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笔记总结分享
2022-10-28 18:26:0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笔记总结分享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述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最基本)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2、教育的词源
孟子(亚圣)
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
《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
最早分开解释“教育”一词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
定义:凡是增进人的只是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形式
版本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家庭教育。【三结合】
版本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渗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狭义的教育
定义: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拓展部分
谢弗勒《教育的语言》
教育口号:喜闻乐见
教育隐喻:借助于其他学科或事物所提供的词语
教育术语
规定性定义:我将始终在我定义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
描述性定义:通常说的广义的教育定义、狭义的教育定义、特指的教育定义等都是描述行定义。(实际是什么)----现实
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理想
教育的结构
1、内部结构
教育的基本要素
内容
版本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版本二: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
版本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者
定义
对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
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包括
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主体性的表现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
教育者是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
教育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者
受教育者(主体,根本因素)
定义
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
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的对象(客体)
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学习的主体
具有能动性和主体行,决定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教育影响 别称:教育中介、教育媒介、教育措施
版本一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物质手段
精神手段
版本二
教育媒体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方式方法
教育环境
版本三
从内容上来说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从形式上来说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拓展延伸--教育形态
按照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非制度化的教育(没有制度,没有学制)
制度化的教育(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按照教育系统所依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按照教育系统所依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出发
农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的教育
根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
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
根据教育现象在时空中存在的形态
实体教育
虚拟教育
2、外部结构
层次结构(级别体系、程度结构)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教育类型结构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其他(如国防教育)
办学形式结构
全日制、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刊授、广播、电视等学校组成。
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公办、民办、社会团体办、企业事业以及私人办学
教育的本质
定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目的: 非本能、非偶然
培养人:教育多是正向的、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活动也是实践活动(首选实践活动)
内涵
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社会性和意识性。
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是它的:社会性
关于教育本质的其他说法
上层建筑说
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
生产力说
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和必要条件
双重属性说
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特殊范畴说
教育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的结论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决定永恒性的教育的功能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2、历史性(包含时代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教育能够反映出某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3、阶级性(学在官府)
除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其他性质社会都有。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版本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版本二: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版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互相影响)。
版本四: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投资不能立见成效,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生产性:教育从来具有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
8、迟效性
教育投资不能立见成效,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的功能
特征
客观性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系统的结构决定的。
社会性
教育功能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多样性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因对教育认识的不同,故教育功能的重点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整体性
尽管教育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样的功能之间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一个有序的组合体,表现出整体性。
条件性
功能是由事物的本质和结构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功能就会自动实现。
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最首要,最基本)
个体个性化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促进人的创造性开发并实现个体价值
个体社会化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工具、衍生功能)
政治(最直接)、经济(最基础)、文化(最深远)、人口、科技等功能
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克服的关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
主要标志:计划性
隐形功能
伴随着的显性功能发生的,非预期结果
例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所有宗教,最古老
代表人物:朱熹
生物起源说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代表人物:沛西能(英)、利托尔诺(法)最早提出、桑代克(美)
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学说,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
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
代表人物: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巴拉诺夫
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苏联的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需要起源说
代表任务:杨贤江
观点:教育起源于社会实际多方面的需要
交往起源说
代表人物:叶澜
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生活起源说
代表人物:杜威
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了教育实践理性,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阶级性
原始社会在生产劳动和社会中进行的。原始社会没有学校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组织形式也处在原始状态。教育一般跟诸如冠礼、祭祀、图腾等原始的宗教、仪式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产生了学校
地位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的标志
教育形成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最早的学校
世界上最早的:古埃及(宫廷学校)公元前2500年
我国最早:夏朝
学校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
