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导论
2022-07-04 18:10:32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经济学导论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导论
经济学的任务
配置资源
资源存在稀缺性
稀缺性是相对供给和需求而言的,与事物本身重要性无关eg.空气
相关概念
生产可能性边界
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机会成本
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所放弃的生产另外一些产品的最大收益
沉没成本
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成本效益原则
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心理账户
人们对待不同来源的钱,往往会区别看待,就像存进不同的银行账户一样
经济学的基本分类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企业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
研究对象:个体
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解决问题
资源配置
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
个量分析
基本假设
市场出清
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调整,使得市场实现供求均衡
完全理性
消费者和企业自觉地按照最优化原则行事,既将最优化做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优化
完全信息
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及相应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对象
总体
解决问题
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研究方法
总量分析
基本假设
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
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经济学的内容
国内经济问题
微观、宏观经济学
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
国际经济学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边际分析方法
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和过程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孤立地研究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和供求量达于均衡的情况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如何实现均衡的经济分析方法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实证:“是什么”
规范:“应该是什么”或“怎么样”
数学分析方法
经济模型
经济学的历史演进
重商主义
15-17世纪
古典经济学
18世纪-19世纪70年代
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边际革命、边际三杰
剑桥学派 马歇尔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后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现代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
美国萨缪尔森,把微观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新古典综合派——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体系
微观经济学
供需理论
需求理论 D
需求量
既定时期内,某一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服务)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个人需求加总等于市场需求
需求
既定时期内,各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服务)的数量。需求描述的是某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影响因素
收入水平
相关商品价格
互补品与替代品
价格预期
人口规模
偏好
其他如: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制度安排等
Q=f(P,X1,X2,X3…,Xn)
需求的变动
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定律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提】,商品(服务)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直观表现
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需求量是价格的减函数)
原因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例外
吉芬商品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只有低档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成为吉芬商品
炫耀品
向后弯曲的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
D=f(P)
供给理论 S
供给量
既定时期内,某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服务)的数量
个人供给加总等于市场供给
供给
供给描述的是某种商品(服务)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影响因素
生产成本或生产要素价格
生产技术水平
相关商品的价格
价格预期
……
Q=f(P,X1,X2,X3…,Xn)
供给定律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提】,商品(服务)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即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直观表现
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
例外
劳动的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
S=f(P)
市场均衡
概念
商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状态,又称市场出清(Market Clear)
此时的市场价格称为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交易数量称为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
此时的市场价格称为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交易数量称为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
均衡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
局部均衡
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
是假定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供求定律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政府干预
支持价格
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eg.农业
措施:政府收购
限制价格
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该产品的最高价格
eg.电价、天然气
措施:配给
弹性理论
需求弹性
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衡量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价格弹性系数
经济学中通常用弹性系数表示弹性大小
公式
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弹性系数应为负值;为方便常取绝对值
数值
>1
富有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价格下降,总收益会增加
<1
缺乏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价格下降,总收益会减少
=1
单位弹性
主要起标尺作用
=无穷
完全竞争市场
影响因素
人们对商品的需求程度
生活必需品弹性小,奢侈品的弹性大
商品本身的可替代性
容易被替代的弹性大
用途是否广泛
用途广泛的商品弹性大
收入弹性系数
即需求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交叉弹性系数
某商品需求变动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
Es=0,完全无弹性。不管价格怎么变,供给量不变。
Es→∞,完全弹性。价格既定,供给量无限。
1 <Es< ∞ ,富有弹性。供给量变动幅度更大。
0<Es< 1,缺乏弹性。供给量变动幅度更小。
Es=1,单位弹性。供给量与价格变动幅度一致。
应用
税负转嫁
禁毒与犯罪
蛛网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
指商品(或服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论
效用是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的,它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和满足程度的高低
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边际效用分析
总效用TU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曲线先上升后下降
边际效用(MU:Marginal Utility)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量
指一单位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曲线递减
公式
TU=f(Q)
MU=△TU(Q)/△Q(导数)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称戈森第一定律
原因
生理或心理的因素
经济合理性原则
货币的边际效用
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币也同样适用
