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学原理(陈万柏、张耀灿)2015
2023-11-18 16:49:2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本流程图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是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的重点内容写作而成。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思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相关概念
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研究客体,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特殊矛盾: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本学科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本质联系的反映和概括,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个人与社会: (揭示本质、规定任务 的范畴)
1.定义: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总是生适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个体所组成,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思想与行为: (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 的范畴)
1.定义: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包括人的理性认识和部分感性认识。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
2.关系:①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除条件反射行为外,人的行为都受到思想不同程度的制约。②行为表现思想,并通过其后果对思想产生反馈作用。
内化与外化: (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的范畴)
1.定义:内化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品德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外化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2.关系: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两者实际上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侧重点各有不同的联系密切的两种活动,共同推动受教育者的思想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主体范畴)
1.定义: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教育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教育客体是指接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教育者是主体,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作用的对象,是客体。(然而二者界限又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①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才能发挥主导作用。②现代社会信息双向交流,教育者施教同时要向教育对象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受教育者既是客体又是主体。①在接受教育影响时,是客体。②在主动接受、消化教育影响时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受教育者既是客体又是主体。①在接受教育影响时,是客体。②在主动接受、消化教育影响时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教育与管理: (反映思政教育与其平行子系统——管理之间关系 的范畴)
1.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达到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
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
2.关系: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①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管理。有效的管理是思政教育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基础。②管理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科学管理的同时对人们加强思政教育,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发挥管理的作用。
第二节 思政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思政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党性。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基理论,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服务。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是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是无产阶级性的自觉表现。阶级性与真理性完全一致、高度统一:①以马理论为指导 ②与先进生产力联系,代表历史发展方向 ③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 ④没有自己的私利和特权
2.实践性:①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②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政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综合性:①在探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及规律时,总是对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乃至自然环境因素做多变的综合考察。②思政学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本领域问题所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思政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由本学科特有的概念、范畴、术语及由它们组织起来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所构成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①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 ②思想政治教育史 ③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方法论、管理学、心理学等)
第三节 思政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思政教育学科建设进程
1)初步探索时期(1978-1984) 广大的思政教育者就建立思政教育学科进行了很多探索,提出了宝贵建议
2)系统建设时期(1984年1999)①学科专业体系逐渐形成,教学研究队伍逐步扩大 ②研究成果丰硕 ③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论题不断深化
3)全面建设时期(1999至今) ①学科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②学术研究呈现高水平发展趋势
2)系统建设时期(1984年1999)①学科专业体系逐渐形成,教学研究队伍逐步扩大 ②研究成果丰硕 ③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论题不断深化
3)全面建设时期(1999至今) ①学科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②学术研究呈现高水平发展趋势
思政教育学科建设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博采众长相结合。 ①坚持以马理论和中特理论为指导 ②积极借鉴融合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
2.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①不唯书不惟上 ②贯彻双百方针。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4.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
2.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①不唯书不惟上 ②贯彻双百方针。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4.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
第四节 思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文献法:是从各种文献(包括报刊、图书、文件、档案、报表、报告以及各种音像材料等)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它是一种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 ①搜集历史文献资料 ②反映当前社会状况的材料
2)观察法: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区系统地、直接地了解研究对象,搜集感性材料的方法。 ①参与观察 ②非参与观察
3)实验法: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设计程序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加以观察、记录、分析而直接获取资料,以作出研究结论的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用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制度措施、方法的实际效果,探索教育对象某方面思想、行为的变化原因和制约条件。①标准实验 ②自然实验
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用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制度措施、方法的实际效果,探索教育对象某方面思想、行为的变化原因和制约条件。①标准实验 ②自然实验
4)社会调查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有许多是实证研究或以实证为基础的研究,除了查阅已有的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有关统计资料外,还必须进行一些实际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和对问题的实际感受,以便为得出正确的结论打下基础。 ①社会调查的方式: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
5)总结经验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教育实践丰富的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将其概括上升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研究意义:1) 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 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3)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 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3)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 思政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
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
1.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特征)
② 坚持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崇高的社会理想)
③ 坚持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政治立场)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理论品质)
2)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哲学、政经、科社
3)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②开放性、动态性(发展性)、创新性
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特征)
② 坚持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崇高的社会理想)
③ 坚持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政治立场)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理论品质)
2)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哲学、政经、科社
3)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②开放性、动态性(发展性)、创新性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
2.如何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必须完整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肢解、歪曲、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以偏概全、庸俗化以及实用主义的态度。
2)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勇敢地回应种种挑战和攻击、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
3)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和大众化。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解决中国重大的实际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必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备条件。
①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②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肢解、歪曲、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以偏概全、庸俗化以及实用主义的态度。
2)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勇敢地回应种种挑战和攻击、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
3)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和大众化。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解决中国重大的实际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必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备条件。
①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②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学科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特别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知道思想;坚持以当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为指针。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特别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知道思想;坚持以当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为指针。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旋律:就是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与否,要以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为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与大小,也要看它对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所起的作用如何。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3)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原理
4)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5)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
定义: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的学说。是确立思政教育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任务、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
①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进程中自发产生,这是由私有制条件下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和工人阶级的生活境况所决定的。
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政治意识,使本阶级成员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地为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
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政治意识,使本阶级成员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地为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
启示: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我们要坚决反对自发论,坚持灌输原则,改进灌输方法,大力弘扬主旋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自觉成分的作用,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理论
8)执政党建设理论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就是通过教育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固有的特殊规律,进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特鱼的学科体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它所提供的相关原理、知识和方法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借鉴和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就是通过教育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固有的特殊规律,进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特鱼的学科体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它所提供的相关原理、知识和方法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借鉴和应用。
2.对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的借鉴。
#企业文化理论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工业社会中习惯于先分割后组合的思维方式虽然是很必要的,但是久而久之,分割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往往影响到深入观察各组成要素间的整体互动关系,使人们忽略了缓慢的渐变问题,而在现代社会“动态性复杂”问题面前舍本逐末,避重就轻,是问题越积越多,直到爆发“重大事件”是采取对付它。
#企业文化理论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工业社会中习惯于先分割后组合的思维方式虽然是很必要的,但是久而久之,分割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往往影响到深入观察各组成要素间的整体互动关系,使人们忽略了缓慢的渐变问题,而在现代社会“动态性复杂”问题面前舍本逐末,避重就轻,是问题越积越多,直到爆发“重大事件”是采取对付它。
第三章 思政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
1.【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的学说。
①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进程中自发产生,这是由私有制条件下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和工人阶级的生活境况所决定的。
启示: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我们要坚决反对自发论,坚持灌输原则,改进灌输方法,大力弘扬主旋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自觉成分的作用,
是确立思政教育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任务、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
①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进程中自发产生,这是由私有制条件下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和工人阶级的生活境况所决定的。
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政治意识,使本阶级成员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地为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
启示: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我们要坚决反对自发论,坚持灌输原则,改进灌输方法,大力弘扬主旋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自觉成分的作用,
2.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
3.【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①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地肯定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是党的重要任务。
①
②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到工人中去的理论,工人不可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单凭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摆脱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基本前提。列宁明确要求社会民主党人要坚持向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
③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灌输,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以意识形态内容主要内容,又包括一些非意识形态的思想道德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注重非意识形态内容的教育,既有利于满足受教育者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和普遍性需求,由有助于推动不同意识形态性质的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为推进人的社会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通过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灌输与教化的本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服务;而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是通过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目的。
1.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功用。
3.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
4.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和本质体现。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
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其价值的必经途径。
②理论要掌握群众,除了理论本身具有科学性以外,毫无疑问还要靠宣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物质力量的重要途径。这里的“物质力量”在战争年代表现为战斗力,在和平发展时期则表现为生产力。
2. 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①思想政治教首特殊的功能性地位表现为,它通过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功能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他方面所不可取代的。
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思政教育不能脱离经济、技术等业务工作而孤立的进行,否则就会陷入空头政治。经济、技术等业务工作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①首先,思想政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
③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1)客观性
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长期存在并将继续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影响这种功能发挥的水平和程度,而不能无视它或人为地消灭它。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物质设施和环境因素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客观性的表现。
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长期存在并将继续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影响这种功能发挥的水平和程度,而不能无视它或人为地消灭它。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物质设施和环境因素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客观性的表现。
2)多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既对社会成员发生作用,也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影响,因而既表现为个体性功能,也表现为社会性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既对社会成员发生作用,也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影响,因而既表现为个体性功能,也表现为社会性功能。
3)发展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其功能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功能会得到强化。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新的功能。(比如思政教育的生态功能)发展性是思政教育功能的重要特点,也是思政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其功能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功能会得到强化。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新的功能。(比如思政教育的生态功能)发展性是思政教育功能的重要特点,也是思政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
