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知识点框架总结
2022-10-31 11:44:18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中央银行学知识点框架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产生的历史背景
客观经济原因
子主题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经济原因**
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
中央银行制度的**普及与发展**
产生与形成
中央银行的性质
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职能**
性质与职能
复合式
一元式
二元式
单一式
准央行制度
跨国央行制度
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全部资本国家所有
国有股份和民间股份混合
全部非国家股份
无资本金
多国共有资本
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类型与组织结构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经济运行的特点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地位
中央银行职能的扩展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扩展与职责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与国家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独立性与各方面关系**
第二章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法律规范与原则
银行性业务
管理性业务
业务活动与一般分类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构成
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的关系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结构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
资产负债表
第三章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
政府存款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外国存款
特定机构和
私人部门存款
央行存款构成分类
1.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
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
3.有利于资金的支付清算
4.有利于政府资金融通并保持货币稳定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
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强制性<br>
.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
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经济关系与行政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与特点
所谓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藉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定义
18世纪始于英国。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定义:是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自存准备金: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必须按某一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部分
分类构成
存款准备金
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亦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第一准备: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现款随时可以兑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第二准备金:指银行容易变现而又不致遭受重大损失的资产,如国库券及其他流动性资产,也叫“保证准备”。
西方国家
中国:仅限于上存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
2.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的内容
一种是将商业银行存款的日平均余额扣除应付未付项
一种是以月末或旬末的存款余额,扣除当期应付未付款
确定存款余额
确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采取前期准备金账户制,即一个结算期的法定准备金以前一个或前两个结算期的存款余额作为计提基础
采取当期准备金账户制,即一个结算期的法定准备金以当期的存款额作为计提基础
确定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基期
一般而言,存款的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对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其一般顺序为:支票存款准备率最高,活期存款次之,定期存款再次,储蓄存款准备率最低。
目前,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各种外币存款按照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执行,与各种本币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同。
按存款的类别规定准备金比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为6%,就是考虑了农信社单体规模较小、农村金融环境特殊。
规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幅度
规定准备金中现金和存款的比例
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与调整
按银行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比率
准备金存款业务基本内容
准备金存款业务
特种存款
特殊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
中央银行的其他存款业务
作为发行的银行,存款业务与流通中现金的投放有直接关系。
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准备金存款业务,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支付能力有决定性作用,从而成为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
作为政府的银行,为政府经理国库,对政府融通资金。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与其发挥职能作用的关系
存款业务
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
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货币发行业务的含义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纸币直接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公债,迫使银行额外增加纸币发行
财政发行: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
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货币发行的种类
再贴现
贷款
购买证券
收购金银
外汇
发行货币和回笼货币的渠道与程序
货币发行的含义、种类及渠道与程序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业务及管理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发行中央银行债券
对外负债
资本业务…
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项目的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目的规模与结构
中央银行负债结构
第四章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
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中央银行再贴现和贷款业务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再贴现和贷款业务的重要性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
再贴现业务的概念
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再贴现业务的一般规定
只有在中央银行开立了账户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够成为
再贴现业务开展的对象
再贴现业务的对象。
商业银行必须以已办理贴现的未到期的合法票据,即根据
再贴现业务的申请和审查
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所提出的再贴现申请时,应审查票
购销合同开具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申请再贴现。
据的合理性和申请者资金营运状况,确定是否符合再贴现的条件
.再贴现金额和利率的确定
再贴现实付金额=票据面额-贴息额
贴息额=票据面额×日贴现率×未到期天数
日贴现率=(年贴现率÷360)=(月贴现率÷30)
再贴现金额
一般而言,再贴现利率不同于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的利率,它是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的信贷政策所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再贴现利率
基准利率 官定利率
再贴现率
市场利率
短期利率 挂牌利率
再贴现利率的特点
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是确有商品交易为基础的真实票据。
再贴现票据的规定
为强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配合,中央银行一般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总金额加以限制。
.再贴现额度的规定
再贴现票据
再贴现额度
再贴现的票据到期,中央银行通过票据交换和清算系统向承兑单位或承兑银行收回资金。
再贴现的收回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贷款业务
例:央行购买10亿元票据
中央银行在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在形成自己资产的同时,创造了对商业银行的负债。
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构成的成本高低和能力大小。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总量。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再贴现业务的作用机制
二、再贴现业务
1.对金融机构放款是中央银行放款中最主要的种类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放款
对特定存款机构的放款
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
2.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放款
贷款业务作用机制
对金融机构的放款
一般是短期的,且多是信用的
直接放款
间接放款——购买政府证券
对政府的放款
对非金融部门的贷款
对外国政府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贷款
其他放款
小结:再贴现和贷款的比较
