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基本组成
2022-10-07 18:18:44 0 举报
生理学重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细胞的组成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
单纯扩散:物理扩散。特点:
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物质;高浓度到低浓度;浓度差、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决定了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常见物质:O2、CO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
易化扩散
特点:①经载体或通道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②不需要消耗能量,也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分类:①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Na+、Cl-、Ca2+、K+等带电离子。
门控特性:将离子通道分为三种类型①电压门控通道(细胞膜Na+、K+、Ca2+)②化学门控通道(ACh受体离子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听毛细胞离子通道)
主动转运:消耗能量(低到高)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为离子泵。钠钾泵(钠泵,Na+ - K+ - ATP酶)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钠离子移除胞外,同时将2个钾离子移入胞内,由此造成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为细胞外液中的30倍左右,而细胞外液的钠离子浓度为胞内10倍左右。
钠钾泵(钠泵,Na+ - K+ - ATP酶)
重要的生理意义
细胞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差,是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基础;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维持细胞内高钾,是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膜外高钠状态,为许多代谢反应正常进行提供必需条件。;
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钠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其他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氨基酸,以及Na+ - H+、Na+ - Ca+ 交换等)的动力;
钠泵的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由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在膜的两侧建立的钠离子浓度势能差,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成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机制是一种称为转运体的膜蛋白,利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梯度完成的跨膜转运。
若被转运的物质与钠离子彼此向同方向运动,称为同向转运,如葡萄糖在小肠粘膜重吸收的钠离子 - 葡萄糖同向转运。
若被转运的物质与钠离子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则称为反向转运,如细胞普遍存在的Na+ - H+交换、Na+ - Ca+ 交换。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内的静息电位是-90~-110mv。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钠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生物电的基础。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是钾离子通道开放,K+受浓度差的驱动向膜外扩散,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与K+隔膜相吸,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而K+扩散形成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又会阻止K+的进一步外流。当达到平衡状态时,电位差形成的驱动力恰好对抗浓度差的驱动力时,两个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K+电—化学驱动力为0,此时的跨膜电位成为K+平衡电位。安静状态下的膜只对K+有通透性,因此静息电位就相当于K+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一过性”是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往往有明显的诱因。)
产生机制:
①上升支(膜内电位从静息电位的-90mV到+30mV,其中从-90mV上升到0mV称为去极化,从0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引起钠离子内流,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使膜内正电位迅速升高。当Na+内流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与阻力(电场力)达到平衡时,Na+内流停止,此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即Na+的平衡电位。
②下降支的形成: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K+顺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迅速恢复到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相)。在复极的晚期,钠-钾泵的转运可导致超极化的正后电位。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兴奋→神经肌接头→运动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Ca2+内流→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与接头前膜融合→乙酰胆碱(ACh)释放,与终板膜上的N2型ACh受体结合并使之激活→终板膜Na+内流→产生终版电位→发动作电位,表现为肌细胞的兴奋。
①当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发生去极化,进而使接头前膜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
②钙离子通道开放使接头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大量钙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胞外进入到神经末梢内。
③进入末梢的钙离子触发囊泡向接头前膜方向移动,并与之融合,以出胞的方式将囊泡中贮存的Ach释放到接头间隙中。
④Ach在接头间隙扩散到终板,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致通道开放,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顺电化学梯度扩散,以钠离子内流为主,使终板膜电位去极化到0mV。
⑤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可以电紧张扩布的方式使邻近正常肌细胞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⑥Ach发挥作用后很快被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使终板电位及时终止,以保证下次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相同的效应。
骨骼肌的收缩是在运动神经元的控制下进行的。当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元末梢时,通过神经-肌接头将兴奋传至骨骼肌细胞,再通过兴奋-收缩偶联的机制引起骨骼肌细胞的机械收缩活动。
兴奋-收缩偶联基本过程
概念:将肌细胞膜上的电兴奋与胞内机械性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兴奋收缩偶联的因子:Ca2+
肌管系统:骨骼肌细胞有两套独立的肌管系统:横管和纵管。
横管(T管):走行方向与肌原纤维垂直的管道,由肌膜向内凹陷形成,与肌质网的终池靠近。在肌膜和横管膜上有L型钙通道。
纵管(肌质网(SR)):走行方向与肌原纤维平行的管道系统,纵行的SR为纵行肌质网,SR末端靠近T管膜的膨大部为连接肌质网(也叫终池),终池中有大量钙离子。
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
1、肌膜上动作电位通过局部电流沿肌膜传导到T管膜。
2、当动作电位传导到T管膜,导致其上的L型钙通道的分子构象改变。在骨骼肌细胞,L型钙通道主要作为信号分子发挥作用,激活与之相近的终池膜上的钙释放通道。使终池内贮存的钙离子大量释放入胞质内,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3、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进一步引发骨骼肌细胞的机械收缩活动。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胞质内Ca2+浓度升高→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造成横桥头部构象的改变→横桥的摆动→肌节缩短,肌肉收缩。横桥ATP酶分解ATP,为肌肉收缩做功提供能量→胞质内Ca2+浓度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Ca2+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钙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动作电位跳跃式传导的概念和意义
由于髓鞘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具有绝缘性,局部电流只能在郎飞结(髓鞘和神经膜呈节段性,相邻两个节段之间无髓鞘的狭窄处,称郎飞结)之间产生,将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的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
意义:有髓神经跳跃式传导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跳跃式传导不仅提高了传导速度而且还减少了能量的消耗。
优点:跳跃式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快得多;并且与无髓神经纤维比较,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同样的距离,所需要转运的离子更少,所消耗的能量也相对更少,更节能;髓鞘的绝缘性极大地增加了横向膜电阻,使得局部电流难以横向流出细胞膜,而是沿着神经纤维传播得更远更快。
人体组织
上皮组织
分布:体表、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内表面、各种器官的外表面;功能:保护,分泌;特征: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肌肉组织
分布:骨骼、心脏、消化道、胃部;功能:具有收缩、舒张功能;特征:主要由肌细胞构成,主要有三种: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结缔组织
分布:血液、软骨、肌腱;功能: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收缩和舒张等功能;特征:细胞间质多,细胞间隙大。
神经组织
分布:大脑和脊髓里;功能: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和传导兴奋;特征: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