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歌学习
2023-04-14 13:43:3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140多首小学推荐学习诗歌,包含诗歌内容、作者、创作背景、词注释、赏析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0月学诗歌
10.1《江雪》
诗歌内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所有的山、飞鸟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作者
唐,柳宗元
词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创作背景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 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 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 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
10.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诗词内容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暮色下山苍茫愈觉得路途遥远,天气寒冷白屋显得更加清贫。柴门外忽然传来了狗叫声,风雪夜回宿的家人回来了
作者
唐,刘长卿
词注释
逢:遇上
主人:指留诗人借宿者
日暮:傍晚的时候
创作背景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至十二年(777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刘长卿遭贬之后所作
赏析
这首诗首句写日暮山远,次句写投宿的人家,后两句写风雪交加、犬吠人归的情景。 [3] 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10.3《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
诗词内容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边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作者
宋、邵雍
词注释
去: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10.4《画》
诗词内容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作者
唐,王维
词注释
色:颜色
惊:吃惊,害怕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赏析
这是一首知名度较高的小诗,很有艺术特色。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10.5《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内容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茂密的野草遍布了原野,他们每年都在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等到春风吹拂的时候它重新萌生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接着荒城
今天我又来了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作者
唐,白居易
词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的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作,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当时白居易十六岁。此诗是准备科举考试的习作,按当时考试的规定,凡是已经限定内容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其作法与咏物诗类似。
相传,白居易十六岁这一年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准备考试的士子都要拜谒名士为自己延誉,于是白居易也以诗作投献给当时的大诗人顾况。顾况见他太年轻,就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但打开诗集看到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感叹说:“能作出这样的诗,住在哪里都很容易了。”白居易由此成名。
相传,白居易十六岁这一年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准备考试的士子都要拜谒名士为自己延誉,于是白居易也以诗作投献给当时的大诗人顾况。顾况见他太年轻,就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但打开诗集看到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感叹说:“能作出这样的诗,住在哪里都很容易了。”白居易由此成名。
赏析
这首诗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写,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前两句是照应题目中的“草”字。离离的古原之草,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个“一”字表达的是每年如此的配比之意,并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表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力。
前两句是照应题目中的“草”字。离离的古原之草,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个“一”字表达的是每年如此的配比之意,并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表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力。
三、四句是千古名句。这两句所描写的既是“原上草”的特点,又是一种浴火重生的典型象征,“野火”二句是对“枯荣”二字的进一步扩展,由抽象而具象。野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保留地下部分,第二年就会重新成长,蔓延扩散。“烧不尽”是一种壮烈的场面,强调毁灭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正因如此,再生的力量也同样显得更迅猛、更不可抑制
五、六句则照应题目中的“古原”,并以此引出“送别”的主题,“远芳、睛翠”都写草,是更为具体的形象。“远芳”是从嗅觉角度说明古原弥漫着青草芳香;“晴翠”是说绿草在阳光照耀下非常明亮。“侵、接”二字对应“又生”,再一次突出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古道、荒城”则对应着题目中的“古原”,虽然道路和古城是荒凉的,但滋生的青草却给了古原生机勃勃的活力。
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春回大地、绿草如茵,在古原送别友人,一方面充满诗情画意,一方面又难免令人惆怅。最后两句中的“王孙”是用典,代指离别远行的朋友,原文“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是睹草思人,这里却是用萋萋芳草表示送别的离愁,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主题,使“古原”、“草”、“送别”完美地结合成一整体。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精工典雅,对于命题诗来说,不但得体,而且情景交融,是“赋得体”中之绝唱。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精工典雅,对于命题诗来说,不但得体,而且情景交融,是“赋得体”中之绝唱。
10.6《回乡偶书两首》
诗词内容(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词赏析(一)
白话文释义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作者
唐,贺知章
词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老大:年纪大了
无改:没什么变化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 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赏析
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诗词内容(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词赏析(二)
白话文释义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是已经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圈圈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词注释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赏析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10.7《小池》
诗歌内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作者
宋,杨万里
词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晴柔:晴天立柔和的风光
创作背景
有一年,杨万里到常州任职,这里淳朴的民风、农家的炊烟、小河的流水、美丽的田野都使他感到新鲜,一有空便攀登古城、漫步郊野、河中泛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一天他来到池塘边,只见一汪清泉分出细细的水流汇入池塘,杨柳拂水、影映碧波,小荷刚刚钻出水面,几只蜻蜓或站或飞,虽没有粉红色荷花的点缀,倒也清新可爱。杨万里诗兴高涨,即成小诗一首。后来杨万里感叹:以往写诗一味模仿,思路不畅没有灵气,如今顺其自然,到也意尽诗来
赏析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10.8《赠刘景文》
诗歌内容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招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作者
宋,苏轼
词注释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拖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正是: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0.9《山行》
诗歌内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停下,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作者
唐,杜牧
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经:小路
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坐:因为
创作背景
记录了作者一次远山旅行,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犹绿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记之
赏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绘和歌颂秋未山中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古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中秋景图:山道、人家、云朵、枫叶,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灵巧、清晰地抓取能够表现自然之美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情感汇聚其中,使情感的美与自然之美浑然一体,场景互为一体。
本诗咏颂山中秋景,展现了一幅美妙、清悠的秋天斜日的山色图。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候山中的明艳风景:深山老林之中的寺院为绿树所拥簇,霞光掠过山亭;后两句写山中之清幽:这是美丽的秋天却没有游客来欣赏,路上仅有松花在不时地飘下。整诗共四句,句句描景,一、三写静,二、四句寓动于静而愈发其静,技法新巧独特,描绘精巧。
整诗不用激烈的对比、衬托来增强画意,只是淡淡地轻描漫拨,来传递静寂中的些许动感,描绘精巧。同时在描写中又非常注意色调的变换:绿色的树林、红色的霞光以及铺满地面的松花,在静而动的山中图画中又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本诗洋溢着诗人对这个世界的钟爱以及安闲自得的乐趣,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山行时趋尘出尘脱俗的感觉。
本诗咏颂山中秋景,展现了一幅美妙、清悠的秋天斜日的山色图。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候山中的明艳风景:深山老林之中的寺院为绿树所拥簇,霞光掠过山亭;后两句写山中之清幽:这是美丽的秋天却没有游客来欣赏,路上仅有松花在不时地飘下。整诗共四句,句句描景,一、三写静,二、四句寓动于静而愈发其静,技法新巧独特,描绘精巧。
整诗不用激烈的对比、衬托来增强画意,只是淡淡地轻描漫拨,来传递静寂中的些许动感,描绘精巧。同时在描写中又非常注意色调的变换:绿色的树林、红色的霞光以及铺满地面的松花,在静而动的山中图画中又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本诗洋溢着诗人对这个世界的钟爱以及安闲自得的乐趣,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山行时趋尘出尘脱俗的感觉。
10.10《村居》
诗歌内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在早春二月的美好季节里,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岸,春烟迷蒙,风光令人陶醉。儿童放学早回家,书包才放下,趁着东风放风筝
作者
清,高鼎
词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鸢:老鹰
创作背景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赏析
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10.11《画鸡》
诗词内容
头戴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特别裁剪,雄鸡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来
它平生不敢轻易鸣叫,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作者
明,唐寅
词注释
裁:裁剪,这里指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创作背景
《画鸡》是明代中后期时诗人为自己所画的一只大公鸡所题的诗,诗人画完这只高昂的公鸡后写好这首诗,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泛滥的年代,托物言志,用通俗流畅的词语描绘了画作中那只羽毛雪白,冠顶通红的公鸡。
赏析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雄鸡的优美高洁的形象,赞颂了轻易不鸣,鸣则动人的品格,也表现了诗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怀。
10.12《宿新市徐公店两首》
诗词内容(一)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诗词赏析(一)
白话文释义
春天刚来,只能在杨柳梢头看得出,有人挑选几根杨柳长条折下来查到酒楼头。虽然现在身在他乡,就权当在家里过寒食节一样,看那村社里搭台唱歌跳舞,实在是潇洒风流
作者
宋,杨万里
词注释
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柳梢:柳条比较细的一头
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组诗。 [6] [1]
赏析
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清明节的村歌社舞。首二句点明季节与地点,先写柳梢,再写酒楼。古典诗词常把柳与酒两种意象放在一起,如“鳀鱼苦笋香味新,杨柳酒旗三月春”(韩偓《江楼二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通常以这两种意象表达一种愁情别绪,而杨万里在这里写杨柳和酒楼却显示了一种悠闲的情怀。后二句通过观察乡土风俗暗示自己身在他乡,而偏说“便作在家寒食看”,表明自己并没有那种寓居他乡的愁绪,并且着意于“村歌社舞更风流”,更表现出一种恬然闲适的心境。
诗词内容(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词赏析(二)
白话文释义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树上化已经凋落,而新叶子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荫。一个孩子奔跑者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词注释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深:深远
赏析
此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10.13《江畔独步寻花七首》
诗歌内容(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诗歌赏析(一)
白话文释义
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无处诉说这种心情只好到处乱走
