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崇善论》读书笔记
2022-09-29 16:41:3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在一个社会转型、价值失范、金钱挤压的年代,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身处境的改善,而忽视了自身的使命:求真求善求美,批判性地思考;宣扬公正、人道、权利等永恒价值.这是一个真诚逃亡和良知隐逸的年代(肖川,2001),读到一些引起心灵颤栗的作品,感到了真诚和良知的存在,也就备感欣慰了.我国青年学者王本陆教授所著的博士论文《教育崇善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为我们开启了教育扬善弃恶的理性之门。 本章作为该书的第一章,为我们介绍了教育伦理性的历史演进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门教人为善的学科,其教育伦理性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体现在教育的善恶矛盾的运动过程中。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历史考察的两个基本前提
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历史阶段的划分问题,纵向)
关于教育发展分期问题的多种观点
以生产关系为根据,五阶段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根据,三(四)阶段说
古代
近代
现代(当代)
以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性质)为根据,两分法
古代社会(手工生产)
原始、奴隶、封建社会
现代社会(机器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以教育发展的内在特征为根据
原始状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近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
原始状态的教育、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
以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为指导探索教育发展分期的新方法
人身依赖的社会
依附的教育(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物质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
独立的教育(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自由个性的社会
自由的教育(未来教育)
共产主义社会
从社会、道德和教育的整体联系中把握教育的善恶矛盾(历史考察的基本角度问题,横向)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两个基本原理
道德的历史发展性原理
道德的社会决定性原理
教育善恶矛盾是特殊的伦理矛盾
不能单纯考虑一定历史阶段中社会与道德的条件
也不能单纯考虑一定历史阶段中教育系统的内部状况
道德和教育是人类社会中基本的社会现象
都由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
都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都有相对独立性
二者相互关联
道德影响教育的发展,教育影响道德的完善
古代教育的善恶斗争
古代社会、古代道德、古代教育及其关系
原始社会(自然发生)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以氏族、家族联合起来获得生存资料
道德不发达
道德意识简单纯朴,与风俗、习惯融为一体
维护共同利益,类似动物性
教育原始
与生产劳动、政治等混合一起
没有出现真正的教育善恶矛盾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政治性)
强烈的阶级对抗,社会等级森严、政教合一
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服从、忠诚和依附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对人身依赖关系的维护作用强于奴隶社会
教育的阶级性
出现专门的学校教育,教育内容、目的上为统治者服务
奴隶社会的教育是统治者专有的权利
封建社会:官学、私学
三者关系
社会结构以政治生活为重心,道德和教育是维护政治关系的工具
道德主要是政治伦理,政治通过道德而合理化
教育是统治术的教育,政治控制教育
教育与道德紧密联系
教育是道德传播的基本途径,道德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奴隶社会道德是教育的一方面;封建社会教育依靠道德
古代教育的善恶矛盾
教育是促进还是败坏社会道德,是教育善恶的大问题。
古代教育的责任:促进社会进步
个人道德:教人为善
社会道德:化民成俗
善恶矛盾的几个问题
净化道德还是败坏道德(个人/社会)
培育人才还是毁坏人才
教师的灵魂、教育行为(高尚/丑陋)
古代教育善恶斗争的实质
实质是教育与政治伦理之间的矛盾
善恶问题由政治伦理制度决定
善恶标准主要是政治伦理标准(有内在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古代教育善恶矛盾的解决
提高教育者的道德自觉性(个体形式)
提出若干教育伦理规范
个人内化:自觉接受并努力实践
政治的方法(基本方式、决定性措施)
运用文教政策来决定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
通过选士制度影响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途径
对教师加以选择和控制
运用政治暴力镇压和消灭异己的教育力量或教育现象
古代教育是在道德他律(依赖政治/宗教)的水平上来处理教育善恶矛盾的,很难得到实质性解决。
现代教育的善恶斗争
现代社会、现代道德、现代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现代社会
人对物的依赖性
个人依赖于社会化的生产体系
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
人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制约
人的(相对的)独立性
个人独立地、自由地接触、交换
资本主义社会
民主、平等、自由的主张
主要依靠法律性,人们没有摆脱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束缚
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当家做主
现代道德
人对物的依赖性和人的独立性,是现代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道德(霍布斯)
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幸福、意志自由
人道主义(抽象人性论):自由、平等、博爱
无产阶级道德
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尊重人的价值等
现代教育
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主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和完善起来的
有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对立统一的类型
从本质上说是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教育
三者关系
道德与社会:生产和贸易成为现代生活的中心,道德和经济的联系加强
道德与教育:道德作为教育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
教育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成员获得了相对独立性
现代教育的善恶矛盾
教育机会
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和教育实践是善的、合道德的、公正的
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上学机会均等—成功机会均等—成人受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善恶矛盾产生的基础
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社会成员具有占有教育资源的需要和平等权利
教育目的、教育结果
教育目的:价值指南
资产阶级教育目的和无产阶级教育目的(作者倾向)
个人本体论和社会本位论
教育结果:价值实现
对教育结果的善恶评判,取决于评判者的道德立场
教育过程、教育部门
师生关系
崇高、积极 or 卑鄙、消极
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道德教育(德育)
现代德育异化问题:教人为善反而种下罪恶
德育的内容、结果、德育方法上的不道德性
科学研究、教育行政与管理
现代教育善恶矛盾的解决
法律途径
通过法律确立新的教育政策,推行新的教育措施
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破旧立新)
破除旧的教育模式,确立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制定专门的教育职业伦理规范
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为解决现代教育善恶矛盾提供着理论的指导和价值的规范作用
现代教育善恶矛盾运动的理论思考
教育善恶矛盾是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横向)
考察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的道德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不一致性(永恒存在和必然的)
从现实的存在形式来说,主要表现为各种教育的道德实然状态之间的斗争
教育善恶矛盾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
善的教育与恶的教育
教育中善的要素与恶的要素
教育善恶矛盾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内容和形式:同一个问题,因不同时代而具有不同的道德性质
解决方式和途径:与具体的社会条件、教育条件相联系
解决程度:受制约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依赖社会历史进步
教育善恶矛盾运动的历史进步性(纵向)
内部因素
教育系统中善恶消长的量的积累
教育系统善恶斗争的质的飞跃
外部因素
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道德的进步
教育系统总体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道德进步的内在动力(两个存在形式的矛盾斗争)
教育道德主体性的提高,是教育善恶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