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贞观之治
2022-06-09 15:26:1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通史》42贞观之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隋朝末年,隋炀帝愈加娇奢,荒淫无度,官府横征暴敛,民怨沸腾。
公元611年,隋炀帝一意孤行,发兵远征高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
太原留守李渊本为隋朝命臣,但长期得不到隋炀帝信任,在次子李世民的反复劝说下,李渊终于起兵。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同年5月,李渊在长安即位改国号唐
历史背景
公元626年,李世民于都城长安太极宫北宫门-玄武门发动政变,射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
李渊(唐高祖)被迫交出了兵权,并下诏退位。李世民(唐太宗)开启23年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
广罗贤才:秦王时期创办文学馆,集“十八学士”: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孙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十八学士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助其成功夺取皇位,贞观之治核心力量。
唐高祖时期旧臣:出身官僚贵族或山东士族,思想保守,对农民有一种畏惧的情绪。
秦王时旧部:以房玄龄为代表,善于出谋划策,但对于当时整个社会情况不是很了解。
出身民间基层的大臣:特别是参加了隋末山东地区的武装力量,对山东地区的情况很了解,能够正确地分析形势。
朝廷中三种人
魏征个人特点:①懂得治国理论;②懂得历史的经验教训;③了解社会的现状
魏征建议: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形成兼听纳谏的良好风气(王珪、戴胄、马周、张玄素、长孙皇后)
贞观之治的拐点:公元643年,魏征逝世。李世民罢朝五日,命文武百官参加其丧礼。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不计前嫌任用魏征
统治者:善于纳谏
①山东士族封德彝族为代表:民心大坏,要继续实行高压政策——反攻倒算。
②出身民间基层以魏征为代表:大乱之后民心思治。
“自古理政得失”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
总结隋炀帝灭亡的三大原因:①大兴土木,广治宫室;②搜罗美女,淫乐无度;③东征西讨,穷兵黩武。
理解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天子者、有道,责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以百姓心为心。抚民以静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思想。吴兢《贞观政要》
思想:以民为本
制定法律: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
公平执法:执法如山,秦王府旧臣高甑生。唐朝的法律职制律在前,法律首先是管官吏。
慎刑宽刑:①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②对复审明确规定,以增加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
法治:依法治国
重视农桑:①恢复被废弃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②农忙优先:不在农忙时征发兵役;太子冠礼推迟。
整顿治水机构:工部设水部郎中和员外郎,京师设都水监,掌管京师河渠疏浚与灌溉事宜
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水利建设:
政策背景:①隋末战乱、突厥掳掠汉人、百姓避乱北逃,导致人口锐减。②人口是维系政权的宝贵资源,检验治国水平的重要标准。
政策措施:①鼓励生育,生男丁予以适当奖励;②鼓励寡妇再嫁;③向突厥赎回逃亡人口。④男20女15为法定结婚年龄;⑤无能力娶妻者,政府给予帮助。⑥把婚姻及人口增加情况纳入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指标,作为升降的参考。
人口发展:
经济
解决边患问题:①消灭割据势力梁师都,基本上解决全国各地割据混乱的局面,统一中国。②肃清危害边疆的突厥势力,安定北方边疆。③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或被击败或主动归附。
①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向西藏传播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农具制造等技术。
②突厥将领阿使那思摩中箭,唐太宗亲自俯身吮脓。
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平等待之。中华夷狄爱之如一。
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唐朝疆域东至东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南至现在的越南,北抵蒙古大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
对外政策
设文学馆,弘文馆。罗致贤才文士,搜集整理经籍图书,重视历史经验对当下的影响。《二十四史》中的8部是在李世民的主持下完成。
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偃武修文、大兴文治。重视乐舞、书法、绘画:书法-欧阳询、褚遂良等;绘画-阎立本、阎立德等。
文化
政策措施
晚年越来越看重关陇贵族出身官吏、疑心基层出身的大臣,造成关陇贵族坐大。
健康状况不佳,加以遭遇废立太子风波和征讨高丽的失败,致使情绪低落,诸病缠身。
公元649年,在位23年的唐太宗病逝,年仅52岁。
渐不克终
42 贞观之治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