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护理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点笔记总结
2022-10-21 18:05:5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学护理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点笔记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念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经呼吸道传染所致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病源和发病机制
病原
奈瑟菌属
革兰染色阴性
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极易自溶而死亡
温度低于30度或高于50度时易死亡
发病机制
病原体在鼻咽部繁殖
多数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可获得免疫力而自愈
极少数发生败血症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发生脑疝
流行病学资料
传染源
主要是带菌者,患者仅自潜伏末日发病后十天内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
十岁以下儿童多见以六个月~两岁儿童多见
流行特征
多见于冬春季三四月份为高峰期
三~五年小流行七~十年大流行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3天(一般在1~10天内)
普通型流脑
较为常见
前驱期表现为低热,咽痛,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数为寒战,高热39-40℃
出现头痛,频繁呕吐,等脑膜炎期表现及脑膜刺激征阳性血压升高,脉搏减慢,重者昏迷,抽搐
经治疗恢复正常在1~三周内痊愈
暴发性流脑
败血症休克型
多见循环衰竭
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干,皮肤呈花斑状,血压下降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脑膜炎型
脑实质严重损害为主
意识障碍加深,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反复惊厥,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阳性,脑水肿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呼吸衰竭
混合型
同时具有以上两种表现,病死率高
其他类型
轻型
见于流脑流行后期低热头痛咽痛皮肤黏膜细小出血点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婴幼儿流脑
因颅骨骨缝及囟门未闭合,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症状不典型
表现为咳嗽,拒乳,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以及烦躁尖叫,囟门隆起
老年流脑
意识障碍明显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
辅助检查
以脑积液为主,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治疗要点
普通型流脑
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
对症处理
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和退烧药物
颅内压增高患者应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以脱水降颅内压
暴发型流脑
休克型
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针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如瘀点瘀斑不断增加并伴有血小板明显减少时应及早应用肝素
脑膜炎型
静脉快速滴入脱水剂和辅以糖皮质激素,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
体温过高
与脑膜炎奈瑟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大量繁殖释放内毒素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内毒素作用于皮肤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和栓塞以及意识障碍长期卧床有关
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潜在并发症
脑疝
护理措施
呼吸道隔离要求隔离患者至体温正常后三天保持病室安静清洁温暖舒适空气流通注意保暖休息
保证饮水为两千到三千毫升每天
心理护理
对症护理
瘀点瘀斑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保持床褥清洁平整
尽量避免受压破溃
昏迷
定时翻身按摩防止压疮
烦躁不安
加床栏或约束带保护防止坠床
高热
物理降温为主,头部或大动脉冷敷,32~36摄氏度,温水擦浴,使用退烧药时注意出汗情况避免大汗导致虚脱
用药护理
按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遵医嘱使用甘露醇脱水剂降颅内压时滴注速度阴会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甘肃静脉滴注抗凝治疗时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腰椎穿刺后护理
去枕平卧四~六小时立即送检
健康教育
预防措施
隔离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三天或不少于发病后七天
密切观察接触者需医学观察七天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