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上册
2022-08-16 21:11:4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浪潮之巅》较全面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信息革命的全过程和发展脉络,可以称得上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部传记。书中客观地讲述了IT行业中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企业的诞生、发展到成功至失败的过程,系统而理性地分析了成败的原因,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律性。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英明不朽:雅虎
当世福特
杨致远和戴维·费罗对世界的贡献绝不止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互联网行业全世界遵守的规则:开放、免费和盈利
雅虎和其追随者们不仅把互联网办成了开放、免费和盈利的,而且刺激了电子商务的诞生,用从电子商务和广告中挣的钱来维护和运营互联网,从而使得用户上网免费,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和为它买单的客户不需要是同一个人。
流量
追求流量是互联网公司盈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随着流量的增长,1996-2006期间,雅虎的营业额增长了260倍
对流量的片面追求导致各个网站不重视内容,垃圾网页迅速泛滥。在整个互联网广告的总收入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流量的增加只会导致每千次浏览挣的钱越来越少。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雅虎的收入主要靠传统的品牌广告和在线搜索广告。前者是媒体品牌广告,任何网站都无法和雅虎竞争,后者是技术竞争,是Google的强项。
雅虎的后继CEO五年换了7个
既生瑜何生亮
技术型Google VS. 人工型雅虎
雅虎纪年
1995成立,1996上市,1998成为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2000年采用Google的搜索引擎,2002收购搜索引擎Inktomi,2003与Google分道扬镳
2003收购搜索广告公司Overture,开始与Google白热化竞争
2005投资阿里巴巴
2006被Google超越,从此一蹶不振
2008微软出价446亿美元收购,被杨致远反对未成功
2012年杨致远辞去雅虎一切职务,2017年雅虎业务部门被Verizon收购,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放到了独立的Altaba公司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
硅谷之星
1939年,Hewlett-Packard创建惠普
斯坦福占地33平方公里,根据斯坦福夫妇的遗嘱,校园土地不能出售,H&P的老师想出出租土地,于是斯坦福拿出3平方千米办起了斯坦福工业园,即硅谷前身。惠普是进入工业园的第一批公司
生死抉择
惠普衰落的原因
领导者的错误
惠普产品线太长,内部混乱;一般公司会卖掉利润率低、前景不好的部门,收购对自己有帮助的公司,惠普发展史上最大的拆分和并购却反其道而行之
将科学仪器和医疗仪器部门(现在的安捷伦)剥离上市 VS GE、西门子
和江河日下的康柏公司合并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必定存在经营管理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合并后问题只会翻倍,在竞争中劣势更大
亚洲制造的冲击
佳能、尼康、索尼、爱普生、联想、东芝
是非CEO
卡莉·费奥莉娜:惠普发展史上最大的拆分和并购均由其主导
亚洲的冲击
打印机产品,惠普想走低价卖打印机,高价卖墨盒的模式
惠普原装墨盒由中国OEM厂生产,和兼容的墨盒并无差别,价格贵了5-10倍;惠普禁止兼容墨盒的售卖,而佳能和爱普生没有禁止,于是人们干脆连惠普的打印机也不买了
中兴与衰落
新任CEO:马克·赫德
裁撤水平高但用处不大的研究部门,对其他部门瘦身,裁员1w5
强化和戴尔直销模式相反的代销模式,市场占有率超过戴尔,全球第一
丰富打印机产品线
因性骚扰案引发的滥用公款事件而离职
拆分
2015年,惠普公司一份为二:主营计算机、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惠普公司;聚焦企业级软件和服务市场的惠普企业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二战名牌
1928年,保罗·高尔文创建高尔文制造公司,最早生产汽车收音机,摩托罗拉是收音机的品牌
摩托罗拉在无线电通信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调频技术和天线技术
