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知识与能力知识框架笔记总结
2022-10-28 18:25:2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资知识与能力知识框架笔记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增进知识,影响观念
广义
学校教育;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的通过学校教育,施加影响
狭义
教育概念
有目的地培养人
本质属性
八点:永恒;阶级;历史;继承;长期;生产;民族;相对独立
社会属性
教育属性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神话;生物(达尔文,本能传授);心理(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劳动
教育的起源
原始
古代
近代
20世纪90年代
教育发展是历史形态 P7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描述和研究 教育现象和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研究对象和任务
P12
萌芽
P15
独立
P16
马克思
P17
现代
产生和发展 P1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观察法
教育调查法
实验法
历史法
行动研究法
个案研究
叙事研究
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 P23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概念
个体;社会
作用对象
正向;负向
作用方向
显性;隐形
呈现形式
分类
概述
规模速度;结构变化;内容手段
制约
再生产:劳动力;科学知识
促进
经济学;人力>物质;人口质量;教育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与生产力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教育目的
提供人才;促进民主;传播思想,舆论反作用;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反作用(影响)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制约教育的:内容水平;环境模式;传统变革
制约与影响
传递保存;筛选整理;交流融合;更新创造
教育的文化功能
学校成的思想和行为
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传递文化传统;校园文化
特性
学校环境和设备
学校物质文化
规章制度
组织和制度文化
校风/班风/学风等风气及人际
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
个人身心特征;同伴群体;师生交互;家庭社会;社区
成因
过渡;非正式;多样;互补
特征
学生文化
教育与文化
规模速度;质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
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改善结构
再生产
教育与社会人口
能动性;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功能
内发
外铄
身心发展动因 P38
遗传-物质;环境-多种;学校-主导;主观能动性-决定性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顺序;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
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身体外形;内脏器官;第二性征;神经系统
青春期生理变化
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
国家>学校>学科>教师
目的层次
宏观指导思想;组成部分:性质方向,教育目的,途径原则
教育方针
根据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具体要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目标多样,目的唯一
培养目标
导向;选择;激励;评价;调控
功能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自身发展;制定者的理念和价值观
制定依据
宗教;社会;个人;无目的;辩证统一
价值取向
理论
历史演变
基本点
含义
与社会相连;旧式分工-片面;机器工业;社会主义;与劳动结合
基本观点
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
组成部分
五育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 P53
中国
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
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以及运行规则
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在形式上的发展
生产力;社会制度;人口状况;儿童年龄特征;原有学制
影响学制的因素
西欧双轨;美国单轨;苏联Y型
欧美
壬寅-未实施;癸卯--颁布实施;壬子癸丑-资本;男女同校;壬戌-六三三
旧中国
51-平等,工农;58-三结合,六并举;85-九年义务;95-一前三等,教育法
新中国
学前;九年义务;普及高中;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继续;特殊
我国当前
学前小学;年限;普通职业;高等多样;学历界限;国际交流;终身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起源与发展
义务教育
第四章 教育制度
模块一 基础知识与教育原理
学科活动
设计方式
分科综合
综合程度
国家地方学校
管理、开发主体
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
课程任务
必修选修
课程实施要求
显性隐形
呈现性质
古德莱德
类型 P71
三大:社会、知识、儿童;课程理论
制约课程主要因素
知识;儿童;社会;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
主流理论
课程概述
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身心、兴趣;社会发展;科学文化知识
选择依据
横向:以学生发展阶段;综合性和广度
纵向:知识的逻辑顺序;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
心理:学生发展;现代派
逻辑: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传统派
螺旋式:逐步扩大,不断加深,层层递进
