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研政治知识框架笔记总结
2022-10-28 17:27:2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考研政治知识框架笔记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总结
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构成
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为后继者不断发展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构成
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归属——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基本观点 基本方法
基本立场
人民 无产阶级
基本观点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
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具体方法:实事求是法、辩证分析法、社会矛盾法、主要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法等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组织区别
正义者同盟——组织
共产主义同盟——政党
1848.2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诞生
来源
社会来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实践/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
思想渊源
19BC 德国古典哲学 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独有 正确反映
革命性
彻底批判精神 鲜明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鲜明特征
人民性
无产阶级利益=人民利益
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流派
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 和 存在/物质 的关系问题
流派
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唯物
唯心
不可知论
意识不可或不完全认识物质
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古典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现代辩证/马克思
物质是一切客观的存在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笛卡尔 王阳明(心学)
客观唯心
佛教 上帝 道教 程朱理学
分支主题
唯物论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范畴
恩格斯
各种物的总和 抽象出来的概念
列宁
人通过感觉感知
不依赖感觉存在
为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
运动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运动及其过程
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
关系
不可分割
方法论
理论价值
夸大运动脱离物质 唯心
夸大物质脱离运动 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静止
物质运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两种特殊状态: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相互区别
运动绝对性(变动性 无条件性) 静止相对性
方法论
理论价值
夸大静止 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 诡辩论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 一维性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 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
客观性 不以人意识所转移
有限性 具体事物
无限性 所有事物
绝对性 绝对存在
相对性 运动极限时时空变化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概念
自然存在 = 自然界
社会存在 = 人类社会
实践
社会生活的本质
表现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与意识 及其统一性
意识的来源和本质
意识概念
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 人脑机能和属性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独有
意识来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
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 →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 人类的意识
形成影响因素
决定因素
社会实践 尤其是劳动
重要因素
语言符号
语言是物质 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
意识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 意识稍弱于物质且能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历史领域 物质与意识辩证 =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 二元论×
统一在于物质性 唯心×
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旧唯物×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主要表现
①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动体现
辩证法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联系
事物内部 联系以区别为前提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任何事物 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内部要素间的联系
任何事物 不孤立 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
整个世界 通过"中介"
多样性
内部和外部 直接和间接 必然和偶然 本质和非本质
条件性
改变创造条件不任意 遵从客观规律
条件可改变 且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方法论
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
实质
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内涵
一切形式的变化=运动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发展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原因
① 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环境和条件
② 新事物孕育成熟于旧事物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添加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
原因和结果
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
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区别既确定又不确定
互为因果 原因产生结果 结果影响原因
互相渗透 结果存于原因中 原因表现在结果中
关系复杂多样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多因多果····
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
缘分
辩证关系
区别
必然产生内部的根本矛盾 偶然产生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偶然不稳定、暂时、不确定
必然支配地位 偶然从属地位
统一
必然存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偶然表现,在一定条件可互相转化
可能和现实
事物的过去、现主和将来
辩证关系
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可能
不可能
现象和本质
辩证关系
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本质隐藏在内部
现象外露在外部
真像
假象
客观
方法论
统一 → 通过现象认识本质<br>对立 → 不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 事物要素的总和 事物存在的基础
相互依赖 不可分割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方法论
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善于运用形式
唯物辩证法第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br>【联系内容 发展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 揭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回答为什么事物发展
② 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 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矛盾分析法
④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
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一定条件相互转换)
斗争性
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
激烈程度分类
对抗性
非对抗性
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相互区别
斗争性无条件的 绝对的
方法论
看待事物“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 “批判继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同一性
①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互为存在的条件 可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身发展
②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 可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
③ 矛盾双方彼此相通 可向着彼此对立面转化而发展 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
① 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 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变,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表现为“相反相成”和“相辅相成” 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 逆向思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普遍性
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和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
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表现在 ①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表现在 ②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表现在 ③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互区别
共性(普通性)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互联系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
不平衡发展原理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 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抓关键看主流<br>
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第二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br>【普遍联系 发展过程状态】
量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变
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不显著变化 体现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体现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中断
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①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 相互渗透
一方面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 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扩张
方法论
理论上
夸大质变 激变论
夸大量变 庸俗进化论
适度原则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第三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br>【永恒发展 发展的归宿】
肯定因素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
①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换届
④ 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 =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上升 扬弃的结果】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
理论上
只看回归 循环论
只看发展 直线论
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
客观事物存在
外部必然性形式
主观辩证法
人类认识思维
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历史和逻辑
认识论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观点
错误
古代中国哲学 主是道德伦理 <br>康德 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忽略客体 <br>黑格尔 错以客观的实践为精神活动 <br>费尔巴哈 正确在联系主客体关系 错在仅限于生理行为
正确
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本质含义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本质特性 “脑中”→“现实”
自觉能动性
主体能动性 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结构
