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022-11-17 10:34:35 18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本章介绍了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等内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点击此处查看八年级上册地理大纲目录
地形和地势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复杂多样
高原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
平原
东北平原
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
地势低平,黄土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地坪,河湖众多
盆地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准噶尔盆地
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
海拔最高、聚宝盆
四川盆地
紫色盆地
山脉
东西走向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
最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最东列
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秦山、祁连山脉、小兴安岭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
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
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
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
分界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主要地形区
塔思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主要地形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影响
气候
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交通
滚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水能
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气候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冬季气温
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
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
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
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气温
分布特点
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
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五大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亚热带
一年两熟到三熟
热带
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
高原气候区
一年一熟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四类干湿地区类型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干旱区与半干旱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
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气候的特征
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区别
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候的影响
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早灾、洪涝等。其中干早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河流
以外流河为主
内流和外流
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是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内流湖基本是咸水湖;外流湖是淡水湖
河流的分布
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外流河以降水补给为主,在夏季形成汛期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河流无结冰期,以北河流有结冰期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内流河以冰雪融水的补给为主,多为季节河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之称
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宜昌)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重灾区在中下游平原地区
洪灾频繁的原因
自然原因
流域内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秋季,支流多,流域广,河道弯曲,泄洪不畅
人为原因
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围湖造田——湖泊减小——分洪蓄洪能力下降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河口——桃花峪,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
支流较多
黄土高原土层疏松
夏季多暴雨(自然原因)
植被破坏严重(人为原因)
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下游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引发洪涝
黄河的治理
根本在黄土高原(中游河段)
综合治理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
概念
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灾害特征
种类多、分布广、频繁、危害严重等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防灾减灾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