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知识框架总结分享
2022-10-20 09:27:2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学概论知识框架总结分享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引入
乌鸦嘴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
定义
对情境的错误界定,导致错误的观念成为事实
又名:罗森效应、皮克马利翁效应、自证预言
对低年级学生应该鼓励与期望
研究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外部影响
文化、权威、媒体
个人偏差
个人信念、个人特点
观察者偏差:听、看自己所选择的东西
期望偏差
期待心理引起判断标准变化而使实验结果产生的偏向误差
安慰剂效应
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状况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理论框架
理论
由一系列命题组成
某种现象关系的组织和解释
假设
尝试对两个或更多变量的关系进行推测
变量
有差别的现象
分为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
标准程序
主试
主客观环境
心理
物理
步骤
代表性样本
样本
某种人群的一部分组成
样本的产生
系统抽样
随机抽样
代表性(普遍性)
样本越大,结论越可靠
成本太高
客观测量
信度
测量能否产生一致的结果
可靠性
效度
测量能否得到要测的东西
有效性
经验效度
参照效度
标准化程序
确保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分析处理的角度)
实验研究
探索<font color="#c41230">因果关系</font>方面的解释
步骤
形成理论假设
来源
基于学术文献
理论意义
基于社会现实
现实意义
自变量
主试选择和操纵的变量
原因
因变量
被试的反应变量
结果
变量操作化
操作定义
自陈报告
行为测量
生理测量
操作化
将抽象的概念变成由某种行动或操作所界定的具体变量
程序标准化
手段
控制组或对照组
控制组
实验研究的典型特征
匹配除自变量之外的所有因素
控制变量
实验组与控制组没有区别
目的
预防偏见
安慰剂效应
单盲
有求必应效应/期望效应
双盲
形式
单盲实验
被试不清楚实验真实目的或操作
双盲实验
主试和被试都不清楚实验的真实目的或操作
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
随机分配
随机误差
对等分配
系统误差
混淆变量
对因变量能产生影响,与自变量混淆
进行统计分析
两大类
描述统计
推论统计
简介
趋中测量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变异性
检验
得出结论(因果关系
结论本身的严谨性
相对有效的范围
优点和不足
优点
科学
(明确因果关系)
不足
象牙塔
人为简化
无法研究复杂现象
准实验研究
对变量控制相对较少
单纯
外部效度差
难以将实验室结论直接推广到现实世界
描述研究
描述现象(事物的关联性)
尝试描述业已存在的变量而非操作变量去检验效果
包括
案例研究
深入地研究一个被试或以小组被试
Freud
临床研究
优点
探索性
未知意义
解释意义
事后帮助解释意义
缺点
样本偏差
主试偏差
不完全归纳
自然观察
深入地观察自然情境中的现象
进化论
Piaget
优点
自然、真实、前期探索
缺点
代表性差,主试偏差
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对大样本被试询问态度或行为方面的问题
具体分类
问卷法
面谈法
关键技术
确定样本
问卷(访谈)设计
优点
数据量大,快捷
缺点
自陈偏差、
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相关研究
决定两个或更多变量的关联程度
优点
探索性
建立预测模型
缺点
非明确的因果关系
如何评价一项研究?
理论框架是否成立
样本是否选取得当
测量和程序是否合适?
结论是否合适
结论的普遍性如何
研究有何意义
研究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感觉与知觉
引入
现象:你的感知?
感知觉的性质
感觉从环境刺激开始
缺乏客观刺激的感觉被称为幻觉
各种感觉系统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受体
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
一般在相邻的感觉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客观存在变为精神存在的过程称为转换
环境刺激
感知刺激
选择刺激
组织刺激
解释刺激
做出反应
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感觉
感官收集环境信息的过程(转换)
对事物属性(细节、孤立的)的认识
知觉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对事物属性(整体的、关系的)的分析和处理
基本原理
物理世界-心理世界
客观性
物理和心理现象有关系,但并非一一对应
错觉和幻觉
主观性
感知觉是主动的过程
选择性、意识监控(缩小或放大)、经验
功能性
感觉适应生存发展
嗅觉退化
两眼的位置
感觉有多种渠道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机体觉
各种感觉渠道的共同特点
客观性
存在与意识
适当的刺激物引发相应的感知觉
门槛性
感觉有阀限
低于某个强度,即使有外部刺激,个体也感觉不到其存在
主观性
感觉要求决策和选择
适应性
低调处理富余或持续不变的信息
感觉的度量
绝对阀限Absolute Threshold
绝对感觉阀限(R)
物理量
引起感觉必须具备的物理能量
绝对感受性(E)
心理量
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
E=I/R
绝对阀限的测量
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font color="#c41230">最小刺激强度</font>
操作定义
多次呈现不同强度的刺激,有一半时间能觉察到的刺激强度
为何说绝对阀限不绝对?
