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科学课程标准拆解
2022-07-06 19:28:13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2022新课标科学课程标准梳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物理
化学
生物
天文
地球科学
科学包含
提供思考方式、思维方式、精神力量、价值观念
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提高社会精神文明水平
对社会
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
发展科学基本能力
形成基本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对学生
科学作用
课程属性
强调公平的学习与发展机会
形成基础的科学观念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及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常见基础知识
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培养重点
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质发展
适合年龄特征
突出重点、明确要求
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究、实践与思考
理解跨学科概念
应用真实情景
掌握核心概念
目标
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
给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总原则
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
学习活动从简单到综合
解读
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
轻松愉快的氛围
好奇心的保护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内在动机
主动参与
动手动脑
亲身体验
方式
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
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
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考察重点
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理念
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含义
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认识
科学、技术、工程领域的具体概念
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对科学、技术、环境、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包括
科学观念
从科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
从事实到抽象
模型构建
证据和逻辑到归纳和演绎
推理论证
不同角度思考,给出新颖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创新思维
科学思维
在了解和探究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和工程实践过程中
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概念
理解方法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收集证据
得出结论
解释结果
表达观点
成果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
了解方法
明确问题
提出方案
合理筛选
实施计划
加工制作
修改迭代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确立目标
选择策略
监控过程
反思成果
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实践
在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保持好奇,乐于探究
基于逻辑,发表见解
大胆质疑,追求创新
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科学态度
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正确的价值判断
遵守伦理法规、捍卫国家利益
社会责任
体现
态度责任
核心素养
立足核心素养的发展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
竖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总目标
认识常见的物体、材料、力
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生长环境
认识简单的季节变化、日月升落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认识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区别
1~2年级
认识常见物体的特征、常见材料的属性
认识运动,知晓运动可改变,运动的物体有能量
认识区分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认识植物的结构
认识动物的结构和行为的作用、认识动物生育繁衍的意义
认识太阳月亮地球及其之间的关系
认识大气和土壤是地球的基础,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
3~4年级
认识常见物体的变化,以及变化中物质的变化
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以及热能的传递
认识细胞及其基本结构
认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生物的多样性以及进化
认识日月地的运动规律及相关的自然现象
认识地球不同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
认识自然灾害以及人类行为在自然(人为)灾害中的作用
认识技术对生产效率、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工程有其限制及验收标准
5~6年级
认识物质的基本构成、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物质的变化
认识基本的运动形式、运动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形成物质与能量与运动相互作用的观念
认识生命系统的构成、属性及作用
认识生命体和生命系统的调节机制
认识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认识不同的天体系统及宇宙环境,并利用不同天体的相互运动解释现象
认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问题,并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识现代技术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知晓现代工程的诞生需要一定的过程
7~9年级
利用工具绘制事物、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想法
辨别方向、寻找不同,懂得分类
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发表不同观点
观察并描述事物构成要素,描述要素间的关系和共同特征
对事物进行特征性的分类和对比、建立事物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科学方法
用二维方式描述三维物体
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并给出证据
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简单的实验
掌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式等创新思维的基础方法
针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假设,并对方案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思维能力
分析
比较
抽象
概括
掌握方法,抓住本质
系统
机构
关系
过程
循环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使用和构建模型,解释科学现象和进程
比较和分类的方法
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特征
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抽象概括常见事物的本质
全面分析事物的影响因素
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提出观点、建立证据与前两者间的联系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控制
将方法运用于实际
事物是动态变化的意识
基于事物的结构、功能展开想象
运用重组、发散、突破定式等创新思维
基于科学原理提出合理且新颖的观点
利用影像、文字、实物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设计
分析和解释其组成要素和结构
解释并模拟相关科学现象和过程
理解相关概念、原理和系统
理论基础
思考并表达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基于事实与证据,利用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方式建模
用模型解释常见现象,解决常见问题
真实场景
模型
用二维方式展示三维空间物体
物体是动态变化的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
基于问题,提出假设
基于证据与逻辑,检验假设,得出结论,蝉鸣观点合理性
确定、分析和评价科学实验中的变量控制
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
掌握和应用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式等思维方法
基于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多角度提出新颖观点
设计出有一定新颖性和价值的产品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现象和事物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并制定计划
提出问题和制定计划
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物体和现象
对现象和特征进行比较和分类
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
交流和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基础能力
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利用工具完成任务
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工具使用
养成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习惯养成
实践能力
基于现象和事物,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提出假设、制定计划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仪器
收集信息
科学词汇、统计图表等
整理信息
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分析信息
信息处理
交流、反思和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掌握常见工具的使用方法
制作模型反应其基本原理
拆开简单产品并复原
发现作品的不足并改正
制定学习计划
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和相互关系角度
提出可探究的问题的研究课题,制定计划
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
