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阅读心得笔记
2022-10-26 16:10:20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阅读心得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前折页
“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他的思想成就与卡内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并肩比齐。
前 言 变化的世界 不变的原则
大家不需要赞美我,因为这些原理并非我首创,我只是发掘并把它们整理出来而已。
我对生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b><font color="#f15a23">原则</font></b>或<b><font color="#f15a23">自然法则</font></b>,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
我们生活在一个<b><font color="#f15a23">互赖</font></b>的社会中,最辉煌的成就要靠互赖和合作才能成就,远远不是个人能力可企及的。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绝对不能无视平衡的原则,我们要平衡现在和将来两种需要,前者满足今天的需求,后者满足投资并提高竞争力,以取得将来持久成功的需求。平衡原则同样适用于健康、婚姻、家庭生活以及你所处的社区的需要
就我而言,身体力行这七个习惯是个不断挣扎的过程。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做得越好,就会发现面对的问题变得越复杂
伟大的心理学家<b><u>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u></b>,在生命的最后,也把幸福感、成就感和对后人的福祉置于“自我实现”(这是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级别)之上,他称之为<b><font color="#f15a23">“自我超越”</font></b>。
如何善用本书
美国作家<u><b>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b></u>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成长过程虽是渐进的
效果却是革命性的
习惯七可加强前面六个习惯,时时为你充电,达到真正的独立与成功的互赖。
美国开国初期政治思想家<u><b>佩因(Thomas Paine)</b></u>
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与架构图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七个习惯架构图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付诸行动
没有正确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br>——<b><u>戴维·斯塔·乔丹(David Starr Jordan)</u></b> 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
品德成功论提醒人们,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 只有当人们学会并遵循这些原则,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品德中去,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幸福。
预期理论(Expectancy Theory)
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看世界时所戴的<b><font color="#f15a23">“透镜”</font></b>,因为这透镜(即<b><font color="#f15a23">思维定式</font></b>)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前150年的论著强调<b><font color="#f15a23">“品德(Character Ethic)”</font></b>为成功之本——如<font color="#f15a23">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font>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b><font color="#f15a23">“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font></b>,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font color="#f15a23">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font>以及<font color="#f15a23">长袖善舞</font>的圆熟技巧。
我和桑德拉都相信,这个孩子“出人头地”的成就中,自动自发因素的作用要多于外在影响。
光有技巧还不够
我顿悟了品德的强大影响力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捷径可循。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也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
在暂时性的人际交往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造”法则,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
许多人具备这些次要优势,是社会所认可的人才,但是缺乏基本的品德,长期来看,他们与同事、朋友、配偶或者孩子的人际关系早晚会出现问题。只有品德才是交流中最伶俐的“口齿”,正如<b style=""><u style=""><font color="#381e11">爱默生(Emerson)</font></u></b>所说:<font color="#f15a23">“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font>
我们的本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
<b><font color="#381e11"><u>威廉姆· 乔治·乔登(William George Jordan)</u></font></b>曾说:<font color="#f15a23">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font>
思维定式的力量
先前提到的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思维定式。
<b><font color="#f15a23">“思维定式(Paradigm)”</font></b>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但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
它是一份<b><font color="#f15a23">地图</font></b>,而非领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 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br>1. 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br>2. 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
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font color="#f15a23">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font>。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首先,它充分说明了条件作用对人类认知和思维定式的强大影响力。
其次,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思维定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脱离了这个源头的言行就是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不过每个人经验不同,诠释也不同,而一旦离开了诠释,事实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定式、地图或者假定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测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为了方便理解,<font color="#f15a23">我们可以把思维定式比作地图</font>。
思维转换的力量
