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2022-08-05 19:48:0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作者抽丝剥茧,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对关于贫穷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思,同时也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穷人无法摆脱困境的原因
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肩负生活中的多种逆境,更难做出正确决定
面向穷人的金融服务正在消失或穷人在其中处于不利地位
往往因短视和成见放弃长远规划
自我控制更难实现,并生活在更大的压力中
如何摆脱困境
强化避险意识
穷人应对风险的代价远大于富人,很多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不舍的体检,一旦出问题,却没有有效的金融保障手段只能背负更沉重的经济压力
学会长远规划
你财富的多少,取决于你对时间的控制,做一次长远的规划,珍惜日常时间,努力提升自己,贫穷不可怕,习惯贫穷才可怕
提高认知水平
我们总是对不懂得东西有偏见,也喜欢按直觉和情绪去理解很多东西,这就导致我们很难逃出贫穷陷阱,增加认知资产,是突破信息不对称并最终摆脱贫困的最有效路径
贫穷的陷阱
这条曲线,就是贫穷陷阱的来源。从对角线上看,今天的收入等于明天的收入。对于处于贫困陷阱地带的穷人来说,将来的收入低于今天的收入;曲线低于对角线,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地带的人会变得越来越穷,最终在N点陷入贫困
然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上不存在贫穷陷阱,因为穷人也能挣到比他们原来的收入更多的钱,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富有,直到他们的收入停止增长为之。有学者认为,贫穷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穷人没有有效的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开支被浪费了
举例
一富豪觉得穷人应该创业,于是乎自己去体验白手起家,几个月后富豪彻底崩溃:靠体力挣得这个钱根本没有办法养活我再去进行什么投资,或者是进修、或者是干别的,每天被繁重的压力已经压倒快要崩溃
这种状态就是我们说的贫穷的陷阱的感觉
贫困问题,并不都是贫困陷阱
也有很多人完全有脱贫的能力,但就是无法脱贫
贫困人口的问题
食物
生孩子
一个人生孩子多少取决于经济条件,经济条件越差,孩子越多
生孩子养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
为什么穷人生得多
经济投资
不知道那个孩子将来能给自己养老
食品价值
钱不会用来买热量最高的食物,反过来买了很多享受性的食品,甚至很多贫困人口家里会有垃圾食品,没什么营养也不能提供太多热量,不能吃饱,但是能让你快乐,让你吃了以后高兴
真正的饥饿是什么
大家觉得实在是没饭吃了,必须清除掉一些人的口的时候
健康
疾病
缺乏健康意识
对于疾病的理解在于治而不是预防
普及困难
公共医疗服务质量差
对政府极度不信任
不了解疫苗
教育
供应达人
要普及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盖足够多的学校,你的供给要足够多,供给足够多了,这些孩子们就来上学了,然后就解决了
反馈
公立学校教师缺席率高,教学质量差
需求达人
如果能够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受教育有用,他一定会让孩子去接受教育
金钱鼓励
效果
依旧不太理想
数据
每一年的小学教育会使一个孩子增收6%,初中增收12%,高中增收20%
生育
穷人孩子多
与避孕措施和手段无关
知道怎么避孕,只是愿意生而已
贫困多子家庭,母亲们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风险
金融危机
对穷人影响很小,因为没钱
但对穷人来讲,他每天都生活在高度风险之中
为什么穷人应对风险的能力很差
风险发生时,增加工作量
社会上的需求减少的同时,供给会突然大幅增加,因为大家心慌,就会努力的去再做更多的工作
应对风险的方式
增加供给,导致价格更低
身兼多职,没法成为专家,价格很难上涨
不断迁居
人脉不固定
随份子
互相帮助
明朝朱元璋建立互助制度:每个村子发生什么事,谁家都要给钱,皇帝亲自规定的,每家随份子多少钱。
中国人随份子这个习俗,也是从明朝正式开始的
例外
重大疾病无人帮忙
保险
穷人为什么不买保险
不相信,因为本来钱就不多
保险公司不敢卖
风险大、额度低、管理难度大
打工
短工多
失业率高
种地
无论是丰收还是欠收,吃亏的都是最低层的农民
容易惹祸
长期贫穷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压力带来我们头脑中分泌足够多的皮质醇
皮质醇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及决策能力
易怒
喜欢喝酒,借酒消愁
贷款
乘数效应
穷人有可能还不上款,需要增加监管的人手,监督成本就会变高,导致利息变高,导致不还款的可能性变大,只能增加利息
储蓄
家里留不住钱
需求太多,没办法留下钱来
银行
存款额度低
不愿因为穷人服务
取款费用高
穷人不愿意
轮转基金
大家把钱凑在一起,有一个人看着,然后他需要钱的时候,他就找那个人拿
创业
穷人创业没法做大做强
创造奇迹只在开始这一下
可以经营小摊位,但是没办法经营企业
不舍得投入
本书思考
想要了解贫穷的本质,首要要了解为什么导致贫穷
自省
从食物、健康、教育、生育、风险、贷款、储蓄、创业等这几个方向观察反思,虽然是印度的书,但是确实是有可以自我反思的地方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