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读书笔记
2022-11-23 14:17:50 8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品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整体赏析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白话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子主题 2
词句注释
峨眉山
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半轮秋
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影
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发
出发
清溪
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
:《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下
顺流而下
渝州
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君
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主旨
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之情
0 条评论
下一页