直线式:直线前进
组织方式
泰勒;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目标模式
斯腾豪斯;教师;变量;四特征:人文、研学、合作、发展
过程模式
设计模式
课程内容:由比较规范的经验组构成的学校课程文化知识体系
主要依据--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
直接依据--编写教材;分学科展开-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具体化-课程标准
原则:学科特点;内容基础;社会适用
编排:知识逻辑;利于学习;学科衔接
编写要求
教材
构成 P79
具体内容
课程设计
风气人际:校风班风、师生关系、家庭氛围
隐形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
基本取向
结构
影响因素
课程实施
目标评价
目的游离
CIPP模式
主要模式
课程评价
八次改革;20世纪90 年代:素质教育;01年:《改革纲要》;基础教育;先实践后推广
历程
世界:知识经济,人类生存和发展,国际竞争;中国:政治经济发展,非改不可(固有+传统)
时代背景
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
理论基础
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
核心理念
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总体目标
六个改变:注重知识传授倾向;结构-学科;内容-联系+兴趣;实施-探究;评价-功能;管理-集中
具体目标
目标 P85
必备的基础;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综合化-联系
知识技能
1习惯+4能力:终身;问题;思维运作;团作;身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
祖国;三观;集体;科学;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 P86
学会做人;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素质(创新实践);人文关怀
特点
课程目标
综合性;选择性(差异);均衡性(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九年一贯;综合实践-必修; 通过实践,探究创新,科学研究,运用知识,增进联系,责任感
小学-综合(3-综合实践);初中-分科+综合;高中-分科(选修/技术类/学分制)
农村:当地发展;现代化农业;农科教结合;绿色证书;城市:职教
具体要求 P88
课程结构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具体表现形式
素质教育理念;突破学科中心;改变学习方式
特点 P88
课程内容
完整-发展;差异-看优点;潜能-相信;人文关怀-尊重
现代学生观
角色:学习促进,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社区开放,终身 行为:师生-尊重;教学-帮引;自我-反思;其他教师-合作
现代教师观
破除:知识中心,教师权威;培养问题意识
现代创新观
课程创生开发;师生;过程重于结果;更关注人
现代教学观
理念改革
传授:被动-主动;教学模式:单一-综合;知识:书本-实践;教材:脱离-紧密
教学方式
被动传授-主动;教材理性-人格;主动探究
学习方式
方式改革
自主;合作;探究
主动;独立;独特;体验;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
教学-师生;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个性发展-差异+独特;信息技术-应用,效率
策略改革
课程实施改革
促进发展;课程功能;最新观念;综合;多样;多元;关注过程
发展性评价
全面发展;灵活开放;以学论教
学生评价
唯成绩-指标体系;自评-多渠道;考试-开放全面
教师评价
改革重点
课程评价改革
国家-地区-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管理改革
研究性;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
内容
综合;实践
性质
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
学生自主教师指导;综合实践;课时集中分散;校内外课程;融合;信息实践
原则
≠科技类活动;全体;整个生活;弹性课时;不专门;反思评价
研究性学习
传统:观念;角色;方式: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
重要课程
新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
新课改
第五章 中学课程
广义: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定义
部分与整体;教育>教学+其他(课外、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教学是教育的途径
教学与教育
途径和内容;教育>智育;智育是教学的途径;教学是德智体美劳的实施途径
教学与德育
基本途径--全面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传授知识,促进发展;中心环节
意义
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智能+体力;培养审美;思想品德
基本任务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参考资料
钻研教材
知识基础;能力基础;认知特点;生活经验
了解学生
考虑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选择最佳
设计教学方法
备课
新课;复习课;技能课;检查课
课的类型
组织教学;复习过渡;新教材:讲授,巩固;课外作业
课的结构
9点: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基本要求
上课
内容符合要求;分量适当,难度适度;明确要求
布置
了解学生;理解巩固,实际运用;改进教学
检查和批改
作业
解答疑难;差生补课;优生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目的态度教育
从实际出发;教学补充
要求
课外辅导
两个维度:教学内容心理操作和发展
测验的目标
区分度:拉开差距
难度:难易程度
信度:准确可靠
效度:测量属性
学业成绩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概述
本质
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原则方法
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
分组教学
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
特朗普制
类别
组织形式
内涵
常见模式
教学模式
类型 P121
教学评价
第六章 中学教学
模块二三 中学课程教学
