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与狂想曲
2022-08-29 12:38:4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这部书和《共同的底线》,讲的差不多一个问题。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什么是封建社会
名词概念
农民:中西方在前现代社会关于农民这个称谓,都是一种低贱的身份,而不是纯粹的职业。
农民学:农民学就是前近代社会学或前近代社会改造学。也被称为“不发达社会学”。
- 在经济领域,关于农民经济是“道德”性的和“生计”性的还是功利性的之争,关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分析是否适用于农民经济以及农民经济的运动规律、分化、演进模式的探讨久盛不衰。
- 在社会学领域,农民共同体、农民家庭类型、农民婚姻与继承、农村社会分层、产业革命与绿色革命对农民社会对影响等等,都是研究的焦点。
- 在政治领域,农民运动、农民起义、农民政党、农民战争、农民革命,及其与民主、专制、现代化的关系为人所注目。
-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人们对各大陆的上百个农民共同体进行了个案研究,其范围涉及“小共同体”在作为整体的社会联系中的地位、乡村的“小传统”与民族文化的“大传统”的联系、农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联系等等。
- 在史学领域,农民史诗法国年鉴派借以发动“史学革命”、建立“新史学”的主要突破口。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三个阶段论
- 以自然经济的孤立、分散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
- 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封建社会的理解
- 只看到地主与农民,看不到人的依附,是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来改变的。
- 我们把反封建理解为均贫富,而马克思把反封建理解为个人摆脱小共同体的束缚。
第二章 旧关中小农社会分析
前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社会形态
华北主要以自耕农为主,华中华南以地主佃农为主。
在华北,贫瘠的陕北高原是地主佃农为主,经济发达的汉中以自耕农为主。
把关中做典型来研究的意义
关中代表着前现代的先进,现代的保守之地。
关中和通常的租佃经济迥异,没有活跃的宗族组织和强大的族权,也没有过宗教狂热。
华北江南蜀地的农村研究较多,关中是被很少注意的死角。
关于“关中无地主”
关于“关中无租佃”
地主的土地主要不是出租而是雇人耕种。劳动力主要来自周围贫困地区的季节性移民,成为独特的“麦客”现象。
关于“关中有封建”
- 虽然地主少,但黑白结合,恶势力统治的地区颇多。他们靠权势和暴力剥削,而无需靠经济关系。所以有些地区反封建就主要解决匪霸权豪问题。
- 这样的乡村社会,一旦与外界形成经济紧密关系,所有村民就会加入到恶势力中来,把剥削伸展到外部。(我的生活经验和观察)
第三章 “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与宗法农民研究中的理性重构
民国中前期关中模式
平民同样是自耕农为主,地分散不集中。三个特殊地权者:国立西北农专有地50余顷,西安某要人有地20顷,种鸦片,县里某要人有田5顷。
清初以来关中模式
长畛、土地流通及其他
长畛是一种规整的土地形态。地块规整,地权分散,买卖率低,这是清代地籍资料中所见关中土地状况的特点。
“自然经济的经营地主”与“过密化”问题
明清就开始出现了经济“商品化”伴随租佃化,经济自然化反而伴随雇佣化的“反常”现象。
- 清前期杨屾《知本提纲》与《修齐直指》,是关中“自然经济经营地主”的理论指南。
- 《知本提纲》提出的经营目标是尽可能完全的自给自足,“四农务必其大全:耕以供食,桑以供衣,树以取材木,畜以蕃生息。不出乡井而俯仰自足,不事机智而用度悉备。”
- 《修齐直指》除了体现自然经济的思想外,还突出反映当时关中农业中劳动过分密集、边际劳动报酬递减严重的特征。
- 经营性地主一边算计着如何让农闲时雇工有活干,一边有碍于人情不解雇。(存疑)
关中模式的若干背景
自然经济的背景
- 关中士绅较江南和晋中等地更看重农业,而轻商
- 大多数是内循环经济,自给自足
- 整个宏观经济也不利于关中发展商业经济
传统宗法共同体的背景
条田体系和宗族文化,让小共同体对于个人有责任权利的制约
条田体系和宗族文化,让小共同体对于个人有责任权利的制约
国家权力的影响
重税,且地区无权贵阶层,难以兼并土地
重税,且地区无权贵阶层,难以兼并土地
关中模式的经验意义与逻辑意义
为什么历史上常常是官逼民反,而不是地主逼民反?很多统计数据可以证实有些地区的自耕农占有大数比例。
关中模式和太湖模式,都是封建社会?谁比谁更封建?谁更靠近资本主义?土地模式是封建与资本主义的核心分野么?
