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逻辑
2022-06-28 11:14:52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叶修《学习的逻辑》,初中生、高中生学习方法逻辑。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对于地狱级难度的中国中学应试教育,普通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和学习习惯培养等简单方法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已经无效了,我们需要深度的、精细化的学习方法。
名师和学霸的方法,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并不适用。
为什么学习方法不管用
学校为了管理方便,采用成本最低最简单的方式,让所有人按照统一的进度学习,即采用学校中心模式。
高手应该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自主规划、自主管理、自主执行、反思调整。新手可以跟着大部队走,但高手必须有独立的节奏。
时间自主权
作业自主权
听课自主权
争取三种自主权
充分照顾老师的权威
勤奋好学才能让老师明白,你不是在偷懒
制定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如何说服老师
为自己争取高效的学习空间
高效学习的方法
单位时间内产生了大量的有效思维
高度的专注
常有一定的吃力感、痛苦感
状态
精神是否饱满
与疲惫用脑的区别
心流属于高强度用脑的一种状态,但高强度用脑不一定是心流
一种状态:我们主动从事某一活动,这项活动的难度接近于我们的能力上限,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得到下面反馈,我们非常专心,并且饶有兴致地沉迷其中,不愿意被打断。
心流
与心流的区别
了解高强度用脑的概念
有强大的动力去克服高强度用脑初期产生的痛苦
懂得具体的学习策略
如何进入高强度用脑状态
高强度用脑
学习策略的核心原理
零散无序的知识难吸收、易遗忘,而对它们进行结构化整理则会大幅提高大脑吸收知识的效率。
将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放在一组
不同分类之间最好不要有重合
各个分类加起来最好能覆盖所有的情况
原则
外框
分类
不重不漏
按事物的纵向深度分层
层级
结构化思维的两大核心要素
注意标题与目录
如生物知识、语言阅读理解的文章按段分类分层
将复杂的信息结构化并制作结构图
阅读
对课本已有的知识点进行结构化整理,做出分类和层级
观察补充知识点,思考它属于原有课本基础知识中的哪一类的下级和平级
按照其结构化定位,在结构图的相应位置进行知识补充
知识整理
对于单节课的内容,我们需记录结构化笔记;而对于大量积累性知识点,则需要结构性知识整理
在对结构化思维不熟悉时,可以先把所有知识点都抄在笔记本上,下课后再按照结构化进行梳理。大量练习之后,我们就能立刻在脑中形成结构化框架。
笔记
采用活页本,将相同类型的错题添加、删除在同一位置
错题本
结构化思维的应用
把结构化思维用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叫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对小学生的有效概率较大,而对初中生有效概率降低,对高中生有效概率更低。
越是高难度、需要深度思考的学科,有效性就越低。
对基础公式、基础概念的结构化整理没什么作用,需要对解题思路进行结构化整理
思维导图的有效概率在不同学科上有显著差别。
思维导图的局限
为什么有时候思维导图没有用
结构化思维
将一件复杂的事情的每个流程优化到最好
需要细致预习
狂奔型:讲课速度极快,忽略基础题型爱讲难题、经常跳跃基础概念、课堂内容丰富不留领悟时间
不需要预习
养生型:讲课速度慢,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低,爱讲基础概念和题型、喜欢讲与课堂内容无关的闲杂事情
根据老师风格来判断
初步了解新章节
观察、预估此章节的内容需要用到哪些旧知识
评估自己在相应的旧知识中是否存在漏洞
如果有,复习旧知识,补上漏洞
数学、物理、化学等有强烈逻辑连贯性的学科尤为重要:复习新章节要用到的旧知识
根据自己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来判断
难度:数学>物理>其它学科
询问老师章节难度
越简单的学科和章节,预习的必要性越低;越复杂的学习和章节,预习的必要性越高
课程难度
预习需求低
即时反应能力强,思考速度快,能够瞬间进入专注和高强度思考模式
预习需求高
即时反应能力弱,进入状态慢,需要持续而深入地思考,需要对知识进行反刍
即时反应能力
是否需要预习
快速通读课本章节全文或其主要部分
寻找和标记重点概念、公式和原理
尝试理解重点概念、公式和原理
记录自己的疑问,形成预习提问表
预习的方法
预习
课间走出教室活动一下,缓解头脑的供能不足、使头脑清醒,并且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神经活跃度,使大脑不再那么昏沉
收拾课桌,将上一门的资料收起,下一门课的资料放好
课前准备
提高专注力:冥想
保持精力:适当的运动
跳出老师的课程,自主学习
高强度的自主思维衍生:思考问题的本质、解题方法、问题间的关联、更改条件后的问题解决方案等
课程难度太低
脱离老师的课程体系自学,将学习材料换成更简单的
课程难度太高
根据课程难度与信息密度选择学习方式
如果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或枯燥的课程要强迫自己慢慢培养高强度用脑
专注听课
优先理解,其次记忆
敢于提问
不要笼统地说“这道题我没听懂”,而要具体地说“这道题的第 n 步我没听懂”
如果老师回答“就是这么想出来的”“做多了就知道了”,可以补问“有没有像数学一样的分析题目的思考过程吗?”
