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之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一大至十九大
2022-10-21 00:36:24 0 举报
本书从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视角,客观地回顾总结了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作风,探寻了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概括了党长期积累的宝贵的执政经验,重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大至十九大党代会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召开的背景,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等,突出强调了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地位与作用。本书按照中共历次党代会召开的时间顺序撰写。作者力求做到有新材料、新语言。本书可谓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本书在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思想性和现实性的同时,也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理论读物。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引言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近现代中国历史充分证明,国家能否富强,社会能否稳定,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强的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
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
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与李达、李汉俊多次接触,了解到自维经斯基来华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已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工人运动。两人认为在中国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及早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
李达和李汉俊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通知各地派1-2名代表到上海开会。为了保证代表及时到会,还给每一位代表寄去路费,这个经费是从马林带来的共产国际给中国革命的经费中支出的。
陈独秀在接到上海方面的来信时,正值为他兼任校长的预科大学争取到了一笔款子,一旦他离开广州,这笔款项极有可能付诸东流,便表示此时不便赴上海开会。在一定程度上说,党刚刚创立的时候,陈独秀等人并未预想到,党的成立大会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如此划时代的巨大影响。党的创始人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开始时他们均不是职业革命家,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外,还有社会兼职,陈独秀等人并没特别注重这次大会。
李汉俊因上海党组织的经费没有着落,就让他去广州找陈独秀,要么请陈独秀回上海,要么把党的机构搬到广州,于是包惠僧就到了广州。陈独秀以广州环境不好为由,不同意将党的机构搬来,并将包惠僧介绍到一家报馆做事,以解决生活来源。
当时,留日学生周佛海和施存统也收到了会议通知,施存统推周佛海去开会。周佛海放暑假后动身赴上海。
二、成立统一的全国性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会议对宣言没有做结论,确定将之交给即将成立的中共中央局处理。李达回忆,这个宣言并没有发表,而是交给了陈独秀。陈将之放在包里,后来不知下落[插图]。
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再说刘仁静,他此时还是个十九岁的小孩子,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看了几本马列主义的书籍,他如在会场或和别人谈话时,好搬教条,好抬杠,所以大家叫他‘小马克思’,是讽刺他的。他在这次会上,也没有什么成套的意见。
第一个争议的内题就是党员是否可以到现政府做官和做国会议员的问题。
他们对党章中规定不得做官或议员这一条不但很敏感,而且坚决反对。到修改纲领条文时,双方都作了一些让步。会议决定,党员一般不应当担任重要行政职务,不应当议员、部长、省长,但是“允许我们的同志作类似厂长这样的官”。
另一个争议的问题则是共产党对于其他政党的态度。
由于党刚刚成立,还不懂得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大会采纳了第一种建议,明确规定:“对于现有政党,应当采取独立的进攻的政策。
大会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坚持用革命手段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十分注重保证自身的先进性和党员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接受党员特别慎重,严加选择。
陈独秀一再强调中国革命有它的特点,不需要共产国际的帮助,最后之所以能达成一种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方法,主要是因为俄共(布)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的经费,一年5000美元。后来,中共二大作出了加入共产国际的决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1938年春天,在延安,毛泽东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商讨说要做一些事情来扩大党的影响,增强全党的凝聚力。他提出搞一次建党纪念日活动,并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为党的正式诞生日。但是,要确定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在当时并不容易。
但一些宣传材料的撰写者在理解毛泽东的讲话时,误把“诞生纪念日”当成了“诞生日”
直到1978年,经党史专家邵维正的仔细核证,才确定7月23日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日期[插图]。198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时,中共中央正式将党的诞生日确定为7月23日。当时,中央书记处还专门开会讨论是否修改建党纪念日。考虑到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再加上当初毛泽东也只是确定“七一”为建党纪念日,最后中央还是决定不予改变。
三、一大后党的早期革命活动
马林要陈独秀去给他汇报工作,陈独秀去了一次后,不肯去第二次,理由是党的组织还在萌芽时期,没有什么可报告的。马林又向他要工作计划和预算,表示共产国际将予以经济上的支持,陈独秀毫不客气地回答说,中国共产党是否加入共产国际还没有决
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二大
1921年11月,陈独秀提出在第二年7月召开中共二大。在二大召开前夕,1922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由陈独秀起草的第一次对时局的宣言。这份文件的最重要之处,就是放弃了过去对任何党派都采取排斥态度的关门主义观点,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提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表明成立一年的中国共产党日渐摆脱了稚气,把革命分为两步走: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是独立探索和外力推动相互结合的
中共二大表明:作为一个新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已经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尽管它还有不足,但提出了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策略原则,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五、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六大
斯大林对于中共六大非常关心。6月12日左右,他在莫斯科一座大楼里,接见了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苏兆征等代表,王明担任翻译。斯大林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革命的性质;二是革命的高潮与低潮。这正是六大所要解决的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
时的党终究还是幼年的党,是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
第三章 我主沉浮——中共七大迎接中国革命伟大胜利
从六大到七大,时隔整整17年,其间经过艰难曲折,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值得回顾和总结的事情很多。七大会期较长,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开了50天。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其成立以来最盛大、最圆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代表大会。
直到1944年5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立即进行七大的准备。为此,书记处就筹备会议作了具体的安排,要求7个月内开预备会,8个月内开大会;各种公开决议及发表的演讲内容,给党员民众和中外人士看的,道理要充分,别人驳不得。在5个月内要将大会报告和指定发言的提纲写出。会议同时决定在七大前召开六届七中全会,并于5月20日左右召开首次会议。
一、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
1944年5月21日下午2时,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到次年4月20日结束,前后历时11个月。这是党的历史上一次最长的中央全会。
关于报告中对蒋介石国民党使用怎样的措辞,毛泽东曾考虑过半年之久,最后决定批评九分,批评很尖锐,但留有余地,指出希望。毛泽东说,虽然只有一分,但这一分是需要的,不留这个余地就会犯错误。
具体纲领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联合政府是具体纲领,它是统一战线政权的具体形式。这个口号好久没有想出来,可见找一个口号、一个形式之不易。
并对《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作了很高的评价。接着,毛泽东讲了关于联合政府的三种可能性:
党章草案中曾提到,党员有在一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的权利。对于这一条,刘少奇说,他动摇了几回,“任何”二字写了又圈掉,圈了又写上。但还是倾向于给党员这个权利,这样会出一些乱子,但没有这一条,乱子会更多。在讨论中,对“任何”二字是否要写上有不同意见。周恩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过去就是吃了没有下级批评的亏,如果路线错误早有人说,至少好一点,写上“任何”二字,是整风经验的总结,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件。从1944年5月开始起草,是由任弼时为召集人,有刘少奇、周恩来、博古、洛甫(张闻天)等7人组成专门委员会负责起草和修改,其间历时一年,数易其稿,最后经毛泽东的精心修改而成。《决议》原准备提交七大讨论通过,后来征得准备参加七大的各代表团的同意,改在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主要是为了使七大能集中精力讨论抗战建国方针问题。
二、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简单讲,就是一个团结、一个胜利。胜利是指我们的目标,团结是指我们的阵线,我们的队伍。
主要在三个问题上。第一,什么是敌人,什么是朋友;第二,如何组织队伍;第三,如何打法。
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的概念。他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被称为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与前几次党代会相比,七大以精诚团结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民主选举,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三、七大的深远历史意义
中共七大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大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七大的历史性贡献。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第四章 开国布局——中共八大开启治国理政新篇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八大会期的延宕
这样,中共八大与七大就间隔了整整11年。
二、八大的筹备与召开
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来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工作
为此,他提出了至理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三、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
毛泽东评论陈云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
中共八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规定了各方面比较明确的方针政策,堪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设计的第一个蓝图
曲折探索的九大、十大、十一大
一、“左”的气氛笼罩下的九大
全会对“文化大革命”的高度赞扬,对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攻击、批判,特别是对刘少奇所作的政治结论和组织处理,是完全错误的。
这样“推选”出来的九大代表自然主要是革委会的负责人、“造反派”的头头和支“左”的解放军,使参加中共九大的代表从组织成分上说是一次“造反派”占优势的大会。有些“造反派”还不是中共党员怎么办?突击入党。于是,代表中有的是确定为九大代表后才补办了入党手续,有的则是在进京的列车上突击入党
二、延续“左”倾错误的十大
在筹备、召开中共十大的过程中,邓小平的复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王洪文的“火箭”式上升也令人惊奇。
强调“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三、未能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十一大
1976年,可以说是中国一个不寻常的年份: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21日、28日经过毛泽东两次提议,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确定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7月6日,朱德逝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毛泽东逝世。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认为有机可乘,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中共中央决定先发制人。10月6日晚,中央政治局对江青反革命集团采取断然措施,决定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
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发生以后,“四人帮”污蔑邓小平是“四五”运动的总后台。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作出决定,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这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二次被打倒。
第六章 开辟新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推动改革开放大潮
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全党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初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
5年后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初级阶段基本理论,制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
五是在加快发展农业问题上达成共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温饱,全国有2.5亿人吃不饱饭,加快农业发展,搞饭吃势在必行。
邓小平在会议闭幕时的讲话,对于大家进一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起来向前看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二、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
十二大贯彻干部四化方针,选出了一批新的中央委员。9月13日下午,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接见新当选的39名年轻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时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的胡锦涛,是其中最年轻者之一,只有39岁。
党的十二大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自这次大会起,按照党章的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实现了党代会召开的制度化。
五、十三大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的突出贡献,就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概括起来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个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回溯党的历史,不难发现,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拟定过不少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一条革命总路线,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一条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一条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线,“文化大革命”年代则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历史实践表明,党制定一条正确的总路线,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方向的灯塔。
党的十三大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国理政经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拟定出一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
这次大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根据邓小平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步骤的战略构想,制定了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六、提出“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已过八旬的邓小平,壮心不已,一心想的是如何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他曾对中顾委的老同志们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
党的十三大在经历改革开放短短9年时间后,就能明确将党的实践立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影响深远的基本路线,部署历时70年左右方能实现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实属不易。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延伸,党的十三大的贡献越来越清楚。
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同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这实际上是一次就十四大报告征求意见、寻求共识的“吹风会”。在讲话中,江泽民列举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几种提法,表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一、十六大的筹备与召开
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第九章 科学发展——中共十七大着力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要部署,着力推动加快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
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
承前启后的十八大
之所以说党的十八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大会,还因为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第十一章 强国蓝图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