【个体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个体产生的客观影响,表现为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 个体性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直接表现,可以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人的物质需求追求的尊重上,而应引导人们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生化,努力提升人的精神品质。
①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的物质生活正常进行。
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①引导政治方向。就是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等方式,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可以从目标导向、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等几个方面进行。
②约束规范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受教育者传导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就能较好地实现对受教育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③激发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体现为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其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激励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具体激励手段和方式方法:
一是民主激励,即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切实行使主人翁权利,广泛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对领导者进行监督,以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
二是榜样激励,即通过先进典型示范,激励受教育者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是情感激励,即通过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来激发其积极性。
四是奖惩激励,即通过奖励或惩罚来激励教育对象。
④塑造个体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塑造社会成员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
3)【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指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①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的内在精神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基本途径。
②人的精神活动能力的发展不仅包括创造精神产品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包括人对社会已有的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社会性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发挥的客观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发生的作用,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育者以推动政治发展的作用。
①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
②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受教育者的政治行为。
③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3.思想政治教育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它对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所发生的作用。
从文化运行过程来看,文化功能主要包括:
从文化运行过程来看,文化功能主要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4)【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生态意识与生态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自身行为,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作用。
1.帮助受教育形成生态意识。
2.引导受教育者遵守生态法规,调控生态行为。
3,引领生态思潮,创造生态文化。
4.鼓励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第四章 思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个目的体系。按作用范围可以将其分为总目的和类目的,按作用对象可以将其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按时限可以分为远期目的、中期目的和近期目的,按地位可以分为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
①【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性质规定了我国象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内在目的。第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具体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是根本目的的具体化,其作用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或教育者个人身上,故又可称之为操作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具体目的是多元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具体目的是多元的。
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水平。
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其目的就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然受到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制的制约。
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其目的就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然受到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制的制约。
②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思想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对象内在精神世界发展需求及其思想品德现状,也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思想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对象内在精神世界发展需求及其思想品德现状,也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动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依据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动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依据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特定责任。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根本任务、一定时期的主要任务、具体任务。这三个层次的任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本任务贯穿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统领作用,它规定着主要任务和具体任务的方向。具体任务和主要任务的完成,又推动着根本任务的完成。
2.思想知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及其内在规定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培育四有新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②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③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
④增强受教育者的法治观念。
⑤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3.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确立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活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都不能动摇。
第一,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第二,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三,培育四有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
二、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在任何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任务,都要有利于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的全面提高。
①坚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②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某些领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败坏党风、社会风气,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减小负面影响,
第五章 思政教育的环境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一、环境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包含以下意思:
第一,人与环境是相互创造的。一方面,环境给人以影响,制约人的活动。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环境,并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造自身。
第二,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辩证统一于实践。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变革的实践,是人正确地发挥自己的能动的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1)复杂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性体系,
2)动态性。思政教育环境的动态性是由世界运动变化的特征所决定的。
3)特定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进行的,人也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的,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更多的受到这一具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4)可创性。指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和创造环境。
①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难以改变大环境,但是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其积极影响,抑制乃至消除其消极影响。
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营造小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和任务规定,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自觉地营造良好的小环境,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以社会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形态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按其状态可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其覆盖范围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从一般意义上,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叫物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各种各样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社会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形态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按其状态可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其覆盖范围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活动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发生影响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化活动、大众传播媒介等。
【微观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等。
第二节 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总和。我国的经济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经济基础,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
社会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总和。我国的经济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经济基础,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2.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①社会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由谁当家作主,因而政治制度决定着哪个阶级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在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制度及其制约下的现实政治状况。
①社会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由谁当家作主,因而政治制度决定着哪个阶级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在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②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决定着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现实政治状况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3.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①人文性:人文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根本特征。首先,文化的主体是人。其次,文化环境在本质上指向人,具有塑造人的功能。
②社会性: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反映着那个社会特有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每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不由自主地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
③创造性:任何文化环境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人作为社会生活的能动主体,在受到文化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改变、创造文化环境,即发展文化环境中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将文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从而创造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文化环境。
④复杂性: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各个层面要素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错综复杂;其来源既有传统文化因素,又有现代文化因素,还有外来文化因素,这些文化环境因素之间也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
4.大众传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环境】是指经由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传播的各种信息所构成的环境。
新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环境的新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为:
大众传播媒介形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
积极影响表现为:第一,对于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媒介,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二,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和接收平台,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
消极影响:第一,新媒体的主体的大众化有可能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第二,新媒体内容的庞杂性对主旋律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新媒体表达的隐蔽性,导致一些新的道德问题。
第三节 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家庭环境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各种家庭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物质和经济条件、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其教育理念和态度的综合。
(影响特点:
①基础性。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对子女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
①基础性。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对子女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
②普遍性和长久性。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毫无例外地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家庭影响是普遍的。同时,家庭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最早最长久的群体,人一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一生中的大部分实践都在家庭中度过,因而家庭对人的影响具有长久性。
③渗透性。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中,而且也体现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的家庭生活的多方面因素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机构。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榜样、校风等进行的。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机构。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榜样、校风等进行的。
①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阶级都要利用学校教育来巩固其政治经济制度,进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因而学校在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阶级都要利用学校教育来巩固其政治经济制度,进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因而学校在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②导向性。
学校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讲与社会发展要求是一致的,有助于学生避免和减少成长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学校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讲与社会发展要求是一致的,有助于学生避免和减少成长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③全面性。
人们在营造学校环境时,往往是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等因素于一体,从而使学校环境对青少年产生全方位影响。
人们在营造学校环境时,往往是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等因素于一体,从而使学校环境对青少年产生全方位影响。
④潜隐性。
学校环境包括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以及教风、学风,校风、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所有这些课内课外的活动,有形无形的因素,构成特殊的学校环境。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一氛围的影响。
学校环境包括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以及教风、学风,校风、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所有这些课内课外的活动,有形无形的因素,构成特殊的学校环境。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一氛围的影响。
3.社会组织环境的影响
【社会组织】是指为执行某种社会职能,追求特定工作目标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如政府机关、商场等
【社会组织】是指为执行某种社会职能,追求特定工作目标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如政府机关、商场等
①社会组织效益。
②社会组织管理方式。
③社会组织风气。
④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⑤组织领导者的形象。
4.社区环境的影响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并且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并且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①社区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程度。社区生活安定,社会治安状况好,经济繁荣就有助于社区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②道德规范和习俗。社区是较为松散的地域群体,协调相互关系的主要是道德规范和习俗,以及社区舆论。在长期的社区生活中所形成并带有该社区特点的道德规范和习俗,对社区成员思想品德发展影响很大。
③社区风气。社区风气包括社区成员的爱好、习惯,要求、行为等许多约定俗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④人际交往。社区的规范和习俗以及社区风气,以信息传递和情绪感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社区的成员,从而促使人们的行为协调一致。
5.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
【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
①自由性。在同辈群体中,人们往往按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受束缚较为自由。
②互感性。在同辈群体中,人们互动密切,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突出。同辈群体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成员间互动,在无意中进行的,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③独特性。学校和社会组织一般向人们传递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而同辈群体却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义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助于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水平。
①良好的环境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在我国,良好的环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良好的环境通过暗示模仿典型舆论等影响人们的心理,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
②良好的环境具有感染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一种有形的,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它能使人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良好的环境具有强化作用。强化是一种外部刺激对人的主观认识的巩固与深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传导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如果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肯定,受教育者就能更好地将其内化。
2)优化社会环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样与环境密不可分。在利益矛盾和人际矛盾突出、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困难重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在秩序井然,社会关系和谐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有序进行,其影响就会得到环境的积极强化,较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大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
①优化思想政教育的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条件。
首先,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其次,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良好的经济秩序是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序进行的前提。
最后,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全社会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
② 优化思想政教育的政治环境。从根本上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是坚持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四是加强反腐倡廉和党政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五是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是坚持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四是加强反腐倡廉和党政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五是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一是要在文化中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二是要努力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群体文化环境建设。
