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022上半年)
2022-11-24 10:13:1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价值5千万的培训全量总结,不需要看书,只要背这一个就够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04-学生指导
1、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0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了解)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0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内在需要)
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
外铄论(外在力量)
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相互作用素论(内在与外在因素)
0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环境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
0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学启示
1、顺序性
特点
①顺序不可跨越
②方向不可逆
表现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
启示
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
范例
欲速则不达
盈科而后进
不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2、阶段性
特点
分阶段
有过渡
表现
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不同矛盾,不同任务
启示
分阶段教学
有针对性
范例
幼儿园小学化
小学成人化
一刀切、一锅煮
3、不平衡性
表现
速度有快有慢
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启示
关键期:劳伦兹
范例
狼孩
当其可之谓时
时过然后学,虽勤苦而难成
4、互补性
表现
身身互补
身心互补
启示
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范例
盲人听力好
身残志坚
5、个别差异性
表现
群体之间,个体之间
启示
因材施教
范例
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0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发展的结构
图式: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顺应: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二)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①动作和感觉
②低级的行为图式
③客体永恒性(9-12个月)
2、前运算阶段
①万物有灵论(泛灵论)
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③思维不可逆、刻板性
④不守恒
⑤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
①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标志)
②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③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不敢改变
④思维具有可逆性、去集中化
4、形式运算阶段
①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
②能够理解符号意义,能作一定的概括
02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
教育启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03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婴儿期
建立信任感,克服怀疑
儿童早期
建立自主感,克服羞怯
学前期
建立主动感,克服内疚
学龄期
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
青年期
建立角色统一,克服混乱
成年早期
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
成年中期
建立繁殖感,克服停滞
成年晚期
建立完善感,克服绝望
3、小学生的学习与教育
小学生的学习
01学习的内涵
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个体:人或动物
经验或反复练习:反例:1.药物2.本能
行为或行为潜能:认知、态度
持久:反例:短暂变化
例
02学习的分类
分类标准
学习主体
具体内容: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学习结果(加涅)
具体内容: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学习意识水平
具体内容:内隐|外显
学习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
学习进行方式:接受|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机械|意义学习
学习内容
具体内容: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类型
言语信息
含义: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智慧技能
含义: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认知策略
含义:支配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在组织的才能
态度
含义:包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产生的情感等
动作技能
含义: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运动、写字技能
03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
观点: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S-R)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用狗)
实验名称: 狗进食摇铃实验(了解)
无条件反射——本能: 狗吃到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后天习得: 狗听见铃声流口水
主要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
获得: 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消退: 条件反射消失
②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泛化: 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 只对条件刺激有反应
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用猫)
实验名称:猫开笼取食实验(单选)
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基本规律
①准备律(预习)
②练习律(做题)
③效果律(反馈)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用鼠)
实验名称:迷箱实验(了解)
基本规律
普雷马克原理: 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解题技巧
①结果: 行为频率增加/降低
②条件: 给/撤
班杜拉-观察( 社会) 学习理论 (用宝宝)
实验名称:BoBo 玩偶实验
观察学习, 也叫替代学习、 模仿学习, 是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种行为。
强化的分类
1.直接强化
自己做, 自己被强化
2.替代性强化
看到榜样做, 自己被强化
3.自我强化
自己做, 自己强化自己
2.认知主义
基本观点: 学习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
解释: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和条件
1.苛勒完形-顿悟说
(1) 叠箱实验
(2) 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的过程: 获得、 转化、 评价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基本原则
3.提倡发现学习
3.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
(1)实质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 的和实质性( 非字面) 的联系。
(2)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 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先行组织者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 概括和综合水平, 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3.建构主义
解释: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新的知识
知识观
(1) 解释、 假设( 动态性)
(2) 情境性
(3) 经验背景建构( 主观性)
