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教育目的
2023-02-07 20:10:4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育目的学习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质量规格
地位:出发点与归宿,主题和灵魂、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
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方针还包含“怎样培养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关系
概述
国家的教育目的:总的要求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与教育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学校的培养目标
学科的课程目标: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价值和任务界定
教师的教学目标: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层次结构
1.导向功能(指明方向)
2.激励
3.选择 (内容和方法)
4.调控
5.评价:学校、学生、教师、办学
教育目的的功能(想挑选鸡架)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潜能和个性需要无关,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
代表人物:巴格莱、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孔子、荀子
社会本位论( 社会爸爸恐吓图涂的那个儿子)
充分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与社会要求无关
代表人物:孟子、爱伦.凯、罗杰斯、卢梭、马斯洛、卢梭、萨特、奈勒、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个人本位论(孟子爱啰嗦杀了福禄齐)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
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
生活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李特、斯普拉格
统一辩证论:马克思
教育目的理论
教育目的概述
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人
基本精神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理论依据
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要求
主观依据:制定者教育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客观依据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确立依据
(57主席说方针)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颁布的教育方针
(82宪法定目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教育目的
(85改革好四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首次提出培养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93纲要应转素)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94意见概念提)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个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99定终身)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体育(物质前提)
智育(认识基础)
德育(动力源泉)
美育(协调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础)
基本构成:五育
全面发展≠平均发展,全面发展≠忽视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
根本目的:全面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任务: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骄教育
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
我国的教育目的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