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消费者均衡
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和商品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假设
消费者的偏好不变
效用函数不变
消费者的收入不变
商品价格不变
非饱和性
商品的MU为正值
条件
等边际法则
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公式
MU1/P1=MU2/P2=…=MUn/Pn=λ
P1X1+P2X2+…+PnXn=I
P1X1+P2X2+…+PnXn=I
λ表示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消费者需求曲线
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
向右下倾斜
商品的需求价格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
序数效用论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的偏好(即爱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
>强偏好;≥弱偏好;~无差异
基本假设
完全性假设
可传递性假设
理性选择的一致性
非饱和性假设
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商品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
无差异曲线
指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曲线。或者说是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运动轨迹
特征
斜率为负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同一平面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斜率的绝对值递减
两种极端的无差异曲线
完全替代品
两种商品可按一定比例相互替代
无差异曲线为直线
完全互补品
两种商品要按一定比例结合消费,彼此完全无法替代
无差异曲线为直角
边际替代率 MRS
指在维持总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消费所能替代(需要放弃)的另一商品的数量
公式
MRSxy=-△Y/△X
表示用X商品替代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MRSxy=MUx/MUy
X对Y的边际替代率实际上是其边际效用之比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所能替代(需要放弃)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
决定了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预算线
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连线
公式
P1Q1+P2Q2+…+PnQn=I
斜率=-Px/Py
变动
其他不变,收入变化
平移
其他不变,商品相对价格变化
旋转(斜率变化)
收入价格同比变化
不变
消费者均衡
切点
MUx/MUy=Px/Py
生产理论
生产函数
生产
运用生产要素(劳动L、土地N、资本K、企业家才能E),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
生产函数
一定技术水平下,反映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其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Q=f(L,K,N,E)
短期只有一部分生产要素是可变的,长期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重要概念
总产量TP
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TP=Q=f(L)
平均产量AP
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AP=TP/L
边际产量MP
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MP=△TP/△L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前提】,某种生产要素的连续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最初会使总产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即总产量增加比例小于要素增加比例,最终还会使总产量绝对的减少
等产量曲线
生产某一特定产量的不同生产要素组合点的集合
凸向原点
距离远点越远,产量越高
两两不相交
横轴L,纵轴K
特殊的
完全替代
完全不替代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切线斜率 ΔK/ ΔL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它表示一种投入要素被另一种投入要素替代的比例。它一般是负值
公式
MRTS=△K/△L=MPl/MPk
等成本线
在生产经费及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情况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最多生产要素的组合的轨迹
C=Pl·L+Pk·K
生产者均衡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均衡条件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
MPl/Pl=MPk/Pk
生产扩张线(切点相连)
规模经济
规模报酬
所有生产要素投入同时、同方向、同幅度变动时引起的产量变动情况
规模经济
在厂商规模扩张初期,由自身内部规模扩大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产量增加的倍数>投入增加的倍数
规模不经济
随着厂商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由于本身规模过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的下降
产量增加的倍数<投入增加的倍数
成本函数
成本
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实际花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显性成本
企业为从事经济活动花费的货币支出,如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的费用,支付工人的报酬、缴纳税收、支付广告费等等
又称会计成本
隐性成本
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所花费的成本
企业家自身才能的报酬
自有土地、房屋、机器设备价值
自有资金的利息
短期成本函数
短期内,机器、厂房等不可改变,即使不生产,也要产生成本,而劳动、部分原材料则可调整
固定成本FC
短期生产过程中所有固定不变的投入要素的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的常数
可变成本VC
短期生产过程中所有可变要素的成本,是产量的函数
公式
短期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无关
边际成本SMC
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有效率的规模:使ATC最小的产量
最初,AFC的减少使ATC下降
后,AVC的上升使ATC增加
长期成本
概念
对每一个既定产量都选择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进行生产时的成本
长期成本(LTC)曲线
无数条短期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产量为0时,长期总成本为0(长期 资本可调整)
长期内厂商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由最优生产规模所带来的最小生产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
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U形原因不同
短期 边际报酬递增与递减规律的作用
长期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所决定
只有在LAC最低点时,是与SAC最低点相切
LAC曲线的最低点,有LMC=SMC=LAC=SAC
收益、利润
总收益TR=P×Q 平均收益AR=TR/Q 边际收益MR=△TR/△Q
利润
经济利润
是指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平常说的“利润”就是指企业的经济利润
也被成为超额利润
=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
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隐成本的一种组成部分)
会计利润
企业的总收益减去企业的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隐性成本(正常利润)
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
机会成本
企业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可能得到的最大价值
严格定义
选择最优方案时放弃的次优方案的价值
厂商均衡理论
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
1.市场上厂商的数目
2.厂商之间各自提供产品的差别程度
3.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
4.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难易程度
5.信息的完备程度
市场类型
一家企业
完全垄断市场
市场受一个厂商控制(行业中唯一)
特点
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独家销售
该厂商销售的商品没有非常类似的替代品
具有进入/退出壁垒,新厂商不能进入
厂商对价格具有完全控制能力
原因
某厂商控制原材料的来源
拥有专利权
市场有限
政府特许
自然垄断:产业适度规模大,一般厂商无法问津
单一价格垄断的决策
需求曲线
向右下倾斜
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来控制市场价格
P=a—bQ
TR=P*Q=aQ-bQ^2
MR=a-2bQ
TR=P*Q=aQ-bQ^2
MR=a-2bQ
平均收益AR曲线与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d重合
MR总是小于AR
当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为直线时,d需求曲线和MR曲线的纵截距相等,MR曲线的横截距是d曲线横截距的一半,其斜率为需求曲线的2倍
短期均衡
MR=MC
经济利润大于0
AR>ATC
经济利润等于0
AR=ATC
经济利润小于0
AR<ATC(AR与AVC的关系确定停止生产or不停止)
垄断厂商无供给曲线
不存在价格和供给之间的一对一关系
同理垄断竞争和寡头也不存在供给曲线
长期面临情形