学生观
丰富性
差异性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
学习情境性
4.人本主义
解释:自我实现、 自我选择和健康的人格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
自由学习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模式, 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 或“催化剂” 。
04个体差异
(一) 智力差异(了解)
1.智力水平
2.智力类型
3.能力表现早晚
4.性别差异
(二) 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05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利用学科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第一、 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兴趣
5.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06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课堂
②引导
③正强化
④开展活动
⑤家长作用
⑥个别辅导
⑦评价体系
小学德育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方法: 对偶故事法
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方法: 道德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A.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B.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C.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
D.存在转折期, 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三年级)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 情、 意、 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知: 核心、 基础
情: 内部动力、 催化剂
意: 精神力量
行: 重要标志和关键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 反复的、 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严慈相济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长善救失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生的品德指导
客观原因
家庭
学校
社会
主观原因
认识
情感
意志
行为
性格
小学美育
(1) 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1.小学生所需的营养
缺维 A
眼睛干涩、夜盲症
缺维 B1
消化不良、 厌食、 呕吐
缺维 B2
口角溃烂、 口角炎、 角膜炎
缺维 C
骨质疏松、 牙床出血、 易患感冒
缺维 D
佝偻病、 软骨病、 头部多汗
缺维 E
肌肉萎缩、 头皮发干、 头发分叉
2.小学生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
中暑
溺水
烫伤和烧伤
电击
骨折
中毒
常见外伤
轻微擦伤
首先要清洗消毒
严重出血
止血
蛇咬伤
先绑扎近心端
没破皮
先冷敷后热敷
蜜蜂蜇伤
碱性溶液
黄蜂蜇伤
酸性溶液
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
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4.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一) 心理辅导概述
1、目标
2、原则
( 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 2)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 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 4) 学生主体性原则
( 5) 个别化对待原则
( 6) 整体性发展原则
3、途径
( 1) 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 2) 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 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4) 结合班级、 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 5) 开展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 6) 开展小组辅导
( 7) 对家长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讲座
( 二)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
行为改变的方法
1.强化法( 正激励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行为演练的方法
1.全身松弛法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 请求、 拒绝、 表达)
改善认知的方法
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A: 事件
B: 观点
C: 情绪
4、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 1) 从思想上重视家访。
( 2) 做好家访前的准备。
( 3) 精心选择家访时机。
( 4) 要讲究和家长谈话的策略。
( 5) 要及时做好记录和总结。
05-学习心理
1.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结构(了解)
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活
静→动
定向
指向具体的目标
2.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学习动机的一般分类
动力来源
内部学习动机:内在需要
外部学习动机:外部奖励
内容意义
高尚动机:利他
低级动机:利己
关系远近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个人前途、理想
近景间接性动机——社会观念、父母意愿、教师期望
近景直接性动机——活动本身
(二)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认知内驱力
好奇心、求知欲、兴趣
自我提高内驱力
赢得相应地位
附属内驱力
家长和教师的赞许或认可
3.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
( 1)倒 U 型曲线
( 2)中等动机水平,效率最高
( 3)任务较难时:动机水平低,效率最高
( 4)任务较易时:动机水平高,效率最高
4.学习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趋向成功(50%难度) +避免失败(难、 简单)
成败归因理论
1.努力归因
2.习得性无助
自我效能感
一种主观判断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成败经验
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 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定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如通常所说的“ 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
2.迁移的种类
3.学习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关于迁移最早的理论
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能力得到发展, 迁移会自动产生
共同要素说
迁移是具体的, 有条件的
共同的成分
概括说( 经验类化说)
水下击靶实验
共同的原理
关系转化说
要素关系的理解或顿悟
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 提高迁移意识性
3.学习策略
4.学习方式
1.知识的学习
(一) 知识的类型
1.陈述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
(二) 知识学习的类型
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代表学习/表征学习
单个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
同类事物的共同、 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
多个概念间的关系
新旧知识间的关系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大概念→小概念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小概念→大概念
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三) 概念的理解与教学
1.概念的含义
一类事物的共同、 关键特征
2.概念获得
( 1) 概念形成 例子→概念
( 2) 概念同化 旧概念→新概念
3.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
①正例: 是
②反例: 不是
③变式: 是但不像
突出本质特征
2.技能的学习
( 一) 技能的含义(了解)
技能: 练习 合乎法则 活动方式