<font color="#f15a23"><b>“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b></font>一词由<b><u>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u></b> 在他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最先提出。
<b><u>梭罗(Thoreau)</u></b>曾经说过:<font color="#f15a23">“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font>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font color="#31a8e0"><b>思维定式就是根基</b></font>,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这时船长已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诉他,这是战舰,让他转向20度。”对方的信号传来:“这是灯塔。”
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机构。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原则不是价值观。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
症结在于治标不治本
愈是求助于“特效药”,病症拖得愈久,病情愈加恶化。
新的思想水平
这种新的思想水平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阐述的内容, 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由内而外是一个持续的更新过程,以主宰人类成长和进步的自然法则为基础,是螺旋向上的,它让我们不断进步,直到实现独立自强与有效的互赖。
成长和改变的原则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比如小孩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
我们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font color="#f15a23">“循序渐进”</font>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
自然的成长过程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那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挫败感。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b><font color="#f15a23">习惯</font></b>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分支主题
俗语说:<font color="#f15a23"><b>“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b></font>
著名教育家<b><u>霍勒斯·曼(Horace Mann)</u></b>曾说:<font color="#f15a23"><b>“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为它添上一股新索,很快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b></font>
“习惯”的定义
习惯的定义
成熟模式图
我们依次经历<font color="#f15a23">“成熟模式”</font>——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
“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font color="#f15a23">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font>。
分支主题
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等前三个习惯完善之后,才能开始后面的练习。
成熟模式图
“效能”的定义
“产出/产能平衡”(P/PC Balance)的原则
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br><b style="color: rgb(196, 18, 48);">一是“产出”,即金蛋<br></b><font color="#c41230"><b>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 即下金蛋的鹅</b></font>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你是否遵从,它都会存在。它是指引人生的灯塔,是效能的定义和模式,是本书中七个习惯的基础。
三类资产
人类所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分为<font color="#f15a23">物质资产</font>、<font color="#f15a23">金融资产</font>以及<font color="#f15a23">人力资产</font>三大类
团体的产能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对于一个团体运用人力资产——顾客与员工来说更为重要。
你可以买到员工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可以买到员工的身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智慧的源泉。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
第二部分 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第三章 习惯一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b>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b><br><br>——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
动物则缺乏这种自我意识(Self- awareness)的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实现重大进步,关键就在于此。这也是我们能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培养和改善自身习性的根本原因。
社会之镜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font color="#f15a23"><b>“社会之镜”(Social Mirror)</b>,</font>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定式来进行自我认知,那无异于从哈哈镜里看自己。
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际上根据这种流行看法而绘制的社会地图一共可以分为三种,也可以说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用来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交叉混合使用:
基因决定论(Genetic Determinism)
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
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
这三种地图都以“刺激—回应”理论为基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巴甫洛夫(Pavlov,1849~1936,曾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译注)所做的关于狗的实验
Subtopic
选择的自由——刺激和回应之间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
"自我意识"
“想象力(Imagination)”
“良知(Conscience)”
“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
“积极主动”的定义
积极主动的逻辑
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
<b><u>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u></b>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译注)曾说:<font color="#f15a23">“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font>
