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
2022-10-07 18:38:26 0 举报
生理学重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呼吸道
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也是嗅觉器官。
咽
喉
气管和支气管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由肺内各级支气管及无数肺泡组成。同时,肺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肺的位置和形态:左、右两肺位于胸腔内,纵膈的两侧,膈的上方。
肺的血管:肺具有两套血管系统,一是组成小循环的肺动脉和肺静脉,是肺的功能血管,具有完成气体交换的作用;一是属于大循环的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是肺的营养血管。
胸膜及胸膜腔
胸膜腔负压形成原理及其生理学意义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与作用与胸膜腔的两种压力有关:一是肺内压,二是肺回缩压。肺内压使肺泡扩张,肺回缩压则使肺缩小。肺回缩压的产生与胸廓生长速度比肺快有关。由于肺位于胸廓内,且比胸廓更易扩张变形,因此人出生后的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于是产生肺的回缩压。由于这两种压力的作用方向相反,所以,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 - 肺回缩压;在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1个大气压,若以1个大气压为计算,则胸膜腔内压 = -肺回缩压。可见,胸膜腔负压实际上是由肺的回缩压所造成的。胸膜腔负压使肺维持扩张状态,有利于肺的正常通气,也有利于胸腔内腔静脉和胸导管的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肺通气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的原动力
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肺扩张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产生吸气;肺缩小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导致呼气。肺本身不能主动扩张和缩小,但借助于胸廓的运动,再加上胸膜腔的特殊结构,使得肺能随胸廓一起扩大或缩小。
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使胸廓扩大产生吸气动作的肌肉为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使胸廓缩小产生呼气动作的是呼气肌,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肌。此外,还有一些辅助吸气肌,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肺内压: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
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实际为一潜在间隙,其中仅有少量浆液。胸膜腔内的浆液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两层胸膜之间起润滑作用,减少呼吸运动时的摩擦。二是浆液分子间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分开,因而肺就可以随胸廓的运动而运动。
呼吸运动的形式和过程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的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这种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一般情况下,为腹式和胸式混合式呼吸。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其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
当进行运动时,或者当吸入气中的CO2含量增加或O2含量减少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形式的呼吸运动为用力呼吸。这时不仅参与收缩的吸气肌收缩数量更多,收缩更强,而且呼气肌也参与收缩,此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占总阻力的70%,包括两种成分,一是由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约占肺弹性阻力的1/3。二是由肺泡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回缩力,约占肺弹性阻力的2/3,两者均使肺具有回缩倾向。
非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是在气体流动时产生的,并随流速加快而增加,故为动态阻力,包括惯性阻力,黏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肺泡内存在的能降低肺表面张力的活性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作用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主要由肺泡二型细胞分泌。
生理意义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弹性阻力,减小回缩力,增大肺的顺应性,可减少扩张肺所需做的呼吸功。
减少肺组织液的生成,使肺泡保持“干燥”,防止肺水肿。
稳定肺泡回缩压,增加肺泡的稳定性。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潮气量:每次平静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里,正常成人为400~600ml,一般为500ml。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00ml;女性约2500ml。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FVC):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FEV):也称时间肺活量(TVC),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计算在第1、2、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正常成年人各为80%、96%和99%。其中第1秒内呼出的气量称为1秒用力呼气量(FEV1),是临床反映肺通气功能最常用的指标。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肺通气量: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真正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肺泡通气量 = (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换气
肺换气的概念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扩散的方式进行,每种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气体扩散:气体总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程为气体扩散。)
吸气初: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呼气初: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吸气末,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O2和CO2在血液和肺泡间的扩散极为迅速,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1/3时,已基本完成肺换气过程。
影响因素
呼吸膜的厚度
呼吸膜的面积
通气/血流比值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特点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物理溶解,即气体分子直接溶解于血浆中;另一种是化学结合,即气体分子与血液中某一化学物质结合。
氧在血液中的物理溶解量很少,约占氧运输量的1.5%。化学结合是氧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氧运输量的98.5%。氧主要是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进行运输。
二氧化碳在血浆中的溶解度比氧大,占二氧化碳运输量的6%。化学结合也是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二氧化碳运输量的94%。其结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形成碳酸氢盐(NaHCO3、KHCO3),约占二氧化碳运输量的87%;另一种是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约占7%。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运动往往会根据集体所在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反应,以保证机体获得代谢所需的氧气,并排出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吸运动的调节包括神经和体液调节,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条件。
肺牵张反射
肺的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的引起吸气的抑制或加强的效应
吸气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发放冲动增加,经走形在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抑制吸气,从而抑制吸气肌的收缩而发生呼气。
呼气时,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了抑制吸气中枢的活动,吸气中枢再次兴奋,通过吸气肌的收缩又产生吸气。
肺牵张反射起着负反馈作用,使吸气不至于过长,它和脑桥的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缺氧时机体的应对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这种抑制作用会随着缺氧程度加重而加强。
但轻度缺氧时,血液中的氧分压降低,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兴奋,冲动通过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引起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而严重缺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将不能抗衡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可导致呼吸减弱。
简述呼吸过程
呼吸过程是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的,包括肺通气、肺换气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内呼吸或细胞呼吸,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也称组织换气。组织换气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通过血液循环把氧气及时运送到全身细胞、组织和器官;同时把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排出体外。
体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鲜红色动脉血,自左心房流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与气体交换后血液变成含有较多代谢产物和CO2的暗红色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由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
肺循环
经体循环返回心的静脉血,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当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干,经其各级分支,最后至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血液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动脉返回左心房。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