历史基础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剩余劳动力)--客观条件
文字的创造(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国家的产生
历史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对立),具体非生产性
樊迟请嫁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阶级性:阶级与阶级之间。西周时期的学在官府。古印度的四个阶层。
等级性: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 六学二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奴隶社会
夏商
教育场所
痒、序、校、大学、小学、瞽宗
教育目的
是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
军事训练
习射为重点
宗教教育
敬天尊祖
西周
教育场所(官学)
国学
大学
天子
辟雍
诸侯
泮宫
小学
乡学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教育内容
六艺(中心:礼乐)
大艺
礼乐射御
小艺
书数
教育特征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原因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春秋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孔子
中国的封建社会
战国
私学盛行。
学校名称:稷下学宫--齐桓公
朝代:战国时期的齐国
地位: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性质:官学(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丰厚
办学方针: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尊师重道: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
课程特征: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百家争鸣)
汉代
学校名称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汉武帝)
设立标志: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招收弟子
内容:儒家经典
教学形式:初期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之后采取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考试形式:设科射策;西汉一年一试,东汉两年一试
地位:中国第一所有完备规制的学校,同时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础内容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典型人物:董仲舒---兴太学以养士
鸿都门学(东汉灵帝)
最早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最早的专科大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文翁兴学
县通邑--校
乡--庠
聚--序
私学
书馆
经馆
课程特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选拔制度
察举制---举孝廉;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以德行取人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学校名称(教育场所):四馆二学
国子学(西晋)、太学
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课程特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
教育的等级性
隋唐
学校名称:六学二馆;教育的等级性;官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前三个是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
崇文馆、弘文馆:皇亲国戚,一品大臣的孩子和家属才能上
课程特征:三教(儒、道、佛)并重
选拔制度:科举制
设立标志: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置进士科
废除:1905年
使得社会流动更为合理
宋朝
学校名称:书院盛行
最大特点:自由讲学
性质:由私学---》独立于官私之外
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崇阳书院(河南登封)、茅山书院(江苏江宁府)、石鼓书院(湖南衡阳)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程朱理学
选拔制度:科举制
明清
教育场所
中央官学
国子监
地方官学
府州县学、社学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选拔制度:科举制
明代以后,其固定的格式为八股文
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
奴隶社会的教育
古埃及
学校名称
宫廷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僧侣学校(作为学术中心的学校)
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最低级,设置最多,多为文士)
教学内容
文士学校通常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教育特点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
社会概况
种姓制度(阶级性)
婆罗门(僧侣)
刹帝利(武士)
吠舍(平民)
首陀罗(奴隶)
宗教教育
婆罗门教育:《吠陀》为内容,“古儒”负责教授。
佛教教育:以寺院为场所,以佛教经典为内容。
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
雅典(崇文)
古罗马
教育形式:家庭教育
学校类型: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修道院学校(僧院学校)
主教学校(大主教学校)
堂区学校(教区学校)
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教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
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数、集合、天文、音乐
骑士学校(家庭教育)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近代社会的教育
基本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敢于,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体术义务教育概念的:马丁路德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提倡依法治教
5、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双轨制
近代中国的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
创办新式学堂
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工业技术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实业)军事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军事)
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留美幼童和留欧学生两个方面。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核心命题经历了冯桂芬、郑观应等人的论证,最终在张之洞的《劝学篇》(1898)中系统阐述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西学也称为“新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教育内容为西文和西艺,西文是外国的语言文字,西艺是西方的科学技术。
维新运动时期
教育改革
设立京师大学堂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代表人物
梁启超: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门论证师范教育文章《变法通议》;重视女子教育;倡导趣味教学。
严复: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倡导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清末新政时期
1、清末学制的建立。包括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2、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
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定教育宗旨。1905年创立学部。1906年拟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教育思潮包括:平民教育、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实用主义、勤工俭学、科学教育、国家主义教育、学校教育改革
代表人物
蔡元培
称号:毛: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对新教育之意见》
五育并举(培养健全人格)
军国民教育
体育,体质
实利主义教育
智育
公民道德教育
核心重点
世界观教育
最高境界
美感教育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
《大学令》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权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改年机制为选科制;改变轻学重术思想
教育独立论
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学术和内容独立
脱离宗教独立
思想独立
晏阳初
地位: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核心思想:四大教育:文艺--愚,生计--穷,卫生--弱,公民--私
三大方式:学校,社会,家庭
平民教育: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梁漱溟
地位:致力于乡村教育
核心思想:1、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失衡2、建立乡农学校3、设立乡农教育课程
黄炎培
地位:职业教育之父
核心思想: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
要旨:为个人、为社会、为世界
目的:使无业者有业,是有业者乐业(20世纪20年代以后)
方针:社会化、科学化
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职业道德:敬业乐群
陈鹤琴
地位: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儿童教育的圣人
教育实践
创办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师
第一所实验幼儿园:鼓楼幼儿园
第一所幼儿园:湖北幼儿园(不是陈所创建)
活教育理论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
课程应该结合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
开设“五指活动”
儿童健康活动
儿童社会活动
儿童科学活动
儿童艺术活动
儿童文学活动
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四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中国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
