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制胜》阅读笔记
2022-10-16 15:55:25 0 举报
将两家草根央企打造成世界500强的全国MBA指导委员会委员宋志平先生力作。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从管理到经营
企业经营的本质
企业最重要的是经营,做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市场,发现需求,选择销售策略,创新技术,细分产品,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占领市场,取得利润。
这个时代,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已经嵌入智能化的机器,作业人员的数量大幅减少,传统管理的能效在减弱。企业要盈利,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市场、创新、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
经营与管理有所不同。管理面对的是企业内部的人、机、物、料,更多的是方法和制度,目标是提高效率。经营面对的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是做决定和选择,目标是提高效益。经营者的使命是赚钱,管理者的使命是降低成本。
做有效的经营者的五项任务
做出正确的选择:企业家最难的就是决策
有效的创新:创新风险大,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
创造价值:经营者既要善于创造产品市场的利润,更要善于在资本市场中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
整合资源
共享机制:人力资本也是资本
只实践、只信经验的人做不好企业;只学习、不实践的人也做不好企业。
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本、市值一样重要
企业上市后就成为公众公司,就该“知敬畏、守底线、尽责任”。
知敬畏: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投资者。
守底线:不披露虚假信息;不从事内幕交易;不操纵股票价格;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尽责任:用良好的业绩回报股民;持续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价值;做有责任、有担当、有品格的优秀企业。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做优业绩,做强核心竞争力。
做企业的目标和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企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
第一阶段只考虑投资者利益
第二阶段是企业公众化阶段,把投资者、客户和员工的利益都放在企业目标中考虑
第三阶段是社会化阶段,还要关注社会、自然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注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做有品格的企业: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
热心公益
关心员工发展:员工自我实现,把企业从谋生平台到乐生平台
做世界公民:遵循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理念
后疫情时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信心比黄金重要:要有逆商,即遇到危机时应对困难、超越困难的能力
锤炼四种力,转危为机:
应变力
抗压力
复原力
免疫力
疫情当下,企业要稳健经营,强化管理:
四个紧盯:紧盯疫情变化;紧盯市场;紧盯产业链上下游;紧盯资金链
一稳二保三重组:稳市场和主业;保现金流、保员工就业;多重组、少破产
企业升维:提高定位,提高主业的市场高度、经营高度和创新高度
管理升维:既要学习管理理论,也要重视管理方法
创新升维:科学、务实的创新
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
持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相结合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
产业升维:从速度和规模向质量和效益转型
市场升维: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资本升维:资本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力量和底气所在
做好当下四大核心工作:
核心业务
核心专长
核心市场
核心客户
双循环下做好企业布局和经营
产业结构上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向着战略新兴产业或新经济领域转移
借助数字化转型
对接资本市场
重视产业整合
第二章 选业务与选人
在战略上要缺什么找什么
战略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也是企业发展的方向,解决的是企业因何而存在、做什么、如何获取和配置资源的问题,以使企业活下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只有通过快速发展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首要的就是明确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战略选择因此成为重中之重。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先天条件的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如果等所有条件都成熟了,机会也早就溜走了。
做大企业就要扎根大产业:企业发展空间的大小、利润额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体量和前景。
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战略的精髓是弄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在哪里。
战略不是有什么做什么,而是缺什么找什么。做企业不怕没有资源,就怕没有目标。
资本运营的要义:先有概念来寻求资金支持,获得支持以后再实现这个概念。
做企业要抓住机会:机会面前要组好准备,机会来了还要行动有速。
业务选择要归核化
业务归核化是指突出主业、聚焦主业、做强主业,提高主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如有必要可适当开展多元化经营,但严格控制副业数量。
隐形冠军的两大支柱就是专业化的技术和国际化的市场。
惠普公司总结的企业衰败的三个定律:
如果人才成长速度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那这家企业很快就会衰败
企业面临的机遇太多、选择太多,有时可能会因为做出错误的选择而衰败
很多企业失败并不是因为不创新,而是因为战线拉得过长,导致顾此失彼,找不到重点和关键
企业要做多少业务,关键取决于自身的文化沿革和管理能力。
大企业可以尝试多元化投资,既要归核化,又要多元化,二者并不矛盾。归核化是就集团所属的专业化公司而言的,多元化是就整个集团的投资方向而言的。在投资企业方面,以适度多元化对冲经济周期;在实体企业方面,以专业化夯实竞争基础。
专业化能力是企业多元化的基础。做企业首先要有专业化能力,核心是做好主业,再根据企业需要,顺着产业链上下游,有限度地向多元化发展。
新经济时代,传统制造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成本趋同化,二是普遍微利甚至无利可图。制造业企业业务过于单一,缺乏对冲机制,需要考虑适度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是建立在产业相关性的基础上的。
适度多元化战略: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发展,从资本收益、公司战略等角度出发,进入市场潜力大、逆周期或周期性不明显、企业具有独特资源和经营能力的产业领域,注重业务之间的对冲机制,构筑业务组合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能力。这样既可以确保企业不会因为行业波动而面临颠覆性风险,又可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收益。
多元化要“适度”是因为,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存在管理幅度,业务过多和过少都有风险。多元化一定要量力而行,要以足够的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为前提。
产业发展有生命周期,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是先升后降的抛物线,实现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拐点出现之前开始一条新的增长曲线,从而形成新旧动能梯次接续、不断改善提高的发展态势。
选择新业务要“四问”“四不做”“四要”
四问
在行业里自身有没有优势?