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在长期内也无法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摆脱亏损,则会选择退出生产
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在长期内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摆脱亏损,则会选择继续生产
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有利润,在长期内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获得更多利润,则会选择继续生产
价格歧视
厂商销售同一产品时索取不同的价格,而且价格的差异并不反映成本的差异
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
各个市场相互分离
各个市场或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
如:两个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等级
一级价格歧视
厂商制定的价格正好等于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取得全部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
厂商对不同的购买数量采取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
厂商把消费者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型,分别收取不同的价格
差别定价原则
在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制定高价,在弹性大的市场上制定低价
几家企业
寡头垄断市场
指市场上只有少数厂商控制产品生产和销售
形成原因
生产资源控制
规模经济
政府扶持
市场规模较小
价格决定
不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厂商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协议或相互间的影响决定
博弈论
研究决策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把决策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数学化、理论化,以便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决策提供指导
博弈均衡
指使博弈各方实现各自认为的最大效用的状态,即实现各方对博弈结果的满意,但各方实际得到的效用和满意程度是不同的
囚徒困境
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许多企业
产品类型
相同产品
完全竞争市场
假设
市场上有许多销售者和购买者
同类商品同质无差别
各种生产资源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完全信息:市场信息在市场中不受阻碍地自由流动
本质特点
市场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任何个人行为都不能影响价格,而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市场均衡
AR=MR=P
只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才成立
决策
厂商的短期均衡
短期内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状态
条件
MR=MC
也是所有市场类型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况
盈利:AR=MR=P>SAC
盈亏平衡点:AR=MR=P=SAC
π<0
亏损但仍生产
SAC<P=MR=SMC<SAC
停止营业点
P=MR=SMC=SAVC<SAC
不生产
P=MR<SAVC<SAC
当AR<AVC时,厂商会停止生产
短期供给曲线
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的部分
表示的是相对应于每一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的数量
供给曲线上每一点均为利润最大化的组合
生产者剩余
厂商提供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间的差额
价格线和边际成本线所围成的面积为生产者剩余
完全竞争市场,只要P高于MC,厂商就可得到生产者剩余
长期均衡
在长期内,完全竞争厂商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表现在两个方面
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
厂商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
推导
长期均衡点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
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行业内的各个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
长期均衡的条件
P=MR =LMC = SMC =LAC =SAC
有差别产品
垄断竞争市场
含义
特征
许多厂商在市场上销售近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产品,市场既有竞争又有垄断
各厂商的产品存在一定差别:产品本身差别、销售条件差别
市场上有许多厂商,进出该产业较容易(规模小)
企业数量很多,厂商认为自己行为的影响很小
手段
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
产品变异
使产品特征多样化(改变产品自身)
如改变质量、包装、份量、设计、造型、样式等
产品促销
强化宣传,扩大影响(改善推销方式)
如商标、广告、品牌、服务等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长期均衡时利润为0
分配理论
生产要素及其价格
土地
地租
劳动
工资
资本
利息
企业家才能
正常利润
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堆概念
收入
是指一个人或家庭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内所赚取的全部的进账和现金,包括劳动所得、财产收入和政府的转移支付
国民收入
包括一年内经济中所产生的劳动所得和财产收入
要素收入
市场经济中的收入以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形式出现
财富
指某一时点人们所拥有的资产的净货币价值。财富是存量,而收入是每个时间单位的流量
完全竞争厂商
就是处在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的厂商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供求双方人数众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即利润最大化原则,对要素市场,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MP、MR、VMP
MP
要素的边际产量(或边际生产率),即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MR
对产量而言,称之为产品的边际收益
是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实物表示方式
VMP
对要素而言,故称之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是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的价值表示方式
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工资理论(WAGE)
劳动的需求和供给
需求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产品的边际收益
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动
供给
影响因素
消费者维持自身和家庭的费用以及劳动者所需的教育培训费用
劳动的“负效用”,即劳动是以牺牲闲暇为代价的。消费者越珍视闲暇,所要求的工资就越高
单个劳动者
替代效应
由于工资水平上升,闲暇这种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现在更加“昂贵”了。于是消费者会减少对闲暇的“购买”,而转向更多地劳动
替代效应使得闲暇的需求量与闲暇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收入效应
闲暇价格的上升(工资上涨)却相反,价格上升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的上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因收入效应将增加对闲暇商品的消费
收入效应使得闲暇的需求量与闲暇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就出现了供给曲线的”向后弯曲”部分
市场
原因:高工资吸引新工人
变化因素
非劳动收入即财富
社会习俗
人口总量及其构成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的决定
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决定了工资水平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工资的决定
工会对劳动供给的垄断
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工会通过议会或其他活动影响政府政策来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eg.增加出口、限制进口、实行贸易保护
通过采取限制非工会会员受雇佣和排挤移民就业等措施,来减少劳动供给使工资上升
最低工资立法
厂商或雇主协会对劳动购买的垄断
少数厂商组成“雇主协会”,形成买方垄断的劳动市场,他们通过人为地规定工资水平,迫使那些无组织的分散的工人,要么接受低工资水平,要么另寻职业
工资率的高低取决于垄断双方力量的大小对比
利息理论(RATE)
基本概念
资本/资本品
用于生产过程的耐用制成品
特征
既是一种投入又是一种产出
三类
建筑物、设备和存货
租费
为暂时使用资本品所做的支付
资本收益率
每一单位投资的净收益
资本收益率=租费收入—费用
利息率的决定
对可贷资金的需求
资本的供给
利息作用
诱导和增加储蓄
把资本的需求约束在可行的限度内
利息率执行着配置资源的功能
地租理论(RENT)
土地的需求
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土地的供给
土地数量既定→不管价格怎样变,供给量均不变→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土地供给完全无弹性,供给曲线垂直于横坐标轴
地租由需求决定(因为供给是垂直的)
利润理论(PROFIT)
正常利润
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是企业家进行经营管理的报酬
经济利润
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来源
超额利润是对企业家可能遭到失败的赔偿