陶行知
称号
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万世师表
周恩来:一个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教育家
郭沫若: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教育活动
1923年,与朱启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确立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教师培养的艺友制
1932年,创办山海工学团,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4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主要招收难童入学
1946年,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人民之幸福。(三纲领)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理论核心)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具体化)
1、在劳力上劳心
2、行是知之始
3、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4、反对注入式教学
外国教育的发展历史
文艺复兴
思潮:人文主义教育
人物:维多利诺、伊拉斯谟(艾拉斯谟斯)---首提班级一词
观点:个性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宗教改革
思潮:新教教育
人物: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观点:1、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2、马丁路德(德国)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概念3、加尔文:普及教育之父
思潮:天主教教育
人物:罗耀拉
观点:重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
国家
重要法律
地位
德国
《初等义务教育法》
保障初等教育
法国
1881年和1882年《费里法案》
确立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三大原则
英国
1870,《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英国初等国民教育正式形成
美国
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赫拉斯·曼,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
现代社会的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教育终身化
概念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据哟欧两个本质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括可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地位
1、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是教育终身化。2、终身教育思想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3、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终身思潮的发展历程
1、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邪克斯利《终身教育》
2、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法国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论终身教育》的发表。
3、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埃德加富尔】(法国)
4、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4个支柱
学会认知(学习、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合作)、学会生存
教育全民化
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民主化
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型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又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过程中享受平等的师资、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平等(学习阶段终了,可以获得同样的学历、就业机会等),其中,教育机会均等是基础。另外,托尔斯顿·胡森还把教育机会均等概念演变为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和结果均等论三个阶段。
基本内涵
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思想
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
教育民主化纵深发展的表现是
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育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人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
教育制度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终极目标
人的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大教育思潮: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
21世纪教育的特征
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个性化
现代教育特征
版本一:公共性、生产性(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今日的消费是明日的生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
版本二:学校教育逐渐普及;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的公共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的概念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其中,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解释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与教育艺术,其中,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教育学分支
学前教育
普通教育学
研究普通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育,师范学校开设的公共教育学课程就属于普通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元教育学
以教育理论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
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特点
1、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上
2、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描述和猜测,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的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中国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功能
社会功能:庶、富、教
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论
性相近,习相远
上智、中人、下愚
办学方针(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修养要求
仁者不优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内容
六经
文(诗书礼乐易春秋)行忠信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学思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启发性原则(世界最早使用该原则)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因材施教(首倡)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闻斯行诸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学思结合
巩固性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疏导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榜样示范法
终身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德育方法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教师观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关爱学生,教学相长
墨子
思想基础
兼爱非攻
人性论
人性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环境
教育目的
兼士或贤士
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教育内容
政治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教育(最大特色)
小孔成像
文史教育
思维能力
三表法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
察类明故
获得知识的途径
亲知
分为“虑” “接” “明”三个步骤
闻知
说知(推理)
教育方法
主动(不扣必鸣、强说人)
创造(述而又作)
实践(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言必信,行必果)
量力
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至而从事焉
孟子
人性论
性善论(人的社会属性)
仁(恻隐)义(善恶)礼(恭敬)智(是非)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人性本善良,万物皆备于我(内发轮)
教育目的
明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自由主题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理想人格
大丈夫
特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育方法
深造自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盈科后进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社会分工与教育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荀子
最早将道和德连起来使用的人
人性论
性本恶【外铄论】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