内部;外部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刺激量,感受高低值 呈反比,也就是感觉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最小刺激量;反比
绝对
两个刺激量的最小差异量;反比
差别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同一感觉
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不同感觉
相互作用
一般规律 P129
感觉
关系
种类
知觉
运用
注意
品质
过程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记忆
表象
想象
表象与想象
形式
思维
问题
定义特征
心理过程
个体
原型启发酝酿效应
功能固着
定势
问题特征
尝试策略
手段→目标;顺向;反向;爬山
启发策略
策略
丰富经验;传授策略;提供学习机会
能力培养
问题解决
思维与问题解决
第七章 学习认知基础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期待与诱因
维持/强化功能
指向功能
激发功能
低级:利己
高尚:利他
社会意义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活动直接结果相连;具体但不稳定;内部动机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社会意义与个人前途志向相连;较强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外部:学习内容以外;如他人认可
内部:学习者本身的兴趣;比如求知欲
诱因来源
认知内驱力:内部;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青年期;求知欲
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由学业而赢得威望和地位;青年期,主要动机
附属内驱力
学校情景中的学业成就 奥苏贝尔
动机强,目标明确,效率高
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
一般情况
降低效率:高度/过低;最佳:任务难易,中等动机;难度高,动机低;倒U型:动机和效果
耶克斯-多德森
学习效果的关系
惩罚和奖励
强化理论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社交)、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
七种需要:理安爱尊知美我
需要层次理论
避免失败的动机:非常困难/容易
力求成功的动机:难度适中
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理论
(不)可控-努力
(不)稳定性-能/任
内/外部归因
三个维度
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六个因素
成败归因理论 P155
行为导致结果的客观推测
结果期待
实施能力的主观推测或是判断
效能期待
行为的先行因素
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影响活动的:选择/情绪;努力态度;有利于学业的完成
对学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目标定向理论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训练归因
内部
期望明确;反馈及时经常明确;外部奖励;表扬
外部
培养和激发
第八章 学习动机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零迁移:无直接影响
负迁移:消极
正迁移:积极
迁移性质
逆向:后对前
顺向:前对后
前后方向
水平:同一
垂直:不同程度
抽象概括水平
特殊:重新组合并移用
一般:原理具体化
迁移内容
远迁移:不相似
近迁移:相似情境
迁移程度
高路迁移:有意识
低路迁移:无意识
迁移路径
促进:问题解决;经验:概括系统化,能力与品德形成;指导作用:
作用
最早理论,官能训练
沃尔夫
形式训练说
情境(学习迁移):存在共同成分
桑代克
共同要素说
顿悟关系:手段和目的,两种学习情境的关系;小鸡觅食实验
格式塔
关系转换理论
必要条件:共同要素;关键: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水下打靶试验)
贾德
经验类化理论
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
奥苏贝尔
认知结构理论
基本理论
学习材料;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的态度和定势;认知结构;学习策略;智力;教师指导
精选教材;编排教学;教学程序;策略;迁移意识性
促进方式
迁移与教学
第九章 学习迁移
反复经验引起的
相对持久
个体产生变化
实质
区别:语言;经验科学文化知识;社会意义,适应社会
人类和动物的学习
态度
动作技能
认知策略
智慧技能
言语信息
加涅学习结果
行为规范
技能
知识
冯忠良
我国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
材料理解
解决问题与创造
概念命题(运用)
符号表征
繁简程度
奥苏贝尔 有意义言语学习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经典性条件作用(巴普洛夫)
尝试-错误说(桑代克)
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
社会学习(班杜拉)
行为主义
完形--顿悟说(苛勒)
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贝尔)
信息加工学习论(加涅)
认知学习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教学观
对教育的意义
建构主义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
第十章 学习学习理论
知识的含义
知识的分类
命题
符号
知识学习的类型
知识获得/理解
知识的保持
知识的提取
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的学习
技能与习惯
知识与技能
技能的概述
含义特点
形成阶段
训练要求
操作技能
培养方法
心智技能
技能的学习
第十一章 知识技能的学习
复述策略
精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
调节
监控
计划
元认知策略
时间;环境;努力心境;求助
资源管理策略
典型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训练
典型的学习策略及训练
第十二章 学习策略
模块四 中学生学习心理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感知运动0-2
前运算2-7
具体运算7-11
形式运算11-15
四阶段
皮亚杰P202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走在发展前;学习最佳期限
教学与发展
可能到达:不能独立
