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血液知识笔记总结分享
2022-10-21 17:47:5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学血液知识笔记总结分享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组成成分
血浆
约占血液的 55%
水
糖
脂肪
蛋白质
钾盐
钙盐
血细胞
约占血液的45%
红细胞
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它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
膜表面
糖衣
细胞内无核
小管系
线粒体
微丝
微管
血小板颗粒
糖原颗粒
作用
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液凝固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
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如细丝,纵横交错,网罗大量血细胞而形成胶冻状的血块
血凝后1~2小时,血块紧缩变硬,同时有液体分离出来,这便是血清
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
通常所指的血压:体循环动脉血压简称血压
心室收缩,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平时我们所说的“血压”实际上是指上臂肱动脉,即胳膊窝血管的血压测定,是大动脉血压的间接测定
通常我们测血压右侧与左侧的血压不一样,最高可相差10毫米汞柱,最低相差不到5毫米汞柱
血糖
1L=1000ml= 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dm)
单位dL是分升单位,1dL=0.1L=100mL
血糖浓度:0.8g/L ~ 1.2g/L 80mg/dL ~120mg/dL 4.44mmol/L ~ 6.67mmol/L
血清
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Ca2+,若向其中加入Ca2+,血清也不会再凝固
血浆
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若向血浆中加入Ca2+ ,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Ca2+
糖尿病
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 即“三多一少”症状
1型糖尿病
因胰岛素分泌缺乏而引起,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多发生于青少年
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多见于中、老年人
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胰岛素增敏剂
一般认为是人体内胰岛素的接收器出现了问题,所以如果不彻底修复胰岛素的接收器,而单纯的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是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胰岛素抵抗的
血型
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抗原(凝集原)与同种动物不个体血清中的同型抗体(凝集素)相遇时,红细胞互相凝聚成团,是一种免疫现象且伴有溶血 (A型血含有B凝集素,B型血含有A凝集素,O型血含有两种凝集素)(A型血含有A抗原,B型血含有B抗原,O型血不含抗原)
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
主侧
供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
次侧
受血者红细胞+供血者血清
原则
主次两侧均无凝集现象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主侧有凝集,配型不合,不能数学
次侧有凝集而主侧无,应急情况下可以输血,但输血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情况
动物血型
家畜正常血清中,红细胞免疫效价很低很少发生凝集反应,同种个体间首次输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再次数学时,必须做交叉配血实验
分蛋白型和酶型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1-12。
2,9,10,11,12都以酶原形式存在,需要激活后才有活性,激活后因子右下角加a来表示。
2,7,9,10都在肝脏中合成求需要维生素K的存在,肝功能异常或者维生素K缺乏时血凝机能异常
凝血过程
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5--5a
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F2--F2a
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F1--F1a
内源性凝血途径
完全靠血液中存在的各种凝血物质作用形成的凝血途径
F12+异物→F12a→裂解前激肽释放酶PK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KK,KK反激活F12生成F12a
表面激活
F12a+F11→F11a
表面激活
Ca2+存在的条件下,F11a+F9→F9a
F9a+F8a+F10→F10a,这一过程只有9和10可发生但十分缓慢,8可使其提速很多倍,缺乏8将发生甲型血友病,先天缺乏9a和11a使内源性凝血受阻称乙型或者丙型血友病
F10a生成后的凝血过程为内外源两条途径的共同通路
外源性凝血途径
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不是来自血液,而是来自组织
当Ca2+存在下,F3+F7/F8a→F3-Ca2+-F7/F8a复合物,
该复合物还可促进内源性凝血的F9→F9a,F9激活F8→F8a并和F8a共同激活F10
上述复合物使F10-F10a,且F10a可以激活F8→F8a
凝血酶原形成后
激活F2→Fa(凝血酶)
使纤维蛋白原分解成纤维蛋白单体
可激活F5,7,8,11,12,13和血小板
为凝血过程提供便面产生更多凝血酶,加强凝血过程
可直接或间接灭活F5a、F8a,从而制约凝血过程,使凝血过程局限于损伤部位
纤维蛋白原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
单体在F13a和钙离子的作用下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
凝血第三阶段
抗凝系统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最重要的一种是抗凝血酶3,能与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相结合封闭活性位点,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经常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肝素结合扩大抗凝效果
蛋白质C
