们为人处世方式的个体差异性 。
——才华:人们才智才情方式的个体差异性 。
——学养:人们学以致用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
——见识:人们识时达务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
——才华:人们才智才情方式的个体差异性 。
——学养:人们学以致用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
——见识:人们识时达务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
杰出个性特征
——延时满足:对待远期结果的个体差异性。
——遇到阻挠:对待即时结果的个体差异性。
——选择困惑:对待冲突结果的个体差异性。
——遇到阻挠:对待即时结果的个体差异性。
——选择困惑:对待冲突结果的个体差异性。
三、如何应对生活变化
(一)经典理论
原则是个宝
——第一:要学会用多种组合来取代非此即彼 。
——第二:要学会用承担责任来取代他人照顾。
——第三:要学会用他人感受来取代自我感觉。
——第四:要学会用客观判断来取代主观臆测。
——第二:要学会用承担责任来取代他人照顾。
——第三:要学会用他人感受来取代自我感觉。
——第四:要学会用客观判断来取代主观臆测。
标准少不了
——第一:懂得如何长期传递自己积极情感。
——第二:懂得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第三:懂得留出时间完全冷静独处反省。
——第四:懂得通过发展技能获得心理体验。
——第五:懂得接受新观念和新做法的好处。
——第六:懂得如何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七:懂得如何在活动中得体展现自我。
——第八:懂得如何提高独立性减少依赖性。
——第二:懂得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第三:懂得留出时间完全冷静独处反省。
——第四:懂得通过发展技能获得心理体验。
——第五:懂得接受新观念和新做法的好处。
——第六:懂得如何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七:懂得如何在活动中得体展现自我。
——第八:懂得如何提高独立性减少依赖性。
(二)经典案例
刘翔:永远都跑不瘸的大男孩
刘翔:永远都跑不瘸的大男孩
人生轨迹
由低谷向高原
——1983年7月13日,刘翔出生于上海降生,小名大宝。
——1993年,四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刘翔被顾宝刚老师选入上海市普陀区少体校,主练跳高、辅练100米短跑等,开始了职业运动生涯。
——1996年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13—14岁)冠军。这是刘翔记忆中获得的第一个跨栏冠军。
——2001年5月28日,刘翔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10米栏冠军。2001年刘翔获得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
——1993年,四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刘翔被顾宝刚老师选入上海市普陀区少体校,主练跳高、辅练100米短跑等,开始了职业运动生涯。
——1996年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13—14岁)冠军。这是刘翔记忆中获得的第一个跨栏冠军。
——2001年5月28日,刘翔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10米栏冠军。2001年刘翔获得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
从高原到高峰
——2004年5月8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国际田联大奖赛上,刘翔以13秒06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创造了当时个人最佳战绩,战胜了美国跨栏王阿兰·约翰逊的13秒12。
——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12秒91,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2006年7月12日,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回国时穿上了耐克公司赶制的带有1288标志的衣服。
——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12秒91,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2006年7月12日,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回国时穿上了耐克公司赶制的带有1288标志的衣服。
从高峰向低谷
——2008年3月31日上午,刘翔从胡锦涛主席手中接过火炬,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火炬接力手,为奥运火炬接力拉开了序幕。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18日上午11点举行的男子110米栏预赛第一轮第6组比赛中,刘翔在首轮就退出了比赛,本人和官方解释为由于右脚跟腱伤。
——2008年10月29日,刘翔在师傅孙海平等人的陪同下,踏上前往美国的班机,开始求医问诊之旅。
——2009年3月7日,刘翔正式结束为期三个多月的美国疗伤,提前踏上回国的航班。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18日上午11点举行的男子110米栏预赛第一轮第6组比赛中,刘翔在首轮就退出了比赛,本人和官方解释为由于右脚跟腱伤。
——2008年10月29日,刘翔在师傅孙海平等人的陪同下,踏上前往美国的班机,开始求医问诊之旅。
——2009年3月7日,刘翔正式结束为期三个多月的美国疗伤,提前踏上回国的航班。
从低谷再向高峰
——2009年9月20日,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上,刘翔跑出和冠军特拉梅尔同样的13秒15的成绩屈居亚军。
——2009年10月25日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3秒34获得冠军。成为全运会史上第一位男子110米栏项目上的三连冠。
——2010年11月24日广州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3秒09获得冠军。成为亚运会史上第一位男子110米栏项目上的三连冠。
——2009年10月25日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3秒34获得冠军。成为全运会史上第一位男子110米栏项目上的三连冠。
——2010年11月24日广州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3秒09获得冠军。成为亚运会史上第一位男子110米栏项目上的三连冠。
人生感悟
——离场时,他自己也想过,是跟别人打个招呼退场,还是鞠个躬退场,后来还是觉得黯然退场比较好。
——可能是大家对我期望太高了,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我上,觉得我退赛,丢了国家的脸,丢他们的脸……他们的想法比较过激、激进。我能说什么呢,但,我能理解他们。
——当初很难受,但现在年纪大了,已经学会去理智看待了。运动员,没有一个不想去赢比赛的。火上浇油,落进下石,看笑话的人很多……这就是人生,不能奢望每个人都说你好,其实在受伤前,也有部分人这样做。
——可能是大家对我期望太高了,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我上,觉得我退赛,丢了国家的脸,丢他们的脸……他们的想法比较过激、激进。我能说什么呢,但,我能理解他们。
——当初很难受,但现在年纪大了,已经学会去理智看待了。运动员,没有一个不想去赢比赛的。火上浇油,落进下石,看笑话的人很多……这就是人生,不能奢望每个人都说你好,其实在受伤前,也有部分人这样做。
——退赛之后,跟之前状况就完全不一样,很多赞助商就拜拜了,很多人说的话也不一样了。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的确是发现,现实是这么残酷,不像以前那么好了,很残酷,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生!不要把每个人想得那么好,当然通过这件事情,我也看到了身边的很多好人。
——我也是慢慢来,在身体上通过调整、恢复、训练;在心理方面,经过了这么多事,也有一个自我判断、自我认识,在荣耀和挫折中,学会正面、反面等辩证地看问题。关键嘛,年龄在长,人还是要进步的。
——我也是慢慢来,在身体上通过调整、恢复、训练;在心理方面,经过了这么多事,也有一个自我判断、自我认识,在荣耀和挫折中,学会正面、反面等辩证地看问题。关键嘛,年龄在长,人还是要进步的。
——08年这个事情,回头来看,也是一个好事情。如果夺冠,肯定就不会有现在这种经历、感想,以后如果碰到这种困难,可能会跌得更痛。所以说,我觉得现在也挺好,很开心。我总归要走向社会的,总归要退役的,以后会碰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困难。
——每个运动员都会碰到这些困难,关键看你怎么面对。我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运动员了,会遇到一些不和谐的情况。管他呢,随他去吧。有一句话是不是叫羡慕嫉妒恨吗?我想这就是。(这句话是刘翔在广州亚运会赛后接受记者采访说的)
——每个运动员都会碰到这些困难,关键看你怎么面对。我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运动员了,会遇到一些不和谐的情况。管他呢,随他去吧。有一句话是不是叫羡慕嫉妒恨吗?我想这就是。(这句话是刘翔在广州亚运会赛后接受记者采访说的)
人生风格
——人格:亦圆亦方,亦谐亦庄;
——方略:亦狂亦谦,亦真亦假。
——方略:亦狂亦谦,亦真亦假。
下部:关于职业生活变化
序言
马克思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
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献身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但将永恒地发挥作用并长存于世,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
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献身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但将永恒地发挥作用并长存于世,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我的人生感悟
人的一生要充当许多角色,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从业了。
职业生活是我们所有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了社会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
职业性发展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
只有在职业生活中,我们
职业生活是我们所有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了社会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
职业性发展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
只有在职业生活中,我们
- 才能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感,
- 才能过上真正意义上的体面和受人尊敬的生活,
- 才能分清道德和法制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
- 才能体验到勇敢、勤奋、正直对人生的意义。
一、什么是职业生活变化
(一)关于职业
——收入:从业是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手段;
——舞台:从业是一个赖以施展才华的舞台;
——地位:从业是一个赖以确立等级的途径。
——舞台:从业是一个赖以施展才华的舞台;
——地位:从业是一个赖以确立等级的途径。
(二)关于职业变化
基于收入的变化
——第一:要懂得高收入与高兴趣不是一回事。
——第二:要懂得高收入与高体验不是一回事。
——第三:要懂得高收入与高闲暇不是一回事。
——第二:要懂得高收入与高体验不是一回事。
——第三:要懂得高收入与高闲暇不是一回事。
基于舞台的变化
——第一:要懂得大舞台与大事业不是一回事。
——第二:要懂得大舞台与大成就不是一回事。
——第三:要懂得大舞台与大发展不是一回事。
——第二:要懂得大舞台与大成就不是一回事。
——第三:要懂得大舞台与大发展不是一回事。
基于地位的变化
——第一:要懂得高地位与高抱负不是一回事。
——第二:要懂得高地位与高交往不是一回事。
——第三:要懂得高地位与高感受不是一回事。
——第二:要懂得高地位与高交往不是一回事。
——第三:要懂得高地位与高感受不是一回事。
(三)关于职业化
基于工作状态的视角
——标准化:懂得统一要求和最佳秩序的重要性。
——规范化:懂得减少失误和掌控细节的重要性。
——制度化:懂得共同价值和共同行为的重要性。
——规范化:懂得减少失误和掌控细节的重要性。
——制度化:懂得共同价值和共同行为的重要性。
基于工作质量的视角
——素养:懂得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的重要性。
——规范:懂得统一标准和承诺底线的重要性。
——技能:懂得用进废退和熟能生巧的重要性。
——规范:懂得统一标准和承诺底线的重要性。
——技能:懂得用进废退和熟能生巧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变化
(一)产生变化的背景因素
职业状况的变化性
——梯度:要充分认识到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大小:要充分认识到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
——走向: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格局发生了变化。
——兴衰: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种类发生了变化。
——大小:要充分认识到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
——走向: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格局发生了变化。
——兴衰: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种类发生了变化。
组织要求的变化性
——敬业:组织对成员在价值取向上有所要求。
——精业:组织对成员在行为习惯上有所要求。
——勤业:组织对成员在工作作风上有所要求。
——乐业:组织对成员在趣味追求上有所要求。
——精业:组织对成员在行为习惯上有所要求。
——勤业:组织对成员在工作作风上有所要求。
——乐业:组织对成员在趣味追求上有所要求。
组织类型的变化性
——国企:此类组织虽然发展平稳但机会较少。
——民企:此类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流动性大。
——外企:此类组织虽然机会较多但登顶较难。
——个体:此类组织虽然机会较多但发展较难。
——民企:此类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流动性大。
——外企:此类组织虽然机会较多但登顶较难。
——个体:此类组织虽然机会较多但发展较难。
(二)产生变化的个体因素
职业追求的差异性
——低层次:要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中层次:要让自己过上充满挑战的生活;
——高层次:要让自己过上受人尊敬的生活。
——中层次:要让自己过上充满挑战的生活;
——高层次:要让自己过上受人尊敬的生活。
职业素养的差异性
——应知:要做一个比他人懂得更多的人;
——应会:要做一个比他人能力更强的人;
——应是:要做一个比他人形象更好的人。
——应会:要做一个比他人能力更强的人;
——应是:要做一个比他人形象更好的人。
职业选择的差异性
——机会:要懂得处理好订单与产品的关系;
——遵从:要懂得处理好顾客与领导的关系;
——收入:要懂得处理好佣金与工资的关系;
——时间:要懂得处理好闲暇与忙碌的关系;
——对手:要懂得处理好外部与内部的关系。
——遵从:要懂得处理好顾客与领导的关系;
——收入:要懂得处理好佣金与工资的关系;
——时间:要懂得处理好闲暇与忙碌的关系;
——对手:要懂得处理好外部与内部的关系。
三、如何应对职业生活变化
(一)经典思路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第一:要习惯于冲破旧观念,摆脱旧习惯。
——第二:要习惯于克服盲目性,增强主动性。
——第三:要习惯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二:要习惯于克服盲目性,增强主动性。
——第三:要习惯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主动适应,融入环境
——第一:懂得适应规则,入乡随俗的重要性。
——第二:懂得认同习惯,建立人脉的重要性。
——第三:懂得尽职尽责,无私无欲的重要性。
——第二:懂得认同习惯,建立人脉的重要性。
——第三:懂得尽职尽责,无私无欲的重要性。
立志高远,活在当下
——第一:先知后行是事业发展的行动图。
——第二:即知即行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第三:先行后知是事业发展的批判稿。
——第二:即知即行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第三:先行后知是事业发展的批判稿。
(二)经典案例
邓小平:永远都打不到的小个子
邓小平:永远都打不到的小个子
人生轨迹
一落一起
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
二落二起
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三落三起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和做法。“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人生感悟
邓小平
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有资格获得金牌。
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据说,毛主席经常抱怨你不太听他的话,不喜欢你,这是否是真的?
邓小平:毛主席说我不听他的话是有过的。但也不是只指我一个人,对其他领导人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也反映毛主席后期有些不健康的思想,就是说,有家长制这些封建主义性质的东西。他不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毛主席批评的事不能说都是不对的。但有不少正确的意见,不仅是我的,其他同志的在内,他不大听得进了。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了,集体领导被破坏了。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毛主席说我不听他的话是有过的。但也不是只指我一个人,对其他领导人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也反映毛主席后期有些不健康的思想,就是说,有家长制这些封建主义性质的东西。他不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毛主席批评的事不能说都是不对的。但有不少正确的意见,不仅是我的,其他同志的在内,他不大听得进了。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了,集体领导被破坏了。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奥琳埃娜·法拉奇:你对自己怎么评价?
邓小平: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没有。不能把过去的错误都算成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所以我们对毛主席的评价要非常客观,第一他是有功的,第二才是过。毛主席的许多好的思想,我们要继承下来,他的错误也要讲清楚。
邓小平: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没有。不能把过去的错误都算成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所以我们对毛主席的评价要非常客观,第一他是有功的,第二才是过。毛主席的许多好的思想,我们要继承下来,他的错误也要讲清楚。
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邓主任刚才谈到“文化大革命”,在那时候您和您的家人遭遇如何?
邓小平: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 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邓小平: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 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您说过,您要活到一百岁,然后可以去见马克思,到那时候,马克思旁边可能还坐着毛泽东,他们可能对您说些什么?
邓小平: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这就是我们今天做的事。
邓小平: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这就是我们今天做的事。
人生风格
——人格: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方略:韬光养晦,从不伸头。
——方略:韬光养晦,从不伸头。
——要忍,不要着急;刘、邓可以分开;有事可以给我写信。(1967年)
——他(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1972年)
——毛泽东
——他(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1972年)
——毛泽东
小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下篇:感悟生活,感恩生活
影响我人生的五个里程碑事件
影响我人生的五个里程碑事件
天下理无常是,是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日所弃,后或用之。 ——列子
上 部:劫难,负面性变化
序言
毛泽东主席
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
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
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
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
我的人生感悟
对于我们这些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遇到“劫难”是正常的,没有则不正常。
“劫难”,在佛教中指那些注定要发生的灾难。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说法。
我不是宿命论者,因为宿命论者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命里注定的。
我的信念是,我一定要也一定会躲过这一劫。
天下亏满则盈,盈满则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所以必须躲过这一劫。
首先,我相信人的一生中的确有一些“劫”,你是躲不掉的;
其次,人对这些“劫”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人只要躲过这些“劫”后还是会有光明的前景的。
“劫难”,在佛教中指那些注定要发生的灾难。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说法。
我不是宿命论者,因为宿命论者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命里注定的。
我的信念是,我一定要也一定会躲过这一劫。
天下亏满则盈,盈满则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所以必须躲过这一劫。
首先,我相信人的一生中的确有一些“劫”,你是躲不掉的;
其次,人对这些“劫”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人只要躲过这些“劫”后还是会有光明的前景的。
一、关于生活故事
下放:人生中的一次负面性变化
——书记训斥:屁股在上面,脑袋在下面。
——老父敲打:家可以暂栖,家不能常住。
——地主劝导: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父敲打:家可以暂栖,家不能常住。
——地主劝导: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进京:人生中的一次负面性变化
——小人告状:通过耽误过程让你没有结果。
——组织审查:通过延长过程让你难有结果。
——和尚点化:通过指明过程让你期盼结果。
——组织审查:通过延长过程让你难有结果。
——和尚点化:通过指明过程让你期盼结果。
感悟:对人生中劫难的一般认识
——宏观:劫难源于自己对社会走势认识不清。
——中观:劫难源于自己对周边人员认识不清。
——微观:劫难源于自己对内在本领认识不清。
——中观:劫难源于自己对周边人员认识不清。
——微观:劫难源于自己对内在本领认识不清。
二、关于生活启示
我的人生感悟
人生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的经历,但是相同的经历不同人的财富量却不同,这取决于两个要素,
一是你在这段经历中的投入量,
二是你对这段经历真谛的认识程度。
一是你在这段经历中的投入量,
二是你对这段经历真谛的认识程度。
从我参加工作以来,由于自己早年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都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一直比别人投入更多一些,思考也更多一些。
此外,我常年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这里都是一批“人精”,与他们打交道既是快乐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
特别是这些人让我不断处于变化中,久而久之,许多事情就看明白了,也就会应对了。
此外,我常年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这里都是一批“人精”,与他们打交道既是快乐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
特别是这些人让我不断处于变化中,久而久之,许多事情就看明白了,也就会应对了。
(一)高人指点、高人开悟
我的人生感悟
高人是在我们人生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对我们的人生发展起着重要意义的人物。
能够遇到不易,能够识别也不易,能够保持与高人的长久的关系更不易。
这样的人有“两高”:思想行为高尚、言语行动高明。
高人无处不在,高人往往难识。
为了让高人成为我们发展的动力,我们就要放下身段,认识高人、遵从高人,但不要盲从高人,更不要依赖高人。
高人的作用只是指点我们的人生,不能代替我们的人生。
要真正让高人的指点对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还在于我们将高人指点的东西落在实处。
机理
——第一:要懂得点石成金,茅塞顿开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指点迷津,幡然猛醒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坦诚相告,良药苦口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指点迷津,幡然猛醒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坦诚相告,良药苦口的道理。
作用
——眼界:高人要我们初入行当要看远一点。
——思路:高人要我们站稳脚跟要想宽一点。
——胸襟:高人要我们自始至终要大气一点。
——思路:高人要我们站稳脚跟要想宽一点。
——胸襟:高人要我们自始至终要大气一点。
(二)贵人提携、贵人相助
我的人生感悟
堂前听喜鹊,出门遇贵人。
贵人也是在我们人生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对我们的人生发展起着重要意义的人物。
所不同的是高人的作用在于指点,贵人的作用在于提携。
高人往往能够改变我们未来的状态,而贵人能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
贵人地位高,但愿意帮助人。
地位高不愿意帮我们不是贵人,愿意帮我们但没有地位也难以成为贵人。
因此,贵人越可敬,贵人越可爱。
贵人是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是我们发展的宝贵资源。
贵人多旺事,贵人多忘事。
贵人是给我们带来幸运的人,能否遇到贵人,那得看我们的表现和运气了。
机理
——第一:要懂得贵人是可遇不可求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贵人是可有不可说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贵人是可用不可弃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贵人是可有不可说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贵人是可用不可弃的道理。
作用
——低谷:要感谢那些把我们扶上马的人们。
——高原:要感谢那些把我们送一程的人们。
——高峰:要感谢那些把我们提个醒的人们。
——高原:要感谢那些把我们送一程的人们。
——高峰:要感谢那些把我们提个醒的人们。
(三)朋友帮助
我的人生感悟
朋友是与我们交情深厚的人,朋友也是与我们交流切磋的人,朋友更是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
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不要认为朋友都是好东西,一位哲人说得好:真正的朋友有三种:爱你的朋友,忘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
爱我们的朋友,在关键时,会帮衬我们;
忘我们的朋友,在关键时,会躲着我们;
恨我们的朋友,在关键时,会陷害我们。
所以,交友不易,交友当慎。
爱我们的朋友,在关键时,会帮衬我们;
忘我们的朋友,在关键时,会躲着我们;
恨我们的朋友,在关键时,会陷害我们。
所以,交友不易,交友当慎。
蒋介石有句名言:共产党要我的命,桂系既要我的命,又要我的钱和兵。
这是告诉人们一个常识:对手只能要我们命,朋友则既要我们的命,也要我们的钱和人。
这是告诉人们一个常识:对手只能要我们命,朋友则既要我们的命,也要我们的钱和人。
机理
——第一:要懂得无友不兴,无友不旺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交友不慎,交友过滥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要交益友,不交损友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交友不慎,交友过滥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要交益友,不交损友的道理。
作用
——初期:寻找可以交流信息又交流感情的人。
——中期:寻找那些心底善良又富有主见的人。
——长期:寻找与我既有利益又还有友谊的人。
——中期:寻找那些心底善良又富有主见的人。
——长期:寻找与我既有利益又还有友谊的人。
(四)家人呵护、内人支柱
机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家人是所有人际关系里最特殊的一种,是基于血缘,但高于血缘的一种关系。
家人平日里是最不需要设防的人,但反目时往往则是最可怕的。
常想家的人是善良的人,常回家的人是勤快的人。
不想家的人,心硬如铁,但铁会生锈;
不回家的人,行硬如石,但石会崩裂。
家庭还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古人云,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
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家庭教育既讲对错,也讲善恶,更讲利害。
讲对错,会成为一个能人;
讲善恶,会成为一个好人;
讲利害,会成为一个明白人。
——我的人生感悟
家人是所有人际关系里最特殊的一种,是基于血缘,但高于血缘的一种关系。
家人平日里是最不需要设防的人,但反目时往往则是最可怕的。
常想家的人是善良的人,常回家的人是勤快的人。
不想家的人,心硬如铁,但铁会生锈;
不回家的人,行硬如石,但石会崩裂。
家庭还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古人云,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
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家庭教育既讲对错,也讲善恶,更讲利害。
讲对错,会成为一个能人;
讲善恶,会成为一个好人;
讲利害,会成为一个明白人。
——我的人生感悟
机理
——第一:要懂得有话无害,无话有害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动嘴无害,动手有害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别了无害,离了有害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动嘴无害,动手有害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别了无害,离了有害的道理。
作用
——分析:倒霉时,家人往往让我们头脑清醒。
——鼓励:倒霉时,家人往往让我们增强信心。
——相伴:倒霉时,家人往往让我们共度时艰。
——鼓励:倒霉时,家人往往让我们增强信心。
——相伴:倒霉时,家人往往让我们共度时艰。
(五)小人监督
我的人生感悟
小人是我们生活中的孽障,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的人。“小人”在中国文化中是作为“君子”的反义词而使用的。唐太宗说过:“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君子与小人在状态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心口皆是是君子,心口皆非即小人。特别有趣的是,知识分子圈里的小人与非知识分子圈里的小人不一样;官场圈里的小人与非官场圈里的小人不一样。
机理
——第一:要懂得小人得志,君子道消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小人得势,乌烟瘴气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小人得意,好人倒霉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小人得势,乌烟瘴气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小人得意,好人倒霉的道理。
作用
——一害:那些善恶不分的人让我们体验了人生。
——二害:那些表里不一的人让我们体验了人生。
——三害:那些心口不实的人让我们体验了人生。
——二害:那些表里不一的人让我们体验了人生。
——三害:那些心口不实的人让我们体验了人生。
(六)自我反省
我的人生感悟
虽然我们在倒霉的时候,需要也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帮助,但是内因与外因相比,总是最关键和最根本的。
我以为,最好的帮手还是自省:我何至于如此?