黄金时代
从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946年,摩托罗拉发明汽车电话,1967年摩托罗拉生产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电
1979年推出68000通用微处理器
20世纪80年代初发明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即大哥大
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处理器
全线崩溃
铱星计划破产
计算机处理器败给英特尔
数字信号处理器败给德州仪器
手机领域败给三星、LG
某些并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商业市场上
回天乏力
2003年,剥离半导体部门,并在第二年上市,即飞思卡尔
2004年,克里斯托弗·高尔文辞去CEO,摩托罗拉长达76年的家族管理结束
2007年,摩托罗拉加入Google的Android联盟
2011年,摩托罗拉一分为二,同年Google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2012年完成收购
2014年Google将摩托罗拉出售给联想
硅谷奇迹探秘
宛若似真的理由
气候说:舒适宜人;斯坦福说:新技术和优秀人才;重视知识产权说;风险投资说;
成王败寇
上市率不足1%
创始团队+商业模式+判断力和执行力
嗜血的地方
工作时间超长、失业压力大;生活质量低;
机会均等
到处权威又不迷信权威;行行出状元
硅含量降低
硅谷地区硅含量最高的年代在上世纪60年代,以半导体公司为主导;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系统和软件产业的发展让硅谷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如今,硅谷最知名的产业是互联网和通信。
硅谷半导体产业衰退的直接原因:反摩尔定律的效应,亚洲制造效应
真正的奥秘
硅谷的诞生很大程度是因为有仙童公司,它既是叛逆的结果,也在鼓励着新的叛逆。叛逆是硅谷最明显的特征。
会建设的叛逆者:颠覆传统,建设新秩序
对叛逆和失败的宽容
多元文化,布局全球
亘古而常青
创新
短暂的春秋
太阳公司
安迪·贝托谢姆
图形工作站
太阳公司的Solaris是所有UNIX商业版本中最完善的。太阳和微软之争,就是企业级操作系统之争
跨硬件和操作系统进行计算机间共享信息和资源的新平台:Java高级程序语言
2010年被甲骨文收购
Novell公司
局域网领域的"微软":网络操作系统
败给微软
网景公司
网络浏览器
败给微软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
风投无需抵押,不需偿还,成功则几倍几十倍回报,失败则打水漂
私募基金:私募投资对象是长期盈利看好但是暂时遇到困难的传统上市企业,运作私募基金要求能够准确估价一个问题重重的公司,具有高超的谈判技巧和资金运作本领;风投的对象是初创公司,风投的关键是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
风投的结构
风投资金的来源:机构和富人
风投资金一般由风投公司出面,邀请包括自己在内的不超出499位投资者和投资法人,组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为了避税,一般注册在特拉华州、开曼群岛、巴哈马等无企业税的国家和地区。一家公司股东超过500人必须像上市公司一样公布财务和经营情况。
风投公司每融资一次便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风投公司通常定期融资,成立一期期的风险基金。风投公司扮演总合伙人,其他投资者成为有限合伙人。总合伙人出资一部分并拥有管理权,有限合伙人参与投资和获得回报,但不参与基金的决策和管理。为了监督总合伙人的商业操作和财务,风投基金要聘请独立的财务审计顾问和总律师,这两者不参与决策但有责任监控风险
风投基金一旦进入被投的公司后,就变成该公司的股东。为了降风险,一轮风投基金必须投十几到几十家公司,基金经理需要考察上百家公司。
风投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是风投公司的合伙人,不会有CEO、总裁之类的头衔。风投公司可以给被投公司指派CEO。
天使投资本质上早期风险投资,融资少,一般针对新成立/准备创业的小公司
风投的过程就是一家科技公司创办的过程。随着不断融资,公司所有权的大部分从创始人和员工手里转移到投资者手中。一般来讲,创始人在公司上市时还能握有10%的股份已经很不错了。
决策和估价
著名风投
红杉资本、凯鹏华盈KPCB、软银集团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70-20-10
行业领导者市场率70%,次者20%,剩下10%其他小公司
信息产业领域的70-20-10现象在传统工业很难看到
传统行业研发成本低,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高;科技领域制造成本低,研发成本高
信息产品生态链各环节之间的耦合性非常强
不同用户对传统商品的品味不同,对性能要求不同,很难做到赢者通吃
个人电脑领域:微软>苹果