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作者
唐,杜甫
词注释
彻:已、尽
颠狂:放荡不羁
旬:十日为一旬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沿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个意;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
赏析
本诗的第一句“江上被花恼不彻”,花恼人,实际上是花惹人爱。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爱。“颠狂”两字把爱花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觅伴赏花,“走觅南邻爱酒伴”。这是杜甫去寻邻居好友一起饮酒作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明写这位爱酒伴是出饮,但他该也是独自赏花去了。这“无处告诉只颠狂”写的是两个人的事——他们都到江畔独步寻花去了。也可能寻花的还有更多的人,谁都爱美。
这七首绝句写寻花,贯穿了“颠狂”二字,这第一首诗是解题。
于是诗人觅伴赏花,“走觅南邻爱酒伴”。这是杜甫去寻邻居好友一起饮酒作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明写这位爱酒伴是出饮,但他该也是独自赏花去了。这“无处告诉只颠狂”写的是两个人的事——他们都到江畔独步寻花去了。也可能寻花的还有更多的人,谁都爱美。
这七首绝句写寻花,贯穿了“颠狂”二字,这第一首诗是解题。
诗歌内容(二)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诗歌赏析(二)
白话文释义
山水弯曲处的江边繁花乱蕊一片,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词解析
稠:密
畏:山水弯曲处
欹:歪斜
料理:安排,帮助
白头人:老人,诗中为作者自指
赏析
本首诗的第一句“稠花乱蕊畏江滨”,是承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而来的。江边的花是纷繁的花和杂乱的蕊左右包围着江的两边,浣花溪已是一片花海。第一首头一句说“江上被花恼不彻”,而这首第二句则说“行步欹危实怕春”。王嗣奭在《杜臆》把颠狂的形态和心理都讲得比较透辟。
花之醉人如此,接着写驱使诗酒,“未须料理白头人”。这是写花之魅力,花添诗情酒意,花使青春长在。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花之醉人如此,接着写驱使诗酒,“未须料理白头人”。这是写花之魅力,花添诗情酒意,花使青春长在。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诗歌内容(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诗歌赏析(三)
白话文释义
深江岸边静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百花
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浆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词注释
多事:这里有撩人之意
送:打发
生涯:生活
赏析
首句即点明地点,诗人沿着浣花溪继续缓步前行,只见水深竹密之处隐约有两三户人家,此时桃红李白,相映生辉,令人眼花缭乱,他不由得嗔怪起花来,“多事”是口语,即不安分,做了一些不该的事,不应该将这句诗理解太过拘泥,而是诗人一种拟人化说法,是说怪花多事,即反话,实则是对花的感激,故下面方有“报答春光”之语。“应须”就是应当要的意思,春光如此美好,报答春光理应有酒才是,但应当归应当,却不一定有,故这只是诗人一时兴起的美好愿望。所以结句中说“送生涯”即度过这一春或一生,但绝不是悲观消沉的意思,而是心境显得平和开朗了许多,表现得的是对眼下春光和生活的眷顾之情。
诗歌内容(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诗歌赏析(四)
白话文释义
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高高的百花酒楼更是解人眼馋
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
词注释
少城:小城
可怜:可爱
佳人:指官妓
秀筵:丰盛的筵席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眺望少城烟花时的情景,也是他寻花过程中一段小插曲。
少城,秦时张仪所筑,紧靠成都的西边,现在还叫这个名字,杜甫草堂在少城西南二三里,从“东望少城”和下一首诗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诗人当日寻花的路线,是由草堂一路向东,向着万里桥方向走去。
彼时百花齐放,远远望去,一片朦胧,如烟似雾,故曰烟花,当时少城中有座百花楼,这可能是当时地方长官举行宴会的地方,也有人说这是少城中的酒楼,因为诗中所说的“载酒”,载酒即携酒,倘若是酒楼,便不用自备酒水,估计是诗人的好友严武曾在此处宴请过他,因而产生“开金盏”“舞绣筵”的词句。绣筵是指酒席的丰盛,佳人指歌伎舞女,唐人习惯将其称为佳人,总之,这里的佳人、金盏、绣筵、清歌曼舞,其实都是为诗里爱花这一主题服务,当时也是时代风气的反映与折射。
少城,秦时张仪所筑,紧靠成都的西边,现在还叫这个名字,杜甫草堂在少城西南二三里,从“东望少城”和下一首诗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诗人当日寻花的路线,是由草堂一路向东,向着万里桥方向走去。
彼时百花齐放,远远望去,一片朦胧,如烟似雾,故曰烟花,当时少城中有座百花楼,这可能是当时地方长官举行宴会的地方,也有人说这是少城中的酒楼,因为诗中所说的“载酒”,载酒即携酒,倘若是酒楼,便不用自备酒水,估计是诗人的好友严武曾在此处宴请过他,因而产生“开金盏”“舞绣筵”的词句。绣筵是指酒席的丰盛,佳人指歌伎舞女,唐人习惯将其称为佳人,总之,这里的佳人、金盏、绣筵、清歌曼舞,其实都是为诗里爱花这一主题服务,当时也是时代风气的反映与折射。
诗歌内容(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诗歌赏析(五)
白话文释义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诗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词注释
塔:墓地
一簇:一丛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诗歌内容(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歌赏析(六)
白话文释义
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得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听
词注释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小路
娇:可爱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诗词内容(七)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诗词赏析(七)
白话文释义
不是说爱花爱的要死,只因为害怕花谢时人也老了
花开的太过繁盛就容易烦乱凋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绽放
词注释
纷纷:多而杂乱
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
赏析
这是该组诗的最后一首,也是整组诗的总结。
首句直抒胸臆,表白诗人“寻花”的缘由——“被花恼”“怕春”。所谓“即欲死”有的版本作“即肯死”“即索死”,意义区别不大,不谈。因为诗人爱花如命,所以只怕花尽,无花可爱,当时又要感到时光催人。当然诗人对生命的认识是很清醒的,他在《和裴迪早梅相忆见寄》一诗中就有“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所以我们在此理解时,应该要学会分析,诗人一般是富于感情的,尤其是为了表达内心激情,往往情不自禁地把话说过了头,其中自不免夸张的成份,但这与一般意义上说假话是不一样的,不能太过于狭隘地理解,这只是诗人思想感受一个阶段的一个侧面,他只是爱自然界一切美好景物,也爱社会上一切美好事物。
有花开,就有花落,但出于爱花的心情,诗人总是希望花能多开一些时间,所以就有了三、四句的想法。“繁枝”其实就是“千朵万朵压枝低”。“嫩蕊”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这两句亦可理解为成“流水对”,表面看来,是字字相当,但实际上一意贯穿着。即有前面的“繁枝容易纷纷落”,才有后面的“嫩蕊商量细细开”。
首句直抒胸臆,表白诗人“寻花”的缘由——“被花恼”“怕春”。所谓“即欲死”有的版本作“即肯死”“即索死”,意义区别不大,不谈。因为诗人爱花如命,所以只怕花尽,无花可爱,当时又要感到时光催人。当然诗人对生命的认识是很清醒的,他在《和裴迪早梅相忆见寄》一诗中就有“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所以我们在此理解时,应该要学会分析,诗人一般是富于感情的,尤其是为了表达内心激情,往往情不自禁地把话说过了头,其中自不免夸张的成份,但这与一般意义上说假话是不一样的,不能太过于狭隘地理解,这只是诗人思想感受一个阶段的一个侧面,他只是爱自然界一切美好景物,也爱社会上一切美好事物。
有花开,就有花落,但出于爱花的心情,诗人总是希望花能多开一些时间,所以就有了三、四句的想法。“繁枝”其实就是“千朵万朵压枝低”。“嫩蕊”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这两句亦可理解为成“流水对”,表面看来,是字字相当,但实际上一意贯穿着。即有前面的“繁枝容易纷纷落”,才有后面的“嫩蕊商量细细开”。
10.14《早发白帝城》
诗歌内容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早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行程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山峰
作者
唐,李白
词注释
朝:早晨
发:启程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诗人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作于诗人遇赦后离开白帝城乘舟顺江而下抵达江陵时,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以及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推断,这首诗应当是他流放中途遇赦返还时所作。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以及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推断,这首诗应当是他流放中途遇赦返还时所作。
赏析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10.15《夜书所见》
诗歌内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作者
宋,叶绍翁
词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成蟋蟀,有的地方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赏析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
10.16《池上》
诗歌内容(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诗歌赏析(一)
白话文释义
两个僧人对坐着下围棋,竹树树荫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笑的落子声
作者
唐,白居易
词注释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对棋:相对下棋
下子:放下棋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2]
赏析
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诗歌内容(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诗歌赏析(二)
白话文释义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隐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词注释
小娃:男孩或者女孩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赏析
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10.17《清明》
诗歌内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各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作者
唐,杜牧
词注释
纷纷:形容多
借问:请问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赏析
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清明时节,春雨纷纷,突出春雨朦胧的意境;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更能感到心境凄迷纷乱
10.18《寻隐者不遇》
诗歌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踪迹
作者
唐,贾岛
词注释
寻:寻访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看到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行踪,所在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赏析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10.19《题临安邸》
诗词内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到头,西湖上的 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作者
宋,林升
词注释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10.20《凉州词》
诗词内容(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歌赏析(一)
白话文释义
酒宴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中,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请也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作者
唐,王翰
词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使用
催:催人出征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代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创作背景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赏析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诗歌内容(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诗歌赏析(二)
白话文释义
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漫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作者
唐,王翰
词注释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词,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离别之意
意气:情谊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所以是一首边塞诗。
赏析
这首一首边塞诗,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诗歌内容(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词赏析(A)
白话文释义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是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作者
唐,王之涣
词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羌笛:属横吹式管乐
度:吹得到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赏析
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诗歌内容(B)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诗词赏析(B)
白话文释义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但到了边界以北的浮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行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作者
唐,王之涣
赏析
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10.21《乐游原》
诗歌内容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等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作者
唐,李商隐
词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创作背景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短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短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10.22《夏日绝句》