因此,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是:天助自助者。
如果我们始终能以“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来要求自己;
如果我们始终能以“满招损,谦受益”来告诫自己;
我们就能走的更顺一些,走的更远一些。即便吃了亏,也知道亏在何处。
为此,多年的打磨使我认识到这样四句话的真谛:内在优于外在,长远优于即时,习得优于天赋,内省优于灌输。
机理
——第一:要懂得回眸既往,过在当下的好处。
——第二:要懂得总结经验,接受教训的好处。
——第三:要懂得接受自己,容纳他人的好处。
——第二:要懂得总结经验,接受教训的好处。
——第三:要懂得接受自己,容纳他人的好处。
作用
——想一下:要懂得闲人才能出思想的道理。
——学一点:要懂得无事就去翻下书的道理。
——慢一拍:要懂得天下事从来不急的道理。
——学一点:要懂得无事就去翻下书的道理。
——慢一拍:要懂得天下事从来不急的道理。
结 论
——第一:高人愿意指点在于我们孺子可教。
——第二:贵人愿意提携在于我们前途远大。
——第三:家人愿意呵护在于我们相濡以沫。
——第四:朋友愿意帮助在于我们还可托付。
——第五:小人愿意监督在于我们也算对手。
——第六:自己愿意反思在于我们总是明白。
——第二:贵人愿意提携在于我们前途远大。
——第三:家人愿意呵护在于我们相濡以沫。
——第四:朋友愿意帮助在于我们还可托付。
——第五:小人愿意监督在于我们也算对手。
——第六:自己愿意反思在于我们总是明白。
经典案例
毛主席:早年的挫折造就了辉煌人生
毛主席:早年的挫折造就了辉煌人生
毛泽东
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
与人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
与地斗,其乐无穷;
与人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
(一)人生轨迹
8314(1921——1935)
——1921年7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10月,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1月,遭到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错误指责,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1928年6月,出席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原定他担任的前委书记职务被改选他人担任。
——1932年10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会后,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7年10月,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1月,遭到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错误指责,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1928年6月,出席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原定他担任的前委书记职务被改选他人担任。
——1932年10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会后,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8341(1935——1976)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4~6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9月9日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4~6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9月9日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二)人生感悟
——没有“8314”就没有“8341”,在这14年里,毛主席知道了政治主张对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性。
——没有“8314”就没有“8341”,在这14年里,毛主席知道了政治地位对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性。
——没有“8314”就没有“8341”,在这14年里,毛主席知道了政治谋略对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性。
——没有“8314”就没有“8341”,在这14年里,毛主席知道了政治对手对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性。
——没有“8314”就没有“8341”,在这14年里,毛主席知道了政治盟友对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性。
——没有“8314”就没有“8341”,在这14年里,毛主席知道了政治地位对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性。
——没有“8314”就没有“8341”,在这14年里,毛主席知道了政治谋略对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性。
——没有“8314”就没有“8341”,在这14年里,毛主席知道了政治对手对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性。
——没有“8314”就没有“8341”,在这14年里,毛主席知道了政治盟友对一个政治家的重要性。
人生七十岁古来稀,我八十岁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唧唧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都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毛泽东
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公理。——斯大林
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公理。——斯大林
(三)人生风格
——人格: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方略:不破不立,破字当头。
——方略:不破不立,破字当头。
下 部:运气,正面性变化
序言
我的人生感悟
人不会总倒霉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该有的跑不掉,没有的要不到。
只是有两点要认识到,第一,碰到的未必能够得到;第二,得到的一般也不是碰到的。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提高本领。
人和动物是不同的,生而就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的人是小概率事件。
人们必须倚赖他的学习能力重新构建一个既适合自己,又令他人满意的适应模式,并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于新的情景的需要。
因此,我历来认为人的反应模式和适应能力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该有的跑不掉,没有的要不到。
只是有两点要认识到,第一,碰到的未必能够得到;第二,得到的一般也不是碰到的。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提高本领。
人和动物是不同的,生而就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的人是小概率事件。
人们必须倚赖他的学习能力重新构建一个既适合自己,又令他人满意的适应模式,并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于新的情景的需要。
因此,我历来认为人的反应模式和适应能力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一、关于生活故事
考研:人生中的一次正面性变化
——都乐岩边:春华秋实好,天助自助者。
——喻家山上:沙锅子捣蒜,一锤子买卖。
——峨眉佛光:彩虹随人动,影在彩虹中。
——喻家山上:沙锅子捣蒜,一锤子买卖。
——峨眉佛光:彩虹随人动,影在彩虹中。
教授:人生中的一次正面性变化
——人才培养:懂得就是再忙也要上点讲台。
——科学研究:懂得就是再忙也要写点文章。
——社会服务:懂得就是再忙也要搞点项目。
——辅佐领导:懂得就是再忙也要抬点轿子。
——科学研究:懂得就是再忙也要写点文章。
——社会服务:懂得就是再忙也要搞点项目。
——辅佐领导:懂得就是再忙也要抬点轿子。
辞官:人生中的一次正面性变化
——解决:懂得有余忘缩手,无路想回头的道理。
——解脱:懂得无事好睡睡,无官一身轻的道理。
——解放:要懂位高自由少,事多安全差的道理。
——解脱:懂得无事好睡睡,无官一身轻的道理。
——解放:要懂位高自由少,事多安全差的道理。
感悟:对人生中运气的一般认识
——外向:运气源于愿意与人深入交往的性格。
——轻松:运气源于相信生活原本简单的性格。
——开放:运气源于乐于尝试新生事物的性格。
——轻松:运气源于相信生活原本简单的性格。
——开放:运气源于乐于尝试新生事物的性格。
二、关于生活启示
(一)梦想是个好东西
我的人生感悟
有人问我,此生走到目前这个状态,最重要和最初始的原因是什么?
我回答道:我好做梦,无论是夜晚做梦,还是白日做梦;无论是梦想成真,还是南柯一梦。
我梦想中的东西,得到了我感到庆幸,得不到,至少是一种憧憬。
其实,没有什么人都能够梦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的。
但是,正是梦想,让我们把那些不清晰的未来变的清晰;
把那些看不到的未来成就变的看得到。
一个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一个干瘪的人生;
就是达不到梦中的情景,至少我们做过梦!
我要告诉人们的是,连梦都不敢做,连梦都不曾有的人,就没有灵气,就没有乐趣。
我回答道:我好做梦,无论是夜晚做梦,还是白日做梦;无论是梦想成真,还是南柯一梦。
我梦想中的东西,得到了我感到庆幸,得不到,至少是一种憧憬。
其实,没有什么人都能够梦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的。
但是,正是梦想,让我们把那些不清晰的未来变的清晰;
把那些看不到的未来成就变的看得到。
一个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一个干瘪的人生;
就是达不到梦中的情景,至少我们做过梦!
我要告诉人们的是,连梦都不敢做,连梦都不曾有的人,就没有灵气,就没有乐趣。
机理
——第一:常常梦到我们本就是有为之人。
——第二:常常梦到我们从不是平庸之辈。
——第三:常常梦到我们更不是昏聩之徒。
——第二:常常梦到我们从不是平庸之辈。
——第三:常常梦到我们更不是昏聩之徒。
作用
——愿景:要懂得梦想是一个目标的道理。
——图腾:要懂得梦想是一副画卷的道理。
——支撑:要懂得梦想是一种动力的道理。
——图腾:要懂得梦想是一副画卷的道理。
——支撑:要懂得梦想是一种动力的道理。
(二)品牌是个好东西
我的人生感悟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品牌是一个人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公众形象。
品牌是打造出来的,是一个人多年的积淀。有无品牌对组织和个人都十分重要,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品牌的核心在于人们对其的认知程度,能够做到口口相传的牌子才叫品牌。
品牌不仅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不仅是正向发展的,也有负向发展的。
创造品牌不易,失去品牌不难。质量永远是品牌的基础,是品牌的生命线。
所以,我有一个理念,永远不要把工作当成任务,而是要学会把工作当成作品。
我的“红色牧师”的品牌就是这样来的。
品牌是打造出来的,是一个人多年的积淀。有无品牌对组织和个人都十分重要,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品牌的核心在于人们对其的认知程度,能够做到口口相传的牌子才叫品牌。
品牌不仅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不仅是正向发展的,也有负向发展的。
创造品牌不易,失去品牌不难。质量永远是品牌的基础,是品牌的生命线。
所以,我有一个理念,永远不要把工作当成任务,而是要学会把工作当成作品。
我的“红色牧师”的品牌就是这样来的。
机理
——低成本:懂得量入为出,最小扰动的道理。
——差异化:懂得独树一帜,防止替代的道理。
——专一化:懂得用进废退,优化补偿的道理。
——差异化:懂得独树一帜,防止替代的道理。
——专一化:懂得用进废退,优化补偿的道理。
作用
——知名度:能提高自己影响力的东西是好东西。
——美誉度:能增加社会价值性的东西是好东西。
——信任度:能获得大众认同感的东西是好东西。
——曝光度:能提高媒体注意力的东西是好东西。
——美誉度:能增加社会价值性的东西是好东西。
——信任度:能获得大众认同感的东西是好东西。
——曝光度:能提高媒体注意力的东西是好东西。
(三)发展是个好东西
我的人生感悟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当前,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强调“三个发展”,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协调发展。这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量与质的统一,且不可偏废。
机理
——外化:发展是一个人身份不断变化的过程。
——内化:发展是一个人悟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外化:发展是一个人形象不断确立的过程。
——内化:发展是一个人素质不断改善的过程。
——内化:发展是一个人悟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外化:发展是一个人形象不断确立的过程。
——内化:发展是一个人素质不断改善的过程。
作用
——第一:要懂得早年追求快速发展的好处。
——第二:要懂得中年追求健康发展的好处。
——第三:要懂得晚年追求缓速发展的好处。
——第二:要懂得中年追求健康发展的好处。
——第三:要懂得晚年追求缓速发展的好处。
(四)学习是个好东西
我的人生感悟
学习是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但二者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要求是不一样的。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动物主要靠本能生存的,人主要靠学习生存的。
我的人生信条和经验告诉我:
学习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学习是一种精神追求,学习也是立业的基础。
爱好学习和习惯学习是一个人最好的内在品质,也是一个人抵御外界环境的外在力量。
学习是终生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但二者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要求是不一样的。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动物主要靠本能生存的,人主要靠学习生存的。
我的人生信条和经验告诉我:
学习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学习是一种精神追求,学习也是立业的基础。
爱好学习和习惯学习是一个人最好的内在品质,也是一个人抵御外界环境的外在力量。
学习是终生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机理
——第一:通过读书让我们学到了书本知识。
——第二:通过实践让我们学到了处世经验。
——第三:通过感悟让我们学到了人生信念。
——第二:通过实践让我们学到了处世经验。
——第三:通过感悟让我们学到了人生信念。
作用
——一条腿:懂得在学习中获取问题的好处。
——二条腿:懂得在学习中获取理论的好处。
——三条腿:懂得在学习中获取资料的好处。
——四条腿:懂得在学习中获取方法的好处。
——二条腿:懂得在学习中获取理论的好处。
——三条腿:懂得在学习中获取资料的好处。
——四条腿:懂得在学习中获取方法的好处。
(五)实干是个好东西
机理
——一只眼:在实干中让组织发现自己的前途。
——二只眼:在实干中让他人发现自己的才华。
——三只眼:在实干中让自己发现自己的机遇。
——二只眼:在实干中让他人发现自己的才华。
——三只眼:在实干中让自己发现自己的机遇。
作用
——第一:在人生的早期要懂得当模范的好处。
——第二:在人生的中期要懂得当旗帜的好处。
——第三:在人生的晚期要懂得当看客的好处。
——第二:在人生的中期要懂得当旗帜的好处。
——第三:在人生的晚期要懂得当看客的好处。
(六)坚持是个好东西
我的人生感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希望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也是我最喜欢毛主席的教导之一。
坚即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恒一。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
坚持常常是成功的代名词。坚持不是固执,坚持不是僵化。
要懂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道理。
坚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坚持是要看结果的。
不要认为坚持下来的结果都是成功的,人生中结果未必比过程更重要。
坚持是要有耐心的,坚持是要下苦功夫的。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希望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也是我最喜欢毛主席的教导之一。
坚即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恒一。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
坚持常常是成功的代名词。坚持不是固执,坚持不是僵化。
要懂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道理。
坚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坚持是要看结果的。
不要认为坚持下来的结果都是成功的,人生中结果未必比过程更重要。
坚持是要有耐心的,坚持是要下苦功夫的。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机理
——第一:要懂得立志不坚,终不济事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不要灰心,不要绝望的道理。
——第二:要懂得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道理。
——第三:要懂得不要灰心,不要绝望的道理。
作用
——会跳:往往经济地位和生活状态能获得。
——会熬:往往政治地位和社会状态能获得。
——会跳:往往个人感受和初始评价能获得。
——会熬:往往领导感受和组织评价能获得。
——会熬:往往政治地位和社会状态能获得。
——会跳:往往个人感受和初始评价能获得。
——会熬:往往领导感受和组织评价能获得。
结 论
——第一:有梦想,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希望。
——第二:有实力,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本领。
——第三:有发展,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前途。
——第四:懂学习,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方法。
——第五:懂实干,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作风。
——第六:懂坚持,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动力。
——第二:有实力,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本领。
——第三:有发展,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前途。
——第四:懂学习,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方法。
——第五:懂实干,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作风。
——第六:懂坚持,说明我们从来没有失去动力。
经典案例
尼克松:一个政坛上拼搏多年的角斗士
尼克松:一个政坛上拼搏多年的角斗士
尼克松与周恩来总理的谈话
我发现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从胜利中学到的还多,我唯一的希望是一生中胜利的次数比失败的次数多一次。
(一)从不服输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
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
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任副总统4年。
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60年尼克松竞选总统,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又在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时落败而暂时离开国家权力中枢。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所有对手,成功当选为美国第46届总统。
1973年1月连任第47届总统。
1974年8月8日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为了躲避国会对其滥用职权进行制裁和定罪而辞职的总统。
下台后,经过短暂的休息,他又通过写书和出访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继续发挥作用,直到自然生命的结束。
他的葬礼成为世界各国领袖聚首的场所,他赢得了人们重新的尊重。
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
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任副总统4年。
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1960年尼克松竞选总统,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又在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时落败而暂时离开国家权力中枢。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所有对手,成功当选为美国第46届总统。
1973年1月连任第47届总统。
1974年8月8日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为了躲避国会对其滥用职权进行制裁和定罪而辞职的总统。
下台后,经过短暂的休息,他又通过写书和出访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继续发挥作用,直到自然生命的结束。
他的葬礼成为世界各国领袖聚首的场所,他赢得了人们重新的尊重。
(二)敢于奋斗
没有奋斗,人变得越来越软弱无力,生命也变得毫无意义。
没能摧毁我的,令我越发强大。没有奋斗的生活一文不值。
人们总是努力让生活变得安逸,更轻松。
但这样一来,我们没有增加任何阅历。事实上倒是减少了阅历。
有了奋斗,有了失败,才会成长。奋斗会创造生活。
没能摧毁我的,令我越发强大。没有奋斗的生活一文不值。
人们总是努力让生活变得安逸,更轻松。
但这样一来,我们没有增加任何阅历。事实上倒是减少了阅历。
有了奋斗,有了失败,才会成长。奋斗会创造生活。
(三)豁达大度
——忘掉过去。分析和理解你失败的原因,但是不要一心想到失去的东西。要想有待做的事。
——不要让批评你的人支配你。要记住只有在他们能驱使你同他们打架而不是去努力实现你的目标时,他们才赢了。
——把你的时间用来实现比你身家性命更大的目标。要避免那种仅仅为了享乐或是只是为留下一笔更大的遗产而努力的诱惑。
——不要让批评你的人支配你。要记住只有在他们能驱使你同他们打架而不是去努力实现你的目标时,他们才赢了。
——把你的时间用来实现比你身家性命更大的目标。要避免那种仅仅为了享乐或是只是为留下一笔更大的遗产而努力的诱惑。
(四)总结教训
——失败决不会是致命的,除非你认输。
——当你经历失败时,你就能正确看待你的缺点,并长生一种免疫系统在将来对付这些弱点。
——在事情顺利时,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在你必须应付逆境时,你才能会利用你先前并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
——当你经历失败时,你就能正确看待你的缺点,并长生一种免疫系统在将来对付这些弱点。
——在事情顺利时,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在你必须应付逆境时,你才能会利用你先前并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
(五)我的楷模
尼克松的历史既不是一篇完全伟大的故事,也不是一连串的罪孽。他是个充满争议的总统,一个举世闻名的资深政治家,一个复杂的美国人,但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具有我们的力量和缺陷,只是也许它们在他身上燃烧得更加猛烈。他在伟大的力量和不可避免的明显弱点之间努力达成和解。我们观察过他,看见他才智出众,光彩夺目,也看见人固有的缺点导致了一些悲剧性的事件。他希望后人记住他是在各国之间谋求和平的使者,但后人也该记住,在半个世纪的人类历史上,他奔跑、跌倒、爬起来、继续奔跑,一股顽强的动力驱使他与国家和解,最终也令自己获得安宁。 ——《冬天里的尼克松》
下篇小结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觉觉生於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慧生於觉觉生於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结束语
解剖自己是痛苦的,解剖自己也是快乐的。痛苦在于回首往事时,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智慧;快乐在于回首往事时,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成长。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自己初步找到了两个好东西:一是认知评价,二是社会支持。
这是一个人在应对变化,减轻压力时最主要的调节变量,我也希望帮助别人找到它们。
一位名医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为: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
作为教师,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帮助他人寻找智慧的人,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感,让人们在生活中有无穷的力量。
我不知道是否做到了这点,但的确是在诚心诚意努力着。
最后,让我们记住查尔斯·达尔文的这句话:“能够得以幸存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慧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我的人生感悟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自己初步找到了两个好东西:一是认知评价,二是社会支持。
这是一个人在应对变化,减轻压力时最主要的调节变量,我也希望帮助别人找到它们。
一位名医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为: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
作为教师,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帮助他人寻找智慧的人,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感,让人们在生活中有无穷的力量。
我不知道是否做到了这点,但的确是在诚心诚意努力着。
最后,让我们记住查尔斯·达尔文的这句话:“能够得以幸存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慧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我的人生感悟
《领导魅力论——向毛主席学做领导者》
下卷:方略魅力
上部 什么是智慧:智慧的四维
管理这个行当,信息永远不对称,时空永远不统一。
一个领导者的声望,不是看他在台上有多么风光,而是看他下台后人们的评价,不是看人们在台面上对他的评价,而是看人们在茶余饭后对他的评价。
这就是所谓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不少杰出校友,其中也不乏高级领导官员,教授“领导学”这门课后,我也开始系统研究领导者。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凡是出色的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明白人!