超额利润是社会对创新者的奖励,是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
垄断的产物(买方垄断or卖方垄断)
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洛伦斯曲线
洛伦斯发明的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离开45度线越远表示社会分配越不平均,越近则越平均
基尼系数
用公式表示为
A÷(A+B)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收入分配政策
税收
社会福利政策
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理解
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GDP是计算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衡量的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非使用价值
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x产量
计算方法
部门法
支出法
为主
把一国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按需求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而成
GDP=C+I+G+(X-M)
物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GDP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
①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onsumption, C) :包括购买耐用品、非耐用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
②国内总投资支出(investment, I)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It=Kt - Kt-1
③政府购买支出(government purchase, G) :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
但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交换的产生。
但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把收入转移,没有交换的产生。
④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 net exports, NX,即X-M):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
表示本国最终产品和服务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了它们的市场价值。是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的净支出。
表示本国最终产品和服务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了它们的市场价值。是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的净支出。
收入法
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
国内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
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等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以后的部分
NNP=GDP-折旧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含义
一国一年内各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全部收入
构成
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与GDP关系
NI=GDP-间接税
间接税(Indirect Tax)——“直接税”的对称,政府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
含义
一国一年内个人得到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PI与NI的关系
PI=NI-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与企业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 DPI )
含义
个人收入减去按法律规定应缴纳的所得税以后的金额。
与PI的关系
DPI=PI-个人所得税
构成
DPI=C+S
其他GDP
潜在与实际
潜在GDP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GDP
一年实际生产出的GDP
如果两者一致,宏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理想状态
如果潜在GDP大于实际GDP,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状态
如果潜在GDP小于实际GDP,资源超载,经济过热状态
名义与真实
当年价格与不变价格
当年价格也称为即期价格、现期价格或当年价格
不变价格指基年价格
名义GDP(或货币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真实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与人均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
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人类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1990年开始发布用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
预期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平
物价指数与失业
物价指数(price index,PI)
一个与某一特定日期一定组合的商品或劳务有关的价格计量
当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发生了变化,其价格指数也随之变化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生产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
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高时,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
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低时,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险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用名义GDP与真实GDP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的衡量指标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指以实际购买力计算的两个国家不同货币之间的换算比例
其计算方法大致为
先选取典型的商品与劳务作为比较样本
再用两个国家不同的货币单位与市场价格分别加权计算样本的价格总额
价格总额的比例就是体现两国货币实际购买力的换算率,即购买力平价
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需求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
是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AD=C+I+G+NX
AD=C+I+G+NX
消费函数
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价格、收入、预期、利率、收入分配等)之间的依存关系,通常定义为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又称消费倾向
C=f(Y)
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C/Y
APC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
MPC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且一般递减,即满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断下降
短期消费曲线
短期消费函数
C=α+βY α>0, 0<β<1
α:自发消费部分
βY:引致消费部分
β:边际消费倾向
长期消费函数
长期而言,没有收入也就没有消费
C=kY
储蓄函数
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S=f(Y)
凯恩斯储蓄函数
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APS
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 的比率
APS=s/y
边际储蓄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MPS)
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 = Δs/Δy
储蓄曲线
投资函数
I=f(r,Y)
总需求曲线
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变化关系的曲线
反映的是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的组合
向下倾斜 原因
与消费
财富效应/ 庇古效应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物价与货币购买力反方向变动、货币购买力和总需求量同方向变动的现象
P↑→货币的实际购买力↓→AE↓
与投资
凯恩斯的利率效应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物价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而使投资和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现象
P↑→货币需求↑→利率↑→投资↓→AE↓
与净出口
蒙代尔-弗来明汇率效应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物价变动引起汇率同方向变动,而使净出口和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现象
P↑→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变得昂贵,使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NX↓→AE↓
与税收