( 二) 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
特点: 客观性、 外显性、 展开性
心智技能
特点: 观念性、 内潜性、 简缩性
( 三)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 1) 操作定向: 形成映象
( 2) 操作模仿: 再现动作
( 3) 操作整合: 固定动作
( 4) 操作熟练: 自动化
2.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 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 2) 适当的练习: 关键环节
(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 四)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加里培林
( 1) 活动定向阶段
( 2) 物质或物质化
( 3) 出声的外部言语
( 4) 无声的外部言语
( 5) 内部言语活动
冯忠良
( 1) 原型定向: 知道怎么做
( 2) 原型操作: 自行操作
( 3) 原型内化: 高度熟练
5.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关键环节)→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
定势与功能固着
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情绪和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 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06-教学设计
01-教育基础
1.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
教育一词的由来
孟子《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概念
广义
家、校、社
狭义
校
教育的基本要素(三要素)
教育者
老师
作用:主导
受教育者
学生
作用:主体
教育影响
桥梁
作用:纽带、中介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继承性
相对独立性
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主张
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代表人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主张
起源于孩子对大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
劳动起源说
主张
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和人的发展需要
代表人
米丁斯基、凯洛夫
三个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1、无阶级、无等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学内容、方法简单
古代社会
中国
奴隶社会
夏商
最早有了学校“庠”
西周
最早有了阶级、等级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我有你没有,你有我更佳
城内学校叫“国学”,城外叫“乡学”
春秋
开始有私立学校
封建社会
战国
私立学校繁荣,以“显学”为代表
两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朝
开始有书院
西方
奴隶社会
古印度
宗教性质
古埃及
佛教性质
古希拉
斯巴达
尚武
军事、道德
雅典娜
崇文
德、智、体、美
封建社会
教会学校
武士学校
家庭式教育:骑马、射箭、保镖、武士精神... ...
古代教育特征
1、产生了学校,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有阶级和等级性
4、教育结构体系简单
近现代社会
近代社会
1、公立学校崛起
2、教育世俗化(即教育宗教相脱离)
3、教育法制化
4、义务教普及化(德国(普鲁士)最早开始)
现代社会(20世纪以后)
全面化
民主化
多元化
现代化
终身化
特征
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湖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识
学会生存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做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中国
《学记》
历史地位
世界最早教育学专著
教育学雏形
思想
体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体现“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循序渐进”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教学相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后救其失者也。”
孔子《论语》
中国最早提出“启发教育”
道德教育为先
教育功能
庶、富、教
性相近、习相远
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
学思结合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西方
苏格拉底
西方最早提倡启发式教育
教育方法:产婆术(问答法)
柏拉图《理想国》
思想: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历史地位
西方最早讲述教育学专著
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专著
2、创立阶段
独立派
培根提出
夸美纽斯实现《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1、首次论述班级授预计课制的内容和方法
2、泛智教育
3、教学方法:直观性、巩固性
4、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
5、教学原则:遵守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学之父
康德首讲授
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规范《普通教育学》
科学/现代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做为教育学的基础
三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目的:社会公民
杜威真现代《民主主义及教育》
现代教育代表人、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运动代表人
《民主主义及教育》
三中心:儿童中心、实验中心、活动中心
四个即(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五步法
创设疑难情境
确定疑难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
验证这个假设
其他派
卢俊《爱弥儿》
培养自然人
自然后果法
最早发现了儿童
洛克《教育漫画》
提出“白板说”
倡导“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奇
慈爱的儿童之父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西方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张,并付诸行动
斯宾塞
1、教育准备生活
2、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3、发展阶段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式学习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目标分类理论(认识、情感、动作、技能)
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卡连柯
集体主义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
地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观点:
1、五育并举
2、提出将美育列入教育,提倡用美育代替宗教
陶行知
地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观点: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实践
培养老师:晓庄学校
大带小老带新: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
培养学生:育才学校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
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地位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2.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指明方向
2.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评价: 依据和标准
3.教育目的精神
🚩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要求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几个确立理论
1.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主张: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
社会需要、公民
2.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齐
