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2022版)
2022-06-29 22:36:22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移动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2022版) 学习记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数字经济
“双碳” 战略
“东数西算”工程
安全可信
新战略驱动
沉浸式多媒体交互
通感互连
卫星通信
空间通信
地面通信
泛在覆盖
新场景新需求驱动
天地海一体化发展
可实现资源虚拟化、功能容器化、架构服务化、交互Api化、控制集中化等,是柔性网络的基础
IT技术与CT技术融合
将助力全社会的数据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全面渗透网络,是网络智能化的基础。
DT技术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中TSN(Time-Sensitive NetWorek)、vPLC(vivtual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RTOS(Real-time operation system)等技术的探索发展,将助力工业生产逐步柔性、开放、交互的只能制造式转变。
OT技术
IP技术具有基础性、依靠自底向上的创新机制。
IP新技术理念
新技术融合驱动
首先,设计理念实现有待深化
其次,5G SA深入行业场景部署后,涌现出新的场景
再次,在5G SA服务能力与业务深度融合后,展现出更高的需求
现网部署的启示
5G-A发展的启示
1、6G网络架构发展的驱动因素
推动网络进一步从数据连接向服务能力转变
云化/SBA/开放协议是5G架构的灵魂,也是6G架构的基础,6G架构应是继承式创新,而不是顺覆式变革。
为了支持天地一体、元宇宙等新技术和新场景,6G应在一定范围和局部网络进行架构变革。
为了解决行业纵深发展问题,更好地服务产业互联网的确定性、SLA 保障等需求,6G架构应跨域跨层。
6G架构不仅仅是通信架构,而是通信、感知、计算等的融合架构, 应支持新能力的一体化管理和调度
连接密度、流量密度等的指数增长,带来网络规模的增长,6G架构应更弹性,支持更分布、更灵活、更敏捷的扩展
更广分布、更加开放的网络内呈现非信任关系,6G架构应以零信任 为基线来构建新的安全体系
络领域复杂,网络规模巨大,网络流量丰富,要加快IT “换人”, 6G架构应更加主动地引入AI、数字挛生
6G网络将涉及更多领域,引入更多能力,提供更强性能,网络复杂度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6G架构应釆用至简设计
2/3G的逐步退网将为6G网络设计提供更简洁的环境和基础,6G架构应解决5G架构上遗留的代际痛点问题
接入网的集中化、服务化和核心网的分布化为领域间融合提供了契 机,6G架构应贯通领域,为更高效、更低成本的部署提供条件
总体研判
进一步实现确定性IP
进一步实现算网一体
进一步实现全域服务化和服务化技术演进
兼容设计:移动通信网络沿着IP化、云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变革, 6G架构设计将延续这些柔化发展方向,实现前后向兼容
固定
移动
卫星
跨域设计:6G架构设计将支持管理固定、移动、卫星等多种接入, 支持管理公众/行业、物理/数字的多种网络,支持网内不同域的协同
分布设计:6G架构设计将由集中规划式向分布自治式转变,满足大规模组网下的海量连接和极致性能要求
内生设计:6G架构设计将由外挂式向内生式转变,包括安全内生、 AI内生,在架构中内置核心能力
至简设计:6G架构设计将由复杂增量式向至简一体式转变,对外呈现为一体化系统,对内微服务化
孪生设计:6G架构设计将从单纯的物理网络实体向物理+数字孪生方向演进,实现虚实映射、虚实交互
核心理念