四是要抓好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文化市场环境。
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环境
一是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坚强阵地。
二是大众传播要加强对舆论的评析和监督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网络及新媒体环境。
四是引导媒体加强自律。这是从源头上优化大众传播环境的举措。
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
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
一是要提高家长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责任感。
二是家长要特别重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是要倡导民主、科学的教育方法。
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
一方面要加大投入,美化校园物质环境。要按照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
一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是树立全员育人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三是加强班风校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班风校风,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四是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组织环境。优化社会组织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民主、公平、具有凝聚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环境。
一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建设。
二是坚持开展以文明家庭,文明居民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从居民的需要出发,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增强社区向心力。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拓宽居民知识面,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辈群体环境。
首先,重视并积极引导青少年同辈群体,创造条件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要。
其次,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分类指导。应鼓励健康的同辈群体积极发展,并创造条件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中间型群体,要注意发展其健康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引导其不断向积极型群体转化;对传递法文化的破坏性群体,要用法律手段加以制裁,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和改造。
再次,加强对同辈群体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
最后,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同辈群体健康发展。
第六章 思政教育学过程及其规律
第一节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
一、人的思想品德结构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1.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品德是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及其规范在个人意识和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2.其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社会规范的认同,通过人的为人处世表现出来。
【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而言,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具体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① 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心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首先,心理因素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
其次,心理因素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
最后,心理因素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
意识: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能
动的反映。真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意识: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能
动的反映。真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思想子系统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从认识论上讲,思想是指理性认识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与感性认识相对。思想子系统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思想因素是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
第二,思想因素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
第三,思想因素决定着思想品德的性质和方向。
③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显形式。行为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重要位置。
第一,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
第二,行为习惯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
第三,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及其习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总结:心理、思想、行为三个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全貌。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是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在人的思想品德结构中,世界观居于核心地位,对心理、思想和行为起着总的指导作用。心理、思想和行为围绕着世界观有序形成,并各自发挥其作用。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1)外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外在环境因素包括:
①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本的制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政治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潜移默化)
②社区环境。③家庭。④学校。⑤社会组织。
⑥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⑦大众传播环境。
上述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人的思想品德所产生的影响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个体,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而个体在一定思想品德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并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造自身。可见,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决定作用和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而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
2)内在思想矛盾转化过程。
①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问题。
②一定的品德认识需经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作用,才能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因而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的因素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综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由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因素不断平衡发展,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外部制约与内在转化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制约过程和内在转化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规律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主体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1)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①受教育者是作为能动体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中的过程中接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主体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对客体因素的选择、吸收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换言之,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辩证统一过程的产物。
②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是在主体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
2) 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①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对平衡的矛盾运动。 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这种矛盾,并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展开思想斗争,促使其内在心理要素逐步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②主体当前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当前主体对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开展积极的思想矛盾斗争,使社会要求在其矛盾运动中占主导地位,以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产物。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与环节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涵与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包含三个方面:
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发展的流程。
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发展的流程。
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活动过程。
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两个主要因素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一方面,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它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的范畴,是在外界因素影响作用下,受教育者主体内部思想矛盾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影响思想品德形成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为了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展开的,它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外因,其效益最终要体现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并接受它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微观表现。
*教育影响因素与环境影响因素
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区别自觉地教育影响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的根本标志。凡是为实现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区别自觉地教育影响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的根本标志。凡是为实现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
①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影响过程,具有可控性和针对性。所谓正面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选择积极地价值内容和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教育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
②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①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过程、影响结果都具有复杂性。复杂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多端性。可以从知、情、意、信、行任何一端开始进行教育。
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性特征在我国也表现得极为突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涉及各年龄层次、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③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①鲜明的道德价值引导,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塑造所需要的价值内容和最佳环境毫无疑问需要教育者去精心组织和安排,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②人的思想品德在长期的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人的思想是非常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有时会出现反复。持久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渐进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
①【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群体或个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①【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群体或个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②【受教育者】——即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依托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完成自身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
③【教育介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 如教育目的和内容、教育方法等。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有效互动;教育者也只有借助一定的方法才能将特定内容有效传授给受教育者。因而,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有效互动;教育者也只有借助一定的方法才能将特定内容有效传授给受教育者。因而,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紧密相连,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整个教育过程就是这几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这几个要素之间矛盾的无限循环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阶段,也可看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总体上可分为制订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
1)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订
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达到一定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制订出各种行动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
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达到一定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制订出各种行动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
①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②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③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2)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实施
实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把方案付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的教育影响。
实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把方案付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的教育影响。
具体步骤:①传导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认识。
②引导受教育者实现从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践行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
1.某一教育过程的目标是否达到教育内容是否合适、
2.教育者所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是否正常、
4.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是否提高等多方面。核心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估。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与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1)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第一,教育者由于自身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与实践经验等因素不能完全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甚至曲解社会要求。
第二,少数教育者内心并不真正认同教育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活动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导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
解决:一是要提高思想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他们更好地认同社会要求;
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更新观念,使他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因为: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往往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
因为: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往往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第一,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如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受教育者屡教不改。
第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
解决:提高教育者的修养,帮其改善教育方法。
(3)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之间矛盾。
①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不一致。解决:一方面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受教育者合理需求,使之更好理解、接受、内化社会要求。
②受教育者个体经验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帮助受教育者扩大视野,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使其正确对待个人经验。
③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解决:教育要求要适度,既要高于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道德水准,受教育者经过一定努力又确实能达到。
4)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之间的矛盾;
在健康有序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往往一致,互为补充,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不一致,存在矛盾。
解决:社会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氛围。教育方面,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制约下的社会规范的教育,又要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只有利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在现实思政教育活动中,教育方式方法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
解决:根据受教育者不断改变的情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其基本内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具体地说,是指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基础,有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
2)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就是揭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趋势的一个规律。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当其作为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时,是教育的客体;当其接受教育影响进而进行自我教育时,便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并存且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2.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调动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作用;更要注意将这两种作用统一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强化。
3) 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两大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教育者所施加的自觉影响;正常情况下,教育主体施加的影响是一致的,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但由于不同主体的差异性,教育影响也可能不协调。因此,必须自觉地对不同教育主体施加的教育影响进行协调努力避免其相互抵牾,使之同向发挥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合力。
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的自发影响。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在自发地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要注意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其积极影响,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影响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第七章 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从广义的角度说,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包括专职教育者,也包括兼职教育者,还包括那些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对特定对象开展某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本章所讨论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是指专职教育人员。
特征:
1)阶级性。
在特定的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最终是由统治阶级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和宣传者,因而也具有阶级性。
1)阶级性。
在特定的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最终是由统治阶级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和宣传者,因而也具有阶级性。
2)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指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即教育者在与教育对象互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超越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指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即教育者在与教育对象互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超越性。
如何在新时代发挥好思政教育者的主体性?