诗歌内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活着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绝不再回江东
作者
宋,李清照
词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才智特出的任务
鬼雄:鬼中的英雄
江东:即江南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赵构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先逃到扬州,后渡江而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在金兵的追袭下,又先后逃往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和明州(州治在今浙江宁波)。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赵明诚罢守建康,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四、五月间舟过乌江时,李清照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最后两句,作者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10.23《塞下曲》
诗歌内容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
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作者
唐,卢纶
词注释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哥
月黑:没有月光
遁:逃走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满:沾满
创作背景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赏析
10.24《秋夕》
诗词内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里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作者
唐,杜牧
词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
坐看:坐着朝天看
创作背景
诗人是借宫女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诗文书法冠盖当世,且写过不少军事论文,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却多年在外地任幕僚,自然会有些失落和沮丧,然而他并没有彻底的绝望,仍旧对未来抱有期望。
赏析
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宫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10.25《乡村四月》
诗歌内容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山坡田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开始要插秧了
作者
南宋,翁卷
词注释
山原:山岭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才了:刚刚结束
桑蚕: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创作背景
《乡村四月》创作背景翁卷生活的时代,是风靡全球的江西诗派逐渐走向末路的时代。江西诗派“以书为诗”、拼凑旧经、艰苦奋斗的风格,正是温州翁卷等四位诗人深感不满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10.2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歌内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人,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作者
唐,王维
词注释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10.27《登飞来峰》
诗歌内容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
北宋,王安石
词注释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只缘:自然是因为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赏析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0.28《鹿柴(zhai四声)》
诗歌内容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见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作者
唐,王维
词注释
鹿柴:王维辋川别业胜景之一
但:只
返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景通影
复:又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共二十首,《鹿柴》是其中的第五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10.29《江上渔者》
诗歌内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
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
作者
北宋,范仲淹
词注释
渔者:捕鱼达人
但:只
爱:喜欢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
风波:波浪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当时范仲淹四十六岁,主政苏州,为治水患,正在苏常一带察看水情。目睹江中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赋诗
赏析
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全诗用词精练,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了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10.30《牧童诗》
诗歌内容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清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呢,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作者
北宋,黄庭坚
词注释
陇:田垄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创作背景
在 《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 [3] 有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 !”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5]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5]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10.31《元日》
诗歌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信念,人们欢乐的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去下,换上新的桃符
作者
北宋,王安石
词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的一种习俗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的一种风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11月学诗歌
11.1日《望月怀远》
诗歌内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希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作者
唐,张九龄
词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情人:多情的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一整夜
怜:爱
盈手:双手捧满
创作背景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地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地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11.2《田上》
诗歌内容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春雨已经下的很充足了,以至于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用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没有亮呢
作者
晚唐,崔道融
词注释
高田:山上的旱田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
殊:尤、还,简直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身在乡村,在一个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而作
赏析
《田上》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力俱尽”与“殊未明”相对照,反映了农业经济社会中原始劳作工具的简陋以及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
11.3《新凉》
诗歌内容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割一般。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投影在地上,晨雾在树间缭绕,黄莺也喜欢清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的啼鸣
作者
南宋,徐玑
词注释
新凉:指秋高气爽的天气
田畴:耕熟的田地,泛指田地
赏析
《新凉》是南宋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田园小诗,诗前两句工笔绘景,后两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初秋清晨的风景图,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呼吸着浓重的乡村气息。虽无深意,却具恬适、自然的情致。
11.4《题画》
诗歌内容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乡村傍晚雨后初晴的天空格外明朗,桃花映照在水中,显得更加鲜艳。
放牛的牧童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只看见远处牛背上有一只鸥鸟,正睡得香甜
放牛的牧童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只看见远处牛背上有一只鸥鸟,正睡得香甜
作者
清,袁枚
词注释
晚晴:傍晚雨后初晴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11.5《偶步》
诗词内容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偶尔来西边的走廊下散步,看到一朵兰花静静地开放着
是谁先把消息传出去的呢?不然怎么会有蜜蜂比我早来
作者
清,袁枚
词注释
偶步:偶尔散步
创作背景
《偶步》由清代袁枚所著,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弃官后住在随园,随园景色宜人,花开四季,这首《偶步》应该是袁枚偶然到不常去的西廊散步时发现了一株兰花,惊奇之下做出的诗。
赏析
《偶步》这首诗一是表达了诗人看到兰花幽开的欣喜之情,这是意外的惊喜,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也传达了兰花长在不起眼的地方,被人发现的几率很低,但它还是独自盛放,而且还吸引来了蜜蜂前来采蜜,所以有才之人终不会被埋没
11.6《溪居即事》
诗词内容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村间的屋外有条小河弯弯曲曲,不知谁家的小船没有系上绳缆;春风吹着小船飘飘悠悠慢慢的飘进了钓鱼的河湾
小孩子看到了喜出望外,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来到。他急急忙忙奔向柴门,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
作者
晚唐,崔道融
词注释
溪居:溪边村舍
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去却:却是助词,为去掉
创作背景
绝大部分晚唐诗人,尤其是唐末诗人在“无事”之中,情感趋于淡泊,情趣渐向市井通俗之风转移,崔道融即属此类。黄巢起义时,崔道融避地东浮,隐居温州仙岩山,此诗应作于此段时间,是诗人居住在水乡小河畔的村舍里所见到的一幕水乡风情,信手拈来。
赏析
《 溪居即事》是唐末诗人崔道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的头两句是写,作者无意中发现,不知是哪一家的“不系船”随风飘进了钓鱼湾;后两句是写,一位小童正在宅前屋后玩耍,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以为是有客人来。全诗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读罢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11.7《山亭夏日》
诗歌内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晶帘在微风中轻轻摇动,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水晶帘在微风中轻轻摇动,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作者
唐,高骈
词注释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赏析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11.8《寻胡隐君》
诗歌内容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一路上渡过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边路旁长满了看也看不尽的鲜花。
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幽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
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幽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
作者
明,高启
词注释
寻:访问
创作背景
这是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远道去拜访友,翻山过河,春风拂面,路途处处是含笑的春花,以及将见到友人的兴奋按耐不住便写下这首诗
赏析
《寻胡隐君》是明代诗人高启所创作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记的是诗人去朋友家时,一路上见到看到的美丽迷人的景色,流水、鲜花、春风、小路,一幅江南春景图,让人应接不暇,抒发了诗人轻快悠闲的心情。全诗词语重复却又显简洁,看似浅显却又洋溢潇洒。
这首诗写作者去访问友人,一位姓胡的隐士。但诗中并没有写这位隐士的生活情况,而饶有兴致地写一路上领略到的春光,一道道水,一簇簇花。一阵阵春风,仿佛他是全心全意在春游似的。令人不知他意在寻春还是“寻胡隐君”,这是诗趣所在
11.9《白鹿洞》
诗歌内容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珍贵
若不是被往来行人赞赏的逗笑打断了思路,我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作者
唐,王贞白
词注释
春深:春末、暮春
引笑:逗笑、开玩笑
周情孔思:指周公礼法,孔子儒学,诗中泛指经史之学
追寻:深入研究
创作背景
此二首从清余姚邵启贤辑、武昌陶氏刊本《王贞白诗》中补得。邵氏序谓此二首系据家刻本续补,《全唐诗》所未收者。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中唐李渤曾在此读书,养有一头白鹿为伴,因名“白鹿洞”。
首句叙事。“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春深”犹言春末、晚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春天快过完了,是诗人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这一发现令诗人甚感意外,颇多感慨。他觉得光阴过得太快了,许多知识要学,时间总不够用似的。次句写诗人的感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应该珍惜。这是诗人由第一句叙事自然引发出来的感悟,也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三、四句叙事,补叙自己发觉“春深”,是因为“道人来引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指逗笑,开玩笑。道人修禅养性是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的了,而诗人需要道人来“引笑”,才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可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非同寻常。这不,道人到来之时,诗人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周情孔思”,当指古代读书人所读的儒家典籍。