市场是不是有空间?
商业模式能不能复制?选择能迅速复制的业务,才能更快形成规模。
跟资本市场能不能对接?
四不做
产能过剩的业务不做
不赚钱的业务不做
不熟悉的业务不做
有法律风险的业务不做
四要
要评估风险:是否可控、可承受,一旦出问题能否进行有效的切割和规避
要专业协同:要与现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
要收购团队:保持新业务核心技术的稳定性,稳定“军心”
要执着坚守
做企业要先人后事
企业成功的根本在于人。选人用人是做企业的关键。
企业经营者要“五有”
有学习能力,学习:政策精神、法律法规;国际化知识、市场化知识;企业战略、业务知识;书本知识、先进典型
有市场意识,包括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绩效意识、发展意识
有敬业精神:任劳任怨,有担当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建功立业精神
有专业水准:精通业务,聚焦专业,善于总结归纳,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
有思想境界:战胜自我,理解他人,胸怀大局,目标长远,凝聚正能量
人才从哪里来:把企业自我培养的人才和引进的外部人才结合起来,立足自我培养,逐渐加大市场选聘力度。
重用“痴迷者”:能一心一意做企业、做事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人。
对年轻人才要敢用、早用。
第三章 联合重组
破解产能过剩要靠大企业
工业化大生产和市场属性是过剩的成因,适度过剩是市场的常态。大企业联合重组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手段。
通过联合重组形成大企业,让大企业调解和维护市场,优化存量,减少增量,做到退而有序,兼顾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推动共生共赢,这是过剩行业发展必然要遵循的逻辑。
联合重组是有组织的战略性市场安排。通过联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稳定价格,减少市场的恶性竞争,使企业经营更加有序。
供给侧结构改革让行业价值理性回归: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
“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过去,建工厂是一种生存方式;现在,关工厂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去产量治标,解决眼前需求不足、价格过低的问题;去产能治本,从根本上解决长久问题,构筑健康市场。
企业发展更需要资源整合能力
联合重组应以盈利为出发点,选择在最佳时机进行联合重组,但价格公允。
企业利润应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大规模联合重组并不必然产生垄断。垄断大都发生在短缺经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并不是企业的市场份额足够大,就必然形成垄断。垄断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状态。行业要开展市场竞合,绝不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润,而是为了争取到合理的利润。
联合重组五项原则:
坚持重组区域战略选择原则:通过重组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内均无领军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区域内恶性竞争的行业现状使得区域内企业联合重组的愿望迫切。
坚持重组企业选择原则:符合战略要求,满足重组的条件;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和潜在价值,收购后能够扭亏为盈;被重组企业能与现有企业产生协同效益;重组的风险可控可承受。
坚持竞业禁止原则:被重组企业股东不能从事与现有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坚持专业化操作原则:被重组企业资产边界清晰、人员边界清晰,价格公允;专业、负责的联合重组工作小组;发挥中介机构的专长,尽职、合规。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尽量保留管理团队。
联合重组后的战略:
合理布局
以销定产
管理整合
联合重组不是简单组合,而是一种化合反应。正确的思想理念,是联合重组成功的前提;共同的战略愿景,是联合重组成功的动力;恰当的操作方式,是联合重组成功的保证。
联合重组后的文化融合。中国建材的“三宽三力”: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强调行为与途径;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强调状态与结果。
混合所有制
企业的活力来源于改革,而不是靠垄断和传统机制。
企业的事务千头万绪,概括起来只有三件事:改革、管理、创新。改革解决的是机制问题,管理解决的是效率问题,创新解决的是核心竞争力问题。
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是产权的融合,又是目标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把民企的机制引入国企中来,不能只混不改,不然不如不混。
混合所有制不是为混而混,而是要激发企业员工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要获得良好的企业效益,这是混改的出发点。
第四章 理性竞争
从竞争到竞合
竞争,体现在技术创新、精细管理、环境保护、品牌塑造、社会责任等方面;合作,体现在产业政策的执行、市场健康的维护、管理技术的交流等方面。
市场竞合是对过度竞争的校正。
广义的企业管理=外部市场管理+内部运行管理。
市场竞合
发展理性化
竞争有序化
产销平衡化
市场健康化
企业经营三重境界:利己、互利、利他。