主张:教育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
个体需要、自然人
3、宗教本位论
4.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注意:否定的是外在的目的,而不是内在的目的
错: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对:不能抱着物质目的去搞教育
对:不能抱着物质目的去搞教育
5.辩证统一论:马克思
5.确立我国教育目的依据
1.【社会角度】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角度】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的角度】人们的教育思想
4.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3)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国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智体美劳
德育
政治方向,道德素质
智育
传授知识,发展智力
体育
增强体质,锻炼身体
美育
审美观
劳育
劳动观,劳动知识技能
地位:德育是中心,智育是前提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了解)
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学校教育制度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简称:学制
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
实体化教育
教育形态趋于稳定
2、制度化
正规教育
我国兴起于清朝末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
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
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制是国民教育的核心与主体地位
2.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建立学制的依据)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社会依据
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
2、人的依据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3、理论依据
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3.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学制
两条轨道永是相交,平民轨道不可上大学
最早出现在欧洲(英国等),为资本主义设立的学制
单轨学制
最早出现在美国
分支学制(中间型、 Y 型)
最早出现在苏联/前苏联,中国现在也是这种形式
4.我国现代学制的人发展
发展路径
1、壬寅学制(1902年)
地位:第一个颁布
只颁布,未实施
2、癸卯学制(1904年)
地位:第一个实施
思想:中学为本,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
地位: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
特点: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4、壬戌学制(1922年)
地位:使用时间最长
特点:借鉴美国,六三三
5、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1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学制
机构及层次类型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5.义务教育制度
1、概念
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2、特点
A.强制性
不参与违法
注意: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根本的特点
B.普及性
面向全体儿童
C.免费性(学费、杂费)
按法律只免学费、杂费
部分地区免书费,属于当地政策
D.公共性
是国家的共公性事业
E.基础性
小学、初中
3、时间
1986 颁布
标志我国建立义务教育制度
2006 修订
4、形式
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及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途径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系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政治功能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基本途径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宣传通知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
3、选择、提升文化
4、更新、创造文化
学校文化的组成(物质、精神、纪律)
物质文化
教学楼、桌子、校园环境
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班风、学风、校徽、校训
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校规、校纪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制约】社会因素制约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
【促进】教育反作用于社会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概述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
连续性广延性
长期性间接性
主体性示范性
个体性群体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心理素养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
学科专业知识
科学文化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
道德素养
对事业——忠诚
对学生——热爱
对同事——团结
对自己——以身作则
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
关注学生
4、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进行教学反思
①反思日记、 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
②经验+反思=成长
5、《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1.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
热爱事业; 关爱学生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能力为重
理论实践能力
研究学生能力
实践反思能力
学生为本
终身学习
2.基本内容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A.职业理解与认识
B.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C.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D.个人修养与行为
(2) 专业知识
(3) 专业能力
3.拓展延伸: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 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送给学生, 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6、教生关系
1.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2.模式
专制型
老师做法:命令、 权威、 疏远
学生表现:教师在不在, 学生努力程度不一样
放任型
老师做法:无序、 放任、 随意
学生表现:教师在不在, 学生表现都差
民主型
老师做法:开放、 平等、 互助
学生表现:教师在不在, 学生表现一样好
3.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作用(了解)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3) 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方面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提高自身素质(师)
(4) 发扬教育民主
(5) 热爱、 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6) 主动、 善于与学生沟通
(7)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 提高法治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方面
(1) 正确认识自己
(2) 正确认识教师
环境方面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 加强学风教育
2. 教育研究方法
1.小学教育科研概述
(一) 小学教育科研的概念(了解)
以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探索小学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 小学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与阅读文献
(1) 文献分类
①加工程度
一次文献(原始文献)
专著、 论文、 调查报告、 档案材料