从诗人的读书生活看,诗人是惜时如金、潜心求知的人。后人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首句叙事。“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春深”犹言春末、晚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春天快过完了,是诗人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这一发现令诗人甚感意外,颇多感慨。他觉得光阴过得太快了,许多知识要学,时间总不够用似的。次句写诗人的感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应该珍惜。这是诗人由第一句叙事自然引发出来的感悟,也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三、四句叙事,补叙自己发觉“春深”,是因为“道人来引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指逗笑,开玩笑。道人修禅养性是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的了,而诗人需要道人来“引笑”,才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可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非同寻常。这不,道人到来之时,诗人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周情孔思”,当指古代读书人所读的儒家典籍。
从诗人的读书生活看,诗人是惜时如金、潜心求知的人。后人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11.10《京师得家书》
诗歌内容
行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我家远在三千里外,今天接到一封家信,信上写满了十五行。
信里没有别的话,只说要我早早回到家乡
信里没有别的话,只说要我早早回到家乡
作者
明,袁凯
词注释
京师:指大都
江水:指长江之水
创作背景
诗人袁凯独居在京师,百无聊赖,收到了亲人的来信,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于是写下这首绝句
赏析
《京师得家书》是明代诗人袁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前两句写书信经过三千里的江水送到诗人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至亲希望诗人“早还乡”的愿望。全诗描写家人对诗人的思念,也表达诗人久居异地对家人的无限思念。诗歌十分短小,语言通俗,但情真意切,天然淳朴。
11.11《五岁咏花》
诗歌内容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花开时节满树鲜红,花落之后万枝皆空。
剩下的那朵孤花啊,明天也要飘逝风中
剩下的那朵孤花啊,明天也要飘逝风中
作者
唐,陈知玄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未知。据传,陈知玄五岁时,当时祖父要求陈知玄写首咏花诗,陈知玄一边沉吟一边踱步,没走几步,就作好了
赏析
《五岁咏花》是唐代诗人陈知玄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花开”和“花落”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有花和无花的巨大不同;第三句中“惟余一朵”本可以感到庆幸和喜悦,然而诗句一转, “明日定随风”,又一下子把这种庆幸转入低谷,这唯一朵也是要随风飘落的。这首诗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描写了花与树的自然变化过程,显得清新可爱,反映出诗人细致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才思。
11.12《送朱大入秦》
诗歌内容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作者
唐,孟浩然
创作背景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游人五陵去。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的是解下千金剑赠给朱大,既衬托了朱大的豪侠性格,和对朱大的期望,也把自己平生创建功业的豪情壮志,寄托在了其中,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朱大游览五陵地去,身佩宝剑价值千金,分别的时刻把它相赠,表达终生一片真心,送别之作,贵在写出真性情,孟浩然的这首诗,感情真挚、神采激扬,在孟浩然的诗中别具一格
11.13《山中送别》
诗歌内容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作者
唐,王维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11.14《客中初夏》
诗歌内容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四月的天气已是清明和暖,雨过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只有葵花向着天阳开放
作者
宋,司马光
词注释
客中:旅居他乡做客
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惟有:仅有,只有
创作背景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就是在洛阳时写的。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11.15《惜时》
诗歌内容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盛年就是生命力旺盛的人生时段,不会再有;
一日之中难有第二个早晨;
应当及时自勉自励生活和工作,
因为时间和岁月是不随人而改变的。
一日之中难有第二个早晨;
应当及时自勉自励生活和工作,
因为时间和岁月是不随人而改变的。
作者
晋,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陶渊明以人的盛年和一日之中的早上来说明时间很宝贵,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像早晨那样珍贵和旺盛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也不随人而改变,所以要自励自勉,珍惜时间。
11.16《望天门山》
诗歌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作者
唐,李白
词注释
楚江:长江
创作背景
《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11.17《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歌内容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诗词赏析一
白话文释义
早晨迎客之时,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傍晚下了阵雨,客人不胜酒力渐入醉乡
这种雨中之意可惜醉酒的友人没能领会
美丽的雨景应酌酒和水仙王一同欣赏
作者
北宋,苏轼
词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边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伟水仙王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诗歌内容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词赏析二
白话文释义
天清气朗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
细雨迷蒙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词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鲜为人知。其实这两首诗是一个整体。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若只看第二首,题中的“饮”字就没有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对于“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对西湖的特点作了极其准确而又精到的艺术概括,达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运用了恰当新颖的比喻,赋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资质,使西湖成为美的化身,对西湖进行美的升华。因此,在难以计数的歌咏西湖的诗歌中,这首诗成为流传最广的名篇
第二首诗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对于“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对西湖的特点作了极其准确而又精到的艺术概括,达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此外还运用了恰当新颖的比喻,赋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资质,使西湖成为美的化身,对西湖进行美的升华。因此,在难以计数的歌咏西湖的诗歌中,这首诗成为流传最广的名篇
11.18《小儿垂钓》
诗歌内容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作者
唐,胡令能
词注释
莓:一种野草
垂纶:钓鱼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赏析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11.19《独坐敬亭山》
诗歌内容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作者
唐,李白
词注释
厌:满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赏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11.20《宿建德江》
诗歌内容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作者
唐,孟浩然
词注释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愁:为思乡而忧愁不堪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为下文写景抒情作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11.21《舟夜书所见》
诗歌内容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作者
清,查慎行
词注释
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赏析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11.22《送元二使安西》
诗歌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作者
唐,王维
词注释
元二:作者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席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
渭城:秦时咸阳城
浥: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创作背景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其送行之地是渭城。诗人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作这首七绝送别。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作品
作品
11.23《望庐山瀑布》
诗歌内容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作者
唐,李白
词注释
直:笔直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赏析
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11.24《滁州西涧》
诗歌内容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作者
唐,韦应物
词注释
滁州:今安徽滁州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赏析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11.25《菊花》
诗歌内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开花开尽更无花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丛丛秋菊环绕屋舍,好似陶潜家。围绕篱笆转游,不觉红日西斜。
并非我在百花中对菊花特别钟爱,只因为它开放以后,再没有花
并非我在百花中对菊花特别钟爱,只因为它开放以后,再没有花
作者
唐,元稹
词注释
秋丛:指丛丛秋菊
绕:走曲折的路,这里指转游
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赏菊之作。在旧时诗文中,常将菊花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品质的象征。此诗即为其中之一,约于贞元十八年(802)作于长安。
赏析
《菊花》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先描述秋菊之多、花开之盛仿佛陶渊明家,以及诗人专注地看花时悠闲的情态;后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全诗构思新颖自然,笔法巧妙,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
11.26《三衢道中》
诗歌内容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作者
南宋,曾几
词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的道路上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坐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泛:乘船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
子主题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赏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11.27《清平乐。村居》
诗歌内容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作者
南宋,辛弃疾
词注释
翁媪ao:老翁老妇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11.28《惠崇春江晚景》
诗歌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作者
北宋,苏轼
词注释
惠崇:福建建阳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诗歌内容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词赏析二
白话文释义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词注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更待:在等;再过
赏析
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6]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6]
11.29《江南春》
诗歌内容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来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楼台全笼罩在风烟雨中
作者
唐,杜牧
词注释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志的小旗
楼台:楼阁亭台,这里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赏析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11.30《送别》
诗歌内容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作者
唐,王维
词注释
饮君酒:劝君饮酒
何所之:去哪里
但:只
赏析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12月学诗歌
12.1《秋风词》
诗歌内容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吃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不相识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作者
唐,李白
赏析
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12.2《别董大》
诗歌内容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作者
唐,高适
词注释
黄云:天上的乌云
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
创作背景
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送别的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敦煌写本《唐诗选》残卷题为《别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学者认为,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天宝六年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天宝六年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赏析