多种接入进行跨域一体化设计
支持网络功能的模块化、服务化设计,满足灵活的构造、组网需求;模块间应能够满足松耦合、易调用的能力编排,支持能力、效率和成本的平衡
服务化组件
满足代际间系统的访问以及升级演进能力,以及未来应用、不同层次通信系统、通信和外部系统的灵活对接;提供易构造便于维护运营的协议,兼顾效率
开放化协议
使能网络支持全局+局域、集中+分布的网络构建。支持网络功能进行通用管 理和个性化定制,实现自包含、自组织式组网
分布化组网
使能网络与网络、终端和网络之间及不同功能之间快速、鲁棒、泛在的连接, 实现数据、算力的疏导和路由,满足多制式、多功能、多领域的资源共享
弹性化连接
对于数据、存储、转发、计算等多维度资源,通过孪生化机制,实现可复用、易管理、轻定制、自适应、能预测的物理+数字映射、反馈和闭环,满足对整体、局域多形态的资源进行动态化、自动化部署和优化
孪生化机制
支持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降低运营维护难度,满足可视可管可控安全的整体 和个性化服务能力,实现云、边、端、业的融合组织和多层级的网络自治
自治化组织
关键要素
2、6G网络架构设计理念
十个研判
“三体”是架构的空间视图,描述6G网络实体的客观存在形式,分为网络本体、管理编排体和数字孪生体
“四层”是架构的逻辑视图,展现6G网络设计的结构与组织,由资源 与算力层、路由与连接层、服务化功能层、使能层组成。
“五面”是架构的功能视图,展示6G网络功能的划分和组成,包括控制面、用户面、数据面、智能面与安全面五个基本功能面
以“三体四层五面”的总体架构为基础,其在物理空间和数字虚拟空间结合的设计角度,构成数字孪生网络架构DTN (Digital Twin Network)
以“三体四层五面”的总体架构为基础,通过服务定义端到端的系统,构成全服务化架构 HSBA (Holistic 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 HSBA 设计了整 个端到端系统的交互形式,包括组件、协议和连接,是基于服务化接口进行信息传递和业务处理,体现了整个6G网络架构的系统设计方法。
以“三体四层五面”的总体架构为基础,在组网中达到灵活智能的设计,构成分布式自治网络架构DAN (Distributed Autonomous Network)o组网设计展现了 6G网络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组网形态,由功能自包含、同质化的、自闭环的微云单元SCU (Small Cloud Unit)组成,釆用集中加分布的方式部署,分布式部署的SCU采用至简设计,作为靠近用户的前台,集中式部署的SCU功能相对完备,作为靠近用户的中后台。
6G网络架构全视图
是架构的空冋视图,立体的描述了网络的构成
“体”
是架构的逻辑视图,从逻辑上描述网络的分层架构,在实现过程中,可被一体化集成。
“层\"
是架构的功能视图,主要是指功能类别,沿用传统3GPP网络中控制面和用户面 的“面”的概念。
“面”
总体架构图
6G网络在空间视图上包括网络本体、管理编排体、数字享生体三大实体。 其中管理编排体和数字挛生体是在6G中新定义的两个实体
6G网络逻辑层次上自下而上包含资源与算力、路由与连接、服务化功能、 开放使能“四层”,拉通6G网络本体的逻辑层。
6G网络功能构成方面,增强传统控制面、用户面功能,并引入新的数据面、 智能面、安全面,共同组成“五面控制面进一步增强,向全服务化方向演进, 实现多种接入方式的融合控制。
“三体四层五面”总体架构
在基础资源上,引入“算力”作为新的资源要素
在提供方式上,从云化、软件化进一步向池化发展
在服务能力上,进一步向服务化、平台化网络发展
网络本体
管理编排体的主要操作对象是网络本体,同时也对孪生体进行编排和优化
整合多方资源,端到端拉通以实现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
管理编排体
对网络本体进行部分或者全部孪生镜像
通过内外闭环,助力6G网络实现智能面,达成柔性网络和智慧内生等目标
数字孪生体
子主题
