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读书笔记
2022-11-23 14:07:42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字词积累
惶恐(huánɡ )
杨绛(jiànɡ)
失群
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落伍
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
呆滞笨拙
人物性格
老王
老实巴交 不贪钱财
帮助别人 不图回报
体贴顾客 无微不至
感谢关怀 知恩图报
杨绛
对待苦难的博大胸襟和宽容态度,以及她人性中的善良光辉:那就是忘却自己的痛苦,牵挂别人的不幸,对不幸者心存一份善念,给予一份爱心
作者简介
杨绛
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长篇纪实散文《我们仨》
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文章分析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不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启示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人是生而平等的
人道主义精神互敬互爱精神
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4):作者简要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他生活艰苦
第二部分(5-16):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表现他的“善”
第三部分(17-22):写老王的去世和“我”的感触
内容大纲
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苦
职业
蹬破旧三轮,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被取缔
情感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生理
一只眼是瞎的,有夜盲症
居住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善
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拿车费心不安
改装三轮
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这一社会问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