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
获取信息
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等方式
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式
信息能力
小论文、调研报告等
呈现探究过程和结果
利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过程性反思、总结性评价
交流、评价、反思、改进
利用仪器进行观察记录
制作简单装置,并解释原理
有理有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自主制定和执行学习计划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究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监控学习过程、总结反思
从真实场景中识别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变量
提出合理假设,制定探究计划
利用控制变量方式设计实验
根据计划、利用器材、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
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等
利用科学原理、思维方法、数学方法进行处理
处理数据
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
工程基本流程
将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装置
利用模型演示科学原理
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预测
对科学原理的应用
对结果进行迭代和改进
构思、设计、优化、实施、验证
学习的类型众多
智能时代有多种学习方式
学习方法
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目标、计划
合理安排进程、监控学习行为、反思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对日常现象产生兴趣
如实记录所见
好奇心
有依据地质疑他人
多种角度多种方式认识事物
辩证角度
乐于倾听,善于分享
他人态度
科技产品的便利性
科技产品的利弊
科技产品
珍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社会意识
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
科学需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试验信息
基于事实表达观点
不同思路和方法完成实践和探究
乐于分享、善于倾听,持续改善
科学技术对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对现象的原因和因果关系产生兴趣
不迷信权威,以事实为依据做独立判断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多种思路多种方法探究实践
乐于交流与辩论,基于证据反思和调整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间相互影响
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考虑伦理道德
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有初步的理论性趣
尊重证据,坚持观点
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和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下结论
结论与预期不一致时
形成质疑和创新的品格
乐于创新
乐于交流分享,共同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间的关系
理性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造成的正反两面影响
具有生态文明意识
关注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
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分学段
课程目标
识别常见物体
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
观察和描述物体
根据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简单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特征,用恰当单位进行记录
根据物体的特征将两种混合物进行分离
描述物体的透光性、导电性并知道其用途
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和导热性,描述其性质的主要用途
例如硬度、弹性、磁性、导热性、导电性、酸碱性、溶解性等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知道质量的定义,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理解密度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分年级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和功能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有质量且充满各处
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常见成风的现象
空气
水的三态在状态和体积方面的区别,并知晓其为同一物质
知道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因素、温度等
水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及其大概组成,知道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有重要作用
列举生活中水和水蒸气相互转化的现象,如晒衣服、雾等
知道空气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认识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描述自然界中氧、碳、氮的循环,了解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对人类的影响
了解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举例说明水对生命体和经济的影响
吸附、沉淀、过滤、蒸馏
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空气和水是重要的物质
生活中常见金属、知道金属为常见的材料
了解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判断金属和非金属
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知道金属活动顺序
金属腐蚀的条件和防腐的常用方法
了解合金、合金可以改变金属性质,了解新型金属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说明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
了解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金属回收再利用的意义
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
酸和碱的性质、主要用途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氯化钠、纯碱、小苏打、碳酸钙
常见盐的性质、在生活中的用途
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
淀粉、脂肪、蛋白质、天然气、石油、煤、塑料、橡胶、纤维等
生活中的重要有机物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以及对经济生活的环境的影响
常见的化合物
元素的含义、常见元素的符号;知道绝大部分物质由元素组成
元素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金属元素及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布
元素的化合价,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组成
物质由元素组成
知道大部分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了解这些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原子的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核外电子对化学反应的作用
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会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
纯净物和混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区别概念
过滤、蒸馏、结晶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同类物质通常具有相似的性质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分类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常见物质的分类
学习内容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SF)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
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三态
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水蒸气凝结
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体发生的状态变化
变化
理解物质的三态和变化特点,用图像描述
物态变化伴随着吸热和放热过程,将其用于生活中现象的解释
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
食盐、白糖等
有些物质能溶于水
沙、油等
有些物质不能溶于水
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否搅拌、温度高低
了解溶解与结晶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特征;了解溶液的应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溶解度的概念
悬浊液、溶液、乳浊液的区分;常见溶剂的了解(如水、酒精等)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切割、挤压、拉伸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本身没有变化
燃烧、生锈等
物体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物理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过程,有能的转化
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放热等
有多种伴随现象
燃烧、催化剂等
有条件地发生
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分子的种类改变
本质是原子的充足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反应特征的掌握
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
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过程
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氧化反应及燃烧
物质变化的特征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本质,用其解释常见现象
反应化学反应
表达的意义及书写规则
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CC)
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上下远近