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
使F8a和F5a失活
阻碍F10a与血小板F5a结合
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与凝血因子结合使其变构,变构后再与其他凝血因子形成四聚体灭活,发挥负反馈性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作用
肝素
肥大细胞产生的酸性粘多糖
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
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
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的溶解
概念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抑制物
基本过程
纤溶酶原的激活(主要在肝脏、骨髓、肾脏和嗜酸性粒细胞处合成)
三种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成许多可溶性小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一般不再发生凝固甚至一部分具有抗凝血作用
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
α2-抗纤溶酶
抑制纤溶酶、凝血酶作用
促凝或抗凝
机械与温度
接触面粗糙程度
光滑便面延缓凝血
温度
温度高可加快酶促反应,使血凝加速,低温延缓凝血
木棒搅拌
搅拌除去纤维蛋白制成永不凝固的脱纤血,但不能保全红细胞
化学因素
柠檬酸盐,EDTA和草酸盐
通过与钙离子结合起到抗凝血作用
肝素和双香豆素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双香豆素能够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故动物双香豆素中毒可用维生素K解毒
基因工程合成的纤溶酶原激活物
抗凝剂
维生素K
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间接作用
血细胞
造血
卵黄囊造血-肝脾造血-骨髓造血,幼龄动物造血需要过多时肝脾可再次参与,成年动物完全依靠骨髓
造血过程:造血干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的复制分化--定向祖细胞(定向干细胞)继续分化增殖--各系母细胞发育,生成各类成熟血细胞
造血微环境
构成:各种基质、成纤维细胞、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在体的末梢血管和神经纤维
作用:支撑造血细胞形成造血岛、有利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释放短距离的调节因子如肾上腺素能物质、乙酰胆碱、组胺等,促进或抑制造血干细胞的定向分化
对各类细胞的调节
多功能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向红系祖细胞分化
巨核系聚落刺激因子(Meg-CSF)促进向巨核系祖细胞分化
粒系细胞的造血生长因子
细胞分化趋向受造血微环境诱导作用
定向祖细胞
同上三种造血生长因子刺激刺激相应祖细胞分化增殖,除造血生长因子外还有一些抑制因子也参与调节
母细胞成熟发育
巨核母细胞生成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TPO)
粒-单系细胞的成熟(白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刺激作用,某些粒-单系细胞抑制物的抑制作用
原红母细胞发育分化为成熟红细胞
除了需要细胞生长所需要的一些物质,还收到EPO调节
红细胞
形态数量
无核,双凸圆盘型(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血液中数量最多,单位为10十二次方/L
生理特性
膜的选择性通透
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尿素可以自由通过,葡萄糖、氨基酸、负离子Cl-/HCO3-较易通过,正离子Ca2+很难通过。
可塑变形性
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外力撤销后又恢复
渗透脆性与溶血
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渗透脆性与抵抗力成反比。 衰老红细胞抵抗力弱,脆性大,网织红细胞和初成熟红细胞抵抗力强,脆性小。 某些化学物质疾病细菌能使红细胞脆性增大导致细胞溶血
悬浮稳定性与沉降率
红细胞均匀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h)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血沉原因是红细胞叠联。
纤维蛋白和球蛋白带负电,红细胞带正电,相互吸引而叠联在一起使血沉加快
胆固醇增加也使血沉加快
白蛋白和卵磷脂都带负电可使血沉减慢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缓冲血液pH
免疫功能
生成
生成过程
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是主要原料---营养性不良性贫血
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离子是促进发育成熟的物质,后两者缺乏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氨基酸、各种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生成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属于负反馈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BPA)
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雄激素,促进红细胞生成
破坏
身体质量小的红细胞寿命更短,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差,不能通过过小的毛细血管间隙,容易被肝脾以及骨髓等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这是衰老红细胞被破坏的主要方式
白细胞
分类数量
生理特性
功能
中性粒细胞
活跃的变形运动能力,高度的趋化性,很强大的吞噬能力--吞噬细菌异物、免疫复合物以及坏死受损细胞
含有溶酶体酶--分解吞噬物
明显增多反应急性化脓性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具有吞噬能力但无杀菌能力
嗜碱性粒细胞
不具有吞噬能力,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组织胺
与H1受体结合,小血管舒张,毛细血管微静脉通透性增加,局部充血水肿,支气管肠道平滑肌收缩
与H2受体结合,刺激胃酸分泌
过敏性慢反应细胞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充血水肿,并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慢,持续时间长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吸引嗜酸性粒细胞使其聚集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变态反应中的作用