1.正确有效的发挥好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成为有效的主体,必须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包括教师对于自身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身份、主导性作用、所担负的具体使命、自身主体性活动对社会和教音对象所具有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认的知。
再次,教师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观 ,树立双向交互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 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主客被动关系,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交流 ,进行观念碰撞,思想沟通,受教育者既是客体又是主体。(①在接受教育影响时,是客体。②在主动接受、消化教育影响时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必须贯彻疏导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
2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首先要增强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方面,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离马克思 主义的修养,深诸马克思主义理论,另—方面教师要筝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知识,同时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还必须广泛涉猎与所教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应对自如、融会赁通。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3 多方联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环境
首先是要增强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与持认同,提离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和工作乐趣感,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教科目的倦怠。政府要在政策上进 — 步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专任教师的地位 ,行为上予以表彰,社会各界要全面理性地吾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教学效果,正确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使命,
同时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进 — 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资格制度等,增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荣昔感和归属感。
3)客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特定条件下,还具有对象性、客体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特定条件下,还具有对象性、客体性特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教育对象是具有思维能力和主体能动性的客体,其道德素质也存在明显差异性;同时,教育者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条件下是教育对象审视和认识的客体。教育对象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时,也在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吸收和再创造,并且对教育者本人进行审视和评价,进而决定效仿还是拒斥。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是自我认识的客体。当教育者把自我作为自我认识、塑造和完善的对象时,就把自我二重化为“主我”和“客我”。“主我”对“客我”的检省和调整,促进思想政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有着重要的职能,且其所具有的职能日益从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
1)教育职能:是指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运用理论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等方法,对教育对象开展教育,以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最基本的职能,是其它职能的基础。
第一,观念传导职能。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传导给教育对象的,因此,这一职能是思政教育者的基本职能。这种传导应包括对社会规范内涵、价值、意义的诠释,对教育对象认同社会规范意识的培养,对教育对象在生活中践行社会规范自觉性的引导。
第二,活动组织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应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这里的活动既包括各种集体活动,也包括针对个体所进行的谈话,帮教咨询等活动。教育者正是通过这些活动对教育对象群体或个体施加教育影响的。
第三,激励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褒扬、奖赏或批评、处罚等手段,激发教育对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需求,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第四,引导职能。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解决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引导其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教育者负有引导教育对象成长的责任和使命,有责任将人类的思想品德经验和自身的道德体验提供给教育对象,并帮助其内化,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水平。
2)管理职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实际,运用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手段对教育对象所进行的管理职能。
第一,确定教育目标和计划。 要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者就必须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分层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具体可行的教育计划,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有目的、有步骤的实施教育计划以达成目标。
第二,进行制度管理。 教育者要参与制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章制度,并且使以此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制度规范内有序进行。同时参与所在单位各项制度制定,使其与思政教育制度相互配合。
第三,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
一是协调单位内部各种教育力量和要素,时期同向发挥作用,以形成最大合力;
二是协调单位教育和家庭影响,使家庭教育与单位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
三是协调单位教育与社会各种教育力量以及各种社会影响因素,使社会教育单位教育相互补益、相互强化;
四是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创造和谐教育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思政教育者除要具备现代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从事思政教育所必须的具备以下素质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是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条件和政治品质,是教育者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
第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三,较高的政治水平。包括政治辨别能力、政治敏感性以及善于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能力。
第四,较高的政策水平。它是指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三政一共)
2)思想素质。包括:第一,先进的思想观念。它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科学的思维方式;第三,良好的思想作风。
3)道德素质。表现为:(1)大公无私 乐于奉献。 (2)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清正廉洁 艰苦奋斗。
4)知识素质。一是比较系统的马克思理论知识。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三是根据工作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应掌握的有关知识。四是其他相关知识。
5)能力素质。包括:观察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6)生理心理素质。良好的生理素质表现为强健的体魄,充沛的体能。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健康的情感,坚定果断的意志,富有内涵的气质等。
思政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整体素质。新形势下,应把提高思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领导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做好教育者的培训工作,教育者要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主要是指教育者履行职能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基本条件的总和。
工作的特殊性:①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有思想、有情感的人)、②工作过程的特殊性(施教与受教是一种精神互动过程,相互交流、相互影响)、③工作手段的特殊性(除有形教具,更主要是个人的品质等精神教具)、④工作成果的特殊性(合格的社会公民,不允许出次品)。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施加可控性教育影响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对象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因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育者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狭义的教育对象就是指受教育者,有集体对象和个体对象之分;集体教育对象是相对个体教育对象而言的,是由许多人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群体。
广义的教育对象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因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育者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狭义的教育对象就是指受教育者,有集体对象和个体对象之分;集体教育对象是相对个体教育对象而言的,是由许多人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群体。
1)广泛性。
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很广,具有全民性,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教育对象。
②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他们的地位和角色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转移。
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很广,具有全民性,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教育对象。
②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他们的地位和角色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转移。
2)层次性。
教育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为其生长环境、生活阅历、社会身份差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以及不同思想特点,表现出层次性,可按不同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年龄、职业、文化……) 分层施教,因人而异
教育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为其生长环境、生活阅历、社会身份差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以及不同思想特点,表现出层次性,可按不同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年龄、职业、文化……) 分层施教,因人而异
3)可塑性。
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可以经由环境的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加以塑造,经过教育可使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符合社会要求的变化。因为人的思想是在内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可以经由环境的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加以塑造,经过教育可使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符合社会要求的变化。因为人的思想是在内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4)主体性。
即自觉能动性。教育对象不是作为完全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能够能动的认识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对于教育者传递的信息,有条件、有选择的加以取舍和再创造。
即自觉能动性。教育对象不是作为完全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能够能动的认识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对于教育者传递的信息,有条件、有选择的加以取舍和再创造。
二、科学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
深入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整体性质和个体差异,把握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特征和外在行为表现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规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1)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是指把教育对象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而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和道德面貌。当前,教育者更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我国社会历史变迁中考察教育对象。
历史分析法是指把教育对象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而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和道德面貌。当前,教育者更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我国社会历史变迁中考察教育对象。
(2)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把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看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对教育对象思想矛盾运动变化过程的分析,揭示其思想变化发展规律的方法。运用动态分析法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对象。同时要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跟踪分析,从全过程和总趋势中把握思想上出现的曲折和反复,以便抓住最佳时机,采取有效措施。
动态分析法是把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看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对教育对象思想矛盾运动变化过程的分析,揭示其思想变化发展规律的方法。运用动态分析法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对象。同时要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跟踪分析,从全过程和总趋势中把握思想上出现的曲折和反复,以便抓住最佳时机,采取有效措施。
3)立体分析法;
立体分析法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分析的方法。社会关系是立体的、复杂的,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必然要受到多层面、多角度社会关系的制约,思想和行为也会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首先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分层研究;其次,对教育对象个体要进行立体分析;最后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因素也应进行多层面分析。从而比较全面地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
立体分析法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分析的方法。社会关系是立体的、复杂的,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必然要受到多层面、多角度社会关系的制约,思想和行为也会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首先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分层研究;其次,对教育对象个体要进行立体分析;最后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因素也应进行多层面分析。从而比较全面地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是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是要探寻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或同一对象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在思想行为方面质的差别。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量化指标的测量、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使其相互配合、相互补益
定性分析是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是要探寻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或同一对象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在思想行为方面质的差别。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量化指标的测量、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使其相互配合、相互补益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
是指教育对象中居于重要位置或影响重大的那些部分,一般意义上讲,我国思想政教育的重点对象主要包括领导干部和青年。
1)领导干部
党政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对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领导干部的重要地位和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决定的。
党政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对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领导干部的重要地位和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决定的。
①党政领导干部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
②党政领导干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示范作用决定了必须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
③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2)青年
青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重点对象,这主要是由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及其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青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重点对象,这主要是由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及其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第一,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地位决定了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首先,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青年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离不开青年。
其次,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的未来和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
第二,青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①青年的生理特点: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发育的旺盛时期,新陈代谢能力强,同化过程高于异化过程。
②青年的心理特点:首先,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得青年的求知欲旺盛,认知能力增强,但部分青年也容易因此走进盲目偏执的误区。其次,青年人的情绪情感和体验丰富深刻,但情感活动比较动荡易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后,随着青年性功能的成熟,青年有了性的冲动和体验,对性比较敏感。