第五章 合理定价
掌握定价权
过剩经济下,价格是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掌握价格主动权,找到价格和销量的最佳平衡点。
合理、稳定的价格是绝大多数企业盈利的基础。
几种有效的盈利方式:
技术创新。制造高科技产品,靠产品、技术、服务的领先性来盈利。
竞争策略。综合运用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化等竞争策略,全面提升竞争力。
价格策略。把合理、稳定的价格作为盈利的前提。
商业模式。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基本盈利思路——量本利分析法,通过分析产品数量、生产成本、销售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出企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多的产品,从而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简单的说,通过放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从而取得效益。
价格博弈
早年的工业和时代是供不应求的时代,企业推行科特勒式的科学管理,着眼点是提高效率、多生产产品。现在是产能过剩的时代,企业不能再单纯的依靠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和提升企业价值。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来研究如何提升行业和企业的价值。
成本是刚性的,而且是边际递减的,企业不可能永远降低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再降低成本一定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
质量和信誉应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从量本利到价本利
过剩经济下,产品供过于求,市场从受供给制约转为受需求制约。这时再增加产量,不仅不能降低规定成本,反而增加了变动成本,导致流动资金紧张。产能过剩引发企业间的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进一步压缩了行业和企业的利润空间。量没有了弹性作用,量本利失效了,价格成为对利润影响最大的因素。
影响企业效益的是价格,影响价格的是供需关系。
价本利: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重构合理的价格体系,不是围绕“增量”压价销售,而是围绕“稳价”以销定产、降本增效,维护区域市场供需平衡。
在价本利模型中,价格是龙头,成本是基础,利润是目标。
坚决错峰生产,以销定产。
降本增效,控制一切可控成本。
抓好经营,稳住价格。
价本利模型六字方针:稳价、保量、降本。
第六章 有效创新
有效的创新才是好创新
创新活动会带来创造性的破坏,具有很强的破坏性,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外部性的特点常常使创新者陷入窘境。企业应当受到严格的商业约束,特别重视创新的有效性。
有效创新就是提高创新效率,节约创新成本,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对企业来说,赚了钱的创新才是好创新。
创新是有风险的,德鲁克认为,有目的的创新甚至能降低90%的风险。
创新活动开始之前,应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前分析创新的机遇、目标和路径,细致地谋划组织,这是创新的基本逻辑。
企业在创新时要总结前人所做的基础工作,不要去做过多的重复工作。把握创新的进入时机很重要。
企业在熟悉的领域创新更容易成功。
创新不能靠单打独斗,任何创新都要在一个系统中进行,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开放共享的创新格局。
企业有组织的创新有三种方式:
大企业创新可以外包给小企业
大企业要搭建技术开放型平台
科技企业要和大企业联合起来创新
创新不是一个人、一家企业的事,而是一个系统的事。
创新机遇:
新知识、新技术为创新带来了一些机遇。
市场需求为创新提供了一些机遇。
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为创新带来了很多机遇。
时尚化也给创新带来了一些机遇。
强化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就是把各种创新要素结合起来,既有借鉴的又有企业自己的,或者把其他行业的一些创新要素放在本行业里集成起来,就如同“把做面包的技术用在蒸馒头上”,是介于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之间的一种创新模式,是一个知识重组、技术重组、要素重组的创新过程。
把各种单项的技术要素和技术思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取得“1+1>2”的效果,是集成创新真正的价值所在。
构建一个由创业者、投资机构、孵化机构等构成的全方位、运作成熟的创业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吸引众多年轻人去创新创业。
持续性创新与颠覆式创新
企业中大量的创新都属于持续性创新。一个行业里的颠覆式创新大多15年左右发生一次,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成,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战略以及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大多数企业还是要立足于现有产业,进行持续性创新。
企业发展的停滞和失败往往是因为过早的离开了核心业务,没有在细分市场上精耕细作。
企业在做好持续性创新的同时,也应积极尝试颠覆式创新。很多大的领先企业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对颠覆式创新不够敏感。