第四章 封建关系的三要素
命令经济
命令经济产品剩余不会作为商品进行市场交换,而是统筹分配。不是计划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主要是命令和计划统筹的出发点不同。
宗法共同体
公私合一,租税合一,权力占有一切。把财产关系从权力关系中解放出来,是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内容。
人身依附关系
人对于大小共同体的依赖,在于自然经济无法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
第五章 宗法时代的社会分层
阶级剥削与等级剥削
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剩余劳动。阶级之间存在权力的不对等,看似劳动者自由,实际上仍有依附性。
用权力直接攫取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剩余劳动。劳动者完全依附于权力组织。
宗法小农的分化与“恰亚诺夫循环”
不发达社会的农民分化现象:第一,发生在各个村社共同体之间,区域条件不同造成的影响;第二,村社内部的贫富分化主要受家庭人口结构周期影响。一个家庭总是在以生产人为主到消费人为主,再到生产人为主来回循环。
其实以上的循环不过是权贵阶层压迫下的普遍贫穷而已。
宗法社会的分化模式及其定量分析
用洛伦兹曲线的形态来判断分化的类型,(我比较怀疑)但理想的看来对称的弓形表示有大量中产,偏弓形表示财富完全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第六章 中国封建社会特点问题
亚西亚生产方式、商业资本主义与自由封建主义
到底中国前现代社会比西方是先进还是落后?那种模式更靠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和“私有制”
中国社会有太湖模式和汉中模式,要分析异同。
家国一体的宗法共同体与私有财产
中国有大宗族,没有大地主。中国的产权都是族产和家庭财产,没有个人财产。
到了明朝,开始有了大量的国有土地,屯田。无论如何,公有制就是官有制,私有制也是官有制。
唐以前,按等级占田制。宋以后,虽然看似土地自由交易,但实际上还是权势优先。并且土地获得更多是平民的投献,以取得庇佑。平民种田税赋很高,缙绅不用纳税。土地兼并,主要由权贵,而非富商。缙绅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土地兼并,都是靠特权。
伪商品经济与租佃制
市场经济也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
政府官商的“命令经济”取得的不是利润,而是变相的赋税。
私商需攀附权贵,成为“权商”,因此,即便发达的商业也是官商和权商。
西方小政府,所以容易有自由商业。所阻碍者往往是宗教。当宗教得以解放,商业解放。
租佃制不是封建本质,人身依附关系,是封建本质。人的依附关系,血缘和契约,中西皆有,偏重不同。
中国的户籍制度,人是无法逃脱的。
封建共同体的三种形式
“抑兼并”仅仅是一种欺骗吗?
“抑兼并”是早期的共同富裕政策。
“抑兼并”和“反腐败”一样,最后成了维护权力集中的工具,用以收拾异见者和非体制内权力。
第七章 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位置
农民的“双重性”质疑
历代造反皆是“有产者”,产有失则反。不纳粮的口号是有产者的呼声,无产者不用纳粱。这是无产者和有产者的利益是一致的,有产者失去土地或者收成,无产者也要饿死。
盛世特征是国富民穷,末世特征是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
反封建应该是反人身依附,不是租赁制。
挣脱束缚的私有者
西方农民反封建,是因其是私有者,是资产阶级,是反小共同体。
中国的农民起义,是小共同体反大共同体。
渴求“保护”的共同体成员
农民对于独立自由的天然恐惧是文化性的,没有皇帝和青天大老爷,是无法活下去的。
宗法农民的“阶层”
农民只反坏皇帝,坏地主。不反帝制,不反宗法。
依附权贵做奴才,也有小幸福,也是一种梦想。
既是动力,又是对象
农民革命是皇帝轮流做,不是反对皇帝。
第八章 宗法农民文化的社会整合
“东方型嫉妒”及其他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不是种族的产物。?社会制度是形成文化的最重要因素。
社会良性不在于国家力量,而在于公民契约,不是宗法黑势力。
阿Q的劣根性是赵太爷教育出来的吗?