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将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教师观
教师的地位
师云亦云
天地君亲师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教师的条件
1、要有尊严,使人敬服;
2、又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
3、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
4、要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道家教育思想
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人性论:自然人性论
庄子
道法自然
老子
文化堕落论
人性“复归”论
“绝圣弃智”论
《礼记》
《大学》
相传是曾子所作
15岁以上的教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大学的终极目标
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教师),预习(学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学过程
《学记》
写于战国晚期,为曾子的徒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和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的重要性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个体功能)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政治功能)
教学原则
启发性
君子之教,喻也(教师的语言应有感染性)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但是不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学生但是不压抑学生,开导学生但是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本义是指教师的教
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预时孙摩
1、预防:禁于未发,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
2、适时而教(关键期):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
4、相互观摩:相观而善,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可接受性(量力)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课内外相结合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因材施教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它教育思想
1、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2、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3、讨论法: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4、复述策略: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
朱熹
三方面: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品德教育(明人伦,教育目的);讲究教育方法
教育根本任务
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
父子施教,各因其材
循序渐进
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2、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后3、先传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
启发性原则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提出“课程”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教育阶段
小学:教事
大学:教理(四书五经)
王阳明
求本心(独立思考),心学
儿童教育
教育目的(作用)
致良知(结合《孟子》和《大学》),学以去其昏蔽,明其心。1、立志。2、自求自得。3、知行合一
人性论
心即理;与生俱来,不教自会,人人皆有,不会泯灭;易守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
其他人物思想
董仲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道德教育的核心: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性三品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遗传决定论
《对贤良策》
王充(东汉)
《论衡》
1、培养目标:鸿儒,著书立说,首倡培养创造性人才(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2、论学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
颜之推
《颜氏家训》最早的家庭教科书
韩愈
《师说》
尊师重道:教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
王夫之
人性说:性日生日成,后天习得
外国教育思想
古希腊
智者学派
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最早确立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苏格拉底(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
培养治国人才
德育论
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智慧即德行
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守法就是正义
身教重于言传
智育论
确定几何、天文、算术的课程体系
苏格拉底法
版本一: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版本二:讽刺、定义、助产术
名言
认识你自己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柏拉图
著作:《理想国》、《法律篇》
一个最早: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两个世界观: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学习即回忆)
实行公养公育,国家教育主义思想的起源
确定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课程体系
教育目的:三个等级
灵魂构成;表现;等级
理性;智慧;金,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王
意志;勇敢;银,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
情绪;专制;铜,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重视女子教育
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教育是把人的心灵逐步引向善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政治学》、《论灵魂》
营养的灵魂
感觉的灵魂
理性的灵魂
教育目的:追求理性
全面和谐的教育(音乐是核心)
自由教育
闲暇时间
自由学科
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古罗马
昆体良
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古代欧洲教育史上最高成就。
学习过程
模仿--理论--练习
班级授课制(分班教学)的萌芽
最早的双语教学:拉丁文和希腊文
教育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
创立时期
逐步独立并走向科学化
原因
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
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
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
创立阶段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
科学(实验)归纳法第一人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新工具》---号召采用实验调查法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夸美纽斯(捷克)
教育学之父
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著作
《大教学论》1632年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运用自然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教育的作用
《母育学校》1628年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世界图解》
欧洲第一部儿童看图识字课本
教育目的
宗教目的:永生(今生是为了永生做准备)
现实目的:学问、德性、虔信的人
普及教育
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育思想
泛智思想--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教育内容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含义
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
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
秩序是把一切事物给一切人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直观性原则
教师教学的“金科玉律”
提出的依据是“感觉论”
一切知识都是偶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
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
巩固性原则
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
学习不能像水泼在米筛上,最终将一无所获
量力性原则
最早系统论证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论道德教育
将谨慎、节制、刚毅、正义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与教学管理
主张建立统一的学制
婴儿期(1-6岁),设立母育学校
儿童期(6-12),设立国语学校
少年期(12-18),设立拉丁语学校
成年期(18-24),设立大学
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
教学过程
模仿--偏差--修正
洛克(英)
著作: 《教育漫话》
提出“白板说”【外铄论】
教育万能论
倡导“绅士教育”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优越
第一次将教育分成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他应该居于第二位
个人本位论
卢梭(法)
著作:《爱弥儿》、《忏悔录》
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方法原则
消极教育:教育需要遵循儿童天性,防范外界不良影响
实施
分支主题
实践:德国--巴西多--泛爱学校
教育名言
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人的手里就完全变坏了。
康德(德)
著作:《康德论教育》
