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考试笔记知识点总结
2022-10-27 22:15:3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近代史考试笔记知识点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剿夷与抚夷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19世纪前:中西没邦交
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也不方便
商业也不大
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奢侈品
我们:经济是自足自给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
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
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
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绝不肯通融
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
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分派别,不过是因为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通商制度也特别
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
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海关收入
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百分之二十
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
中国那时对于法权并不看重
外人最初对于我们的通商制度虽不满意,然而觉得既是中国的定章,只好容忍
到了18世纪末年(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外人的态度就慢慢的变了
英国:派马戛尔尼为全权特使来华
马戛尔尼使节的预备是很费苦心的
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
第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
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
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
第四,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
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
英国派第二次的使节来华,其目的大致与第一次同
但是嘉庆给英使的待遇远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败,并且私人对我的感情也不好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现银的流入与漏出
流入
在19世纪以前,外国没有什么大宗货物是中国人要买的,外国商船带到中国来的东西只有少数是货物,大多数是现银
各国都在那里想法子加增货物的出口和金银的进口
那时经济学者,不分中外,都以为金银的输出是于国家有害的
漏出
在中国的外商,经过多年的试验,发现鸦片是种上等的商品
中国的银子漏出,换这有害无益的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国计民生的大患
清政府抵制鸦片
他们主张一面加重关税,一面提倡种植
这一派的议论颇得势,没有一人敢公开提倡这个办法
除许乃济一人外
黄爵滋
上了一封奏折,大声疾呼的主张严禁
道光令各省的督抚讨论
他们虽不彰明的反对黄爵滋,总觉得他的办法太激烈
广州是鸦片烟的总进口,大贩子都在那里,要禁烟应从广州下手
两湖总督林则徐
完全赞成黄爵滋的主张,并建议各种实施办法
道光决定吸食与贩卖都要加严禁止
并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办烟禁
纵使没有外国的干涉,禁烟已极其困难
何况在道光间英国人绝不愿意我们实行禁烟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
关于鸦片问题:我攻彼守
我方:力图禁绝
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
关于通商问题:彼攻我守
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
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
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东西对打
林则徐于道光19年1月25日行抵广州
经一周的考虑和布置,他就动手了
林则徐把十三行作了外国人的监牢,并且不许人卖粮食给他们
英国商业监督义律
教英商把烟交给他,并且由他以商业监督的资格给各商收据,一转手之间,英商的鸦片变为大英帝国的鸦片
义律共交出20080箱,共计二百数十万斤,实一网打尽
义律当时把缴烟的经过详细报告英国政府以后,静待政府的训令
英国政府接到义律的信以后,派懿律率领海陆军队来华
懿律在广东,并不进攻,仅宣布封锁海口
封锁以后,北上,派兵占领定海
以后率主力舰队到大沽口
结果
上面要调兵,下面就请饷
道光帝最怕花钱,于是对林则徐的信任就减少了
在天津主持交涉者:直隶总督琦善
他决计抚夷
他派人到英国船上假交涉之名去调查英国军备,觉得英人的船坚炮利远在中国之上
英国外相致中国宰相书很使琦善觉得他的抚夷政策是很有希望的
懿律和义律不愿在北方打仗
答应琦善回广州交涉,并表示愿撤退在定海的军队
道光帝高兴极了,觉得琦善三寸之舌竟能说退英国的海陆军,远胜林则徐的孟浪多事
同时革林则徐的职,教琦善去代替他
琦善到广东
他发现自己把事情看的太容易了,故意拖延
稽延时日英人不耐烦,遂于十二月初开火了
大角沙角失守以后,琦善遂和义律订立条约
赔款六百万元
割香港与英国
以后给与英国平等待遇
再起冲突
道光不答应
骂琦善是执迷不悟,革职锁拿,家产查抄入官,同时调大兵赴粤剿办
英国政府也不满意义律
另派代表及军队来华
道光22年夏
英军快要攻南京的时候,清廷知道没有办法,不能再抵抗
于是接受英国要求,成立《南京条约》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我们的落伍
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
政府是中古的
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
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从民族的历史看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20年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
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
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
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
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
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
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
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
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的觉悟了的
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
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
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不平等条约开始
道光22年8月29日,在南京所订的《中英条约》不过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制度的大纲,次年的《虎门条约》才规定细则
六项
第一,赔款二千一百万两
第二,割香港
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第四,海关税则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两国同意不能修改,是即所谓协定关税
第五,英国人在中国者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是即所谓治外法权
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来
总结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
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
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如别的国家来要求同样的权利,我们怎样对付?
