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生态环境影响技术导则(新内容)
2022-07-22 21:49:0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1、规定: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技术要求 2、适用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 3、规划的生态环境可参照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适用范围
1、规定: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技术要求
2、适用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
3、规划的生态环境可参照
术语、定义
1、生态影响
工程占用、施工活动干扰、环境条件改变、时间/空间累积作用等,直接或间接导致物种、种群、生物群落、生境、生态系统以及自然景观、自然遗迹等发生的变化
生境是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境是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包括直接、间接和累积影响
2、重要物种
在生态影响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具有较高保护价值或保护要求的物种,包括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所列的物种,国家和地方政府列入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物种,特有种以及古树名木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濒危、易危的物种
3、生态敏感区
法定生态保护区域、重要生境、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法定生态保护区域
依据法律法规、政策等规范性文件划定或确认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红线等区域
重要生境
重要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迁徙鸟类的重要繁殖地、停歇地、越冬地以及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等
生态保护目标
受影响的重要物种、生态敏感区、其他需要保护的物种、种群、生态群落及生态空间等
总则
1、基本任务
2、基本要求
①选址选线应尽量避让各类生态敏感区,符合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红线等管理要求及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在调查的基础上,识别、预测、评价在施工期、运行期及服务期满后等阶段的生态影响,提出预防或减缓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制定相应管理和监测计划,送生态环境角度明确是否可行。
②结合行业特点、工程规模及对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方式,合理确定评价范围,按相应评价等级要求开展现状调查、影响分析及预测工作
③按避让、减缓、修复和补偿次序提出保护对策措施,所采取的对策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或修复生态系统功能
3、工作程序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收集、分析工程技术文件、相关规划、政策、生态现状等数据
现场踏勘,筛选评价因子进行生态影响识别,确定生态保护目标
有必要的补充提出比选方案
确定评价等级、评价范围
第二阶段
根据评价等级技术要求开展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分析
涉及比选方案,开展同等深度比选论证
第三阶段
根据预测评价结果,确定工程方案,提出对策和措施
制定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明确评价结论
识别
工程分析
主要采用工程设计文件的数据和资料,及类别工程的资料,明确地理位置,建设规模,总平面、施工布置、方式、时序、建设周期,运行方式,各工程行为及其发生地点、时间、方式和持续时间、生态保护措施
结合特点及现状,分析施工期、运营系、服务期满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工程行为及影响方式,判断影响性质和程度
重点关注影响强度大、范围广、历时长或涉及重要物种、敏感区的行为
包括不同比选方案的,对不同方案进行工程分析
均占用敏感区、或明显可能对保护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
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筛选参见附录A
评价标准参照国家、行业、地方或国外相关标准
无相关标准的可采用所在地区生态背景值或本地址、生态阔值或引用具有时效性的相关全文文献数据等
评价等级和范围
评价等级:
一级
a.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生境时
二级
b.涉及自然公园
c.涉及生态保护红线
d.按地表水导则判断属于水文要素影响型且地表水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e.按地下水、土壤导则判断地下水位或土壤影响范围内分布有天然林、公益林、湿地等生态保护目标
f.占地大于20km2(改扩建项目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确定)(含水陆域,永久或暂时)
三级
除以上abcdef以外情况
涉及论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时,可适当上调评价等级
同时涉及水陆生态影响,可针对陆生、水生分别判定等级
矿山开采可能导致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或拦河闸坝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评级等级上调一级
线性工程地下穿越或地表跨越生态敏感区,敏感区内无永久、临时占地,可下调一级