单核细胞
存在于血流中,离开血管发育为巨噬细胞,一起称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发挥防御作用
吞噬并杀伤病毒、病原体以及衰老损伤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前列腺素E等
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抗肿瘤作用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
生成
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被识别的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
调节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还有一些乳铁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等抑制因子发挥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破坏
衰老死亡或执行防御任务被消耗,包括凋亡、坏死崩解、自我溶解
血小板
形态数量
双凸圆盘型,卵圆形或杆状,无细胞核,不同动物血小板的数目不一样
生理特性
粘附与聚集
易粘附在异物表面,ADP是使血小板聚集的重要物质
吸附与释放
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大多能刺激血小板的释放,血小板第一聚集时相以后,所释放的物质可导致血小板第二时相聚集的发生
收缩
存在类似于肌肉的收缩蛋白系统,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血小板收缩,促使凝血块紧缩,止血栓硬化,加强止血效果
功能
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一期止血
血液凝固,血凝块形成,二期止血
参与凝血
内含多种凝血因子:PF3提供凝血反应场所,PF2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PF4有抗肝素所用
对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
对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效应
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补加固的作用
生成
过程
造血干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形态上可识别的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裂解
调节:巨核系细胞集落因子(促进巨核系细胞发育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素(保持血小板数目恒定)
造血干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形态上可识别的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裂解
破坏
衰老血小板可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发挥生理功能时被消耗
血液的理化特性
颜色气味
不透明红色液体,红色程度与含氧量有关,动脉血鲜红,静脉血暗红
比重(质量密度)
全血比重1.040-1.075,红细胞比重取决于红细胞中血浆蛋白的浓度,血浆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
粘滞性
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数目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主要来自于钠离子和氯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胶体渗透压
取决于血浆中蛋白主要是来自白蛋白,维持血浆与组织之间的液体平衡,故血浆蛋白减少将会使组织液滞留在组织间隙发生水肿
等渗溶液
0.9%NaCl 5%葡萄糖 由不易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可以保持红细胞的正常体积和形状,称等张溶液 1.9%尿素溶液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将会引发溶血
pH(酸碱度)
7.35-7.45,血浆中缓冲对: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2/NaH2PO4,红细胞内缓冲对: KHb/HHb、KHbO2/HHbO2 血浆中NaHCO3的含量称为血液中的碱储
血液主要功能
运输
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浆运输各种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有毒物质被血液运送到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
缓冲(酸碱平衡)
维持内环境稳态(还有渗透压、血容量)
调节体温
维持内环境稳态(还有渗透压、血容量)
参与生理性止血
含有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系统物质,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过程
免疫
白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
血液组成和血量
组成
血浆
血浆蛋白质
白蛋白
数量最多,组织修补生长的材料,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决定成分,与脂质、胆固醇结合有利于其运输
球蛋白
α、β、γ三类,γ球蛋白几乎都是免疫抗体,称免疫球蛋白,分IgM/A/E/G/D五种,IgG最多
纤维蛋白原
参与血液凝固反应,在凝血酶等催化下最终转变为纤维蛋白细丝,网罗红细胞,形成凝血块,起止血凝血作用
血浆蛋白的作用
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纤溶以及损伤组织修复
脂质
绝大部分与血浆蛋白形成易溶解的脂蛋白
葡萄糖
血糖,浓度相对恒定,供能物质
无机盐
大部分呈离子状态,少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或分子状态,维持酸碱平衡,渗透压,提供适宜离子环境起重要作用
血细胞
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有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血小板
血量
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以占身体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循环血量
储备血量
剧烈运动或失血情况下,储备血量可以补充循环血量的不足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