网络本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基站、核心网、传输承载等物理设备。网络本体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真实的、实际运行的网络,是架构实现的载体。
管理编排体是对网络资源、网络能力进行智能的编排管理,实现网络全生命 周期管理的功能实体。
数字季生体是物理实体对象在虚拟空间中的映射,实现网络的低成本试错、智能化决策、高效率创新
4G完成核心网软硬件解耦,5G核心网完成云化、并向无线云化扩展。以 之为基础,6G网络向以算力网络为典型特征的一体化网络演进。6G网络跨域设 计、分布式的设计思路,要求无线和网络架构融合,资源共享。因此,6G网络 将聚合端、边、网、云的物理资源,以算力为核心,实现网络、算力和存储的深 度融合,实现信息通信资源的智能调度和优化利用,为上层服务提供物理资源。
资源与算力层是6G网络的物理资源,包括频谱、存储、算力、网络等基础资源
资源与算力层
(1) 对下实现物理连接。路由与连接层根据时间、空间等要素,通过静态、 动态连接等多种方式,将资源与算力层的各种物理节点连通,组成有机网络。并动态的感知节点状态、链路状态,实时调整网络连接,实现网络的路径最优和实时可达。
(2) 对上构建逻辑连接。路由与连接层为服务化功能层的各实体之间提供安全、具备QoS保障的逻辑连接,实时感知功能层的工作状态和负荷情况,接收并解析功能层的微服务消息、数据报文,并实现高效路由、无状态传输、确定性 转发。构建高效、智能、安全、可靠的连接基座。根据至简设计的原则,路由与连接层具体设计时,可以釆用通用、统一的接口协议。
路由与连接层将6G网络中的物理节点连接成网,实现状态的感知、确定性的转发、灵活的服务化调用。
路由与连接层
为继承SBA的架构优势,该层延续5G服务的柔性设计,具备接入控制、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网络安全、数据报文处理和转发等基础功能,并支持跨 域融合、漫游互通、人工智能等增强能力。功能层的不同面应支持灵活组合,按需构成微云单元并支持分布式部署及独立工作。
服务化功能层
开放使能层
四层:资源与算力层、路由与连接层、服务化功能层、开放使能层
跨域融合,灵活控制。将接入网功能重构为服务,提升接入网与核心 网的融合协同能力,业务的快速定制和响应能力。在天地一体网络中,为了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业务连续性和服务质量保障,有必要实现多种接入方式的融合控制。通过网络功能原子化分割、网元动态编排组合、异构网元动态协作, 在固定、移动、卫星融合网络中实现网络功能动态分割、部署与协作、融合控制。
向全服务化方向演进,实现多种接入方式的融合控制。实现无线、核心网资 源,以及固定、移动、卫星资源的统一、高效、精准控制,6G将在传统控制面 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如下方面的增强:
控制面
以传统网络用户面为基础,向可编程、服务化、跨域确定性方向演进,实现 灵活、高性能转发,全面提升用户面的能力。
可编程:通过协议无关的用户面编程语言,可以灵活定义用户面的分组处理逻辑,实现对用户面诸多网络功能的灵活定义和在各个可编程网元上的优化编排。网络可编程能够以更高的敏捷性、灵活性提供创新的通信服务,并支持业务的更快速部署。
服务化:服务化的演进可以使得数据面获得敏捷、简化、开放的优势, 然而由于用户面需要实现快速转发的能力,其服务化的演进将分场景进行。在集中侧,需要大流量转发的场景下,其可以仍然釆用软硬更加耦合的方式。在分布式边缘的场景下,更多的用服务化的方式灵活部署。
跨域确定性:用户面将通过跨域融合,釆用资源预留、流量整形、队列调度等技术,实现可预期、可规划的流量调度,将时延、抖动、丢包率控制在 确定的范围内,从而满足新型业务的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等多样化需求,同时兼顾普通业务流量的转发。
用户面