符合生态分区管控要求且在原厂界(或永久占地)范围内的污染影响类改扩建项目,位于已批准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内且符合规划 环评要求、不涉及生态敏感区的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可不确定评价等级,直接进行生态影响简单分析。
涉海洋等级判定参照海洋工程技术导则
评价范围
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涵盖全部活动的直接、间接影响区域
依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程度、与之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确定评价范围
可综合考虑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水文、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限为参照边界。
涉及占用或穿(跨)越生态敏感区时,考虑生态敏感区的结构、功能及主要保护对象确定评价范围
矿山开采项目:涵盖开采区及其影响范围、各类场地及运输系统占地以及施工临时占地范围
水利水电项目:涵盖枢纽工程建筑物、水库淹没、移民安置等占地(永久/临时)及库区坝上坝下地表地下水文水质影响河段及区域、受水区、退水影响区、输水沿线影响区等
线性工程:
穿越生态敏感区,以路线穿越段像两端外延1km,路线中心线向两侧外延1km
涉及迁徙、洄游物种的,评价范围应涵盖工程影响的迁徙洄游通道范围
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保护动物及其栖息地时,应进一步扩大范围
确定时结合敏感区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生态学特征、项目船业方式、周边地形地貌适当调整。
穿越非生态敏感区:以线路中心线向两侧外延300m为参考
陆上机场占地边界外延3~5km为参考评价范围
实际确定是结合机场类型、规模、占地类型、周边地形适当调账
涉及净空处理的,涵盖净空处理区域
航空器爬升或进进航线下方区域内有以鸟类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和鸟类重要生境的,涵盖受影响的自然保护地和重要生境范围
污染影响类项目涵盖直接占用区域以及污染物排放产生的间接生态影响区域
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体要求
调查范围不小于评价范围,调查方法见附录B
资料收集法、现场调查法、专家和公众咨询法、生态监测法、遥感调查法、水陆动植物调查法、海洋生态调查法、淡水渔业资源调查法、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各有相关调查统计表格)
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金狼采用定量方法原则
成果采用文字、表格、图件相结合表现形式
现状调查内容
陆生
植物区系、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规律,群落中的关键种、建群种、优势种;
动物区系、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
重要物种的分布、生态学特征、种群现状,迁徙物种的主要迁徙路线、时间,重要生境的分布及现状
水生
水生生物、水生生境、渔业现状
重要物种的分布、生态学特征、种群现状及生境状况
鱼类等重要水生动物调查包括种类组成、种群结构、资源时空分布
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重要生境分布、环境条件及洄游路线、时间等行为习性
敏感区的规划资料、图件、数据,主要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生物入侵、污染危废等
调查已存在的对生态保护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干扰因素
改扩建、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调查既有工程、前期已实施工程的实际生态影响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调查要求
引用现状数据在5年内
用于回顾性评价或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不受调查时间限值
补充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获取现状资料,全面性、代表性、典型性原则
涉及生态敏感区,开专题调查
永久/临时占用,开展详细调查,查明占有区域是否分布有重要物种及重要生境
陆生一、二级,结合调查范围、对象、地形地貌和实际情况选择调查方法
开展样线、样方调查的,合理确定样线、样方数量、长度、面积,涵盖不同植被类型。生境类型,山地区域结合海拔段、坡位布设
根据植物群落类型(以群系及以下分类单位为调查单元)设置调查样地
一级不少于5个
二级不少于3个
生境类型设置野生动物样线
一级不少于5条
二级不少于3条
水生一、二级调查点位、断面等
应涵盖范围内干流、支流、河口、湖库等不同水域类型
一级评价
开展丰水期、枯水期(河流、湖库)或春季、秋季(入海河口、海鱼)两季(期)调查
二级评价
至少获得一期(季)调查资料
鱼类调查时间包括主要繁殖期
水生生境调查包括水浴形态结构、水文情势、水体理化性状和低质等
三级评价
已收集有效资料为主,可开展必要的遥感调查或现场校核
调查中应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涉海工程生态现状参照海洋技术导则
现状评价内容及要求
一级二级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开展评价
a.植被、植物群落调查结果,编制植被类型图,统计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面积,可采用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分析植被现状,图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点
b.根据土地利用调查结果,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c.根据物种、生境调查结果,分析物种分布特点、重要物种种群现状、生境的质量、连通性、破碎化程度等,编制重要物种、重要生境分布图、迁徙洄游物种的迁徙洄游路线图;可通过模型模拟物种适宜生境分布,图示工程与物种生境分布的空间关系(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东西、极危、濒危物种的)