税收效应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物价与税收同方向变动,而使可支配收入和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现象
P↑→名义收入↑→纳税↑→可支配收入↓→AE↓
移动
P和Y之外的因素的变化引起的
总需求增加
预期未来收入、通货膨胀或利润上升
扩张型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减少税收,或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扩张型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和降低利率
汇率下降或国外收入增加
总供给
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能够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一般以总支出或总收入(Y)表示,取决于总要素投入量(如劳动力、资本存量、技术等)与投入组合的效率,以及物价水平、技术进步、经济政策、消费预期等
长期总供给曲线
一条垂直线,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也不会增加
原因
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已无法增加。在长期中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
移动
在相同劳动使用量的情况下,一国长期总供给曲线会随着该国资本使用量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向右移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
右上倾斜 原因
粘性工资理论
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或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由于工资不能根据物价迅速调整,较高的物价水平就会对就业和生产有利,使企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粘性价格理论
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
未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上升,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企业不作出调整,使它的价格低于市场水平,销售增加,从而总供给增加
错觉理论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
高物价水平引起相对价格的错觉,这些错觉引起供给者对较高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AD-AS模型
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AD=SAS
均衡的三种状况
交点刚好通过LAS
实际GDP与潜在GDP相等
交点处于LAS的右边
均衡时的GDP大于潜在GDP
资源超过充分利用,经济过热,称为大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交点处于LAS的左边
均衡时的GDP小于潜在GDP
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经济衰退,称为小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曲线移动
总需求减少,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相应下降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公式
k=1/(1-MPC)=1/MPS
乘数与MPS呈负相关,与MPC呈正相关关系
永远大于1
前提及影响因素
乘数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社会存在闲置生产力(或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 这些资源因缺乏有效需求未被充分利用)
乘数作用以充分就业为限
当某一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也限制乘数作用的发挥
乘数大小受边际消费倾向MPC和边际储蓄倾向MPS的影响
应用
节约悖论
总供给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成本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物价上升,产出减少
总供给减少:滞胀产生的原因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
指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意愿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现象
分类
自然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所引致的失业
即使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也存在
换新工作
不满意现有的工作,离职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
找工作
人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类似的流动
搬家
个人或家庭的原因而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季节性失业
农业劳动力
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特点
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
劳动者对技术变化的不适应
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所致
劳动力的不流动性所致
制度性失业
由于现有的各种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所引起的失业
eg养懒人现象
周期性失业
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指的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未达充分就业的水平的失业
这种失业随经济周期的变动而变动
当经济繁荣时,总需求充分,失业就消失
当经济萧条时,总需求不足,失业就存在
充分就业
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影响
社会影响
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精神和心理伤害
经济影响——产出和劳务的损失
自愿失业
收入与闲暇的选择
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产出下降社会福利受损
非自愿失业
没有工资收入;没有对应的产出
政治影响
过高失业率还可能影响政治稳定,政府开支增加
奥肯定律
用于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关系,其核心结论是美国的GDP增长率每提高2%,失业率就会下降约1%
通货膨胀
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和相当幅度的上涨
一般(或总体)物价水平
持续的,而不是间断
相当幅度
衡量
通货膨胀率
指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百分比。通常以消费价格指数说明物价上涨情况
不是价格的上升率,而是价格指数的上升率
消费价格指数CPI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x100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分类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
年通货膨胀率πt<10%; 整个货币体系尚能正常运行
货币流通速度大体稳定
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πt介于10%到100%之间的通胀。
货币体系已被扭曲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经济契约指数化
通货膨胀有了惯性,使停止通胀更为困难
但少数经济尚能较好地运转
超级通货膨胀
超过100%的通胀
货币流通速度极大地加快,相对价格极不稳定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平衡的通货膨胀
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的比例上升
包括工资率、租金、利润等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加以分类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惯性通胀)
即价格上升的速度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原因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实质
“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物品”,引起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是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之后总需求仍然扩张的结果
供给推动通货膨胀
也称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通胀
eg工资-价格螺旋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通胀
后果
实质
即使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情况下也有价格水平的上升,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产生滞胀
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导致衰退、失业,这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停止,通货膨胀会自动停止
其他类型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
其本质是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但它的侧重点是强调因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而滥发货币,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即物价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但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
信用扩张型通货膨胀
指由于信用扩张,即由于贷款没有相应的经济保证,形成信用过度创造而引起物价通货膨胀总水平上涨
国际传播型通货膨胀
又称输入型通货膨胀,指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经济效应