用户数据网元在2G/3G/4G/5G/IMS均定位为不同类型 的网元,其存储的用户数据和相关接口都不一样。例如,移动用户的标识信息、 鉴权信息、业务信息均有所不同,不同代际的通信网络使用的用户数据管理协议 也是不同的。为了实现鉴权数据的重用、鉴权同步、被叫域选择等能力,不同系 统间的用户数据需要进行融合。传统的用户数据的融合方式,需要通过新建或升 级部署用户数据网元,再将全网用户的存量数据割接到新的用户数据网元中,存 在网络资源浪费、数据割接量巨大、升级时间长等问题。因此,6G数据面需要 具备高效率的数据融合能力,采用集中+分布的存储方式,支持不同网络间的统 一鉴权、认证,向业务平台提供统一的用户视图。
数据融合能力
用户除了静态的签约数据、配置数据外,还会产生上下文数据,如所在的位置、网络为其分配的ID等半静态数据,以及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信令消息、暂态上下文等动态数据。上述数据在相关网元出现故障时, 需要迅速从旧网络实体迁移到新网络实体中,以保证通信的快速恢复。因此,6G 数据面具备可靠性和灵活的迁移能力,结合区块链、IPFS等去中心化的存储方式,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可靠性存储和转移。
数据连续性能力
6G网络富含数据“金矿”,但这些数据散落在运营商的不同系统中,如同金沙。因此,6G数据面通过引入数据服务能力,在满足数据法规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构建可信的数据服务框架,对网络运营数据、业务数据、用户签约数据、感知数据、AI模型数据等进行釆集、处理、分析、共享,从中发现新价值。
数据服务能力
数据面
AI要素及其工作流的自动化集成。借助AI工程化、算网融合等技术手段,在网络内拉通AI要素资源(算力、算法、数据),支持AI要素冋的交互和 集成,提供本地自动化集成AI运行环境,实现AI工作流的高效运转,满足AI 服务运行结果的实时反馈。解决当前AI技术在网络应用中效率低的问题,AI服 务近数据源、近服务对象部署的设计可满足AI服务的实时性需求。
智能服务的高效协同。支持AI服务的原子化抽象和分布式部署和协同, 通过分布式训练和推理、多智能体协同技术,实现多节点间智能业务的协同,例如终端、无线接入、核心网和应用服务间的智能业务协作,多区域节点的联邦训 练、联合推理等,实现从单节点智能到分布式多节点智能的演进,解决从单领域问题到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升级。减少传统集中式AI计算模式造成的大量数据传输开销,缓解数据传输中的数据隐私问题。
智能面
内生高安全能力。将安全能力与网元/网络特性充分融合,实现网络的“高安全免疫”能力,并进一步形成6G内生安全体系。同时,结合移动通信网 的特点,布局基于身份的网络原生的安全能力,例如:身份管理、认证、高安全 密码服务等
安全感知与主动防护。在现有安全被动防护的基础上,增加主动安全能力,重点包括:以“安全数据+AT”为驱动,感知威胁、发现未知攻击;以“安全数据+DTN+AT”为驱动,分析和推演安全策略,实现全局最优配置。最终在6G 网络中实现主动安全能力,实现从被动防护向主动感知与防御的方向转化。
一是以信任为基础、以安全度量为手 段,综合分析“安全+信任”后部署安全措施,打破安全“非0即1”概念,推 进动态、适度的安全理念;
二是以协同为基础、编排为手段,充分协同各类分布 式安全能力、与安全相关的各项机制,实现安全能力的最大化;
三是基于业务需求,提供灵活、可调度的安全服务。
柔性、协同的安全能力与服务。
安全面
6G网络中的安全面,是基于网络内部建设的各项安全能力,以信任为纽带、 AI为驱动、协同为手段,形成的主动、智能、弹性、高效的安全体系。提供异 网融合场景下的高安全防护能力,并对应用赋能。
五面:控制面、用户面、数据面、智能面、安全面