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是履行最后贷教人职能的具体手段。
为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
1 共同点
实际投放的货币量不同,因此信用扩张能力不同
货币投放的性质有所不同:经济发行和非经济发行。
收回方式不同:再贴现到期向承兑人出示票据,收回贷款;再贷款到期向央行归还贷款,
收回抵押品。
贷款的安全程度不同:对于抵押贷款,两者无区别;如果是信用贷款,再贷款可能收不
回贷款,风险较大。
区别
1984年人行行使央行职能以后,再贷款是我国人行主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1995年起,人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全部由总行控制,由总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总行发放贷款。
贷款对象:人行批准、合格的、在央行开立独立的往来账户、按规定交纳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城乡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财务公司等。
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
补充:我国中央银行的贷款业务
必须是人行的贷款对象
信贷资金营运基本正常
还款资金来源有保证
贷款期限——四个档次
20天、3个月、6个月、1年
再贷款业务曾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工具。
申请条件:
三、贷款业务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贷款业务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意义
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种类及业务操作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三大基本工具之一 。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影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调控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体系内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变化平缓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的目标。
一、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意义
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可以改变央行资产和负债,影响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工具。
① 资金的流动性不同
② 中央银行的收入不同
③ 运作中对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
不同之处:
三、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种类及业务操作
› 是中央银行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一员,在公开市场进行证券的买卖。由此
可以进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或回笼。
1、概念
› 交易对象:政府债券、国库券等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
v 美联储——政府债券;
v 英格兰银行——商业票据和政府债券;
› 证券买卖市场:二级市场
› 买卖方式:买(卖)断和回购
2、规定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交易对手是公开市场上的交易商。
2008年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数量为52家。包括4家国有商业
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2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外资银行、
2家农村商业银行、5家券商、4家保险公司、2家基金公司和中国
邮政储蓄银行
(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交易对手
一级交易商是指具备一定资格、可以直接向国库券发行部门承销和投标国库券的
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
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洛阳银行、徽商银行、北京银行、恒丰银行、河北银行、大连银行、西安银行、富滇银行、天津银行、江苏银行、厦门银行、齐商银行、贵阳银行、哈尔滨银行、郑州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广州农商行、北京农商行、上海农商行
外资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
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第一创业证券
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交易商团体,一般包括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
正回购
回购交易
逆回购
现券买断
现券交易
现券卖断
(三)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交易品种
正回购:中央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逆回购:中央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时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交易对方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和逆回购
现券交易:
现券买断:中央银行直接从交易对手那里买入有价证券,一次性的投放基础货币。
累计回笼量=正回购量+现券卖断量+中央银行债券发行量
累计投放量=逆回购量+现券买断量+中央银行债券到期量
净投放(回笼)量=累计投放量-累计回笼量
现券卖断:中央银行直接向交易对手那里卖出有价证券,一次性的回笼基础货币。
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
(四)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交易方式
数量招标
价格(利率)招标
在逆回购时,主要采用数量招标,以获取各个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信息。
在正回购时,主要采用利率招标,以获取整个货币市场的预期利率信息。
1994年组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996年允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由
人行行长办公室会议决策,外汇操作由央行在上海的公开市场操作室执行。
概述:
我国人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交易对象: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券。
交易场所:银行间债券市场
参加同业拆借市场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
<h2><font color="#f384ae"><u style=""><strike style=""><i style="">投资基金和农村信用联社。</i></strike></u></font></h2>
参与者: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一、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际储备的种类构成
三、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四、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课前准备:试简述亚洲金融危机的基本原理
由于黄金和外汇是国际间进行清算的支付手段,保管和经营黄
(一)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目的
金外汇储备的目的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用来清偿债务。
一、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目的及意义
稳定币值
稳定汇价
灵活调节国际收支
(二)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意义
黄金
国际储备
特别提款权
在IMF的储备头寸
二、国际储备的种类构成
储备资产
●三种储备资产的比较。
●国际储备必须具备安全性、收益性和灵活兑现性 。
不便支付使用,无收益,管理成本高
安全性高
具有灵活兑现性,
有收益,管理成本低
外汇风险高
不能随意购入,不能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
特别提款权 既安全可靠又灵活兑现
优点和缺点
中央银行国际储备的构成
中央银行国际储备变化趋势
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从国家支付债务和商品进口方面考虑,满足其周转需要,防止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其次,还要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
(一)确定合理的黄金外汇储备数量
一般情况下,国家都是从安全性、收益性、可兑现性这三个方面
(二)保持合理的黄金外汇储备的构成
考虑外汇储备的构成比例。
我国国际储备
2005年7月21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又进行了重大改革,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外汇储备的职能发生变化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人民<font color="#c41230">银行有步骤地推进外</font>汇体制改革。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现状
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直接经营外汇储备。
由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外币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国际收支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人民币实现可兑换对外汇储备的要求。
① 调节国际收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② 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汇价
③ 稳定币值,提高本币地位
④ 增强国际清偿能力,提高对外借款的信用保证
中央银行储备业务的意义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持有量应该保持在该国 3~4个月的进口用汇水平上,并且不少于该国外债余额的 30% 。我国习惯上也经常采用这个标准来维持储备规模。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在国际市场上直接经营其掌握的国家外汇储备。对外汇储备资产的经营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增值性的原则,以安全为第一要求,在保证外汇资金安全和流动性的基础上,达到有所增值。
(三)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经营管理
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外汇资金安全,保证外汇资金的及时调拨和运用。
建立科学的储备资产结构,提高储备经营水平,增加资产回报。
合理安排投资,有重点地支持国内建设项目。
★ 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的具体目标是:
◎主权风险