消费电子领域:苹果>微软
个人电脑处理器领域:英特尔>AMD
网络设备市场:华为>思科
互联网领域:Google>Facebook
IT服务领域:IBM>甲骨文>惠普
诺威格定律
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就无法再翻番
新的增长点
横向扩展
将现有技术和商业优势用到相关的市场
转型
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与硅谷
帝国的余晖:AT&T公司
百年帝国
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由电话之父贝尔创立于1877年,最初叫作贝尔电话公司
电话的发明和AT&T公司的建立,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远程实时的交互通信
1925年,AT&T公司成立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是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的成果: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数字交换机、UNIX操作系统、C语言、电子的波动性信息论、第一颗商业通信卫星、第一条商业光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尔实验室的香农提出信息论
1984年根据反垄断法,AT&T的市话业务被剥离,根据地区划分成8家小贝尔公司,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更名为AT&T公司,AT&T公司从事长途电话业务和通信设备制造,贝尔实验室划给了AT&T公司,并从贝尔实验室分出一部分划给8家小贝尔公司
几度繁荣
AT&T失去了两次发展机遇:2000年的网络革命和20世纪90年代的无线通信
AT&T是美国仅有的两家被反垄断法拆分的公司之一;20世纪初,AT&T几乎垄断美国的电信业,1925年AT&T分离加拿大电信业务,分离出来的公司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公司北方电信;上世纪50年代,AT&T壮大到又被司法部盯上,导致1984年分家事件
1995年AT&T公司达到顶峰,接下来的短短10年,便分崩离析,不复存在了;今天的AT&T实际上是由8家小贝尔公司之一的西南贝尔公司以小吃大合并的资源服务公司,毫无技术可言
利令智昏
1995年美股形式很好,为了和竞争对手MCI和Sprint做生意,将AT&T设备制造部门和电信五福部门分开,前者的股票会飞涨,因为短期内将获得MCI和Sprint的电信设备订单,华尔街看到了这一点,公司老总懂得这一点,拥有股权的员工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一场杀鸡取卵的分家开始了
美国几乎所有的老牌公司发展到最后,创始人及其家族的股权早已所剩无几,大部分股权都散落在民间,尤其是基金手里,AT&T也不例外。公司长期利益和高管关系不大,且可能和高管的利益有冲突,如果能在任期内捞一笔,何乐不为;华尔街的投资公司更是只关注股价
AT&T将自己分为桑部分:从事电信服务业务的AT&T、从事设备制造业务的朗讯、从事计算机业务的NCR
MCI和Sprint购买朗讯的设备,朗讯股价大涨;MCI和Sprint带来的销售额增长是一次性的;后来朗讯的利润不足以支撑两万人的贝尔实验室,要求科学家转向研究尽快赚钱的研究,贝尔实验室创新力不复存在,从1995年起,贝尔实验室再没有搞出轰动世界的发明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兴起,日渐衰落的朗讯再次杀鸡取卵,将无线设备部门分出去单独上市;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朗讯股价暴跌,不得不关闭贝尔实验室几乎所有研究部门;最终朗讯被法国的阿尔卡特收购,此时朗讯的市值只有其巅峰时的1/20
AT&T因为没抢到贝尔实验室,便以信息论发明人香农命名了它的实验室
2000年前后,正是全球从传统电话到移动电话普及的关键期,随着互联网崛起的是移动电话业务,本来拥有充足资金保障和领先的无线技术的AT&T完全有机会走在前列;但是公司的短线投资者发现赚钱最快的方法是对企业炒作和包装上市,于时AT&T决定拆分为AT&T、AT&T移动和AT&T宽带,这次分家使AT&T走向死亡
外来冲击
内因:华尔街和AT&T自身的贪婪和短视
外因:互联网的兴起
2004年,AT&T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最终被道琼斯工业指数除名,取代它的是8家小贝尔公司之一的西南贝尔公司(SBC),后来SBC并购了AT&T
思科、华为新一代电信设备公司战胜朗讯,2016年,诺基亚收购阿尔卡特-朗讯
AT&T这个靠信息起家的帝国却倒在了20世纪末开始的全球信息大爆炸时代
蓝色巨人:IBM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保守让IBM失去无数次发展机会,也让IBM能专注于做最重要的事情,并因此立于不败之地