主体借助中介作用客体
实践主体
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首要能力
理论知识和经验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
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事物只有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
类型
创造角度
天然客体
人工客体
领域归属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物质精神性
物质性客体
精神性客体
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和运用操作工具的程序方法
两个子系统
作为人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
实践关系
最根本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主体客体化
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形成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
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形成
人的活动
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最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搞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探索】
虚拟实践
交互性 开放性 间接性 具有相对独立性
本能活动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高于认识 实践与认识是同一
表现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间接经验影响
天赋/生理因素影响
······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观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先于事物而存在 不是对事物的反映
唯物主义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
机械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
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客体内容外能动作用
① 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② 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能动反映论优点
① 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② 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矛盾能动过程 全面揭示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认识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关系
不可分割
夸大反映 直观机械反映论
夸大创造 唯心 不可知论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的过程第一次飞跃
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结果的认识<br>并非为因素
感性认识
对象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特点
认识的初级阶段 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
对象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理性关系
辩证统一
①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辩证统一关系形成于实践的基础
方法论
理论上
夸大理性 教条主义 唯理论
夸大感性 经验主义 经验论
实践飞跃的基本条件
① 勇于实践 深入调查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 经过理性思考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
认识到实践 由精神到物质阶段 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更加重要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
指导、解释和预见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包含不自觉、非逻辑性的联想、想象、猜测、灵感等】
作用
激活、驱动和控制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客观原因
事物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主观原因
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无限循环
形式上循环往复 实质上前进上升
方法论
理论上
实践超前认识
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认识
保守主义【右】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特性
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休谟 “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
贝克莱 “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
康德 “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
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 “真理是某种超验、永恒的理念”
黑格尔 “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
马赫主义 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 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
马克思主义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
客观性
认识多元 真理一元
内容上 外部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检验标准上 实践是客观的
绝对性
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
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没有A就没有B 没有B就没有A A是在B的条件下A B是在A的条件下B
相互包含
绝对性寓于相对性
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绝对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方法论
理论上
夸大绝对 教条主义
夸大相对 诡辩论 怀疑主义
真理和谬误
对立统一关系
相互区别
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否如实反映客观事物
相互联系
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 ≠ 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的一致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标准 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唯一标准
不可推翻
即使当前不能,最终仍能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定时期实践具有局限性,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
不是一次完成
已被检验的仍需要受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主客体间的意义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基本特点
主体性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维性
多样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
认识
知识性认识 → 客体本身为对象
评价性认识 → 主客体关系为对象
基本特点
①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
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③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态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性活动
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衡量法
真理尺度
价值尺度
体现在
①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是创新
创新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
从必然走向自由【人类历史】
自由
标示人的活动状态 自觉自主的能动状态
条件
认识条件
认识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
自由以必然为限度
自由以不牺牲他人的自由为限度
必然
规律性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总体概念
哲学关系
不可分割
A是B的A,B是A的B
对立统一
词性相同
相互联系 相互区别
形而上学
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消灭
肯定一切 否定一切
错误观点系统总结
词汇
朴素=古典
运动 = 变化
辩证关系 = 对立统一
普遍性 = 共性
特殊性 = 个性
价值判断 = 价值评价
主观性 ≠ 主体性
劳动资料 = 劳动手段
词汇关系
机械 是 形而上学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易错点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新事物一定产生于旧事物之后
有其因必有其果
错觉一定被假象迷惑导致
所有物都是客体
所有人都是主体
知行合一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有价值的一定有真理
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
科社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两次飞跃
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想到现实
空想社会主义
19 BC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局限性
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未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无产阶级
未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无产阶级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
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理论 唯物史观 + 价值学说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无产阶级革命与俄国的探索
十月革命
开辟新纪元
意义
①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③ 激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④ 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列宁
重要的思想遗产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发展战略
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 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 实现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经济体制
所有制结构形成单一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排斥市场机制 完全行政手段 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政治方面
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
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贡献
① 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历史作用
② 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 遏制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扩张
③ 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 推动和平与发展
④ 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九个一般原则
反对不变的教条 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方法
中国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具体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原因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态的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与不断完善
艰巨性和长期性原因
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碳素哦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长期的艰难过程
多样性
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现实原因
前进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
作为新事物 不会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发展,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双刃剑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①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③ 社会主义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④ 揭示未来社会一般特征【框架性】 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重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规律约束
不牺牲他人自由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最高理想/ 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最低纲领
建设中特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
政经
简单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阶段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垄断阶段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