数据面是6G网络架构中新增的一个平面,其目的是实现庞大用户数据的高效安全迭代、网络状态的可靠迁移、以及通过可信的方式引入数据服务。该平面将构建高效、统一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精细化的数据采集、高效的数据传输、 灵活的数据存储、分布式数据协同,兼顾考虑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隐私和安全,实现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同时将数据作为-•种服务产品,构建基于数据提供者和消费者的业务逻辑,提供多样化的数据增值服务。
智能面是实现智能服务的物理载体,既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本地AI能力, 又可以通过分布式智能节点的协同提供全局AI能力
3、6G网络总体架构设计-“三体四层五面”
全服务化架构是“三体四层五面” 6G总体架构的核心基石,是服务化功能层中各个功能面的基本设计。服务化功能层中的各个面之间,以及每一面内部的各个网络功能都统一在服务化架构下,采用模块化、服务化设计,都采用统一的 服务框架技术进行服务的自组织,并通过服务化接口交互。
全服务化架构是服务化架构的进一步深化,从服务框架、服务接口、原子服务等方面增强,适应网络的分布式组织、服务的智能化调度、行业专网的灵活化部署。服务化框架技术己经实现了网络功能和服务的自动化管理,但是在未来网络中,随着网络规模增大、行业网络个性化需求的增长,6G网络呈现集中加分布的组合部署形式。因此,服务化框架技术有必要进一步深入,一方面支持分布式网络功能和服务的自动注册、发现和调用,另一方面支持分布式网络的自动化管理,即分布式的网络和其中的网络功能及服务能自动化地被其他网络节点找到。服务化接口进一步升级,实现更加灵活可靠的服务调用。服务将进一步解耦,根据场景智能化地实现服务的最佳调用,构成最满足客户需求的至简网络,甚至为用户提供更加轻量级的函数级服务。
核心特征
用户面的服务化有助于实现6G网络的全云化部署。用户面作为移动网络数据处理的主要功能,需要加强对服务设计的支持,包括定义用户面的典型服务、支持基于服务的接口来代替目前使用包转发控制协议接口。用户面的服务可以设计为数据处理及转发服务、PDU会话隧道管理服务、策 略控制服务、会话锚点服务、安全管理服务、能力开放服务以及定制化服务。数据处理及转发服务对用户上下行业务数据进行转发、丢弃以及缓存。PDU会话隧道管理服务实现数据封装与解封装;隧道建立与释放。策略控制服务支持 管理编排体的预定义规则;支持控制面的动态策略配置,例如服务质量保障策略、 业务数据转发规则。会话锚点服务提供数据接入;支持单会话内的多个锚点。安全管理服务提供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接入设备安全监控;接入地址安全性验证; 接口安全监测。能力开放服务开放会话和节点信息;向智能面开放所需的用户业务与行为数据;向管理编排体开放节点信息;向垂直行业开放用户与节点信息。
核心网用户面功能的服务化
无线接入网(RAN)的服务化
服务化架构的拓展
将网络的业务处理和通用的通信功能解耦,并进一步将通信功能独立,作为服务框架的一部 分。从而在海量服务、复杂的架构和网络中建立稳定的通信机制。新功能引入时,只需关注功能本身,而无需提供服务的通信等基础能力,大大降低了新功能引入门槛。独立的服务化框架,在5G服务化框架支持网络功能和服务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展支持网络级的自动化管理。服务化框架的代理可以分布在 不同的分布式网络中,通过框架之间的协同来支持网络的分布式部署。
服务框架朝着更加分布式的方向演进,并优化服务的解耦设计。
QUIC等协议口臻成熟,QUIC协议在保障网络可靠性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连接建立的时间,多路复用可现无队头阻塞,同时QUIC协议改进了TCP的拥塞控制机制。6G网络演进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吸取新型的IT协议,控制面及用户面协议设计朝着下一代互联网协议演进。
服务接口朝着更加灵活开放、高效可靠的方向发展