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IBM前身CTR创立于1911年,1914年老托马斯·沃森加入CTR,1924年他将公司改为IBM
IBM前期产品主要是办公用机械,如打孔机、制表机,从那时起IBM就锁定了其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因此他不可能领导以个人用户为核心的PC产业
二战期间,以精密机械见长的IBM将其产线由民用转军用,参与制造了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
IBM为军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继电器式计算机;还间接参与了曼哈顿计划
二战是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老沃森认为电子的东西不可靠,小沃森检测电子工业才是未来的趋势;1952年小沃森成为IBM新总裁,IBM从此开始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电子计算机和IBM分不开,就像电话和AT&T分不开
小沃森上台5年将IBM营业额提高3倍,小沃森执政的20年里,IBM年均增长率30%
IBM使得计算机从政府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科学计算走向商业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原因
IBM的客户群基本上政府、军方、银行、大企业和科研院所,它从来没有过经营终端消费型产品的经验,也看不上这些产品
1982年IBM和美国司法部在反垄断官司中和解,和解的一个条件是IBM得允许竞争对手发展
微软得崛起:凡是和微软合作得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1993年IBM出现严重亏损,第一次开始大规模裁员
2005年,IBM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联想公司,IBM彻底退出个人电脑的平台
他也是做(芯)片的
1993年从未在IBM工作过的路易斯·郭士纳出任IBM首席执行官,他领导IBM匆匆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成功转变为一家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型公司
对IBM大规模改组,开源节流
对公司机构和制度进行改革,将分出去的公司整合起来(与AT&T相反)
降低研发经费,砍掉偏于理论而没有效益的研究;加强和大学的合作,弥补基础研究和长线研究的损失
郭士纳担任IBM CEO的十年间,IBM股价最高涨过10倍
保守的创新者
固守核心领域,谨慎开拓新领域
IBM实验室:计算机硬盘、FORTRAN变成语言、DRAM、关系型数据库、BCJR算法、RISC、扫描隧道显微镜
内部的优胜劣汰
出售非核心、效益低,扩大利润高、有潜力的核心业务
"八叛徒"与硅谷
怪杰肖克利
肖克利于1936年,1945年两次加入贝尔实验室;1947年,肖克利发现了半导体P-N结的单向导电等特性,并发明了晶体管;
其组员巴丁和布拉顿发现一种三极管
其组员巴丁和布拉顿发现一种三极管
肖克利辞去工作后,1956年成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第一位员工是集成电路发明人:罗伯特·诺伊斯
1956年底,肖克利、巴丁、布拉顿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诺贝尔奖使原本傲慢专横的肖克利更加唯我独尊;被排挤走的巴丁因在超导领域的研究再次获得诺奖,而肖克利却研究起来人种和智商(认为白人更聪明,鼓励补助低智商的人,让他们节育)
肖克利的员工没有其贝尔实验室的同事,这个人很难相处,他既不是好的领导,也没有商业远见
1957年,摩尔等7人忍受不了肖克利的独裁作风,拉上二号人物诺伊斯一起“叛逃”;1956年诺伊斯发现了半导体的隧道效应,但因和肖克利不和导致未发表,第二年日本科学家江绮发表类似研究并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奖
"八叛徒"
1957.9.18,摩尔、罗伯茨、克莱纳、诺伊斯、格里尼齐、布兰克、霍尔尼、拉斯特向肖克利提交辞职报告
他们成立的公司以投资方菲尔柴尔德的名字Fairchild命名,中文即“仙童公司”
股权架构:诺伊斯等人每人100股,海登-斯通投资公司225股,剩下300留给日后公司管理层和员工;菲尔柴尔德投资138万,不占股,但拥有决策权,有权在8年内任何时间以300万的价格收购所有股份
仙童公司从创办到盈利不到一年的时间,1959年,菲尔柴尔德根据协议回购所有股份
集成电路
1966年,法庭裁定将集成电路的发明权授予德州仪器的基尔比,将集成电路内部连接和制造技术的发明权授予诺伊斯,仙童和德州仪器达成协议,共享集成电路的专利
当创始团队和管理团队不拥有公司的股份时,他们除了在经济利益上与公司老板会有冲突,在管理上出现矛盾时,前者也缺少话语权。菲尔柴尔德收回股份后,不断有人从仙童公司辞职创业,虽然仙童损失巨大,却也促成了旧金山湾区整个地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这个地区便是硅谷
硅谷的出现