区分货币收入与实际收入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人们购买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增加,但同时人们出卖物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也增加,工资增加。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区分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与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收入再分配效应
对固定收入和非固定收入的影响
固定:退休金、政府转移支付
无论是否预见到通货膨胀,都会降低购买力,生活水平下降。是受损人群
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的
非固定:收入具有伸缩弹性
如果预见到,受益
对工资收入和利润收入的影响
未被预见到
工资增长滞后
利润相对增加
预见到
工资调整的幅度与实际通货膨胀是否一致
一致
无损失
不一致
在工资收入者和利润收入者之间转移
通货膨胀税
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当政府税收收入不足以支付其支出,借款能力又有限时,政府可能会印发货币来筹集收入
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皮鞋成本
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赚取利息/兑换为其他国家货币)时所浪费的资源包括更频繁去银行取钱的时间与交易成本
菜单成本
改变价格的成本(印刷新菜单,寄新目录等)
相对价格波动与资源配置不当
企业并不是同时提高所有物品的价格,因此相对价格会变化,这会扭曲资源配置
混乱与不方便
通货膨胀改变了我们用以衡量经济交易的尺度,使长期计划和不同时间点美元数量的比较变得更复杂
税收扭曲
通货膨胀使名义收入比真实收入增长得更快,税收基于名义收入,而没有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因此即使人们的真实收入并没有增加,通货膨胀也会使人们缴纳更多的税收
两者关系
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此观点适合于30年代大萧条时期;但不符合战后各国的情况
菲利普斯曲线 PC
菲利普斯的发现与修正
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
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上升,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下降
后经萨谬尔森等人修改,表明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具有反向变化关系【替代关系】
运用
社会临界点、安全区域
变化
第一,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即必须用更高地通胀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水平,或者必须用更高的失业率才能换取一定的通胀率水平
社会面临点更高
第二,菲利普斯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线
即通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再存在交替关系。无论通胀怎么上升,失业率也不会降下了
既定的失业率
第三,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即通胀与失业率之间同方向变动。通胀率高,失业率也高
反通货膨胀:降低通货膨胀率
为降低通货膨胀率,美联储必须降低货币增长率,以减少总需求
短期
产出下降,失业上升
长期
产出与失业回到各自的自然率水平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也称经济循环和商业周期。它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是由很多经济活动的差不多同时扩张,继而以普遍的衰退、收缩,与复苏所组成的;这种变动重复出现
关键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阶段
两个大的阶段
扩张阶段 DF
收缩阶段 BD
四个小的阶段
主要阶段
繁荣(boom)与萧条(depression)
繁荣
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B-顶峰。生产迅速增,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
衰退
繁荣→萧条。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过渡阶段
衰退(recession)与复苏(recovery)
萧条
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D—谷底。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
复苏
萧条→繁荣。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成因
消费不足论
把萧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不足。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尔萨斯、西斯蒙第、霍布森、凯恩斯等
投资过度论
投资过度论可以分为货币投资过度论和非货币投资过度论。前者的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米塞斯;后者的代表人物卡塞尔、威克塞尔等
纯货币危机论
把经济周期看作一种货币现象,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主要代表是弗里德曼、哈耶克等
创新周期论
由熊彼特提出
心理理论
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于公众心理反应的周期变化。主要代表人物有庇古和凯恩斯
政治周期理论
由卡列茨基提出。认为政府交替执行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的结果,造成了扩张和衰退的交替出现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结合的理论
乘数—加速模型是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交互作用的机制,分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模型
乘数原理用来说明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加速原理则用以说明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
几个概念
自发投资
由外生因素(如人口、技术、政策而非利率和收入)引起的投资
引致投资
是指由于国民收入或消费等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由内生因素(利率和收入)引起的投资
加速原理中所说的投资就是引致投资(或诱发性投资)
资本一产量比(v)
是指一单位产量所需的资本量
v=资本量/产量=K/Y=I/Y
v随技术变化而变化
加速系数(a)
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本量,即a=资本增量/产量增量=ΔK/ΔY
净投资
是新增加的投资,取决于收入变动情况
重置投资
即折旧。是整个社会上用以补偿所耗费的资本设备的投资。重置投资是总投资中除去净投资所剩下的部分,因此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即构成总投资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
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的若干倍增加,而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
是对凯恩斯投资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该理论强调收入波动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经济学解释
投资等于收入(或消费)变动额乘以加速系数
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增量的变动,而不是产量的绝对变动量。只要产量增量的增长下降,即使其绝对数增加,也会导致投资水平的下降
要使投资保持不变,收入(或消费)必须持续增长,收入(或消费)量只有以递增的幅度增长,才能保持加速作用对经济繁荣所产生大刺激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
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其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实质
潜在产出的增加,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向外移动
增长要素
人力资源
劳动投入包括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大军的技术水平
自然资源
指的主要的资源包括耕地、石油和天然气、森林、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资本形成
有形的资本包括基础设施、设备以及存货等。
社会基础资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
由政府部门承担,为新兴的私人产业部门提供基础设施的投资
技术变革和创新
技术变革(technological change)是指生产过程的变革, 或是新产品、新工艺的引进
技术
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增长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
实际GDP总是围绕潜在GDP(或长期增长趋势)上下波动
特征
各国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别很大
收入的差别决定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高低的不同,表现为富国人民能够享受比穷国更多的产品和劳务
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差别很大
经济增长具有累积效应
一个经济现实的增长水平与历史增长绩效存在联系,今天的国际差异是历史时期增长水平差异的结果。
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
概念
现实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全符合理想化的假设条件,因此在很多场合,现实的市场机制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因素
垄断
一般指唯一的企业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
关键区别在于垄断企业有市场势力,一个竞争性企业则无
公共政策
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
禁止一些反竞争的行为,允许政府打破垄断
管制
政府机构设定垄断价格
对于自然垄断,在任一产量上MC<ATC,因此边际成本定价会导致损失