个体差异
情境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阀限
30英里
20英尺
一茶匙糖
三居室
一公分
信号侦查轮
侦查刺激的能力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也有赖于观察者的特点
检测信号有一个反映观察者反映偏差的决策过程:没有把握时如何报告检测到刺激
差别阀限Difference Threshold
最小可觉差(jnd)
刚刚能察觉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
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
绝对阀限是差别阀限的一个特例
规律
韦伯定律
差别阀限与刺激量呈正比关系
(I2-I1)/I1=K
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
不能在连续意义上比较不同的心理量
费希纳对数定律
S=KlgI+C
刺激主观感受量与物理客观量的对数成正比
斯蒂文斯幂定律
S=KIb
心理量随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变化
特殊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sensary adaptation
感觉适应
感觉敏锐程度的变化
感觉变得迟钝(通常)
感觉变得敏锐(暗适应)
明适应:感觉敏锐程度降低
进化的意义
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时间
有正负两类
补色
感觉积累和融合
感觉积累
感受器不同部位同时受到不同刺激,感受性因此而发生整体的变化
感觉融合
感受器将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
红+绿=黄
感觉对比
无意识感觉:阀下刺激
虽感受不到,但会产生生理反应
感觉及感觉通道
视觉
视觉系统
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中央窝
光线刺激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聚集到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
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视锥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地带的中央窝
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漆状体、大脑枕叶
神经节细胞有感受野
某个神经元的反应区域
特征觉察器
枕叶皮层中的专门细胞
只有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者定向,细胞才反应
视觉刺激
电磁波、光波
物理属性
波长(频率)、光波强度、光波纯度
心理属性
色调、亮度、饱和度
色觉理论
三原色理论
视网膜上有三个受体(光敏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色敏感
拮抗理论
存在三个颜色相对的子系统:蓝-黄系统,红-绿系统,黑白系统。
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产生颜色后效
某个系统受损时,就会成对地失去颜色觉察能力
主要视觉现象
听觉
听觉生理系统
听觉产生
当物体导致空气震荡时就产生了听觉
耳
外耳
中耳
内耳
声音放大
声音通过耳道到达耳膜而得到放大
声音转化
附于基底膜的毛细胞,通过充满液体的耳蜗震荡,将声音转化为听神经的动作电位,然后向大脑传送
听觉刺激与听觉现象
物理属性
频率,振幅、复杂度
心理属性
音调,音强,音色
等响曲线及其应用
听觉理论
地点说
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不同频率做出反应
解释高频声音
频率说
基底膜的震荡频率反应了声音的频率
解释低频声音
都认为声音响度反映为放电的神经元的数目
其他感觉
嗅觉
嗅球、嗅膜
嗅觉受体细胞的轴突构成嗅神经
它把信息传导给额叶下的嗅球和额叶深度的感受区
嗅觉刺激
物质散发在空气中的看不见的分子
分子进入鼻腔,流向嗅膜
嗅膜上有成百上千的各种受体,对各种分子做出反应,产生复杂的嗅觉
嗅觉适应
嗅觉刺激持续作用于嗅觉器官致使嗅觉感受性降低
嗅觉功能的进化
第二嗅觉系统(无意识)
不经过丘脑中继,与味觉和情绪相联系
味觉
酸甜苦咸
对可溶于唾液的分子敏感
实际中的味觉很多是由嗅觉引起的
味觉产生于舌部和整个口腔的味蕾
肤觉
肤觉的感觉信息经过丘脑,传向大脑的主要触觉中心:躯体感觉皮层
触觉
痛觉
很大程度上受信念、期望和情绪状态的影响
控制阀理论
痛觉理论受神经纤维的影响
神经纤维能关闭疼痛的阀门,阻断来自其他纤维的信息通过
两种神经纤维
L
触觉信息和尖锐的痛:快
S
钝痛和烧灼感:慢
L和大脑可以关闭阀门
幻疼:L受损,阀门关不上
痛觉反映比较复杂
幽灵痛
温觉与冷觉
机体觉
本体感觉
对躯体位置和运动的感觉
自动协调肌肉运动
平衡觉
根据对重力和运动的感觉提供躯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
内脏感觉
知觉
知觉的特征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和感觉有时区别很小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图像与背景
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整体性
部分与整体
觉整体性是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
整体先于部分,不是部分之和,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意义性(理解)
知觉理解性即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词语加标志的特性,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br>
恒常性(常性)
尽管感觉到刺激在变化,但知觉相对稳定
形状常性
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象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大小常性
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其知觉映象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
明度常性
明度恒常性是指当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
颜色常性
颜色恒常性是指当物体的颜色因光照条件改变而改变时,个体对熟悉物体的颜色知觉仍趋于一致的知觉特性
方向常性
方向恒常性是指个体不随身体部位或视像方向改变而感知物体实际方位的知觉特征。
知觉性错觉
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