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课程。(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最早的教育学研究机构:1737,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第一位教育学教授:特拉普
斐斯泰洛奇(瑞士)
称号:“教圣”,“初等教育之父”,“慈爱的儿童之父”
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提出要素教育
德育
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
数形词
体育
关节活动
名言
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个人本位论
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
赫尔巴特(德)
称号: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物,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著作:《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正式诞生)、《教育学讲授纲要》
理论基础
伦理学(实践哲学)和心理学(统觉观念)
伦理学为教育指明目的;心理学则指出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将心理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强调教育学科科学性。
道德教育
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养成五种道德观念(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1、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3、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训育
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到的决定、道德自制
将教育工作分为三部分:管理、教学、和训育,并且提出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的抓住他。
课程理论
根据统觉原理,设计出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
教育理论
1、明了(清楚/清晰):学生的兴趣活动为注意,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中。
2、联想(联合):学生的兴趣活动为期待,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
3、系统:学生的兴趣活动为要求,处于静止的审思活动中
4、方法:学生的兴趣活动为行动,处于动态的审思活动中。
传统三中心论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育目的
完善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社会本位论
斯宾塞(英)
《教育论》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篇)
《智育》
《德育》
倡导自然后果法
《体育》
课程论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五类课程
1、生理学和解剖学---直接保全自己
2、逻辑学、数学、力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间接保全自己
3、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4、维持正常社会政治有关的活动--历史、政治
5、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艺术、文学
教育目的
教育准备生活说
实科教育
杜威(美)
称号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进步教育代表人物
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
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
三中心论
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除了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
教育适应生活说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
福禄贝尔(德)
幼儿教育之父
《人的教育》
首次肯定了游戏的价值,提出恩物。
发展时期
原因
实践的不断发展
教育学各学派的互相批评
现代教育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新教育运动
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
代表人物:蒙台梭利、爱伦凯、德可乐利等
蒙台梭利(意大利)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幼儿教育之母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提出敏感期的概念;心理胚胎期;重视儿童的自由活动
观点
1、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因此也称为 新学校运动
2、新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新教育家主要以知识课程为主体
进步教育
19世纪末美国
杜威、帕克(进步教育之父)、克伯屈
该运动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观点
1、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端
2、通过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新的需要
3、进步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
20世纪30年代
改造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康次、拉格、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是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新传统教育、进步教育的对立面
要素主义教育
巴格莱{社会本位论}、坎德尔、柯南特
观点
1、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即“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有智慧的公民
2、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教师和学校要全面强化对学生的纪律约束
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4、强调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有智慧的公民
永恒主义教育/新古典主义教育
赫钦斯、阿德勒
观点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的,强调人的本质和人性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中共同的要素,最好是阅读经典名著
3、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
4、教育应该属于国会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马里坦
观点
1、教育应与宗教为基础
2、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和有用的公民
3、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4、教育应该属于国会
20世纪60年代
存在主义教育
萨特、博尔诺夫
观点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的道德标准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新行为主义教育
斯金纳
结构主义教育
布鲁纳
发现法、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课程专家的重要性,忽视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提倡发现学习法
补偿教育
保障儿童学习与发展机会均等
回归教育
在一生中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
教育学流派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德)《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之父】{最早提出实验教育学的人};拉伊(德)《实验教育学》;美国的霍尔、桑代克
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教育研究采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评价
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观点
批判实验教育学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1、认识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
4、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构建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克伯屈
观点
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从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评价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
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马可连柯
关注流浪犯罪和少年违法者的改造
集体教育理论:核心思想:"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
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前景教育原则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凯洛夫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前苏联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
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全人生指导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学流派)
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
观点
批判教育学对实用主义教育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教育思潮进行了批评
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2、教育目的教师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即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3、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4、教育理论你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考点
1、关注和探寻“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
2、关注知识和权利意识形态关系
3、关注“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