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
题录、 书目、 索引、 提要和文摘等
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
动态综述、 专题述评、 进展报告、 数据手册、 年度百科全书和专题研究报告等
②按照功能
事实性文献
解释:事实、 证据
举例:文物、 教育史学专著、 实验报告、 测验量表
工具性文献
解释:检索
举例:工具书、 网上检索查询
理论性文献
解释:理性认识
举例:教育专著、 论文
政策性文献
解释:政策依据
举例:规章制度、 政府文献
经验性文献
解释:感性认识
举例:工作总结、 教科书
(2) 查阅方法
顺查法: 由旧到新
逆查法: 由新到旧
抽查法
追踪法
(3) 检索要求
全面性
准确性
多样化
创新性
(4) 资料来源
书籍
特点:品种最多、 数量最大、 历史最长
专著、 教科书、 工具书(年鉴和手册)
报刊
学术会议
非文字资料
互联网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计划、 方案
5、收集、 整理和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7、撰写成文
2.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1.概念
含义
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获得经验事实。
地位
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子主题
2.类型
是否借助仪器
直接观察:直接感知
间接观察:仪器或其他手段
实施的方法
结构性观察:严格计划
非结构性观察:没有详细的观察窗项目和指标
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
参与性观察:直接参与
非参与性观察:不直接参与
情境条件
自然观察:自然条件
控制观察:控制条件
观察的对象及行为表现的取样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特定的时间内
事件取样观察:代表性行为
活动的进行是否有规律
系统观察:一系列的观察活动
非系统观察:没用规律的,具有偶然性
3.实施步骤(了解)
A.训练观察人员
B.获准进入现场
C.实施观察(核心阶段)
D.做好观察记录
E.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 问卷法
1.概念
书面回答
2.类型
1.封闭式问卷(结构式问卷)
2.开放式问卷
3.半开放式问卷
3.设计原则
客观性
目的性
必需性
对象性
自愿性
具体性
单一性
拓展:在设计教育调查问卷时,应避免将权威论断、个人观点包含在问题之中。这体现的问卷设计原则是( )。
4.实施步骤
A.标题
B.指导语
C.问题
D.答案
5.实施原则
1.操作性
2.科学性
3.可统计性
4.回收率: 70%以上
(3) 访谈法
1.概念
谈话
2.类型
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
1.个别访谈(一对一)
2.集体访谈(一/多对多)
访谈的次数或时间不同
1.一次性访谈(横向访谈,一次完成)
2.重复性访谈(跟踪/纵向访谈,多次完成)
3.步骤
准备阶段→访谈阶段→结束阶段
(4) 教育实验法
1.概念
因果关系
2.类型
实验场地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现场实验
3.基本要素
自变量
解释: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
解释:研究的结果
无关变量
解释:干扰因素
4.实验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1) 提出问题,设计假设
(2) 制订实验研究方案
(3) 实验研究的具体实施
①实验的前测
②实验分组
③控制实验情境
④实验的后测
⑤实验的记录
(5) 教育叙事研究
1.概念
叙事、讲故事
2.类型
1.教学叙事
课堂中的“教学事件”
2.生活叙事
课堂之外的“生活事件”
3.自传叙事
个人成长、自我反思
(6) 教育行动研究
1.概念
教育实践者、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
2.一般流程
确立课题
查阅文献
拟订行动计划
实施行动
总结反思
评价效果
(7) 个案法
特殊或典型案例
(8) 比较研究法
分析、比较
(9) 经验研究法
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历史法
过去、现在、未来
(11) 作品分析法
研究作品
3.教育科研的成果表述
(一)教育随笔(了解)
1.概念
对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感受、体会、问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的教育应用文书
2.特征
随手、随便、随心
短小精悍
迅速及时
取材广泛
3.内容
成功的喜悦
失败的教训
教学中的闪光点
教学机智
4.撰写
选择素材
锤炼题材
撰写教育随笔
(二)教育科学研究报告
(1)实证性研究报告
观察报告
实验报告
调查报告
经验总结报告
(2)文献性研究报告
(三)教育科学研究论文
题目、内容提要、关键词、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3. 心理学基础知识
1、注意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
1、无意注意
目的性
无
意志努力
不需要
影响因素
主观
需要
兴趣
情绪
直接兴趣
知识经验
期待
客观
强度
对比性
新异性
运动变化
2、有意注意
目的性
有
意志努力
需要
影响因素
间接兴趣
3、有意后注意
目的性
有
意志努力
不需要
影响因素
直接兴趣、熟练、系统化
品质
1.注意的广度(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起伏(动摇)
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当你注视面前 这个棱台框架时,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方,一会儿觉得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方,这 种注意反复变化的现象属于注意的起伏
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2.善于组织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4.避免与控制分心
2、感觉
1、概念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一般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
能力
感觉阈限
量、数值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暗适应
明适应
嗅觉适应
皮肤觉适应
(2)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 感觉后像
(4) 感觉的补偿和相互作用
①补偿作用
②相互作用——联觉
3、知觉
1、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基本特性
选择性
对象与背景
整体性
部分与整体
理解性
已有知识经验
恒常性
外界条件变知觉对象不变
3、观察力的培养
( 1)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 2) 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 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制订观察的计划。
( 3)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 4)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 同时, 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4、记忆
1、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主要类型
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
3、记忆过程
1.识记
记忆的开端
获得知识和经验
2.保持和遗忘
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说——不复习
2、干扰抑制说——相互干扰
前摄抑制: 前→后, 干扰
倒摄抑制: 后→前, 干扰
3、压抑说——情绪、 压抑
4、提取失败说——缺线索
5、同化说——高级代替低级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回忆和再认
重现过去经验
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 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 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 提高信息加工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 防止知识遗忘。
5、思维
1.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特征)反映。
2.特征
1.间接性
关键词:
通过…推断/预测/猜想……
通过…推断/预测/猜想……
2.概括性
关键词:
由…总结出…;得出……的结论
由…总结出…;得出……的结论
3.类型
1.发展水平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逻辑性划分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3.指向性划分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4.创造程度划分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4.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
(2)变通性(灵活性)
(3)独创性