国内分为两派:剿夷派和抚夷派
前者以林则徐为领袖
后者以琦善为领袖
战争失败以后,抚夷派当然得势了
这一派在朝者是军机大臣穆彰阿,在外的是伊里布和耆英
假使中国给美、法通商权利,那美国、法国必将感激中国。我们或者还可以联络美、法来对付英国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
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
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剿夷派又抬头
五口通商后,惟独广州人与外人感情最坏,冲突最多
英国在广州受了多年的压迫,无法出气
等到他们打胜了,他们觉得他们出气的日子到了
他们不能平心静气的原谅中国人因受了战争的痛苦而对他们自然不满意,自然带几分的仇视
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
鸦片战争前,因为中外通商集中于广州,地方官吏,不分大小,都有发大财的机会
《南京条约》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
商人方面也是如此
在战前,江浙的丝茶都由陆路经江西,过梅岭,而由广州的十三行卖给外国人
《南京条约》后,江浙的丝茶,外人直接到江、浙去买,并不经过广州
劳工直接间接受影响的都不少
外人进广州城的问题
耆英费尽苦心调停于外人与广州人民之间,不料双方愈闹愈起劲
但当时人民攻击耆英者多,于是道光调他入京,而升广东巡抚徐广缙为两广总督
徐广缙升任总督以后,就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
林回答说:"民心可用。"
道光的上谕和林则徐的回答都是士大夫阶级传统的高调和空谈
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
徐广缙也是怕清议的指责,也是把自己的名誉看的重,国家事看的轻
当时广东巡抚叶名琛比徐广缙更顽固
他们继承了林则徐的衣钵,他们上台就是剿夷派的抬头
道光29年,2年后许入城的约到了期
徐广缙最初犹疑,后亦无可奈何,只好顺从民意
叶名琛自始即坚决反对履行条约
第一,不与英人交易。
第二,组织民众
英人这时不愿为意气之争与中国决裂,所以除声明保存条约权利以外,没有别的举动
在咸丰年间,国内有太平天国的内战,对外则剿夷派的势力更大
剿夷派崩溃
林则徐死,徐广缙离开广东去打太平天国。在广东负外交重责的是叶名琛
他十分轻视外人,自然不肯退让
在外人方面
他们感觉已得的权利不够,他们希望加开通商口岸
旧有的五口只包括江、浙、闽、粤四省海岸
现在他们要深入长江,要到华北
其次他们要派公使驻北京
此外他们希望中国地方官吏不拒绝与外国公使领事往来
最后他们要求减轻关税并废除厘金
国人方面
咸丰年间的中国人反而觉得税收一项倒可通融
至于北京驻使,长江及华北通商及官吏与外人往来各项简直有关国家的生死存亡,绝对不可妥协
主要事件
咸丰四年(1854年)
英美两国联合要求修改条约
外人简直无门可入。他们知道要修改条约只有战争一条路
咸丰六年(1856年)
叶名琛派兵登香港注册之亚罗船上去搜海盗,这一举动给了英国人开战的口实
法国传教士马神父在广西西林被杀,叶名琛不好好处理,又得罪了法国
咸丰七年冬
英法联军首先进攻广东
士大夫阶级所依赖的民心竟毫无力量
英法不但打进广州,而且把总督巡抚都俘虏了
巡抚柏贵出来作英法的傀儡维持地方治安
咸丰八年
英法联军到大沽口
交涉失败,于是进攻。我们迫不得已与订《天津条约》,接受英法的要求,英法撤军
清廷对于北京驻使及长江通商始终不甘心,总要想法挽回
清廷派桂良和花沙纳到上海,名为交涉海关细则,实则想取消《天津条约》
只要英法放弃北京驻使,长江开通商口岸,清廷愿意以后全不收海关税
另一方面派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大沽布防
咸丰九年
英法各国代表又到大沽,预备进京去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证书
僧格林沁就令两岸的炮台出其不意同时开炮。英法的船只竟无法抵抗
他们只有宣告失败,等国内增派军队
咸丰九年的冬及十年的春
清廷与太平天国内战最紧急的时候。苏州被太平军包围,危在旦夕
江、浙的官吏及上海、苏州一带的绅士听见北方又与英、法开战,惊慌至极,因为他们正竭力寻求英法的援助来对付太平军
大沽之役以后,英法并不坚持要报复,要雪耻。他们只要求赔偿损失及其他不关重要之条约解释与修改
《天津条约》以外的要求遂成为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的起因
咸丰十年
英法联军入京
英法的军队由侧面进攻大沽炮台,僧格林沁不能支持,连天津都不守了
清廷又派桂良等出面在天津交涉。格外的要求答应了
但到签字的时候,一则英法代表要求率卫队进京,二则因为他们以为桂良的全权的证书不合格式,疑他的交涉不过是中国的缓兵之计,所以又决裂了
英法的军队直向北京推进。清廷改派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在通州交涉,条件又讲好了
但英使的代表巴夏礼在签字之前声明英使到北京后,必须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这是国际间应行的礼节,但那时中国人认为这是外夷的狂悖。其居心厄测,中国绝不能容忍
载垣乃令军队捕拿英法代表到通州来交涉人员。这一举激怒外人,军事又起了