运动知觉
知觉的组织性
图形-背景
知觉组织的规律
相似性
接近律
良好连续性
简洁律
完型(封闭)
知觉的解释性
不可能图形
少数知觉是无意完成的
经验的影响
动机的影响
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目标或对象的特点
知觉情境
知觉者的特点
生理基础
社会现象
生理原理:感受野与特征觉察器
感知觉对比
马赫带现象
明暗交界处使人感受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
侧抑制
社会知觉归因及其导致的认知误区
归因:寻求(行为)原因
事后
基本归因错误
重视个人原因,忽略情境原因
自利性归因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角度(维护自尊)来分析原因
提前
选择性规避(不利)情景
拒绝了解可能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不去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情
只与夸奖自己的人来往
铺垫
自我设障
考试前变得更加迷恋网络
其他知觉:深度(距离)知觉
空间知觉
距离知觉
感知觉的基本分析模式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没有细节,就没有知觉
没有整体,细节就没有意义
学习
引入
1985狼和羊的故事
狼能不吃羊吗?
特定情况下可以
什么改变了狼的猎食行为?
本能行为
通过遗传获得,不学就会的行为
学习
习得行为
人是习得行为和本能行为的混合体
什么是学习?
学习,指因为经验而使有机体的反应方式产生持久的改变
三个要素
行为反应的变化
相对持续
缘自特定的经历
学习为什么重要?
自然环境并非静止不变
人类绝大多数是习得行为
社会环境更是复杂多变
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看法
环境(经验)塑造行为
行为原因常常源于环境
基本归因错误(FAE):人们往往低估情境的力量
学习帮助个体适应生存
个体改变行为模式通常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学习有规律
学习原理:个体是如何学习的?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被动学习(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研究的一类学习
经典条件作用,指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
先天反射
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UCS
能产生无条件反射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UR
无需学习的反应
条件反应CR
习得反应
条件刺激CS
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
巴甫洛夫的研究:第二信号系统
原先并不能激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该反应的刺激物同时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学习:建立新的连接(联想)
实验过程
食物(UCS)出现,唾液分泌(UCR)
食物(UCS)和铃声(NS)同时出现,唾液分泌(UCR)
铃声(CS)出现,唾液分泌(CR)
巴甫洛夫的工作意味着什么?
解释普遍存在的现象
条件反射原理与广告
美人出现,引起积极情感是无条件反射
香水(中性刺激)和美人(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积极情绪(无条件反射)
香水(条件刺激)出现,引起积极情感(条件反射)
在这里,学习发生了
约翰华生:小艾波特实验
巨响(UCS)出现,发生恐惧(UCR)
白鼠(NS)和巨响(UCS)同时出现,发生恐惧(UCR)
白鼠出现(CS),发生恐惧(CR)
启示
很多社会情绪是习得的
联接:品牌就是激起的联想
触景生情
消费心理:品牌及其价值的联系
联接的变化性
刺激泛化
新刺激越接近原刺激,越可能唤起反应
这种针对类似刺激的反应就是泛化
把两种相似的刺激混淆了,无法区分
惊弓之鸟、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刺激分化
对刺激差异的反应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得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映
区分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刺激消退
CS不再与UCS一起出现,条件反应会减弱
即刻恢复
间隔一段时间后,习得反应有瞬间恢复的现象
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进化适应意义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主动学习(强化原理)opreant conditioning
桑代克
桑代克的效果律
如果一个行为跟随以一个满意的变化
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
如果一个行为跟随以一个不满意的变化
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行为倾向取决于该行为产生的环境效果
尝试-错误机制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
动物在每次尝试的过程中,都会建立刺激-反应型联系
那些能够导致成功的反应被保留
那些无效的反应则会逐渐被排除
动物学习就是从那些刺激-反应机制中挑选成功的反应
斯金纳
斯金纳箱(操作条件作用)
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是自发的,主动的,操作反应;而非诱发的、被动的应答性反应
行为后果
强化reinforcement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的事物或过程
分类
正(积极)强化
提供奖赏
背完课文就可以出去玩
负(消极)强化
终止一个负面刺激
负强化不等于惩罚
背完课文就可以不洗碗
分类2
连续强化
间断强化
固定比例
变化比例
固定间隔
变化间隔
惩罚punishment
减少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分类
正(积极)惩罚
增加消极感受
不背课文就得洗碗
负(消极)惩罚
减少积极感受
不背课文就不能玩
惩罚效果差的原因
立刻有效但效果短暂
惩罚与操作难以对号
对惩罚人而非受罚行为害怕
为躲避惩罚而撒谎作弊
存在其他奖励或惩罚一致性差
严厉惩罚导致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
建议:惩罚+说理+方案(或强化)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奖惩
如何改善惩罚的效果?