如果这样,管制者可以补贴垄断者或者把价格定为P=ATC来使垄断者赚到零利润
公有制
eg美国的邮政服务
问题
公有制通常是无效率的,因为企业没有利润激励去降低成本
不作为
·每一项政策都有它的缺点,因此最好的政策是没有政策
寻租活动
为获得或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而从事的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代价
花费在寻租上的代价不会超过垄断地位可能带来的好处
但由于争夺垄断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寻租代价常要接近于甚至等于全部垄断利润
外部性
概念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有利/不利
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
在存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包括
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直接价值
外部利益—正外部性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影响
市场无效率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
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
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
解决方法
使“外部性内在化”
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
对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
公共政策
命令与控制政策
直接管制
eg限制排放的污染数量;强制企业采取某种技术来减少排放量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
eg矫正性税收与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公共品
搭便车问题
由于公共物品的共同消费和非排他性,使得每个人不管付费与否以及付费多少,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公共物品,所以人们会隐藏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这种不愿为公共物品出资的现象称为“搭便车问题”
免费搭车者
是那些既不想付费又想享受公共物品的消费者
市场无法提供有效数量的原因
结果
这种物品不会被生产,即使买者对于物品的集体评价要大于提供它的成本
公共物品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如果政府确信一种公共物品的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该公共物品,并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从而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例如
国防
基础研究创造的知识
反贫困
灯塔
外国游客对目的国治安的消费
公共资源
竞争性、非排他性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不对称信息
两个或者更多参与者获得相关知识的差别
两种类型
隐蔽性行为
一个人对他或她采取的行动比另一个人了解的更多
隐蔽性行为与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
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
eg工人有时会推卸责任,因为他们的雇主不能长时间监督他们的努力和表现
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人
一个为了另一个人的利益而完成某项工作的人
eg一个保姆
委托人
让另一个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eg一个雇主
当委托人不能完全监督代理人的行为时,便存在一种风险,代理人可能做某些不合意的事
eg工人可能在上班时间看电影或者上网
隐蔽性特征
一个人对他或她正在出售物品的特征比另一个人了解的更多
隐蔽性特征与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
是在卖者对所出售物品的特征了解得比买者多的市场上产生的问题
eg二手车市场、保险
宏观经济政策
概念
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目标
充分就业
价格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一致性与矛盾性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矛盾
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政策—财政赤字增加和货币供给增加—通胀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一致和矛盾
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资本对劳动替代—减少劳动需求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
矛盾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进口增加—国际收支恶化
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矛盾
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免的
工具
财政政策
概念
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即要运用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来调节经济
财政
国家凭借政权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财政收入政策
改变税率
公债
财政支出政策
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实行财政政策的目的是要使经济稳定增长
轻微波动
制度本身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自动变动的税收
个人与公司所得税
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税率自动下降→政府税收自动下降→消费↑、投资↑→AD↑
政府转移支付
萧条→失业人数↑→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tr↑→DPI↑→C↑→AD↑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萧条,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场主收入↑→C、I↑
繁荣,农产品价格↑→政府抛售→农产品价格↓→避免经济过热
经济波动剧烈
实施财政政策
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
经济萧条时期,AD不足,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松政策),增加G,减少T,从而AD增大,就业扩大
经济繁荣时期,AD旺盛,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紧政策),增加T、减少G,从而AD下降,通货膨胀消失
具体运用
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松政策
减少税收
增加政府支出
经济繁荣时期,采用紧政策
增加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
货币政策
概念
指中央银行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通过利息率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一致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
一般等价物
M1、M2、M3是依据不同金融资产流动性特点对货币存量提出的范围界定指标
流通中的货币
M1=通货=纸币+硬币
狭义货币
M2=M1+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
M3=M2+定期存款
更广义货币
M4=M3+各种有价证券
基础知识
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
发行的银行
垄断一国(地区)货币发行权
银行的银行
同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往来
国家的银行
执行货币政策,监督其他银行
商业银行
负债业务
形成资金来源(吸收存款、借款、自有)
资产业务
发放贷款,投资购买债券
中间业务
利用自己的信誉-代客结算
其它金融机构
信用协会
保险公司
存款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Reserve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现金,以便支付给前来取款的客户
吸收存款额=准备金+发放贷款额
法定准备率Required Reserve Rate
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
货币创造乘数
派生存款
由银行贷款而来的存款
信用扩张
运用派生存款来扩大贷款
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操作灵活/结果容易预测/最常用
原则
央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操作
改变贴现率
央行被动地等待
再贴现
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提交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扣除自再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
借款时支付的利息率为再贴现率
操作
萧条时期,再贴现率下降,商行向央行的借款增加,货币供给上升
繁荣时期,再贴现率上升,商行向央行的借款减少,货币供给下降
改变法定准备金率
效果猛烈,较少使用/存在时滞
萧条时期,降低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增加,货币创造乘数上升,从而货币供给增加
其它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消费信贷控制
如分期付款、信贷期限等
房地产信贷控制
如规定贷款额度,最长期限、首付款比例等
证券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
是指央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对证券市场的信贷数量,稳定证券市场的价格。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比率
道义劝告
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之目的,是间接控制措施之一
预缴进口保证金