大企业失败,往往是因为他们总用过去成功的经验。
企业既要有持续性创新,又要关注颠覆性创新。如何既要造“矛”又要造“盾”呢?克里斯坦森的观点是,要把颠覆性创新的部分独立出来,成立新的部门,和原有业务分开,因为靠原有部门搞颠覆性创新是很难的。
大集团的好处是,只要战略不发生方向性错误,通过多个支点的逐渐转换,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以吃鱼为主和以吃熊掌为主,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科学是为了认识世界,主要是探究未知的东西;技术是为了改造世界、服务人类,主要是解决我们应用的问题。驱动技术发展的,是市场的需求和资本的欲望;而驱动科学发展的,是科学界的兴趣和人类的好奇心。
创新的目的是极其明确的,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某个问题、做某个东西,要和经营、市场变化密切结合。
技术创新应更加注重高端化、产业化、集成化、相关化。
坚持高端化。
加快产业化。不能量产、没有规模效益的创新坚决不做。
突出集成化。强调自主创新,但要以集成创新为主要路径,循序渐进。
注重相关化。技术创新要顺着产业链进行延伸升级,规避创新风险。
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创新体系。创意、创新、创业的融合,教育、研发、企业的融合,创客、实验室和资本的融合,是创新动力和创业发展的源泉。
尽管技术革新对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创新却不完全依赖于技术,还要依赖于创意和商业模式创新。
一个创意、一个新点子、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创新,前提是能够“创造出全新且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试图将一种物质转换成一种资源,试图将现有的资源结合在一种新型的、更具生产力的结构里”。
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发现新的价值创造方式,是一个组织创造、传递以及获得价值的基本原理。
创新是发现新的商业创造方式的过程,创新的生命力在于价值创造。
第七章 互联网+
从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
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产业互联网是下一个风口。
互联网天然具备开放、联通、共享、透明等特征,它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先进技术让人类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进入一个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世界。
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带来的变化:
个性化。C2B、O2O。
智能化。用智能化转型来解决产业因劳动力成本提高而必须迁移的问题。
从制造业到制造服务业。从制作制造向服务的产业链延伸、向市场延伸。
互联网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根。
互联网在电子商务方面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去中介化,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成本,在公共平台上赚取服务效益。
消费互联网服务的主体是任,工业互联网服务的主体是企业,其中又以制造业为主战场。
工业物联网通俗的说,就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把工业系统中能够联结的要素全联结起来,从而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商业生态。
在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制造业要当好主角,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引入“+”思维概念
互联网思维最大的好处就是,想问题不拘泥于某个点,而是发散思考,发挥特定业务或技术在生产要素分配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拓展服务空间,不断创造新的商机。
“互联网+”指的是以互联网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去革新生产关系,实现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推送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互联网”是把互联网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推动转型升级,本质还是实业。
互联网的思维本质上就是“+”思维,即从单一封闭的线性思维到开放共享的网状思维,开展跨界与融合。
互联网思维下的跨界经营绝不是进入完全不同的领域,而是从核心业务出发,进行一些相关扩展,目的是让核心业务跟上时代变化。(今天日本的很多水泥厂靠水泥赚不到多少钱,都是靠垃圾焚烧处理赚钱,改变了水泥经营的传统逻辑。)
做企业不光要赚高科技业务的钱,还要赚零科技业务的钱。(水泥能赚钱,石子和沙子同样可以赚钱)
自然科技创造出的是原料,而人类科技创造出的是材料。
“智慧工业”模式的核心就是外包管理,外包管理是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创新
现在做企业还需要“数商”,就是对数字学习、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技术+互联网+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三维空间,三者缺一不可。