拉斯特、罗伯茨、霍尔尼创办了Amelco半导体公司;克莱纳创办了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凯鹏华盈;瓦伦丁创办了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
诺伊斯和摩尔想要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却没有发言权了,两人离开仙童创办了一家新的半导体公司,就是后来的英特尔
格利尼克和布兰克最终也离开了仙童,仙童的传奇就此划上句号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全世界IT公司巨头们九成以上都曾在仙童工作过;截至2017年,从仙童公司直接和间接分离出去的大中型公司近百家,包括英特尔、AMD
正是靠着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上个世纪60年代末,旧金山湾区变成了今天的硅谷
科技产业的时尚品牌:苹果公司
传奇小子
乔布斯可能时唯一一个还没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美国工程院院士,他入选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
1976年,21岁的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及罗恩·韦恩三人在车库创办苹果公司,当年韦恩推出;同年,两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通用个人电脑AppleI
早期的苹果机实际上做不了什么事,它的象征意义远比其实际意义要大,大就是计算机可以进入家庭(成本从上万美金降到几百美元)
1984年新一代苹果电脑麦金托什Macintosh诞生,麦金托什是世界上第一款普通人买得起、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
麦金托什的交互式图形界面最早是由施乐公司研制出来的,因此苹果在后来对微软的官司上并没有占到便宜;
苹果走了一条封闭道路,不允许别人制造兼容机,意图独占个人电脑市场,因此最终没有打败IBM PC系列的个人电脑
苹果走了一条封闭道路,不允许别人制造兼容机,意图独占个人电脑市场,因此最终没有打败IBM PC系列的个人电脑
迷失方向
1983年,乔布斯说服百事可乐总裁斯卡利出任苹果CEO,乔布斯请他为苹果开拓市场,自己则专注于Mac技术,第一年合作很好;第二年将相失和;1985年斯卡利胜利,同时乔布斯被提出苹果公司
1985年被驱逐出苹果公司后,乔布斯卖掉手里的苹果股票,先后创办NeXT、买下Pixar(皮克斯)
斯卡利执政后期,麦金托什市场占有率被微软挤的越来越小,而摊子却铺的越来越大,苹果开始亏损,斯卡利下台
1997年9月,乔布斯开始实际执掌苹果公司
再创辉煌
既然苹果在个人电脑领域已经不可能替代兼容机和微软的地位了,就干脆往高端发展,讲究性能、品味和时尚
2001.1推出iTuns,2001.10推出iPod
大难不死
2003年乔布斯确诊癌症
2005-2006年,苹果公司产品受阻和期权风波
i十年
2000-2010年:iMac、iPod、iPhone(2007)、iPad(2010)
公平的讲,现在苹果公司的产品都非它的原创,但是苹果把每一款产品做到了极致,乔布斯将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炉火纯青
2011年乔布斯逝世,同年苹果超过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2015年苹果推出AppleWatch
信息产业的生态链
摩尔定律
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
安迪-比尔定律
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过去40年里,英特尔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却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
在IT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
反摩尔定律
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将降一半
奔腾的芯:英特尔
时势造英雄
1968年,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在硅谷创办了英特尔公司
1981年为了短平快的搞出PC,IBM直接用来英特尔的8086处理器,大量出现的IBM PC 兼容机都采用了8086
1985年,英特尔继摩托罗拉后研制出32位微处理器80386;英特尔靠80386完成对IBM PC兼容机市场的统一江湖的伟业
1993年,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使英特尔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
英特尔与摩托罗拉之战
在32位微处理器的较量中,摩托罗拉在技术和推出时间上完全占据上风