惩罚及时明确
惩罚恒定一贯
其他人要一致
赏罚并举成对(不能只有罚没有奖)
影响操作条件作用的因素?
操作与奖惩之间的联系的偶然性
鸽子的迷信行为
操作与后果之间的间隔
特异刺激的呈现
学习某种行为的准备性
学习者的特点
强化物为什么有强化作用?
强化物减少驱力
强化物分类
初级强化物
食物、水等必需品
次级强化物
金钱、名誉等能间接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
注意强化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行为与强化物的互换性
操作的相互性
相互操作
孩子可以影响家长
学生成绩下降后,老师家长批评
如果学生成绩提高,则会提高老师家长批评的概率
学生成绩下降,则会减少老师家长批评的概率
下属可以影响上司
经典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比较
应答行为
工具性行为
诱发反应
自发反应
刺激在先
反应在先
特定的刺激
无特定刺激
自主NS
躯体NS
强化理论应用
行为塑造和链接
强化是学习的关键
循序渐进
行为控制与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的要领
确定最终目标
对目标加以分解
逐步强化分解后的目标
其他应用形式
奖励
代币制
惩罚
负惩罚
先奖励,后停止奖励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内在学习(示范作用)
主体的作用
经验
期望
动机
认知的作用
顿悟insight
Gestalt格式塔:完形学习理论
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反对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假说
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
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即对情境中各种成本之间关系的某种理解
柯勒
黑猩猩够香蕉
顿悟而非盲目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
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只要个体理解整个情境中各刺激之间的关系,顿悟就会自然发生
内心构造完形
对整个情境事物关系的理解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
认知地图和潜伏学习(托尔曼)
认知地图
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其中O是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动物的学习并非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他们学习的实质是脑中形成了认知地图
潜伏学习
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学习
未获得外部强化前学习已经出现,只是未表现出来
无明显的强化
外在的强化并非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学习
学习效果的表现需要强化
期待
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
习得性无助和解释风格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塞利格曼)
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br>
中国人奴性?错!
解释风格 explanatory style
悲观主义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把不利事情看成是内在、稳定、全面的
对不利事件的理解方式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达成特定目标的自我感觉
主观能力感(自信)
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
一个人在不同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也是不同的
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
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与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
社会学习的作用
社会学习
榜样作用Modeling
观察学习observing learnign
人们重复榜样的行为这样一种观察学习——示范作用
替代强化 vicarious reinforcement
人们通过观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映来了解一种行为的后果
对年轻人的影响
媒体暴力media violence与实际的攻击性之间的联系
学习原理的应用
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基础
记忆
引入
证人的证词可靠吗?