描绘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推拉为常见的力
动态描述一个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速度的含义及常见交通工具的大致速度
描述生活中直线、曲线运动等形式,并描述其特征
常见力如摩擦力、弹力、浮力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快慢,学会用弹簧测力计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阴引力
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
了解速度的含义,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可以进行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列举常见的力并说明其意义;会测量力,并用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解释常见现象
二力平衡条件,说明历史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含义及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大气压强的含义,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液压的含义及影响液压大小的因素
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用其解释现象
压强
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磁铁的形状、磁铁的特性
磁铁两极及其特性
地球磁场及指南针的指向
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
电路的必要原件、构成条件以及切断闭合电路是控制电流的方法
导体、绝缘体及其导电性
电的用途、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安全用电常识
知道基本组成,会画电路图
知道并会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会用电流表、电压表
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会用滑动变阻器
理解欧姆定律,并会解决问题
电路
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道摩擦起电
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以及影响其出场大小的因素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
导体在出场种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导体和超导体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磁
电磁相互作用
识别自然光和反射光
描述影子现象
光
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有高低强弱、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的制造
噪声的危害和放置、保护听力的方法
声音
光通过光源或物体反射进入人眼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但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路径因此改变
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形成彩色光带
波的知识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及相关现象(小孔成像等)
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用其解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凸透镜成像图特点,并用其解释近视、远视的成因,懂得保护视力和用眼卫生
白光的组成和色光混合现象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
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响度、音调与声源的震动有关
防治噪音的方法
声音与光的传播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MI)
能的形式,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测量温度的方法,表示温度的单位
热胀冷缩性质、水结冰时会膨胀
能的形式以及相互转化
简单机械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影响热传递现象的因素,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热传递
能具有多种形式
动能何时能的影响因;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功和功率的概念和意义,区别机械功率和机械效率
简单机械的特点和生活实例的解释
克服摩擦做功和物体内能的变化,用热量衡量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比热容的含义,燃料的热值,并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化学能和内能的转化,生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并借此了解内能的利用对人类的意义
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了解电功,会计算电器消耗的电能,了解电器的额定功率,了解电能表及熔断器的作用,了解电器的使用和安全用电尝试
核能及其应用,放射性的应用于防护
了解: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和普遍性,知道能量守恒以及永动机的不可实现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了解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化石能等能源
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能源的分类及各类能源的特点
区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
了解能源的利用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了解我国和全球的能源现状,认识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梳理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意识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EC)
动物植物都是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特征
使用放大镜观察生物
观察工具的使用和发展对人类提高认知的作用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常见动物和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动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描述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我国的珍惜动物
动物
植物的共同特征
当地的植物资源,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植物
植物
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描述其引起的病症(感冒、痢疾等)
根据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
对常见植物进行二歧分类
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
会使用和编制检索表
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代表、主要特点,描述其形态及生活习性
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制作临时装片,绘制简单生物图
识别细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细胞的概念、结构、功能,并用此解释生命现象
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植物的构成
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特征及相应功能
绿色开花植物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分裂及意义
细胞的生长和变化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人的眼耳鼻舌身皮肤等器官的功能及保护方法
人体用户呼吸、获取养分的器官,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脑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列举保护大脑的措施
人体主要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呼吸的意义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过程,血液的主要成分、功能;骨髓造血;血型、输血和献血
泌尿系统的结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水、阳光、空气、温度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动物依赖植物筑巢作为庇护的实例
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
常见动物与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种群、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生物群落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分类
生物圈的含义与保护
生物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的、有层次的
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LS)
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
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植物的器官具有维持植物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植物可以通过阳光、空气和水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养分
无机盐和水对生命的作用
植物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运输、散失过程
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过程,其中的能量转化及意义
植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眼耳鼻等
动物可以通过各个器官感知环境
皮肤、四肢、翼、鳍、鳃等
动物可以通过各个器官接触和感知环境
维持动物的生命需要空气、水、食物和适宜的温度
动物维持生命需要从其他生物处获得索要消耗的能量
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人的消化系统结构
食物的消化过程
消化酶的作用和意义
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保护器官的方法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调节方式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其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免疫的现象及类型;疫苗的作用和接种;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的实例及区别