由于IBM PC 兼容机的快速普及,技术上相对落后的英特尔反而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2005年,苹果开始使用英特尔的处理器,摩托罗拉彻底退出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
摩托罗拉是传统的雇佣型公司,英特尔有期权激励;两家的统帅水平相差甚远,摩托罗拉还是家族性企业;英特尔比摩托罗拉更专注,处理器芯片是英特尔的全部,而只是摩托罗拉的一项业务;英特尔有微软这个盟军
指令集之争
当今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可以根据指令集分成复杂指令集CISC和精简指令集RISC,一个计算机程序最终要变成一系列指令才能在处理器上运行
CISC可以实现复杂的指令,但是设计复杂,每个指令的执行时间不一致,高度集成带来高功耗;RISC解决了上述的不足
每种处理器的指令集不一定相同,CISC包括早期的IBM和DEC的处理器和现在的英特尔和AMD的处理器;RISC包括手机处理器和GPU
英特尔设计8086时还没有精简指令集芯片,否则,英特尔很可能采用这种技术;为了和8086兼容,以后的80286、80386必须使用复杂指令系统
对于英特尔,复杂指令代表着市场,精简指令代表着未来。英特尔在退出过度型复杂指令集处理器80486的同时推出了精简指令集处理器80860,结果这个产品不是很成功,市场的倾向说明用户对兼容性的要求比性能更重要,在精简指令推出80960后,英特尔就停止了精简指令的工作。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只有英特尔一家坚持开放复杂指令集的处理器
英特尔通过高强度的投入,保证了他的处理性能提升得比精简指令处理器还要快;RISC处理器阵营中群龙无首、各自为战
英特尔和AMD
AMD不同于英特尔以往的对手,它从来没有另起炉灶做一种和英特尔不同的芯片,而是不断推出和英特尔兼容的、更便宜的替代品
如果不是反垄断法的约束,英特尔可能已经打垮或收购AMD了,在整个90年代,英特尔和AMD打打闹闹,但是在开拓x86市场,对抗精简指令集的工作站芯片方面利益是一致的
错失移动时代
英特尔的优势在于处理器和PC相关的芯片,在计算机处理器之外的芯片开发上不是很成功
IT领域的罗马帝国:微软
双雄会
1981年,乔布斯向盖茨展示了图形界面操作系统,这是一种通过图形界面加上鼠标的操作系统,比微软的DOS不知强多少倍
乔布斯不经意间的错误等于告诉了盖茨今后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个人电脑工业的统治者可能不需要制造计算机而只需要控制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和别的软件不同,操作系统是在出售电脑时预装的,一般用户没有选择权,而其他软件则有选择权,所有的应用软件又必须在操作系统下开发
在技术嗅觉和产品设计上,乔布斯好于盖茨;在商业眼光和经营上,盖茨好于乔布斯
亡羊补牢
1.盖茨兑现了对苹果的承诺为麦金托什开发应用软件,整个工作进展缓慢,说明在Mac上开发应用程序比在DOS上困难,这些工作对微软了解苹果的技术很有用
2.跟IBM合作开发新的操作系统OS/2,IBM想从微软夺回操作系统的控制权,微软则借此机会锻炼队伍,并制约苹果
3.微软悄悄地开发了Windows
DOS的缺陷:DOS不能直接访问64KB以上的内存;在任务管理上是串行的;DOS限制了硬件系统的发挥
免费的BASIC和5美元与预装的DOS其实是微软的诱饵,意在吸引软件公司和计算机爱好者在上面开发各种软件,使用户产生对微软的依赖,盖茨权力推广技术上已经落后的DOS,为微软新一代操作系统的开发争取时间
人民战争
领先的苹果犯了致命错误——走封闭道路和纯技术路线,意图独吞整个个人电脑市场;苹果的产品和其他PC不兼容,自己内部也不兼容
一个操作系统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它上面有多少既有用又廉价的应用软件
微软通过开放、兼容和廉价,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兼容机厂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和用户的支持,等于微软和苹果打了场人民战争,最终历时9年,1990年开发出真正能用的图形系统Windows3.0
帝国的诞生
Windows3.0/3.1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用户不再需要记住各种命令,只需要点击图标就能操作计算机
突破了DOS在计算机资源上的限制,同时刺激了硬件厂商提供硬件性能的动力
使得整个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从此定型,而生态链的上游是微软
夺得应用软件市场
消灭莲花公司、WordPerfect;推出Excel、Word
操作系统是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接口,通用浏览器是通向互联网的接口;推出IE浏览器和Windows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在市场上打败技术更好的网景公司
微软同样以捆绑播放器的形式打败了做媒体浏览器的RealNetworks