通州决裂以后,咸丰逃避热河,派恭亲王奕訢留守北京
奕訢
咸丰的亲弟,这时只28岁,毫无新知识
八年天津交涉的时候,他竭力反对长江通商
捕拿外国交涉代表最初也是他提议的,所以他也是属于剿夷派的
但他是个有血性的人,且真心为国图谋
他是清朝后百年宗室中之贤者
把握政权以后,天下大势为之一变,他虽缺乏魄力,他有文祥作他的助手
文祥
虽是亲贵,但他的品格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最优代表,他为人十分廉洁,最尽孝道
他办事负责而认真,且不怕别人的批评
奕訢与文祥在元首逃难,京都将要失守的时接受大命
他们最初因无外交经验,不免举棋不定
后把情势看清楚,就毅然决然承认外人的要求,与英法订立《北京条约》
条约签定以后,英法退军,中国并没丧失一寸土地
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
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
奕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们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
思考
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20年后的咸末同初
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洪秀全与曾国藩
旧社会走循环套
道光时代的人不此之图。鸦片之役虽然败了,他们不承认是败了
主战的剿夷派及主和的抚夷派,在战争之后,正如在战争之前,均未图振作
直到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
在近代史上,外交虽然要紧,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
不幸到了19世纪,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已到腐烂不堪的田地
中国的第一个循环套
原因
那时的人一方面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
另一方面又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
过程
在大乱之后,大治之初,人口减少,有荒可垦,故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程度略为提高
后来人口一天天增多,荒地则一天天减少,而且新垦的地不是土质不好,就是水源不足,于是每人耕地的面积减少,生活程度降低
老百姓莫明其妙,只好烧香拜佛,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
士大夫和政府纵使有救世之心,亦无救世之力,只好听天灾人祸自然演化
等到土匪一起,人民更不能生产,于是小乱变为大乱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
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目中的奢侈标准是很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痛苦,办事亦比较认真,这是内政倡明吏治澄清的时代
后来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之官吏的贪污亦大大的长进
旧社会里,政界是才子惟一的出路
中国旧日的资本家有几个不是做官起家
中国旧日的大商业那一种没有官吏作后盾,仗官势发财
在中国旧日的社会里,有心事业者集中于政界,专心利禄者也都挤在官场里
结果是每个衙门的人员永在加增之中,而衙门的数目亦天天加多
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加增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
中国到了嘉庆年间已到了循环套的最低点
当时官场的情形可想而知
历嘉庆道光两朝,中国几无日无内乱
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的时候
道光年间,我们的法制有名无实,官吏腐败,民生痛苦万分,道德已部分的失其维系力
我们一面须接受新的文化,一面又须设法振兴旧的政教
我民族在近代所遇着的难关是双层的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时代和环境的产物
他两次到广州去考秀才,两次都失败了。于是心怀怨恨
最早的同志是冯云山,也是一位因考试失败而心怀不平者
在广东传教不顺利,所以迁移其活动于广西桂平县
太平天国的革命
宗教革命
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的民间运动都带点宗教性质,西洋中古的时候也是如此
可是洪秀全与基督教发生关系,不过是偶然的事。他的耶稣教也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
具体
他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自为天弟