生命活动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SSR)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作用
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以及这些变化对于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现象和意义
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实现生态平衡
睡眠、饮食、运动如何影响健康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保障
一些食物和物品对人体的影响/危害
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
营养素的作用,均衡营养的重要性
冠心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人的生活习惯影响机体健康
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
传染病的特点、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传播环节及预防措施
安全用药常识和急救知识
人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LEI)
植物从生到死生命全过程
植物繁衍后代的方式
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传粉的实例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枝条和叶都是叶芽发育来的
花的结构;花传粉的不同类型和途径
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
种子萌发的过程和条件
植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繁殖
动物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动物胎生和卵生的繁衍过程
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关注克隆技术
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青春期的特征和青春期保健
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哺乳的过程
人体的发育过程、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
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竖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细菌、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增值
细菌、真菌的繁殖的应用
细菌、真菌、病毒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
植物、动物亲子代在形态方面的异同
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应用
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遗传物质的作用
从遗传学角度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支持优生优育
认识常见遗传病
关注基因工程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逐代传递,可发生改变
已灭绝生物与当今生物的相似之处
生命起源于生物进化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CE)
地球是个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
科学家敢于质疑的精神
地球是一颗行星
记录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学会根据太阳判断方向
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
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
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有关
学会用地图和地球仪定位
知道时差和北京时间
地球绕地轴自转
一年季节变化的现象
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季的形成于地球自转有关
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知道主要节气、理解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记录每天月亮的形状变化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查阅/观察月球表面的情况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种月相;描述月相的变化
学会使用三球仪
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
太阳是一颗恒星,描述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太阳的相对位置
知道有很多恒星,找到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等
知道大熊星座、猎户座等,了解星座划分的意义
光年等天文单位的含义和意义
太阳系的组成结构;彗星、流星雨、小行星、陨石的关系
太阳的形成、演化以及衰老
了解银河系和宇宙起源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历史
天文观测和探测宇宙的历史
关注天文学的发现和天文事业发展
人造卫星的类型和应用;关注我国空间站建设和航天事业发展
太空探索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宇宙中的地球(EU)
知道天气现象
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围绕地球外表的大气
会使用仪器测量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数据
识别天气符号,理解天气用语
雨雪雾等天气成因
区别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知道世界及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举例说明其影响
天气与气候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水体的主要类型
水在改变地表形态中发挥的作用
地表海陆占比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循环
土壤为众多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土壤的主要成分
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及其适合种什么植物
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
不同土壤的不同质地和结构
土壤和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岩石与土壤
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的组成
化石的形成及价值
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原因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识别主要地形
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地球系统(ES)
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生产的例子
人类离不开水资源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海洋为人类提供了能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
海洋也是国土
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分类
认识淡水资源的宝贵和重要性
自然资源
知道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竖立自我保护、防灾减灾的意识
自然灾害
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可回收资源认知
废旧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空气质量对人类的重要性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及防治措施
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碳中和的科学内涵
关注人口问题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生活与环境(LE))
区分人造物和自然物
学会使用锤子、剪刀、放大镜等工具,并利用工具制作手工
区别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说出中国古代科技和工程的典型代表
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用常见工具制造和拆解简单作品
发明和技术的常用方法
工程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
我国主要的大科学工程
现代工程和技术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根据问题提出方案
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知道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性
简单说出身边科技产品的结构与功能
典型的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的影响
设计和制作产品的简化模型
技术对提高效率的影响,举例说明
重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尝试制作将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的简单展示模型
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验工具可以带来的便利性
说明科技和工程产品的原理
尝试用科学产品制造简单装置
学会使用仪器观察和记录
科学发现可以促进新科技发明
技术和工程对科学发展有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和工程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技术、工程与社会(TEst)
提出并描述简单的制作问题
描述简单的设计问题(材料、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条件)
对工程问题进行定义,提出验收标准
定义史记工程问题,说明限制条件,提出验收标准
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
使用简单的草图说出自己的思路
借助草图、 表格、模型、故事等方式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判断多种可能方案的合理性
利用多种途径蝉鸣创意
初步认识设计方案中的各影响因素
基于证据判断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利用合适的方法对选定的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预测
利用不同来源的证据,从需求层面优化设计方案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
制作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利用常见工具对常见材料进行加工
制作实物模型,改正模型的不足
利用工具制作实物模型并进行改进
知晓工程的全过程
利用工具制作模型
对模型有依据地迭代并展示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工程设计与物化(EDM)
学科核心概念
物质与能量
结构与功能
系统与模型
稳定与变化
跨学科概念
课程内容
2022新课标
科学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