何为明白人,在政坛上,他们能做到知人晓事。
曾国藩说:“身居高位者,知人晓事也。”知人,意为知人善用;晓事,意指通晓事理。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没必要把每件事都搞清楚,因为出色的领导者不可能事必躬亲,但是有两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将人搞明白;
二是把自己的事搞清楚。
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智慧。每个领导者都应该要立志做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
一个领导者的声望,不是看他在台上有多么风光,而是看他下台后人们的评价,不是看人们在台面上对他的评价,而是看人们在茶余饭后对他的评价。
这就是所谓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不少杰出校友,其中也不乏高级领导官员,教授“领导学”这门课后,我也开始系统研究领导者。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凡是出色的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明白人!
何为明白人,在政坛上,他们能做到知人晓事。
曾国藩说:“身居高位者,知人晓事也。”知人,意为知人善用;晓事,意指通晓事理。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没必要把每件事都搞清楚,因为出色的领导者不可能事必躬亲,但是有两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将人搞明白;
二是把自己的事搞清楚。
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智慧。每个领导者都应该要立志做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
第一章 智慧之源
引子
做领导者的要记住一句话:智力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用处,在某些方面却未必有用。
在现实的工作或者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很聪明,但不见得有智慧,有些人看起来不聪明,却有大智慧。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起访华经历的时候对毛主席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毛泽东几乎从来不一个人独白,这同我认识的所有其他政治领袖相反。他也不像多数政治家那样,要旁人给他准备讲稿,然后记诵而装作即席讲话,或者照本宣科。他轻松自如,似乎随随便便地引导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意。他在开玩笑之中夹带出主要的论点,牵着对话者转来转去,找机会插几句时而富有哲理、时而冷嘲热讽的话。总得效果是,他的主要意思被包藏在许许多多离题很远的语句当中……”
对于领导者来说,谈话是一项基本工作,但是要想谈好、谈出效果、甚至谈出意外收获,那就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这就是智慧的问题了。
聪明和智力相关,而智慧却与能力和阅历相连。
领导者如果只是智力超群,那就意味着你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智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智力是有所局限的。
智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聪明的人往往具有非常好的认识问题的能力,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但凡称得上优秀的领导者身上都有五个明显的共同点:
一是记忆力超群,对事物的回忆和复述的能力很强;
二是注意力集中,对事物的专注和持久能力强于一般人;
三是观察力强,善于辨别和描述;
四是想象丰富,善于对未来进行憧憬和勾画;
五是思维敏捷,对事物反应非常敏锐、联想丰富。
但是智力也有管不起作用的地方。
同样优秀的人中,有些人发展得比较顺利,有些人的经历却比较坎坷,原因何在?
很简单,有些事情是智力影响不到的,比如身份的获得、悟性的大小、素质的高低和表现的好坏等。
我常说,再有本事的人也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身份、悟性、素质、表现往往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只有智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才行。
而智慧是什么呢?
通常,人们认为智慧是一种更高的智力,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又是年龄的函数,随着阅历的增长,随着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人们对做事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处理问题的态度也会更加灵活和务实,从而获得真正的喜悦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智力有高低之分,智慧也有大小之别,智慧的差量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经历的事件和面对的情境等等。
换言之,智慧的来源不同,积累的程度不同,智慧的大小也就会有所差异。
在现实的工作或者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很聪明,但不见得有智慧,有些人看起来不聪明,却有大智慧。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起访华经历的时候对毛主席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毛泽东几乎从来不一个人独白,这同我认识的所有其他政治领袖相反。他也不像多数政治家那样,要旁人给他准备讲稿,然后记诵而装作即席讲话,或者照本宣科。他轻松自如,似乎随随便便地引导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意。他在开玩笑之中夹带出主要的论点,牵着对话者转来转去,找机会插几句时而富有哲理、时而冷嘲热讽的话。总得效果是,他的主要意思被包藏在许许多多离题很远的语句当中……”
对于领导者来说,谈话是一项基本工作,但是要想谈好、谈出效果、甚至谈出意外收获,那就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这就是智慧的问题了。
聪明和智力相关,而智慧却与能力和阅历相连。
领导者如果只是智力超群,那就意味着你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智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智力是有所局限的。
智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聪明的人往往具有非常好的认识问题的能力,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但凡称得上优秀的领导者身上都有五个明显的共同点:
一是记忆力超群,对事物的回忆和复述的能力很强;
二是注意力集中,对事物的专注和持久能力强于一般人;
三是观察力强,善于辨别和描述;
四是想象丰富,善于对未来进行憧憬和勾画;
五是思维敏捷,对事物反应非常敏锐、联想丰富。
但是智力也有管不起作用的地方。
同样优秀的人中,有些人发展得比较顺利,有些人的经历却比较坎坷,原因何在?
很简单,有些事情是智力影响不到的,比如身份的获得、悟性的大小、素质的高低和表现的好坏等。
我常说,再有本事的人也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身份、悟性、素质、表现往往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只有智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才行。
而智慧是什么呢?
通常,人们认为智慧是一种更高的智力,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又是年龄的函数,随着阅历的增长,随着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人们对做事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处理问题的态度也会更加灵活和务实,从而获得真正的喜悦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智力有高低之分,智慧也有大小之别,智慧的差量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经历的事件和面对的情境等等。
换言之,智慧的来源不同,积累的程度不同,智慧的大小也就会有所差异。
智慧的源头其一在书本中。
1920年7月31日,湖南的《大公报》发表了毛主席起草的《文华书社缘起》,开篇毛主席就说:“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其实何止毛主席所在的湖南,当时的全中国的青年又有谁不是如此。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学习的一生。
胡耀邦曾经讲过:“年轻干部要多学习,每天读一万字,到了40岁,你就可以成为一名学者。”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
首先要学会从书本中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我过去写过一篇博文,讲的就是关于领导干部要像蓄电池一样,多多读书,不能光用电不充电,否则肚子里的东西用完就没了,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就难以进步。
读书者,读的内容有差别,层次亦有不同。
读书对一些人来说是一项喜好,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份责任,而对一些人来说就是一种境界了。
对于领导者而言,前两项你要把它视为“要求”,最后一项你要把它视为“追求”,读书和学习对于领导者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作为一种喜好,意思是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很多人喜欢读书,将读书当成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领导者的智慧一者来自于天生,二者来自于后天学习。
而后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书本,古今中外、文史自然、各行各业、各种体例的都看一看,有了积累,领导者就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坐得端、行得正、晓事理、明是非的人。
毛主席自小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19岁那年曾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青年时代尽管收入微薄,但是读书从未间断。毛主席读书广博,主张先薄而后约,“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从而达到“取经用宏,根茂实盛”的境界。毛岸英、毛岸青在苏联留学期间,毛主席经常写信叮嘱他们要脚踏实地,潜心学习,并多次寄书给他们。读书,写书是毛主席很重要的生活方式。罗斯·特里克在《毛泽东的后半生》一书中这样写道:“本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位世界领导人——甚至连戴高乐都不例外——像毛泽东那样读那么多书。”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话是毛主席自己在诗里说的。毛主席会打仗,并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但是他却不喜欢弄枪,也很少拿枪。老将军萧克跟随毛主席多年,但他说他仅见毛主席挂过一回枪,那是在井冈山的时候,传说他被开除了党籍,不能当前委书记了,便改当师长,在与指战员见面时,毛泽东挂着驳壳枪,诙谐地说:“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他又对大家说:“上级让我当师长,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我不是武人,文人只能动动笔杆子,不能动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师长有点玄乎。可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靠大家了。”
我们学习主席的爱读书的精神,更要学习主席读书的方法,主席读书不只是阅读那么简单,而是贵在理解反思、贵在学以致用。都说主席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就是这个知识分子,他特别会打仗、特别会打胜仗,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作为一种责任,意思是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立业使命。
有些人读书是工作需要,事业所需。优秀的领导者,不仅善于忙,也善于闲。
因为领导者忙和闲的状态往往与事业发展状态有关,顺境时往往很忙,逆境时往往很闲。
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有闲下来用心思索才能懂得。
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就教会中国人民一个道理:闲人出思想。
小平同志原来是秘书长,日理万机,没有精力思考全局性的问题,而在被边缘化的几年中才有时间考虑国家走向问题,于是有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
因此,领导者忙时要学会忙里偷闲,留些时间看点书,琢磨事情;闲时要学会以逸待劳,等待机会做点事情。
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也曾说过:“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我在1949年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里曾经说过:‘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 领导者要给自己留出察觉新的学习任务的时间,给自己留出完成这些新的学习任务的时间,做一个永远与时俱进、眼界开阔、思维灵活、永不懈怠的带头人。
作为一种境界,意思是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毛主席一生始终坚持读书。就算是在晚年身体状况最不好的时候也从没放弃过读书。“20世纪70年代,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1976年,他更加憔悴苍老,说话很吃力,只能从喉咙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肺心病也在困扰他。他已完全不能进食,只能在鼻子下面插着氧气管和鼻饲管,以此维持着生命的最后一丝绿色。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席读书的精神也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愿望也不见低落,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天天阅读。毛主席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号,也就是临终前那一 天的5时5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7分钟。”[1]
读书之最高境界无非就是将读书作为人一生的精神追求。读书读得多,读得好固然能有“黄金屋”,能有“颜如玉”,但若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读书,境界层次也就低了。
功利性和目的性是有区别的,领导者完全功利地读书不对,但是这并不是排斥有目标的读书。有的时候需要读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书,这类书是工具书,告诉领导者们在某个具体情况下怎么做,一般比较程式化,这类书对于领导者的价值就是教会了领导者怎么去做“小事”,它提供了一种拿来即用的快捷方式,往往不需要领导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总结。但是领导者毕竟不是只读“教科书”就可以的学生,而是要吸取更加多元的思想,不仅长知识,还要长见识、长常识。领导者总是日理万机,但要把读书视为一种习惯性的休息方式,学会将读书看成个人意志力的锻炼,学会将读书看成个人心智的修行。
1920年7月31日,湖南的《大公报》发表了毛主席起草的《文华书社缘起》,开篇毛主席就说:“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其实何止毛主席所在的湖南,当时的全中国的青年又有谁不是如此。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学习的一生。
胡耀邦曾经讲过:“年轻干部要多学习,每天读一万字,到了40岁,你就可以成为一名学者。”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
首先要学会从书本中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我过去写过一篇博文,讲的就是关于领导干部要像蓄电池一样,多多读书,不能光用电不充电,否则肚子里的东西用完就没了,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就难以进步。
读书者,读的内容有差别,层次亦有不同。
读书对一些人来说是一项喜好,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份责任,而对一些人来说就是一种境界了。
对于领导者而言,前两项你要把它视为“要求”,最后一项你要把它视为“追求”,读书和学习对于领导者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作为一种喜好,意思是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很多人喜欢读书,将读书当成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领导者的智慧一者来自于天生,二者来自于后天学习。
而后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书本,古今中外、文史自然、各行各业、各种体例的都看一看,有了积累,领导者就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坐得端、行得正、晓事理、明是非的人。
毛主席自小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19岁那年曾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青年时代尽管收入微薄,但是读书从未间断。毛主席读书广博,主张先薄而后约,“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从而达到“取经用宏,根茂实盛”的境界。毛岸英、毛岸青在苏联留学期间,毛主席经常写信叮嘱他们要脚踏实地,潜心学习,并多次寄书给他们。读书,写书是毛主席很重要的生活方式。罗斯·特里克在《毛泽东的后半生》一书中这样写道:“本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位世界领导人——甚至连戴高乐都不例外——像毛泽东那样读那么多书。”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话是毛主席自己在诗里说的。毛主席会打仗,并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但是他却不喜欢弄枪,也很少拿枪。老将军萧克跟随毛主席多年,但他说他仅见毛主席挂过一回枪,那是在井冈山的时候,传说他被开除了党籍,不能当前委书记了,便改当师长,在与指战员见面时,毛泽东挂着驳壳枪,诙谐地说:“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他又对大家说:“上级让我当师长,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我不是武人,文人只能动动笔杆子,不能动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师长有点玄乎。可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靠大家了。”
我们学习主席的爱读书的精神,更要学习主席读书的方法,主席读书不只是阅读那么简单,而是贵在理解反思、贵在学以致用。都说主席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就是这个知识分子,他特别会打仗、特别会打胜仗,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作为一种责任,意思是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立业使命。
有些人读书是工作需要,事业所需。优秀的领导者,不仅善于忙,也善于闲。
因为领导者忙和闲的状态往往与事业发展状态有关,顺境时往往很忙,逆境时往往很闲。
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有闲下来用心思索才能懂得。
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就教会中国人民一个道理:闲人出思想。
小平同志原来是秘书长,日理万机,没有精力思考全局性的问题,而在被边缘化的几年中才有时间考虑国家走向问题,于是有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
因此,领导者忙时要学会忙里偷闲,留些时间看点书,琢磨事情;闲时要学会以逸待劳,等待机会做点事情。
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也曾说过:“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我在1949年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里曾经说过:‘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 领导者要给自己留出察觉新的学习任务的时间,给自己留出完成这些新的学习任务的时间,做一个永远与时俱进、眼界开阔、思维灵活、永不懈怠的带头人。
作为一种境界,意思是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毛主席一生始终坚持读书。就算是在晚年身体状况最不好的时候也从没放弃过读书。“20世纪70年代,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1976年,他更加憔悴苍老,说话很吃力,只能从喉咙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肺心病也在困扰他。他已完全不能进食,只能在鼻子下面插着氧气管和鼻饲管,以此维持着生命的最后一丝绿色。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席读书的精神也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愿望也不见低落,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天天阅读。毛主席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号,也就是临终前那一 天的5时5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7分钟。”[1]
读书之最高境界无非就是将读书作为人一生的精神追求。读书读得多,读得好固然能有“黄金屋”,能有“颜如玉”,但若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读书,境界层次也就低了。
功利性和目的性是有区别的,领导者完全功利地读书不对,但是这并不是排斥有目标的读书。有的时候需要读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书,这类书是工具书,告诉领导者们在某个具体情况下怎么做,一般比较程式化,这类书对于领导者的价值就是教会了领导者怎么去做“小事”,它提供了一种拿来即用的快捷方式,往往不需要领导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总结。但是领导者毕竟不是只读“教科书”就可以的学生,而是要吸取更加多元的思想,不仅长知识,还要长见识、长常识。领导者总是日理万机,但要把读书视为一种习惯性的休息方式,学会将读书看成个人意志力的锻炼,学会将读书看成个人心智的修行。
智慧的源头其二在经验。
来自于经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际经历中所得决然比单纯从书本上得来更丰富、更具体、更深刻。历史上的著名领袖绝少是纯粹的读书人,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不是喜欢读书的人,他们的领导智慧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在南征北战中逐渐积累的。
美国著名外交家、前国务卿基辛格15岁从欧洲到美国,20岁时加入美国国籍参战,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由于聪明好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一名教授,基辛格却经常说自己瞧不起学者,因为学者只能探讨规律,而官员才能将事情完满解决,但凡学者都是只读书的人,但凡官员必是既读书又善于总结经验的人。
毛主席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的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毛主席在与南斯拉夫客人谈话时说过:“你们提到《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三十四个部长进行了一个半月座谈的结果。我个人能有什么意见呢?我只是总结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的创造。制造任何东西都要有原材料,有工厂。”比毛主席会读书的人也许有很多,但是比他成功的人却少之又少,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只读书,不太愿意思考,思考了又不太愿意动笔总结经验,总结经验又不在实践中想着应用,应用了又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从经验中学习、积累智慧无外乎三种方式。
一是从既往的成功中获取知识,这叫报酬。如果用量化的方法来分析一件事为什么会成功,就是这其中所有成功元素的作用加总的量大于失败元素的作用加总的量。如同物理学中对物体做受力分析,哪个方向的合力更大,物体就可能往哪个方向运动。因此从既往的成功处学习,就是善于从过往的成功案例中提炼出成功元素,成功元素积累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积累到一定份上,成功就是必然的了。
都说毛主席是天才的战略家,仿佛那些远见卓识是树上掉下的苹果,正好落到毛主席头上。其实不然,动员贫困大众来进行人民战争来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这一极具前瞻性眼光的战略,并非是毛主席躺在摇椅上想出来,而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实际中,开始看到过去他没有发现的人民大众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有人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态度,成了毛主席对任何事物评价的标准之一。少年时代,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他能否善待农民;大革命时期,真革命和假革命的区别在于对待农民和农民运动的看法;土地革命时期,教条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他如何对待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抗战时期,一个青年是否是真正的革命派,就看他是否与工农群众相结合……[1]主席说:“一个国家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毛泽东.民众大联合.湘江评论,第2,3,4号,1919年7——8月)
二是从既往的失败中获取知识,这叫教训。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亦无需气馁。人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尤其是失败的经历。经历了失败,遭遇了挫折,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才有以后的成功。我个人,从几十年前那个背着破书包来武汉求学的异乡人,到如今成为可以坐在各个大学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文科教授,中间经历的失败是数不胜数,但是我始终坚信曾国藩的那句话 “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常常以此勉励自己,每次失败之后,我都会仔细想想,问题在哪里,下次就会加倍注意。
早期的毛主席在创办《湘江评论》时选择的是温和的改良道路,主张联合群众,向强权者做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无血革命”。然而,军阀的统治却毫不“温和”。《湘江评论》第五期刚刚印出,便遭到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查禁,被迫停办。后来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就是受到早期这些失败、挫折的影响,而选取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三是从他人的得失中获取知识,这叫借鉴。毛主席年轻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腐朽崩塌,新的政治体制呼之欲出。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混战,战火不断,无论哪位领导者若仅仅只是靠自身过往的一些经验,恐怕早已消逝在历史的河流之中。
自己的经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固然宝贵、深刻,但是毕竟有限。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今人相比古人,最幸福的莫过于几千年来这么多深刻事例、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
除了纵向的历史参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同行、同事、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参照也是很重要的经验来源。领导者地位高,容易犯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所以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别人成功嫉妒,看到别人受挫就幸灾乐祸,这都不是领导者的该有心态。领导者就是要高屋建瓴而处变不惊,荣辱不形于色,将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本事,这才对。
从政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行业,从政者必须要学会借鉴,要能从他人的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因为天下理无常是,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日所弃,后或用之。这就需要总结,用所长,弃所短,结合事实,慎重行事。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际经历中所得决然比单纯从书本上得来更丰富、更具体、更深刻。历史上的著名领袖绝少是纯粹的读书人,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不是喜欢读书的人,他们的领导智慧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在南征北战中逐渐积累的。
美国著名外交家、前国务卿基辛格15岁从欧洲到美国,20岁时加入美国国籍参战,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由于聪明好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一名教授,基辛格却经常说自己瞧不起学者,因为学者只能探讨规律,而官员才能将事情完满解决,但凡学者都是只读书的人,但凡官员必是既读书又善于总结经验的人。
毛主席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的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毛主席在与南斯拉夫客人谈话时说过:“你们提到《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三十四个部长进行了一个半月座谈的结果。我个人能有什么意见呢?我只是总结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的创造。制造任何东西都要有原材料,有工厂。”比毛主席会读书的人也许有很多,但是比他成功的人却少之又少,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只读书,不太愿意思考,思考了又不太愿意动笔总结经验,总结经验又不在实践中想着应用,应用了又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从经验中学习、积累智慧无外乎三种方式。
