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2022-10-21 17:59:50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指机体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排除“非己”,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概念
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
中枢免疫器官
脾脏、淋巴结、粘膜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
干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红细胞
免疫细胞
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其它受体分子
膜型分子
免疫球蛋白分子(抗体)、补体分子、细胞因子
分泌型分子
免疫分子
免疫系统的组成
机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
免疫防御
免疫系统内部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
免疫稳定
免疫系统识别、清除各种突变细胞和防止持续性感染
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导致免疫缺陷症、和超敏反应
免疫防御失调
导致自生免疫病
免疫稳定失调
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监视失调
免疫功能失调
与生俱来,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特点
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效应
阶段
固有免疫
后生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作用慢而强
适应性免疫
免疫的类型及其特征
中国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
白喉抗毒素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
Behring(贝林)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
Pasteur(巴斯德)
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
Jenner(詹纳)
最早发明卡介苗的科学家
Milstein(米尔斯坦)和Kohler(科勒)
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科学家
Burnet(伯内特)
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
Jenner
用无毒力牛痘苗接种来预防天花的第一个医生
Koch(郭霍)
最早发现结核杆菌并提出病原菌致病概念的科学家
免疫学的发展史
绪论
浅皮质区
深皮质区
皮质——上皮性网状支架,早期以胸腺细胞为主
髓质——上皮网状为主,少量胸腺细胞
结构
使T细胞发育成熟,在皮质发育后转移至髓质
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功能
胸腺——培训免疫战士的基地
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是B细胞分化和成熟的的场所
是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是人体极为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骨髓缺陷将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
骨髓——生产免疫战士的工厂
呈卵圆形或蚕豆形,其实质可以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
含B细胞多,称为非胸腺依赖区
含T细胞多,称为胸腺依赖区
皮质
髓质
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其中T细胞占多数
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当细菌、病毒进入毛细淋巴管随淋巴液流入淋巴结时,其巨噬细胞可以将其清除
过滤作用
淋巴结——发生免疫应答的战场
含有T、B细胞
白髓
含有B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红髓
含有B、T细胞和巨噬细胞
边缘区
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
各种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其中B细胞较多
是机体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可以合成并分泌某些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和细胞因子
其中含有的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等异物以及体内衰老损伤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等
脾——血液的过滤器
皮氏小结
淋巴小结(淋巴滤泡)
胸腺依赖性的αβT细胞
胸腺非依赖性的γδT细胞
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
固有层中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
成分
M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
抵抗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作用
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咽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不其它淋巴组织共同组成韦氏环
抵抗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鼻相关淋巴组织
主要分布在各种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结构与皮氏小结类似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IS的组成
是参与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可以产生sIgA
MIS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粘膜免疫系统(MIS)
各种免疫器官中的免疫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液从一个外周淋巴组织到另一个淋巴组织进行有规律的迁移
再循环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归巢
定义
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为合理
淋巴组织可以跟新,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各种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增加了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
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与归巢
免疫器官和组织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主要表面分子为CD34和CD117,并表现为谱系阴性
造血干细胞(HSC)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外周血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0-80%
概述
胸腺皮质区
场所
双阳性细胞→单阳性细胞;具有识别、结合MHC分子的能力;获得自身MHC II/I类分子限制性
结果
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
胸腺髓质区
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获得中枢自身免疫耐受
T细胞发育的阴性选择
分化发育
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成熟T细胞共有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抗原识别信号——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TCRαβ——占多数
TCRγδ——占少数
分类
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CD3
TCR复合物
CD4+T细胞——CD4与MHC II类分子结合
CD8+T细胞——CD8与MHC I类分子结合
辅助TCR识别抗原
T细胞共受体(CD4/CD8)
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
T细胞丝裂原结合分子及其他表面分子
表面分子
未经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存活期短
初始T细胞
初始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分化为具有免疫效应的T细胞
效应T细胞
能够维持机体免疫记忆功能,并参与再次免疫应答,存活期长
记忆T细胞
据活化阶段分为
占大多数,是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群体;位于外周淋巴组织
αβT细胞
占少数,分布于皮肤表面和粘膜上皮下或存在于胸腺
γδT细胞
据TCR分为
其表面的TCR仅能识别树突状细胞(DC)表面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
CD4+T细胞
其表面的TCR仅能识别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等)表面的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
CD8+T细胞
据表面分子分为(都是αβT细胞)
主要由CD4+T细胞活化而来,初始CD+4T细胞首先分化为Th0细胞,其继续分化为不同的Th细胞亚群
由IL-12和IFN-γ诱导Th0细胞分化而来,可以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面议,促进炎症反应
Th1细胞
由IL-4诱导Th0细胞分化而来,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产生
Th2细胞
由IL-1β和IL-6诱导Th0细胞分化而来,可以参与固有免疫和某些炎症的发生
Th17细胞