已经到达: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儿童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
认知发展理论
抽象逻辑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还需具体经验支持
初中
可进行完全抽象符号推导,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
高中
阶段
辩证:迅速发展
形式:逐渐发展,高中处劣势
抽象:逐渐主导,随年龄日益成熟
思维发展特点
认识
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个体生理,情境性、表浅性、暂时性,外部、冲动 情感:社会需要,情境性、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深沉;
区别
情绪--基础,离不开,蕴含--情感;反映情感的深度 情感,通过情绪表达
联系
联系:伴随认知产生,随着认知活动发展 反映内容不同:认知--事物;情绪--特殊态度,主观体验,生理反应 反作用认知:调节;激发-探求真理-对象选择;创造性加工-引导
情绪情感、认知的关系
复合情绪:不同组合派生
基本情绪:先天的,喜怒哀乐
生物进化
平静持久;心情,弥漫;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
心境
强烈/爆发/短促;重大事件引起;意识狭窄:可以调节,并不总是消极
激情
紧急避险
应激
状态
情绪
理智感:认识真理,主观
美感:审美,情感
道德感:道德标准,主观体验
情感
健康
感染
信号
动机
适应
情绪情感
詹姆士--兰格理论:植物性神经;是器官和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坎农--巴德学说:中枢神经丘脑,向上传至大脑,向下传至交感神经,与生理变化同时发生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大脑皮质的兴奋;从外来的反馈-大脑皮层-转化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生理唤醒(必要条件)--高度唤醒;认知性唤醒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论理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三层次评价:初、次、再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尹扎德 ):人格系统;生理结构;遗传;渊源
丰富;强烈;不稳定;易激动;两级明显;开放性与掩饰性;逆反性
正确反映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对刺激适当强度的反应;反应转移能力;符合年龄
标准
调节紧张:按照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过渡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多角度,多侧面的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情绪向正确方向发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幽默;退行;反向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培养 适丰引调锻 时风银条段
良好情绪
有目的、有意识,调节行动,实现目标
意志概述
都想要;二者不可兼得
两个目标
双趋冲突
都有威胁;选择威胁较轻的
双避冲突
既想要又有顾虑
同一目标
趋避冲突
存在利好的同时都有威胁
两个以上
多重趋避
动机斗争
确定目标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准备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行动的过程
自觉;果断;自制;坚韧
良好意志品质特征
青年期:自我完善、实现,独立自主
少年期:有所提高,坚韧不够
实践活动;正确对待挫折;因材施教;榜样纪律约束
培养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意志
个性;心理品质
人格概念
功能性
整合性
稳定性
独特性
人格特征
遗传;环境-自然社会;家庭(权威-理性民主;专断;溺爱;忽视);自我
人格的影响因素
稳定的态度,习惯的行为方式
对自己、他人集体、工作学习;例:谦虚/利己/粗心/创造
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稳定独特;持久,心境
在认知活动表现出来的特点和风格
理智
结构特征
三观教育;强化积极行为;榜样示范;集体的教育力量;因材施教;自我教育
性格培养
性格
脾气秉性;
与性格的关系
气质
自我控制
自我体验
自我认知
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的结构
人格特质(奥尔波特)
因素分析(卡特尔)
胆汁:直率冲动;多血:情感丰富;黏液:安静稳重;抑郁:多愁善感
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盖伦)
本我:快乐;自我;超我--社会
三部分
口腔;肛门;性器期;潜伏;两性
0---1---3---6、7---11---
五时期
佛洛依德
0---1.5---3---6---12---18---30---60--死亡
信任-自主-主动-勤奋-自我同一性--亲密感-繁殖-自我整合
埃里克森 心理社会性发展
人格理论
性成熟:健康广泛,有礼有节,把握分寸
人际关系
自我意识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人格
第十三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预防精神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人格健全发展;配合学校教育学习
情绪紧张;集中困难;心跳加快,出汗
体制-缺乏自尊;家长-期望过高;个性;争强好胜
肌肉放松系统脱敏;认知校正;锻炼性格
焦虑症和 考试焦虑症
情绪悲观;消极认知;动机缺乏;肢体疲劳
行为:不愉快经历,缺乏鼓励;精神:丧失失落;认知:自我贬低
抑郁症
单纯、广场、社交
特定,无实际危害,非理性惧怕
社交恐怖:直接经验刺激;观察学习;不切实际的评估
系统脱敏;改善人际关系
恐怖症
计数;洗手;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
社会:学习紧张,家庭严格,人际;个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药物;行为治疗;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
强迫症
过度使用;慢性周期;难以抗拒再度使用
网络诱惑;困扰压力;群体影响;自控较弱;家庭教养
认知疗法、强化法、转移注意力、厌恶干预、来访者中心
网络成瘾
易产生的 心理问题 P235
心理健康
某一心理现象做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
疾病模式
健康模式