2.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6、想象
1、概念(了解)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分类
1、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语言/图样
创造想象
独立/首创
幻想(指向未来)
理想
可实现
空想
不可实现
2、无意想象
3、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 学会观察
2. 积极思考
3. 努力学习
4. 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
5. 积极的幻想
7、情绪过程
(一)情绪概述(了解)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
应的反应。
应的反应。
(二)情绪的分类
1.心境(心情)
2.激情
3.应激
8、情感过程
(一)情感的概念(了解)
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二)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三)情绪与情感的关系(了解)
9、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概念(了解)
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①动机冲突
(单选)
②确定行动目的
③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三)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4)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7)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10、个性心理
(一)个性倾向性
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特点
层次性
跨越性
多重性
分类
匮乏性需要
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
求知、审美、自我实现需要
最低、最高层次
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动机
兴趣
(二)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1、概念
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分类
构造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创造性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3、智力
智力形态论
晶体智力
1.关键词:后天学习和经验
2.发展趋势:一直上升
流体智力
1 关键词:先天禀赋
2.发展趋势:先上升后下降
多元智能理论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素质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人格
1、组成
性格
1、概念(了解)
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是个性的核心。
2、结构特征(了解)
态度特征(核心)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3、良好性格的培养
( 1)三观教育
( 2)强化行为
( 3)榜样示范
( 4)集体教育
( 5)因材施教
( 6)自我教育
气质
1、概念(了解)
气质: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灵活性等
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体现,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
2、气质类型及特征
教育启示为采分点
3、气质与性格的关系(了解)
自我调控
1.核心
自我意识
2.成分
(1)自我认知
(2)自我体验
(3)自我控制
3.发展
生理自我
1-2岁
自己的意识停留在身体上
社会自我
3岁-少年期
人际关系,从相信他评转向自评
心理自我
青春期开始
自己内心深处的认识
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超我
自我
本我
11、社会心理
(一)自我防御功能
升华
补偿(代偿)
转移或移置
共情(同理心)
移情
反移情
心理咨询
(二)印象形成效应
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的概念
广义
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类型
1.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例
2.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例
3.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例
4.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例
5.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例
6.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例
7.课程的层次(古德莱德课程的层次)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3.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最早出现、影响最广;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2、活动中心课程论
卢梭、杜威
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社会中心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
以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
以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
《课程》一书
作者:博比特,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开拓者
教育史上第一本关于课程理论的著作
4.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1.概念
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构成
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地位
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
1.概念
某门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2.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地位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材
1.概念
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用书)
2.主体
教材→教科书(课本)和讲义(核心)
3.地位
教学的主要依据
4.教材的编排形式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2、直线式与螺旋式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5.课程资源
(一)概念(了解)
广义
直接要素来源+条件性要素来源
狭义
直接要素来源
(二)分类
来源
校内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
存在方式
显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
功能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
性质
自然课程资源
社会课程资源
6.课程开发
(一)概念(了解)
确定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
步骤
1、确定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7、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忠实取向
忠实执行课程计划
2、相互调试取向
计划与实际的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
3、缔造取向(创生)
缔造新的经验
8、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关注计划、目标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预期→实际
评价观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发展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定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功能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内容
生活化、时代化
课程评价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课程结构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课程管理
三级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11、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综合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2.高中:分科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影响因素