一是从既往的成功中获取知识,这叫报酬。如果用量化的方法来分析一件事为什么会成功,就是这其中所有成功元素的作用加总的量大于失败元素的作用加总的量。如同物理学中对物体做受力分析,哪个方向的合力更大,物体就可能往哪个方向运动。因此从既往的成功处学习,就是善于从过往的成功案例中提炼出成功元素,成功元素积累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积累到一定份上,成功就是必然的了。
都说毛主席是天才的战略家,仿佛那些远见卓识是树上掉下的苹果,正好落到毛主席头上。其实不然,动员贫困大众来进行人民战争来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这一极具前瞻性眼光的战略,并非是毛主席躺在摇椅上想出来,而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实际中,开始看到过去他没有发现的人民大众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有人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态度,成了毛主席对任何事物评价的标准之一。少年时代,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他能否善待农民;大革命时期,真革命和假革命的区别在于对待农民和农民运动的看法;土地革命时期,教条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他如何对待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抗战时期,一个青年是否是真正的革命派,就看他是否与工农群众相结合……[1]主席说:“一个国家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毛泽东.民众大联合.湘江评论,第2,3,4号,1919年7——8月)
二是从既往的失败中获取知识,这叫教训。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亦无需气馁。人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经历,尤其是失败的经历。经历了失败,遭遇了挫折,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才有以后的成功。我个人,从几十年前那个背着破书包来武汉求学的异乡人,到如今成为可以坐在各个大学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文科教授,中间经历的失败是数不胜数,但是我始终坚信曾国藩的那句话 “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常常以此勉励自己,每次失败之后,我都会仔细想想,问题在哪里,下次就会加倍注意。
早期的毛主席在创办《湘江评论》时选择的是温和的改良道路,主张联合群众,向强权者做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无血革命”。然而,军阀的统治却毫不“温和”。《湘江评论》第五期刚刚印出,便遭到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查禁,被迫停办。后来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就是受到早期这些失败、挫折的影响,而选取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三是从他人的得失中获取知识,这叫借鉴。毛主席年轻时所处的中国,正值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腐朽崩塌,新的政治体制呼之欲出。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混战,战火不断,无论哪位领导者若仅仅只是靠自身过往的一些经验,恐怕早已消逝在历史的河流之中。
自己的经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固然宝贵、深刻,但是毕竟有限。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今人相比古人,最幸福的莫过于几千年来这么多深刻事例、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
除了纵向的历史参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同行、同事、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参照也是很重要的经验来源。领导者地位高,容易犯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所以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别人成功嫉妒,看到别人受挫就幸灾乐祸,这都不是领导者的该有心态。领导者就是要高屋建瓴而处变不惊,荣辱不形于色,将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本事,这才对。
从政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行业,从政者必须要学会借鉴,要能从他人的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因为天下理无常是,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日所弃,后或用之。这就需要总结,用所长,弃所短,结合事实,慎重行事。
智慧的源头其三在信念。
来自于信念
我们经常说“三足鼎立”,三点支撑是最稳的结构。一个人刚开始判断事物时,往往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标准,随着时间流逝,书本上的道理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判断时,便会用经验、阅历做比较,但是真正要做重大决策时,最起作用的既不是书本,也不是经验,而是信念。因此,领导者要学会坚守信念。
我曾向很多人推荐过一种书,叫《十九颗星》。是讲美国四个将军:麦克阿瑟、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巴顿的故事。看完全书,我发现这四个人无一不是非常虔诚的宗教信徒。在他们的人生最深处中,往往有一个不变的尺度。这点上,是他们高于我们一般人的地方。我们很多人知道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处,但是不知道信念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好处。一些人文凭越高,习惯越坏;学历越高,信念越弱。他们没有一个在世俗世界里有一个良好的、得体的行为方式,在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恒定的标准,最关键的时候,能给自己提供力量。
在前面的人格魅力部分我就讲过人可否己,己不可否己。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如何能让别人相信自己呢?所以作为领导者一定要自信,从大局考虑,相信自己事业的合法性;从日常出发,坚信自己忙碌的合理性;从失误考虑,坚信自己出错的合情性。
坚持自己事业的合法性。所谓合法性,也即正当性。坚持自己事业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当合法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这是领导者信念的基石。早期的红军势单力薄,为躲避国民党的追击,常年奔波于山林之中,蒋介石开口闭口就是共匪,主席听了,哈哈一笑,我就是匪。但是主席坚信共产主义定能夺取最终胜利,无产阶级必然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红军放弃苏区,开始漫长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路上一些人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弃红军而去。然而主席一直坚持下来,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其根本就是坚持自己事业的合法性。
坚定自己忙碌的合理性。所谓理,是指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合理,即符合事物发展的道理和逻辑。忙碌还需合理,忙碌不是庸庸碌碌的瞎忙活,做下属的可以疲劳代替苦劳,苦劳代替功劳,但是领导者不行。坚定自己忙碌的合理性,本质上就是始终坚信自己坚持的事业是必要的,是有价值的,这是我们信念的原动力。
因此领导者的忙碌必须有其合理性:一是时间上的合理性。做领导是除了做事情,还要扛担子,不止身体累,心更累,但领导同志也是人,也是需要休息的,总不能打破基本的生理规律。忙碌的时间合理性就是要合理利用时间忙碌和休息,才能保证有精力,有激情。毛主席每天要处理各种事物,要看书,所以主席一般睡得比较晚,晚上一两点钟才休息,但是主席晚睡晚起,一般是早上九十点才起来,雷打不动,也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二是空间上的合理性。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在公众面前显得忙忙碌碌,因为这样会显得这个领导者遇事慌张,手足无措,下属看多了这种情况,就会对领导者的能力产生质疑,觉得你很没有水平。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对一个出色的领导基本的要求。大家想想看,古时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政事、军事一把抓那该会有多忙,但是在同僚面前,永远都是优雅地摇着扇子,踱着步子,胸有成竹的模样。如此的领导才会给下属、给追随者信心,才是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
坚定自己犯错的合情性。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能做到坚持自己的事业是合法的,说明已认定自己所选的行当。我有的时候会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说专业这个问题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干什么,总难免会犯错误。领导者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但是领导者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是有下属,有追随者的人,那么领导应当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呢?
在我看来,一是不怕犯错,很多人包括领导者总是怕犯错,怕承担责任。作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做事不要思前顾后、畏首畏尾,绝对不要害怕犯错误。因为刚入行时,你犯一次错误是错误,犯一堆错误是罪过;但是工作久了以后,自己的能力上去了,地位确定了,权威也有了,那这个时候你犯的一个错误是失误,犯一堆错误就成了风格。
二是不轻易认错。作为领导者,是不能轻易承认错误的,因为一旦你自己都说你自己错了,那么你的追谁者、你的下属都会因此蒙羞,这是会从根本上动摇你的领导根基。领导者自己不轻易认错,如果确实犯了错误,也不要把过错归咎于下属,推卸责任是领导者的大忌,如何挽回错误造成的不利局面,做出必要和及时的调整才是领导者对待错误的正确处理态度。
三是坚信现在的错误是今后成功的必然铺垫。做领导的,要始终坚定自己犯错的合情性。秋收起义遭受严重的挫折,一支5000余人的工农红军仅剩下1500人,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军上下,没有目的,没有归宿的恐慌使全军士气低落。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部队从浏阳文家市出发,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对全体指战员说道:“打几个败仗没有什么大不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这里好有一比:国民党反动派就像一口大水缸,我们呢,就像是块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
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过一辈子的,领导者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下属和组织负责,面临最多的是决策,决策就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面对错误就要摆正一个好的心态,调整一个好的状态,错误是避免不了的,因此不要怕犯错;领导者不要轻易认错,但不是拒不认错,觉得自己没有错;犯了错误不要紧,但要让错误有它应有的价值,不要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来自于信念
我们经常说“三足鼎立”,三点支撑是最稳的结构。一个人刚开始判断事物时,往往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标准,随着时间流逝,书本上的道理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判断时,便会用经验、阅历做比较,但是真正要做重大决策时,最起作用的既不是书本,也不是经验,而是信念。因此,领导者要学会坚守信念。
我曾向很多人推荐过一种书,叫《十九颗星》。是讲美国四个将军:麦克阿瑟、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巴顿的故事。看完全书,我发现这四个人无一不是非常虔诚的宗教信徒。在他们的人生最深处中,往往有一个不变的尺度。这点上,是他们高于我们一般人的地方。我们很多人知道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处,但是不知道信念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好处。一些人文凭越高,习惯越坏;学历越高,信念越弱。他们没有一个在世俗世界里有一个良好的、得体的行为方式,在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恒定的标准,最关键的时候,能给自己提供力量。
在前面的人格魅力部分我就讲过人可否己,己不可否己。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如何能让别人相信自己呢?所以作为领导者一定要自信,从大局考虑,相信自己事业的合法性;从日常出发,坚信自己忙碌的合理性;从失误考虑,坚信自己出错的合情性。
坚持自己事业的合法性。所谓合法性,也即正当性。坚持自己事业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当合法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这是领导者信念的基石。早期的红军势单力薄,为躲避国民党的追击,常年奔波于山林之中,蒋介石开口闭口就是共匪,主席听了,哈哈一笑,我就是匪。但是主席坚信共产主义定能夺取最终胜利,无产阶级必然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红军放弃苏区,开始漫长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路上一些人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弃红军而去。然而主席一直坚持下来,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其根本就是坚持自己事业的合法性。
坚定自己忙碌的合理性。所谓理,是指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合理,即符合事物发展的道理和逻辑。忙碌还需合理,忙碌不是庸庸碌碌的瞎忙活,做下属的可以疲劳代替苦劳,苦劳代替功劳,但是领导者不行。坚定自己忙碌的合理性,本质上就是始终坚信自己坚持的事业是必要的,是有价值的,这是我们信念的原动力。
因此领导者的忙碌必须有其合理性:一是时间上的合理性。做领导是除了做事情,还要扛担子,不止身体累,心更累,但领导同志也是人,也是需要休息的,总不能打破基本的生理规律。忙碌的时间合理性就是要合理利用时间忙碌和休息,才能保证有精力,有激情。毛主席每天要处理各种事物,要看书,所以主席一般睡得比较晚,晚上一两点钟才休息,但是主席晚睡晚起,一般是早上九十点才起来,雷打不动,也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二是空间上的合理性。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在公众面前显得忙忙碌碌,因为这样会显得这个领导者遇事慌张,手足无措,下属看多了这种情况,就会对领导者的能力产生质疑,觉得你很没有水平。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对一个出色的领导基本的要求。大家想想看,古时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政事、军事一把抓那该会有多忙,但是在同僚面前,永远都是优雅地摇着扇子,踱着步子,胸有成竹的模样。如此的领导才会给下属、给追随者信心,才是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
坚定自己犯错的合情性。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能做到坚持自己的事业是合法的,说明已认定自己所选的行当。我有的时候会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说专业这个问题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干什么,总难免会犯错误。领导者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但是领导者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是有下属,有追随者的人,那么领导应当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呢?
在我看来,一是不怕犯错,很多人包括领导者总是怕犯错,怕承担责任。作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做事不要思前顾后、畏首畏尾,绝对不要害怕犯错误。因为刚入行时,你犯一次错误是错误,犯一堆错误是罪过;但是工作久了以后,自己的能力上去了,地位确定了,权威也有了,那这个时候你犯的一个错误是失误,犯一堆错误就成了风格。
二是不轻易认错。作为领导者,是不能轻易承认错误的,因为一旦你自己都说你自己错了,那么你的追谁者、你的下属都会因此蒙羞,这是会从根本上动摇你的领导根基。领导者自己不轻易认错,如果确实犯了错误,也不要把过错归咎于下属,推卸责任是领导者的大忌,如何挽回错误造成的不利局面,做出必要和及时的调整才是领导者对待错误的正确处理态度。
三是坚信现在的错误是今后成功的必然铺垫。做领导的,要始终坚定自己犯错的合情性。秋收起义遭受严重的挫折,一支5000余人的工农红军仅剩下1500人,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军上下,没有目的,没有归宿的恐慌使全军士气低落。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部队从浏阳文家市出发,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对全体指战员说道:“打几个败仗没有什么大不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这里好有一比:国民党反动派就像一口大水缸,我们呢,就像是块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
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过一辈子的,领导者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下属和组织负责,面临最多的是决策,决策就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面对错误就要摆正一个好的心态,调整一个好的状态,错误是避免不了的,因此不要怕犯错;领导者不要轻易认错,但不是拒不认错,觉得自己没有错;犯了错误不要紧,但要让错误有它应有的价值,不要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第二章 智慧之基
引子
毛主席曾说“政治家要懂些业务。懂得太多有困难,懂得太少也不行,一定要懂得一些。不懂得实际的是假红,是空头政治家。
要把政治和技术结合起来,农业方面是搞试验田,工业方面是抓先进典型、试用新技术、试制新产品。
这些都是用的‘比较’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拿先进和落后比,促使落后赶上先进。
先进和落后是矛盾的两个极端,‘比较’是对立的统一。”
毛主席是提倡“全面教育”的,对党员领导干部也有“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那个时代叫做“又红又专”。
“又红又专”拿到我们现在来讲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照样适用。
什么是“专”?领导者能够服众的根本还是要自己有本事。我一直坚持这么一个观点:知识改变命运,而技能才能改善生活。每个领导者都不是一步登天的,绝大多数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必然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的。技术上出众、业务上过关不说是向上晋升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这样的领导者稳扎稳打,自己有“金刚钻”,揽得了“瓷器活”,事情办得漂亮,让上级满意、让同级服气。
不过,在这个越往上走人越少的管理领域,仅仅这样又是远远不够的,技术上的要搞通,非技术的更要悟透。这可就是“红”的问题了。看得清大局,跟得上主流,把握住机遇,顺势而有所作为的人,才是有智慧的领导者。
要把政治和技术结合起来,农业方面是搞试验田,工业方面是抓先进典型、试用新技术、试制新产品。
这些都是用的‘比较’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拿先进和落后比,促使落后赶上先进。
先进和落后是矛盾的两个极端,‘比较’是对立的统一。”
毛主席是提倡“全面教育”的,对党员领导干部也有“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那个时代叫做“又红又专”。
“又红又专”拿到我们现在来讲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照样适用。
什么是“专”?领导者能够服众的根本还是要自己有本事。我一直坚持这么一个观点:知识改变命运,而技能才能改善生活。每个领导者都不是一步登天的,绝大多数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必然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的。技术上出众、业务上过关不说是向上晋升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这样的领导者稳扎稳打,自己有“金刚钻”,揽得了“瓷器活”,事情办得漂亮,让上级满意、让同级服气。
不过,在这个越往上走人越少的管理领域,仅仅这样又是远远不够的,技术上的要搞通,非技术的更要悟透。这可就是“红”的问题了。看得清大局,跟得上主流,把握住机遇,顺势而有所作为的人,才是有智慧的领导者。
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善于选择;
善于选择,亦巧亦拙
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跟他们讨论机会和选择的问题,常说:完全没有机会很痛苦,给你一个机会你很幸福,但是老天不会让一个人总幸福,所以会给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你会发现比没有选择更痛苦。其实我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都是无数个选择累加的结果,个体的选择需要对自己负责,而领导者的角色又不一样了,做出的选择,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决策,这种决策是要为组织负责的。既然选择是不可避免的,那领导者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善于选择。
毛主席就是一个极善于选择的人,当时共产国际与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普遍重视工人阶级力量,认为工人阶级是唯一可以依托的力量,可毛主席并不完全认同。他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多年的斗争经验,提出了“中国的革命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自耕农、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雇农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在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指出“中国之国民革命,质言之即为农民革命”,否定了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上级指示。明确了争取、依靠和团结的革命主力后,在战略方面,毛主席也作出了自己的科学预判,高瞻远瞩,挽救了党,扭转了革命局势。放弃大城市,深入农村,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格局,为中国革命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在八七会议上,面对陈独秀、共产国际代表的右倾主义倾向,毛主席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基于科学的方法、严密的推理、综合权衡后的选择很重要,而主席不仅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选择,还教会了我们要忠于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比什么都重要。己不信己,别人何以信之?
选择之精要:一是在于判断,面对众多的选择,孰是孰非,难以定位;二是在于比较,很多利弊无法量化,难以比量;三是在于坚持,选择看成效往往有一个过程,大多数的时候这个过程还是漫长的。所以,就技术层面而言,在选择时必须牢记以下三个要点。
首先,双趋冲突,懂得两利之间取其大。生物学里面讲,凡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意思很简单,都会选择好的,放弃坏的,人自然也是如此。但若是两个对自己都有益处的事物摆在面前时,就要选择利益较大的一个。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从纵向看,不可预期;从横向看,难以量化,此时就要做深入的调查、反复的研究甚至还要靠一些直觉和经验来决定。
三湾改编后,毛主席带领新工农红军上井冈山,在面对“山大王”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两支绿林农民武装时,很多人提议解除他们的武装,将他们解决。如此速战速决,一了百了,也有人主张以招降劝服为宜。很明显,前者简单快捷,能迅速获得短期效应,而后者显然比较麻烦,但是有一定长远效应。面对此种情况,主席说:“我们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呢!历史上有哪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都消灭掉?他们联合起来总是大部队。”果然经红军改造后的袁文才、王佐等绿林好汉都加入了工农红军,入了党,在赢得赣军对井冈山的几次会剿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袁文才后来还被选为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4军军委委员。
其次,双避冲突,懂得两弊之间取其小。这点与第一点类似,只是有益换成了有弊。在成为领导者的征程之中,面对的挫折和困难远远多于机遇。因此两个对自己都有害处的事物摆在面前的时候,要选择伤害较小的一个。两弊之间取其小在于善选和敢选:一是善选他们看利看得很准,但是看弊就看不清楚了。这是因为对弊端的长远性分析(也就是管理学中所说的长远效应)往往比对利端的分析更难,它更需要一个全盘性的考虑,这也是对领导者的一种基本考验。二是敢选。现在很多人面对利益知道选最大的,但是面对弊端时,不想选,不敢选,总是想逃避,想拖过去,以为弊拖着拖着就会变成利。殊不知,对问题不积极地面对,不迅速地解决,小问题很可能要变成大问题。有智慧的领导者,敢于直面困难,善于发现问题,在问题出现的萌芽阶段就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对于智者而言,困难挫折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20世纪60年代初,中印边界双方冲突不断。在1959年的杭州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本着“友邻之间和睦相处”的原则,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界后撤20公里,以缓解边界冲突,但是对方不知好歹以为中国软弱好欺负,1962年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边境军民忍无可忍,“兵者虽不祥之器,但不得已仍用之”。毛主席大手一挥,“扫了他”、“打得要狠”。一场短促的自卫反击战以中国最终全胜收尾,换来中印边界数十年太平。
最后,趋避冲突,懂得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些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教学和研究风格,也把我称为“四化”教授,哪“四化”呢?就是“学术问题通俗化、严肃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和海龟理论土鳖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要么是哲学家要么就是傻瓜,而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往往是决策者、领导者要做的主要工作,这需要很多阅历的积累、经验的累加,需要不断地试错、科学地总结,看得多了、站得高了,才能看得清、看得远,也才能短时间内在庞杂的事物中抓出要点,才能果敢地作出预判。领导者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担任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努力做到科学地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当两个对自己都既有利又有害的事物摆在面前的时候,要么不选,选了就不轻易改变。善选择还需要能坚持。“苦尽甘来终是甘,守得云开见日出”。只有坚持,才能使得弊端变成利端,挫折转化为机遇。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
选择是一种经验智力的应用,选的次数多了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过,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人可以将选择的道理想明白,但是不能想得太明白,否则就处于离开社会中心的边缘状态了。所以,如何把握选择的尺度,就是非常需要智慧的事情了。
善于选择,亦巧亦拙
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跟他们讨论机会和选择的问题,常说:完全没有机会很痛苦,给你一个机会你很幸福,但是老天不会让一个人总幸福,所以会给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你会发现比没有选择更痛苦。其实我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都是无数个选择累加的结果,个体的选择需要对自己负责,而领导者的角色又不一样了,做出的选择,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决策,这种决策是要为组织负责的。既然选择是不可避免的,那领导者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善于选择。
毛主席就是一个极善于选择的人,当时共产国际与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普遍重视工人阶级力量,认为工人阶级是唯一可以依托的力量,可毛主席并不完全认同。他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多年的斗争经验,提出了“中国的革命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自耕农、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雇农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在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指出“中国之国民革命,质言之即为农民革命”,否定了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上级指示。明确了争取、依靠和团结的革命主力后,在战略方面,毛主席也作出了自己的科学预判,高瞻远瞩,挽救了党,扭转了革命局势。放弃大城市,深入农村,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格局,为中国革命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在八七会议上,面对陈独秀、共产国际代表的右倾主义倾向,毛主席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基于科学的方法、严密的推理、综合权衡后的选择很重要,而主席不仅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选择,还教会了我们要忠于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比什么都重要。己不信己,别人何以信之?