总之,青年既是发展黄金期,也是一个危险期。一方面,青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青年又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定向的可能性。象征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青年的身心发展特征,遵循其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5-44岁)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基于某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关系,它通过双方的互动,帮助教育对象解决他们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一种职业关系、专业关系,具有与其他专业关系相同的一些特征,同时有一些独特特征:
第一,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建立关系的目的是要满足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并帮助教育对象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双方对目的的认同,对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也应引导教育对象认同教育目的。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建立关系的目的是要满足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并帮助教育对象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双方对目的的认同,对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也应引导教育对象认同教育目的。
第二,兼容性;
即兼具工具性和情感性的一种关系。所以工具性是指这种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具有明确的目的;所谓情感性,是指这种关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关系的维持和发展,离不开双方情感的正常交流与表达。这两种属性有机统一。
即兼具工具性和情感性的一种关系。所以工具性是指这种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具有明确的目的;所谓情感性,是指这种关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关系的维持和发展,离不开双方情感的正常交流与表达。这两种属性有机统一。
第三,非对等性;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一种“予与取”的非对等的关系,即一种非互助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双方关系是一种单向的工作关系。但这不意味着双方不需要讲民主平等,而是说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奉献精神。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一种“予与取”的非对等的关系,即一种非互助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双方关系是一种单向的工作关系。但这不意味着双方不需要讲民主平等,而是说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奉献精神。
第四,以教育对象的利益为中心。
所谓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也包括教育对象的政治利益及其他社会利益等,集中体现为教育对象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完全是以教育对象的利益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关系中,教育者要优先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真诚的关心教育对象的发展,关注其困难,力求让教育对象产生信任,充实和满足感,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所谓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也包括教育对象的政治利益及其他社会利益等,集中体现为教育对象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完全是以教育对象的利益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关系中,教育者要优先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真诚的关心教育对象的发展,关注其困难,力求让教育对象产生信任,充实和满足感,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意义
思想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良好互动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润滑剂”,对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双方的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及其成效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关系会使教育对象产生轻松愉快、信任温暖和安全感,这种气氛可使教育对象产生开放的心态,更好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
双方的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及其成效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关系会使教育对象产生轻松愉快、信任温暖和安全感,这种气氛可使教育对象产生开放的心态,更好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
第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如果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谐,教育对象就更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教育效果就会更好。
如果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谐,教育对象就更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教育效果就会更好。
3.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复杂也最难处理的关系。
1)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教育者精神风貌具体的、综合的、全面的体现。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也是影响其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教育者精神风貌具体的、综合的、全面的体现。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也是影响其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提高教育者人格魅力,就是要引导教育者加强人格修养。 一是要热爱关心,理解教育对象,为教育对象着想,以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为工作的基点。
二是要真诚地对待教育对象。
三是要表里如一。
四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树立民主的教育理念
教育者要树立民主的教育观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教育对象进行知识、人格、精神、道德各方面的交流。
教育者要树立民主的教育观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教育对象进行知识、人格、精神、道德各方面的交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有平等意识。
第二,教育者应具有民主态度,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精神。
第三,教育者应具有民主管理的能力。应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善于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
3)加强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交流
加强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两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举措。教育者只有用情感去打开教育对象的心扉,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情感交融,建立良好关系。
加强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两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举措。教育者只有用情感去打开教育对象的心扉,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情感交融,建立良好关系。
首先,教育者要尊重教育对象。教育者必须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需要和个性特点,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尊重其自尊心。
其次,教育者要真诚的关爱教育对象。教育者真诚关心、爱护、信任尊重,会使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情绪,更主动的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
最后,教育者要理解教育对象。理解的过程是“移情”和品德体验的过程。教育者要充分体验教育对象的感觉,理解其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
4)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与教育对象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是建立良好教育者与教育关系的基本途径,有利于让双方在情感、思想、知识等方面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肯定、相互认同。
平等对话是建立良好教育者与教育关系的基本途径,有利于让双方在情感、思想、知识等方面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肯定、相互认同。
首先,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对话。从对话内容看,既有思想知识,又有情绪感受、品德风范等;从对话媒介看,既有文字、口头又有动作表情等。
其次,注意调动教育对象参与对话的积极性。最后,要正确处理对话中的摩擦。采取多种措施及时稳妥的处理摩擦和矛盾,使对话顺利进行,从而使二者相互理解,形成良性互动,建立和谐的关系
第八章 思政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计划地传导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要素:以包括马思克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确定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1)突出教育内容的政治性、目的性和先进性。
①强烈政治性:思政教育的内容必须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在我国,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一定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充分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
②明确目的性: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容的确立和运用都必须符合和体现这一目的。
③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始终体现先进性。一方面要考虑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要考虑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2)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千差万别,呈现出具体多样性特征。教育者要把握这一特征,针对个性特点,确定实施教育内容。
首先要从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出发,选择最佳突破口和适宜的教育时机,确定和实施教育内容。
其次,要从教育对象现有的个性发展水平出发,针对其心理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
最后要从教育对象的思想成熟度出发,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起点和基调。
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确立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确立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富有时代感。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注重现实性。
4)注意运用系统论方法不断优化教育内容结构。
这一方法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的分析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此系统与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其内部联系与规律性,以达到有效的控制与改造系统的目的。要遵循以下原则:
这一方法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的分析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此系统与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其内部联系与规律性,以达到有效的控制与改造系统的目的。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确定和实施教育内容时,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协同作用,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第二,协调性原则。确定和实施教育内容时,必须充分注意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内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有十个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使其各自功能及内容系统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教育内容系统是开放的,通过与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发挥功能。
第三,层次性原则。在开展教育时,要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所构成,同时,这些要素又各自有一些具体要素所构成。坚持层次性原则,就是要把握这种层次性,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教育对象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
第二节 世界观教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④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性既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⑤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最基本的状态,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
⑥事物的发展是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要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①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②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反对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把握事物,又要善于抓住事物的重点;
④要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转化;
⑤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坚持从肯定和否定的结合上去考察事物。
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⑤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
2.要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①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规律或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②要使人们理解和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坚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要使人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坚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同时,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④要使人们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因而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帮助人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共同理想,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
⑤要使人们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③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④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2.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
①首先,要帮助人们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②其次,要帮助人们把握认识的发展规律,学会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运用调查研究等方法,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
③最后,要帮助人们把握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三节 政治观教育
一、基本国情教育
【基本国情】是指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即那些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发展因素和限制因素。认清当代国情,最重要的是把握我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以及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第一,要帮助受教育者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二,要帮受教育者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三,要帮助受教育者认清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
第四,要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
1. 党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2. 党的基本路线包括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是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3. 党的基本纲领是党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展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4. 党的基本经验是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民族精神教育
定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
第一,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的契机。
第四,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时代精神教育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社会进步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
我们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首先,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其次,要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
第四节 人生观教育
一、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的的向往与追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这里所说的理想信念教育,指的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一,要使人们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要使人们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第三,要引导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人生价值观教育
人生价值是一个人的一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人生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其次,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进行人生价值评价。
最后,引导受教育者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三、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命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生命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第一,认识生命的教育。
第二,尊重生命的教育。第三,生命意义的教育。
第四,人生幸福的意义。第五,死亡教育。
第五节 法治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首先要帮助教育对象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内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其次,应注重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最后,要加强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激发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人们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促使人们理性、有序、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
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为了达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一是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