d.根据调查结果,编制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统计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类型及面积;
结合区域生态问题调查结果,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及总体变化趋势;
涉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可采用生物量、生产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开展评价;
涉及河流、湖泊、师弟生态系统的,可采用生物完整性指数等指标开展评价
e.涉及生态敏感区的,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并图示生态敏感区及其主要保护对象、功能分区与工程的位置关系
f.可采用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等对评价范围内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评价
三级评价
可采用定性描述或面积、比例等定量指标,重点对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现状、野生动植物现状等进行分析,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生态保护目标份额不等图件。
改扩建、分期实施项目
对既有工程、前期已实施工程的实际生态影响、已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价
海洋生态现状还应符合海洋技术导则要求
预测与评价
总体要求
预测与评价内容与现状评价内容相对应,根据项目特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及生态系统功能等选择评价预测指标
尽量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方法参见附录C
列表清单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类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生境评价方法、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方法
一级二级评价根据现状选择以下全部或部分内容开展预测
a
采用图形叠置法分析工程占用的植被类型、面积及比例
通过引起地标沉陷或改变地标径流、地下水水位、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对植被产生影响的,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分析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变化情况
b
结合工程影响方式预测分析重要物种的分布、种群数量、生境状况等变化情况
分析施工活动和运行产生的噪声、灯光等对重要物种的影响
涉及迁徙、洄游物种的,分析工程施工和运行对迁徙、洄游行为的阻隔影响
采用生境评价方法预测分析物种适宜生境的分布及面积变化、生境破碎化程度等,图示项目实施后的物种适宜生境分布情况
c
结合水文情势、水动力、冲淤、水质(包括水温)等影响预测结果,预测分析水生生境质量、连通性及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重要生境的变化情况,图示项目实施后的重要水生生境分布情况
结合生境变化预测分析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种群结构、资源时空分布等变化情况
d
采用图形叠置法分析工程占用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及比例
结合生物量、生产力、生态系统功能等变化情况预测分析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e
结合工程施工和运行引入外来物种的主要途径、物种生物学特性及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参考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分析项目实施可能导致外来物种造成生态危害的风险
f
结合物种、生境以及生态系统变化情况,分析项目对所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分析项目通过时间或空间的累积作用方式产生的生态影响,如生境丧失、退化破碎化、生态系统 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g
涉及生态敏感区的,结合主要保护对象开展预测评价
设计以自然景观、自然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敏感区时,分析工程施工对景观、遗迹完整性的影响,结合工程建筑物、沟构筑物或其他设施的布局及涉及,分析景观、遗迹的协调性
三级评价
可采用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预测分析工程对土地利用、植被、野生动植物等的影响
不同行业结合项目规模、影响方式、影响对象等确定评价重点
a.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对开采噪声的植物群落及植被覆盖度变化、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b.水利水电项目:河流、湖泊等水体天然状态改变引起的水生生境变化、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的分布及种类组成、种群结构变化、水库淹没、工程占地引起的植物群落、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调水引起的生物入侵风险,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c.公路、铁路、管线等线性工程:对应植物群落及植被覆盖度变化、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终压生境变化、生境连通性及破碎化程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d.农业、林业、渔业等项目:建设项目对土地利用类型或功能改变引起的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及生物入侵风险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e.涉海工程海洋生态影响评价:符合海洋技术导则要求