课程目标
教师方面
学生方面
学校的教育条件
12、教育理念
三观+评价观
02-学校与班级管理
1.班级与班集体
01班级与班集体
(一)班级(了解)
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有固定人数
基本教育单位
(二)班集体
最早提出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系统论述了班级组织:夸美纽斯
(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
2.初步形成阶段
3.形成发展阶段
(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定发展目标
②建立核心队伍(班委)
③建立秩序(班规)
④组织活动
⑤培养班风
02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
规章制度
平行管理
集体+个人
民主管理
全员参与
目标管理
目标分解
(二)班级管理的原则
1.全面管理原则
德智体美劳
2.自主参与原则
尊重、发扬民主
3.协同管理原则
三方合力
03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性原则
5.冷处理原则
处理方法
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公平民主
总结引导
2.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内容
(一)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主题班会
讨论:讨论问题
表演:扮演角色
叙事:讲故事
综合:综合使用
体验:参加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学生自评
小组评议
班主任评价
信息反馈
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个别教育
2.中等生个别教育
3.后进生个别教育
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挖掘闪光点
因材施教
持之以恒
3.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类型)
1.主题教育活动
2.班队例会
3.班队文艺活动
4.班队体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
6.班队劳动
7.班队游戏活动
8.少先队活动(6-14岁)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
学科活动
学科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科技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主题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1.自愿性、自主性
2.灵活性、综合性
3.开放性、实践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课外活动方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课外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有周密的计划。
(3)课外活动方案设计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4)设计活动方案要体现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造精神。
(5)设计活动方案要体现大教育观。
03-教学实施
1.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了解)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
2.教学的地位与特点
地位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3.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工作
2.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孔子:学、思、习、行
王夫之:学、问、思、辨、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本质
特殊的认识过程
2.表现
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3.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含义:知识+品德
名言:✓赫尔巴特: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学以致用
名言
✓裴斯泰洛齐: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
✓乌申斯基指出: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教学原则
含义:清晰表象、感性认识
名言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缪
✓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种类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4.启发性教学原则
含义: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引导思考
名言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苏格拉底:产婆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含义:按知识+学生身心的顺序教学
名言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
✓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荀子: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
6.巩固性教学原则
含义:长久保存
名言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7.量力性教学原则
含义:能够接受,又有一定难度
名言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含义:有的放矢
名言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论语》: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4.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一个一个轮流地教
优缺点
优点:利于因材施教
缺点:教学效率低
(二)班级授课制
1.定义
年龄、知识程度
2.产生
①1632《大教学论》
②1862 京师同文馆
3.特征
班、课、时
4.优缺点
优点
①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学生多方面地发展
缺点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5.其他形式
辅助形式
个别辅导、现场教学
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三)分组教学
1.定义
能力、成绩
2.分类
外部分组:校内分班
内部分组:班内分组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自己设计
道尔顿制——教师指定书目,学生自学
(五)特朗普制
灵活的课程表
大班上课
小班研究
个别教学
(六)贝尔-兰卡斯特制
导生制
大孩教小孩
优生教后进生
(七)文纳特卡制
个别教学+团体活动
(八)翻转课堂
在家学习知识
课堂互动
以前在教室里上课, 听讲座, 回家做作业、 练习。
现在在教室里讨论、 答疑、 做作业, 家中在线上课、 听讲座。
5.课堂教学的实施
1.教学实施的环节
1.备课
三备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选择教法
三计划
学期
单元
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
气氛热烈
板书有序
态度从容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双基
分量
难度
启发思维
4.课外辅导
5.学业考评
测验法
信度:稳定性
效度:准确性
难度:适中
区分度:鉴别力
2.课堂管理
1.类型
教师促成:教师要求
集体促成:群体压力
任务促成:为完成任务
自我促成:自律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①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②班级规模
③班级的性质
④对教师的期望
3.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4.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进行心理辅导
6.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实施功能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运用标准
1.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
2.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
3.个体内差异评价
评价主体
1.外部评价
2.内部评价
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
评价时机
1.即时评价
2.延迟评价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