其它细胞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CTL/Tc细胞)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
据功能分为(都是效应T细胞)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T淋巴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外周血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
位于骨髓中,处于抗原非依赖期
中枢发育
位于外周免疫器官中,处于抗原依赖期
外周发育
又称为膜免疫球蛋白(mIg)是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抗原识别信号——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膜免疫球蛋白(mIg)
BCR复合物
辅助BCR识别抗原
B细胞共受体(CD19/CD21/CD81复合物)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细胞协同刺激分子
B细胞丝裂原结合分子及其他表面分子
占少数,出现较早,自我更新,分泌IgM为主,特异性低,免疫记忆少/无
B-1细胞
占多数,出现较晚,骨髓产生,分泌IgG为主,特异性高,免疫记忆强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
免疫调节
B-2细胞
据CD5分子表达与否可分为
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B淋巴细胞
具有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的淋巴细胞,由IgG介导其ADCC;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不表达BCR/TCR
NK细胞
淋巴细胞
指能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能力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DC)、单核-吞噬细胞和B细胞
专职APC
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非专职APC
多伪足,呈树突状
形态
抗原提呈功能最强,唯一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的细胞
提呈抗原、免疫调节、参与免疫耐受、抗肿瘤等
树突状细胞(DC)
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Mφ)
提呈抗原、吞噬和消化抗原
单核-巨噬细胞
通过BCR摄取抗原、表达MHC II类分子提呈抗原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提呈抗原等
B细胞
专职APC的特点与功能
抗原提呈细胞(APC)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血液)
甘露糖受体(MR)
清道夫受体(SR)
Toll样受体(TLR)
分泌型PRR
MBL、C-反应蛋白(CRP)等
膜型PRR
细菌胞壁成分(糖类和脂类
细菌胞核成分和病毒产物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
模式识别受体(PRR)
巨噬细胞(Mφ)表面表达的IgG FcR和CR可增强吞噬作用
调理性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CKR)
表面受体
吞噬杀伤作用
抗原提呈作用
介导炎症反应
生物学功能
巨噬细胞Mφ(组织器官)
吞噬细胞
具有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的第三类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预先致敏,无MHC限制性,发挥免疫监视功能,仅杀伤异常组织细胞
穿孔素→靶细胞裂解
颗粒酶→靶细胞凋亡
脱颗粒途径
FasL→靶细胞凋亡
TNF-α→靶细胞凋亡
死亡受体途径
杀伤作用的机制
杀伤细胞活化型受体(KAR)
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
按其所介导的功能可分为
抗原提呈能力最
固有免疫细胞
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
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原性
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完全抗原
本身只有免疫反应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
与半抗原结合,赋予半抗原免疫原性(构成完全抗原)的物质
载体
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抗原
耐受原
诱导机体发生超敏反应的抗原
过敏原
基本概念
影响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指作为抗原的物质,其化学结构与宿主的自身成分不同,或机体的淋巴细胞在胚胎期从未与它接触过
概念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动物血清蛋白或组织细胞等均是抗原;抗原物质与宿主间的种属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异种物质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不同,其相同组织或细胞表面的化学组成或结构也有差异
同种异体物质
在特殊作用下,体内自身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或隐蔽的自身物质被机体视为“非己”
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
异物性
一般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明胶和胰岛素除外)
分子量
蛋白多肽多糖核酸,脂类无机物
化学性质
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因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
抗原的理化性质
抗原因素
遗传
青壮年毒抗体的应答能力高
年龄
女性较男性抗体生成高
性别
皮内皮下肌肉腹腔(动物)静脉
途径
使用佐剂
免疫方式
宿主因素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某种抗原只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和或效应细胞,且该抗原仅能与其相应的应答产物(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又称为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或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是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线性表位(linear epitope)。常位于分子内部,主要由T细胞识别,少数由B细胞识别
顺序表位
是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序列上不连续性排列,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一般位于分子表面,由B细胞或抗体识别
构象表位
据抗原表位结构分
受体为TCR,需要MHC分子,是线性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任意部位
T细胞表位
受体为BCR。不需要MHC分子,是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
B细胞表位
据T、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分
功能性表位
隐蔽性表位
据抗原表位能否被BCR或抗体结合分
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
共同表位
抗原表位
指一个抗原分子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天然抗原几乎都是多价抗原
抗原结合价
抗原或抗血清除了与相应的抗血清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有共同抗体的其他抗血清或者含有相同表位的抗原发生反应的现象
交叉反应
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抗原特异性
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原虫
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
动物免疫血清即抗毒素
类别
异种抗原
来自同一种属但基因型不同的其它个体的抗原性物质
ABO血型抗原
Rh血型抗原
HLA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隐蔽的自身抗原
改变(修饰)的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
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异嗜性抗原
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参与体液、细胞免疫,产生IgG/M/A,有MHC限制性,有免疫记忆
T细胞依赖性抗原(TD-Ag)
参与体液免疫,产生IgM,无MHC限制性,无免疫记忆
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TI-Ag)
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依赖T细胞分类
指在APC和靶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蛋白,肿瘤抗原;位于细胞内的蛋白质抗原
内源性抗原
指非APC自身所产生的抗原,如细胞外感染的微生物及其产物;位于细胞外的蛋白质抗原
外源性抗原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抗原分类及医学意义
识别时无需APC加工处理,而以完整的蛋白质形式借助MHC结合位点,直接与APC上的MHCⅡ类分子的 肽结合槽外侧结合,形成MHC-SAg复合物,借助T细胞表位与T细胞上TCR Vβ结合
超抗原(SAg)
是一类可致某一群淋巴细胞使所有克隆均被激活并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有丝分裂原不是通过抗原识别受体激活T、B细胞,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丝裂原受体,在丝裂原的刺激下发生淋巴细胞转化
丝裂原
某些与抗原同时或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免疫佐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