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知识框架笔记分享
2022-10-20 09:43:4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知识框架笔记分享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也就是商品经济。
两者的区别
各自所适应的生产力水平不一样。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水平低和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生产目的。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商品的二因素(重要考点)
商品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马克思“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它是劳动产品且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互相比较。
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通过交换取得价值。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重要考点)
具体劳动
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称之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劳动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的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
质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实体是什么(是抽象劳动)
量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及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茶率的关系(高频考点)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劳动生产率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测量
也可用单位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高频考点)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lt;olgt;lt;ligt;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lt;/ligt;lt;ligt;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lt;/ligt;lt;ligt;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lt;/ligt;lt;/olgt;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形式的发展
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是在形式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价值形式
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高频考点、重要考点)
本质: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职能:1.价值尺度(最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2.流通手段(最基本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起交换媒介的作用,可以不足值3.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货币形式是价值发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货币的出现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扩大和加深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重要考点)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规律的作用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要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得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多收入(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按社会价值出卖)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分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是因为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发展过程。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具体劳动能否转换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或者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所具有的的物的外观掩盖了商品经济关系的本质,妨碍人们透过物的外表认识商品,价值及货币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注重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