参考框架
心理评估
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知己,确立目标,克服障碍,良好适应
高级目标:寻求发展
一般目标:调节适应
专门课程开展;学科渗透;班级活动;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家庭
途径
强化刺激--再次反生
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强化法
象征性强化物
代币奖励法
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
行为塑造法
观察、模仿
示范法
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强化,使之渐趋削弱直到消失
消退法
厌恶刺激(否定、处分);撤销愉快刺激
消除不良
惩罚法
当事人
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不良
厌恶干预
行为改变
雅各松布
改变肌肉紧张--应对情绪紧张
全身松弛
松弛肌肉;焦虑层次;转移到现实
系统脱敏
请求;拒绝;真实表达
肯定性训练
行为演练
诱发;看法;反应
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ABC理论)
认知疗法
以求助者为中心;咨询-转变过程;非指导性咨询
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
治疗态度
来访者中心疗法
影响中学生 行为改变的方法
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模块五六 中学生心理
实质:内部准备状态;不同于能力;通过学习
结构:认知--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情感--产生的情绪;行为:作出某种反应
实质:社会舆论内心驱使,共同价值,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体现,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
心理结构:认知-基础核心;情感--直觉、想象、伦理;意志--权衡;行为--外在表现,最终环节,衡量标志
品德
实质及其结构
亨利取果酱打碎了杯子
约翰推门撞到了15个托盘
对偶故事法
不顾准则,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
自我中心(2-5)
对外在权威规则--尊敬和顺从;客观效果
权威阶段(6-7)
共同约定-可变
可逆性阶段(8-10)
利他;关心同情;高级平等关系
公正阶段(11-12)
品德发展阶段
皮亚杰
海因茨偷药
道德故事两难法
是否受到惩罚
惩罚服从
符合需要,得到利益
相对功利
前习俗水平 幼儿园-小低
好孩子阶段;被喜爱、取悦他人
寻求认可
遵守法规和习俗
遵守法规
习俗水平 小中-青、成年
遵守是义务,但可以改变(社会总体福利)
社会契约
公正高于法律
普遍伦理
后习俗水平
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
品德发展理论
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从众服从;盲目、被动性、不稳定性;外在压力控制
依从
主动接近;自觉、主动性、稳定性;榜样模仿
认同
观点一致*融为一体--完整价值体系;高度自觉、主动、坚定
内化
一般过程
有效说服;良好榜样;群体约定;价值辨析;恰当奖惩
形成发展
第十五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广义:所有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社会+社区+学校+家庭 狭义:学校德育;教育者在特定时空内对青少年
实现教育目的--前提;培养高素质政治公民--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积极意义
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
基本
爱国国际;理想和传统;集体;劳动;纪律和法制;辩证唯物三观
具体
安全生命教育;生存生活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新主题
基本内容
教育内容
受教育者
教育者
知情意行统一发展
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
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
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导向性/方向性
疏导/循循善诱
尊重严格要求相结合/严慈相济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因材施教
集体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教育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
知行统一/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灵活施教
正面教育与纪律与约束相结合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指导实践法
情感陶冶法
品德评价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方法 P265
教学: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
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
活动:课外校外
集体活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
班主任工作
第十六章 德育
模块七 中学德育
小社会体系;教师+学生+环境;学校行政体系-最基层
班级
明确目标;健全结构;共同准则;成员平等
班集体
初建期--松散;形成期--合作;成熟期--集体
发展阶段
意义作用
工作内容
班主任
概念功能
主要内容
方法
主要理论
模式
班级管理
第十七章 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
群体概述
正式
群体动力
群体管理
结构纪律
维持策略
纪律管理
类型
产生原因
矫正和处置
问题行为
第十八章 课堂管理
实施要求
内容形式
学校-主导
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学校和家庭
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
三结合
第十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
角色
职业心理特征
行为特征
威信
教师
比较
成长
职业成长心理
概念标准
职业压力
心理与问题行为
维护
第二十章 教师心理
模块八 中学班级管理教师心理
教资知识与能力知识框架笔记总结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