选择之精要:一是在于判断,面对众多的选择,孰是孰非,难以定位;二是在于比较,很多利弊无法量化,难以比量;三是在于坚持,选择看成效往往有一个过程,大多数的时候这个过程还是漫长的。所以,就技术层面而言,在选择时必须牢记以下三个要点。
首先,双趋冲突,懂得两利之间取其大。生物学里面讲,凡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意思很简单,都会选择好的,放弃坏的,人自然也是如此。但若是两个对自己都有益处的事物摆在面前时,就要选择利益较大的一个。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从纵向看,不可预期;从横向看,难以量化,此时就要做深入的调查、反复的研究甚至还要靠一些直觉和经验来决定。
三湾改编后,毛主席带领新工农红军上井冈山,在面对“山大王”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两支绿林农民武装时,很多人提议解除他们的武装,将他们解决。如此速战速决,一了百了,也有人主张以招降劝服为宜。很明显,前者简单快捷,能迅速获得短期效应,而后者显然比较麻烦,但是有一定长远效应。面对此种情况,主席说:“我们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呢!历史上有哪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都消灭掉?他们联合起来总是大部队。”果然经红军改造后的袁文才、王佐等绿林好汉都加入了工农红军,入了党,在赢得赣军对井冈山的几次会剿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袁文才后来还被选为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4军军委委员。
其次,双避冲突,懂得两弊之间取其小。这点与第一点类似,只是有益换成了有弊。在成为领导者的征程之中,面对的挫折和困难远远多于机遇。因此两个对自己都有害处的事物摆在面前的时候,要选择伤害较小的一个。两弊之间取其小在于善选和敢选:一是善选他们看利看得很准,但是看弊就看不清楚了。这是因为对弊端的长远性分析(也就是管理学中所说的长远效应)往往比对利端的分析更难,它更需要一个全盘性的考虑,这也是对领导者的一种基本考验。二是敢选。现在很多人面对利益知道选最大的,但是面对弊端时,不想选,不敢选,总是想逃避,想拖过去,以为弊拖着拖着就会变成利。殊不知,对问题不积极地面对,不迅速地解决,小问题很可能要变成大问题。有智慧的领导者,敢于直面困难,善于发现问题,在问题出现的萌芽阶段就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对于智者而言,困难挫折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20世纪60年代初,中印边界双方冲突不断。在1959年的杭州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本着“友邻之间和睦相处”的原则,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界后撤20公里,以缓解边界冲突,但是对方不知好歹以为中国软弱好欺负,1962年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边境军民忍无可忍,“兵者虽不祥之器,但不得已仍用之”。毛主席大手一挥,“扫了他”、“打得要狠”。一场短促的自卫反击战以中国最终全胜收尾,换来中印边界数十年太平。
最后,趋避冲突,懂得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些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教学和研究风格,也把我称为“四化”教授,哪“四化”呢?就是“学术问题通俗化、严肃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和海龟理论土鳖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要么是哲学家要么就是傻瓜,而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往往是决策者、领导者要做的主要工作,这需要很多阅历的积累、经验的累加,需要不断地试错、科学地总结,看得多了、站得高了,才能看得清、看得远,也才能短时间内在庞杂的事物中抓出要点,才能果敢地作出预判。领导者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担任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努力做到科学地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当两个对自己都既有利又有害的事物摆在面前的时候,要么不选,选了就不轻易改变。善选择还需要能坚持。“苦尽甘来终是甘,守得云开见日出”。只有坚持,才能使得弊端变成利端,挫折转化为机遇。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
选择是一种经验智力的应用,选的次数多了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过,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人可以将选择的道理想明白,但是不能想得太明白,否则就处于离开社会中心的边缘状态了。所以,如何把握选择的尺度,就是非常需要智慧的事情了。
二是令人满意;
令人满意,亦圆亦方
如果只会选择,但自己做的事得不到认可,不能让他人满意也是不够的。满意是自己的工作令对方心中感到愉悦的过程。怎么体现出来满不满意呢?比较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评价,满意是需要评价的。就拿我自己来说,过去在学校的行政部门任职,主要是为领导服务,现在回归了教师的岗位,为学生服务,而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评价者和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行政评价是首长评价,学术评价是同行评价。以我多年的行政工作体验和近几年的研究心得,总结出了这么个规律:行政这个行当,有智慧的领导者基本上都是能够做到让人满意的,因为对方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作结果的好坏。
现在网上经常流行一些“针砭时弊”的顺口溜,有些尽管有些夸张、有些过,但是也确实能说明点问题。比如说这条评价在机关做秘书的:一等秘书跟着跑,二等秘书写报告,三等秘书搞外调,四等秘书核文稿。虽是戏说,却也道出了这个领域内的一些基本规则,也就是说在工作上,令人满意的人也是有档次之分的。
第一个档次是勤快,看你是否能将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这个行当虽说是看重结果,但是谁也不敢说不重视过程。我们共产党用人讲究的是平常和关键时刻的表现相结合,平常表现是基础,是众人眼见为实的,这样的人受到重用,群众、同事都是赞同的。所以做事不妨勤快点,事情办成了是你的功劳,就算没办成,那也不能完全怪你,因为你尽了力,再惩罚你,大伙就看不下去了。毕竟做没做成是能力问题,做没做就是态度问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因此,勤快是成事的根本,是让他人满意的基础。
第二个档次是周全,看你是否有能力处理复杂事务。《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勤快的人往往专注于具体事物,如同一般的将领只会考虑一城一地之得失,难以从全局考虑,面对众多的复杂事物难以兼顾,不能做到周全。智慧,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平衡感,对领导者而言,既要妥善处理各项事物,又要兼顾各方利益,都需要周全。周总理就是这方面的高手。身为国务院总理,可谓日理万机,但是他对人民群众以及党外人士来信一直十分重视,自己能回的一般当天就予以回复。不能自己回复的,也是批给相关部门、地方或具体负责人给予处理,并在规定时限内,要求汇报处理情况,这就杜绝了有些人敷衍塞责、虚与委蛇的可能。1971年3月16日,针对中国致公党主席陈其尤夫人郑洁贞请求赴英定居的来信,周恩来批道:“可以同意,并赠旅费及生活费。”如此简洁明了的批复,既满足了当事人的正当要求,解决了问题,又根据来信人的特殊身份,予以特殊对待(“赠旅费及生活费”),这对来信人而言无疑是意外的惊喜,自然也有助于增进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感情。寥寥数言,却情谊饱满,足以让人倍感无限温暖和关怀,充分体现了周恩来细致周全的处事之道和高人一筹的领导智慧。
第三个档次是大气,看你是否有资格分配社会资源。领导者与一般工作人员最大的一个不同来自于对资源的掌控,领导者是有资格分配社会资源的。然而,在行政这个领域,信息永远不对称,时空永远不统一,供需也永远不平衡。资源再多,也无法满足所有人,那么如何分配资源,这就要靠智慧了。所以说要做到令人满意,还需要大气。大气者,第一是要舍得,资源只有到了真正会用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领导者首先一定要舍得给予他人资源,让众人满意;第二是要做平,资源永远是贫乏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众人的需求,还需要领导者对资源分配平衡的掌控。智慧就是一种平衡感,作为一名领导者一定要会平衡各方利益。
令人满意,亦圆亦方
如果只会选择,但自己做的事得不到认可,不能让他人满意也是不够的。满意是自己的工作令对方心中感到愉悦的过程。怎么体现出来满不满意呢?比较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评价,满意是需要评价的。就拿我自己来说,过去在学校的行政部门任职,主要是为领导服务,现在回归了教师的岗位,为学生服务,而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评价者和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行政评价是首长评价,学术评价是同行评价。以我多年的行政工作体验和近几年的研究心得,总结出了这么个规律:行政这个行当,有智慧的领导者基本上都是能够做到让人满意的,因为对方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作结果的好坏。
现在网上经常流行一些“针砭时弊”的顺口溜,有些尽管有些夸张、有些过,但是也确实能说明点问题。比如说这条评价在机关做秘书的:一等秘书跟着跑,二等秘书写报告,三等秘书搞外调,四等秘书核文稿。虽是戏说,却也道出了这个领域内的一些基本规则,也就是说在工作上,令人满意的人也是有档次之分的。
第一个档次是勤快,看你是否能将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这个行当虽说是看重结果,但是谁也不敢说不重视过程。我们共产党用人讲究的是平常和关键时刻的表现相结合,平常表现是基础,是众人眼见为实的,这样的人受到重用,群众、同事都是赞同的。所以做事不妨勤快点,事情办成了是你的功劳,就算没办成,那也不能完全怪你,因为你尽了力,再惩罚你,大伙就看不下去了。毕竟做没做成是能力问题,做没做就是态度问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因此,勤快是成事的根本,是让他人满意的基础。
第二个档次是周全,看你是否有能力处理复杂事务。《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勤快的人往往专注于具体事物,如同一般的将领只会考虑一城一地之得失,难以从全局考虑,面对众多的复杂事物难以兼顾,不能做到周全。智慧,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平衡感,对领导者而言,既要妥善处理各项事物,又要兼顾各方利益,都需要周全。周总理就是这方面的高手。身为国务院总理,可谓日理万机,但是他对人民群众以及党外人士来信一直十分重视,自己能回的一般当天就予以回复。不能自己回复的,也是批给相关部门、地方或具体负责人给予处理,并在规定时限内,要求汇报处理情况,这就杜绝了有些人敷衍塞责、虚与委蛇的可能。1971年3月16日,针对中国致公党主席陈其尤夫人郑洁贞请求赴英定居的来信,周恩来批道:“可以同意,并赠旅费及生活费。”如此简洁明了的批复,既满足了当事人的正当要求,解决了问题,又根据来信人的特殊身份,予以特殊对待(“赠旅费及生活费”),这对来信人而言无疑是意外的惊喜,自然也有助于增进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感情。寥寥数言,却情谊饱满,足以让人倍感无限温暖和关怀,充分体现了周恩来细致周全的处事之道和高人一筹的领导智慧。
第三个档次是大气,看你是否有资格分配社会资源。领导者与一般工作人员最大的一个不同来自于对资源的掌控,领导者是有资格分配社会资源的。然而,在行政这个领域,信息永远不对称,时空永远不统一,供需也永远不平衡。资源再多,也无法满足所有人,那么如何分配资源,这就要靠智慧了。所以说要做到令人满意,还需要大气。大气者,第一是要舍得,资源只有到了真正会用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领导者首先一定要舍得给予他人资源,让众人满意;第二是要做平,资源永远是贫乏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众人的需求,还需要领导者对资源分配平衡的掌控。智慧就是一种平衡感,作为一名领导者一定要会平衡各方利益。
三是精于造势;
精于造势,亦正亦邪
领导者要做一个“亦正亦邪”的人,因为人不正,难以服众;人不邪,你压不住邪。这里的“邪”,不是指歪风邪气,而是相对于“正”的一种灵活处事的风格。领导者的智慧就体现在造势的能力和对正邪的拿捏。
当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在谈话的过程中就表示过他更喜欢那些可以预测其态度的保守派领导人,而不喜欢那些情绪摇摆不定的自由派人士。他对尼克松说:“你们选举时,我是投你的票的。”这使尼克松吃了一惊。他接着说:“有人说你们是右派,希思首相也是右派。……这些右派上台,我倒比较高兴。”尼克松曾回应道:“主席你是对的,我们美国的右派能够做到左派不能做的事情。”毛主席是左派,但他坦言他喜欢右派,一般人不能理解,蒋介石曾称毛主席为匪,毛主席一笑带过:“我当然是匪了。”去过井冈山的人都能够体会到,没有领导干部是不带匪气的。
老子说过:“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造势是领导的工作智力,若想在管理行业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的空间,就要切记以下四个道理。
首先,集中优势,懂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就如同毛主席讲的,打仗一定是要有优势兵力的。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 毛主席在实践中始终都是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这也成为了他最运用自如而具创造性的思想方法。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以后,敌我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敌军发动总攻的时刻也到了,毛主席毅然决定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首战东北。东北战场敌人据守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我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应首先指向哪里,是关键问题。当时林彪作为东北战场的主负责人主张先打长春,而毛主席却力主先打锦州,因为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打下锦州这一战略要点,就等于关上了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敌军也就成了“瓮中之鳖”,而且控制了北宁线,更有利于我军根据战局发展,向两翼机动作战。基于此,最后毛主席还是下达了“尽可能攻克该城”的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向锦州进军。我军于1948年10月5日攻下锦州以后,可谓全盘皆活,三天后长春部分敌军被迫投降,接着沈阳守敌土崩瓦解,11月2日东北就完全解放了,最后取得了东北决战的伟大胜利。被俘的锦州守将是这样说的:“攻打锦州的这一招棋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使东北与华北分离……”辽沈战役先打锦州的战略决策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决战局势的神来之笔,也再次体现了毛主席善抓主要矛盾的突出才能。
其次,扩大差别,懂得花开满园不如独秀一枝。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自身优势,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鲜明突出的个人特征是大多数有卓越成就领导者的必备要素。我们虽然研究领导学,把它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这说明其中有很多共性的规律是可以遵循的,但是,大家都需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每一个卓越领导者的成功实际上都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像毛主席这样的时代领袖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能做的是“学”、是“仿”,再怎么用心,做得再好,也只能是“像”而已。
所以,领导者们一定要懂得树立自己的一派风格,努力扩大差别。大家对“差异化”这个概念应该不陌生,产品的差异化战略是怎么实行的?就是要学会在设计题材上做到与众不同,要学会在技术方法上做到与众不同,要学会在外观形象上做到与众不同,要学会在服务待人上做到与众不同。但这里我要说的是,差异化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策略,也是领导者需要有意培养的竞争优势,领导者一定要与众不同,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你与众不同了,说白了就是你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别人才会佩服你、才会记住你、才会有向你学习和效仿的想法和行动,这样,你自己的追随者也就产生了。
再次,精益求精,懂得生产产品不如生产标准。低档次的人做事情,高档次的人当典型,低档次的单位生产产品,高档次的单位生产标准。换句话说,标准是在产品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被同行认可的一个规则。没了标准,产品再好也无法形成规模,而有了标准,产品才可以不断地进行复制和再生产。
这里还是用我自身的工作经历来说一说。业绩、经验、故事和关系,这八个字支撑了我10多年的人生。以前在学校研究部门工作的时候,我会经常习惯性地把学校的方方面面的业绩收集起来,做一做对比分析,看看我们这个组织这些年有什么变化;有了直观上的感觉,再静下心来想问题,将变化的现象总结成可供推广借鉴的经验。什么叫经验,就是那些我做的,但别人可以学的事情。把这些经验和业绩融为一体,变成一个好的材料,拿到上级机关汇报,因为自己说自己叫“吹牛”,上级认可才叫“树典型”。领导者要学会在自己的组织里面培育典型、树典型,这是领导者自己以身垂范的一种延伸和扩展,可以帮助你的组织中的更多的人达到你所期望的一种状态。
最后,最小扰动,懂得惊涛骇浪不如波澜不惊。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低成本战略。扰动太大,方方面面都很难受,领导者会得不偿失。经济界、产业界讲低成本,在官场上就应该讲最小扰动,现在的企业家知道低成本,官员不懂得低成本。很多官员以为越轰动越好,其实不然。因为凡是扰动大的他的成本都高,就是能办成事他的代价也大。你的成本高了,收益就相对小了。我拿很多资源做这个事,做成了都不算本事,我能用很少的资源做成这个事情才叫本事。
毛主席曾向许多高级领导推荐成都武侯祠门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上联主要讲的是“攻心”的重要性,只要能够明白对方的心理,一切小人都会被打败。下联主要讲诸葛亮早期和后期的差异性。诸葛亮早年活得很明白,知道天下三分的局势,而晚年却活得很糊涂,当时蜀国国力稳定,但并没有平定中原的实力,而他坚持报效刘备,六出祁山,最终客死五丈原,导致三分天下中蜀国最先失败。因此,从战略的角度讲,诸葛亮晚年忘记了在行政领域中“有些可为,有些不可为”的道理,就违反了“最小扰动原则”。
总之,领导者要记得自己是有“势”的人,对“势”的把握和运用极其重要。什么叫势?势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格局。胡雪岩说过:“做事情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他认为造势不如乘势,借势而起,借力而发,对胡雪岩来说是轻车熟路。他觉得真正高明的商人必然是顺流而行,乘势而行。如果一个领导者能把集中优势、扩大差别、精益求精、最小扰动这四个原则想明白并付诸实施,离成功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精于造势,亦正亦邪
领导者要做一个“亦正亦邪”的人,因为人不正,难以服众;人不邪,你压不住邪。这里的“邪”,不是指歪风邪气,而是相对于“正”的一种灵活处事的风格。领导者的智慧就体现在造势的能力和对正邪的拿捏。
当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在谈话的过程中就表示过他更喜欢那些可以预测其态度的保守派领导人,而不喜欢那些情绪摇摆不定的自由派人士。他对尼克松说:“你们选举时,我是投你的票的。”这使尼克松吃了一惊。他接着说:“有人说你们是右派,希思首相也是右派。……这些右派上台,我倒比较高兴。”尼克松曾回应道:“主席你是对的,我们美国的右派能够做到左派不能做的事情。”毛主席是左派,但他坦言他喜欢右派,一般人不能理解,蒋介石曾称毛主席为匪,毛主席一笑带过:“我当然是匪了。”去过井冈山的人都能够体会到,没有领导干部是不带匪气的。
老子说过:“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造势是领导的工作智力,若想在管理行业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的空间,就要切记以下四个道理。
首先,集中优势,懂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就如同毛主席讲的,打仗一定是要有优势兵力的。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 毛主席在实践中始终都是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这也成为了他最运用自如而具创造性的思想方法。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以后,敌我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敌军发动总攻的时刻也到了,毛主席毅然决定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首战东北。东北战场敌人据守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我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应首先指向哪里,是关键问题。当时林彪作为东北战场的主负责人主张先打长春,而毛主席却力主先打锦州,因为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打下锦州这一战略要点,就等于关上了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敌军也就成了“瓮中之鳖”,而且控制了北宁线,更有利于我军根据战局发展,向两翼机动作战。基于此,最后毛主席还是下达了“尽可能攻克该城”的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向锦州进军。我军于1948年10月5日攻下锦州以后,可谓全盘皆活,三天后长春部分敌军被迫投降,接着沈阳守敌土崩瓦解,11月2日东北就完全解放了,最后取得了东北决战的伟大胜利。被俘的锦州守将是这样说的:“攻打锦州的这一招棋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使东北与华北分离……”辽沈战役先打锦州的战略决策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决战局势的神来之笔,也再次体现了毛主席善抓主要矛盾的突出才能。
其次,扩大差别,懂得花开满园不如独秀一枝。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自身优势,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鲜明突出的个人特征是大多数有卓越成就领导者的必备要素。我们虽然研究领导学,把它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这说明其中有很多共性的规律是可以遵循的,但是,大家都需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每一个卓越领导者的成功实际上都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像毛主席这样的时代领袖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能做的是“学”、是“仿”,再怎么用心,做得再好,也只能是“像”而已。
所以,领导者们一定要懂得树立自己的一派风格,努力扩大差别。大家对“差异化”这个概念应该不陌生,产品的差异化战略是怎么实行的?就是要学会在设计题材上做到与众不同,要学会在技术方法上做到与众不同,要学会在外观形象上做到与众不同,要学会在服务待人上做到与众不同。但这里我要说的是,差异化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策略,也是领导者需要有意培养的竞争优势,领导者一定要与众不同,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你与众不同了,说白了就是你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别人才会佩服你、才会记住你、才会有向你学习和效仿的想法和行动,这样,你自己的追随者也就产生了。
再次,精益求精,懂得生产产品不如生产标准。低档次的人做事情,高档次的人当典型,低档次的单位生产产品,高档次的单位生产标准。换句话说,标准是在产品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被同行认可的一个规则。没了标准,产品再好也无法形成规模,而有了标准,产品才可以不断地进行复制和再生产。
这里还是用我自身的工作经历来说一说。业绩、经验、故事和关系,这八个字支撑了我10多年的人生。以前在学校研究部门工作的时候,我会经常习惯性地把学校的方方面面的业绩收集起来,做一做对比分析,看看我们这个组织这些年有什么变化;有了直观上的感觉,再静下心来想问题,将变化的现象总结成可供推广借鉴的经验。什么叫经验,就是那些我做的,但别人可以学的事情。把这些经验和业绩融为一体,变成一个好的材料,拿到上级机关汇报,因为自己说自己叫“吹牛”,上级认可才叫“树典型”。领导者要学会在自己的组织里面培育典型、树典型,这是领导者自己以身垂范的一种延伸和扩展,可以帮助你的组织中的更多的人达到你所期望的一种状态。