文化的革新、与时俱进,在于考量是否适应新社会制度。文化的革新,前提是社会制度的革新。
自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共同追求。
都市里的村庄
此节内容目前在三线小城尚存,城市居民的农民文化,权贵依存性。
农民文化与“有文化的农民”
传统士大夫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种依附性文化。
第九章“具体农民”与“抽象农民”的二重价值系统
宗法农民社会价值取向的二重性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素
“抑私”的社会价值观与“重私”的个体价值观
二元性造成籍公弄权,以权谋私
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
宗法共同体的保护与束缚
集体价值是以牺牲个人价值为前提的,农民领袖反农民
张献忠与斯大林
“农民民主主义”与近代民主制度的不同价值论基础
卢梭式民主:公意大于个人权利;孟德斯鸠式民主:个人权利不可侵犯
人民主权论具有专制倾向,导致“人民,人民,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农民社会主义:狭隘的自私与不尊重他人权利(实际上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权利)互为表里
人民是共同体的主人,还是共同体是人民的主人?共同体是人民的主人,权力就会被个别少数人所利用。
第十章 农民文化的伦理观探析
人性与人情
所谓“民本主义”就是“集体主义”
“爱与怕”的伦理便是所谓的“人情”
“贫农的性自由”与礼教的性禁锢
人情关系向来都有,只是市场经济给予了更多的变现机会
只有集体约束,无自我约束。“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性散漫源于私欲,性专制源于公意
“人情同心圆”与农民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
“同心圆”差序社会,人情庇护和束缚共存
隐私权屏障缺乏与等级壁垒造成信息横向畅通而纵向阻滞局面
“家族凝聚力”之谜
弗里德曼功能学派社会史家认为“水稻经济”的特点使它比旱作业更有利于宗族的发达
族群杂居,更有利于宗族的发达
到底大共同体有利于个人解放,还是小共同体有利于个人解放?看哪个束缚力弱?
“人情同心圆”的消解与亲缘组织的“现代化”
第十一章 农民思维方式探析
中国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吗?
中国哲学是经验哲学,是归纳演绎思维。
“理性的小农”与农民的非理性
农民经济的行为目的并不是追求效益,而是为了生活
人身依附关系,是否会影响独立思考?与契约关系中的人的独立思考方式有何不同?
宗法农民非理性的各种类型
东方偏向归纳,西方偏向分析。
直觉判断与集体智慧
事物关联与因果判断
民主的前提是人民的思想独立
第十二章 农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古典小农与古典文明
先秦至汉,自由民的时代,大氏族解体,新宗法未立。
2.“五月花精神”与“美国式道路”
五月花的精神是小农精神,不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公平竞争,努力奋斗就会有美好生活,用市场、契约和人权来保证
问题是先发优势会造成阶层和权力差异,无法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
3.广义民主革命与农民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要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基础之上,不能跨越
中产、小私有者是公民社会与民主的基础
改革方向:鼓励私有制,资源型产业公有制并防范变成官有制,打击垄断和先发优势,工会独立性改革,加强法治和权力监督。
4.严重的教训
人是通过启蒙自然进化,还是通过权力进行改造?
5.世界“后现代化”时代的农民改造问题与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两种前途
社会发展能不能弯道超车?
社会的螺旋式发展,总是否定之否定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