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读书笔记
2022-10-27 10:19:1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框架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完善人的个性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1.“人”是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
2、强调“有意识的”,所用的社会活动都可能对人产生影响。但是不是所用活动都称为教育
3、强调“直接的影响”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表示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如看电视;二是表示教育除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的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阶段性
历史性
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连用的是孟子。《孟子 · 尽心上》中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受教育者(学习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内容和措施
教育的功能
从作用的对象看: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
地位:最古老的观点
观点:神创造
生物起源论
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于动物的本能,生来就具备的潜在的教育能力
评价:错误的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人物:(美)梦禄(美梦在心里)
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思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评价:它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模仿行为,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论
人物:(苏)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原始形态的教育(两生三没有)
教育还没有独立形态
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古代教育
古代中国
夏朝出现了以“庠、序、校”我名称的早期学校
西周的教育制度:政教合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为六艺之首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私学的首创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儒家和墨家称为四大私学中的“显学”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称为国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代印度
《吠陀》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婆罗门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古代埃及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称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普通百姓没有教育权利
古代希腊教育
古希腊雅典教育
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
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古代罗马教育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点(街道像篆(专)刻)
阶段性/等级性
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
专制型
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象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近代教育(法式(世)公义)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多元化
教育民主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问题是教育研究的核心和动力,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即矛盾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到17世纪)
中国
孔子:《论语》。东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文献。
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也
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关于教育的目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礼贤下士”,“举贤”
光于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仪乐春秋
关于教学: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国《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关于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关于教师及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师严而道尊
关于教学经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时教必有证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关于教学原则:豫时孙摩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
相观而善之谓摩
西方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智慧即道德
苏格拉底教学法-助产术。强调运用问答式的启发法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和问题的答案。分为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学》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道德
西方第一本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学家昆良体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被誉为欧洲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
创立阶段(17世纪-18世纪)
(英)培根
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
(捷克)夸美纽斯(夸大泛独立)
《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理论。
(英国)洛克(洛克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绅士漫画)
《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
(法)卢梭(卢的爱儿很善良)
《爱弥儿》。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
(瑞士)斐斯泰洛奇
第一个明确提出“使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虽然他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德)康德
《康德论教育》
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观点: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
(德)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两大理论:哲学伦理和心理学
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四个教学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英)斯宾塞
《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德)梅伊提出首次“实验教育学”;德国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提出首次“实验教育学”
(美)杜威
《民本主义与教育》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三个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苏)凯洛夫
《教育学》
是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美国布鲁姆的《教育目的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识目标,情感目的、动作技能三大类
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苏联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
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性
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教师与教育学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使教师获得基本理论知识,促进教育思想的成熟和观念的更新
给予教师以策略、方法、技巧方面的指导,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能力
养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培养坚定的专业信念
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
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将继承我国优秀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把专业理论与交流讨论结合起来
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