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12.3《枫桥夜泊》
诗歌内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作者
唐,张继
词注释
枫桥: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
乌啼:一说乌鸦叫,一说乌啼镇
霜满天: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12.4《题西林壁》
诗歌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作者
宋,苏轼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赏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2.5《暮江吟》
诗歌内容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一道残阳的余晖铺洒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呈现深碧一半染得通红
最惹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滴圆润如珍珠新月初升似弯弓。
最惹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滴圆润如珍珠新月初升似弯弓。
作者
唐,白居易
词注释
暮:黄昏
江:长江
残阳:夕阳
瑟瑟:宝石名,碧绿色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作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中沿长江作此诗。
赏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12.6《终南望馀雪》
诗歌内容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作者
唐,祖咏
词注释
馀雪:未融化的雪
阴岭:背面的山岭,背向太阳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赏析
《终南望馀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
12.7《忆江南》
诗歌内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子主题
作者
唐,白居易
12.8《渔歌子》
诗歌内容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张志和
12.9《游园不值》
诗歌内容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作者
宋,叶绍翁
赏析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作。此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先是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全诗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12.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歌内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
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作者
宋,杨万里
赏析
其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12.11《书湖阴先生壁》
诗歌内容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作者
北宋,王安石
赏析
子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主题
12.12《西江月》
诗词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
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我想过溪避雨,转个弯到小桥上忽然看见,那熟悉的旧时茅店就在土地庙旁丛林边。
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我想过溪避雨,转个弯到小桥上忽然看见,那熟悉的旧时茅店就在土地庙旁丛林边。
作者
宋,辛弃疾
12.13《墨梅》
诗歌内容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作者
元,王冕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全诗构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极富清新高雅之气。
12.14《竹石》
诗歌内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2.15《石灰吟》
诗歌内容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2.16《泊船瓜洲》
诗歌内容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作者
宋,王安石
赏析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1]
12.17《游子吟》
诗歌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作者
唐,孟郊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12.1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歌内容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作者
宋,辛弃疾
12.19《示儿》
诗歌内容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2.20《卜算子咏梅》
诗歌内容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作者
毛泽东
诗歌内容二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21《七步诗》
诗歌内容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词赏析
作者
三国魏,曹植
12.22《出塞》
诗歌内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话文释义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离家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作者
唐,王昌龄
赏析
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12.23《蜂》
诗歌内容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尖,美丽的春光尽被蜜蜂占。
采集百花酿成了蜜以后,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
采集百花酿成了蜜以后,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
唐,罗隐
赏析
《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这首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首诗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12.2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歌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作者
宋,陆游
12.25《风》
诗歌内容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作者
唐,李峤
12.26《芙蓉楼送辛渐》
诗歌内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作者
唐,王昌龄
赏析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12.27《浪淘沙》
诗歌内容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低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作者
唐,刘禹锡
赏析
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内容多是写蜀地的淘金劳动。此篇是第八首。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尽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如果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尽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如果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12.28《春望》
诗歌内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29《终南别业》
诗歌内容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作者
唐,王维
赏析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把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12.30《江城子》
诗歌内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作者
宋,苏轼
8月学诗歌
8.20日《竹枝词》
诗歌内容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的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作者
唐,刘禹锡
词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创作背景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水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8.21日《从军行》
诗歌内容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平,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作者
唐,王昌龄
词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青海:指青海湖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
穿:破
金甲:铠甲的美称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赏析
《从军行》反映的是边防战士那种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短短四句,将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从而由心底涌现出一腔热情,万分豪情
8.22日《己亥杂诗》
诗歌内容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作者
清,龚自珍
词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喑: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创作背景
龚自珍所处时代是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即是其中一首。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一稿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自人才,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本诗是奉劝而非祈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8.23日《汉乐府 长歌行》
诗词内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un)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词赏析
诗词白话文释义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的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升级。常常担心萧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道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谷中。世上的万物在春天收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他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职能拜拜地悲伤了。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知识介绍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原是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特意制作乐章收集整理歌谣和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奏。以后把乐府收集、整理、保留下的诗歌叫做乐府,它也就称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新诗体
以民歌俗曲为主的乐府诗,常有“歌”、“行”、“吟”、“曲”等新形式,本诗歌属于歌形体。歌形体形式自由,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富于变化
个别字解析
晞
xi,一声
干、干燥;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焜
kun,一声
光明、明亮
如果将“焜黄”放在一起,是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8.24日《咏鹅》
诗词内容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伸着弯曲的脖子在唱歌。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的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青青水波
作者
骆宾王,唐
词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问他了几个问他,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客人跟着骆宾王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鉴赏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它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的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悦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再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了小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小诗人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8.25日《登鹳雀楼》
诗词内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就要再等上更高的一层楼
作者
王之涣,唐
词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的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及其朴素、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山河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既“更上一层楼”。从诗的后半句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非最高层的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等上了楼的顶层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两句,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8.26日《春晓》
诗词内容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作者
孟浩然,唐
词注释
晓:天亮,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
啼鸟:鸟鸣,鸟的啼叫声
夜来:昨夜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创作背景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
鉴赏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出对朝阳明媚的喜爱
次句写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待了醒来的原因