技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技术。
互联网。互联网对企业来说,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商业模式,其商业模式的作用比技术更重要。
资本。资本是创新的工具,是创新的引擎,是创新的动力。熊彼特指出:资本是企业家用来创新的杠杆。创新和资本市场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
隐形冠军企业是有规模、有市场、知名度不高的企业。独角兽企业是被资本市场高度认同的创新型企业。
做有质量的独角兽企业
一是把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创新有风险,我们要进行有质量、有目的、有效的创新。
二是把高速成长和规范经营结合起来。
三是把创新的故事和创造价值的股市结合起来。
第八章 三精管理
组织精健化
大企业病是企业发展中绕不过的坎。防范大企业病,就是要通过管理,向相反的方向推动,企业要学会做除法、做减法,有意识的去控制膨胀、缩小规模,使企业向组织精健化不断推进。
“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效率优先”,重点是减机构、减层级、减冗员。
减机构: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优化精简总部机构,优化精干二级平台,各级企业尽量合并机构。
减层级: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减冗员:提高技术,减少用工,降低成本。
多数大企业都是通过重组合并发展起来的。合并不仅做大了规模,还减少了恶性竞争,但合并起来的企业在文化融合、管理效率上往往存在问题,合并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
大企业要能小,小企业要能大。投资新公司、发展新业务就是延续生命的方法,而老公司、老业务该退出时就要退出,这就叫吐故纳新。
分灶吃饭甚至不惜内部竞争的代价,才使得企业获得了竞争力和快速发展。
管理精细化
管理要精细到每一个过程和工作岗位,这是精细管理的核心内容。
实现管理精细化,一要用好工法,做好对标管理;二要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管理精细化聚焦降成本、提质量、曾品种。
对标优化包括对外对标、对内优化,核心内容是以行业和内部优秀企业为标杆,以KPI为核心,定期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做对比、找差距,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改进。对外对标,是指在日常经营中选择海内外一流的相关企业,定期对比同类数据,进行管理方面的学习。对内优化,是指在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开展对标,逐步优化业务指标。
对标优化的四大关键点:
在全集团范围内培育绩效文化。
寻找表现突出的内外部标杆企业。
定期讨论、总结经验、形成模板、迅速推广。
落实提供,把经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辅导员制,就是充分发挥集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向新企业派驻辅导员,将先进的技术工艺、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通过直接有效的渠道复制到重组企业中,使重组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补齐短板,及早发挥潜力,产出效益。
辅导员被派驻企业之后,不是要取代原有企业人员开展日常经营工作,而是帮助企业分析和解决重难点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在企业实现提升后就会有序撤出。
辅导员不单是进行技术辅导,而且在进驻重组企业后,通过系统的文化、制度和业务整合,让重组企业导入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建立起一体化、制度化、模式化的管理秩序。联合重组的关键是所有重组企业能够达到管理有序、步调一致。
辅导员制首先是一套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一套严谨的人才培养体系。
管理精细化的另一个体现是提质量,质量问题是重中之重。
衡量产品质量最后还得回到品牌上。
品牌的问题包含质量问题、设计问题、技术问题,还有观念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增强对自己产品的自信。
创新精神产出硬核科技;工匠精神缔造完美质量。
管理精细化的第三个体现是增品种,企业要在细分市场精耕细作,做多品种。企业增长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早早放弃了核心业务:没有充分挖掘核心业务的增长能力,也没能及时调整商业模式以适应新的竞争需求。事实证明,即便在不太景气的大型市场中,企业通过关注增长较快的细分市场,仍然能够获得较高增长,在一个有空间的大行业里,即时行业出现下行,也不应轻易离开。
经营精益化
精益就是注重效益,具体来讲是指价本利、零库存、集采集销。
组织精健化解决的是组织竞争力问题;管理精细化解决的是成本竞争力问题;经营精益化解决的是可持续盈利能力的问题。
第九章 格子化管控
企业的坍塌不在于其规模大小,而在于管控不足。管控混乱的原因往往在于“行权乱”、“投资乱”。
企业要用好制度,抓住关键点
企业天生缺乏免疫力,靠一次次失败形成免疫力太难,而且只要人一换,就可能重复犯错。归根结底,免疫力的形成还是要建立管控制度,完善管控措施和风险应对措施。
管控,所谓“管”就是用好制度,所谓“控”就是抓住关键点,不出大纰漏、不失控。管控是一整套体系,降成本、增效益、控风险都包含其中。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必要进行管控,管控做得好,不仅不会抑制创新精神,还会提高企业自身的免疫力。