记忆与记忆系统
记忆的两种含义
过程
存储(保持)或提取信息
能力
存储和提取信息的容量
记忆通常是智力的一个成分
记忆是一系列彼此区别,但又相互依赖的记忆系统。
符合神经系统模块化的概念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刺激
感觉登记
注意
STM(维持复述)
精细复述
LTM
编码encoding
存储storage
提取retrieval
记忆系统
记忆三个子系统:按时间特点区分
感觉登记SM
几秒或不到1秒
短时记忆STM
20-30秒
长时记忆LTM
可毕生不忘
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有时被称作工作记忆
作用
心理的概要记事簿
人们某个瞬间在意识中保持有关的信息,记录和解决问题
类似于电脑中的缓存和内存
感觉登记(记忆)
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极短的时间内保留(不到1s)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
心理表征
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
编码:信息表征与记忆
心理表征
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心理模型
两类心理表征
感觉表征
用感觉方式来储存信息
分类
图标(图像)存储 Iconic storage
大量信息短暂存在
拟声(声像)存储Echoic storage
听觉感觉登记
照相记忆
有时可归入长时记忆,故不同于图标记忆
味觉
情感
言语表征
以言语来表征储存
感觉登记存在的依据
斯伯林部分报告法1960
在视觉呈现之后的瞬间,进入的信息比知觉的多
感觉登记有较大的容量
启示
良好的记忆有赖于注意
感觉记忆的特点
直观形象
感觉后像
保存时间极短
图像感觉记忆0.25-1秒
声像感觉记忆1-4秒
容易衰退(被替代)
信息的传输和衰变取决于注意
短时记忆STM
含义
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约等于意识)
将信息在意识中大约保持20-30秒
要么进入LTM
要么被遗忘
特点
有意识的主动加工
干扰减少回忆量
提取快捷
顺序保存
反应随中间间隔的项目数的增加而增加
储存顺序与呈现顺序相同
容量有限
Miller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
短时记忆的容量因人而异
短时记忆中对信息的控制
复述
个体通过言语重复以前识记过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过程
维持性复述
将短时记忆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
只是将信息维持在短时记忆中
精细复述:意义
将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便于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
通过复述可以使信息保留更长的时间
组块Chunking——信息单元
组块
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
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
对刺激的组织与再编码
是加工处理若干刺激的意义单位
将片段的信息组成较大的单位或块
将信息存储单元加大
启示:重复(朗读);理解记忆(意义加工)而非机械记忆
长时记忆LTM
含义
1分钟以上乃至毕生不忘的记忆
保持的容量和时间趋于无限
系列位置效应
自由回忆
被试随意按照自己想起的项目做回忆,不需要按照项目的呈现顺序来进行回忆(系列回忆)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
最初的几个项目容易记忆
有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复述
近因效应
最后的几个项目容易回忆
没有后来词的排挤干扰
长时记忆系统
外显记忆
含义
有意识地回忆或表述
需要有意识地努力才能使信息恢复的记忆
大脑中的海马结构和相邻的皮层组织对外显记忆至关重要
语义记忆
一般性世界知识和事实
抽象的概括的,所含的信息不受接收信息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意义为参照
情节记忆
个人体验的特定情节或事件(记忆提取线索)
特点
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
情节性,不易提取
效果
记忆更深刻,保持时间越长久
启示
亲身体验的独特价值
内隐记忆
含义
不需要意识的努力就能使信息恢复的记忆
意识不到,但通过行为表示
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程序记忆
关于事情如何做的记忆
启动效应
先前对同样或类似信息的接触,促进了特定信息的加工
编码与长时记忆
编码
变为易记住的表征形式
多重表征和表征形式
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
复述和加工水平说
加工水平说
结构水平
刺激的物理特征
语音水平
是否押韵
语义水平
意义理解
启示
基于理解来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
加工水平越深,保持成绩越好
信息在LTM中如何存储?
连接网络
连接或联想
节点
网络中的一件信息称为一个节点
层次网络模型
扩散激活模型
网络中一个节点的激活,引发激活了密切相关的节点,致使他们更容易进入意识
熟悉效应
典型效应
逻辑和非逻辑的关系
记忆的提取
从<font color="#c41230">长时记忆</font>中找到信息,称为提取
提取方式:回忆与再认、再学习
回忆
清楚地了解某些事物原先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思考题
从LTM中即刻提取信息
再认
人们感知、思考或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选择题
明确某种事物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再学习
考前串讲
重新学习原先学习过的材料
舌尖现象
话在嘴边现象
长时记忆中的某些信息,在情急之中想不起来
遗忘有时只是记忆提取暂时不成功
编码特异性与提取
编码特异性原理
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效果最好
背景
场景
人物
心态
情境(提取线索)
状态依赖记忆
潜水员水下记忆单词
人为什么会遗忘?
遗忘
不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痕迹消退理论
艾宾浩斯记忆保持曲线
干扰理论
正向(前摄)干扰
业已存在的旧信息影响到新信息的提取
逆向(倒摄)干扰
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
动机性遗忘(压抑)
提取失败
舌尖现象
记忆可靠性:提问所诱导的错误记忆
记忆重构
引导提问与目击报告
记忆中带着假设,表面是问题,实际上灌输概念
记忆差的人特别容易感受错误信息
重大事件激发情绪反应,加强了核心信息的记忆,但可能忽视周边细节的记忆
重构记忆的特点
趋平化
平淡、中性化
精炼化
细节减少
类我化(同化)
替换成熟悉的语言场景和人物
如何改善记忆?