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8.27日《静夜思》
诗词内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作者
李白,唐
词注释
静夜思:静静地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分别为:井台、井栏、窗、本义的床,可折叠的轻便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年26岁。《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创作。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中外皆知的名诗
鉴赏
本诗的中心思想就是写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客居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的错觉。“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冷清月光误作铺在地面上的浓霜。霜字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照应了前句的“凝”,表面诗人已经从迷蒙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于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个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8.28日《古朗月行》
诗词内容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只把它称作白玉盘
有时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
月中仙人垂着两脚,圆圆的桂树跟着出现
那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有时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月啃残缺了,皎洁的月亮因此晦暗
后羿当初射下九个太阳,从此人间才安宁
现在月亮已沉沦迷惑,走开吧没什么可看的
心怀忧虑而不忍走开,悲伤让人肝肠寸断
作者
李白,唐
词注释
朗月行:乐府旧题
呼作:称为
白玉盘:据应劭《汉官仪》,封禅滩有白玉盘,这里指晶莹剔透的白盘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青:一作白
仙人:古代传说,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月初生时,先看见仙人两只脚,月亮渐渐升起,就看见仙人全形,然后看见桂树
何:“作”
团团:圆圆的样子
问言:问。言为语助词
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
大明:指月亮
阴精:月亮
沦惑:沉没,丧亡,指被蟾蜍吃掉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为决绝之辞
凄怆:伤心之意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
鉴赏
这是首乐府诗。鲍照有《朗月行》,写家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诗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借用神话描述,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月亮被蟾蜍啃食变得隐暗不明,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9个太阳,使天上人间都免除灾难。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既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月亮既然已经沉沦迷惑不清,就没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更深了。诗人不忍心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前人与今人多谓此诗非一般的咏月之作,而是寄寓着政治局势,又谓此诗前半喻开元盛世,在诗人心目中如朗月在儿童心目中然;后半喻天宝后期,蟾蜍喻安禄山、杨国忠之类的权奸、宦官、边将,昏蔽其君,紊乱朝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然而诗人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8.29日《赠汪伦》
诗词内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词鉴赏
白话文释义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作者
李白,唐
词注释
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桃花潭:今安徽泾县
创作背景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结交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汪伦脚踏地打着节拍,为李白送行。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的留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表达感谢
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地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8.30日《秋浦歌》(其十五)
诗词内容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词鉴赏
白话文释义
白头发长到三千丈,只因为愁绪是这样长。我对着明亮的镜子,不知道从哪儿的来历这么多寒霜
作者
李白,唐
词注释
秋浦歌: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17首
缘:因为
个:这样
秋霜:白发
创作背景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李白漫游至此,逗留期间,他以《秋浦歌》为名,写了一组五言诗,共17首
到秋浦时,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城快10年,他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离开的,从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为家。他在秋浦的时候心情并不太好,在他的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馈
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诗人对镜,乍见增添了许多白发,只觉触目惊心,不禁惊呼。诗人的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一句自答,语势跌落,情绪转为悲凉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的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后两句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8.31日《春夜喜雨》
诗词内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zhong 四声)
诗词鉴赏
白话文释义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间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作者
杜甫,唐
词注释
知:明白,知道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种,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鉴赏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首联紧扣诗题,以拟人手法,赋予无知无情的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知”字颇为传神,简直把雨写活了。
春雨选择夜间降落,既不影响白天劳作,又不显露沽名钓誉之心,默默奉献,不喧哗扰人,表明了春雨无私哺育大地的情怀,从中也反映出诗人不慕权贵,深爱百姓的胸襟,表达出作者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9月学诗歌
9.1日《画眉鸟》
诗词内容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词鉴赏
白话文释义
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的穿梭。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作者
欧阳修,宋
词注释
啭:鸟委婉地啼叫
随意:随着自己的心意
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始知:现在才知道
不及:远远比不上
创作背景
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不同于咏花赏鸟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它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
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力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9.2日《悯农》
诗词内容(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词鉴赏(一)
白话文释义
正午时分,头顶着炎炎烈日的农民正在为禾苗除草,颗颗汗珠洒落在禾苗下种的泥土里。又有谁知道碗中的米饭,粒粒都来自他们的辛苦劳作
作者
唐,李绅
词注释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餐:饭食
悯:怜悯
创作背景
李绅一生命运坎坷,从小父亲去世,跟随母亲读书生活十分艰辛。当时他看到农民没日没夜的辛苦劳作,却最终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心中无比愤恨。由于内心的同情与感慨,写下了千古名诗《悯农》
鉴赏
诗的前两句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三四句运用联想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的人,事罗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粮食,不浪费
诗词内容(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而死
诗词鉴赏(二)
白话文释义
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农民种下一粒谷子,待秋天就可以收获千万粒的谷子。即使普天下荒地都变成了良田,农民还是会饿死
作者
唐,李绅
词注释
粟,谷子,去皮后就是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悯:怜悯
创作背景
同上
鉴赏
诗人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共同组成了一片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但是诗人并不是要赞美农民的劳动,而是为下文制造悬念和对比,为什么辛勤劳作丰收后农民仍然是两手空空惨遭厄运。诗人迫使人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
9.3日《梅花》
诗词内容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词鉴赏
白话文释义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作者
宋,王安石
词注释
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地
知:知道
为:因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元年,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再次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此诗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月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此诗
鉴赏
此诗语言朴素,对梅花的形象不做过多描述,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所在位置不易被人所知,更没有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梅花所处的环境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态度。诗中没有写梅花的开放姿态,但独自开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不从众,虽然处在恶劣环境,但是依然屹立不倒,不畏旁人眼光,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后两句重点在梅花的幽香。遥知 说明香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不是雪 ,用雪体现梅花的洁白可见。暗香指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暗喻品格高贵,才华横溢
9.4日汉乐府《江南》
诗词内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江南又来到了适合采莲的时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层层叠叠,随风飘扬。在繁茂如盖的莲叶下面,愉快的鱼群在不断地追逐嬉戏玩乐。一会在这,一会又突然游向了那,说不清到底在东边,或是西边或是南边或是北边
鉴赏
整诗一气呵成,但结构特征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阐明题旨;后四句更一步呈现采莲时的欢悦场景和宽阔场面。第三句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使上下衔接,不露痕迹。诗的意境清新自然,乐观,借景抒情,景中寓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倍感美景如画,神清气爽,展现出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色
知识介绍
乐府原是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特意制作乐章收集整理歌谣和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奏。以后把乐府收集、整理、保留下的诗歌叫做乐府,它也就称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新诗体
以民歌俗曲为主的乐府诗,常有“歌”、“行”、“吟”、“曲”等新形式,本诗歌属于歌形体。歌形体形式自由,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富于变化
9.5日《牧童》
诗歌内容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辽阔的草原像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十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作者
唐,吕岩
词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者棕毛编织而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明月: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租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看,牧童应道人之邀,即兴作下此诗
赏析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地一幕,都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劳累,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的安然和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此诗委婉地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逐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官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的是牧童
9.6日《杂诗》三首
杂诗(一)
诗歌内容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作者
唐,王维
词注释
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
赏析
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丈夫在江南某地长久不归,既然有江南的船,就有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口有船停泊,就不免要上前打探询问,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来船: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杂诗(二))
诗歌内容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yi,三声),寒梅著花未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来没开?