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也需要管控。除了创新、发展所创造的效益外,通过管控严防“跑、冒、滴、漏”等方面的问题,也能间接地产生效益。(液体、气体进行存放,运输等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及操作不当而产生跑气,冒水,滴液,漏液的现象。“跑”就是不受质量管理制度的约束或控制,人为破坏制度、不执行制度。“冒”就是指管理制度的深度与程度是否适应企业的问题。表现的形式就是:制度管过头了,或者管得不够了;该紧时没紧,该松时没松。“滴”表现在工作递接程序之间控制环节出现了问题,互相推诿、责任不清、奖罚不明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漏”相当于质量管理中管理制度没有健全,存在管理的盲点,有些制度、工作计划没人去实施、督导、检查,落实不到位。)
在经济下行时,不犯错或少犯错至关重要,能做到严控风险和远离危机也是一种成功。
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艰难抉择,艰难之处在于,能否对项目的风险点以及如何规避和应对风险做出精准的判断。一些企业正是因为对风险判断不足或处理不当而轰然倒塌。
企业的每个决策、每场博弈都有风险,风险会紧跟企业的脚步,零风险的情况从来都不存在。正因为风险无处不在,所以经济学里讲得大多是如何管理风险,而不是预防风险。
对风险的认识越深刻,披露的风险越全面,越可能得到成熟投资者的信任。在应对风险时,首先要评估风险是否可控、可承受,能够进行有效的切割和规避,把损失降到最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建立“防火墙”,而不是一遇到风险就任其“火烧连营”。
防范风险的几个原则:不是主业坚决不涉足;有锵有力竞争者的区域市场坚决不进入;不在战略区域内的企业,再赚钱也坚决不收购。
尽管不同风险的规避防范不同,但都要以两个原则为前提:一是制度规范;二是慎重决策。
从源头上说,任何风险的防范和应对都有赖于制度,用制度来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将风险预设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所以,应对风险最好的“防火墙”和“灭火器”是制度。
规避和防范风险还有赖于慎重决策,决策正确是规避企业风险尤其是堵住重大风险的重要基础。
所谓企业家能力,核心是判断决策风险的能力、防止企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以及出现风险后如何减少损失的能力。
母子公司的关系是目前困扰许多企业集团的问题,而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让母子公司各司其职,厘清战略目标和管控模式。
母公司主要行使出资人职责,是决策中心,以资本管控为核心,战略管理是母公司重中之重的职责。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必须在母公司规定的战略范围内进行经营,突出专业化,明确主营业务、核心专长、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等经营性目标,不能盲目多元化,更不能越权乱担保、乱投资。
一个强大的有控制力的集团是子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一个集而不团的企业必定危机四伏。
格子化管控的内涵
所谓格子化管控,就是把集团里的众多企业划分到不同的各自里,每家企业只能在自己的格子里活动,给多大的空间,就干多大的事情。格子化管控包含治理规范化、职能层级化、平台专业化、管理数字化和文化一体化。
治理规范化,指的是按照《公司法》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在内的一整套规范的治理体系。
职能层级化,指的是实施分层次的目标管理,把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分开,明晰各层级的重点工作与任务,确保行权顺畅、工作有序。集团公司总部是投资中心、决策中心,不从事生产经营,只负责战略管理、资源管理和投资决策。
平台专业化,指的是集团的业务公司都应该是专业化的平台公司,控制业务幅度,而集团的整体业务可以适度多元化,形成对冲击机制。
管理数字化,指的是强化精细管理,要让管理者习惯用数字思考问题,用数字说话。机制不能代替管理,管理还要靠学习、实践、反复对标、数字化训练、经验积累、制度等。
文化一体化,指的是一家企业必须有上下一致的文化和统一的价值观。
格子化管控解决了大企业集团纵向管控的问题,解决不了横向沟通协作的问题。小组织之间的不合作行为称为谷仓效应。
分工带来了巨大的效率,但分工是以协调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的。
谷仓只有垂直性管理,而没有水平性协同。谷仓效应会影响人们的全局观,削弱企业的整体效益,甚至引发组织溃散。
谷仓效应尤其形成的客观性,就是细致的分工。但分工无法避免,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科学分工与良好合作的关系,做到分工而不分家。
第一,破除谷仓效应,要解决认识问题。全局利益的大局观。
第二,防范谷仓效应要在企业制度层面精心设计。在战略布局和组织设计中,要取得集团统一管控与所属单元自治活力的最佳平衡;要通过加强横向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减少信息壁垒和消极竞争。
第三,破除谷仓效应的最佳办法是建立强大的企业合作文化。重点加强管理层的团队意识,通过团队学习、人员交流、机制建设,强化各单元的文化纽带。另外,人员适当流动,更换谷仓,有利于大家转换角度,增强企业协同。
超越规模,活出质量
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就要对发展规模有所节制。企业规模的扩大,承载能力会降低。
企业避免衰落、再造卓越,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规模做大以后要有忧患意识,不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在扩展时要突出主业,有所取舍,不做与企业战略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业务。