对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变化、生物入侵风险一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想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保护对策措施
总体要求
针对生态影响的对象、范围、时段、程度,提出避让、减缓、修复、补偿、管理、监测、可研等对策措施,分析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运行稳定性、生态保护和修复效果的可达性
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于实施、运行稳定、长期有效的措施,明确措施的内容、设施的规模及工艺、实施位置和时间、责任主体、实施保障、实施效果等,编制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生态保护措施设计图、并估算(概算)生态保护投资
优先采取避让方案,源头防治生态破坏
选址选线调整或局部方案优化避让敏感区
施工作业避让重要物种的繁殖期、越冬期、迁徙洄游期等关键活动期和特别保护期
取消或调整产生显著不利影响的工程内容施工方式等
优先采用生态友好的工程建设技术、工艺及材料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思路,提出保护对策措施
必要时开展专题研究和设计,确保措施有效
坚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采取自然恢复措施/绿色修复工艺,避免生态保护措施自身不利影响
不应采取违背自然规律的措施,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措施
施工
施工前对占用区域可利用的表土进行剥离,单独堆存,加强表土堆存防护及管理,确保有效回用
施工过程:采用绿色施工工艺,减少地表开挖,合理设计高陡边坡支挡、加固措施,减少对脆弱生态的扰动
项目建设造成地表植被破坏的,提出生态修复措施
充分考虑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修复方案,优先使用原生表土和选用乡土物种,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构建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植物群落,形成可自我维系的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的目标
恢复植被和土壤
维持物种种类和组成
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
维持生境的连通性
生态修复方法:综合考虑物理(非生物)法、生物法和管理措施,结合项目施工工期、扰动范围,可提出边施工边修复的措施要求
尽量减少对动植物的伤害和生境占用
项目建设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特有植物、古树名木等造成不利影响的
提出优化工程布置或设计,就地或迁地保护、加强观测等措施,具备移栽条件、长势较好的尽量全部移栽
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有动物及其生境造成不利影响的
应提出优化工程施工方案、运行方式,试试物种救护,划定生境保护区域,开展生境保护和修复,构建活动廊道或建设食源地等措施
采取增殖放流、人工繁育等措施恢复受损的重要生物资源
产生阻隔影响的,应提出减缓阻隔、恢复生境联通的措施,如野生动物通道、过鱼设施等
建设和运行噪声、灯光对动物造成不利影响的,提出优化工程施工方案、设计方案或降噪遮光等防护措施
矿山开采项目
还应采取保护性开采技术或其他措施控制沉陷深度和保护地下水的生态功能
水利水电项目
还应结合工程试试前后的水文情势变化情况、已批复的所在河流生态流量(水量)管理与调度方案等相关要求,确定合适的生态流量,具备调蓄能力且有生态需求的,应提出生态调度方案
涉及河流、湖泊或海域治理的,应尽量塑造近自然水域形态、底质、亲水岸线,尽量避免采取完全硬化措施
生态监测和环境管理
结合项目规模、生态影响特点所在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针对性地提出全生命周期、
长期跟踪或常规的生态监测计划,提出必要的科技支撑方案。
长期跟踪或常规的生态监测计划,提出必要的科技支撑方案。
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采掘类项目、新建100km以上的高速公路及铁路项目、大型海上机场项目等应开展全生命周期生态监测
新建50~100km的高速公路及铁路项目、新建码头项目、高等级航道项目、围填海项目以及占用或穿(跨)越生态敏感区其他项目因开展长期跟踪生态监测(施工期并延续至正式投运后5~10年)
其他项目可根据情况开展常规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计划
明确监测因子、方法、频次、点位等
开展全生命周期和长期跟踪生态监测的项目,期监测点位以代表性为原则,在生态敏感区可适当增加调查密度、频次
监测重点
施工期:重点监测施工期活动干扰下生态保护目标的受影响状况,如植物群落变化、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变化、生境质量变化等
运行期:重点监测对生态保护目标的实际影响、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的有效性及生态修复效果等
有条件或必要的,可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
明确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管理原则与技术要求
可提出开展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环境影响后评价等环境和技术要求
结论
对生态现状、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从生态影响角度明确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自查表
自查,格式参见附录E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