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2022-10-26 10:01:55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框架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概念
基本概念
事物的阴阳属性
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区别)
阴阳互根互用(联系)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共存)
互根互用
对立制约
阴阳转化
阴阳自和及平衡
中医学的应用
人体的组织结构
脏腑形体分阴阳
经络系统分阴阳
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疾病的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
概括病证
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
法于阴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阳胜则阴病
阴阳偏衰的治则(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病治阴
阴阳互损的治则
阴阳互补,谁虚偏补谁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
阳:温热
阴:寒凉
五味
阳:辛甘淡
阴:酸苦咸
升降浮沉
阳:升浮
阴:降沉
五行学说
五行概念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特性
木
木曰曲直
生长 升发 条达 舒畅火
火
火曰炎上
温热 上升 光明
土
土爰稼穑
生化 承载 受纳
金
金曰从革
沉降 肃杀 收敛
水
水曰润下
滋润 下行 寒凉 闭藏
事物与景象的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
自然界
五音 角徵宫商羽
五味 酸苦甘辛咸
五色 青赤黄白黑
五化 生长化收藏
五气 风暑湿燥寒
五方 东南中西北
五季 春夏长夏秋冬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人体
五脏 肝心脾肺肾
五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 目舌口鼻耳
形体 筋脉肉皮骨
情志 怒喜悲忧恐
五声 呼笑歌哭呻
变动 握忧哕咳粟
基本内容
生克五行
相生
有序 递相(资生、助长、促进)
相克
有序 递相(克制、制约)
五行制化
相乘
过度
相侮
反向
母子相及
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
中土五行
中医学的应用
生克五行
相生(虚补母,实泻子)
滋水涵木法
抑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相克(扶弱抑强)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伐
中土五行
脾胃为脏气升降之枢纽
中医思维
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式
类推思维方式
发病
发病的原理
基本原理
正气与发病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的防御作用
抵御外邪
祛除病邪
修复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机能的协调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虚感邪而发病
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症候性质
邪气与发病
邪气的基本概念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伤
改变体质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形成疾病发生的原因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影响病情和病位
某种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
邪正相搏与发病
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退不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
决定证的类型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气候因素
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
社会环境
体质与发病
决定发病的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决定对某些疾病发生的症候类型
精神状态与发病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徐发
继发
合病
复发
复发的基本特点
1再现,加重 2次多,差 3诱因
主要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
休止与复发交替
急性发作与慢性环节交替
复发的诱因
重感致复
食复
劳复
药复
情志致复
环境变化致复
病机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
实
虚
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
阴阳失调
阴阳偏胜
阳偏胜
阴偏胜
阴阳偏衰
阳偏衰
阴偏衰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阴阳亡失
亡阳
亡阴
精气血的失常
精的失常
精虚
精的施泄失常
失精
精瘀
气的失常
气虚
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脱
气闭
血的失常
血虚
血行失常
血瘀
出血
精气血关系失调
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精气两虚
精血不足
气滞精淤和血瘀精阻
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寒从中生
湿浊内生
津伤化燥
火热内生
阳气过盛化火
邪郁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
阴虚火旺
疾病传变
病因
六淫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
基本概念
善动不居、轻扬开泄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寒
基本概念
寒冷、凝结、收引
性质和致病特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湿
基本概念
重着、黏滞、趋下
性质的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症状的黏滞性
病程的缠绵性
易阻气机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
基本概念
干燥、收敛
性质的致病特征
燥性干燥,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暑
基本概念
炎热、升散、兼湿
性质的致病特征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属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
火(热)
基本概念
炎热升腾
性质的致病特征
火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耗气伤津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阳性疮痈
疠气
概念
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
预防因素
社会因素
情志内伤
概念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损伤相应之脏
影响心神
易伤心肝脾
易损伤潜病之脏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其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多发为情志病
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
五味偏嗜
食类偏嗜
劳逸失度
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过逸
病理产物
痰饮
形成
致病特点
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易于蒙蔽心神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瘀血
形成
血出致瘀
血行不畅致瘀
气滞致瘀
因虚致瘀
血寒致瘀
血热致瘀
致病特点
易于阻滞气机
影响血脉运行
影响新血生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致病的症状特点
疼痛
肿块
出血
色紫黯
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
结石
形成
饮食不当
情志内伤
服药不当
体质差异
久病损伤
致病特点
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其他病因
外伤
诸虫
药邪
医过
先天病因
防治原则
预防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治则
正治与反治
正治
寒者热之
热着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反治
热因熱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治标与治本
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
标本兼治
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概念
扶正祛邪的运用
单独运用
扶正
祛邪
同时运用
扶正兼祛邪
祛邪兼扶正
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
泻其阳盛
损其阴盛
补其不足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阴阳并补
回阳救阴
调理精气血津液
调精
补精
固精
疏精
调气
补气
调理气机
调血
补血
调理血运
调津液
滋养津液
祛除水湿痰饮
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调理气与血的关系
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年龄
性别
体质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