记忆模型
记忆子系统
记忆术
地点标定法
关键词法
信息加工流程
元认知策略
SQ3R
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
信息加工技巧
摘要、提纲、网络框图
结语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家试图用信息加工模型,将记忆比作与内容无关的信息加工过程
人不同于电脑
记住的会忘掉
没记的会因为愿望而记住
文化概念影响记忆
意识
引入
意识与无意识
Korsakoff障碍
意识的性质
意识的性质
意识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地位
人类意识是科学最后一个难解之谜
James: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
在科学历史上的起伏
哲学影响
意识、经验、能动性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
早期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后,心理学很少研究意识,因为它不科学
行为主义
排斥意识
认知学派
重视心理过程(结构)
生理学派
割裂脑,脑成像技术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联
精神分析重视无意识
现代实证研究(盲视)
意识是主观觉察
意识,是心理现象的主观觉知
意识,是连续的思维、情感和知觉流
意识,包括自我意识(觉知)这样的高级功能
意识的功能
监视
监视自我和环境
了解身边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调动
控制
控制思维和行为
控制开始和停止
两功能交织,有效利用心理资源
过程
限制信息(心理资源制约)
锁定目标(时间和空间)
实施控制(判断与反应)
意识、觉察与注意
觉察awareness
所有当前的知觉、思维、动机和情感,如果注意转向它们,可以被意识到
注意attention
集中意识,使得有限范围内的体验敏感性增强
意识聚焦的过程
注意是一个过滤的过程,重要的信息才能通过过滤器
过滤器理论
在特定时候听对自己重要的信息
选择性疏忽
不注意厌恶的信息
分配注意(分割或平行觉察)
两个或更多的刺激或任务同时被注意到
鸡尾酒会效应
聚会上在和眼前人交流,意识不到周围的人在说什么,只是监控;但是周围人提到自己,就会觉察到
双听技术下的启动效应
注意只有一个焦点,不可一心二用
日常意识流
意识流
研究每天想什么
经验取样法、寻呼提醒法
白日梦
监视与控制的表现
注意从外在的刺激转向内在的思想或想象的场景
所有人都做白日梦,大学生平常约有一半的事件在座白日梦
有关意识的理论
心理动力学观点
Freud观点
冰山理论
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海底的更大
特殊性
一般人强调意识,而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一点点
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前意识
不在当前的意识中,但在需要时能够进入意识
无意识
很多无意识心理过程是无法进入意识的,因为他们受到压抑
否则一旦被意识就会引起焦虑、害怕
无意识应该是感觉不到的,又是行为的主要力量
一般人会压抑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做自己的审查
太压抑会有病,不压抑也会有病
弗洛伊德研究个案——不靠谱,但是具有探索性
现在研究发现,无意识的知觉和行为确实存在
心理动力学的新发展
阀限下知觉
Eagle
评价中性男孩图片的人格
无意识的行为会影响随后的知觉
Murphy
仅仅曝光效应
接触就能产生好感,接触的事情多了,就能产生积极的情绪
来自广告的阀限下知觉
无意识认知、情绪和动机
在阀限下呈现刺激,会影响意识的内容,但在改变人的动机行为方面影响甚小
认知观点
将意识区分为无意识(程序性)和前意识(阀限下)认知过程
意识与工作记忆或短时记忆
外显和内隐记忆
存在无意识的认知过程
许多认知过程无需意识察觉
内隐和外显思维
神经心理学观点
中脑结构在调节觉醒和唤起状态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额叶与注意指向管辖密切
意识分布于许多神经通路,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盲视和面貌认识不能等意识障碍
盲视
无视力,但大致能描述眼前几何形状、空间位置
Bruyer
不辨亲人面孔
Jacoby
不记得听过笑话,但不笑
睡眠和梦
睡眠剥夺
睡眠时间和死亡率
睡眠剥夺后果
注意力难集中
免疫下降
知觉障碍
幻觉
洗脑术:改变信仰和价值系统
生物节律与睡眠
生物节律
睡眠/觉醒周期
按照日常光照和黑暗周期而变的生物过程
昼夜节律与生理节律
不同物种的睡眠时间
人的睡眠时间
疲劳驾驶
睡眠阶段
EEG
REM和NREM
REM
rapid eyes movement
眼球在此阶段会不由自主地快速移动
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与清醒时相同
全部睡眠阶段中最浅的
醒来能够回忆的梦
如果干扰REM,第二天REM会出现反弹
NREM
non REM
有四个阶段,由浅入深;
第四阶段是熟睡阶段,熟睡期后继续往低阶段过度,回到第二阶段时,变回进入REM睡眠阶段
人类一生的睡眠模式
REM睡眠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减少
NREM随着年龄的增长较为平缓的减少
为什么会做梦?