作者
唐,王维
词注释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日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未:开花没有
创作背景
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赏析
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朴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杂诗(三)
诗词内容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看见梅花已经开来,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镰刀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
作者
唐,王维
赏析
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是对上一首询问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有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鹅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白鸟啼叫,仲春也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随着节序的推移,主人公的心绪也从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接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
9.7日《鸟鸣涧》
诗歌内容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里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作者
唐,王维
词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两山间的水沟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不时地啼叫
创作背景
王维写这首《鸟鸣涧》的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住的云溪别墅所写的古诗《皇甫岳云溪杂诗五首》的第一首。《鸟鸣涧》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的作品,是一首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察觉到桂花的坠落,动静结合
这首诗写出了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懂得,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得到了“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9.8日《长干行(一)》
诗词内容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尝尝这一枝花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的我不敢把脸抬起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等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滪堆
五月水涨滟滪堆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凄惨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加我伤心痛绝,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作者
唐,李白
词注释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
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长干里: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聚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抱柱信:典出《庄子 盗跖zhi篇》,x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创作背景
李白初游金陵时所作,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秋末之后不久。
赏析
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是其中杰出的诗篇,它以以为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9.9日《绝句二首》
诗歌内容(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歌赏析(一)
白话文释义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子上
作者
唐,杜甫
词注释
迟日:指春天,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创作背景
写于成都草堂
赏析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诗人以蠢人迟迟统摄全篇,和煦的春风,厨房的百花,如茵的芳草展现出明媚春光,与飞燕衔泥,静睡鸳鸯和谐统一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诗情画意图。反映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和欢悦情怀
诗歌内容(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歌赏析(二)
白话文释义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的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作者
唐,杜甫
词注释
逾:更多
欲:好像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赏析
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中的风景画,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前两句通过江水、水鸟、满山翠绿、遍布鲜花生成了一派盎然有趣的怡人风景。后两句笔路突转。慨而叹之。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没有引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慨
9.10日《遗爱寺》
诗歌内容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手里玩赏着绮丽的彩石,面对着潺潺的溪水观赏;为了赏花,绕着寺庙周围的小路行走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鸟儿在婉转啼鸣,泉水叮叮咚咚缓缓流淌
作者
唐,白居易
词注释
遗爱寺:寺名,位于庐山香炉峰下
弄:在手里玩
鸟语:鸟鸣声
创作背景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变为江州司马,这首即是在江州任上,于元和十二年游览遗爱寺有感而作
赏析
这是一首景抒情短诗,全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9.11日《鸟》
诗词内容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谁说这群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它们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幼鸟还在巢中盼望着母亲的归来
作者
唐,白居易
词注释
道:说
群生:这里指小鸟
微:微不足道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劝诫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每年春夏之交,鸟儿处于繁育时期,不少孩童喜欢掏鸟窝抓小鸟,究其动机可能是为了好玩,但鸟儿挣扎死去的画面让诗人心悸惶恐,心生悲哀。于是创作此诗,深情的呼唤人们爱惜小鸟,与他们和谐相处。同时以鸟喻人,劝诫权贵尊重平民
赏析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诫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9.12日《赤日炎炎似火烧》
诗词内容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烈日当空好像烈火在炙烤,烤焦了田野中的稻和
农夫内心急的犹如汤煮,公子王孙摇着扇子还喊热
作者
明,施耐庵
词注释
赤日:红日,烈日
枯焦:干枯,多形容旱天中的植物
创作背景
作品出处《水浒传》,为《水浒》中人物白日鼠白胜出场时唱的山歌。一向被认作为《水浒》的主题
赏析
这首诗从不同的侧面渲染了天气的炎热,描写了两个对立阶级的完全不同的心理和形态
9.13日《早春》
诗歌内容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城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作者
唐,韩愈
词解释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润:滋润
酥:酥油,用羊牛奶制成的油,诗中形容春雨的珍贵和滑润
最是:正是,实在是,的确是
处:时候,只在诗词中才这样用
绝胜:远远胜过,大大超过
烟柳:柳绿如烟。棉捻到暮春,北方柳枝才长出新的嫩芽,呈现鹅黄色,淡淡的,远看如烟,称之为烟柳
皇都:诗中指京城长安
创作背景
写于公元823年,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原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人是好朋友,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赏析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9.14日《安宁道中即事》
诗词内容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夜里下的春雨滋润着垂杨,池塘里春水新涨了许多,但是还没有满塘
傍晚原野上风吹过的地方,菜花香夹杂着豆花香
作者
清,王文治
词注释
润:滋润
垂杨:枝条低垂的杨树
日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菜花:油菜的花
豆花:豆类植物开的花
即事:就眼前景物(事物)吟咏成诗
创作背景
诗人王文治于云南临安知府任内所作的一首诗,乾隆三十年(1765)。诗人在春日郊行中即景兴感,看到春天郊野美丽的风光,身心受到滋润和熏染,心情充满愉悦,当即吟成此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沿途看到的南国雨后的美丽春光。先写夜雨润物,次写塘水上涨,再写傍晚春风吹拂,最后写田野充满花香。时间由早到晚,延续一天。通过春雨、春水、春风、菜花、豆花等景物的描写,抒写了春天郊野美丽诱人的风光,不仅写出了春天雨后的色彩,而且解除了春天雨后的气味,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惬意和欣喜。全诗语言明快,形象灵动,流畅自然,清新雅致
9.15日《相思》
诗歌内容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戴;这些玩意,最能把情思包含
作者
唐,王维
词注释
红豆:又名相思子
采撷:采摘
相思:想念
创作背景
创作年代不详,创作于公元755安史之乱之前
这首诗的另一个标题是《江上赠李龟年》,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宫廷乐师,也是诗人的多年好友。所以本诗书写的是朋友间的深切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作爱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是一首咏物诗名篇
9.16《绝句》
诗歌内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路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作者
唐,杜甫
词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后第二年杜甫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9.17《敕勒歌》
诗歌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草原
敕勒川的天空和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隐没在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词注释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川:平川,平原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xian 显露
创作背景
选自乐府诗集【南北朝】
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9.18《所见》
诗歌内容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牧童骑在黄牛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的站立在树下
作者
清,袁枚
词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的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9.19《新晴》
诗歌内容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夏日初晴,诗人午睡醒来,只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青苔。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诗人说这是他的老相识来偷偷访问他了
作者
宋,刘攽(ban一声)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曾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负责汉史部分