出现危机时,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力应对,防止风险点和出血点扩大。
解决问题时,不能“病急乱投医”,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千万不能盲目补救,一个项目做不出再做另外一个,一个目标实现不了再定下一个,这样只会拖垮企业。
企业越大,管理成本越高,风险也越高,一旦倒下对社会的危害就会更大。超越规模最大和基业长青,活出质量,才是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
伟大企业的三个特征:
规模大
效益好
可持续
高质量发展不是对高速增长的否定,而是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跨越。只有创新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而企业家是引领创新的灵魂。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结构和运行高质量
技术要素和创新能力高质量
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
组织和团队的高质量
高质量发展突出解决质量、效率和动力问题。
稳健中求进步,发展中求质量,变革中求创新。
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做强主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加强利润平台建设
瘦身健体
强化管理,持续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创新转型,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机制改革,让企业成为社会、股东、员工的利益共享平台
世界一流企业具备的特质:
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盈利能力世界一流。创造良好利润是做企业的出发点,也是主要目标。经营是企业的看家本领。
管控能力世界一流。做企业有“三大法宝”:管理、机制和企业家精神。
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配置全球资源、服务全球消费者、改善全球发展环境。
品牌知名度世界一流。品牌一流有三个前提:质量一流、服务一流、人才一流。
企业美誉度世界一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世界公民。
第十章 共享机制
人力资源是今天企业成败和发展的关键,改革再出发,其动力就是要平衡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财富,让企业成为共享平台。机制改革是实现效率和公平结合、激发企业微观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好方法。“新三样”——员工持股、管理层股票计划和超额利润分红权,是机制改革的方向。
企业应该是共享平台
企业的目的应该包含社会进步、股东回报和员工幸福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认识到,公司是社会的,股东可以通过分红和买卖股票获利,也可以通过股东会行使相应的权利,但公司并不属于股东,股东权利应有限度。
正确对待员工利益,不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恩师,而是企业进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对企业财富创造者的一种尊重。
企业机制是调动企业各要素向企业目标前进的内在过程,指的是企业效益与经营者、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
机制属于治理范畴,是企业重要的分配制度。体质和制度是机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不是有了体质和制度就一定有好的机制。机制研究的是在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如何分配利益。
企业要建立共享机制,让员工与企业结成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有机制的企业不需要神仙,没有机制的企业神仙也做不好。
企业财富既离不开资本的投入,也离不开经营者的努力和员工的创造。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
在传统经济时代,劳动力是成本;而在创新经济时代,人力是资本。与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这“老三样”相比,员工持股、管理层股票计划和超额利润分红权这“新三样”是更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员工持股,持有的股票是激励股而非继承股。
管理层股票计划,一般包括期权、增值权、限制性股票。
超额利润分红权,应该实施工资总额备案制,也应适当降低分红奖励的个税税率。
员工持股的公司,盈利是整个公司一致的行动和目标。
激发企业家精神
机制改革考验所有者的选择。共享不是简单的分饼,而是把饼烙大。
企业家精神:
一是创新。企业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创新,不断改变。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二是坚守。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一生做好一件事。
三是责任。我们要成为财富的主人,而不是沦为财富的奴隶。
习近平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国际视野。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