二是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
首先,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其次,引导公民确立权利与义务观念;
最后,引导公民树立宪法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三是提高公民的法律能力。
四是促进公民养成法律习惯。
三、遵守纪律教育
纪律是指一定社会组织为自己的成员所规定的具体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是社会组织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整个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保证。
首先要引导教育者正确认识纪律与自由的关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其次,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纪律观念。
最后,要帮助人们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第六节 道德观教育
一、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热爱集体的强烈情感、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要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集体主义。
其次,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集体主义情感。
最后,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行为习惯。
二、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上,要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其次,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上,要倡导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最后,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上,要倡导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全社会公德水平。
首先,要努力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
其次,要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公德教育体系。
最后,要营造有利于社会公德教育的社会氛围。
三、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等。
第二,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可分为核心规范、一般规范和行业具体规范三个层面。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行为引导。
四、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一是要引导人们树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
二是要引导人们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三是要引导人们弘扬勤俭持家的风气。
四是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邻里关系。
第九章 思政教育原则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和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教育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则。
二,规律就是关系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涉及的关系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联系的内在依据(方向)。 [从属层次]
(2)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各平行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求实、渗透) [关联层次]
(3)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民主、主体、激励、层次、示范)[运行层次]
一,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在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理多方面复杂关系,处理不同的关系需要遵循不同的准则,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多元的。而这些不同的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协同,
1)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原则构成的丰富而完整的体系,具有整体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原则构成的丰富而完整的体系,具有整体性特征。
2)层次性。
原则体系可以依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的次序,分层次加以排列,每一层次原则都在一定范围内和条件下起作用,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和意义。
原则体系可以依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的次序,分层次加以排列,每一层次原则都在一定范围内和条件下起作用,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和意义。
3)辩证性。
辩证性是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认识和把握,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二者的统一。
辩证性是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认识和把握,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二者的统一。
4)发展性。
思想政教原则是在思想政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多层次的动态体系,不是孤立、静止、僵死不变的。
思想政教原则是在思想政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多层次的动态体系,不是孤立、静止、僵死不变的。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方向原则
【方向原则】是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这一原则集中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第二,增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原则的自觉性。
第三,坚持方向原则须讲究科学性。
二、求实原则
【求实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坚持求实原则,就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必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首先,教育者要树立强烈的求实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
其次,教育者要切实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再次,教育者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学习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真钻研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各种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最后,教育者要坚持与时俱进。要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使之与不断变化的实际相协调。
三、渗透原则
【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到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融入到生活中,贴近教育对象,才能更好地满足其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各方面工作有序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融入到生活中,贴近教育对象,才能更好地满足其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各方面工作有序开展。
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者结合各项具体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意识,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对人们实施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要加强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要动员各种力量,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密切配合的社会化教育网络体系。
最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
四、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体现和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方法。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民主原则。
其次,教育者应当明确,坚持民主原则与错误倾向做斗争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再次,要畅通渠道,创造氛围,发扬民主,广开言路。
五、主体原则
【主体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②是发展社会主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依据:
①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决定的。
①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决定的。
②是发展社会主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③是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另一方面,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提出的教育目标,最终必须通过教育对象内在思想矛盾运动才能达到
*要求: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教育者的培训,同时提倡教育者加强自我提高。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教育者的培训,同时提倡教育者加强自我提高。
第二,着力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三,要注意将每个人自己教育自己与集体成员间的互帮互教结合起来。善于发现、培养好集体的领头人,同时营造集体的良好氛围。
六、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对教育对象施加外在刺激,以引起其心理和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变化,使其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
*要求:
第一,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要配合各项具体管理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合理的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第一,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要配合各项具体管理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合理的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第二,各种激励手段的运用应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各种激励手段包括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都不能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具体激励手段和方式方法:一是民主激励,即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切实行使主人翁权利,广泛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对领导者进行监督,以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二是榜样激励,即通过先进典型示范,激励受教育者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是情感激励,即通过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来激发其积极性。四是奖惩激励,即通过奖励或惩罚来激励教育对象。
七、层次原则
【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其基本精神就是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将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
第一,要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准确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区分层次进行教育,必须准确了解、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和变化特点,并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第一,要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准确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区分层次进行教育,必须准确了解、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和变化特点,并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第二,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载体和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实际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以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循序渐进、逐次提高
第三,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适宜的氛围,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需要。创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环境,使其既能满足受教育者发展的共同要求,又能满足受教育者充分发展个性、爱好的需要,从而使教育对象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八、示范原则
【示范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品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人格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教育者良好的品德会对受教育产生无形而持久的影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带头实践自己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第十章 思政教育方法和艺术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纽带。
3)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4.【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自我教育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主要指受教育者个体依据一定的将要求自行自我修养、自我行为管理。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目的指导下,集体内部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过程。
1.【理论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具体形式。
*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理论教育法,必须讲求科学性,注意运用的具体条件。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灌输的内涵。灌输本意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能将其理解为不讲方法、简单生硬、强行硬灌。当然,要采取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的形式和方法,讲求灌输的方法和技巧,注意引导的质量和效果,使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理论教育法,必须讲求科学性,注意运用的具体条件。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灌输的内涵。灌输本意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能将其理解为不讲方法、简单生硬、强行硬灌。当然,要采取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的形式和方法,讲求灌输的方法和技巧,注意引导的质量和效果,使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理论教育。既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引导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联系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坚持正面引导,以理服人。
最后,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践行科学理论的自觉性。 要有效地向受教育者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首先就得用这一理论武装好自己,即应完整准确的理解马理论的精神实质。同时,应该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到言行一致。
2.【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要求
1)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特征、思想实际以及具体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来决定具体方法。
1)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特征、思想实际以及具体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来决定具体方法。
2)坚持不懈的开展实践锻炼活动。开展经常性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认识,进而转化为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
3)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受教育者的实践锻炼创造良好条件。 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能保证实践锻炼的系统化、经常化、制度化,促进实践锻炼活动循序渐进、扎实稳定,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
3。【榜样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引导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
*要求:
一是必须实事求是的选择、宣传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所宣传的榜样,其事迹一定要先进而又真实,切记拔高或添枝加叶。
一是必须实事求是的选择、宣传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所宣传的榜样,其事迹一定要先进而又真实,切记拔高或添枝加叶。
二是要尽可能让先进人物现身说法。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纪律的人讲纪律,榜样示范就会产生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打动人心,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是注意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榜样示范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宣传典型塑造生动的榜样形象,强化榜样示范的效果。
四是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教育。
4.【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自我教育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主要指受教育者个体依据一定的将要求自行自我修养、自我行为管理。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目的指导下,集体内部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过程。
*要求
1)要善于激励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教育者要善于发掘和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帮助他们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为自我教育建立不竭的动力源泉。
1)要善于激励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教育者要善于发掘和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帮助他们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为自我教育建立不竭的动力源泉。
2)要善于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3)要善于把个体自我教育和和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加强集体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意在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引导受教育者个体进行自我教育。
5.【比较鉴别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对比,引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方法。
比较鉴别法大致可分为异质比和同质比两大类。
比较鉴别法大致可分为异质比和同质比两大类。
异质比包括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两种情况:纵向比较是把教育者在不同时间内的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横向比较是教育者把两种不同空间的本质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同质比也包括两种:一是对两个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本质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二是把本质相同的同一类别的两个事物在同一时期内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比较。