<b><font color="#381e11"><u>圣雄甘地(Gandhi) </u></font></b>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font color="#f15a23">“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font>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br>一是<font color="#f15a23">经验价值观(Experiential Value)</font>,来自自身经历;<br>二是<font color="#f15a23">创造价值观(Creative Value)</font>,源于个人独创;<br>三是<font color="#f15a23">态度价值观(Attitudinal Value)</font>,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
采取主动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但这不等于胆大妄为,惹事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贵人相助,事实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而来的。
变被动为主动
采取主动是实现人生产能与产出平衡的必要条件,对于培养七个习惯来说也不例外。本书的其余六个习惯,都以积极主动为根基,而每个习惯又都会激励你采取主动
聆听自己的语言
我们可以利用自我意识检讨自身的观念,以言语为例,它颇能真切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主动语言与消极语言
推诿责任的言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甚至把星座也扯了进去。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
关注圈与影响圈
关注圈与影像圈
<font color="#f15a23">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font>,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 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无法控制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br>1.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br>2.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br>3. 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控制。
扩大影响圈
令人鼓舞的是,在对环境选择回应方式的同时,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力也得到增强。
“如果”和“我可以”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b><font color="#f15a23">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font></b>
手杖的另一头——必然后果
在把生活中心由关注圈移至影响圈之前,有两件关注圈内的事值得深思,那就是自由选择的后果以及错误。
原则制约我们的行为,顺之则产生积极效果,逆之则导致消极后果。
对于已经无法挽回的错误,积极主动的人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往日错误已属关注圈的事实,那是人力无法企及的范畴,既不能从头来过,也不能改变必然后果。
做出承诺,信守诺言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
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明白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由此就找到了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br><font color="#c41230">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br>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font>
一次次做出承诺,一次次信守诺言,终有一天荣誉会超越情绪的力量。
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正是培养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
<b><font color="#f15a23">知识、技巧和意愿</font></b>都位于影响圈内,改善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改善三者之间的平衡, 三者的交集越大,就说明我们对于习惯及其原则的修养越完善,就越能够以崇高的品德实现平衡而高效能的生活。
积极主动:为期30天的试验
各位不妨用30天的时间亲身实践积极主动的原则,观其结果。这期间请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影响圈内,从各种小事开始,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
<b><u>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u></b>,英国辞典编纂家兼作家——译注)曾说:<font color="#f15a23">“满意源自内心,那些对人性一无所知的人总是妄图在维持自我的前提下追求幸福,结果必是徒劳无功,而本来想摆脱的痛苦却会与日俱增。</font>
第四章 习惯二 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font color="#f15a23">和内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br></font><br>——<b><u>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u></b> 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以终为始”的定义
<b><u>约瑟夫·爱迪(Joseph Addison)</u></b>的话
当我面对伟大人物的墓地,妒忌之心荡然无存;当我阅读历代佳丽的碑文,贪婪的欲望顿然消失;当我在墓碑旁遇见泣不成声的父母,禁不住悲从中来;当我看到父母的坟墓,忍不住想到那些自己将追随的人的悲伤的空虚;当我看到王者与其废黜者的墓碑并肩而立,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再查看墓碑上的日期,发现有些就在昨日,有些却可追溯到600年前,于是又忍不住想到最后审判日那天,我们都将同时接受上帝的审判。
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br>1. 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b><font color="#f15a23">(Mental/First Creation)</font></b>,<br>2. 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b><font color="#f15a23">(Physical/Second Creation)</font></b>。
主动设计还是被动接受
“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是个客观原则,但“第一次的创造”未必都是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有些人自我意识薄弱,不愿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让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轨迹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环境的压力。
习惯一谈的是“你是创造者”,习惯二谈的是“第一次创造”。
领导与管理: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b><font color="#f15a23">领导(Leadership) 不同于管(Management)。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font></b>
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
用<b><u>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u></b>和<b style=""><u>华伦·贝尼斯(Warren Bennies) </u></b>的话来说:<font color="#f15a23">“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font>
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正确的墙上。
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块丛林!”
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改写人生剧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
