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常用注射方法学习笔记
2022-10-20 15:23:3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护士常用注射方法学习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适用于:小剂量药物,不宜口服,需要一定时间发挥药效,预防接种,局部麻醉
注射部位:三角肌下缘,上壁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
一、评估患者并解释
二、患者准备
三、环境准备
四、护士自身准备
五、用物准备
操作前准备:
吸取药液 核对 选择合适部位消毒 二次核对 排气 穿刺(抽回血) 推药 拔针、按压 操作后处理
操作步骤:
1.右手持针头30°--40°进针
2.左手绷紧皮肤
3.2/3进入皮肤后推活塞(针梗2/3进入 )
进针:
严格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对皮肤有刺激药物一般不做皮下注射
注射前详细询问用药史
过度消瘦者可捏起局部组织,适当减小穿刺角度,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
注意事项
皮下注射
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IM)
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时
“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区。
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最常用部位:臀大肌
其次: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注射部位
上腿伸直,下腿弯曲
侧卧位
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
俯卧位
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患者(臀中小肌)
仰卧位
坐的位置稍高以便操作
坐位
操作前准备
进针:执笔法 角度:90°深度:1/2--2/3 绷紧皮肤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神经,不能在炎症,结节,瘢痕处进针。两种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注射,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岁以下婴儿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不宜用臀大肌
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增加按压时间,长期注射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
注射时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衔接处折断(针头折断,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用血管钳将断针取出)
肌内注射
(ID)将少量药液生物制品注射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药物过敏试验(前臂掌侧下段)预防接种(卡介苗接种:上臂三角肌下缘)局部麻醉先驱步骤
适用于
持针方式:平执式 进针角度:与皮肤呈5°角进针观察 进针深度:针尖斜面完全刺入皮肤
进针推药
消毒时忌用碘酊,碘伏(有颜色影响观察)
做药物过敏试验前,护士应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
进针角度以针尖斜面全进入皮内为宜 角度不宜过大
为患者做药物过敏试验时,提前准备好急救药物
若药物过敏反应为阳性反应,应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再用该药品
皮内注射法
(IV)自静脉注入无菌药液的技术(发挥药效最快的方法)
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又要迅速发挥药效
作用于某些诊断性检查或试验,如静脉注入造影剂
静脉标本的采集:全血标本,血清标本,血培养标本
(常选用肘部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
上肢
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足背静脉
下肢
四肢浅静脉
额上静脉,眶上静脉,耳后静脉
头皮静脉
股三角区内,股神经、股动脉内侧
股静脉
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静脉瓣
长期静脉用药:有计划的自远心端到静心段注射
如何选择静脉
与皮肤呈15--30°进针
进针深度:见回血后再进针0.5cm-1cm
进针
注药时观察:确定针头是否在静脉内 随时听取病人主诉 观察局部情况及病情变化
进针推药:针头和皮肤呈15--20°角 在距静脉最清晰后移0.3cm处进针 沿静脉向行方向穿刺
固定患儿头部 75%酒精消毒
头静脉注射
用于急救时加压输液输血或采集血标本
体位:仰卧位 下肢略屈膝外展外旋
准确定位:股动脉内侧0.5cm
股静脉注射
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禁止从头皮静脉注射
心律失常患者禁止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
护士常用注射方法学习笔记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