很多文化都神话梦
心理动力学释梦
梦是无意识的语言
非理性、含糊
自由联想式
梦需要转化为理性思维
日常是逻辑、理性的思维
梦是非理性的
心理学家对梦进行解释
根据表现内容推论解释潜在内容的意义
表层内容
故事情节
潜在内容
背后的意义
梦为什么容易忘记?
认知学派说梦
当前关注
梦只是以独特的语法规则表达当前的关注
意识扩展
梦是清醒时思维的继续或扩展
心理清理假设
清理认知结构中无用多余的信息
生物学对梦的研究
毫无意义的生物现象
Hobson
激活-合成假说
皮层对中脑部位随机神经信号的解释
睡眠障碍
分类
失眠
自陈与实验观察差别较大
梦魇
夜惊
delt阶段,小孩
梦话
REM和NREM都可能出现
梦游
睡眠窒息
肥胖者
嗜睡
白天进入REM睡眠
遗传
原因
睡眠障碍十分普遍
生物学
临床上的抑郁病人睡眠过多或失眠,神经系统参与昼夜节律的调节
心理社会
受创伤者
生活习惯
应激事件
意识的其他状态
沉思(冥想)Meditation
人将意识缩小到一个单纯的念头或将意识扩张到注意平时处于觉察边缘的刺激
追求宁静状态
宗教活动的一部分
改变平时的意识状态
意识去自动化
意识流通常是目标指向的
自我的解脱
意识觉察范围的扩充
生理反应
脑电波类似睡眠状态
超级静坐
降低氧气消耗
降低心率
降低血压
有助于戒烟、戒酒、戒毒
在智力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没有明显帮助
宗教体验
与自然或超自然一体的意识状态
平静感
内在和谐感
仪式化宗教体验
给个人以安全感,相信存在比自己伟大的力量
价值和信念得到支持、肯定
自我和非自我之间的界限消失,由集体意识支配
催眠
意识变体,特点是易感性,而且不觉得是自己意志左右的结果
彻底放松
类似睡眠但不是睡眠的意识状态
催眠易感性
受试者接受暗示的敏感性程度
有个体差异,与遗传、年龄有关
受试者将出现反应被动、注意窄化、回想往事、知觉扭曲、易受暗示、角色扮演、事后遗忘等现象
隐蔽的观察者
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并不因催眠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我
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成两个层面
第一层是受暗示产生的,可能失实,事后能意识到
第二层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比较真实,但被第一层掩盖,不能口头表达出来
催眠和记忆
催眠可能导致遗忘症或记忆增强
药物导致的其他意识状态
精神药物
作用于神经系统,改变心理活动的药物
常见的药物
酒精
咖啡因
尼古丁
可卡因
海洛因
精神药物的作用具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性
生理上促进或抑制突触的神经传递
心理上由文化信仰塑造期望
酒精和其他抑制药物
酒精不是兴奋剂
巴比托类药物
小剂量镇静,大剂量安眠
心理——生理依赖
酒精滥用和暴力犯罪
抑制剂作用
压抑、减缓神经系统
兴奋类药物
常见兴奋剂
尼古丁
咖啡因
安非他命
可卡因
增加警觉、自主活动的药物
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递
成瘾性
药物依赖
心理依赖
致幻剂
在没有任何外在刺激时出现感知觉
文化的意义
个人自娱
思维和语言
引入
经验是财富还是包袱
思维定式
过去成功的经验会成为新思维的障碍
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差异
是否继续投资
思维的基本单位
思维和思维的基本单位
思维
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并且对这些表征进行心理操作
思维的基本单位
心理表象和心理模式
概念和归类
命题
心理表象和心理模式
心理表象image
刺激的视觉(其他感觉)表征
心理模式 mental model
帮助人们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表征系统
概念和类别
概念
对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事件的心理表征
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心理形式,主要通过语词表达
概念有内涵(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延(概念的范围)
归类
类化(归类)
将相同的客体归组,排除其他客体的过程
归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归类的意义
简化、把握
概念及其组织
集理论
定义特征集
样例集
特征整合模型
原型
人们归类时更多依赖原型而非定义特征
命题
能够独立成立的,能判断真伪的论断,是具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思维基本形式
逻辑推理
含义
人们生成和评价逻辑论点的过程
归纳推理 Inductive reasoning
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样本几率)
不完全归纳非常不可靠
源于观察(经验)
基于归纳推理的失误层出不穷
依据概率论
演绎推理 Deductive reasoning
逻辑性推理
源于观念(理论)
三段论
前提正确,逻辑关系正确
启示
现实中的命题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人的逻辑性并不是那么严谨