人类的自我意识天赋是积极处世的基础
想象力和良知,则使我们能在生活中发扬积极精神,施行自我领导。
想象力、良知、自我意识的结合则能让我们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确切一点说,我们是改写,而不是编写人生剧本,即对已有思维的转换。当我们认识到人生剧本的低劣以及思维定式的低效,就会积极地加以改写。
核心区
Subtopic
“安全感”代表价值观、认同、情感的归属、自尊自重与是否拥有个人的基本能力。
“人生方向”是“地图”和内心的准绳,人类以此为解释外界事物的理据以及决策与行为的原则和内在标准。
“智慧”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对平衡的感知和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这些能力的统一体。
“力量”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做出抉择的关键性力量,也包括培育更有效的习惯以替代顽固旧习的能力。
各种生活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 时下最常见的恐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私自利,与多数人的价值观相逆。然而市面上盛行的个人成功术无一不是以个人为中心,鼓吹只索取,不付出,却不知狭隘的自我中心观会使人缺乏安全感和人生方向,也不会有智慧及行动力量。
识别自己的生活中心
生活中心如此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一会儿意气风发, 一会儿颓唐沮丧;一会儿斗志昂扬,一会儿又落魄消沉。缺乏固定的人生方向,没有持久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或自我评价。
以原则为中心
<b><font color="#f15a23">以正确原则为生活中心</font></b>可以为发展上述四个支撑人生的因素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像其他中心那样多变,所以值得信赖,可以给我们高度的安全感。原则是理性而非感性的,因此能让我们充满信心,配偶和密友都可能离我们而去,但原则不会。原则不会怂恿你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其有效性不取决于环境、他人行为或“流行风”。原则是永生的,不会毁于火灾、地震或偷盗,也不会今天在这儿,明天又到了那儿。
Subtopic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善用整个大脑
用<b><u>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u></b>,美国心理学家——译注) 的话说:<font color="#f15a23">“善用榔头的人往往认为所有东西都是钉子。”</font>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人的大脑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脑主司逻辑思考与语言能力,右脑职掌创造力与直觉。左脑处理文字,右脑擅长图像;左脑重局部与分析,右脑重整体与整合。
开发右脑的两个途径
确定角色和目标
一旦确定主要的人生角色,你就能清楚地掌握全局。
撰写使命宣言并付诸实践
个人使命宣言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
Subtopic
你可以把个人使命宣言称为个人宪法。
弗兰克尔在纳粹死亡集中营里,不仅领悟到积极主动的原则,还体会到了目标和生命意义的重要性。后来他倡导了一种“标记疗法”(Logotherapy),基本原理就是:许多心智或情感疾病都是由于失落感或空虚感作祟,而标记疗法可以帮助病人找回生命的意义与使命感,以祛除这些感觉。
家庭的使命宣言
组织的使命宣言
唯有参与 才有认同
唯有参与,才有认同,这个原则值得强调再强调。
第五章 习惯三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 ——歌德(Goethe),德国诗人
习惯一告诉你:“你是创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这个习惯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四大天赋,即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以及最为重要的自我意识。这个习惯让你能够大声宣布:“虽然这是我从小见惯了的事情,整个社会也都是这个样子,但是这根本就行不通,我不喜欢这种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解决方法,我能够改变它。”
习惯二是关于第一次的创造或者智力上的创造的习惯,其原则基础是想象力和良知这两大天赋。想象力是一种超前感知的能力,是对目前无法亲眼看到的潜力和创造力的认识,而良知则是发掘每个人身上独有特性的能力。良知在伦理道德方面担当对个体进行指导的责任。这个习惯同我们的基本思维定式和对自己的最高期望值、价值观密切相关。
习惯三是关于第二次的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的习惯,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施、执行和自然表现。它要求我们运用独立意志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
关于提高个人效能的方法,我总结出一句话:左脑进行管理,右脑进行领导。
独立意志: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除了自我意识、想象力和良知之外,想要真正实现成功的自我管理,就必须发挥人类的第四大天赋——独立意志。
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演进
别让琐务牵着鼻子走
Subtopic
按照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观点,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定式是预防型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帕雷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
勇于说“不”
集大成的时间管理理论
管理方法六标准
让第二类事务成为生活中心的有效工具必须满足以下六个重要标准:
和谐一致
平衡功能
围绕中心
以人为本
灵活变通
便于携带
个人管理四步骤
付诸实践
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的优点
高效能的秘诀——授权
授权是提高效能或效能的秘诀之一,可惜一般人多吝于授权,总觉得不如靠自己更省时省事。
其实把责任分配给其他成熟老练的员工,才有余力从事更高层次的活动。
授权是事必躬亲与管理之间的最大分野。事必躬亲者凡事不假外求。
反之,管理者注重建立制度,然后汇集群力共同完成工作。
授权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
指令型授权
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
就工作方法的每一步进行详细的指导。
责任型授权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这种授权类型要求双方就以下五个方面达成清晰、坦诚的共识,并做出承诺。
预期成果
指导方针
可用资源
责任归属
明确奖惩
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因为信任能够让人们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成功的授权也许是有效管理的最好体现,因为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有效授权都是发展成长的最基本的因素。
以要事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我列出来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全都属于第二类事务的活动,每一个习惯都针对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部分 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本质
没有信任就谈不上友谊,没有诚实也就谈不上信任。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英国辞典编纂家兼作家
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人生还须追求公众的成功。不过,群体的互赖关系须以个人真正的独立为先决条件,想要抄近路是办不到的。
情感账户
我们都知道银行账户就是把钱存进去,作为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
能够增加情感帐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
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等,会降低情感帐户的余额,到最后甚至透支,人际关系就得拉警报了。