词注释
新晴:天气刚放晴;刚放晴的天气
青苔:苔藓
梦余:梦后
赏析
诗中描述了新晴之后颇为清净,悠闲的环境和新晴,语言通畅易晓而又情趣十足,最后两句诙谐而有创意,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来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翻书,成了诗人的知音。
9.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内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作者
唐,李白
词注释
黄鹤楼: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鸪矶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
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空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
广陵:即扬州
创作背景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出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9.21《暮春》
诗歌内容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不要埋怨大好春光归去匆匆,剩下几朵红花点缀一下花丛
只要将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岁岁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
作者
清,翁格
词注释
暮:晚,将尽
莫:不要
花余:花已经谢尽,仅剩几朵
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岁岁:年年
东风:春风,这里喻指花开
创作背景
作者出身于苏州洞庭山的一个富商家庭,但到他父亲手中,家道中落,产业变卖。作者此诗可能与此特殊身世、遭遇有关
赏析
这首诗开始就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莫怨春归早”。大好春光人人喜爱,面对一片惨红愁绿,古往多少诗人为之黯然神伤,不是责怪东风无情就是自恨无计留的春光常在。
虽然春光已去,但是诗人没有因此颓废沮丧,而是仍然坦然乐观。推而广之,人生的境遇也是如此,用不着为了一时的挫折,暂时的逆境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9.22《秋风引》
诗词内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清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上,愁苦的孤客最先听到
作者
唐,刘禹锡
词注释
引: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朝:早晨
庭树:庭院的树木
孤客:孤身作客他乡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闻:听到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此诗。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秋风始至,鸿雁南来;后两句写风吹庭树,孤客先闻。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感。其妙处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9.23《横溪堂春晓》
诗词内容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像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
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白鹭飞来,望着那无边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作者
宋,虞似良
词注释
横溪堂春晓:横溪堂春天的早晨
青秧:绿色的秧苗
趁手:顺手、就手。趁,随即
轻烟:淡淡的烟雾
漠漠:烟雾弥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
冥冥:形容天气昏暗
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
染尽:这里形容春风把田里的稻苗全部吹绿,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
东风:春风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对农事关心,他在横溪堂附近见到青苗长势旺盛,触动他对春日江南农村的勃勃生机的赞美之情,于是写下此诗
赏析
天上细雨霏霏,地上绿茵一片,农民正在弯着腰插秧,田野上白鹭飞翔,这就是诗人描绘的衣服江南田园风光图。而这幅图画中突出一个青字,展示了春风春雨的力量,诗歌画面鲜明,语言优美,情趣盎然
9.24《蝉》
诗歌内容
垂緌ru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e秋风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
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出来的阵阵秋风
作者
唐,虞世南
词注释
垂緌:低垂着触须
流响: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
疏桐:繁茂而枝干分批的梧桐
藉:依靠,凭靠
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虞世南由隋入唐后,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诗人的一生极为坎坷,先是在南朝陈任职,后隋灭陈,与其兄虞世基一同到了长安,“大业初,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虞世南被挟持至聊城,“又陷于窦建德,伪授黄门侍郎。”“太宗灭建德,引为秦府参军。”此后他一直辅佐唐太宗,逐渐位高爵显,死后“敕图其形于凌烟阁。”可见诗人一生始终坚持正道而行,在纷纭乱世谨身守持,终于得逢明主,成就美名。此诗即是诗人勤于自勉的写照。
赏析
古人认为蝉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所以把它看作高洁的象征。这首咏物诗在歌颂蝉的同时,也以蝉自喻,以蝉自励。诗人抓住了蝉的声音特点巧妙加以刻画,表达了人应该坚守志行的高洁,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的处事道理
9.25《咏柳》
诗歌内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堆成,柔美的枝条好像万千条飘垂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绿叶是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作者
唐,贺知章
词注释
碧玉:青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形容轻柔婀娜的柳条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这首诗。 [4]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写了二月的新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柔嫩的细叶葱翠袅娜,充分表现出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诗人别出心裁的将二月春风比喻为剪刀,再用拟人化的裁出动作,使视之无形的春风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不仅立意新奇,而且包含韵味
9.26《赋新月》
诗歌内容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新月如弯弓还没有到半个圆,却分明在天边斜挂着
人们不要小看它只像玩玩的眉毛,等到十五月,它会团圆完满,光照天下
作者
唐,缪氏子
词注释
赋新月:描写,歌咏新月。赋,谱写,歌咏。新月,阴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即初月
未上弦:阴历每月初八左右,月亮西半明,东半暗,恰似半圆的弓弦称上弦
碧霄:蓝天
蛾眉:原形容没人的眉毛,细长而弯曲,这里指新月,月亮弯如蛾眉
三五团圆:指阴历十五晚上最圆的月亮
赏析
这首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人小志大,准备成就一番经世济民大事业的豪迈气概,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9.27《樵夫》
诗歌内容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挑上了一担干柴到古渡头去卖,换了钱充足一天的开销,变心满意快
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涧边磨快刀斧,为筹集明天的生活费做好准备
作者
宋,萧德藻
词注释
盘缠:本意指路费,这里作开销解释
优游:悠闲。这里是宽裕的意思
谋:谋划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诗人对隐居山中、水边的自食其力逍遥容与的樵夫、渔翁一直抱赞赏企羡的态度,认为他们远离扰乱红尘,友麋鹿,伴烟霞,是最令人赏心适意的生活。《西游记》第九回开场时,有一大段渔樵问答,对各自的逍遥自在,大肆夸耀,就很能说明问题。萧德藻正是从此出发,说樵夫隐居深山,远离人间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够了当天的用费,便不再烦心。回到家中,面对青山绿水,悠闲地磨着斧子。这样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无忧无虑的心态,也是历来文人始终向往而难以拥有的生活境界。
赏析
这首绝句写山中樵夫的生活,说他每天砍上一担柴,卖后便够了一天的开销,回到家中,磨快了斧头,准备第二天再去砍柴。诗在表现艺术上有两点值得赞赏:一是诗写的是深山的樵夫,但没有明说,通过“古渡”、“涧底”二词,含隐不露地告诉大家;二是诗写樵夫一天的生活,以“又作全家明日谋”暗逗,说明樵夫天天如此,带有典型性。这样细微的构思,是宋人绝句的长处,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9.28《春日》
诗词内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作者
宋,朱熹
词注释
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指晴日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
光景:风光风景
新:即是春归大地万象更新的新;又是出郊游赏、耳目一新的新
等闲:轻易、寻常、随便
东风面:借指春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根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一项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3] [4]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一项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3] [4]
赏析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9.29《中秋》
诗歌内容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诗词赏析
白话文释义
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宝镜一般升起,月经风闲,万籁无声
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夜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将那四通八达的大路映照得千里光明
这圆月之夜,我仿佛看到玉兔在从桂树枝边灵巧般跳跃,想落到人间。妖蟆呀,你休要用你的阴影挡住我专注的眼神
玉兔啊,你别落下,今夜我打算在银河更加清澈的时分,坐上仙人的木筏,与你相约仙境,携手共度这美好时光
作者
宋,李朴
词注释
仙籁:犹仙乐,比喻美妙的音乐,这里指风声,言月静风闲
灵槎:神话中用来乘坐去往天河的船筏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据李朴《宋史》本传记载,“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考钦宗即位在宣和七年十二月(1125),此诗可能就作于次年中秋。若如此,则此诗是写给宋钦宗,自明其心志抱负之作。若非如此,考其所处时代官场之混乱污浊,以及“更待银河彻底清”之句,也必定是有所寄托之作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读者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颈联引用了两个传说故事,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尾联诗人突发奇想,欲与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银河,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9.30《春暮》
诗歌内容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诗歌赏析
白话文释义
春天过去了,门外的繁花纷纷凋谢,可是已经没有人再去关心他们了;浓绿的树荫和绿草好像会行走似的,无声无息的绿遍了海角天涯
山林里黄莺的叫声已随着春天的离去而销声匿迹,只要青草和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叫个不停
作者
宋,曹豳
词注释
冉冉:形容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样子
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此处指大地
无声处:指黄莺不再叫时春光已老
赏析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小诗。花儿谢了,取而代之的是万木葱葱,芳草如茵;莺歌歇了,响彻耳畔的是处处蛙鸣。通过两两相对的意象描写,把暮春初夏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表现得生动、清新、明快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