他奉天父天兄之命来救世。他的命令就是天父天兄的命令
崇拜耶和华上帝者,"无灾无难";不崇拜者,"蛇虎伤人
他的兵士,如死在战场,就是登仙
孔教,佛教,道教,都是妖术
孔庙及寺观都必须破坏
种族革命
他的运动以推倒清朝为第一目的
社会革命
说洪秀全对于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是十分积极的,对于社会革命则甚消极
洪秀全的党徒
他的党徒除冯云山以外
尚有烧炭的杨秀清,后封东王
耕种山地的萧朝贵,后封西王
曾捐监生与衙门胥吏为伍的韦昌辉,后封北王
富豪石达开,后称翼王
发展历程
道光三十年夏天,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兵
9月,占蒙山县(旧名永安),于是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清兵进围永安。洪秀全于咸丰2年春突围,进攻桂林,未得,改图湖南
他在长沙遇着很坚强的抵抗,乃向湘江下流进攻
他在岳州得着吴三桂留下来的军械,并抢夺了不少的帆船。实力补充了以后,直逼武汉
他虽打下了汉阳、武昌,他不留兵防守,设官立治
他一直向长江下游进攻,沿途攻破了九江、安庆、芜湖
咸丰三年春打进南京,就定都于此。名叫天京
定都南京以前,洪秀全的行动,类似流寇,定都南京以后,他才开始他的建国工作
太平天国的顺利时期
从道光30年(1850)到咸丰3年(1853)
社会对洪秀全的运动是怎样应付
一般安分守己的国民不分贫富,是守中立的
老百姓感觉太平军是造乱分子,使他们不能继续过他们的平安日子
太平军到处破坏庙宇,毁灭偶像,迷信的老百姓看不惯,心中不以为然
各地的土匪都趁火打劫。太平军所经过的地方,就是他们容易活动的地方
有组织的秘密会社则附和太平军
大多数士大夫阶级,积极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
至于排满一层,士大夫不是不知道汉人的耻辱
但是他们一则因为洪秀全虽为汉人,虽提倡种族革命,然竭力破坏几千年来的汉族文化
满人虽是外族,然自始即拥护汉族文化
太平军的军事何以在这时期内这样顺利呢
主要原因不是太平军本身的优点
论组织训练,太平军很平常
论军器,太平军尚不及官军
论将才,太平军没有出过大将
太平军在此时期内所以能得胜,全因为它是一种新兴的势力,富有朝气,能拼命,能牺牲
官军不但暮气很重,简直腐化不成军了
没有纪律,没有操练,害民有馀,打仗则简直谈不到
并且将官之间,猜忌甚深,彼此绝不合作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
湖南湘乡人,家世业农
虽没有下过苦力,他的教育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埋首于古籍中。他是一个实践主义的理学家
一生一世,不作苟且的事情
知道文章学问道德功业都只有汗血才能换得来
在咸丰初年曾国藩官作到侍郎,等于现在的各部次长
他的知己不多,而且少数知己也不知道他有大政治才能
湖南地方上的士大夫阶级确承认他的领袖地位
团练
那时的官兵不但不能打仗,连乡下的土匪都不能对付,所以人民为自卫计,都办团练
这种团练就是民间的武力,是务正业的农民藉以抵抗不务正业的游民土匪
曾国藩的事业就是利用这种乡勇,而加以组织训练,使它成为一个军队
因为没有官场化,又因为与农民有切身利害关系,保存了我国乡民固有的勇敢和诚实
团练是当时全国皆有的,并不是曾国藩独创的,但是为什么惟独湘军能成大事呢
原故就在于曾国藩所加的那点组织和训练
曾国藩治兵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别是精神教育的注重
他自己十二分相信孔孟的遗教是我民族的至宝
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他所选的官佐都是他的忠实同志,他是军队的主帅,同时也是兵士的导师。所以湘军是个有主义的军队
其实精神教育是曾国藩终身事业的基础,也是他在我国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别。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义
他觉得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
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加强军队的团结力,这是湘军的第二特点
兵士都是同族或同里的人。这样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别浓厚
历史上的精神领袖很少同时也是事业领袖,因为注重精神者往往忽略事业的具体条件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层资格
曾国藩虽注重为人,并不忽略作事。这是他的特别的第三点
曾国藩的事业,如同他的学问,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要救旧社会旧文化,而那个旧社会旧文化所产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捣乱
他要维持大清,但大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