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由于彼此都有所期待,原有的信赖很容易枯竭。
当你的儿子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他不会敞开心扉接受你的建议,因为你在他那里的信用度太低,你们之间的交流是封闭的、机械式的
六种主要的投资方式
理解他人
注意小节
信守承诺
明确期望
正直诚信
勇于致歉
无条件的爱
一对一的人际关系
前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old)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为一个人完全奉献自己,胜过为拯救全世界而拼命。
问题的反面是契机
相互依赖的习惯
第七章 习惯四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font color="#f15a23">金科玉律已深植我们脑海,现在则是奉行不渝的时刻。<br></font><br>——<b><u>埃德温·马卡姆(Edwin Markham)</u></b> 美国诗人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
哪一种最好
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才说,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双赢思维的五个要领
Subtopic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
诚信
成熟
知足
一个诚信、成熟、知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技巧。
双赢关系
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越真诚,越积极,越投入,你对他人的影响力就越大。这是对人际领导能力的真正考验,它超越了交易式(Transactional)领导的范畴,升华至转换式(Transformational)领导的层面,后者能让个人和关系发生转变。
双赢协议
双赢体系
双赢过程
第八章 习惯五 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帕斯卡(Pascal)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及物理学家
你真的听懂了吗
首先你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Empathic Listening)的技巧,然后建立情感账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移情聆听
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 嗯!没错!”三是选择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
移情倾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
所以在移情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移情聆听还是感情投资的关键,因为只有对方认同,你的投资才有意义,否则就算你费尽心机,对方也只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控制、自利、胁迫和屈就,结果是情感账户被支取。
心理空气
移情聆听本身就是巨额的感情投资,它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心理空气”,极具治疗作用。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你的移情聆听等于是给了对方“心理空气”,满足了对方这个基本需求后,你就可以着重于施加影响力和解决问题了。
他给了那个人“心理空气”,从而在情感账户上存了一大笔钱。
先诊断,后开方
四种自传式回应
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
Subtopic
有效的沟通
适时扮演知音
心情不好的时候,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听众,如果你能适时扮演这种角色,将会惊讶对方毫无保留的程度。
人人都渴望知音,所以这方面的投资绝对值得,它能使你掌握真正的症结,大大增加感情存折的储蓄。
表达也要讲技巧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请注意这个顺序:品德、感情、理性。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的关系,最后是你表达自己的能力,这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模式转换。
多数人习惯直接用左脑逻辑表达自己,意图说服别人,却从来没把品德第一,感情第二放在心上。
一对一沟通
第九章 习惯六 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我以圣者的期望自勉:对关键事务——团结,对重大事务——求变,对所有事务——宽大。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Bush) 就职演说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受命领导全英抵抗外敌入侵时曾说,他这一生都在为这一刻做准备。同样,所有其他习惯也都是在为“统合综效”这个习惯做准备。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
统合综效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高级的一种,是对所有其他习惯的真实考验和集中体现。统合综效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也是前五个习惯的整体表现与真正考验
唯有兼具人类四种特有天赋、辅以双赢的动机及移情沟通,才能达到统合综效的最高境界。
敞开胸怀,博采众议
课堂上的统合综效
商业领域的统合综效
沟通三层次
Subtopic
寻求第三条道路
消极协作减效
尊重差异
个别差异的重要性从教育家里维斯(R. H. Reeves)的著名寓言《动物学校》中可见一斑:
有一天,动物们决定设立学校,教育下一代应付未来的挑战。校方订定的课程包括飞行、跑步、游泳及爬树等本领,为方便管理,所有动物一律要修全部课程。 鸭子游泳技术一流,飞行课的成绩也不错,可是跑步就无技可施。为了补救,只好课余加强练习,甚至放弃游泳课来练跑。到最后磨坏了脚掌,游泳成绩也变得平庸。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绩,只有鸭子自己深感不值。 兔子在跑步课上名列前茅,可是对游泳一筹莫展,甚至精神崩溃。 松鼠爬树最拿手,可是飞行课的老师一定要他自地面起飞,不准从树顶下降,弄得他神经紧张,肌肉抽搐。最后爬树得丙,跑步更只有丁等。 老鹰是个问题儿童,必须严加管教。在爬树课上,他第一个到达树顶,可是坚持用最拿手的方式,不理会老师的要求。 到学期结束时,一条怪异的鳗鱼以高超的泳技,加上能飞能跑能爬的成绩,反而获得平均最高分,还代表毕业班致词。 另一方面,地鼠为抗议学校未把掘土打洞列为必修课,而集体抵制。他们先把子女交给做学徒,然后与土拨鼠合作另设学校。
化阻力为动力
自然界是统合综效的最佳典范
第四部分 自我提升和完善
第十章 习惯七 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引发惊人的结果,每念及此,我就认为世上无小事。 ——布鲁斯·巴登(Bruce Barton) 前美国众议员及广告业者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Subtopic
身体层面
精神层面
伟大的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有一句名言:“我今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要多花一个小时祷告。”对他来说,祷告并不是例行公事,而是解放和增加活力的源泉。
智力层面
社会/情感层面
改变他人
平衡更新
更新中的统合综效
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 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类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改善培养独立性的习惯(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螺旋式上升
第十一章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 耶稣则先让世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己摆脱贫穷;尘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耶稣则通过改变人来造就环境;尘世塑造人的行为,而耶稣改变人的本质。 ——埃兹拉·塔夫脱·本森(Ezra Taft Benson) 美国前农业部部长
代际传承
成为转型者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正因为多数人都曾品尝过齐心协力的甜美,也忍受过勾心斗角的苦涩,所以才知道前者是多么宝贵而脆弱。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