原子服务进一步解耦重构,支持更加灵活的组合及更加轻量级的调用
服务化架构的深化
4、全服务化的系统架构(HSBA)
从广度上来讲,HSBA将在全系统、全网元范围内实现服务化设计,统一釆用服务化接口。
从深度上来讲,HSBA将更加深入地贯彻服务化设计理念,优化服务设计、进一步消除原子服务之间的耦合性。
引入新的协议及服务化技术的增强,如引入HTTP/3、无服务器机制、函数服务等更多的服务化技术。
总结来看,HSBA架构所实现的全服务化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有进一步发展
大规模连接导致基站规模增加,亟需高效管理
沉浸式交互、车联网业务越发成熟,此类业务为实现高实时的业务体验,需求网络具备更低时延、更快响应的服务能力。网络必须部署在靠近用户端,支持控制设备本地化部署(如机械臂,智能小车,定位服务等)。
超低时延通信需求
出于安全和隐私的考虑,企业用户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数据的隐私和保密性要求很高,有强烈的数据不出厂需求。这就要求网络不仅实 现数据的本地传输、分析,还要实现控制信令的本地传输处理。
数据本地化的需求
分布式
与5G及之前的网络需依靠提前规划、固定配置、组网部署时间过长相比,6G面向未来的分布式部署,需支持网络连接动态建立、动态调优,因此可考虑引入通用的、可快速互通的IP化协议
自组织实现网络能力的灵活部署、动态的连接、高效的互通、即插即用
相比较于集中 式网络架构,网络节点分布式部署(千或万量级)、边缘化的对等节点间快速交 互导致网络管理复杂度倍增,需引入网络自治解决。6G网络控制面功能如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数据存储等核心能力需分布式下沉部署,并在网络边缘对控 制信息进行合理处理和响应。为支持能力的按需下沉,其相关的网络资源和网络 连接也需要配套下沉部署。
分布式部署带来的管理复杂性,需要依靠网络自管理解决
管理多样化网络功能和适配多样化场景,需要引入网络自优化能力
网络自治
要求分布式节点具备完整的系统框架,即支持控制面信 息处理、用户面业务处理、用户数据、安全防护、网络自管理自优化等。
6G分布式节点需支持自包含,具备完整的功能、资源、连接能力,可独立完成闭环网络流程处理。
单元自包含
分布式和网络自治是从网络维度对6G设计进行考虑,自包含是从网络单元能力进行考虑。
6G网络分布式部署将成为必然。为应对6G时代大规模连接、超低时延通信、 多样化定制需求,网络需引入分布式部署机制
网络自治是指6G网络具备自组织、自管理、自优化的能力
DAN网络架构由分布式微云单元SCU (Small Cloud Unit)及其相关协议组成。SCU为构成DAN架构的最关键模块单元,可支持在网络中分布式部署,具备自包含和自治能力
基于上述分布式、自治、自包含的设计理念,本白皮书提出6G组网设计,即:分布式自治网络DAN (Distributed Autonomous Network)架构。
概念
引入通用传输协议,支持连接自动化,支持多SCU间灵活连接、按需互通。
协议设计
均包含第三章所述“四层五面”能力,服务化功能层按照HSBA架构进行组织和通信,具备本地化完成数据和信令处理的能力,实现网络高效响应。
一致性组织框架
其基础设施规格、连接协议、服务化能力、开放能力均可以按场景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在网络中按需建立,SCU之间可快速便捷组网。
按需定制化
可以实现无人管理,自主运行,自动感知环境变化,实时网络调整,从而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具备自治能力
引入可灵活部署、即插即用、资源自足的分布式微云单元 SCU
模块设计
架构设计
DAN网络架构设计
图
提供对外开放接口支持第三方需求定制。主要包括三方面能力:对外进行网络信息开放,开放网络定制化能力,对网络功能定制化;也可以开放网络的算力资源、智能化处理能力等。
SCU开放使能层