对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以提问“怎么会想到要从这个思路着手呢?”“如何思考这道题目的本质和要点?”
采用有效的提问方法
对于听懂了但又不太确定的问题,可以说“能不能再举个例子?”
预习表上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上被解答了就打勾,课程结束后没打勾的问题需要找老师提问
技巧:提问
理解和记忆知识(专注听课的目的)
优先思考和理解老师讲的内容,笔记为辅助
课上做笔记要快,只写关键字
在课尾、课后的时间整理出完整的结构化笔记
做笔记
正式听课
盘点本堂课的难点和重点,思考是否有没有理解的地方,如果有需要赶紧向老师提问
核对预习提问表(如果有),查看是否有遗留问题,如果有,向老师提问
回忆和补全笔记
做练习和记忆本堂课的知识点
课尾
听课
课间活动调整状态,并做好下一堂课的学习环境的准备
听课时,尽量保持全程地高度专注,以理解知识内容为主,记忆和笔记为辅,及时提出疑问
整理笔记和思考有无新问题或预习遗留问题,如果有,请教老师或同学
题目难度:由易到难
数学、物理,及其他科目的推理题
推理步数,需要步数越多的越难
历史、政治、地理的某些大题和论述题
背景信息和干扰信息越多越难
涉及知识点越多的越难
如何判断题目的难易程度
排序策略(初级策略)
适合:数学、物理 > 化学、地理、生物
不适合:政治、历史、英语
从低到高把每个难度的题目都做到烂熟于心几乎有本能反应的程度——而非比较熟大致能理解的程度
单一重复策略(初级策略)
适合程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 > 化学、物理、数学 > 英语 > 语文
做练习时,要思考这道题考察的是哪个知识点?对应了课本上的哪些公式、原理?
知识定位策略(初级策略)
针对同一个知识点或同一类型的题目,集中练习,练熟了再去练其他题目,而不是每种题型各自练一点
在做练习的时候,以分类的方式集中训练
适合:数学、物理 > 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
不适合:英语、语文
逻辑性强的内容
适合:单元小结、总结、期末复习,初三高三复习时适用
不适合:学习新知识时(需要把时间安排在学习新知识上)
复习时
适合场景
结构化练习法(中级策略)
这些题目看过就好,不用动手做
第一层:看完题目立刻能得到答案,或者立刻能想出思路的题目
这些题目需要动手做
第二层:看完后无法立刻想出解题思路,需要动手尝试的
复习时,将题目分为两层
分层处理(中级策略)
需要建立 特征-解题思路 库
不同解法中的相同步骤
错题中的出错步骤
关键词、出现概率高的词
多个步骤中的思路型步骤
如何提取特征:不断地练习一题多解、一解多题
从题目中提取特征,再根据特征提取特征关联的解题思路
将错题拆解成多个特征,思考哪个特征的知识点没掌握,然后专项练习,最后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拆解定位
将错拆解后,把未掌握特征按知识点的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排序,方便学习、防止漏洞
阶梯序列
模式识别
逻辑链条
条件核检法
高级策略(作者文中没展开讲)
练习
公式、定理、题型
数学:题型变化
物理:原理理解
复习核心
看、记清楚公式/定理
理解、推导公式/定理
复习题型的结构化总结
复习结构化的错题本
大量刷题,保持手感
复习流程
偏理解性的学科:数学、物理
基础知识点
快速翻阅、理解基础知识点
背诵知识点
复习错题与经典例题
适当刷题,积累手感
需要理解,也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平时积累,坚持习惯
总体复习语法部分
以错题本为基础,复习平时的易错单词、词组等
日常进行听力训练,培养听力语感
期中、期末考前复习,基本不需要刷题,只有在中考、高考考前才需要大量刷题
适当刷题,保持手感
需要平时积累的学科:英语
参考英语,核心是平时积累
古诗词、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复习
参考政治、历史
阅读理解的复习
核心:平时训练,不太需要复习,只需要提前背下素材
作文的复习
考查逻辑能力的学科:语文
复习
极简版的学习流程
又称“全流程优化”
流程思维
高效学习的循环流程图:实现是主环,虚线是分支环
流程图
听课 -> 练习 -> 复习 -> 测试 -> 听课
核心环节
测试:查漏补缺
核心
高效学习的信息循环
