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 - 核心问题讨论
2022-10-10 11:23:2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一文读懂十四五核心内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外部形势
1.逆全球化浪潮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下降。
2. 争夺科技制高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3. “脱钩悖论”
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呈现出“三低两高”的局面
“三低”: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
“两高”:高政府债务和高收入分配失衡
疫情带来两方面挑战:
一是未来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经济政策的调整空间在缩小;
二是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或者病毒变异引起疫苗失效,下一步的经济复苏难以预料。
疫情加剧了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内顾”政策,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本土化、区域化趋势。
4. 世界经济“东升西降”
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间经济总量的相对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发达经济体在相应降低;
中美经济实力差距在缩小
5.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势在必行
现存的国际治理体系的效能在减弱,多边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国际组织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整个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
🧲||内部环境
1. 经济基础夯实得比较好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具备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2020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102万亿元的规模,换算成美元是14万亿左右;
人均GDP也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大关;
我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978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17%。
2. 产业体系完备
从三次产业结构和整个工业体系来看,我国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农业,也就是“第一产业”降到10%以下,只有7.7%;工业占37.8%;服务业已经提高到54.5%。
从工业体系看,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
3. “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具备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全球第一大市场
4. “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创新能力日益提升
从研发投入来讲,“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2020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是2.4%,与欧盟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的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年公布的数据)
另外,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和量子信息等领域,进入领跑行列;航空航天、人工智能、5G、移动支付等领域,均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5. “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2020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量是32.2万亿元。
疫情期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份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提升。
从产业链变化和不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析,我国不少领域的产业竞争力都在提高
困难和挑战
1.国际关系
美国继承了特朗普的“遗产”
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线,构筑“民主国家”战线
企图从涉港、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各个方面,阻扰或者推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 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老龄化在加速,同时出生率也在下降
“少子老龄化”对潜在增长率的提升有负面影响,如不深化改革、不从制度方面挖掘新潜力,潜在增长率还将进一步下降
3. 能源、粮食、金融、债务等领域的安全问题
4. “效率与公平”问题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保持经济增长的权衡,实现共同富裕,调整社会分配。
5.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减排压力很大,每年需要减排3.17亿吨,是美国的2倍、欧盟的3.5倍
把绿色发展真正变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不是包袱,至关重要
⏳||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我国所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仍然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人类发展指数的人均水平跟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的地位仍没有变
产业链还处在全球产业链中端,仍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过去“大进大出”的国际循环和以“出口导向”“投资拉动”传统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
投资的空间逐渐缩小,不再以牺牲环境或资源为支撑
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打造新动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1)最关键的是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谁控制住了疫情,谁就有发言权
2)突出创新驱动发展
在能够国际循环的领域,仍要继续做好循环
在那些人家不给你、“卡脖子”不与你循环的领域,坚持自主创新
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自主创新和内需主导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
3)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要在制度层面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提升全球治理上的话语权,在全球治理过程中提升我国的开放度
4)重视高科技领域发展,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
🔩||几个重大发展战略问题
1. “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一方面,以创新引领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潜在增长率,也有利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另一方面,以创新引领发展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新格局的关键之举,也是破解“卡脖子”问题的内在要求。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 选准攻关方向,捋清重大科技的前沿问题;
依靠企业与政府合作探究;
改革传统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注重高校建设;
2. 建设国家的重点实验室;
3. 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创新高地;
4. 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政府投入力度。
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2.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3. 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4.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5. 发挥中小科技企业的作用;
3)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1. 健全组织体系。
2. 健全激励机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参与分配、科研评价机制引导等
3. 构建科研、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合作机制,激励创新活动
4)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1.发挥政策激励,吸引世界性人才
2.选好、用好人才,加强国际合作
2. 扩大内需战略:重要的战略基点
一是应对国内外风险
疫情的警示
从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占GDP的比重来看,内需的重要性凸显
二是支撑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
内需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逐年增高,2019年,我国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
三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住房、医疗、教育、养老
扩大内需的两方面部署
1)形成“橄榄形社会”
要改善收入分配,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形成“橄榄型社会”。
如果贫富差距被拉得越大,收入越高、财富越多的人,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即所谓“有钱的人没处花,没钱的人想花却没有钱”
要提升传统消费,比如衣食住行一类;培育新型消费,比如通讯、网络等方面的消费。
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和政府支出性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扩大消费还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潜力最大
2)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仍很大,尤其是城市地下管网等“看不见”的基础设施
同时要继续发挥外需的重要作用
3.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几个特征:
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老龄人口的绝对规模大
明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是总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二是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低,下降到0.53%
三是总和生育率仅1.3,低于代际更替生育水平的2.1
四是劳动年龄人口比2010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三重影响:
一是对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劳动人口的绝对规模下降会引发供给侧的问题;总人口规模下降会引发需求侧问题)
二是造成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发生结构性变化;(老年人的消费基本集中在医疗、养老和雇保姆上)
三是抚养比提高。(赡养老年人的社会负担增加,上到国家、社会下到家庭的负担都会加重)
应对人口老龄化,《规划纲要》中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1)增加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养育成本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所谓“三育”负担
2)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
培育多种养老模式,比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商业性养老相结合
3)从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角度,出台一系列健全婴幼儿发展的政策
三胎政策(🧐)
放开三孩不是关键,更关键是放开三孩才能借此去推行一些新的生育政策的“配套措施”改变:
1、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2、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3、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4、配套措施绝不可以忽视女性需求,女性本身承担了生育中绝大多数的职责和付出,她们是否有意愿和有能力生育三胎是关键。
4.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三大差距:地区差距 、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城乡差距
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规划纲要》里有一些措施安排:
1)缩小收入差距
扩大就业是解决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
从政府角度来讲,要做好二次分配,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在初次分配领域还是要效率优先,但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包括财产税、房地产税等税收政策的调整,对于阻断代际贫富的传递、调节贫富差距有着积极作用
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慈善发展,引导第三次分配,对于缓解收入差距有着积极意义
2)缩小地区差距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乡村居住舒适度、吸引度;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医院和养老院等的投入;
便利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提高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生产率;
5.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在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自主选择的,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是对人类负责,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
实现这样两个目标存在的困难:
1. 工业能耗占比较大;2018年,我国工业能耗占比约为66%。在能源消费结构中,2019年我国原煤消费占57.8%。
2. 能源效率相对偏低;2019年,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效之比是0.6,单位GDP的能耗之比是1.82。
3. 时间窗口偏紧;从实现碳达峰到距离碳中和的时间来看,目前距离碳达峰已不足10年时间,碳达峰距离碳中和是30年,时间急、任务重,同时我国能源消费仍会刚性增长,到2050年,用电量还要增长1倍以上。
《规划纲要》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
1.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2. 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明确碳中和的最终发展目标,选择在相对较低的峰值水平上达峰,为后面的30年创造有利条件。
3. 推动清洁能源的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4. 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5. 建设性地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