以后他成了大事,并不是因为清廷和官僚自动的把政权交给他,因为他们的失败迫着他们求曾国藩出来任事,给他个作事的机会和权利
洪秀全失败
内因
洪秀全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
他深居宫中。务求享作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
他的宗教后来简直变为疯狂的迷信
快要灭亡的时候,南京绝粮,洪秀全令人民饮露充饥,说露是天食
这样的领袖不但不能复兴民族,且不能作为部下团结的中心。起了内讧
东王杨秀清个人独掌大权。其他各王都须受东王的节制
因此杨秀清就为其同辈所愤恨。同时天主也怕他要取而代之
六年九月,北王韦昌辉设计诱杀杨秀清和他的亲属党羽
翼王石达开心怀不平,北王又把翼王家属杀了
天王为联络翼王起见,下令杀北王
但翼王以后还是独树一帜,与天王脱离关系
以后洪秀全尚能抵抗八年
一则因为北方有大股捻匪作他的声援
二则因为他得了两个后起的良将,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
外因
在清朝重用曾国藩,任他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
湖北巡抚胡林翼是与他志同道合的,竭力与他合作
他的亲弟曾国荃是个打硬仗的前线指挥
以后曾国藩举荐他的门生李鸿章作江苏巡抚
他的朋友左宗棠作浙江巡抚
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左、李三人不少的帮助
同治3年(1864年)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
结论
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曾国藩所领导的士大夫式的运动能救国救民族?
他救了清朝,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清朝并不能救中国
他未尝不知道此中实情,所以他平定太平天国以后,他的态度反趋于消极
曾国藩要救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
第一,中国的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
第二,他想清廷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有相当觉悟
事实上同治初年的北京,因为有恭亲王及文祥二人主政,似乎景象一新,颇能有为
所以嘉、道、咸三代虽是多难的时代,同治年间的清朝确有中兴的气象
第三,他怕清朝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
深知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太平
在闭关自守,无外人干涉的时代,内战虽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
到了19世纪,有帝国主义绕环,长期的内战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清朝,最大的理由在此
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他要革新,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
徒然恢复我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们还不能打破我民族的大难关
因为我们绝不能拿礼义廉耻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
何况旧礼教本身就有他的不键全的地方,不应完全恢复,也不能完全恢复呢
另一方面他要守旧,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
同时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
因为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
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大贡献
曾国藩守旧事业的流弊
湘军初起的时候,精神纪律均好,战斗力也高。后来人数多了,事业大了,湘军就退化了。收复南京以后,曾自己就承认湘军暮气很深,所以他遣散了好多。足证我国治军的旧法根本是有毛病的
湘军既充满了宗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兵士只知道有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最高统帅,更不知道有国家
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
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
民国以来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不能不归咎于湘军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