并不需要讨厌考试,它对我们是有益的
考试就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学完了再去考试
对考试的新认知
基础版本
衍生版本
更高密度的信息循环:费曼技巧
发现漏洞并修补的方法
提取策略
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地进行信息输入的话,大脑的记忆效果并不好;如果你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尝试提取信息,把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输出,你的记忆效率反而会提高。
记忆核心:信息提取
累
容易让人产生沮丧感
提取策略的特点
读材料,形成一定的熟悉感,但不需要太熟
进行大脑提取:遮盖材料,尝试将不熟的东西背出来,遇到背不出来的地方,不要立刻去看材料,而是强行回忆一段时间,至大脑产生费力、疲惫的感觉
背不出来的地方,翻看材料,然后继续进行步骤 2
步骤
如果材料长,分成几小块分别提取
在初次背诵时使用
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回忆课本的要点,如果能完全能回想起来,说明是已掌握的内容,不用大力复习
如果回忆不起来,继续,直到大脑费力,再去翻阅课本
在复习记忆时使用
如何使用提取策略
你之前所记忆的内容会影响后来记忆的内容,让后面记忆的内容更容易忘记
前摄抑制
你后面所记忆的内容会影响前面记忆的内容,使前面记忆的内容更容易忘记
后摄抑制
原因
记忆过程中的首尾两个小段时间记忆高效,中间低效,连续记忆的时间越久,中间低效时间越长
结论
分散记忆
记忆一个英语单词,无相关无逻辑,十几秒就可以
记忆几个相关词组,如 get in/on/out/off ,有相关和区别,需要几分钟
记忆一个英语语法,内容多,逻辑强,需要十几分钟
记忆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和文明发展主线,材料复杂,需要理解的内容多,可能需要 30 分钟的较长时间
如:
根据记忆的内容,越是零散的、无逻辑的内容,越可以分散地记忆
分散记忆要一次性记忆多少时间合适呢?
遗忘速度先是极快,后趋于平缓
每复习一次,再次遗忘的速度会比前一次慢一点
遗忘速度:数学公式 < 诗歌 < 正常单词 < 无意义章节
越有意义、有逻辑的内容,我们忘得就越慢
记忆曲线的特性
如果是几天后复习,那时相应知识几乎全部忘掉了,等于要重新学
越早复习记忆越深
当天复习一次,第二天复习一次,一周内复习一次,期中复习一次,期末复习一次,如果难记,前两周内再增加复习两次
多次复习
逻辑性强的东西一定要先理解
先复习无意义、逻辑性弱的知识如英语,再理解记忆逻辑性强的知识如数学
尽早复习、多次复习、先复习逻辑性弱的知识、逻辑性强的知识要先理解
根据曲线特性得出的结论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记忆方法
在一段时间内,每天花一小段时间集中精力冲刺学习一个需要深度理解的内容,而不是每天都平均分配时间给所有学科
每天花几小时集中冲刺小章节、小板块,持续几天
短期脉冲策略
适合期末复习、中考和高考的总复习阶段
每天花几小时集中冲刺大章节、大板块,持续几周
中期脉冲策略
适合总复习阶段
每天花几小时集中冲刺某个学科的多个章节和板块,持续 1 个月以上
长期脉冲策略
具体操作
数学、物理 > 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语文,英语不适用
适用于理解性的内容,不适于无逻辑、强调记忆的内容
适合学科
脉冲策略
新课阶段要学好,复习阶段才不会吃力。学习新课轻松时,要提前学习后面的课程。
宏观时间策略
一天的时间安排,根据记忆遗忘曲线复习,30 分钟午休,锻炼
微观时间策略
时间使用方法
当老师作为信息源,但其教学方法不适合我们时,需要找其它信息源
学校老师
与名师拉近距离
种类齐全、内容丰富
价格便宜
教辅书的优点
教辅书
同学
社会师资
信息源种类
远离那些接着你一起堕落的人
高水平的人
拥有积极向上力量的人
尽量结交两种人
朋友要精挑细选,而不是纯粹随机的结交
争取老师的支持
如何让更多的人来帮助自己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信息源
保证睡眠时间
慢跑、跳绳、深蹲、平板支撑
课间:拉伸运动、头肩部活动
适当锻炼
保证精力充沛
学习的逻辑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