◎商业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外汇储备经营中,主要注意规避三种风险:
采用科学的风险控制手段。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经营模式。
★开展外汇储备业务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债务率、
偿债率、
负债率。
衡量一国外债规模是否合理的主要参考指标有三个
外债规模管理:指在一定时期内,确定举借外债的数量界限,即适当的外债规模。
中央银行的外债管理
外债结构管理:指一国政府通过法规、政策和技术措施实行外债结构优化的管理行为。
单独浮动:指一国货币不与其他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来决定。
钉住浮动:指一国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
弹性浮动: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钉住汇率的自由浮动区间。
联合浮动: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则实行联合的浮动汇率。
中央银行的汇率管理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第四节: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业务
第五章: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含义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发展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职责及其重要性
现代支付体系及其构成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支付服务组织
支付工具
支付服务组织及支付工具
支付系统的类型及建设运营
中国的支付系统
若干国家的支付系统和几个主要的国际性支付系统
支付系统及其运营
支付体系的监管
小支付结算的国际合作
支付体系的监管与国际合作
第六章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国库制度
国库的职责与权限
国库管理的新阶段…
中央银行的经理国库业务
中央银行会计的对象与特点
中央银行会计的任务与职能
中央银行的会计报表
中央银行的会计业务
金融统计的含义和对象
金融统计的基本原则
金融统计的业务程序
金融统计的主要内容
景气调查
中央银行的调查统计业务
反洗钱业务
征信管理业务
中央银行的反洗钱业务与征信管理业务
第七章中央银行的其他主要业务
国民账户
国际收支账户
财政账户
货币账户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宏观经济账户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
资金流量分析
货币部门的分析和预测
经济与金融运行状况分析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
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分析
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分析…
货币政策指标选择的历史考察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
决策权的配置与权威性
决策机构与程序…
决策的依据与分析判断
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与程序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与业务操作
再贴现政策与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与操作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业务操作
消费者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创新:sLF、mLF和PSL
其他政策工具
第十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
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
货币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变量
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
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
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
货币政策的效果检验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及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出发点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政策的有效性比较
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检验
金融监管的内涵及其发展
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集中监管休制
分业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机构监管与功能性监管
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目标…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预防性管理…
存款保险制度
紧急救援
国际金融监管的变革与发展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金融监管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金融监管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二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审批商业银行考虑的基本因素
商业银行设立与开业的程序…
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规定…
商业银行设立与开业的监管
制定审慎监管政策
现场检查…
非现场监管
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的监管
对危机银行的处理…
存款保险制度…
对危机银行的处理与存款保险制度
第十三章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监管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
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
金融信托机构的监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监管
财务公司的监管
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
信托机构、金融租赁和财务公司等机构的监管
证券公司的监管
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
期货公司的监管
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等机构的监管…
保险机构的特点与作用
我国保险机构的发展与监管
保险机构的监管
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
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
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与监管…
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十四章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
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中央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市场监管的一般原则…
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的监管
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
货币市场的监管——商业票据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
参与者与中介服务机构
债券发行监管
债券交易和登记托管结算监管
衍生品交易监管
银行间债券市场制度建设
货币市场的监管银行间债券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的监管
证券交易市场的监管
对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的监管
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
证券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
资本市场的监管
中央银行与外汇市场的关系
银行结售汇市场的监管
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监管
外汇市场的监管
第十五章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监管
外汇管理的一般概念
外汇管理的历史演进
外汇管理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外汇管理概述
外汇管理的项目与措施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框架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框架
第二节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
外债的含义
外债的种类
外债的经济分析
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
外债管理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外债管理
第十六章中央银行与外汇管理
金融全球化及其经济效应
中央银行在国家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地位
第一节金融全球化趋势与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
金融监管国际协作的必要性
国际清算银行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金融监管国际协作的内容
第二节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与变化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不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第三节国际货币体系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协调
第十七章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与业务往来
金融稳定的一般概念
金融稳定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
金融稳定的基本制度框架
第一节金融稳定概述
建设金融安全网
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措施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
第二节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措施
金融监管协调和稳定机制的内涵及主体
金融监管协调和稳定机制的内容
金融监管协调和稳定机制的完善
第三节金融监管协调与金融稳定
第十八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学
采取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手段,保证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外汇供求,平衡外汇市场等宏观控制目标的实现。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央银行学知识点框架总结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