最后,最小扰动,懂得惊涛骇浪不如波澜不惊。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低成本战略。扰动太大,方方面面都很难受,领导者会得不偿失。经济界、产业界讲低成本,在官场上就应该讲最小扰动,现在的企业家知道低成本,官员不懂得低成本。很多官员以为越轰动越好,其实不然。因为凡是扰动大的他的成本都高,就是能办成事他的代价也大。你的成本高了,收益就相对小了。我拿很多资源做这个事,做成了都不算本事,我能用很少的资源做成这个事情才叫本事。
毛主席曾向许多高级领导推荐成都武侯祠门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上联主要讲的是“攻心”的重要性,只要能够明白对方的心理,一切小人都会被打败。下联主要讲诸葛亮早期和后期的差异性。诸葛亮早年活得很明白,知道天下三分的局势,而晚年却活得很糊涂,当时蜀国国力稳定,但并没有平定中原的实力,而他坚持报效刘备,六出祁山,最终客死五丈原,导致三分天下中蜀国最先失败。因此,从战略的角度讲,诸葛亮晚年忘记了在行政领域中“有些可为,有些不可为”的道理,就违反了“最小扰动原则”。
总之,领导者要记得自己是有“势”的人,对“势”的把握和运用极其重要。什么叫势?势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格局。胡雪岩说过:“做事情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他认为造势不如乘势,借势而起,借力而发,对胡雪岩来说是轻车熟路。他觉得真正高明的商人必然是顺流而行,乘势而行。如果一个领导者能把集中优势、扩大差别、精益求精、最小扰动这四个原则想明白并付诸实施,离成功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四是看淡结果。
看淡结果,亦趋亦避
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众所周知的公理。但在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和对应关系,在从政这个领域中却很难找到。真正有本事的人很少炫耀自己,只会将成功归于运气比较好;没本事的人却常常说自己本事很大,将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
管理行业中有一个“二加三法则”,被业内人士称为“五爪金龙”。“二”包括德和才。“德”为处世,指一个人的为人总是很重要;“才”为发展,指一个人的本领总是不可少。《资治通鉴》里面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于领导者来说,为人是根本,本领不可少,德才二者缺一不可。德才兼备是基础,但是光讲德才兼备,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够,没有某些机遇,也就是所谓的人生中的里程碑事件、小概率事件,不抓住这些事件,不可能成就人生,回头看看人生是由无数个偶然所导致的必然现象,因此机遇太重要了。
因此在领导这个行当上,光有德有才显然还不够,因为还有三个要素很重要。
“机”是指一个人的运气总是很关键的。人生是带有某种运气的,那些小概率事件,那些不可逆的事件,那些无数个巧合,有些东西他是可遇不可求的。当然机会总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他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连在一起的。所以闲时,我和一些朋友谈,“你记住,你要没有某种本事,没有抓住机遇的这么一种愿望和本领,机遇来了你都抓不住。”
我们经常说危机,“危机”其实是由两个含义构成的,它两个词是连在一起的,看起来是带来某种危险、危害的东西,其中却潜藏着一种机遇,我们要化危为机。危机具有三个效应。第一涟漪效应,当前的危机可以带来未来更大的危机。第二蝴蝶效应,亚马逊的蝴蝶扇个翅膀,纽约州可以刮起龙卷风,近处的危机可能带来远处更大的危机。第三骨牌效应,首发的危机可以带来后续更大的危机。
另外一个是“资”,资是指一个人要熬到一定年头才有的资历。对于做管理这个行当的人而言,资历就有点像我们吃的丝瓜。我们都有吃丝瓜的经验,丝瓜如果太嫩了,你刨都不能刨,一刨就断了,丝瓜如果太老了,它只能拿来洗碗,它已经不能吃了。管理这个行当你年资不到,一般人不敢给你委以重任,但是你年龄太大了,一般也是难以受到重用的。所有的管理岗位都是老中青三结合的,既然是老中青三结合,每一个岗位的比例是有限的。什么人算是明白人呢?就是年轻的时候很快就入行了,能够迅速在这个圈子、这个组织里边扎根;中年的时候成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可以主宰一个组织的命运;年老的时候还能通过辅佐别人,让自己获得一个比较长的政治寿命。但是真正要能够做到这三条那又很不容易了。
“抬”是什么呢?抬是指一个人总是要依靠贵人的。什么叫贵人呢?把我们扶上马又送一程的人。因为人在职场上,其实他有很多关系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些关系对我们的发展不重要,有些关系对我们的发展很重要。凡是对我们发展很重要的关系,一般我们称为贵人。但是怎么对待贵人?又不是什么人都看得明白的。记住天下人知道此人是你的贵人,你没有必要告诉天下人他是我的贵人。一定是你们都不说你们有关系,但是天下人都知道你们有关系。你要说你跟他有关系,他敢用你么?他一定觉得你很张狂。也许这个人现在不是贵人,但是他将来可能成为贵人,那么你现在跟他有关系,将来他成为贵人的时候,他会回馈于你,因此贵人是要培养的,是要发现的、是要识别的。
所以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说德、才、机、资、抬,缺一不可。
总之,智慧是一种平衡感,是一种洞察力。它包括了判断对错、辨别真伪和理解善恶,代表了生命中最富有哲理的一面。智慧是年龄的函数,随着我们阅历的增长,随着我们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我们对一件事情应该如何做,以及可能如何做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我们的心目中理想和事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我们处理问题会有更加敏锐和务实的态度,我们会获得真正的喜悦而不是短暂的乐趣,我们不仅有安全感,而且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看淡结果,亦趋亦避
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众所周知的公理。但在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和对应关系,在从政这个领域中却很难找到。真正有本事的人很少炫耀自己,只会将成功归于运气比较好;没本事的人却常常说自己本事很大,将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
管理行业中有一个“二加三法则”,被业内人士称为“五爪金龙”。“二”包括德和才。“德”为处世,指一个人的为人总是很重要;“才”为发展,指一个人的本领总是不可少。《资治通鉴》里面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于领导者来说,为人是根本,本领不可少,德才二者缺一不可。德才兼备是基础,但是光讲德才兼备,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够,没有某些机遇,也就是所谓的人生中的里程碑事件、小概率事件,不抓住这些事件,不可能成就人生,回头看看人生是由无数个偶然所导致的必然现象,因此机遇太重要了。
因此在领导这个行当上,光有德有才显然还不够,因为还有三个要素很重要。
“机”是指一个人的运气总是很关键的。人生是带有某种运气的,那些小概率事件,那些不可逆的事件,那些无数个巧合,有些东西他是可遇不可求的。当然机会总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他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连在一起的。所以闲时,我和一些朋友谈,“你记住,你要没有某种本事,没有抓住机遇的这么一种愿望和本领,机遇来了你都抓不住。”
我们经常说危机,“危机”其实是由两个含义构成的,它两个词是连在一起的,看起来是带来某种危险、危害的东西,其中却潜藏着一种机遇,我们要化危为机。危机具有三个效应。第一涟漪效应,当前的危机可以带来未来更大的危机。第二蝴蝶效应,亚马逊的蝴蝶扇个翅膀,纽约州可以刮起龙卷风,近处的危机可能带来远处更大的危机。第三骨牌效应,首发的危机可以带来后续更大的危机。
另外一个是“资”,资是指一个人要熬到一定年头才有的资历。对于做管理这个行当的人而言,资历就有点像我们吃的丝瓜。我们都有吃丝瓜的经验,丝瓜如果太嫩了,你刨都不能刨,一刨就断了,丝瓜如果太老了,它只能拿来洗碗,它已经不能吃了。管理这个行当你年资不到,一般人不敢给你委以重任,但是你年龄太大了,一般也是难以受到重用的。所有的管理岗位都是老中青三结合的,既然是老中青三结合,每一个岗位的比例是有限的。什么人算是明白人呢?就是年轻的时候很快就入行了,能够迅速在这个圈子、这个组织里边扎根;中年的时候成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可以主宰一个组织的命运;年老的时候还能通过辅佐别人,让自己获得一个比较长的政治寿命。但是真正要能够做到这三条那又很不容易了。
“抬”是什么呢?抬是指一个人总是要依靠贵人的。什么叫贵人呢?把我们扶上马又送一程的人。因为人在职场上,其实他有很多关系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些关系对我们的发展不重要,有些关系对我们的发展很重要。凡是对我们发展很重要的关系,一般我们称为贵人。但是怎么对待贵人?又不是什么人都看得明白的。记住天下人知道此人是你的贵人,你没有必要告诉天下人他是我的贵人。一定是你们都不说你们有关系,但是天下人都知道你们有关系。你要说你跟他有关系,他敢用你么?他一定觉得你很张狂。也许这个人现在不是贵人,但是他将来可能成为贵人,那么你现在跟他有关系,将来他成为贵人的时候,他会回馈于你,因此贵人是要培养的,是要发现的、是要识别的。
所以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说德、才、机、资、抬,缺一不可。
总之,智慧是一种平衡感,是一种洞察力。它包括了判断对错、辨别真伪和理解善恶,代表了生命中最富有哲理的一面。智慧是年龄的函数,随着我们阅历的增长,随着我们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我们对一件事情应该如何做,以及可能如何做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我们的心目中理想和事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我们处理问题会有更加敏锐和务实的态度,我们会获得真正的喜悦而不是短暂的乐趣,我们不仅有安全感,而且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第三章 智慧之显
引子
毛主席对我国革命的光明前景和必胜信念从来都是坚定而乐观的,正如他自己所描绘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主席作为一个从未带过兵、从未受过长期正规军事训练的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却依靠“谁主沉浮”的英雄气概,依靠“走群众路线”,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依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依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依靠对指责与排挤的强大忍耐,依靠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最终成为了一个带领四万万同胞摆脱黑暗、赢取国家独立的军事巨人。
毛主席的智慧不只体现在军事上,但是在这个领域却体现得最为生动,最有代表性。我们说,只有想法而没有表达,只有表达而没有推动,只有推动而没有结果,都无法称得上是有智慧。说一个领导者有智慧,何以见得?自然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领域显示出来。“智慧之显”,简单而言,就是智慧的显现。
毛主席作为一个从未带过兵、从未受过长期正规军事训练的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却依靠“谁主沉浮”的英雄气概,依靠“走群众路线”,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依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依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依靠对指责与排挤的强大忍耐,依靠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最终成为了一个带领四万万同胞摆脱黑暗、赢取国家独立的军事巨人。
毛主席的智慧不只体现在军事上,但是在这个领域却体现得最为生动,最有代表性。我们说,只有想法而没有表达,只有表达而没有推动,只有推动而没有结果,都无法称得上是有智慧。说一个领导者有智慧,何以见得?自然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领域显示出来。“智慧之显”,简单而言,就是智慧的显现。
领导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在不同社会角色的转换里,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
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智慧显示和发挥得恰到好处?还是让我们看看毛主席是如何做的。
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智慧显示和发挥得恰到好处?还是让我们看看毛主席是如何做的。
告诫儿子:“趁着年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1941年1月31日,毛主席48岁,儿子毛岸英26岁,当时毛岸英正在苏联留学。儿子跟父亲写了很多信,其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想继承父业,去做管理,不想去干别的,毛主席想了半天,回了这样一封信。
“你们长进了,我很喜欢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以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做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喜欢你们,望你们更好。”
我快40岁的时候看到这封信,深感震惊。为什么深感震惊呢?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毛主席不是这样说的。主席在莫斯科对中国的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主席告诫我们年轻人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主席希望我们年轻人更要搞政治,加强思想教育。后来我才想明白,这正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智慧之处。主席劝儿子在年轻时多学点自然科学,少谈些政治,是有原因的。因为从政这个行当,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
入行时,懂得“知识易学,常识难懂”的道理。
在给我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我常说:一般教师讲知识,顶级教师讲常识。因为知识通过书本,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是容易学会的,但是常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讲清楚。我们学校某文科学院曾经请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学者来做个讲座,这位学者是研究生物学的,来之前花了2年的时间就在研究一个课题,最后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常吃肉确实能使人感到快乐。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很好玩,又像是常识的东西。
领导者从事的这个行当也是一样的,看似四平八稳,其实暗波涌动。很多人,特别年轻人如同主席的儿子一心想进入这个领域,不说别的,就看看现在的各种公务员考试,有些岗位招一个人却有几百,甚至几千人报名。他们都觉得公务员岗位是铁饭碗,工作清闲,又能当官,其实他们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从政这个领域的竞争比任何行业都激烈,既是跟他人竞争,十个科长一个处长,十个处长一个厅长,这个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个金字塔形,一步没上去,一辈子就搭在这里了;还要跟自己竞争,从政是要跟年龄赛跑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什么级别需要多大的年龄,但是现在提拔干部提倡年轻化,一步没走顺,被“放”两年,基本就上不去了。
主席在遵义会议后终于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在之前也是饱受打击的,若非有非常的本事,超常的智慧,主席的名字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因此,当领导是一个需要智慧的行当,入行还需谨慎。
历练时,懂得“铁杵磨针,百炼成钢”的道理。
从政这个领域有个特点:历史不能假设,领导不能选择。从政不像其他领域的工作,跳槽级别越高,待遇越好。一旦进入了这个行当,就不容再回头。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带领的起义军来到了永新县三湾村,并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的三湾改编。主席宣布起义军官兵愿留则留,愿走的发放路费。结果不少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选择了离开,余下了约三分之一的战士选择继续跟着主席战斗。但是几年以后,这批剩下的官兵绝大多数都成了红军的高级将领,解放后不少人还当了将军。也许有许多人就不服气了,说秋收起义我也参加了啊,怪就只能怪自己经不住历练。
主席从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后成为我党、我军的最高领袖,中间14年的时间曾遭遇多次的打击,数次从核心圈被排挤到边缘区;邓小平同志在党内也曾“三起三落”。由此可见,铁杵磨针,百炼成钢,成长为一名领导者是需要相当长时间历练的。
出道时,要懂得“接人容易,接班不易”的道理。
《战国策》中有《触龙说赵太后》这样一篇文章,左师触龙为劝服当权者赵太后以最心爱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而换取齐国救兵时,曾说:“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历史是何其的深刻。一样的道理,毛主席写信劝儿子年轻时多学自然科学,少谈点政治,是非常有远见的。在官场上任何人的晋升都是上一级领导者提携的结果,而上一级领导者的思路和安排,往往决定了被提携者的发展轨迹。一般而言,许多接班人由于和领导者的关系太近,在领导者被边缘化或倒台后,往往会受到牵连,这就是接班人政治上的“跟人负效应”。接人容易,接班不易,毛主席真是高人。
1941年1月31日,毛主席48岁,儿子毛岸英26岁,当时毛岸英正在苏联留学。儿子跟父亲写了很多信,其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想继承父业,去做管理,不想去干别的,毛主席想了半天,回了这样一封信。
“你们长进了,我很喜欢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以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做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喜欢你们,望你们更好。”
我快40岁的时候看到这封信,深感震惊。为什么深感震惊呢?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毛主席不是这样说的。主席在莫斯科对中国的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主席告诫我们年轻人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主席希望我们年轻人更要搞政治,加强思想教育。后来我才想明白,这正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智慧之处。主席劝儿子在年轻时多学点自然科学,少谈些政治,是有原因的。因为从政这个行当,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
入行时,懂得“知识易学,常识难懂”的道理。
在给我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我常说:一般教师讲知识,顶级教师讲常识。因为知识通过书本,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是容易学会的,但是常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讲清楚。我们学校某文科学院曾经请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学者来做个讲座,这位学者是研究生物学的,来之前花了2年的时间就在研究一个课题,最后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常吃肉确实能使人感到快乐。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很好玩,又像是常识的东西。
领导者从事的这个行当也是一样的,看似四平八稳,其实暗波涌动。很多人,特别年轻人如同主席的儿子一心想进入这个领域,不说别的,就看看现在的各种公务员考试,有些岗位招一个人却有几百,甚至几千人报名。他们都觉得公务员岗位是铁饭碗,工作清闲,又能当官,其实他们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从政这个领域的竞争比任何行业都激烈,既是跟他人竞争,十个科长一个处长,十个处长一个厅长,这个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个金字塔形,一步没上去,一辈子就搭在这里了;还要跟自己竞争,从政是要跟年龄赛跑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什么级别需要多大的年龄,但是现在提拔干部提倡年轻化,一步没走顺,被“放”两年,基本就上不去了。
主席在遵义会议后终于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在之前也是饱受打击的,若非有非常的本事,超常的智慧,主席的名字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因此,当领导是一个需要智慧的行当,入行还需谨慎。
历练时,懂得“铁杵磨针,百炼成钢”的道理。
从政这个领域有个特点:历史不能假设,领导不能选择。从政不像其他领域的工作,跳槽级别越高,待遇越好。一旦进入了这个行当,就不容再回头。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带领的起义军来到了永新县三湾村,并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的三湾改编。主席宣布起义军官兵愿留则留,愿走的发放路费。结果不少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选择了离开,余下了约三分之一的战士选择继续跟着主席战斗。但是几年以后,这批剩下的官兵绝大多数都成了红军的高级将领,解放后不少人还当了将军。也许有许多人就不服气了,说秋收起义我也参加了啊,怪就只能怪自己经不住历练。
主席从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后成为我党、我军的最高领袖,中间14年的时间曾遭遇多次的打击,数次从核心圈被排挤到边缘区;邓小平同志在党内也曾“三起三落”。由此可见,铁杵磨针,百炼成钢,成长为一名领导者是需要相当长时间历练的。
出道时,要懂得“接人容易,接班不易”的道理。
《战国策》中有《触龙说赵太后》这样一篇文章,左师触龙为劝服当权者赵太后以最心爱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而换取齐国救兵时,曾说:“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历史是何其的深刻。一样的道理,毛主席写信劝儿子年轻时多学自然科学,少谈点政治,是非常有远见的。在官场上任何人的晋升都是上一级领导者提携的结果,而上一级领导者的思路和安排,往往决定了被提携者的发展轨迹。一般而言,许多接班人由于和领导者的关系太近,在领导者被边缘化或倒台后,往往会受到牵连,这就是接班人政治上的“跟人负效应”。接人容易,接班不易,毛主席真是高人。
告诫朋友:“不要绝对地看问题”
1941年下半年毛主席跟他的朋友,文学家肖军讲了这样一番话:
“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该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得到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
毛主席对他信得过的好朋友讲的必然是心里话。我自己研究过《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跟很多人写过很多信,但凡超过200字的信不多,主席每天忙得很,哪有时间跟人谈心呢?只有至亲好友才会讲心里话。特别是人和人打交道,交深言深,交浅言浅,不能交浅言深。不过有一个职业例外,那就是教师,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职业的责任规定他必须做到跟陌生人也能谈得很深。
但是管理这个领域,“交深言深,交浅言浅,不能交浅言深”这个法则是必须要遵从的。因为“交深言浅”是行政大忌,对上级而言你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关键时候不能抬你;对平级而言你得到不会有盟友,失去了潜在的资源,关键时候不能助你,对下级而言你得不到追随者,关键时候不会听命于你。对于初到单位的人来讲,在单位里,特别是机关,人际关系特别复杂,对不熟悉不了解的人毫不保留地掏心窝给对方,碰上喜搬弄是非之辈,那你以后基本上很难在单位立足。就算他人嘴严,也会瞧不起你,认为你不懂事。而领导同志更加忌讳这点,尤其是应该同下属保持适度的距离,如此才能有威严,有威信。
主席如此推心置腹地劝肖军,自然是真正的为肖军好,他告诫朋友的这些道理,所有的领导者们都应该要明白:
懂点“权变”,要懂得“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道理。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主席之所以与肖军讲这么多,是因为主席觉得肖军的习性跟过去的自己有些相似,所以打算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劝肖军。年轻时的主席也是如此,看到不称心之人,不满意之事都会指出来,但是主席吃了很多亏,数度被边缘化,后来主席慢慢懂得了,现实情况要灵活处理,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讲“联系”的时候着眼于“发展”,要把目光看长远点,世界是变化的,明日之事明日之人谁都说不准。但是讲“发展”的时候也立足于“联系”,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没有任何人可以只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每一个领导者走上这个岗位,一要靠自身能力过硬,这是基础;二是靠领导赏识,贵人相助,这是关键;三是要同志们抬举,这是必要。后面两点都是要立足于联系的。
有点“城府”,要懂得“水晃则混,水澄则清”的道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不要太过于较真,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别人就不愿意与你打交道。另一方面,这句话其实也阐述了一个基本事实:有鱼之池其水必浊。水晃则混,水澄则清,你去搅那个池子,水必然会浑浊,你让它静下来,过会儿肯定也就清净了,关键是这个外部的搅动使其发生了变化。人也是如此,遇事不慌不急,别让外部环境的变化扰乱了自己的心思。人活一世总是免不了面对种种人际困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最累心也是最不好处理的,但是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矛盾从何而来?矛盾其实来自于彼此的接触,而接触是什么?接触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因此,淡化矛盾,冷静地处理矛盾,做一个有城府的人。“城府”不是“心机”,只是要告诉领导者们掌握一个“控制自我情绪”的本事。
善于“交往”,要懂得“将心比心,以行换心”的道理。
还是那句话,世界是不断发展的,现在地位比别人高一些也不见得以后就一定会一直比别人高。一个时代要一类人从边缘走到中心,这是必然性大于偶然性的,而具体谁能够从边缘走到中心,这是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现在的中心人物说不定将来就边缘化了,当初的边缘人物将来不见得不能走到中心,个体的命运在时代的宏观背景之下是很难计算得清楚的。
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用“将心比心”取代“唯我独尊”;要用他人感觉取代自我感觉。想一想别人怎么感受,想一想别人怎么看问题,如果你站在对方的角度你又会怎么想问题,这样反复地去思考、去琢磨,就会养成一个很好的思考习惯,久而久之,心态也就平和了,人们也会觉得这个人活得很有境界。领导者有了这样的交往观,下属就会在与你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怀、被体谅,这样融洽的人际关系对领导者的事业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领导者除了有善待下属的想法还不够,关键是要把这种想法以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做到用实际行动换回人心。“汉初三杰”的韩信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自己肚子饿要吃饭,知道别人也想吃,便让出自己的饭食;自己要穿衣,知道别人也想穿,便让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当皇帝,知道别人也想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便慷慨地予以封赏。刘邦作为领导者,绝对算得上是把仁心、仁义、仁行推行得比较极致的一个人。
惯于“反省”,要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时时自我审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有本事的人也难免不犯错误。主席多次说,共产党人不要怕犯错误。但是也不要怕认错。当年小平同志对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说:“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这是毛主席很喜欢的两句诗,主席年轻的时候读到这两句诗就有了认同感,而后的革命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与此诗传达的情感和志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为领导者,哪有不被人挑剔的时候,听到对自己的非议,别急着怪罪人,而是要放下身段想想自己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一点也还是要向毛主席学学。在陕甘宁边区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边区政府正组织各县县长在一个小礼堂开征粮会议,结果突然天降暴雨,雷电交加,参加会议的延川县县长李彩云不幸被雷击死。此事传出去后,街上老百姓有人说怪话:雷公为什么不打毛主席?保卫部门听到这句话,要追查讲这个话的人,但是被毛主席制止了。毛主席没有让他们查,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反复思索着为什么群众要这样“骂”?一定是做了什么错事引起群众的反感。如果做错了,就敢于承认。后来检查发现,陕北这么个不过一百三四十万人口的地方,一年就征收19万大担公粮。公粮征多了,人民负担太重,他们不满。于是,毛主席提出不能再这样办了,决定把公粮减为16万大担,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受到群众的拥护。
反省其实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遇事反省,二是日常反省。遇事反省是事后的,领导者面对自己的错误或者他人不满反映时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一味归咎他人,别人有错还好,别人没错反而会让自己错上加错。相比遇事反省,日常反省更是领导者的必修课,总结总结经验,提炼提炼要点,做得好的地方想办法让它更好;另外日常反省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得不好的地方想办法让它变好,这也是领导者的安身立业之道。
1941年下半年毛主席跟他的朋友,文学家肖军讲了这样一番话:
“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该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得到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
毛主席对他信得过的好朋友讲的必然是心里话。我自己研究过《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跟很多人写过很多信,但凡超过200字的信不多,主席每天忙得很,哪有时间跟人谈心呢?只有至亲好友才会讲心里话。特别是人和人打交道,交深言深,交浅言浅,不能交浅言深。不过有一个职业例外,那就是教师,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职业的责任规定他必须做到跟陌生人也能谈得很深。
但是管理这个领域,“交深言深,交浅言浅,不能交浅言深”这个法则是必须要遵从的。因为“交深言浅”是行政大忌,对上级而言你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关键时候不能抬你;对平级而言你得到不会有盟友,失去了潜在的资源,关键时候不能助你,对下级而言你得不到追随者,关键时候不会听命于你。对于初到单位的人来讲,在单位里,特别是机关,人际关系特别复杂,对不熟悉不了解的人毫不保留地掏心窝给对方,碰上喜搬弄是非之辈,那你以后基本上很难在单位立足。就算他人嘴严,也会瞧不起你,认为你不懂事。而领导同志更加忌讳这点,尤其是应该同下属保持适度的距离,如此才能有威严,有威信。
主席如此推心置腹地劝肖军,自然是真正的为肖军好,他告诫朋友的这些道理,所有的领导者们都应该要明白:
懂点“权变”,要懂得“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道理。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主席之所以与肖军讲这么多,是因为主席觉得肖军的习性跟过去的自己有些相似,所以打算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劝肖军。年轻时的主席也是如此,看到不称心之人,不满意之事都会指出来,但是主席吃了很多亏,数度被边缘化,后来主席慢慢懂得了,现实情况要灵活处理,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讲“联系”的时候着眼于“发展”,要把目光看长远点,世界是变化的,明日之事明日之人谁都说不准。但是讲“发展”的时候也立足于“联系”,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没有任何人可以只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每一个领导者走上这个岗位,一要靠自身能力过硬,这是基础;二是靠领导赏识,贵人相助,这是关键;三是要同志们抬举,这是必要。后面两点都是要立足于联系的。
有点“城府”,要懂得“水晃则混,水澄则清”的道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不要太过于较真,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别人就不愿意与你打交道。另一方面,这句话其实也阐述了一个基本事实:有鱼之池其水必浊。水晃则混,水澄则清,你去搅那个池子,水必然会浑浊,你让它静下来,过会儿肯定也就清净了,关键是这个外部的搅动使其发生了变化。人也是如此,遇事不慌不急,别让外部环境的变化扰乱了自己的心思。人活一世总是免不了面对种种人际困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最累心也是最不好处理的,但是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矛盾从何而来?矛盾其实来自于彼此的接触,而接触是什么?接触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因此,淡化矛盾,冷静地处理矛盾,做一个有城府的人。“城府”不是“心机”,只是要告诉领导者们掌握一个“控制自我情绪”的本事。
善于“交往”,要懂得“将心比心,以行换心”的道理。
还是那句话,世界是不断发展的,现在地位比别人高一些也不见得以后就一定会一直比别人高。一个时代要一类人从边缘走到中心,这是必然性大于偶然性的,而具体谁能够从边缘走到中心,这是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现在的中心人物说不定将来就边缘化了,当初的边缘人物将来不见得不能走到中心,个体的命运在时代的宏观背景之下是很难计算得清楚的。
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用“将心比心”取代“唯我独尊”;要用他人感觉取代自我感觉。想一想别人怎么感受,想一想别人怎么看问题,如果你站在对方的角度你又会怎么想问题,这样反复地去思考、去琢磨,就会养成一个很好的思考习惯,久而久之,心态也就平和了,人们也会觉得这个人活得很有境界。领导者有了这样的交往观,下属就会在与你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怀、被体谅,这样融洽的人际关系对领导者的事业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领导者除了有善待下属的想法还不够,关键是要把这种想法以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做到用实际行动换回人心。“汉初三杰”的韩信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自己肚子饿要吃饭,知道别人也想吃,便让出自己的饭食;自己要穿衣,知道别人也想穿,便让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当皇帝,知道别人也想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便慷慨地予以封赏。刘邦作为领导者,绝对算得上是把仁心、仁义、仁行推行得比较极致的一个人。
惯于“反省”,要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时时自我审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有本事的人也难免不犯错误。主席多次说,共产党人不要怕犯错误。但是也不要怕认错。当年小平同志对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说:“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这是毛主席很喜欢的两句诗,主席年轻的时候读到这两句诗就有了认同感,而后的革命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与此诗传达的情感和志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为领导者,哪有不被人挑剔的时候,听到对自己的非议,别急着怪罪人,而是要放下身段想想自己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一点也还是要向毛主席学学。在陕甘宁边区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边区政府正组织各县县长在一个小礼堂开征粮会议,结果突然天降暴雨,雷电交加,参加会议的延川县县长李彩云不幸被雷击死。此事传出去后,街上老百姓有人说怪话:雷公为什么不打毛主席?保卫部门听到这句话,要追查讲这个话的人,但是被毛主席制止了。毛主席没有让他们查,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反复思索着为什么群众要这样“骂”?一定是做了什么错事引起群众的反感。如果做错了,就敢于承认。后来检查发现,陕北这么个不过一百三四十万人口的地方,一年就征收19万大担公粮。公粮征多了,人民负担太重,他们不满。于是,毛主席提出不能再这样办了,决定把公粮减为16万大担,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受到群众的拥护。
反省其实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遇事反省,二是日常反省。遇事反省是事后的,领导者面对自己的错误或者他人不满反映时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一味归咎他人,别人有错还好,别人没错反而会让自己错上加错。相比遇事反省,日常反省更是领导者的必修课,总结总结经验,提炼提炼要点,做得好的地方想办法让它更好;另外日常反省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得不好的地方想办法让它变好,这也是领导者的安身立业之道。
告诫天下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点”
毛主席同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好友是如是说,再来看看他对待其他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劝解的。
主席讲:“书没有长腿,你可以随意打开合上。读书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比大师傅做饭要容易得多,比屠夫杀猪容易得多。猪有腿能跑,他必须捉住这头猪,他杀猪,猪会叫。放在桌上的书不会跑,也不会叫,你可以随意翻它,还有什么比这更容易吗? 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点。”
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有本事,所以往往不服人,不善于理解大众的意图;二是追求人格独立,不善于服从大众的意图。毛主席正是看清了知识分子的这种人性特征与内在品质,提出了“团结、教育、改造” 知识分子的政策。
为什么要“团结”?就是要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人说:在毛泽东那里,知识分子都是不革命的。毛主席给知识分子扣上“右派分子”的帽子,是重点“照顾”和打击的对象,其实不然。主席说:“这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爱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团结他们。”
主席是明白并且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的,但是身为知识分子的毛主席又太了解知识分子了,知道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团结的,因为他们容易不服同行,又瞧不上外行,总有些孤芳自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还是向往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人民大众很有些瞧不起。
主席曾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知识分子比作毛,认为他们附在帝国主义者、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五张皮上,民主革命革掉了前三张皮,社会主义革命革掉了后两张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知识分子还是要与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才能养活自己,才能创造自身的价值。
为什么要“教育”?就是要懂得“粒米成箩,集腋成裘”。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人民日报》在编者按语中发表了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前几年在一位学生家长的邀请下,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知青点——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县)茶庵公社白石大队三小队。时隔数十年再次来到这里,百感交集。就在我在村子里随意走走时,突然那熟悉的声音又回荡在耳旁,那是从碾米机上发出的声音。想当年,我就是挑着一担谷子走进碾米房,看着黄橙橙的谷子从碾米机上方倒入,出来白而透明的米慢慢流进地上的米箩之中。
我突然明白主席号召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苦心。在很多人脑海里,一直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旧观念:知识分子是文明的上等人,知识分子才算得上人才,才是文明的载体和传承者,社会地位就是要比工人农民高,做不做事情,做多少事情,干不干好事,小日子都要比工人农民过得好,什么优等的东西都要流向他们一边……否则,就会怨恨社会对他们不公,就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就要骂娘!一派古代文人“从此天下无文章”的惊人话语,一派我就是天下第一、特殊公民的霸道思想和习气。
让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且尤为必要的。不教育,他们如何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不教育,他们如何能够与其他阶层紧密团结;不教育,他们如何能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服务?
为什么要改造?就是要懂得“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毛主席在1957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主要的社会成员是三部分人,就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为工人农民服务的。”又说:“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那就首先必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还说:“如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又在同工农群众的接近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了解,那末,我们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如果这样,大家的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好得多。”
知识分子要经过一个脱胎换骨、洗心革面的过程。脱掉学生胎,换掉书生骨;洗去骄傲的心态,革去小资情调。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从“象牙塔”融入工人阶级的队伍,才能成为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毛泽东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邓小平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使用、重用、培养”。两者对知识分子观察的角度不同,毛主席是从知识分子的人性特征与内在品质来看问题的,邓小平是从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来看问题的,即知识分子内在品质和外在本事的区别。现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给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知识分子应该多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不足,找到改正方法,掌握让别人满意的技能,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放在今天,领导者们要从主席当时对知识分子的这个政策中看出点什么门道呢?其实就是提醒我们的领导者不要自恃过高,不要有知识分子的做派,要成为一个有大气度、大胸怀、大智慧的带头人。
主席讲:“书没有长腿,你可以随意打开合上。读书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比大师傅做饭要容易得多,比屠夫杀猪容易得多。猪有腿能跑,他必须捉住这头猪,他杀猪,猪会叫。放在桌上的书不会跑,也不会叫,你可以随意翻它,还有什么比这更容易吗? 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点。”
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有本事,所以往往不服人,不善于理解大众的意图;二是追求人格独立,不善于服从大众的意图。毛主席正是看清了知识分子的这种人性特征与内在品质,提出了“团结、教育、改造” 知识分子的政策。
为什么要“团结”?就是要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人说:在毛泽东那里,知识分子都是不革命的。毛主席给知识分子扣上“右派分子”的帽子,是重点“照顾”和打击的对象,其实不然。主席说:“这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爱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团结他们。”
主席是明白并且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的,但是身为知识分子的毛主席又太了解知识分子了,知道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团结的,因为他们容易不服同行,又瞧不上外行,总有些孤芳自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还是向往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人民大众很有些瞧不起。
主席曾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知识分子比作毛,认为他们附在帝国主义者、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五张皮上,民主革命革掉了前三张皮,社会主义革命革掉了后两张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知识分子还是要与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才能养活自己,才能创造自身的价值。
为什么要“教育”?就是要懂得“粒米成箩,集腋成裘”。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人民日报》在编者按语中发表了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前几年在一位学生家长的邀请下,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知青点——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县)茶庵公社白石大队三小队。时隔数十年再次来到这里,百感交集。就在我在村子里随意走走时,突然那熟悉的声音又回荡在耳旁,那是从碾米机上发出的声音。想当年,我就是挑着一担谷子走进碾米房,看着黄橙橙的谷子从碾米机上方倒入,出来白而透明的米慢慢流进地上的米箩之中。
我突然明白主席号召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苦心。在很多人脑海里,一直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旧观念:知识分子是文明的上等人,知识分子才算得上人才,才是文明的载体和传承者,社会地位就是要比工人农民高,做不做事情,做多少事情,干不干好事,小日子都要比工人农民过得好,什么优等的东西都要流向他们一边……否则,就会怨恨社会对他们不公,就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就要骂娘!一派古代文人“从此天下无文章”的惊人话语,一派我就是天下第一、特殊公民的霸道思想和习气。
让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且尤为必要的。不教育,他们如何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不教育,他们如何能够与其他阶层紧密团结;不教育,他们如何能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服务?
