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学习框架总结
2022-10-27 09:25:3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学习框架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产生与发展
背景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发展<br>阶级基础:工人阶级<br>时代的产物:<b><font color="#c41230">19世纪40年代</font></b>
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为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产生标志
《哲学的贫困》<br>《共产党宣言》
发展
列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2.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概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含义:<br>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br>2.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br>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font color="#000000">组成部分:</font><br><b style="color: rgb(196, 18, 48);">马克思主义哲学</b>是科学的<b><font color="#c41230">世界观</font></b>和<b><font color="#c41230">方法论</font></b>(指导)<br><b><font color="#c4123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font></b>揭示了<b><font color="#c41230">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font></b>(实践)<br><b><font color="#c41230">科学社会主义</font></b>理论处于<b><font color="#c41230">核心地位</font></b>(方向和道路)
理论特征
是以<b><font color="#c41230">实践</font></b>为基础的<b><font color="#c41230">科学性</font></b>和<b><font color="#c41230">革命性</font></b>的统一
科学性:1.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r>2.不但揭示了规律,而且还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不断发展
革命性:3.彻底的批判精神<br>4.鲜明的政治立场
理论品质
<font color="#c41230"><b>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与时俱进</b></font><br>
社会理想
推翻<b><font color="#c41230">资本主义</font></b>,实现<font color="#c41230"><b>社会主义</b></font>和<font color="#c41230"><b>共产主义</b></font>
社会主义是必经阶段,是共同理想。<br>共产主义是根本方向,是最高理想。
3.学习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font><font color="#c41230"><b>理论联系实际</b></font><br></font>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的本源的第一性是物质---唯物主义<br>
古代中国:五行是世界的本源。王夫之:元气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r>原子是世界的本源。---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br>马克思:世界的本源(本质)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源的第一性是意识---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主观精神(感觉、思想)的产物(个人)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客观精神(天理、上帝)的产物(外力)
承认世界本源只有一个统一性是一元论<br>承认世界本源不只一个否认统一的是二元论
物质的含义是:<br>1.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br>2.可以被人感觉感知,为感觉所复写、映射和反映。<br>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font color="#c41230">客观实在性</font></b>。
物质的意义:<br>1.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br>2.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br>3.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同一
唯物辩证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唯物诡辩论:只承认物质是运动的,否认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物质的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含义: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朝着一个方向不可逆。<br>空格含义:广延性、伸张性。特点:长宽高确定空间。
世界是实践的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主体<b><font color="#c41230">能动</font></b>地改造和探索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大特性
<b><font color="#c41230">联系</font></b>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br>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客观性
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2.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互相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3.多样性
多种多样的联系
<font color="#c41230"><b>发展</b></font>的含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原因是:<br>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必然<font color="#c41230"><b>趋势(根本原因、标志)</b></font><br>2.新事物<font color="#c41230"><b>优于</b></font>旧事物。<br>3.新事物<font color="#c41230"><b>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b></font>,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含义: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br>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内外因辩证关系:<br>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r>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br>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r>1.相互联结 2.相互区别 3.相互转化<br>
哪里都有矛盾-->普遍性<br>矛盾与矛盾不一样-->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不同矛盾
主要矛盾:处于<b>支配</b>地位,起<b>决定</b>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b>服从</b>地位
同一矛盾
主要方面
居于<b>支配</b>地位,其主导作用(<b>主流</b>)
次要方面
处于被<b>支配</b>地位(支流)
方法论:1.两点论:二者不可偏颇,都要照顾到。2.一点论:只照顾主要的<br>
<b><font color="#c41230">地位: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是本根规律</font></b>。<br><b><font color="#c41230">原因:</font></b>1.<b><u>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u></b><br>2.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br>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br>4.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br>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形态不改变,事物的数量(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等)的增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质变:形态改变,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r>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r><b><u>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u></b>
否定之否定规律
批判和继承。对不好的东西批判,对好的东西继承。<br>形式: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u>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u></b>
五大范畴
原因和结果
含义
1.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br>2.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关系<br>
对立统一:<br>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br>2.相互依存和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br>3.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
含义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br>2.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只看到必然性,否定偶然性:机械决定论/宿命论<br>只看到偶然性,否定必然性: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关系
对立统一,互相作用
可能性和现实性
含义
1.现实性: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已发生)<br>2.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未发生)
关系
对立统一
内容和形式
含义
1.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br>2.形式:把内容各要素统一在一起的结构或表现形式
关系
1.对立:内容和形式含义不同<br>2.统一:相互作用
本质和现象
含义
1.本质:事物的<b><font color="#c41230">根本性质</font></b>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r>2.现象:事物的<b><font color="#c41230">表面特征</font></b>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关系
1.对立:现象是外部的,本质是内部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稳定<br>2.统一: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
含义: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
特点:1.客观性。人们<b>不能创造</b>或者修改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认<b>识规律和利用规律</b><br>2.普遍性。规律在很大氛围和领域中起作用。
意识
起源: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r>2.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决定性因素)
本质:1.人脑的机能2.社会性产物<br>3.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br>1.意识具有<b>目的性</b>和<b>计划性<br></b>2.意识具有<b>主动性</b>和<b>创造性</b><br>3.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b>最突出的表现</b>)<br>4.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b><strike>尊重客观规律</strike></b>是真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br>客观规律又必须<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br>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br>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实事求是<br>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的做到实事求是。
认知论: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的本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br>1.实践是认识的<b><font color="#c41230">来源</font></b>。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b><font color="#c41230">动力</font></b><br>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b><font color="#c41230">唯一标准</font></b><br>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b><font color="#c41230">目的</font></b>
<font color="#c41230"><b><u>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u></b></font>
唯物主义反映论:存在决定思维<br>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决定存在(先验论)<br>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认为认识的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2.认识的辩证运动
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感知、表象<br>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体的,形象的,片面的反映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br>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抽象,本质的,全面的反映
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br>理性认识<b>依赖于</b>感性认识<br>感性认识有<b>待于上升</b>到理性认识<br>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相互渗透</b>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材料必须丰富。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通过实践来达到认识的最终目的
多次反复,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
3.真理与价值
真理
真理的含义: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br>谬误的含义:歪曲的反映客观事物
属性
1.客观性: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实践是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2.相对性(相对真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是绝对的
3.绝对性(绝对真理):认识有待扩展,有待深化
<font color="#c41230" style="font-weight: bol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r>实践的特点:唯一性,确定性</font><b><font color="#c41230">,不确定性</font></b>
价值
价值的含义:某物具有对人<b><font color="#c41230">有用</font></b>或者<font color="#c41230"><b>使人愉快</b></font>的属性<br>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br>对立:真理和价值是两个概念,不一样<br>统一: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产生价值,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形成的<br>
真理的价值(功能):<br>1.真理具有<b>指导实践</b>的功能<br>2.真理具有<b>再认识</b>的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br>3.真理具有<b>教育</b>和<b>激励</b>功能(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在手,所向匹敌)
4.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矛盾极其运动规律
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存在<br>1.地理环境: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br>2.人口因素: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br>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b><font color="#c41230">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font></b>
<b>社会意识存在阶级性</b>。<br>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艺术,哲学)<br>非意识形态是无阶级性的(数学/物理/语言学)
社会的矛盾
社会的划分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的社会理想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