目前5G网络的UPF已实现分布式部署,在区县、地市和大区均可进行数据转发和处理。面向未来6G网络,用户面能力将进一步支持服务化接口,实现处理能力的按需加载和删除。
分布式用户面,可实现数据本地快速处理
分布式数据面,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按需 分布式管理,安全就近访问
由微云单元构成的微型网络,具备自主运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可以独立打包、独立部署、独立升级、独立缩扩容、故障管理,局域自治。
分布式智能面,基于联邦学习、多智体决策等技术,实现智能的并行计算、分布式智能协同。
SCU按 需部署在网络边缘,远离网络传统的核心控制域,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通过分布式安全面来保障SCU单元的信息安全、访问安全,并抵挡外界的攻击。
分布式安全面,保障SCU单元的信息安全、访问安全,防攻击。
基于NRF的网络功能/服务的自动化注册、发现、授权的服务框架进一步扩展。
分布式控制面,基于统一的平台化、分布化的服务框架
SCU服务化功能层,包括分布式的“五面”
实现SCU之间的信息路由和规划。SCU之间基于简单的、通用的传输层协议(如SRv6)实现按需、快速、动态的路径建立,支持分布式SCU的按需、实时交互。
SCU路由与连接层能力
可提供一个SCU完整运行的算力和存储资源
SCU资源与算力层能力
包括“四层”能力和“五面”功能。
分布式微云单元SCU为构成DAN网络的基本单元
SCU的功能
统一的逻辑架构大大减少了网络设计和部署的复杂性,支持6G SCU单元可按需部署、 快速生成、网络连接快速构建。
在多样化场景需求下,SCU的各层能力和各面功能均可以定制化设计
在通常情况下,SCU将具备普通的设备规格和网络能力。在特定的情况下,部分SCU单元需具备更高的可靠性、稳定 性和处理并发大流量能力,对硬件规格、软件设计、算力资源均有较高要求。
SCU支持跨域设计(如空天和地面、移动网和承载网)、能够灵活定制。以卫星接入为例,网络拓扑变化快,传输时延大,导致现有接入与移动性管理策略无法满足网络需求。需设计高效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多接入、多连接的高效协同 会话管理机制,才能够满足卫星接入用户体验。
SCU之间的能力差异由业务需求决定
SCU的定制化设计
此组网形式下,SCU包含核心网能力、路由控制能 力和资源层,可与本地基站快速对接。
SCU只包含核心网能力
在无线云化的基础上,CU功能可按需部署在SCU单元中,使用统一的资源层和路由控制层进行接入网控制。
SCU融合接入网控制能力
SCU有以下两种潜在部署形态
SCU的潜在部署形态
SCU的组网形式可包括环形组网、星型组网以及混合组网模式。其中环形组网主要依靠边缘的SCU与其附近的边缘SCU组成网络;星型组网由一个中心SCU 节点和其关联的边缘SCU组成,边缘SCU受中心SCU的控制;混合组网是指环形组网和星型组网共存的组网形态。
6G网络将通过分布式协同的方式进行灵活组网。SCU在网络边缘部署时,还可适配不同的无线接入网能力,如SCU可承载无线集中单元(Central Unite)。
分布式微云单元SCU
5、分布式自治的网络架构(DAN)
问题一:核心网与无线网的界面是否面临调整?
长久以来,移动通信网络一直沿用核心网、承载网、传送网的垂直分层结构。 在6G时代,高确定性、高可靠性要求导致核心网与底层传输网络之间进行更深度的协同。在6G网络架构中是否可以借助算网一体等新兴技术,实现垂直分层间的相互调用?
问题二:如何建立分层网络的跨层调用机制?
问题三:用户数据是否会釆用去中心化的存储方式?
5G网络架构釆用服务化的设计,这是对传统电信网络架构的一次变革,但是在5G架构中,服务仍需要依附于某个网元,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的灵活升级和自由组合。在6G网络架构设计中,是否可以真正打破网元的限制,消除不同原子服务之间的耦合性,深入贯彻服务化的设计理念?