为什么要改造?就是要懂得“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毛主席在1957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主要的社会成员是三部分人,就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为工人农民服务的。”又说:“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那就首先必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还说:“如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又在同工农群众的接近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了解,那末,我们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如果这样,大家的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好得多。”
知识分子要经过一个脱胎换骨、洗心革面的过程。脱掉学生胎,换掉书生骨;洗去骄傲的心态,革去小资情调。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从“象牙塔”融入工人阶级的队伍,才能成为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毛泽东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邓小平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使用、重用、培养”。两者对知识分子观察的角度不同,毛主席是从知识分子的人性特征与内在品质来看问题的,邓小平是从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来看问题的,即知识分子内在品质和外在本事的区别。现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给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知识分子应该多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不足,找到改正方法,掌握让别人满意的技能,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放在今天,领导者们要从主席当时对知识分子的这个政策中看出点什么门道呢?其实就是提醒我们的领导者不要自恃过高,不要有知识分子的做派,要成为一个有大气度、大胸怀、大智慧的带头人。
第四章 智慧之脉
引子
脉,是像人周身血管那样连贯而自然成系统的东西。所谓智慧之脉,是指智慧在领导者为人处事中系统而具体地体现,再换个说法也就是“为官之术”。
这里的“官”指的就是领导者,是说话算数、有独立的东西,俗称“一把手”的人。领导者也是人,既然是人,就可以从人最基本的天性来进行研究,是人就会做与生俱来的“三件事”:出生后要吃奶,吃饱了奶就有成就感;吃奶时要母亲抱,抱了就有安全感;不吃奶不睡觉时小眼就要乱转、小手就要乱抓、小腿就要乱蹬,转了、抓了、跑了就有满足感。这“三件事”就满足了“三大动机”:追求成就、与人交往、尝试工作。据此,身居高位的为官者有“三好三不好”。
“三好”包括:第一,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追求成就的动机;第二,能够结交一大批人,满足与人交往的动机;第三,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满足从事工作的动机。
“三不好”包括:第一,追求成就动机与耐受挫折能力不能统一;第二,结交一大批人与结交少数知己的可能性不能统一;第三,从事工作和可能出错的矛盾不能统一。
人人都想做领导,但只有真正当上领导的人才知道高处不胜寒。毛主席说:“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这里的“官”指的就是领导者,是说话算数、有独立的东西,俗称“一把手”的人。领导者也是人,既然是人,就可以从人最基本的天性来进行研究,是人就会做与生俱来的“三件事”:出生后要吃奶,吃饱了奶就有成就感;吃奶时要母亲抱,抱了就有安全感;不吃奶不睡觉时小眼就要乱转、小手就要乱抓、小腿就要乱蹬,转了、抓了、跑了就有满足感。这“三件事”就满足了“三大动机”:追求成就、与人交往、尝试工作。据此,身居高位的为官者有“三好三不好”。
“三好”包括:第一,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追求成就的动机;第二,能够结交一大批人,满足与人交往的动机;第三,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满足从事工作的动机。
“三不好”包括:第一,追求成就动机与耐受挫折能力不能统一;第二,结交一大批人与结交少数知己的可能性不能统一;第三,从事工作和可能出错的矛盾不能统一。
人人都想做领导,但只有真正当上领导的人才知道高处不胜寒。毛主席说:“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总的来说,为官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一谈。
用脑子换位子
(脑子和位子)
(脑子和位子)
评价为官者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这个人能否在位子上坐得稳、坐得久。“坐得稳”是从为官者时序发展的每一个剖面来看的,而“坐得久”是从为官者时序发展的整个时间轴来看的。这个尺度是对多种要素的综合,对当事人的意义最大。
为官者要想把位子坐得稳、坐得久,唯一可依靠的就是动脑子。一般而言,为官者要切记:为官原则是脑子安身,位子立命;为官定序是脑子为主,位子为辅;为官次序是脑子在先,位子在后。
动脑子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实,人什么特征都具备,就是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换言之,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可这恰恰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所有的“不可替代性”都是人为的结果,这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故事、充满变数、充满乐趣。
第一,从为官者的产生上看其“不可替代性”。主官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是民选方式,主要靠竞选;二是官选方式,主要靠任命。从民选的角度看,“不可替代性”主要是指“选择的唯一性”。两次竞选总统成功的克林顿对选举的奥秘颇有心得,在第一次竞选时他说:“在美国成功的总统竞选有三个基本要求。首先,人们必须能够看到你本人,并且能够想象你就是总统。其次,你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和支持才能为人所知。再次,这是一场理念、纲领和问题的战斗。”[1]而第二次争取连任时他更聪明了,他只要美国人知道:“我在白宫你们会觉得很舒服。”从任命的角度来看,除非到了顶层,再大的官上面也还是有官,因此,这里的“不可替代”主要是指“合适性”。“合适”并不是说上级选择了最好的,而是说选择了最“适合”的。
第二,从为官者的运转上看其“不可替代性”。这主要指“角色的唯一性”,即干好自己的活。对主官来说有一个规律: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算的。角色的唯一性,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看:第一,与上级机关或者上级负责人有没有比较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对本人的影响力不大;第二,与平级或虽没有隶属关系但是有潜在的利益关系的组织或个人有没有比较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本人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第三,永远不要做下级能做的事情,永远不要让下级做只能由你做的事情。统帅不问细节,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也是毛主席的朋友,他在《回忆录》中引用了一位德国将军对军官的分类:“我把我的军官分为4类:聪明的、愚蠢的、勤快的和懒惰的,每个军官至少具有上述两种品质。那些聪明而又勤快的人适宜担任高级参谋,而那些又蠢又懒的人可以被支配着使用。聪明而又懒惰的人适合担任最高指挥,他有对付各种情况的气势和胆略。至于愚蠢而又勤快者,那就危险了,应立即予以开除。”乍一看,这段话好像有点没道理,但仔细揣摩才发现,他说的其实是大道理。琐事细节是参谋们分内的事,指挥官需要时间冷静思考,而只有那些聪明又懒惰的人,可以才有点时间做一些比较深层次的思考,自然比较适合担任最高指挥官。需要说的是,统帅如果老是做下属能做的事情,不仅出错的概率增加了,而且下属久而久之会与你的距离疏远,而疏则生怨。
为官者要想把位子坐得稳、坐得久,唯一可依靠的就是动脑子。一般而言,为官者要切记:为官原则是脑子安身,位子立命;为官定序是脑子为主,位子为辅;为官次序是脑子在先,位子在后。
动脑子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实,人什么特征都具备,就是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换言之,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可这恰恰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所有的“不可替代性”都是人为的结果,这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故事、充满变数、充满乐趣。
第一,从为官者的产生上看其“不可替代性”。主官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是民选方式,主要靠竞选;二是官选方式,主要靠任命。从民选的角度看,“不可替代性”主要是指“选择的唯一性”。两次竞选总统成功的克林顿对选举的奥秘颇有心得,在第一次竞选时他说:“在美国成功的总统竞选有三个基本要求。首先,人们必须能够看到你本人,并且能够想象你就是总统。其次,你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和支持才能为人所知。再次,这是一场理念、纲领和问题的战斗。”[1]而第二次争取连任时他更聪明了,他只要美国人知道:“我在白宫你们会觉得很舒服。”从任命的角度来看,除非到了顶层,再大的官上面也还是有官,因此,这里的“不可替代”主要是指“合适性”。“合适”并不是说上级选择了最好的,而是说选择了最“适合”的。
第二,从为官者的运转上看其“不可替代性”。这主要指“角色的唯一性”,即干好自己的活。对主官来说有一个规律: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算的。角色的唯一性,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看:第一,与上级机关或者上级负责人有没有比较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对本人的影响力不大;第二,与平级或虽没有隶属关系但是有潜在的利益关系的组织或个人有没有比较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本人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第三,永远不要做下级能做的事情,永远不要让下级做只能由你做的事情。统帅不问细节,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也是毛主席的朋友,他在《回忆录》中引用了一位德国将军对军官的分类:“我把我的军官分为4类:聪明的、愚蠢的、勤快的和懒惰的,每个军官至少具有上述两种品质。那些聪明而又勤快的人适宜担任高级参谋,而那些又蠢又懒的人可以被支配着使用。聪明而又懒惰的人适合担任最高指挥,他有对付各种情况的气势和胆略。至于愚蠢而又勤快者,那就危险了,应立即予以开除。”乍一看,这段话好像有点没道理,但仔细揣摩才发现,他说的其实是大道理。琐事细节是参谋们分内的事,指挥官需要时间冷静思考,而只有那些聪明又懒惰的人,可以才有点时间做一些比较深层次的思考,自然比较适合担任最高指挥官。需要说的是,统帅如果老是做下属能做的事情,不仅出错的概率增加了,而且下属久而久之会与你的距离疏远,而疏则生怨。
虎气和猴气
(有原则又灵活)
(有原则又灵活)
主席自称:“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什么是虎气,虎气即霸气、帝王之气,这就是性格中的理性、刚强的部分,它体现出原则性,革命者的形象,帝王之气,严肃而有威慑力。什么是猴气,猴气即低调、灵活之气,这就是性格中的幻想、柔弱的部分,它体现出灵活性,诗人的形象,反叛之气,热情而有感召力。
领导者要做一个既有虎气,又有猴气的人。“领导者没有虎气就站不住脚,没有猴气就没有亲和力。作为一名有智慧的领导者时刻都要牢记:虎气安身,猴气立命的道理;虎气为主,猴气为辅的道理;虎气在前,猴气在后的道理。这是因为在管理这个行当,领导者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善不为官,义不聚财,慈不掌兵”。这个话虽然粗俗了些,但不无道理。你可以不做这个行当,但是你做了就要按照行规来行事,一把手不能“心太软”,如此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解放战争系列之“决战松沪杭”里面有一段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内容,解放军部队在沼泽地追击逃窜的国军时极度疲乏,甚至出现跑死、累死,很多将士希望能够稍微休整。这时当代孙武刘伯承将军说了这样一句话:慈不掌兵,若让国军逃窜,将贻误战机,后患无穷。于是下令继续追击,痛打落水狗。
“慈不掌兵”,这是古人很有名的带兵名言。正如孙子所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古来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在官场上也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关键的时候,要明白虎气在前,猴气在后,虎气为主,猴气为辅,绝不能因为所谓的仁义、善心而误了大事。
第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领导者有虎气可以建功立业,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领导者保家卫国还需猴气。我评价领导者的魅力是从两个方面来评价的,一个是领导者的人格,另一个是领导者的方略,这也是我这本书的主要两个方面。对毛主席的评价,说得大胆一些,就是有“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魄力和“不进则退,改天换地”的勇气。前者是主席虎气的直观表述,而后者就是主席身上那股子常被人忽略的猴气所在了。且来看看1930年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上毛主席提出关于在人民军队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广泛开展游击作战的指导性方针,简称“游击作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主席不仅是“十六字诀”的创造者,更是实践者。秋收起义队伍进军井冈山途中,在芦溪突然与强敌遭遇,不及退避,造成很大损失。后来,到了砻市、茅坪,值湖南敌人因湘桂军阀混战,将反动军队大部调离边界各县,红军就乘虚攻取茶陵。等湖南强敌压境,又退回井冈山,向敌军力量薄弱的江西遂川进攻,打垮反动地主武装,一举攻克遂川。当红军主力在遂川分兵发动群众时,赣敌朱培德部1个营在反动地主武装配合下占据了宁冈新城。毛主席一面指示宁冈、永新等地暴动队、赤卫队日夜袭扰敌人,使敌一日数惊,疲惫不堪,一面集中主力回茅坪休整后,深夜急袭新城,次日一战全歼守敌。正是靠着这种避其主力,不蛮打、不硬拼,留存实力的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才会取得了如此之多的令敌人意想不到的胜利。
领导者要做一个既有虎气,又有猴气的人。“领导者没有虎气就站不住脚,没有猴气就没有亲和力。作为一名有智慧的领导者时刻都要牢记:虎气安身,猴气立命的道理;虎气为主,猴气为辅的道理;虎气在前,猴气在后的道理。这是因为在管理这个行当,领导者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善不为官,义不聚财,慈不掌兵”。这个话虽然粗俗了些,但不无道理。你可以不做这个行当,但是你做了就要按照行规来行事,一把手不能“心太软”,如此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解放战争系列之“决战松沪杭”里面有一段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内容,解放军部队在沼泽地追击逃窜的国军时极度疲乏,甚至出现跑死、累死,很多将士希望能够稍微休整。这时当代孙武刘伯承将军说了这样一句话:慈不掌兵,若让国军逃窜,将贻误战机,后患无穷。于是下令继续追击,痛打落水狗。
“慈不掌兵”,这是古人很有名的带兵名言。正如孙子所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古来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在官场上也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关键的时候,要明白虎气在前,猴气在后,虎气为主,猴气为辅,绝不能因为所谓的仁义、善心而误了大事。
第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领导者有虎气可以建功立业,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领导者保家卫国还需猴气。我评价领导者的魅力是从两个方面来评价的,一个是领导者的人格,另一个是领导者的方略,这也是我这本书的主要两个方面。对毛主席的评价,说得大胆一些,就是有“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魄力和“不进则退,改天换地”的勇气。前者是主席虎气的直观表述,而后者就是主席身上那股子常被人忽略的猴气所在了。且来看看1930年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上毛主席提出关于在人民军队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广泛开展游击作战的指导性方针,简称“游击作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主席不仅是“十六字诀”的创造者,更是实践者。秋收起义队伍进军井冈山途中,在芦溪突然与强敌遭遇,不及退避,造成很大损失。后来,到了砻市、茅坪,值湖南敌人因湘桂军阀混战,将反动军队大部调离边界各县,红军就乘虚攻取茶陵。等湖南强敌压境,又退回井冈山,向敌军力量薄弱的江西遂川进攻,打垮反动地主武装,一举攻克遂川。当红军主力在遂川分兵发动群众时,赣敌朱培德部1个营在反动地主武装配合下占据了宁冈新城。毛主席一面指示宁冈、永新等地暴动队、赤卫队日夜袭扰敌人,使敌一日数惊,疲惫不堪,一面集中主力回茅坪休整后,深夜急袭新城,次日一战全歼守敌。正是靠着这种避其主力,不蛮打、不硬拼,留存实力的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才会取得了如此之多的令敌人意想不到的胜利。
办事与传教
(既办事又传教)
(既办事又传教)
毛主席年轻时十分佩服曾国藩,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记载:“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毛主席认为,如同宋代范仲淹高过了韩琦一样,清代曾国藩也超过了左宗棠,因为曾国藩和范仲淹都是“办事兼传教之人”,他们不仅成就了事业,思想也影响了社会。
圣贤属于“传教之人”,他们传递理想,启迪心智。但他们只有主义,没有功业,且传教不办事,其教难以广远。帝王属于“办事之人”,他们建功立业,影响社会。但他们只有功业,没有主义,且办事不传教,其事难以持久。现在许多人都有这么个特点,会做事的人传教能力不强,传教能力强的人不擅做事。二者兼而有之,又能分清办事、传教之原则、定位、主次之人实在很难得。对于领导者的要求自然就是跻身“难得”之列。看看主席佩服的曾国藩是怎样做到办事与传教的平衡的。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传教的人。传教者首先要将教义传给自己,因此,传教的第一个好处是修身以自强。曾国藩十分注重个人品行的修炼,并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品格。例如,善“耐”,他与洪秀全对抗初期屡战屡败,遭人唾骂,他“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正是有了这种百折不挠、强毅奋发的品格,才使他笑到了最后。此外,曾国藩还继承了儒家“慎独”的修身传统,养成了勤勉、谦谨的性格,最终达到了胜不骄、败不馁、居安思危、处变不惊的境界。
传教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将志同道合的人汇集到一起。曾国藩打败洪秀全的经验有两条:一是通过传教聚集人才,培养身边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二是通过传教赢得人心,培养日益增多的参与者。曾国藩早年注重研习理学,并通过相应的学术交往,使周围形成了一个讲理学的士大夫群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们投奔到曾国藩的麾下,聚集于湘军大营,形成了湘军文化集团,使湘军在对内、对外的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另外,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毁坏传统、扫除名教、摒弃孔学的运动早已痛心疾首,而曾国藩审时度势,用捍卫名教、承继国学传统的旗帜沟通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心灵,唤起他们共同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这不仅赢得了道义的力量,而且赢得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心。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办事之人,他懂得成就事业不能只靠说教,必须从具体的事情入手。曾国藩办事的特点有三条:按规律、按规则、按需要。书生出身的曾国藩战略战术也了不得,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这些都是合规律之举。他还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为此,他主张军政分离,各负其责。他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
他在选择军官时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等等。这些都是合规则之举。但是,曾国藩不会被常人认为是合规律、合规则的事情捆住手脚,这恰恰是他与迂腐文人最大的不同。比如说“杀人”,他认为乱世之下必用重典,当杀则杀,为此,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绰号“曾剃头”,他却不以为然。
古人说:“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三件事都可以通过传教与办事来体现。因此,办事和传教就是领导者两个最重要的本领,且二者不能偏废。毛主席认为要办事与传教兼得,追求一种君师合一、德业俱全的人生境界。要“像思想家那样干,像实干家那样想”。领导在思考和行动上保持适当平衡的时候,也就是领导艺术趋于炉火纯青的时期。但是作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要时刻分清楚:办事安身,传教立命;办事为主,传教为辅;办事在先,传教在后的道理。这是因为:
其一,传教讲道义,办事讲交情。传教是讲交情的思想基础,办事是讲道义的行为表现。为什么呢?因为讲交情就要相互交换信息、交换态度、交换感情,没有传教的功底,就不能成为既心地善良又有主见的人,就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讲道义就要相互关照利益、关照机会、关照困境,没有办事的功底,就不能成为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人,就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
其二,只传教不办事,其教不能广也。只办事不传教,其事不能长也。只会传教,也许最初人们会为你的布道如醉如痴,但久而久之,人们不仅会因逐渐熟悉传教内容而厌倦你,也会因为长久得不到实惠关照而轻蔑你;只会办事,也许人们最初会为你的精细而心悦诚服,但久而久之,人们不仅会因逐渐熟悉办事套路而忽视你,也会因为长久得不到思想指引而怠慢你。这些既是为官之道,也是做人的常识。
圣贤属于“传教之人”,他们传递理想,启迪心智。但他们只有主义,没有功业,且传教不办事,其教难以广远。帝王属于“办事之人”,他们建功立业,影响社会。但他们只有功业,没有主义,且办事不传教,其事难以持久。现在许多人都有这么个特点,会做事的人传教能力不强,传教能力强的人不擅做事。二者兼而有之,又能分清办事、传教之原则、定位、主次之人实在很难得。对于领导者的要求自然就是跻身“难得”之列。看看主席佩服的曾国藩是怎样做到办事与传教的平衡的。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传教的人。传教者首先要将教义传给自己,因此,传教的第一个好处是修身以自强。曾国藩十分注重个人品行的修炼,并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品格。例如,善“耐”,他与洪秀全对抗初期屡战屡败,遭人唾骂,他“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正是有了这种百折不挠、强毅奋发的品格,才使他笑到了最后。此外,曾国藩还继承了儒家“慎独”的修身传统,养成了勤勉、谦谨的性格,最终达到了胜不骄、败不馁、居安思危、处变不惊的境界。
传教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将志同道合的人汇集到一起。曾国藩打败洪秀全的经验有两条:一是通过传教聚集人才,培养身边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二是通过传教赢得人心,培养日益增多的参与者。曾国藩早年注重研习理学,并通过相应的学术交往,使周围形成了一个讲理学的士大夫群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们投奔到曾国藩的麾下,聚集于湘军大营,形成了湘军文化集团,使湘军在对内、对外的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另外,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毁坏传统、扫除名教、摒弃孔学的运动早已痛心疾首,而曾国藩审时度势,用捍卫名教、承继国学传统的旗帜沟通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心灵,唤起他们共同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这不仅赢得了道义的力量,而且赢得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心。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办事之人,他懂得成就事业不能只靠说教,必须从具体的事情入手。曾国藩办事的特点有三条:按规律、按规则、按需要。书生出身的曾国藩战略战术也了不得,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这些都是合规律之举。他还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为此,他主张军政分离,各负其责。他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
他在选择军官时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等等。这些都是合规则之举。但是,曾国藩不会被常人认为是合规律、合规则的事情捆住手脚,这恰恰是他与迂腐文人最大的不同。比如说“杀人”,他认为乱世之下必用重典,当杀则杀,为此,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绰号“曾剃头”,他却不以为然。
古人说:“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三件事都可以通过传教与办事来体现。因此,办事和传教就是领导者两个最重要的本领,且二者不能偏废。毛主席认为要办事与传教兼得,追求一种君师合一、德业俱全的人生境界。要“像思想家那样干,像实干家那样想”。领导在思考和行动上保持适当平衡的时候,也就是领导艺术趋于炉火纯青的时期。但是作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要时刻分清楚:办事安身,传教立命;办事为主,传教为辅;办事在先,传教在后的道理。这是因为:
其一,传教讲道义,办事讲交情。传教是讲交情的思想基础,办事是讲道义的行为表现。为什么呢?因为讲交情就要相互交换信息、交换态度、交换感情,没有传教的功底,就不能成为既心地善良又有主见的人,就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讲道义就要相互关照利益、关照机会、关照困境,没有办事的功底,就不能成为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人,就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
其二,只传教不办事,其教不能广也。只办事不传教,其事不能长也。只会传教,也许最初人们会为你的布道如醉如痴,但久而久之,人们不仅会因逐渐熟悉传教内容而厌倦你,也会因为长久得不到实惠关照而轻蔑你;只会办事,也许人们最初会为你的精细而心悦诚服,但久而久之,人们不仅会因逐渐熟悉办事套路而忽视你,也会因为长久得不到思想指引而怠慢你。这些既是为官之道,也是做人的常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