通过Windows捆绑销售其他微软发的软件也让微软吃上了反垄断的官司,2000年底共和党布什当选,和共和党关系好的微软得以翻案
当世拿破仑
盖茨做到了保守和冒险的平衡
靠10年持久战打赢图形操作系统战
微软为自己的侵权和垄断赔偿了超过一百亿美元
盖茨心比天高但又脚踏实地
平衡公益慈善、自身理想、家族利益
纯软件公司的先驱:甲骨文
40多年前计算机工业的模式都是制造硬件、搭配软件和服务。不生产硬件,只开发软件,靠软件赚钱的,在个人计算机领域是微软,在企业级市场是甲骨文
老兵新传
拉里·埃利森在Amdahl工作时参与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数据库开发项目,从此他和数据库结下不解之缘,当时这个数据库项目的代号为Oracle,后来Oracle公司起中文名时为了贴近中国文化,采用了中国古代预言的记录文字——甲骨文
1970年,IBM的埃德加·科德提出关系型数据库理论;1977年埃利森加入同事的数据库公司成为联合创始人,取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DL,继续做Oracle项目;1978年Oracle1问世,但未发布;1979年,SDL推出Oracle 2,这是计算机软件史上第一个由纯软件公司开发的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为了强调公司的数据库系统是最先进的关系型数据库,埃利森将公司改名了关系软件公司RSI
1981年,RSI确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即开发通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和开发工具;1982年,鉴于RSI的数据库软件Oracle的名气已经比公司还大,RSI改名为Oracle公司,这一年埃利森已经38岁了,而盖茨和乔布斯比他小一轮左右
在过去30年间,埃利森带领甲骨文扫荡了几乎所有独立的数据库公司和应用服务公司,除了IBM和微软;埃利森的手段也很简单直接:恶性竞争和强行收购
钻了IBM的空子
上个世纪60年代末IBM为了改变大家对其垄断市场的形象给软件业松绑;IBM忽视了关系型数据库的革命性作用;开发软件市场后,商业模式需要及时更新,而IBM仍然是软硬件和服务一起销售,甲骨文则只卖软件
天堂下的帝国
20世纪最后十年,甲骨文在郭士纳领导的IBM和盖茨领导的微软身上并没有占到便宜;但埃利森领导的甲骨文还是赢了,因为他熬到这两个人离开CEO的岗位
甲骨文胜在定位和产品的推广;甲骨文重视利润,很少做吃力不讨好的花样文章;甲骨文的成功离不得多次并购,同时具有消化和整合新公司的能力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好风凭借力
上世纪80年代初,不同网络设备厂家采用的网络协议不同,每家公司都推广自己采用的协议,没有哪个公司愿意为其他公司做路由器;
在互联网未普及时,多协议并不是问题,因为一个单位内部的网络基本采用相同的协议
斯坦福两个不同系的中心主管莱昂纳多·波萨卡和桑迪·勒纳发明了一种能支持各种网络服务器、各种网络协议的路由器
1983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投资建设连接各个大学和美国几个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广域网NSFNet,即今天互联网的雏形
1984年,莱昂纳多·波萨卡和桑迪·勒纳创办思科;1985年,NSFNet开始和商业网络对接,产生了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
1986年,思科推出第一款产品,就用在了刚刚起步的互联网上
CEO的作用
在思科的发展中,CEO钱伯斯的作用远远大于两个创始人
钱伯斯接手思科后,首先着眼于建设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核心是善待员工,思科把40%的雇员期权分给了普通员工,这个比例在美国公司绝无仅有
钱伯斯在管理上的秘诀是无条件满足客户的需求,他本人不懂技术,对技术的把控来自两个方面:下属的建议和客户的需求
持续发展的绝招
一家成功企业的早期员工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如何留住早期员工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每个上市公司的难题
宽容内部创业政策:员工愿意自己创业,公司又看好他们做的东西,就让他们留住公司内部创业,思科将作为投资者而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者,一旦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权优先收购
思科的这种做法,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也保证它能不断获得新技术,提供竞争的技术门槛
竞争者
Juniper Networks:思科留住这个竞争对手,主要是为了避免反垄断的麻烦,思科必须放他一马
华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