问题四:如何深入贯彻服务化理念?
当前核心网架构设计中包含三类网元:一是计算密集型网元,如AMF、SMF; 二是存储密集型网元,如UDR、UDSF;三是网络密集型网元,如UPF。当前业界正在积极进行存算一体技术和相关介质的研究。当新的介质能够同时满足高密度、 持久化存储以及高速运算的需求时,是否会引发网络结构的调整,将计算密集型与存储密集型网元进行融合?
问题五:新的算网/存算一体技术是否会引发网络架构的变化?
在6G时代,核心网需要加深两个方向的融合。向上需要加深与各个垂直行业的融合,向下需要加深与云计算、传输网等基础领域的融合。这就要求标准化界制定相应的跨领域协同标准,拉通核心网与基础网、电信网与行业网。那么, 3GPP是否需要承担这类跨领域协同标准的制定?
问题六:3GPP是否需要进行跨领域协同标准制定?
电信运营商保障业务质量通常釆用预留网络资源、保持网络适度轻载等资源密集型的机制。6G时代这种方式将难以满足成本和低碳两方面的要求。能否更多地吸纳互联网思维,建立新的SLA体系,以更高效的资源来保证业务质量?
问题七:是否需要建立新的SLA体系?
在当前终端实现框架下,多数功能依赖于终端芯片层面实现,芯片研发周期、 终端更新换代周期等因素容易成为新功能上线的瓶颈。在6G时代是否可以制定新的终端实现机制,如引入服务化理念、将部分基础功能从芯片中剥离等方式,以支持终端功能灵活在线升级,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问题八:如何优化终端实现机制以加速新功能上线?
八个关键问题
6、架构设计中的开放式问题
网络架构的创新将是6G的核心创新之一。
当前6G网络架构的一些技术发展方向已逐渐形成共识,中国移动在5G SBA 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服务化架构的发展,将先进的技术与网络架构进行有机融合,加速架构方案的收敛,为全球6G统一标准打好基础。
6G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需形成全球统一的6G网络架构标准。
6G网络发展需要重点考虑6G的需求和目标,元宇宙、全息通信、通感一体、 感官互联、智慧交互、数字率生、空天地海一体全域覆盖等业务的发展,对网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与挑战。确定性、可编程、云原生、内生安全也将成为未来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未来将从承载、管控、业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网络能力。此外,还要瞄准国家战略规划和重点行业领域,统筹5G和6G发展。
进一步加快6G网络需求的迭代,促进6G架构的尽快完善。
HSBA设计了整个端到端系统的交互形式,包括 组件、协议和连接,基于服务化接口进行信息传递和业务处理,体现了整个6G 网络架构的系统设计方法。
通过服务定义端到端的系统,构成全服务化架构HSBA (Holistic 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
组网设计展现了6G网络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组网形态,由功能自包含、同质化的、自闭环的微云单元SCU (Small Cloud Unit)组成
在部署和组网中达到灵活智能的设计,构成分布式自治网络架构DAN (Distributed Autonomous Network)
瞄准2030年左右实现6G商用,未来3〜5年将进入6G网络发展的战略窗口期。D0I2CT新要素,为新一代移动网络架构设计注入强劲动力。IP组网新技术将成为6G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协同D0I2CT新技术,和移动网络的融合创新,有望解决空口瓶颈,大幅提升网络性能,促成6G网络跨越式发展。因此, 分布式、新型协议、算网一体、至简网络、数字挛生、空天地一体等相关支撑技术需要业界持续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奠定6G网络发展的技术基础。中国移动通过多年来对架构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对6G技术的深刻理解,在5G SBA架构基础上,提出了 6G “三体四层五面”的总体架构。
是6G架构支撑技术需要持续攻关
7、产业发展建议
中国移动6G网络架构技术白皮书(2022版)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