现实中人们爱用归纳推理,得出太多不完善的结论,东方人尤其如此
中国人喜欢归纳推理
喜欢个人经验、自然观察
科学视角下的国学与道德
国学基本属于哲学思辨和经验之谈,不是科学
当代人应有的态度:文化自信与文化反省
批判性分析与接收
是非观:中国文化的特色
是非曲直难辨
辩证思维: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问题解决
含义
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转变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三种成分
问题区域
初始状态
方案
无问题
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步骤
Holland:四个步骤
两种状态之间的差别
识别和选择可能的算子(解决方案)
应用算子
继续使用算子直到差异消失
两个重要环节
确认问题
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方面的中西方差异
问题解决的策略
规则算法Algorithms
指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步骤,按部就班
启发式Heuristics
在很大程度上靠经验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认知捷径
经验原则
假设检验
决策
含义
个体权衡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的过程
理性决策
综合评价不同意向的价值和可能性,即期望效用
信息加工模型
效用
效用值
加权效用值
期望效用值
概率
最优化模型的前提假设
目标不冲突
条件已知
偏好明确
偏好稳定
决策与他人行为无关
这些前提多数情况下难以成立
满意决策模型(H西蒙)
有限理性,简化模型
设定最低满意标准
确定有限的可选方案
评估有限的可选方案
直到找到相对满意的方案
直觉决策(直观推测)模型
含义
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适当辅以理性分析
应用条件
高度不确定性
无先例,难预测
事实有限
方案评价接近
时间有限
干扰理性思维的因素
启发式思维
代表(表征)式启发
客体与原型的相似性
锚定式启发
做推断时和起点有关
可用(便捷)式启发
容易想起
决策规避
当信息量大决策困难时,人们倾向于避免做决策
验证式偏见
人相信或谋求证实自己已有信念的倾向
功能性固着
人了解某物体的一个功能以后,容易忽视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心理定势
思维定势
固定框架效应
边际效应
在收益面前,人们倾向于越来越保守
在风险面前,人们倾向于越来越冒险
群体极化与过度自信
如何减少过度自信
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你有可能是错误的
陈述判断可能正确的理由
陈述判断可能失误的理由
刻意思考失误的理由有助于减少过度自信
从众与服众
社会影响可以让个人与群体一致
服众:让个体执行残酷的命令
群体决策
修养胸怀,完善冲突管理制度
海纳百川的胸怀
决策技术
决策制度
决策主体
重大事件决策流程
组织制度
所有权与经营权
个人参与群体决策的原则:实事求是
逆反
适当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如果群体成员并非高度一致,从众、服众都会急剧减少
坚持独特性
用电脑模拟思维
人工智能
GPS
ELIZA
Expert Systems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PDP
许许多多的认知过程是同时出现的,而且是弥散于整个相互作用的神经加工单元网络
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弱化了心理计算机模型的系列加工方式的重要性
局限
模拟人类思维的表层形式
电脑无自我意识,情绪
心理动力学和行为主义的分歧
理性决策者只存在于实验室中
决策中可能有很多意识不到的动机、情绪等非理性成分
理性、意识思维不一定是行为最佳指南
语言
语言
符号、声音、意义及其结合规律(语法)的系统,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形式
音素
声音的基本单位
词素
意义的基本单位
语法
帮助生成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确认不可接受的表达方式的系统
Whorf沃尔夫的假说
语言塑造思维
但是更为常见的是思维塑造语言
且语言和思维难以分开,思维无处不用词语
语言结构(乔姆斯基)
表层结构
语词组合成句子的特定方式
深层结构
内含的意义
转换语法
人们用于将表层结构转换成深层结构或相反的规则
语言能力的形成规律
先天论(乔姆斯基)
先天言语获得机制(LAD)
很大程度是对的
大脑的构造使得语言学习容易很多
习得论(Skinner和行为主义者)
强化原理
后天强化
模仿
语言发展阶段
阶段概括
咿呀学语
单字语句
电报码语句
语法语句
个体语言发展的时间和阶段同时依赖于天性和培养
非言语沟通
躯体语言,姿势,物理距离,语调,面部表情,触觉和味觉
黑猩猩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人工语言,但就黑猩猩能否使用语言这个问题,看法不一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