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2022-10-25 14:14:05 0 举报
大学历史系洋务运动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洋务运动
背景:
相对稳定的内外局面(60---90年代)
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强国御辱(托名学制以剿贼亦可不漏痕迹,和好为表面)
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自觉、积极的回应(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内容:
学习西方军事装备 机器生产 科学技术
指导思想:
西学中源说(洋务派处理中学西学关系,使西学引进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矛盾→互补,有益无害)发展自明末观点:西学来自中学,以此攻击顽固守旧派
缺点:牵强,解决不了why西方强于中国的问题
中体西用说(冯桂芬最早提出“采西学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郑观应、沈毓贵等人发展)西学(资本主义文化)为中学(孔孟之道伦理纲常,封建君主制)服务
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和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一种特定形式,顺应历史潮流,促进西方科技以较大规模传入中国,加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步性)。但“中体西用”始终不变,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洋务派无法负担中国富强的历史使命(局限性)。
原因:1.眼界问题,地主阶级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2为.对抗顽固派的策略,减少阻力
矛盾:“牛体安能马用?”——康有为
洋务派的形成(非严密组织)
判定标准:
1、主观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采取方法:使用西方先进技术
构成:
洋务官僚、洋务派思想家(早期维新派)、洋务企业创办管理者(郑观应等)
重点人物:
李鸿章:①较早认识到 富才能强,富在民生→开展民用工业 ②稍变成法,内政改革与学习西学结合→外需和戎,内需变法 争议性:和戎的程度,一味妥协,战争必败论
曾国藩:最早从封建官僚转换为洋务派,功绩:开创风气,培养人才 但去世较早,创办洋务企业有限
左宗棠:“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最早提出中国自己建造轮船的想法。最看重造船 有爱国热情,富有功绩 但久居西北,对世界大势的了解把控逊于李鸿章
洋务派vs顽固派
第一次争论:1867年 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是否应召科举出身学员
顽固派:“根本之因,在人心而不在技艺” 天人感应 →洋务派:“臣衙门遂无复有报考者” 最后毕业仅五人(事难办成)
第二次争论:1874年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争论
花费太多vs万般皆可省,唯养兵布防建造枪炮轮船不可省 →洋务运动进一步开展
第三次争论:1883年 修筑铁路之争
惊扰山神,不待攻而自破vs张之洞折中提出以卢汉铁路代替津通铁路→全国各地铁路干线,次第兴修,逐步奠定了旧中国近代铁路的基础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兴办新式军事工业 官办
1865年曾李:江南制造总局 (当时国内最大兵工厂)
1865年李:金陵机器局
1866年左:福州船政局 (当时国内最大造船厂)
1867年崇厚:天津机器局
1890年张:湖北枪炮局
兴办新式民用工业(捉襟见肘的难堪局面,认识到“富强相依,必先富而后强”)官督商办→资本主义性质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天津电报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建立新式陆海军
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淮军湘军楚军
1874年日本以两艘铁甲舰侵略中国台湾→海防重要性→70—90年代清政府创办新式海军: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势力最强)、广东水师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等专门人才
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新式海军人才
赴美幼童和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严复等)
历史作用
拉开中国近代化帷幕
带来新知识、新风尚,传统重本抑末观念受到冲击,工商业者地位提高(大机器 新式学堂 外语 轮船 声光话电)
一定程度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法战争中国在陆路取得胜利,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都与军队近代化密不可分)
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是枝节的变革,不是整体的变革(为地方有实权的巡抚兴办,不是清政府的国家方针,清政府时常用清流派掣肘洋务派)
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近代企业和学校的顺利发展要求突破封建之体,建立能为自己服务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80年代以后,洋务企业普遍感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 郑观应:“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官督商办企业的腐败
官督商办:政府派出大员担任企业的总办或督办,以亦官亦商、半官半商的身份代表政府全权管理企业,再由总办查度商情,秉公保荐几人为会办和帮办,协助总办管理企业,总办会办的任免盖由政府 企业中一切由总办督办说了算,中小股东对企业只有投资权,没有管理权——企业内部极其腐败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