*要求
一是所比较的对象要有可比性,即选择在性质上有某种联系的人和事物进行比较。
一是所比较的对象要有可比性,即选择在性质上有某种联系的人和事物进行比较。
二是要进行全面动态的比较。只有进行全面的、动态的比较,才能避免片面性和表面化,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使比较鉴别真正发挥教育作用。
三是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比较,注意比较的生动性。 除语言文字,还可用多媒体等。
6.咨询辅导法
【咨询辅导法】是指教育者运用相关理论和咨询、指导的专门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以帮助、启发和引导的方法。
【咨询辅导法】是指教育者运用相关理论和咨询、指导的专门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以帮助、启发和引导的方法。
*要求
1)咨询者和被咨询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良性的人际互动。
1)咨询者和被咨询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良性的人际互动。
2)咨询者应坚持保密原则。
3)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运用咨询辅导技术的能力。
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
1.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讲求针对性。
(1)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具体内容选择和运用方法。
(2)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思想状况选择和运用方法。
(3)针对具体思想热点问题选择和运用不同方法。
2.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开展工作。
(1)综合性的要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特点,
(2)同时或先后选择一种以上的教育方法运用于教育过程,并在把握不同教育方法特征的基础上对多种方法的运用进行有效协调,使其有机的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服务的统一性方法体系,形成整体优势,产生综合效果。
3.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基本要求,自觉探索新方法。
(2)注意吸取和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努力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学识、才能、智慧、品格、经验、胆识、灵感的综合体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工作方法和技巧进行灵活运用。
在长期实践中,思政教育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需要的丰富性,思想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简单机械的使用一种方法进行教育,往往难以奏效,需要将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是一种艺术
在长期实践中,思政教育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需要的丰富性,思想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简单机械的使用一种方法进行教育,往往难以奏效,需要将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是一种艺术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细致地分析、巧妙地应对各种情况和问题。
思政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双方举动及各种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对教育过程及效果产生影响。为了实现良性互动,达到预期效果,思政教育者应仔细分析受教育者的处境和双方互动的情景,巧妙设计活动方案。
思政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双方举动及各种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对教育过程及效果产生影响。为了实现良性互动,达到预期效果,思政教育者应仔细分析受教育者的处境和双方互动的情景,巧妙设计活动方案。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都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已有的教育模式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创新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政教育的艺术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都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已有的教育模式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创新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政教育的艺术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
1.运用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与受教育者互动的主要工具。
首先要准确通俗,其次是要生动形象,再次是语言风格力求多样化,最后,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总之,语言运用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功,教育者要足够重视:一方面要努力学习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要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加强训练。
首先要准确通俗,其次是要生动形象,再次是语言风格力求多样化,最后,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总之,语言运用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功,教育者要足够重视:一方面要努力学习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要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加强训练。
2.把握适度的艺术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能够最好的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量叫最佳度。
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作用要恰当估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无视。思政教育活动各个方面都存在适度问题。比如受教育者的要求,教育内容的深浅,教育活动的量,教育者的态度刚柔。
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作用要恰当估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无视。思政教育活动各个方面都存在适度问题。比如受教育者的要求,教育内容的深浅,教育活动的量,教育者的态度刚柔。
3.选择时机的艺术
选择时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选择对特定教育对象进行特定内容教育的最佳时间,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要及时和适实。当某个问题刚出现苗头时,就要敏锐地抓住这种苗头,及时教育。对特定教育对象进行的特定内容不能过早或过晚,把握最佳时间点。
4.选择突破口的艺术
选择时机重在教育最佳时点的选择,而选择突破口则重在把握教育对象思想上的特点、矛盾以及认识上的焦点,从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手之处。从群体教育看,大多数人共同关心的热点,认识上普遍存在的疑点,情感上的敏感点等都是突破口。从个体教育看,应把受教育者身上的长处优点作为主要突破口,这样能更好增加他们的上进心、自信心。
5.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的艺术
思政教育的方法各有各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各有各的优势和局限。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使其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首先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各种方式相互补益,同向起作用。 其次,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交替使用各种方式,并使它们恰当配合,实现优化组合。
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首先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各种方式相互补益,同向起作用。 其次,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交替使用各种方式,并使它们恰当配合,实现优化组合。
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意义
1.运用教育艺术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因素,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它们才能更好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总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运用,有助于教育者更圆熟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方面面的关系,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各种思想和认识问题。
2.加强教育艺术的运用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要使这一活动富有成效,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更要对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也就是要遵循艺术的法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研究和运用,并在实际工作中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第十一章 思政教育的载体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与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如开会、谈话、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等,教育者正是通过这些形式实施教育并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互动,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
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须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
第二,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
1) 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与物质紧密相连的一种现实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物;主观性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体现了人们的主观认识,是一种主体活动。 客观性和主观性紧密相连。
客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与物质紧密相连的一种现实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物;主观性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体现了人们的主观认识,是一种主体活动。 客观性和主观性紧密相连。
2) 实践性和发展性
载体产生及运用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第一,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第二,它是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第三,直接影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表现: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呈现由少到多、日益丰富的趋向。二是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在不断发展丰富。
载体产生及运用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第一,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第二,它是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第三,直接影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表现: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呈现由少到多、日益丰富的趋向。二是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在不断发展丰富。
3) 承载性和传导性
承载性是指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因素如教育主体、客体、目标等,并且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式的特征。当这些因素独立存在时,就没有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才产生现实的思政活动。
传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只有依托各种载体,教育者才能向受教育者传播各种信息。
承载性是指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因素如教育主体、客体、目标等,并且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式的特征。当这些因素独立存在时,就没有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才产生现实的思政活动。
传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只有依托各种载体,教育者才能向受教育者传播各种信息。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
载体形态侧重讨论载体外延,即其表现形式。载体形态丰富多彩,可概括为八大类:开会、谈话(心)、理论教育、党组织及群众团体组织活动、管理、文化建设、大众传播、活动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
1.内涵及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依据:
第一,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为载体提供了外在条件。
第一,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为载体提供了外在条件。
第二,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实质,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为载体提供了内在根据
第三,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出了客观要求。
第四,以管理为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2.特征和功能
特征:
①普遍性: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①普遍性: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功能:① 有利于更好地把思政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管理活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管理的支持。
② 有利于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管理为载体,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更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受教育者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
③ 有利于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管理活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养成教育的功能,它通过规章制度制约人们的行为,从而促进人们养成良好习惯。
② 有利于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管理为载体,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更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受教育者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
③ 有利于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管理活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养成教育的功能,它通过规章制度制约人们的行为,从而促进人们养成良好习惯。
②制度化:管理是依据法律、规章、纪律调试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与人行为的过程。因而具有制度化特征,带有某种强制性。
3.运用要求:
第一,提高思政教育者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只有明确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自觉将其作为载体加以运用,因此,必须提高教育者对管理载体的认
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第三,建立健全“一岗两责”制度。“一岗两责”,就是说在可能情况下,教育者和管理者都实行一个岗位、两种责任,既抓管理又抓思政教育。
第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要求和内容制度化;变成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第五,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
1.含义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特征:
明确的教育目的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突出的社会实践性。
明确的教育目的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突出的社会实践性。
2.确定活动载体的依据
1)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启示我们,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一,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二,实践活动是们认同、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意识的重要环节。其三,实践活动是人们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启示我们,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一,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二,实践活动是们认同、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意识的重要环节。其三,实践活动是人们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2)是对思政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在过去各个历史时期,党非常注意通过多种活动对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进行思政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优良传统。新时期思政教育对活动载体有新发展,如明确提出以活动为思政教育载体,创造了大量新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等。活动载体的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各个历史时期,党非常注意通过多种活动对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进行思政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优良传统。新时期思政教育对活动载体有新发展,如明确提出以活动为思政教育载体,创造了大量新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等。活动载体的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3)是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
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并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结果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是思政教育的特点。
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并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结果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是思政教育的特点。
3.功能:
1)活动载体能较好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化”,从而为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接受。2)能促使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并较好地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3)活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化,有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面。
3)活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化,有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面。
4.运用活动载体的具体要求
1)加强对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 2)各项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并根据活动目的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3)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4)活动应讲求实效,不可过多过滥; 5)充分发挥活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4)活动应讲求实效,不可过多过滥; 5)充分发挥活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1.内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以此影响人感染人,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掘、利用既有的文化产品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通过文化建设过程感染和教育受教育者。