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
机制
货币量→利率→总需求与总供给
直接目标
利率
调节货币量是手段
最终目标
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
具体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利率→投资→国民收入
总原则
逆经济风向行事
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
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利率上升,减少消费和投资
效果
投资利率系数
即利率变化后投资变化的程度。投资利率系数越大,政策效果越明显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程度
即利率变化后货币需求变化的程度。反应程度越大,政策效果越明显
汇率政策
汇率制度
汇率水平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主要思想
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交换产生分工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分工的依据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各国通过分工和贸易交换可以增加社会福利
绝对利益
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绝对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自由交换,则双方都可以获得贸易的好处
评价
进步性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了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局限性
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当一国只有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时,才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从中取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即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
主要前提假设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即2x2模型
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要素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所有劳动力同质
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
无运输、保险等费用
收入分配不受贸易影响
进步性
论证了各国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都可按“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贸易的好处
局限性
虽然说明了生产率的差异引起国际贸易,却没有说明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削弱了学说的适用性
与国际贸易现实不符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各国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存量
一国出口的应是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应是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各国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了要素比率和产品价格上的差异,有利于一方将其产品输往另一 方,从另一国换回相应商品,这对双方有益。
各国产品的出口等于生产要素出口,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在国际间有逐步平衡的倾向。
各国产品的出口等于生产要素出口,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在国际间有逐步平衡的倾向。
比较利益陷阱
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输出,长期中强化了自身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且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形成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依赖
规模经济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
基本假定
存在规模经济;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贸易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还有递增规模收益
比较优势决定产业间贸易,而规模经济决定产业内部的国际或区际贸易,可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除了资源禀赋外,“历史和偶然”也起决定作用
历史和偶然埋下空间分工和差异的种子,递增报酬则不断强化着既定的贸易格局
技术对贸易的作用
技术变动两种情况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通过贸易等经济行为接 受“技术外溢”而获得的
技术革新
通过研发而获得的
新贸易理论认为一国要维护和创 造竞争优势,必须积极接受“技术外溢”,同时努力促进本国技术创新
分工特点
当今区域分工的主要趋势正由传统的分工形式向以规模经济分工为主、比较分工为辅的方向发展
比较优势分工表现为行业间的分工,而规模经济分工则表现为行业内的分工
规模经济分工较比较优势分工的贸易量大,商品的种类多
人口增长在规模经济分工的条件下,会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分类
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际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体系的紧密层是国际收支和储备
国际金融体系的松散层是国别经济政策
理想的国际金融体系,应当有着稳定的汇率安排、充足的清偿手段、 中性的国际收支调节办法和有效的国际间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资本净流出
资本流出与资本流入的差额
国外投资
直接投资,即本国居民够买外国的资产
形式
直接、独立投资办企业;合资合作办企业;投资者投资入股
间接投资
购买有价证券,也称证券投资
影响国外投资的因素
国外资产支付的实际利率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外国债券的利率高,对外投资就会增加
国内资产支付的实际利率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国内债券的利率低,对外投资就会增加
投资风险
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国家政策
国际收支
一种统计报表,系统地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
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所反映的内容是经济交易,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买卖、物物交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无偿的单向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无偿的单向金融资产的转移
大部分记载的经济交易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
国际收支平衡表
记录了一国对外全部经济交易,不仅包括纯粹经济交易引起的货币收支,还包括政治、文化、军事引起的货币收支
内容
经常项目(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性转移四个部分)、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结算项目、错误与遗漏
一般采取复式记账法,支出计入借方,收入计入贷方
国际收支差额
指自主交易的差额
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
国际收支平衡/外部均衡
BP=NX—F=0
国际收支盈余/国际收支顺差
BP=NX—F>0
国际收支赤字/国际收支逆差
BP=NX—F<0
汇率理论
汇率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影响因素
短期
一国的汇率由对该国货币兑换外币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
外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在本国投资以及利用本国货币进行投机会影响本国货币的需求。本国居民想购买外国产品、向外国投资以及外汇投机影响本国货币供给
长期
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
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
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汇货币
欧元、英镑、澳元等为间接标价法
按间接标价法,汇率上升,则说明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
按直接标价法,汇率上升,则说明本币币值下降,外币币值上升
汇率的决定
外汇供求决定理论
该理论认为,外汇实际等同一种商品,汇率只不过是外汇的价格,与其他商品一样,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是基准国单位货币相当于比较国货币的数量
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指以本位货币本身或法定含金量为确定汇率的基准,汇率比较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指一国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黄金平价和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上下浮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该制度在历史上早就存在过,但真正流行是1972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崩溃之后
中间汇率制度
介于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一种汇率制度。
具体有管理浮动、爬行钉住、汇率目标区等制度
共性
汇率是在政府的控制下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幅度内变化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