特征:
① 形式的多样性; ②对人影响的全面性; ③影响方式的渗透性;
① 形式的多样性; ②对人影响的全面性; ③影响方式的渗透性;
2.确定文化载体的依据
1)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信息。同时,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
2)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与思想的复杂化,要求思政教育摒弃过去各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文化载体就是其中之一。文化载体可以通过广泛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对个体劳动者、农民等群体进行思政教育。
3)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在需要。 以文化为载体,会使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大大扩展,人们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思政教育影响,从而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3.文化载体的思政教育功能:
1)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面;
2)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
2)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
4.文化载体的运用要求:
1)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充分发挥文化载体培养四有新人的作用。 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2)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文化建设的水平,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我国各项文化事业繁荣。积极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的文化产品,给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力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大力加强群体文化建设,把思政教育落实到城乡基层。 要加强包括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在内的群体文化建设,使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4)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文化载体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大力扶持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抓紧制定完善有关法规,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努力净化文化市场。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是各项文化事业和各种群体文化良性发展,是思政教育,运用好文化载体的前提和至关重要的一环。要努力发挥思政教育优势,积极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发展,使二者协调互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载体
1.内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群众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人民群众在接受的广泛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更好的制作传导思政教育信息,使其内容正确鲜明。二是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阅读、收听、收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大众传播所传导的思政教育影响。
特征:
① 覆盖面广; ②传递迅速,时效性强; ③大众传播的影响具有增殖力
2.确定大众传播载体的依据
特征:
① 覆盖面广; ②传递迅速,时效性强; ③大众传播的影响具有增殖力
2.确定大众传播载体的依据
2.确定大众传播载体的依据
1)大众传播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日益增长为思政教育将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2)以大众传播为载体是继承和发展思政教育优良传统的要求。
3)是更好地发挥大众传播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有害影响的需要。
4)是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3.大众传播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有助于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国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
2)有助于满足人们社会化需要,促进人们不断地与时俱进;
3)有助于通过调剂人们的生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4)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4.大众传播媒体的运用要求
1)坚持大众传播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及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
2)注意不同传媒的优势互补,发挥多种传媒的综合效应,形成大众传媒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3)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有效地互动;
4)注意大众传媒的局限性,努力消除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
2)注意不同传媒的优势互补,发挥多种传媒的综合效应,形成大众传媒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3)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有效地互动;
4)注意大众传媒的局限性,努力消除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
5.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正确、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健康的精神状态。
特征:①信息的海量化和专门性 ②信息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 ③传播手段的兼容性④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原因:第一,是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增强其吸引力的需要。第二,是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的迫切需要。第三,是实现思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运用要求:
1)要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2)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要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4)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1)要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2)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要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4)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
一、 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 载体是思政教育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或具体的活动形式; 2)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枢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
二、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基本要求
1)载体的确定和运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一,必须根据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选择和运用思政教育载体。第二,运用思政教育载体,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一是目的必须要有针对性,二是目的必须具体明确,三是目的必须有可行性。
2)载体运用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因素协调一致。
思政教育载体是在与其他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其作用的。只有注意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其他教育因素乃至各种环境因素密切联系,协同作用,才能将思政教育信息有效地传导给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载体的影响和作用。
3)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多种载体的综合效应。
各种载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功用及适用范围,都有其存在价值,同时他们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由此可见,我们不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载体,而且更应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以发挥其综合效益,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教育态势。
4)根据新情况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随着思政教育实践的发展,思政教育载体日益增多。教育者要有创新观念和敏感意识,根据新情况选择和运用新载体开展思政教育。
第十二章 思政教育管理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涵、手段、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手段: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计划。计划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行动或活动以及未来资源的供给和使用的筹划。包括预测未来和拟订行动计划。
2,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组织,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精干的人员,并为该机构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指挥。
4,协调。就是把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工作结合起来,包括将资源按照规则和配比进行安排,将分工负责实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有序整合,使之统一和谐。
5,控制。就是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所有的工作都按照已定的计划和指挥来完成,实现预想的教育目标 。
1,计划。计划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行动或活动以及未来资源的供给和使用的筹划。包括预测未来和拟订行动计划。
2,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组织,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精干的人员,并为该机构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指挥。
4,协调。就是把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工作结合起来,包括将资源按照规则和配比进行安排,将分工负责实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有序整合,使之统一和谐。
5,控制。就是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所有的工作都按照已定的计划和指挥来完成,实现预想的教育目标 。
管理的特征
1.方向性
方向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原则的体现,它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和计划中,体现在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管理行为中,体现在具体的管理运行机制中。
方向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原则的体现,它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和计划中,体现在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管理行为中,体现在具体的管理运行机制中。
2.民主性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协调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协调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
首先,要求管理者发扬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与被管理者平等相处,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坚持用民主的方法来实现管理的计划、决策,组织等职能,逐步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管理制度。
其次,要求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计划的制定,做到全员管理。
最后,要求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
3.开放性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一个封闭和开放相结合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一个封闭和开放相结合的过程。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内容
管理具有权威式管理、民主式管理、放任式管理三种基本模式。我们已经构建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党领导下的社会参与”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吸取了上面三种基本管理模式的优点,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现实要求
【“党领导下的社会参与”管理模式】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部署下,行政系统、生产业务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行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职能,通过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一种管理系统。
第一,“党领导下的社会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党的领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强调充分发挥行政、生产和业务部门的作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经济建设、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的原则与要求。
第三,强调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的思想
2.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任务的体现和具体化。这些内容相互衔接、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信息管理和队伍管理等。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任务的体现和具体化。这些内容相互衔接、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信息管理和队伍管理等。
1) 目标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就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实施教育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具体化,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就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实施教育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具体化,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2) 计划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管理】是通过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并有效实施其方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管理】是通过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并有效实施其方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管理】主要是制定、运用管理制度、行政法规、纪律等,以建立规章明确、机制协调、运行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职责,教育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行政法规。
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职责,教育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行政法规。
4) 信息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是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系统而科学地收集、加工、传递、控制、反馈,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是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系统而科学地收集、加工、传递、控制、反馈,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过程。
5) 队伍管理
思政教育的正确方针和科学决策,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来落实。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除此之外,发动、组织更多人一起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教育的正确方针和科学决策,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来落实。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除此之外,发动、组织更多人一起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形成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性方案,依据评定准则和标准,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进行分析、判断并付诸实施的管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决策的形成过程、执行过程和总结反馈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可以分为:战略性决策、管理性决策和工作性决策三种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可以分为:战略性决策、管理性决策和工作性决策三种类型。
二、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
决策的执行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只有执行得力,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才能得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管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1)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配置必要的人财物资源。
2)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种资源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充分调动执行单位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建立以目标为导向、评估为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执行机制,就是要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实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反馈
1.总结反馈过程的任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发现问题,为今后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总结反馈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计划的执行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管理机构科学决策、正确指挥的保证。
3.为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工作,可考虑设置专门的机构如政策研究室、宣传部门内设的信息中心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负责处理来自各方面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决策提供依据
4.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基层工作的成效上,体现在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上。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和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也是加强信息反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自由主题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